《猴王出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猴王出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1课。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印象导入,揭示课题。
师:大家看过《西游记》吗?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孙悟空能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着实厉害!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章回体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设计意图:《西游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电视剧或动画片中的孙悟空是孩子们的崇拜对象。基于这样的认知基础和兴趣点切入本课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语句
1.感受石猴的神奇
师:石猴是怎么来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吴承恩是怎么写的?
句子: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仙胞迸裂,那是个怎样的“迸”呀?要不要看看当时的情景?(点击视频)
指导读出地动山摇、山崩地裂的气势和力量。
师:石猴何来如此力量?
师: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师:难怪孙悟空能够上天入地,神通广大。原来吴承恩爷爷在章回体小说的一开始就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设计意图:扣住一个“迸”字,通过视频激趣促读,结合对“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理解,让学生感悟石猴的与众不同,体会作者在文章开头就为后文埋伏笔的写作方法。】
2.感受石猴的自在快活
师:出世后的石猴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句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闭上眼睛一边听录音一边想象画面。(播放录音)
师:睁开眼睛,你画面中的石猴在干什么?(师生一起表演读)师:再读读这句话,你发现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在字数上又有什么规律?
师:先看第一个分句,你们有更大的发现吗?
师:老师改改这个排比句,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句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时而吃地上的草木,时而饮山涧的泉水,时而采摘山上的野花,时而寻觅山上的野果。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在这花果山中,它过得怎样?活得怎样?
师:我们也来写写这三个字的短语排比句。(出世图片和视频)【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听录音想象画面、表演读、对比句式、对比朗读等方式感悟石猴在山中的快乐生活,凸显出这只猴子的活泼可爱。这个句子在表达方式上有特点——排比句式,故安排了一个仿写三字排比句的练笔,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细读“石猴成王”语句
师: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众猴为什么就会拜石猴为王?请同学们静下心细细读课文2—4自然段,在你最有感受的地方做上记号,写写自己的体会。
预设一:
句子: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出示水帘洞视频)师连呼了两声: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师:小猴子,你不应声,你在想什么?
师呼第三声: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课件出示石猴的应声)
师:瀑布飞泉前,那只猴子担心小命不保,只有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这一对比又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设计意图: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本,扣住“瞑目蹲身、将身一纵”两个词,将石猴与众猴的表现一对比,石猴敢作敢为的形象立于眼前。】
预设二:
句子:石猴“大造化!大造化!”
“没水!没水!”
“都随我进来!进来!”
众猴“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
“怎见得是个家当?”
师:“喜不自胜”是什么意思?它“喜”什么?
师:看见石猴出来,众猴把他围住。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分角色读好不好?我是众猴,你们是石猴。
师:水帘洞里都有什么?一起来数数!家里什么都有了,高兴吗?这样一个安身之所是谁发现的呀?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师:读着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众猴这么说:带我们进去!谁是领头?石猴说:都随我进去!又是谁领头?这一对比的语言你听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关注人物语言,通过分角色表演读,在语言的对比中悟石猴“大公无私”的品质和天生的王者风范。】
预设二:
句子: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师:什么是“拱伏无违”?
师:猴儿们,你们拜不拜?服不服?
师:小猴儿,你拜不拜?为什么?
师:猴爷爷,你拜不拜?为什么?
【设计意图:此处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通过角色置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潜移默化中又做到了提升认识,内化感悟。】
四、拓展经典,激发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