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课时作业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课时作业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课时作业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8课兰亭集序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解析A项,“趣”通“趋”,趋向,取向;B项,“悟”通“晤”,面对面;D项,“畔”通“叛”,背叛。

答案 C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

B.情随事迁,感慨

..系之矣

C.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解析A项,古义,胸怀,抱负;今义,胸前,抱在怀里。C项,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D项,古义,是两个词,“其”,代词,“次”,旁边;今义,次一等的。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不临.文嗟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列坐其次.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以五年为期.死期.至矣

解析D项,均为名词,期限;A项,分别为动词,面对,引申为阅读/动词,靠近;B项,分别为名词,情致/动词,到达;C项,分别为名词,旁边/名词,次序。

答案 D

4.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贤.毕至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B项与例句皆为形容词作名词。A项,名词作动词。C项,使动用法。D项,意动用法。

答案 B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B.仰观宇宙之大

C.不能喻之于怀

D.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析B项,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B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答案(1)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察视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都)足够用来让人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2)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3)(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7.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

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

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8.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合乎逻辑、表达和谐一致。

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奔跑,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夏天,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错过了;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的春,错过了春风唤醒田蛙的春。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中踱步,让一个个脚印有翡翠的韵脚、金银的注释。这才是绿色的生活、生动的世界。

答:

答案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春风唤醒田蛙的春;错过了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的夏;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9.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修禊: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

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解析“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错误,此为书序。

答案 B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引以为流觞曲水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3)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4)齐彭殇为妄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阮小咸诗集》序.

[清]梅曾亮

江宁郡城,其西北包十余山,林壑深远,而秦淮、清溪之水萦带其下,其迹虽或存或

湮,或而清淑之气犹足以沾溉人物。故士生其里,多跌宕自标异,或真朴无文饰,有六朝

..人余习,其衣冠言动,与南城人风气固殊也。以余相知,若严君小秋、汪君邺楼、车君秋舲、陆君香筠、汪君平甫、方君慎之及小咸,所居相去率不过一二里。而诸君皆多文酒之会,时相与携榼访胜,极乎山砠水涯,欢吟醉呼,穷日夜,披林莽,逐星月而归,以为常。小咸虽与诸君倡和相得,而终岁授徒,于文酒之乐不多与也。

及余自京师归,北城诸君凋逝殆尽,慎之亦久客不能归,独君年已七十,尚授徒如

故。余因叹年未甚耄老

..,而自里居后,山城孤寺,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乃未几而君亦旋卒,君之子肇星以诗稿属序。余读之,清婉恬适,如君其人,不以其

不得志于有司

..【注】也而有怨词,有矜气,真德人之音也。昔与君及邺楼、香筠同肄业于尊经书院,夜归市户皆静闭,独吾三四人履声满街。读君诗,忽忽不觉为数十年事也。

咸丰二年九月序。

(选自《柏枧山房文集》) 【注】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意为科

举未考中。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B.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C.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D.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解析“追念”的对象是“昔时同辈”,不能断开,排除B、C。“老寿如君者”才能断开,排除D。

答案 A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一种文体,送别赠言的文章,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本文是一篇赠序。

B.六朝:一般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

C.耄老:指老年。

D.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解析本文是书序。

答案 A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小咸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清贫的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一生默默无闻,最后老死于乡里。

B.作者从京师回到乡里后,大部分朋友已然离开人世,物是人非,作者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常、悲欢离合的感慨。

C.阮小咸虽然年逾七十,依然教徒如故,闲暇之时自己独自出游,仍然把持着寂寞自守的情操。

D.阮小咸去世之后,作者为其诗集作序,感慨阮小咸的作诗和做人如出一辙,不因科举失利而自怨自艾,而是仍然有端庄之气。

解析独游的人是作者。

答案 C

14.【考点链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咸虽与诸君倡和相得,而终岁授徒,于文酒之乐不多与也。

译文:

(2)乃未几而君亦旋卒,君之子肇星以诗稿属序。

译文:

答案(1)阮小咸虽然也和大家一起唱和,但是他一年到头要教授学生,所以没有过多参与作赋文饮酒的乐趣。

(2)然而过了没多久,阮小咸就很快去世了,他的儿子阮肇星把他的诗稿给我要我作序。【参考译文】

江宁郡城,它的西北有十多座山,林木茂密,沟壑纵横,深不可测,秦淮河和清溪的河水如同带子一般环绕在林壑之下,水流的痕迹虽然有时明显有时湮没,但是那种明朗纯净的气息还足以沾染浇灌出杰出人物。所以士人生在那里,大多都放纵不羁,标新立异,也有人为人纯真,不喜伪装自己,有六朝遗留下来的风气,这里士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和南城之人的风气非常不同。就我所相识的,如严小秋、汪邺楼、车秋舲、陆香筠、汪平甫、方慎之及阮小咸,他们居住的所在相互距离都不过一二里。而大家常常举行赋文饮酒的聚会,常常一起拿着酒杯拜访胜景,在山水之间极尽欢乐,喝醉了,快乐地大声呼喊,尽情享受白天和黑夜,拨开树木在深林中往来,直到天上出现了星星和月亮才回家,这些都习以为常了。阮小咸虽然也和大家一起唱和,但是他一年到头要教授学生,所以没有过多参与作赋文饮酒的乐趣。

等到我从京师归来,北城的诸多朋友大都已经不在人世,方慎之也客居他乡不能回来,只有阮小咸已经年过七十,还像原来一样在教授学生。于是我感叹道,自己还没有他那么高龄,辞官返乡后,却只能独自游览山城孤寺,没有什么人跟从。每当看见意气风发的少年同游之人,我都会回忆起当年的同辈之人,现在也很远了,追忆不起来。而像他这样的君子能够甘于寂寞、洁身自守而又能够做到长寿,真是幸运啊。

然而过了没多久,阮小咸就很快去世了,他的儿子阮肇星把他的诗稿给我要我作序。我读了之后,觉得诗作清新婉约恬静安适,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并不因为科举未考中而生怨气,或矜夸自傲,这真是有道德的人的品质啊。想当年,我和他以及汪邺楼、陆香筠一同从尊经书院肄业,一天晚上回来,街市上大门都静静地关闭着,只有我们三四个人的足音响彻了大街。读着他的诗作,感觉到不知不觉就过了数十年啊。

咸丰二年九月写下这篇序言。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寡人 ..之于国也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河内凶 ..,移其粟.于河内 ...,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4.谨庠序 ..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申之以孝悌 ..之义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故不积跬步 .. 跬: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8.外连衡 ..而斗诸侯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9.南取汉中 ..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10.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免于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 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 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青荇(xǐng) 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shēng)箫 多音字: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 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 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

高中语文必修三 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 重难点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重难点汇总 必修3 《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8 兰亭集序

第8课《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梳理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晓畅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诗人“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学生核心素养与价值观: 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探讨归纳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2. 以读悟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讨论,引导学生在读中品 情悟理。 3、结合“乐极生悲”的抒情特点,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教学重点: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作者在文本中“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2、让学生从课文、导学案背景资料出发,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难点: 1、联系所学,挖掘“乐极生悲”背后所隐藏的“忧患”意识 2、从中国文人的“忧患”传统出发,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千年前,王羲之邀友人兰亭雅集,留下千古名篇;千年后,我们相聚一堂,共赏名篇千古。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古人早已相邀,我们又何不走近兰亭,共“感”美文呢? 二、教学目标 1、疏理词句,晓畅文意 2、以读悟文,体悟情感 3、以情为导,探究人生 三、检查预习 镜像展示学生导学案的完成与修正情况,挑选典型错题进行点拨。 典型错题: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1)“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例如“马之千里者”;(2)“仰观”的宾语是“宇宙”而不是“大”,“俯察”的宾语是“品类”而不是“盛”。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是数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死和生当做一样的”,“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长寿与短命当做等同的”。所以整句的翻译为“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翻译为“……的原因”,全句翻译“他们抒发感慨的原因是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这里的“他们”都是指“前人”与“后人” 四、走进文本 1、世人都说《兰亭集序》是因王羲之行云流水的字而出名,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里还寄寓了作者不同一般的人生体悟。 现在请大家诵读全文,感受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的心情变化?(请于原文中找到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作出标记) 小结:王羲之的情感经历了“乐——痛——悲”的变化过程。 五、合作探究 1、兰亭集会本是一件极其风雅的事情,可为什么作者却会产生“乐”“痛”“悲”这三味杂陈的复杂情感呢?请大家结合文本,集中讨论,尝试着来探究一下王羲之此时“乐”“痛”“悲”的不同缘由。(请于原文找到相关语句)(第一组“乐”,第二组“痛”,第三组“悲”) (1)乐——有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贤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们这里除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外,还多了一乐“群贤毕至”。所以,此时的王羲之岂不乐哉?乐的是拥有。 可是,转眼间,王羲之却由乐转痛,痛的又具体是些什么呢? (2)痛——无 年老无觉: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情趣无定: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事物无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生死无避: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这一段,如果学生对于“痛”体悟不深,建议多读两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梳理】讲解

必修三【知识梳理】语文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 《林黛玉进贾府》 1、重点字词: 阜盛fù:(人家)兴盛;阜,多。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纳罕hǎn:感到奇怪。轩xuān峻:高大貌。憨hān顽:天真顽皮;憨,朴实天真。懵měnɡ懂:糊涂,不明事理。纨袴wánkù:纨绔,富家子穿细绸裤,借指富家子。 潦倒:颓丧;这里指不约束检点行为。嗔chēn视:怒时瞪眼看。草莽:杂草;这里指没有才学。颦pín:皱眉。杜撰zhuàn:虚构、编造的。忖度cǔnduó:推测。 劳什子:北方方言,东西、物件。盥ɡuàn沐:洗浴。翠幄Wò敕Chì造 便biàn宜惫bèi懒放诞dàn 嫡dí亲狡黠xiá内帏wéi 两靥y è宫绦(tāo)錾银(zàn)驯(xùn)骡罥(juàn)烟 2、古今异义: 偏僻古偏激不端正今偏远交通不便之地 / 便宜古方 便今价钱低 态度古神态今对事情的看法 / 风流古风韵今有功绩又有文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风骚古姿容俏丽今妇女举止轻佻 / 可怜古可惜今值得怜悯,怜悯,不值得一提

《西江月》二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似贬实褒) 4、文学常识: 曹雪芹,名霑(zhān ),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或二十九年(1764),确切的生卒年尚待考证。在“曹雪芹印”中有这样一首诗: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褴(lán)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由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这一节除了环境描写,最主要的作用还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刻画了贾府的主要人物。人物的出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林黛玉进贾府》k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3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答案版) 一、《蜀道难》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尔来四万八千岁_,不与秦塞通人烟_”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_西当太白有鸟道__,_可以横绝峨眉巅__”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_地崩山摧壮士死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两句概括了五丁开山而殒命,终于打通艰险蜀道的故事。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猿猱欲度愁攀援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但见悲鸟号古木_,_雄飞雌从绕林间_。_ 又闻子规啼月夜__,_愁空山__。”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再一次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__连峰去天不盈尺_,_枯松倒挂倚绝壁_。”托出山势的高险,古松倚靠的奇绝之景。然后由静而动,“_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 砯崖转石万壑雷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通“非”)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所守或匪亲_,_化为狼与豺__。”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9、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以手抚膺坐长叹__。”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10、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11、李白《蜀道难》中“_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 砯崖转石万壑雷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12、《蜀道难》中写蜀地朝夕战乱纷争,社会环境险恶的句子:“__朝避猛虎__,_夕避长蛇,磨牙吮血_,杀人如麻_。” 二、《登高》: 1、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风急天高猿啸哀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 2、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无边落木萧萧下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 3、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万里悲秋常作客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 4、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__。” (二)《秋兴八首》(其一) 1、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_玉露凋伤枫树林__,_巫山巫峡气萧森__。” 2、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__丛菊两开他日泪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3、诗中暗示安史之乱发生后社会动荡的写景之句:“__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创作编号: 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

第三单元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我们可以按照文章段落的构成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并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鉴赏景物,体会情感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感情。首先要浏览全文,确定写景的语句,其次分析景物特征,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3.探明义理,把握意图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并不单纯是为写景,大多都会借写景或游历阐明一定的道理或寄寓明确的写作意图。阅读文章时,要重点把握体现义理或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也就是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想。 4.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借助阅读分析,对作者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的思想进行概括。 第8课兰亭集序

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圣地会稽,诗文相遇;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把酒临风,赋彩天地。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羲之你,却用诗意书写自己。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你拿着毛笔,挥洒泼墨,传世的墨迹——《兰亭集序》,终于赋成,它也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王羲之(303~361),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气,屡屡召其为官,他都辞谢。初为秘书郎,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集会

语文必修三必背篇目

蜀道难_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期末考试试题(包括答案)

高一语文 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楔(xiē)子??亢(kàng)旱阡(xiān)陌苌(cháng)弘化碧 B C D 2 A C 4 A B 刻画得入木三分。 C.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 D.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史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作为文学,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

B.“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着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戏剧有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其中悲剧有《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等作品。 D.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有《王昭君》等着名剧本。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见(被)欺????????????????宁许以负(担负,使动用法)秦曲 B C D 7. A. C. 缺。 ??? ???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一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必背篇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必背篇目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翻译】 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汇聚,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此起彼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篇二】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必背篇目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

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我的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却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现在我还没有找到。亲戚大都劝我回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一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啊。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为我想进办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终于我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的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资料(成语篇) 一、课内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指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定下来。 2.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组织分裂瓦解。 3.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五十步笑百步: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错误或缺点,只是程度轻一些,却在讥笑别人。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5.弃甲曳兵:常用来形容败逃的狼狈样子。 6.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7.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学习不深入钻研。 8.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9.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10.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11.非同寻常:不同平常。 12.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13.义愤填膺:由于不义的人和事所引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14.安之若素:对于困境或异常情况一如平常,泰然处之。 15.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也作心急火燎、心急如火。 16.不能自拔:不能主动地从痛苦中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17.公之于众:把事实向众人公开。

18.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也作息息相通。 19.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如同高山大河般雄伟豪迈。 20.大失所望:非常失望。 21.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2.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 2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接近死亡。 24.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不愿再活下去了。 25.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 26.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7.恻隐之心:形容对别人寄予同情。 28.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29.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或声音很低。 30.荷枪实弹:扛着枪,子弹上膛。指军队、警察等处于戒备状态。 31.人杰地灵: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后多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2.胜友如云:许多才华出众的人物聚集一处。 33.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座位。 34.腾蛟起凤:形容人的文章华美。 35.钟鸣鼎食:古代贵族权贵用餐时,打击乐器,用鼎器盛食物。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36.天高地迥:形容极其高远。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景志国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练习Microsoft Word 文档

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句式,并将序号填入下面句式相应位臵。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屠惧,投以骨。 4、沛公安在? 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秦,虎狼之国。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臵句()状语后臵句()宾语前臵句()被动句()疑问句()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钘,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

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器。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B.莫不宾服 宾服:归顺 .. ,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C.君好文章 ..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 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 原文的一项是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梳理本文情感脉络,全面把握本文思想内容。 3.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梳理情感脉络,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对生死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探讨。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品读,师生互动,学生讨论,以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读《牡丹亭》,读到杜丽娘的两句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时候,竟生出些许惆怅。是啊,良辰不再,美景已逝,一片好的心情难以寻觅,令人快乐的往事已如云烟,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我听邓丽君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时候,竟自默默流泪。其实,杜丽娘之叹,邓丽君所唱之伤,早在东晋时代的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里就已经有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板书课题“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简介王羲之。) 二、教师导读课文 三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后注释和借助工具书,能流畅翻译文本。 四、基础检测 抽查五名学生翻译下列句子的情况。 1.引以为流觞曲水考查点:省略句式,古今异义。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2.所以游目骋怀考查点:固定格式。“所以”在此处是“借以”“用来”的意思,此外,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是“的原因”“的根据”“的方法”等等。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考查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与”的意义。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考查点:考查“以”的意义和用法;考查“兴”的意义。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者将“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强调,“以”是十八个虚词中意义和用法十分特殊的两个虚词之一,“以”即使同时可以解释为“因”和“因为”,用法也有可能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虽然都解释为“因”和“因为”,但词性可能完全不同,词性不同,用法必然不同。在这里,陈老师给大家交代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以”管住一个词或一个名词短语,“以”就是介词;如果“以”管住一个完整的句子,“以”必然是连词。由此看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的“以”是介词,而“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是连词。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考查点:考查介词结构后置。这个句子,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很可能翻译成一个被动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个句子如果去掉“有”字,可以翻译为被动句,保留“有”字,则句子中的“于”就要翻譯为“对”。 五、学生齐读课文 读的时候找出反映作者情感脉络的三个词。 六、要求学生梳理情感脉络 明确:乐——痛——悲 教师板书: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七、学生齐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提问:文段中哪些句子突出“良辰”?哪些句子突出“美景”?哪些句子突出“乐事”?哪些句子突出“赏心”? 明确:良辰(“暮春之初”)。这为什么是良辰呢?和早春相比,少了料峭的寒意,和夏季相比,没有炙烤人的炎热。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乐事(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这既是高雅的生活,也是快乐的生活。赏心(“亦足以畅叙幽情”“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八、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过渡:真是乐极生悲啊,作者乐之后,产生了怎样的人生之痛呢?提问:大家能将人生之痛的四个原因说出来吗?(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一个学生只回答其中一个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