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及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首先,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应存在。
根据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管与客观的统一?答意识活动体现了主管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他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他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主义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再次,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答首先,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马克思问答题、论述题 答案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吾道一以贯之】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2.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P106-109)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辨析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Ch1答:正确。
(4分)因为观念即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5分);所谓能动的反映,就是有目的、有选择和有创造性的反映,(2分)因而是受意识主体的主体因素影响和“改造过的”反映。
(1分)1.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正确。
(4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6分)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事物,必须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际,才能够检验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只有实践才能使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际。
(4分)其次,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终极标准的事物,必须对所有的认识和实践主体来说都既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即对任何认识和实践主体来说都具有同样的规律性要求)、又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可观察性),其检验结果才可能客观、公认。
只有实践才既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又具有直接现实性。
(4分)所以,只有实践才具备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最终标准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因而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最终)标准。
(2分)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Ch4答:此观点错误。
因为,所谓剩余价值,即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创造出来的高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劳动中的剩余劳动的产物。
资本家所垫付的资本实际上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两部分,只有可变资本即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才会因为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而创造出剩余价值。
所以不能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2.经济全球化既有其积极后果,也可能有其消极后果。
Ch5答:正确。
经济全球化的人类社会历史后果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给人类社会历史带来积极的后果,即促进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也可能给人类社会了出差带来消极后果,即妨碍或甚至贻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答案整理
简答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正确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它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同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摒弃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杂质,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简述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关系?正确答案:(1)真理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者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改造世界,以实践的成果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简述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正确答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所以它可以与其他商品相比较,可以起到价值尺度的职能。
此外,货币还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总趋势是发展但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第一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它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绪论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
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变现出来。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论述题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
没有各个阶段上特定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思想为根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简答题(每小题1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
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
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并且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有些人就认为,“机器人”也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请分析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机器人”仍是一种机器,属于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去,而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3)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并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
首先,要扬弃其中的过时和落后的因素,同时保留其中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其次,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也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不盲目追求西方化,而是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也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处理都是普遍的,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矛盾各具特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3)在处理矛盾时,要善于把握共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要注重特殊情况,实现共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真理的绝对性是相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在真理的绝对性基础上的。
(3)真理的相对性是发展的动力。
二、论述题1.论述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答:认识的历史性是指认识活动和认识对象的历史性。
认识的发展性是指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是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的历史性决定了认识的发展性。
(2)认识的发展性是历史性的深化和扩展。
(3)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2.论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获取新的认识资料。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活动可以推动认识的深化和扩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和论述题
(三)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参考答案: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改革只能有秩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2分)(4)我国的改革正确地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参考答案: (1)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因为优等地中等地的范围不可能随意扩大,已经耕种了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形成了对优等地和中等地的经营垄断,其他农业资本家不可能再自由投入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
但是,当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所获得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劣等地也需投入生产。
而耕种劣等地也要能得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才会去经营劣等地。
所以,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然要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
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较高,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获得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论述真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论述真题及答案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答: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是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2)马克思主义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2.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的条件(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1)人们在实践中最先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同认识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产生感性认识。
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
第二,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
3.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性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规则是发达国家主导制定、进程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收益少,甚至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自考马克思原理(简答题、论述题)
练习一(答案解析一、简答题1.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答疑编号9968,点击提问】【您的答案】【正确答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方向。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23。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答疑编号9969,点击提问】【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263.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疑编号9970,点击提问】【您的答案】【正确答案】(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1。
4.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疑编号9971,点击提问】【您的答案】【正确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本质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简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
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的目的不同。
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4)竞争的范围不同。
马克思 简答题和论述题题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哲简答题与论述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4、怎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及特点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2.列宁晚年“政治遗嘱”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的参考价值?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4、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2、就一个方面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何收获?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2、西部建设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有何意义?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使用价值。
4.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根据科社的学习,试述中国应该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自考马克思简答、论述题整理讲解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之间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等。
2.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时建立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演变,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个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矛盾普遍存在并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提供了科学基础。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这些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对于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
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1)目的是: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2.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的含义、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
故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
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
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深化。
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3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答:真理与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1)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2)统一: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
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
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
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6.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
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
第二,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
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
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7.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的途径是实践。
8.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
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
第二,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9.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
第二,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2. 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
)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
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第四,一般、普遍。
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
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答: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1)唯物主义反映论。
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是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2)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一切唯心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是先于实践、先于事物或主观自生的东西。
这是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 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答案: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论路线。
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先验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反对先验论。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但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
它们的区别之一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它们的区别之二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答: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6.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答:(1)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客观的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的,认识第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从认识广度上看,是有限的,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第二,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从认识深度上看,是有限的,是近似正确的反映。
承认认识有待于向纵深发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有两个缺点:第一,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的历史。
第二,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