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共17页文档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美感与移情摘要: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
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何为美感“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
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
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
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
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
他研究美学。
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
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移情的作用
移情的作用移情(Empathy),是指人们在与他人或他事进行互动时,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或他事感受和体验的能力。
它是人类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能力。
移情能够产生多种积极作用,有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冲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移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和体验时,我们就能更好地与他人产生共鸣,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这种情感连接能够促进信任和亲近感的建立,使人们更加愿意彼此沟通和倾诉,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共享。
在家庭、友情、爱情和工作等各个层面的关系中,移情都能够起到增进情感交流和互动的作用,使人们更加融洽和睦。
其次,移情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当我们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和体验时,我们就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观点。
这样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拓宽我们的心智视野,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移情,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估自身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同时,移情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善解人意的人,不仅有利于他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自己的道德和情感水平的提升。
最后,移情有助于减少冲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我们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和体验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好地预测到并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和误解。
通过移情,我们能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他人的需要和期望,从而减少矛盾和摩擦的发生。
此外,移情也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共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我们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并尽力帮助他人时,我们能够在社会中树立起共同奋斗、互助共享的价值观念,从而增进人们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总而言之,移情作为一种心理能力,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它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并且减少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1903-1999)是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不仅提出了“移情作用”这一重要美学概念,还深入探讨了美感经
验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对朱光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的形成
过程及其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性。
朱光潜还提出了“美的交流”这一概念,意味着美感体验不仅仅是个
人的主观感受,更是通过美的作品和形象传递给他人的一种价值和情感。
美感的体验不仅仅是观看者对作品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一种审美
的语言和形象来传递给他人一种美的价值和情感。
这种美的交流使得美感
体验具有了一种社会性和文化性。
最后,朱光潜强调了美感的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美感体验不仅仅是
一种情感的愉悦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和激发的作用。
通过美感的体验,人们能够获得一种审美的思考和体验,使得他们的精神
得到一种提升和丰富。
美感体验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的情感愉悦,更在于
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朱光潜的“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的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美感
的形成过程和其对人们的生活与文化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他
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美感体验的内在机制和价值,进而推动
美学理论研究和美感体验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应用和发展。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谢谢!
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 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主旨归纳
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移 情作用及什么是美感经验,为我们创 作和欣赏文艺作品提供了指导。
写作方法
1.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作者先由人们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
应引出什么是移情作用,然后由移情作用引 出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美感经验,并从“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于物, 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 模仿物的形象”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美感经 验,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学习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 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 把握二者的联系。 3.把握作者的观点,将其运用到欣赏文学作品 的实践中。
题目解说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是一个表示并列关 系的题目,点明了作者要谈论的话题。本文内容 正是围绕“移情作用”“美感经验”这两个概念 展开的。
2.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例如,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 的花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运用 了举例论证。又如,引用苏东坡的诗句, 说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运 用了道理论证。
课堂小练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什么不同?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 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根据自己的 经验来了解外物。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 姿态的往复回流。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 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 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 态吸收于我。
结构脉络
1.根据自己的经
验来了解外物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 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
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移情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中的客观物景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颤动和美丽,使得诗人眼前景与心中意融为一体,超感性而又不离感性。
诗歌之所以会长时期焕发出强有力的艺术魅力,“移情手法”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
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
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
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
我们称之为移情。
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
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
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
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好的艺术作品会构建一个让我们的思维能顺畅流动的线索,我们称之为“势”,都说绘画艺术是静止的艺术,实际上,画面也会有流动的线索,我们在构建画面的时候,构建出的视觉走向,或者说是时间结构,将画面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节奏韵律变化的画面整体。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
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
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
我们称之为移情。
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
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
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
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2.1 形似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
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
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一、本文概述《论移情与审美欣赏》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移情(Empathy)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释移情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在审美体验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移情如何增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移情的概念,包括心理学、哲学和美学等。
我们将回顾历史上的重要理论,并引用相关研究和实验,以支持我们的观点。
文章还将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实例,展示移情如何在实际的审美体验中发挥作用。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培养和运用这种能力。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读者对审美欣赏的新兴趣,并引导他们以更深入、更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二、移情理论概述移情,源自心理学的概念,后被美学所借鉴,成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移情理论主张,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会将自己的情感、意愿、思想等投射到审美对象上,使对象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使得审美对象变得更为生动、丰富,从而增强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移情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但真正将移情理论系统化、理论化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
他认为,审美欣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呈现出与人相似的情感与生命。
费肖尔的理论为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进一步发展了移情理论。
他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核心机制,人们通过移情,将自身的情感、意愿等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不仅增强了对象的审美价值,也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审美欣赏中,移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移情使审美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从而增强了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谈美中的美学观点
谈美中的美学观点
“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以及“移情作用往往带着
无意的模仿”。
从传播学中,也有著名的“延伸自我”理论以及“媒介等同理论”。
“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是英国约克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Russell Belk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物,赋予了情感,使得拥有物也包括在“自我”的范畴里面。
简单说,我们认真经营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页面,我们将它们归属于内心的一部分,属于自身不能缺失的一部分。
这就是物的移情作用。
还有一个概念是“媒介等同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虽然理性地认为媒介只是一种工具,但人们往往赋予媒体情感,使得对待媒体,诸如电脑和电视等,就像对待人一般,给予依赖或者是尊重的情感。
那么把这两个理论中的物,都换成艺术作品,其实就不难理解移情作用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首先,伴随着对美的观赏,很多时候带着联想,也带着情感。
虽然作者否定了美感经验就是美感,但作者肯定了美带给人们的愉悦感觉,“移情作用”使得“享受美”是一件重要的事。
另外,艺术家在创作时,将意向呈现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也是移情的成果。
试着想白居易写出《长恨歌》,那么《长恨歌》必将在他往后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影响。
审美距离与移情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物本身
02
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区别
题画松
1
万草已凉露
2
开国披古松
3
青山遍沧海
4
此树生何峰
5
孤根邈无倚
6
直立撑鸿蒙
7
端如君子身
8
挺如壮士胸
9
——李商隐
淮上与友人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
在上述例子中,筋肉运动起源于摹仿。筋肉运动有时为了摹仿,有时为了适应,当外物没有动作可摹仿时,感官就适应外物,产生种种生理变化。下面我们以几首中国古典诗
01
词为例说明之。
01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李白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绘画风格:冷峭凝练、生硬狂猛。
四、内摹仿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01
内摹仿说是移情说的一种
01
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谷鲁斯
01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02
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的追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著作:《表现性的优先地位》、《艺术与视知觉》、《走向艺术心理学〉等。其中《艺术与视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扛鼎之作。
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这灿烂浓郁的世界,
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6.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2020/3/7
1
学习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 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 把握二者的联系。 3.把握作者的观点,将其运用到欣赏文学作品 的实践中。
2020/3/7
2
题目解说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 题目,点明了作者要谈论的话题。本文内容正是 围绕“移情作用”“美感经验”这两个概念展开 的。
2020/3/7
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 代美学家。早年接受美在直觉说、移情说, 后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 价值等观点。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 《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 等,主要译著有黑格尔《美学》、莱辛 《拉奥孔》、克罗齐《美学原理》等。
2020/3/7
2020/3/7
17
2020/3/7
6
结构脉络
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
与美感经验 美感经验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使客观事物具人情、有生气
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 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关系密切
2020/3/7
7
课文解读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分别 讲了什么内容?
2020/3/7
8
第一部分
1、2段:说明说明是移情作用。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使客观事物具人情、有生气
15
2.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例如,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的花 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形象 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运用了举 例论证。又如,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 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运用 了道理论证。
2020/3/7
总结审美移情思想心得体会
总结审美移情思想心得体会审美移情是指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移情,并投射自身的情感和经历于艺术作品之中。
通过审美移情,人们能够与艺术作品产生连接,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
在审美移情的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
当我欣赏一幅优秀的画作或者观看一部感人的电影时,常常会被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
这种情感共鸣是因为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记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引发了我对于爱情与生死的思考,从而使我产生了悲伤的情感。
通过审美移情,我能够与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产生紧密的联系,进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其次,审美移情是一种认知拓展。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巧妙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传递深层次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当我欣赏一幅画作时,我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表现的情感,还能够从中获取到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启示和思考。
例如,梵高的《星空》这幅作品通过绚丽多彩的色彩和流动的笔触传递出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欣赏这幅画作时,我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拓展了自己对于美和人生的认知。
再次,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释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而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一种情感的出口。
当我看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时,会感受到摄影师所捕捉到的瞬间美和情感表达,从而在情感上得到释放和宣泄。
这种情感的释放使我能够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和愉悦。
最后,审美移情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升华。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并与之产生感情上的连接,我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每一次审美移情的经历都使我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这种升华的审美体验也促进了我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的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认知拓展、情感释放和审美体验的升华。
通过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我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移情的作用为什么我们会对他人产生情感
移情的作用为什么我们会对他人产生情感移情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和经验转移到他人身上的心理现象。
在人际交往中,移情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还能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他人产生情感?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共情能力的作用共情是人们产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感受他人的情感并进一步理解他人的内心体验,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
共情是一种情感的共鸣,通过在心理上与他人共享情感经历,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对他人的情感。
在面对他人遭遇困难或者幸福时,我们往往会和他们一起感动、一起喜悦。
这种共情能力使得我们产生对他人的情感,进而产生关心、照顾和支持他们的行为。
二、镜像神经元的作用镜像神经元是一种可以模仿他人行为的神经元,它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为何会对他人产生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当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镜像神经元会激活并模拟出相同的情感和行为,从而使得我们产生与他人情感共鸣的体验。
例如,当我们看到他人受到伤害时,镜像神经元可以引起我们的疼痛感,并激发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这种生理机制使得我们在观察他人时能够快速产生情感,这也是我们对他人产生情感的原因之一。
三、需求互补的作用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往往可以满足自己无法单独完成的需求。
当我们发现与他人进行交往能够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时,我们会对这个人产生情感。
比如,在孤独时,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陪伴;在困难时,我们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自然会对他人产生感激和喜爱的情感。
四、个体认同的作用个体认同是指对他人所代表的群体或者价值观的认同和认可。
当我们与他人有相似的经历、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享相同的价值观时,我们会对这个人产生情感。
这是因为与他人的共同点使得我们觉得自己被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对他人的喜爱和好感。
移情理论——精选推荐
“移情作用”,提出一点小小的看法。
在分析物我同一这个美感经验的问题时,朱先生提出“移情作用”按照它字面的意思就是“感到里面去”,也就是“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
第二章谈论心与物的距离,朱先生又认为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的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 。
综合二者来说,所谓“移情作用”,“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2],又是“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
更是“我们心中除开所观照的对象,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由物我两忘进入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说,朱先生认为“移情作用”包含了以下两大要点:一是要把我的感情外射出去,移之于物,进而“分享物的生命” ;二是在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状态下,由忘却自我,进而进入物我同一的状态。
这让我很快便联想到朱先生的那篇名为《诗的隐与显》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朱先生提出了他那有名的恰与王国维相背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说法。
朱先生认为王氏所说的“有我之境”,恰恰就是在极端地凝神观照事物之时,将我的感情移之于物,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是经历了美学里的移情作用,而物我两忘时创作的主体是无我无物的,因此王氏所说的“有我之境”恰恰就是“无我之境”。
而由于王氏所说的“无我之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都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没有经历移情作用,则创作的主体必然没有忘却自我,因此王氏所说的“无我之境”恰恰就都是“有我之境我以为王氏与朱先生二人的理解各有道理,都无可厚非,王氏所谓的“有我”与“无我”,是自“物”的角度来说的;而朱先生所谓的“无我”与“有我”,则恰是自“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
自“物”的角度来说,移我之情于物性,物中处处可见我之性情,则物中有“我”,必然是“有我之境”。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教学设计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教学目标】1.了解朱光潜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把握二者的联系。
3.把握作者的观点,将其运用到欣赏文学作品的实践中。
【教学重难点】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把握二者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朱光潜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
早年接受美在直觉说、移情说,后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价值等观点。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主要译著有黑格尔《美学》、莱辛《拉奥孔》、克罗齐《美学原理》等。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自学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侪辈】同辈。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妙谛】精妙的道理。
谛,道理。
【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文章讲了什么?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2.交流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即:第一部分(1、2段):说明什么是移情作用。
第二部分(3-6段):说明什么是美感经验。
四、问题探究探究一:“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开头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运用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思考;举了云飞泉跃、山鸣谷应等容易理解的例子,引出下文,便于读者理解移情作用。
)探究二:请列举两种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方法一:举例论证。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的花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
)方法二:道理论证。
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浅谈审美移情的作用
浅谈审美移情的作⽤闲云潭影⽇悠悠,物换星移⼏度秋————————浅谈审美移情的作⽤ “景中⽣情,情中会景,故⽈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的这句话是说,我们欣赏景物时,⽆意识的会把⾃⼰的情感外射到景物中,使情景达到融合的境界,产⽣了“景中情”,“情中景”,这就是审美移情的表现。
19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理学家⽴普斯以实验⼼理学为基础研究美学,提出了“移情说”,⽴普斯也因此被称誉为“美学界的达尔⽂”。
审美移情是⼈类的⼀种特殊的⼼理现象。
所谓移情作⽤,通俗的讲,就是⼈在⼀定条件下感知⾃然景物时,不⾃觉的把⾃⼰主观的思想意识、感情⾊彩赋给本来不具有⼈的感情的外物,使外物似乎也具有⼈的某种思想和意识。
审美移情⽆处不在。
当你⼼情好,开⼼豁达时,你所看到的⼀切景⾊都是美好的,甚⾄于⼀条蚯蚓,⼀只青蛙,你都会觉得那是⼀种⽣命的象征,昭⽰着⽣命的⼒量,此刻在你眼中,只有欢快与兴奋;⽽当你⼼情差,伤⼼沮丧时,你⽬光所及的⼀切都被掩盖上了⼀层灰⾊的布,即使⼀条清澈的⼩溪在你⾯前流淌,你都会觉得那是对你的阻碍,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丝毫没有⽣⽓。
王维《⿅柴》写道:“空⼭不见⼈,但闻⼈语响。
返影⼊深林,复照青苔上。
”复照青苔的那⼀缕阳光,都感应着、涵容着诗⼈最⼴⼤、最⽆限的灵魂的存在。
尽管王维⼀⽣仕途顺利,但对⽣命的有限性亦⽆可奈何,由于不知其所以然⽽然,产⽣了⼀种淡淡的闲愁。
这种惆怅长期郁积于⼼⽽成为⼀种⼼理创伤,因⽽本能地到⼤⾃然中去寻找主体⼼灵的寄托。
王维的作品空灵清寂,幽深⼴远,诗中有画,画中蕴诗,表露了诗⼈对短暂⼈⽣之眷恋与对永恒宇宙之艳羡。
作为⽣命个体,诗⼈对⼈⽣和宇宙之间的有限与⽆限所形成的巨⼤反差有着极敏感的觉察和体验,此诗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个托物⾔情的王维,⽽这要归功于审美移情的作⽤。
李⽩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中提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样也是审美移情的体现。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相看兩不厭
宇宙的人情化/宇宙的生命化
• 在物我同一中,物我交感,物的意蘊深淺常和人 的性分深淺成正比例。深人所見於物者深,淺人 所見於物者亦淺。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 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 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 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 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 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秋水》
固的屬性。如:我覺得花是紅的、我覺得天氣 冷、我覺得石頭太沉重……。
外射作用與移情作用
• 外射作用中,物、我不必同一,外射作用 由我及物,是單方面的。
• 在移情作用中,物我必須同一。移情作用 不但由我及物,有時也由物及我,是雙方 面的。如果我真在凝神觀照,決無暇回想 花和我是兩回事。
花垂淚?
外射作用與移情作用
為什麼喜歡?
小朋友的擬人化思維
小朋友的擬人化思維
偶像的擬人化思維
移情作用與宇宙的人情化
•朱光潛:詩人和藝術家都有「設身處地」和「體 貼入微」的本領。在這種心靈感通中,我們可以 見出宇宙生命的聯貫。詩人和藝術家的心就是一 個小宇宙。
•各人的世界都由人的自我伸張而成。欣賞中帶有 創造性。
•象由心生:萬物唯心所造,山河大地皆由心造
• 見花的凝愁帶恨,自己也陪著花愁恨。 • 知覺的外射大半純是外射作用。 • 情感的外射大半容易變為移情作用。
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擬人作用與移情作用
• 移情作用是一種「感到裡面去」,亦即把我的 情感意志移注到物裡,去分享物的生命。
• 物的生氣化
擬人化
移情与情感共鸣移情在情感共鸣中的情感传递
移情与情感共鸣移情在情感共鸣中的情感传递移情与情感共鸣:移情在情感共鸣中的情感传递移情和情感共鸣是人类情感交流中常见的现象。
在情感交流中,人们通过移情来传递情感、建立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本文将探讨移情在情感共鸣中的情感传递。
一、移情的定义及作用移情,又称共情、同感,是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时,能够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状态,并在某种程度上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移情强调的是情感的共鸣和传递,通过对他人情感的体会和理解,使人们更加融洽地交流。
在情感交流中,移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移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通过移情,我们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们的情感,进而更好地与他们建立共鸣。
其次,移情有助于加深人际关系。
当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时,我们便能更好地与他们交流,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联系和信任。
通过移情,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安慰,从而加强人际间的情感纽带。
最后,移情有助于情感共鸣的传递。
人们在情感交流中,往往通过移情来传递自己的情感。
当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如果对方能够移情并与其产生共鸣,那么情感便得以传递,实现了情感共鸣的效果。
移情使得情感传递更加深入和有效。
二、情感共鸣中的情感传递情感共鸣是指在情感交流中,人们通过共同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互相传递情感、建立情感联系的过程。
移情在情感共鸣中的情感传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移情,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当一个人面对情感困境时,他发出的情感信号往往能够被他人接收和理解。
这种情感传递是通过移情而发生的,移情使得情感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得以共享和传递。
情感共鸣的传递是双向的。
一方面,当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如果对方能够移情并与其产生共鸣,那么情感将会通过移情传递出去,对方会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另一方面,当一个人接收到他人的情感信号时,如果能够移情并与其产生共鸣,那么情感也会通过移情传递回去。
移情与情感恢复移情对情感恢复的影响与疗效
移情与情感恢复移情对情感恢复的影响与疗效移情与情感恢复:移情对情感恢复的影响与疗效在人的情感发展过程中,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冲击和伤害。
而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如何恢复我们的情感状态,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和关注的问题。
移情作为一种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心理机制,在情感恢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移情对情感恢复的影响与疗效。
一、移情的概念与作用移情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
它可以是一种情感转移,也可以是一种情感共鸣,通过与他人相处、倾诉和理解,个体能够将自身困扰、伤痛等负面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身的痛苦和负担。
移情有助于情感的释放和调适。
当个体遭受伤害、失去亲密关系或者经历其他负性事件时,他们往往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排解自己的情感困扰。
通过移情,个体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自身的痛苦感,同时也能够获得一种被接纳和关心的感觉,促进自身情感的调整和恢复。
二、移情对情感恢复的影响1.释放负面情绪通过移情,个体可以将自身的负面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自身的痛苦感。
当我们身处困境和伤痛之中时,倾诉和分享自己的情感可以有效地释放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让我们感到轻松和宽慰。
移情能够提供一个情感输出的渠道,让我们有机会将内心的伤痛和困扰说出来,并通过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来减轻负担。
2.倾听与理解在移情的过程中,他人的倾听和理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我们需要倾诉时,一个愿意倾听和体验我们情感的人可以帮助我们感到被关怀和被理解。
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共情和共鸣,从而促进情感的恢复和调适。
通过与他人互动和交流,我们能够得到新的观点和建议,拓宽自己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自身的情感问题。
3.重建亲密关系移情也有助于个体重新建立亲密关系。
当我们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时,内心常常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通过与他人建立新的联系和关系,我们能够填补失去的空缺,重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缓解因亲密关系损失而带来的情感伤害。
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
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移情作用是审美认同、共鸣和美感的心理基础之一。
那么你对移情作用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移情作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移情作用的定义审美活动中主体情感移置于对象,使对象仿佛有了主体的情感并显现主体情感的心理功能。
简言之,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 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美学中移情作用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
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诗歌中移情作用诗歌中的“移情现象”处处可见,尤以中国古典诗歌为最。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我国古代诗歌中处处都可以欣赏到极其丰富而完美的“移情”诗句。
例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及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马为立踯躅,车为不转辙”(东汉女诗人蔡琰《悲愤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明代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等等。
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诗歌创作中的“移情现象”乃是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的结果。
移情作用的意义我们仍然把移情作用用于我们的心理美学的分析中去,只不过要稍微做下改动。
当我们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存在着一种潜意识,设身处地,有意识地把自身的一些东西移情到我们审美的对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