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贫困原因
浅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如果我们把世界各国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相对应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平均水平视为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称之为自然差距程度,那么实际差距与自然差距程度之差就是非自然差距程度。这种不合理的差距,主要是由经济发展中外在的、人为的、偶然的因素造成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自然差距的一倍,即实际收入差距中差不多有一半左右是不合理的。
浅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论文关键词]收入差距 农村 制度
[论文摘要]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既有制度上的如国家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有非制度上的比如人力资本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4、 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不健全
我国的社会保障以及福利制度向低收入者倾斜不够且城乡不公,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和福利的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分配差距,是现代劳动市场转型新阶段中我国面临的又一个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而这些制度最终的实惠却没有让乡镇企业职工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有多少分享。他们不再经营土地,面临年老或者生病的风险时无所依靠;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面临失业的风险时却无法领取城市居民的保障金;工业、建筑业等行业危险性大,面临工作和患职业病的风险时候也无法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相应的保障。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所面临的己不再是农业社会所常见的风险,传统的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形式也已难以提供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护,长期以往将会使得城乡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 39,1984年为1. 76,六年间收入差距倍数缩小了26. 37,平均每年缩小4. 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村长期以来被抑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1985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 72, 1995年扩大至2. 4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2. 9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家庭贫困的原因范文
家庭贫困的原因引言家庭贫困是指一个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生活水平低于贫困线的状态。
家庭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原因涉及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三个方面来探讨家庭贫困的原因。
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是导致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经济问题:就业问题家庭成员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
就业机会有限或就业市场不景气导致一些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此外,一些家庭成员可能由于技能不足或教育水平低而无法获得高薪工作。
低工资和不稳定的收入低工资和不稳定的收入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一些劳动者可能只能从事低薪的工作,收入稳定性较差,难以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
此外,一些家庭可能还面临着工资拖欠、不按时支付工资等问题,导致收入更加不稳定。
高昂的生活成本高昂的生活成本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另一个因素。
生活成本包括食品、住房、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的开支。
如果家庭的收入无法覆盖这些基本开支,就会导致家庭贫困。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健全是导致家庭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
某些家庭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福利,如医疗保险、退休金等。
在面对意外事件或重大疾病时,家庭可能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从而陷入贫困。
社会歧视和不公平社会歧视和不公平现象也容易导致家庭贫困。
某些群体由于种族、性别、残疾等原因可能受到歧视,他们面临更大的就业难题和收入差距,从而更容易陷入贫困。
缺乏社会资本缺乏社会资本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社会资本包括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等。
如果家庭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本,如没有合适的人脉关系、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等,那么他们很难从社会资源中获得帮助和支持。
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教育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一些贫困家庭由于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们接受的教育质量较低,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增加了他们陷入贫困的可能性。
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
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在高等教育有序、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贫困生问题正逐渐凸现并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现对高校贫困生产生的成因与贫困生的特点及类型进行探讨,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制定贫困生资助措施提供参考。
标签:高校;贫困生;成因;类型一、高校贫困生成因分析高校贫困生的成因比较复杂,例如,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很多困难,贫困学生的家庭普遍存在家庭负担重且经济拮据的情况。
同时,学费上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的来说,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社会原因是贫困生问题凸现的根本原因1.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世界151个国家的排名中,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位居149位,低于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
中国经济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长,教育费用却一直裹足不前。
从总量上来看,虽然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都有较快地增加,增幅也较大,但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仍低于4%。
从人均的角度来看,尽管教育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增加,但人均教育支出仍很低,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在全球的排序中处于倒数的位置。
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投资比例失衡是导致有些学生支付不起高等教育费用,这是引发贫困生产生的第一个深层原因。
2.高校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学杂费上涨幅度剧增,高等教育收费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近年来,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大都在3 000元~8 000元,其中师范、农林类院校在2 500元~5 000元,普通高校普遍在5 000元~8 000元,一些重点院校和热门专业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和生活费用,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均费用在1万元以上,对此一般家庭尚难以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多。
浅谈安徽省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分析及其措施
贫困户,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走进家中提供义诊服务。通过系列
医疗救助活动,帮助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解除病痛、解除就诊经济压
力,达到尽快实现脱贫的目的。对贫困户进行了医疗报销,医疗兜
底,医药费基本上都报销了百分之九十,对其家庭成员就近安排一
个公益性岗位,让其靠自己劳动力可以赚取一定收入,如果家庭中
有小孩上学读书,可以让其评一个低保,以减轻其家庭负担。
( 二) 农业技术的更新及推广
农民自主学习,接受新观念,新技术。
( 上转第 10 页)
作者简介: 仇翠 ( 1993 - ) ,女,汉族,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 管理统计与企业发展,农民创新创业 管理。
14
有技术背景
21. 11%
获得银行贷款
17. 78%
相关人际关系积累
业人口占据总人口的 81% ,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务农者文化程度较
低,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并且大部分务农者无特殊技能。很多
贫困地区的务农者思想较为保守,观念陈旧,并不愿意选择外出,
所以选择在本地就 业。 由 于 农 业 知 识 储 备 不 足, 自 身 发 展 技 术 受
限,更多时候只是解决了个人的温饱问题,而不能给家里提供更多
16. 67%
市场判断能力弱
4. 44%
亲朋提供资源
11. 11%
自己管理能力提升
8. 89%
地域资源优势 政府支持
10. 00% 5. 56%
怎样发挥好资源优势 本地的交通通讯等 基础设施太差 自己没有技能
缺乏人才团体互帮互助
17. 78% 0. 00% 0. 00% 8. 89%
家族原有较好的经济实力 0. 00%
浅谈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及对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GDP年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上个世纪末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富就是表示占有财产多,富裕表示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等的数量多。
贫困就是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等的数量少。
贫富差距的本质就是所占有财产有差距,所占有财富有差距。
消除贫富差距就是倡导和推行平均主义,实行平均主义就是消灭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属于一种经济活动现象,既然是一种经济现象,就应该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
贫富差距出现的本质原因是财富规律在发挥作用。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原因,也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原因。1.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收入高低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密切相关就劳动者自身而言,较高的工资收入是和熟练地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密切相关的,而熟练的技能又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连。因此,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高低的关系看,劳动者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劳动技能不同而形成收入差距。3.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4.由于人们占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客观上也会造成人们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差距。5.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下岗职工增多,城市安排自身失业人口压力很大,不可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容易转移出去,企盼农民收入增加就将是艰难和缓慢的。其原因就在于农业的投入和产出都很低。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是由相互联结的若干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收入分配问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既涉及到分配过程,又涉及到分配结果;既包括初次分配问题,又包括再分配问题;既牵扯到收入分配政策调整问题,又牵扯到税收体制改革问题。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分析、比较、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正确理顺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分配领域的诸多矛盾,防止两极分化,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江泽民同志曾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1.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取决于财产所有权和财富积累的分布状况,而收入的分配取决于知识技能、职业培训和这些技能的市场价格。2.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收入分配调节中,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3.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即劳务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拓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4.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5.强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6.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还要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工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既要随着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工资,又要防止工资增长过高过快,就业岗位减少而增加就业压力。总而言之,整个社会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即适度的收入差距不会无碍社会稳定,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三)提高农村人的素质和技能
提高农村人的素质和技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的投入,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深化农村改革
推动农村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政府可以通过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方式,激发农村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现代化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成为了中国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应对措施展开浅谈。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贫困问题。虽然我国政府在过去几年里对农村贫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但仍有很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其次,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下,难以与城市经济实现联动互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创新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此外,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虽然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加强改革、推进产业现代化、提高人才素质、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农村经济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家庭贫困原因范文
家庭贫困原因范文家庭贫困是指家庭的收入低于国家或地区的最低生活标准,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缺乏足够的食物、住房、教育和医疗等资源。
家庭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次,教育水平低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
教育被视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提高个人的技能和就业机会。
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较为艰苦,教育质量普遍较低。
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和其他支出,孩子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家庭无法通过提高技能和增加就业机会来实现脱贫。
再次,社会福利不完善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能够提供家庭在生活不如意时的最低保障。
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贫困人口往往无法享受到这些福利。
医疗费用高昂,家庭无法负担,缺乏医疗保障;失业者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难以保持基本的生活。
社会福利不完善导致家庭非常脆弱,稍有不测就可能迅速陷入贫困。
另外,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地区的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条件不好,土地贫瘠,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下。
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等也会破坏家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设施,使其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进一步加剧了家庭贫困的程度。
此外,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也面临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问题,限制了家庭发展的机会。
综上所述,家庭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结构不平衡、教育水平低、社会福利不完善、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以及个人因素等。
解决家庭贫困需要综合施策,包括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和个人素质提升等。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有效地减少家庭贫困,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原因多种多样。
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首先,政治体制的问题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朝的封建专制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权力高度集中,君主尊重儒家思想,漠视法治和科学理性。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排斥外来思想,严格限制国内民众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和学术进步的停滞。
其次,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也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时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相对较弱。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粮食产量低下,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外,清朝政府对外贸易限制严格,独占海外贸易权利,限制了与外界经济接触的机会,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清朝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限制和压制,更是导致了中国工商业的长期停滞。
第三,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封建等级制度压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使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极高。
父系家族制度和男权制度使女性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
此外,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贫困,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最后,文化观念的滞后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长期保持着封闭和保守的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思想观念,对科学、技术和创新持怀疑态度,导致了中国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滞后。
此外,宗族观念严重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体制的问题、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制度的滞后、文化观念的保守等都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要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层次,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才能真正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贫困根源辩论辩题
贫困根源辩论辩题正方观点,贫困根源在于社会制度不公和资源分配不均。
贫困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不公和资源分配不均。
首先,社会制度不公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而穷人则陷入贫困的困境。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剩余价值的占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剥削关系所造成的。
”这一观点表明了贫困根源在于社会制度不公。
其次,资源分配不均也是贫困的根源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一部分人过度富裕,而另一部分人陷入贫困。
例如,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富人拥有着绝大部分的财富,而贫困人口却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不能同时是富裕和自由的,如果它的富裕是建立在别人的贫困之上。
”这一名言说明了资源分配不均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反方观点,贫困根源在于个人能力和选择。
贫困的根源在于个人能力和选择。
首先,个人能力不足导致了贫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才能获得高收入。
而一些贫困人口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无法获得高薪工作,从而陷入贫困。
正如达尔文所说,“生存最适者”,这一观点表明了个人能力不足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之一。
其次,个人选择也是贫困的根源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选择权。
一些人由于不良的选择而导致了贫困。
例如,一些人放弃了学业,选择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自己陷入贫困的境地。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贫困是由于错误的选择而造成的。
”这一名言说明了个人选择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贫困的根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社会制度不公和资源分配不均的因素,也有个人能力和选择的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找到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浅谈国家扶贫政策论文范文(最新)
一、中国农村扶贫政策(一)贫困的含义。
贫困一词自古有之,但是何为贫困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之相对的便是富裕,两者之间有一个界限,在此界限之上为富裕,在此界限之下则为贫困。
关于贫困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下了定义,笔者认为真正的贫困应当是生存说。
主要是从物质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等方面进行描述和概括贫困地区的生存状况,正如于同申教授所说:“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须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生活状况。
”由此而言,当一个人的温饱以及基本的社会需求无法满足时,那么便可以定义为贫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贫困线的确定会受到不同标准的影响,具体的数据也在不断变动,但是无论如何,贫困问题仍然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想要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二)中国农村的扶贫政策。
中国农村的扶贫政策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也在不断的做着调整,每个阶段会根据国情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扶贫政策,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的扶贫政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贫困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农村人的温饱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尤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更是有很多的人因此被饿死。
当时贫困是一种普遍现象,加之实行的平均主义政策,并没有严重的贫富差距。
当时的扶贫手段主要是以救济为主。
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等情况,国家便会进行救济,这种救济一般来说都是暂时性的,以当时的国情来讲,需要救济的人口太多,国家的实力又有限,所以扶贫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到21世纪初。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人们的思想变得活泛,不再拘泥于自己的几亩田地,开始寻找新的赚钱手段,一部分人变得愈来愈富裕,因此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就不断地被拉开,扶贫变得更加必要。
浅谈纺织品出口潜存的“贫困化增长”
浅谈纺织品出口潜存的“贫困化增长”近年来,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一员。
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纺织品出口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纺织品出口潜存的“贫困化增长”现象,这一现象对于中国纺织品出口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贫困化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贫困化增长”的原因1. 低附加值产品盈利能力下降纺织品出口中的低附加值产品数量庞大,价格相对低廉。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竞争激烈,这些产品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
这样一来,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
这也是导致纺织品出口“贫困化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资源消耗过大在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原材料资源。
这些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了成本的不断上升,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特别是在人工成本上升的现在,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也让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3. 技术创新不足在国际市场上,技术先进的产品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价格和更好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国内纺织品出口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
这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影响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1. 产业发展受限纺织品出口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受“贫困化增长”影响,纺织品出口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不仅影响了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也影响了产业的结构和质量。
2. 就业压力加大纺织品出口业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大量农民工的就业和生存来源。
受“贫困化增长”影响,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对于就业的保障也带来了挑战。
这也会导致农民工收入下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稳定面临更大的挑战。
3. 影响国际形象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一员,也是中国的国际形象的重要代表。
受“贫困化增长”影响,一些低质量产品的出口也会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引发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
浅谈我国贫困退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贫困退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者:袁宁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11期一、引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在2020年以前有序退出”。
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是“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关键指标是而贫困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所以贫困人口退出是贫困退出的关键。
笔者近期调研了湖南郴州二个贫困县汝城县和桂东县,四个贫困村,二家贫困乡镇企业,进入14户村民家庭进行调研,并回收有效问卷146份。
1.各级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强力保障脱贫摘帽推进。
贫困县均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对照脱贫摘帽指标要求,强化人财物力、时间和措施保障,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光伏產业覆盖了所有贫困村,彻底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退出当年达到4万以上”问题;二是所调研村全部实现了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务基本完善评价要求。
在调研中,95%以上被调查村民都认可在贫困人口退出时都按规定要求进行了公开评议、公示和征求了群众意见。
2.扶真贫、真扶贫,贫困村贫困家庭得到真实惠。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所有被调研村均将贫困人口建档并实行痕迹化管理,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强力推进“十大工程”,让贫困家庭得到了真实惠。
贫困家庭的学生都享受了助学金,疾病均有医疗保障及大病保险,无劳动力的都有低保,有劳动力的给予了技术扶持等等。
3.扶贫使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基层组织得到了加强。
在这次脱贫攻坚战斗中,各级扶贫干部队伍及驻村工作组干部队伍发挥骨干中坚作用。
调研发现,村级干部明显年轻化,知识结构好,通过扶贫工作一大批能力强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他们也是今后巩固脱贫成果,带领村民走上小康的中坚力量!4.扶贫造就了一批富民产业,群众稳定增收有途径。
调研中发现,各贫困村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因地因村制宜确定脱贫致富思路,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元增收产业。
浅谈中国女性贫困问题
更 清 楚 地 了解 我 国 女 性 贫 困 的真 实 状 况 。 性 比男 性 高1. 9 个百 分点( 就 业方 面 , 3 1 ) 。 女性
本 文从 人类 发 展 的 角度 .采用 了人 类 贫 困 就 业 难 和 就 业 领 域 狭 窄 问题 持 续 存 在 . 而 ( 缺乏 人类发 展最 基本 的机 会 和选择— — 且 。 指 在几乎所有职业 中, 具有较高的技术 、 责 长 寿 、 康 、 面 的生 活 、 健 体 自由 、 会地 位 、 社 自 尊 和他人 的尊 重 ) 一概念 进行 分析 研究 。 这
性 为 主导 、 性 从属 的社 会结 构 。 从 夫居 ” 预期就是“ 女 “ 十月怀胎 ”哺育婴儿 ” 操持家 “ “
使人们认为“ 姑娘迟早是别 人的” 在她们 务” 照顾老人” 因此 , , “ , 当一个女婴呱呱坠
身上 投入 的 资源 将 会 转 移 到夫 家 去 。在 这 地 .社 会 就按 照 这 一模 式完 成 对 她 的社 会
19 年 在北 京 召 开 的世 界 妇 女 大会 通 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投资 、可行 方案及连 95
过的《 行动纲领》 中提到 :当今世界上1亿 贯性, “ 0 扫盲巩固率低 , 复盲率高; 而教育费用
多人 生活在 令人 无法 接受 的贫 穷状况 下 。 其
中大 多数是 女性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 是在发 展 中国家 。”
些 观 念 支 配 下 。 性 幼 时 起 就 在 接 受 父 母 化 。女 性 在 生物 性 别 角 色 的压 力 下 实 现 了 女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力争到2020年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让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一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仍然举步维艰,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将就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及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前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
当前,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山区,如西藏、新疆、云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贫困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等因素所致。
脱贫攻坚的任务在这些地区显得尤为艰巨。
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面临一系列问题。
是政策落实不到位。
尽管中央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但是在一些地方落实不到位,导致资金和资源浪费,使得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生活用水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是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
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导致了贫困地区的居民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这也成为制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策略来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
要加强对政策的落实力度。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政策可以真正惠及到贫困地区的群众。
要加强对政策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尤其是加强对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要增加对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
要加大对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
除了政府的政策和投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
首先是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
浅谈农村贫困问题
浅谈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
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
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
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
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
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
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
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作者:杜攀刘静指导老师:高翠欣摘要: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和存在,是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注意经济告诉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处于社会弱势群体范围内的人们,在经济、社会地位及权益维护能力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
这种“弱势”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
因此,全社会携手共同商榷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迫在眉睫,意义深远。
关键词:弱势群体经济社会地位国家政策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就是“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各种社会关系高度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
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各阶层的人能够平等相处,彼此关爱。
毫无疑问,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使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制度选择,必须对此事进行周密部署,并在实践中抓好落实。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及人口范围(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社会弱势群体,又称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用来分析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弱势群体有两种含义:广义的弱势群体是指社会弱者,即在社会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人群。
狭义的弱势群体是指我国现阶段,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一部分劳动者所构成的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先进水平要求的人群共同体。
(二)弱势群体的人口范围从大的方面看,社会弱势群体包含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部分。
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生理缺陷而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有所依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和容易被伤害的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长期患病者;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竞争能力弱,生活困难,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包括贫困农民、进城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者等。
对贫困现象的探究及扶贫的政治学反思论文
对贫困现象的探究及扶贫的政治学反思[摘要]贫困是一个多学科都涉入研究的“经久不衰”的论题,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着手浅谈对贫困现象的界定、产生的原因、特征及扶贫意义的政治学理解。
贫困现象的存在与恶化是非正义的,其本身就是源于阶级差异性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加之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排斥和漠视,最终使部分人因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而无法享有自己的权利和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被排斥到社会的边缘。
既然贫困现象是非正义的、反发展的,那么国家就有义务来扶助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消灭贫困现象。
[关键词] 贫困;贫困现象;扶贫;阶级性;贫富分化贫困,是一个多学科都涉入研究的“经久不衰”的论题,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社会科学领域都对这一现象给予了不同的阐述和解释。
正是由于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所以要对贫困现象给予理论分析有很大的难度,若想面面俱到地论述其结果必然容易沦为泛泛之谈。
所以,本文想从政治学的角度来浅谈对贫困现象的界定、产生的原因、特征及扶贫的意义。
一、贫困的界定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贫困”一词可理解为“贫穷”和“困窘”两词的合义词。
西方对贫困现象最为基本和普遍的划分方法是将之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标准想要明确的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物质资料,而相对贫困标准想要明确的是相对中等社会生活水平而言的贫困。
”[1]笔者认为,贫困实际上仅指的是绝对贫困,而不包括相对贫困,因为相对贫困最多仅属于“贫穷”现象。
将二者混淆,会使人有一种“贫穷”现象就是“贫困”现象的假象,其实二者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中所采用的“贫困”概念所指的就是绝对贫困。
由于贫困现象的多元性、复杂性及多领域性,各研究领域的学者都从其研究领域出发给贫困下了很多定义,譬如:“贫困是指生活必需品的缺乏。
”“贫困是指收入较少而无力供养自身及家庭的一种低落的生活程度。
”“贫困是相对收入较少的一种状态。
”“贫困是指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等等。
什么因素可以导致贫困?
什么因素可以导致贫困?一、教育因素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富差距。
在贫困地区,往往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
这使得贫困家庭的子女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陷入了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而教育的不平等也使得社会贫困问题更加严重,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二、就业问题就业是贫困家庭摆脱困境的关键。
然而,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同时,由于教育水平的欠缺和技能的不足,贫困家庭的成员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劳动,收入较低。
这使得贫困家庭难以摆脱贫困,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向,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
三、社会制度和政策社会制度和政策的不公平也是导致贫困产生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存在着不合理的资源分配问题,富豪不仅仅是靠自己努力获得财富,而是依靠不正当手段获取资源,导致资源的集中和贫富差距的加大。
此外,一些政策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不能获得应有的帮助和扶持,加剧了贫困问题。
因此,需要完善社会制度和政策,加强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其真正惠及广大贫困人口。
四、自身因素自身因素也是导致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贫困家庭的成员存在缺乏勤奋努力和自我提升的意识,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进取心。
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缺乏自我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从而无法摆脱贫困。
此外,一些贫困地区存在不良的文化习俗和社会风气,限制了贫困人口的发展空间。
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认知和意识,激发他们的发展动力。
总结: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涉及教育、就业、社会制度和政策、个人因素等多个方面。
要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注重教育优先和就业保障,改革社会制度和政策,同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社会贫困根源辩论辩题
社会贫困根源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社会贫困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均等等问题所导致的。
首先,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贫困现象日益严重。
其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再者,教育机会不均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由于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了当地居民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名人名句,马克思曾说过,“贫穷是最大的罪恶。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贫困现象的严重性和造成贫困的不公正现象。
另外,毛泽东也曾说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这句话表明了贫困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产物,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经典案例,中国农村的贫困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中国农村,由于资源分配不公、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导致了大量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社会贫困的根源是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所导致的。
反方辩手观点:社会贫困的根源并不仅仅是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所导致的。
贫困的根源还包括个人素质不足、社会制度问题、自身努力不够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个人素质不足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人口由于自身素质不足,导致了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工作机会,从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其次,社会制度问题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一些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公,使得一些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再者,自身努力不够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缺乏奋斗精神和努力,导致了他们无法摆脱贫困状态。
名人名句,达尔文曾说过,“适者生存。
”这句话表明了个人的努力和适应能力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中外学者都给贫困下了一个与其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接受的界定。
所以说贫困是一个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内涵的概念。
现在对贫困概念的界定由过去狭义的经济视角转变为广义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元视角。
早期的贫困定义局限于物质生活,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而广义的贫困定义则把个人能力和社会公平也纳入其中,更倾向于运用相对指标来度量贫困。
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浅谈一下中国的贫困现状。
关键词:贫困,贫困原因,贫困解决措施,
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为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扶贫行动,并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一、贫困产生的原因
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复杂,并且贫困者之间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贫困原因的表达也有差异,透过种种贫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就会得出导致贫困的原因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消极的思想观念
在贫困原因调查问卷上有69%的被调查者认为缺钱是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这些答案显然是不正确的。
社会上富裕的有钱人难道会造钱吗?他们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应该怎样做才能挣到钱?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贫困者都回答不上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思想观念的表现。
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思路决定了人的出路。
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带来贫穷的结果。
这是因为:(1)消极的思想观念会失去和放弃很多挣钱的发展机会。
富裕的有钱人都有着积极上进的思想(最起码是曾经有过),他们善于捕捉有利于自己发展和挣钱的机会,有的富裕者不仅不会失去每一个机会而且还善于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
(2)消极的思想就决定了消极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消极那他为社会所付出的积极有效劳动也就少,一个不能为社会付出积极有效劳动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得到社会劳动报酬——钱。
(3)消极的思想观念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办法也不容易接受和采纳,一个靠传统手工劳动、自给自足、封闭生产和经营的人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办法进行生产和经营的人进行比较,谁的收益高不言而喻。
(4)消极的思想观念还有可能导致人生道路的错误,所作所为危害社会,最终导致贫困。
(5)消极的思想观念面对困难总是退让和躲避,从贫穷到富裕是一个不断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办法就会被困难所包围,贫穷也就随之而陪伴。
第二,综合素质能力低、环境条件劣势
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素质能力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团体和集群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的综合素质能力、城市的综合素质能力、某个区域范围的综合素质能力。
如果一个群体或集团的综合素质能力低下会导致众多人的贫困。
单独的贫困个体在试图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征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致力于提高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只是孤立奋战,其结果总是事半功倍。
如果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相应的众多穷人也就会随之而摆脱贫困。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并不是很普遍,为了提高群体综合素质能力而奋斗的人那就更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群体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一种人文环境,这种环境的优劣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不利的环境所导致的贫困,人们往往只是认为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
诸如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资源缺乏、灾害天气频发等等均属此类。
不利的自然环境故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不利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这些非不利的自然环境而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对许多贫穷者来说也往往正因为是这些被忽视了的致贫原因造成的。
第三,不公平和非正义的现象
自然灾害和疾病及其温疫属于老天的不公,由于老天爷的不公导致的贫困非常的直观和明了。
制度和体制设置的不公平同样会剥夺很多人正常的发展机会从而导致相对贫困,关于这一点最明显和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公平的就业、就学等一系列措施
无端白白剥夺了一部分人应有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
农村不缺乏优秀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思想观念积极上进,综合素质能力也很强。
但是由于体制和制度的原因,尽管他们付出了同等量的社会劳动代价而却得不到社会同等量应有的报酬;农村人口如果要享受和城市人口同样的权利和发展机会,而却要付出额外高昂的代价。
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的现象。
社会的不公平不仅会导致一部分人的贫困,同时对整个人类社会正常健康发展也有阻碍和破坏作用。
非正义给人们带来的贫困最直观和明了的就是战争,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是因为非正义而引起的。
战争的摧毁和破坏致使众多的人们家毁人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在和平时期也同样存在一些非正义的因素而导致人们的贫困。
如违法行为贩卖毒品、非法传销、暴力犯罪、坑蒙拐骗等等一切既有可能使众多的受害者因此而贫困,最终犯罪分子也会因为法律的制裁而陷入困境。
因为道德的沦丧而出现的贫困也属于非正义之列,如各种黑中介、“托儿”等等。
第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出现新的贫困。
换言之,正常合理的贫富悬殊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于这一贫困原因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和理解,但只要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所谓发展进步就是打破原有旧的平衡秩序而建立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秩序。
大规模的机械化工业生产要远比分散传统的手工业生产的效率高出很多,然而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就出现了。
难道会因为机器排斥工人而就采用传统的手工生产吗?显然是不可
能的。
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其改革成果几乎惠及每一个中国人。
然而,改革的阵痛也是客观存在的——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失去了昔日工人老大哥的风光,现在要自己找
二、如何解决我国贫困问题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比如最基本的交通。
对于一些河流的治理、农业器具、基础教育校舍等都应由政府承担起来。
政府要逐渐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减少效率损失和浪费。
2.加大教育力度
教育是治国之本也是扶贫之本。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及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长期化的差距使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长期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其差异长此以往就在经济和社会中显现出来。
加大教育,同时降低贫困文化对于下一代的影响。
兴办中小学校,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建立专项资金等等。
3.经济扶持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还是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增加经济补贴。
同时引导贫困地区农民进入市场创业。
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对贫困地区的投资与开发。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劳动者脱贫致富。
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农民收入低,难以承受较高的保险费支出还有国家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不多。
还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
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和农村社会优抚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