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
张居正传全文及注释

张居正传全文及注释穿井得一人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日讨求国家典故,徐阶辈皆器重之。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勇敢任事,豪杰自许。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
严嵩为首辅,忌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
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
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
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
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
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
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
世称居正知人,然持法严。
核驿递省冗官清庠序多所澄汰公卿群吏不得乘传与商旅无别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辄不得补大邑士子额隘艰于进取。
亦多怨之者。
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四阅月不愈,百官并斋醮①为祈祷;南都、秦、晋、楚、豫诸大吏,亡不建醮。
帝令四维等理阁中细务,大事即家令居正平章。
居正始自力,后惫甚,不能遍阅,及病革,乞归。
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注①醮jiào: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
【译文】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从小聪敏过人,十五岁成为诸生。
湖广巡抚顾璘认为他的文章非同一般,说:“这是可以主持国家大事的人材。
”不久,张居正参加乡试中举人,顾璘解自己的犀带送给他,并且说:“你日后当腰佩玉带,这犀带不配玷辱你。
如何评价张居正

如何评价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臣。
评价张居正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特点和贡献:
1. 政绩卓著:作为明朝嘉靖时期的首辅,张居正致力于整顿政府、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经济。
他通过减少开支、整顿财政、加强军事力量等手段,成功推动了明朝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稳定和繁荣。
2. 勤政为民:张居正以勤政著称,他秉持“儉以养廉,廉以养民”的原则,努力整治官员的腐败现象,并推行温良恭俭让的治政理念。
他对民生事务也格外关注,提倡救灾济民,创设“乡试贡孝廉,挑民课畿辅,供养残疾军人”等福利政策。
3. 教育改革:张居正注重教育改革,提倡举贤任能,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他在教育方面推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取消了明朝前期存在的某些不公平规定,使得科举选拔更加公正。
他还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推动编纂和修订教科书,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4. 文化贡献:张居正在文化领域也有显著的贡献。
他倡导以经世济民为宗旨的文化理念,提倡文风俭朴,反对近体文风。
他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和文化爱好者,撰写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墨脱存稿》等。
然而,也有一些负面评价和争议与张居正相关,例如对他的过度权力追求、对异己的打压等。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其贡献和局限,并考虑当时的历史和背景。
综合来看,张居正在明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突出贡献,使他成为备受尊重和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张居正的小故事

张居正的小故事张居正,字太素,号东篱,直隶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明代中期的重要人物,曾任内阁首辅、礼部尚书等职,被誉为“明代第一相”。
张居正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和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居正的小故事。
张居正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深得父母的喜爱和师长的赏识。
在读书期间,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断充实自己,终于考取了功名。
张居正考中进士后,一直怀抱报效国家、振兴社稷的理想,励精图治,励行节俭,深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张居正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清明的政治理念,他主持修订了《大明律》和《大明饮食志》,推行“靖难”政策,整顿朝纲,削藩夷权,整顿军备,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明代政治的发展。
他还提倡节俭,力行廉洁,深得民心。
张居正在政治上的一系列举措,为明代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居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据传记载,张居正在担任礼部尚书期间,曾经亲自下厨为家人做饭。
他烹饪手艺高超,炊烟袅袅,香气四溢,家人们闻之心生温暖。
张居正认为,做饭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也是一种对家人的关爱和呵护。
他用心烹饪,用爱滋养,让家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幸福。
除了烹饪,张居正还喜欢种花养鱼。
他在官邸的后花园里种满了各种花草,鲜花盛开,香气袭人。
他还在池塘里养鱼,清澈的水中游动着金鱼和锦鲤,成群结队,生机勃勃。
张居正喜欢在花园里散步,欣赏花草的美丽,观赏鱼儿的灵动,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张居正还有一个让人感动的小故事。
据说有一次,他在官邸里举办宴会,宾客们齐聚一堂,气氛热烈。
突然,一位仆人跑进来报告说,有一位老人在门外乞讨,请求张居正施舍。
张居正听闻后,立即让人将老人请进来,安排他坐下,亲自为他倒茶送水,询问他的姓名和家庭情况。
张居正还慷慨解囊,赠送给老人一些钱财和衣物,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关怀。
这件小事传扬开来,让人们对张居正更加敬佩和尊重。
明史张居正传翻译

明史张居正传翻译《明史·张居正传》全文翻译如下: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少年时即有过人的聪明机敏,十五岁时就中了秀才。
巡抚顾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道:“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宰相徐阶等人都很器重他。
张居正升任右中允,兼任国子司业。
他和国子监祭酒高拱关系很好,他们以宰相为目标,相互鼓励。
许阶代替严嵩为内阁首辅,推心置腹地委任张居正。
张居正和宦官冯保关系很好。
他劝皇帝应该尊崇两宫太后。
按照旧制规定,皇后和天子的生母都称为皇太后,但称号有区别。
冯保想讨好皇帝的生母李贵妃,暗示张居正让他提出两宫并尊的建议,张居正不敢违抗,议定皇后的尊号为仁圣皇太后,皇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于是两宫地位就没有区别了。
慈圣皇太后迁移到乾清宫,抚养皇帝,宫内事情任用冯保,朝廷的大权全交给张居正。
当时因长时间天下太平,各地的群盗纷纷起事,甚至攻入城市抢劫官库。
有关部门常常隐瞒,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如果隐瞒不报,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员,也要贬退。
捕获盗贼,当即处死,有关部门都不敢掩饰真实情况。
盗窃供应边备和海防用的钱粮,超过一定数额,一律斩首,但往往是长年关押或病死狱中。
只有张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且追捕犯人的家属,这样盗贼气焰才被打下去以至最后被消灭。
当时皇帝逐次修缮六宫,国库的银两很多被调进宫中花销。
张居正乘户部进呈皇帝审阅国库出入账目之机,上书对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每年的收入少于支出,请皇帝把账目放在御座旁边,时时翻看,做到量入为出,节俭无谓的开支。
他的奏疏呈上去,皇帝没有批复。
皇帝又令工部铸钱,供给宫中开销,张居正认为这样铸钱之利也不能抵偿宫中的消费,便加以制止。
言官建议停止苏州、松江织造贡品,皇帝也不听从。
张居正当面请求,才得以减去一大半。
皇帝坐在文华殿,张居正为皇帝讲读经书完毕,把给事中所上各地灾害情况的奏章给皇帝看,因而请求加以救济,并说:“皇上爱民如子,而外派机构的官员损公肥私,违法求利,剥夺百姓欺骗皇上,应按法律痛加惩治。
一代名相张居正

明朝名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续,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
张居正[1],字叔大,号太岳。
祖籍安徽凤阳。
明太祖封先祖张关保到归州,为归州千户所。
张居正曾祖庶出,无法承世袭官职,迁到湖广江陵。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于公元1582年6月20日。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16岁中了举人,23岁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
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代高拱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
在张居正功成名就之时,他把矛头对准了曾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文官集团。
张居正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方法如下: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时就要写好一份计划,不能太少,写好后自己留一份,给张居正一份。
如计划过少,就要退回重写。
计划通过后,以后的一年里这位知府就要为完成计划而努力。
如果到了年末,核对后发现这位知府有什么事没有完成,那知府就会被贬职降为知县。
如果到了县里还是如此,那就一直降下去,直到知府什么官都被削去,回家当老百姓为止。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内阁首辅、太师、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卒,年五十八,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
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
张居正的故事

张居正的故事张居正,字太冲,号东篱,陕西蒲城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明代中期的重要人物,曾任内阁首辅、礼部尚书等职,被誉为“张太监”、“张三才”等称号。
张居正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和成就,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后人所传颂。
本文将从张居正的生平、政绩和影响三个方面,为您讲述张居正的故事。
张居正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母的喜爱。
在家乡读书时,张居正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领导才能,备受师长和同学们的尊敬。
后来,他考入明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师从著名学者王守仁,深造经学、史学等知识。
张居正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为了国子监的佼佼者,备受赞誉。
张居正年少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很快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他先后担任过礼部主事、礼部员外郎等职务,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管理能力。
后来,张居正被提拔为礼部尚书,成为内阁首辅,直接参与朝政决策,对明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居正在政治上提倡“明君贤相”的理念,主张以忠诚、勤政、清廉的作风治国。
他积极推行改革,整顿朝纲,削藩安民,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推动了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张居正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学,倡导教育普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居正在历史上被誉为“明代第一相”,他的政绩和影响深远而广泛。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整顿了明代政治体制,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张居正还注重科举制度的改革,选拔人才,推动了明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总的来说,张居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张居正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居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张居正的故事

张居正的故事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居正,号东坡,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明朝中期的重要人物,曾任内阁首辅、礼部尚书等职,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影响。
张居正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最终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代名臣。
张居正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自小聪明好学,勤奋努力。
他年轻时曾在苏州的一家书店工作,通过自学掌握了许多知识。
后来,他考入了明朝的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员生涯。
张居正在官场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勤勉的工作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礼部主事、户部主事等职务,展现了他在财政和经济方面的才华。
他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推动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他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张居正的政治生涯并不一帆风顺。
他曾多次遭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甚至被贬谪到地方任职。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最终,他的才能和贡献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成为明朝的实际统治者。
作为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官僚机构、加强军队建设、改革税收制度等。
他还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学,倡导节俭和廉洁的风气。
他的改革措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赏,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反对。
他的一些政敌利用朝廷内部的矛盾和争斗,对他进行攻击和诬陷。
最终,他被朝廷罢免了职务,并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尽管遭受了种种挫折和打击,但张居正并没有放弃。
他在贬谪期间继续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他还积极参与地方政务,为人民谋福利。
最终,他的才能和贡献得到了朝廷的重新认可,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然而,张居正的故事并没有好的结局。
他在回京途中因病去世,享年57岁。
他的去世引起了朝廷和人民的悲痛,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文正。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及翻译1原文: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相徐阶辈皆器重之。
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
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
居正与中人冯保善。
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
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
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
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
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
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
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
盗贼为衰止。
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
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
疏上,留中。
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
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
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
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
”帝首肯之,有所蠲贷。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译文: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少年时即有过人的聪慧机敏,十五岁时就中了秀才。
巡抚顾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道:“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宰相徐阶等人都很器重他。
张居正升任右中允,兼任国子司业。
他和国子监祭酒高拱关系很好,他们以宰相为目标,相互鼓舞。
许阶代替严嵩为内阁首辅,推心置腹地委任张居正。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与解析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与解析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居正,号仲任,浙江绍兴人。
他是明代中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其直言敢谏、勤政爱民而著称。
本文将通过对《明史·张居正传》和相关解析的分析,深入了解张居正的生平和政治思想。
1. 张居正传原文解析张居正传是《明史》中的一部传记,对张居正的人生经历、政绩和政治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以下是其中的原文摘录:(此处省略正文,请自行查阅原文)通过阅读张居正传的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才华横溢、勤政爱民的特点。
他一生致力于推行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且具体的政策,如开矿、设铸币局、降低农田赋税等,这些政策为明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也是一位较早意识到国家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的官员,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对策。
他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官员廉洁奉公的要求,展示了其崇尚道德和礼法的思想体系。
2. 张居正传解析张居正的政治思想充满了现代的理性、务实和开明,他注重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提倡思想上的开放和改革。
他重视教育,提出了“教化士民”之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思想教化,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同时,他通过改革官制、设置科举考试标准等措施,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加强政府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张居正还在农业、水利工程等方面积极推动改革与建设。
他提出开垦荒地、疏浚河渠,以及实行耕者有其田、公田私耕等农业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田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他还注重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增加税收收入以解决财政困难。
在对外政策方面,张居正主张“周游列国,密图四邻”,鼓励海外航行和贸易活动,提倡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总体而言,张居正以其才华横溢和勤政爱民的形象,成为明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对明朝的改革和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通过对张居正传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政治思想和政绩。
他的改革思想和务实精神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发展和治理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张居正的故事

张居正的故事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居正,号东坡,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明朝中期的重要人物,曾任内阁首辅、礼部尚书等职,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影响。
张居正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
张居正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却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勤奋的精神。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学识和才智,被誉为“神童”。
他曾经在苏州的一所私塾学习,师从于当时的著名学者。
在这个私塾里,张居正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培养了他的博学多才。
张居正的才华很快被人们所认可,他被推荐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一举中第。
此后,他进入了明朝的官场,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官场中,张居正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工作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他先后担任过礼部主事、礼部员外郎等职务,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干。
然而,张居正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担任内阁首辅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挽救明朝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他提出了“节俭治国”的理念,削减了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减轻了财政负担。
他还推行了“一条鞭法”,统一了税收制度,提高了财政收入。
此外,他还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他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挽救明朝的政治和经济,保护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的改革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一些困难和矛盾,但却为明朝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贡献,张居正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诗词和散文为主,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他的诗词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散文则以议论和抒情为主,内容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
张居正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经世济民为本”,强调政治家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结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明史》张居正传评议

《明史》张居正传评议
《明史·张居正传》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张居正能够识时务,勇于担当重任。
在神宗初政时期,他能够振兴衰败的国家,不能不说他是一位有才能的辅佐之才。
他掌握的权力几乎震动了主上,最终导致了身后的祸患。
另一方面,孟森先生对张居正的评价是:长于治国,而昧于治身。
他认为张居正对国家的事情体察很深,举措得当,可以算是明朝历任首辅中工作干得最好的。
但是,对于自己作为首辅的权力和皇权之间的依附性关系,他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张居正是一个具有杰出才能的政治家,他在国家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处理个人权力和皇权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为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在评价张居正时,我们应该全面看待他的贡献和不足,不应该片面地夸大或贬低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张居正的小故事

张居正的小故事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除了他的政绩之外,张居正的一些小故事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居正的小故事。
张居正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却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一步步走上了官场的高位。
他年轻时曾经在乡村学校教书,他对教育事业非常热衷,认为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石。
因此,当他担任内阁首辅时,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出了“以经世济民为宗旨,以教育为手段”的口号。
他大力发展国子监,提倡科举制度,为后来的明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任期内,他还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作物,改善农田灌溉系统,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提供了保障。
除了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贡献,张居正还有一些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有一次,他在宫廷上听到有人说他的坏话,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我是一个官员,怎么可能没有人说坏话呢?只要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为这些闲言碎语所动,就可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有足够的胸怀和智慧,不被外界的言论所左右,专注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还有一次,张居正在处理政务时,突然接到了家里的急报,说他的母亲病重。
他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匆匆赶回家中。
然而,当他到达家中时,母亲已经去世了。
他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而是坚定地说:“我是一个官员,我有责任为国家和人民工作,不能因为个人的悲伤而耽误了工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定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张居正的小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有远见卓识、胸怀宽广,同时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张居正明朝的家与改革家

张居正明朝的家与改革家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居正,号东菱,明朝中期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曾任内阁首辅和锦衣卫指挥使等职务。
他对于明朝的改革和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与他辉煌的政治生涯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却饱受困扰和不幸。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居正明朝的家庭情况以及他作为改革家所面临的挑战。
1. 家族背景张居正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但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勤奋,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成功考取了进士。
他的家族并没有庞大的地产和财富,这也让他在政治生涯中面临了很大的困难。
尽管如此,张居正并没有放弃改革和进步的愿望,而是坚持努力奋斗,力求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2. 家庭生活的不幸尽管张居正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家庭生活却饱受不幸的阴影。
他先后失去了妻子和两个儿子,这使得他深陷悲痛和孤独之中。
在他的家庭遭遇不幸后,张居正的积极性和斗志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也影响了他在政治上的表现。
3. 改革家的责任和挑战作为一位改革家,张居正面临着巨大的责任和挑战。
他不仅需要应对朝廷内外的反对势力,还需要与既得利益集团进行斗争,以推动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坚持原则,严守职责,并对改革的成果负责。
然而,由于家庭生活的不顺利,他经常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这给他的改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4. 家庭与改革的协调虽然家庭生活给张居正的改革工作带来了困扰,但他也努力寻求家庭与改革的协调。
他在家庭失去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放弃了一些娱乐活动和社交,以此来弥补家庭带来的失落感。
他还通过与其他改革家和支持者的合作,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努力推动改革的进行。
尽管在家庭和改革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张居正始终坚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努力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明朝历史上,张居正被视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尽管他的家庭生活遭遇了很多不幸,但他依然坚持了他的理想和追求,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居正传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和,湖广江陵人也。
嘉靖二十六年,生。
自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
嘉靖三十八年,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隆庆元年,擢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万历初,进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万历十年,拜相,加太子太师,进封首辅。
居正才识明敏,政事精通,以严法纪,整饬朝纲。
当时朝政昏暗,贿赂公行,居正乃竭力整顿,裁汰冗官,澄清吏治,使朝廷气象一新。
又兴修水利,减轻赋税,使民得休息。
居正之政,实为世所称颂。
居正性刚毅,持身严谨,虽贵显,不染恶习。
居正之母,贤良淑德,教子有方,居正深受母教,故能持正不阿,清正廉洁。
居正治家,亦以严整著称,子孙皆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居正执政期间,国事日盛。
辽东战事频仍,居正谋略深远,指挥有方,屡破敌军,使辽东得以安宁。
西北边陲,亦因居正之策,安定如故。
居正之才,实为国家之柱石。
万历二十年,居正病卒,年五十八。
帝为之辍朝五日,赠太师、文渊阁大学士,谥文忠。
居正既没,朝野痛悼,天下哀恸,以为国家失去一柱石之臣。
【翻译】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和,湖广江陵人。
嘉靖二十六年出生。
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
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隆庆元年,擢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万历初年,晋升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万历十年,拜相,加封太子太师,进封为首辅。
居正才智明敏,政事精通,以严明的法纪整饬朝纲。
当时朝政昏暗,贿赂成风,居正竭力整顿,裁减冗官,澄清吏治,使朝廷气象焕然一新。
又兴修水利,减轻赋税,使民众得到休息。
居正的政策,实际上受到世人的赞誉。
居正性格刚毅,为人严谨,虽然显贵,却不染恶习。
居正的母亲,贤良淑德,教子有方,居正深受母教,因此能坚持正道,清正廉洁。
居正治家,也以严整著称,子孙们都遵循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居正执政期间,国家事务日益兴盛。
辽东战事频发,居正谋略深远,指挥有方,屡次击败敌军,使辽东得以安宁。
西北边疆,也因居正的策略,保持了稳定。
高中张居正改革知识点

高中张居正改革知识点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改革尤为重要,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张居正改革的知识点。
一、张居正的生平和背景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太维,号东坡,山东济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具备了优秀的学识和才能。
他曾在京师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成为明朝朝廷的官员。
二、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在明朝中期,国内面临着众多的问题,政府腐败、贪污现象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国家财政困难等等。
张居正上台之后,面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振兴国家、改善民生。
三、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1. 改革财政制度张居正认识到财政是国家的命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财政制度。
首先,他大力推行“钱法”,改革货币制度,提高了货币的稳定性和信用度。
其次,张居正实行“地丁均税法”,对土地进行重新估价并征收税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此外,他还进行了严厉的财政纠风运动,打击贪污腐败现象,提高了财政的透明度和效率。
2.改革考试制度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张居正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改革这一制度。
他推行“府试”制度,减少了乡试和会试的数量,提高了考试的难度和品质。
此外,他还注重选拔人才,推行“选贤举能”政策,为政府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官员。
3.改革军事制度明朝时期的军队存在着腐败和低效的问题,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整顿了军队管理,加强了纪律,提高了军队的训练质量。
此外,他还改革了兵器装备,引进了新的武器和战术,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四、张居正改革的意义和影响张居正改革的影响深远,首先,他改革了财政制度,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国家能够更好地进行建设和发展。
其次,他改革了考试制度,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最后,他改革了军事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稳定。
张居正总结

张居正总结概述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太仲,号东坡,封淑致,汉族,山西临汾人。
明朝中期著名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历仕明世宗、穆宗、神宗三朝,是明代最具影响力的官员之一。
他以治学严谨、汉学研究深入和政务清明著称,被誉为“明代最有遗才”。
早年经历张居正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小时候就展示出超人的智慧和学习能力,很快就掌握了经典文言文和儒家经典。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学者,引起了官员的注意。
仕途生涯张居正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仕途生涯。
他一开始担任地方官员,后来被选拔为国子监教授,成为一名教育家和学者。
他在国子监任教期间,积极推动儒学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很多创新理论和方法,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后来,张居正被提拔为吏部主事,开始在中央政府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以清廉正直、独立公正的形象,赢得了皇帝和朝廷的信任。
张居正积极推行吏部改革,整顿官场,大力削减冗官,优化政府运作。
他还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张居正后来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成为皇帝的最亲信的大臣。
他继续积极推行政府的改革,努力提高吏治水平和政府效能。
他还大力整顿军队,加强边防防务,保障国家安全和稳定。
政绩及影响张居正在任职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推行的吏部改革大大减少了官僚机构的浪费和腐败,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责任感。
他还提出了很多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鼓励商业和海外贸易。
张居正还很关心民生,提倡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他还提出了很多教育政策,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张居正的治理理念和政策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吏治改革成为后来的改革先驱,对后来的政府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他的经济政策和教育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张居正是明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以其清廉正直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趣谈:张居正简介 明朝名臣政治家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居正简介明朝名臣政治家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平导语: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时叫张白圭。
明朝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又称张江陵,谥号“文忠” 张居正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时叫张白圭。
明朝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又称张江陵,谥号“文忠”.张居正是明朝名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
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
此外,他把矛头对准了文官集团,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
1582年(万历十年)6月20日,卒,年五十八,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均被褫夺)。
为万历所忌,死后不久即被抄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生活常识分享。
张居正明朝改革的中心人物

张居正明朝改革的中心人物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居正,号东明,明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同时也是明神宗时期的重要官员,他以其在明朝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改革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而被誉为明朝改革的中心人物。
一、张居正的背景和早年经历张居正出生于河北省永年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自小聪明过人,善于学习,曾得到私塾教师的赞赏和培养。
后来,他考入明朝的进士,进入官场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二、张居正的政绩和改革思想1. 财政改革张居正担任太仆寺卿(负责国家财政事务)期间,推行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
他坚决反对费用浪费,通过裁撤多余的官员和整顿官员津贴等方式,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此外,他还提出了节约开支、增加税收等一系列措施,为明朝财政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农村改革在张居正的主持下,明朝进行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他推行了土地整顿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田赋负担,并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等措施,提高了农田灌溉条件,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环境。
3. 教育改革张居正注重教育改革,他积极推动修订了明代的典籍和考试制度,大力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培养实用人才,鼓励学习实用知识,同时也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教育,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观念。
4. 社会治理改革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张居正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他颁布了严厉的法令和政策,打击腐败和不法之徒,同时也加强了对民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了法律意识和社会道德水平。
三、张居正的影响和评价张居正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明朝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繁荣和发展。
他的改革思想以及实践经验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尽管他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争议和批评,但总体上来说,张居正被认为是明朝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改革努力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而言之,张居正作为明朝改革的中心人物,通过在财政、农村、教育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为明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氛围,对明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明朝张居正简介

明朝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字太仆,明朝中期政治家、财经家,山东莱阳人。
他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终于成为了朝廷重臣。
张居正年轻时曾经在南京做官,因为他善于节约开支、勤政廉洁,深得朝廷的赏识,不久便升任翰林院编修。
此后,他历任东阁大学士、尚书左右、礼部尚书,最终成为了明朝的首辅,担任宰相之职。
张居正财政才能卓越,一直努力进行财政改革,减少开支,增加收入,整饬官员的品德,改革税收制度。
他还大力发展农业、开垦荒地、落实土地制度,使得民生得到了改善。
在政治方面,张居正推行的“海疆守军制”,让边疆地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他还制定了《大明律》及一些其他法律,并规定了官员的程式、礼节,让明朝政府更加规范化。
张居正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因为他的一些做法招致了一些不满,最终他被一众官员陷害,被革职,后来他在家中去世。
张居正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位卓越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为明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示。
张居正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 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 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 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 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张居正实行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考评,并裁减了大量的冗官冗员。万历八年(1580年) 十月,下令吏部遍查两京衙门,“有冗滥者裁之”。万历九年(1581年)正月裁两京户部 侍郎以下156个职位,同年裁撤郧阳巡抚、顺天巡抚、湖广总兵等地方大员职位。文武官 员从12万余人降到9.8万人以下。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 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 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
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 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 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 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 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
张居正自幼聪颖,十二岁投考生员,荆州知府李士翱很赏识他。张居正十六岁中举人,又 颇受湖广巡抚顾璘赏识,说他是“国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中进士,由庶 吉士至翰林院编修。 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上《陈六事疏》,声明自己关于 改革时政的意见。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最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 大学士。和高拱一起巧妙利用俺答汗孙子来降一事,与鞑靼和解互市,结束了双方多年的 战事。在南方,准许广州举办一年两次“交易会” 万历初年,张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得到当时 摄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完全信任,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租税原则:“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 以厚商而利农。”
(一)实行背景:明代中叶以前,封建国家的田赋征收以细密的区别户籍的方法各种田土科 则,差役上分为里甲、均傜、杂泛三种。两税即夏粮和秋粮,主要课取实物,如米、麦、 豆、草等。 明中期土地兼并剧烈,旧的田土户等制度被破坏,封建国家对赋役承担 着的控制减弱。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实物为主的田赋征收和力役为主的差徭逐渐改 变为将税粮改为折银,用代役银替代力差。
解析:丁粮就是按人丁和税粮(即田亩)摊派徭役,量地计丁,宗室、富豪要隐产瞒丁, 逃避赋役就比较困难,贫苦农民“产去税存” 的现象也会减轻,从而限制了豪强地主,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且由于“役归于地,计亩征收”也可以不用编订户则。从某种程度 上说明封建国家对开始由对户口人丁的控制改向地亩转移。
(三)评析“一条鞭法”
III. “一概征银”,无论田赋徭役一律折银征收,废除力差; 解析:农民交纳银两就可以免去服役,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削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由于以银纳税比以实物纳税运输方便,使得赋役的缴纳、运输等也非常方便, 节约了税收征纳成本;赋役征银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IV. “官为分解,雇役应付”,赋役的催征、收纳和解运皆由官府承办,改变过去征粮民 收民解的办法。 解析:官府雇人代役进行解运工作的进行,实际上是继承唐宋以来由强制劳役转变为和雇 的思想。在封建地主经济制后期,差役与雇役已成为对立的新旧两种劳役制度,随着商品 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差役的落后性日益暴露,实行雇役已为大势所趋。
节用方针:“总计内外有度,切无益之费,可省者省之;无功之赏,可罢者罢之,务 使岁入之数,常多于所出。 具体裁减项目:皇室开支(免循例赐宴、宫中用度服御、僧道的施舍等) 官员开销(整顿驿递)
思想评价:张居正将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上生产停滞的情况,看成是社会 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节用作为富国的根本措施,是不正确的;
I.
积极意义:“太仓所储,足以八年”,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使得赋役制度的征 收和交纳大为简便,起到了均赋役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额阶级矛盾。
局限性:一是社会的原因,一条鞭法仅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没能触动封建的生产关系。
II.
二是一条鞭法自身存在的弊端,赋役合并征收,但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
三是“计亩征银”,虽然是一种进步,以白银定税额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体现按能负担,但纳税农民必须先把农产品换成铜钱,再将铜钱换成白银,然 后方可纳税。这两次交换的过程,农民会受到商人盘剥,而钱、银和粮米的比价经常变 动,不论是粮贵钱贱,还是钱贵粮贱,受剥削的总是贫苦百姓。
III. “摊丁入亩”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后已经固定下来的丁银全数摊入地亩,并 随之取消了人丁编审,从而标志着封建国家最终放弃了征丁制度,使历来实行的二元 税制变成了单一的土地税制。
b.摊丁入亩原则上以土地的多寡为标准确定地丁钱粮的数量,这种方式在一定 程度上平衡了各阶层的赋役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足和局限性:a.分摊不均问题。摊丁入亩同封建时代的任何赋役改革措施一样,存在着 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没能真正实现税负的平均分摊,它仅以土地为标而不问其他形 式的财产制度设计不合理,无法使赋役负担与纳税人的财产成正比。(浙江省) b.溢额多征问题。摊丁入亩实际上不能维持固定的征税数额,无法使人丁 完全依附于土地,因而在实施过中人民负担了更为沉重的赋税。而且,大部分省份丁银都 出现了增额,统治者巧立名目额外征税的现象非常普遍。 c.摊丁入亩并未解决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农 民对土地的依赖,统治者靠控制土地来约束农民。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变成了流民。
IV.
评析摊丁入亩
正面影响:a.摊丁入地的结果实际上表明了在封建税制中清除了相沿达两千年之久的 古旧人头税。人头税或丁役具有明显的累退性,废除对人课征制度是中国封建税制改革上 的一个明显进步,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相对放松,从农业解放出来的一部分劳动力 促进了雇佣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刺激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税制,人口(户、丁、口)和土地同列为封建国家赋役课征对象。 I. 两税法提出“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同时规定“丁额不废”; 解析: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开始向以土地、资产为本转移。 II. 一条鞭法“条鞭之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概征银,官为 分解,雇役应付。”人头税开始有着并入土地税的发展趋势;并且开始是赋税征收基 本货币化。
财政思想形成背景: 1.明王朝末期,内政腐败,外患频仍; 2.土地兼并严重,军费与统治集团奢侈浪费。 国贫民穷
理财目标:富国强兵
“仆自秉政以来,„„其播之命令者,实不外乎此二事”
理财活动的两个主要方向: I. 财政支出方面强调节用 II. 制止或避免官僚地主们对封建财政收入的侵蚀
背景:明后期,一方面统治阶级日益腐朽,挥霍浪费严重,由于日益腐朽的封建生产 关系的阻碍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搜刮,人民群众处于极端困苦之中,不仅无力扩大再生 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于维持。如果这时候强调开源,官员搜刮百姓会更加严重, 因而强调节用,抑制统治者的挥霍是比较现实的。 中心观点:“天之生财,在官在民,止有此数”、“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 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
(二)主要内容:“条鞭之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概征银,官 为分解,雇役应付。”
(三)蕴含的财政思想 I.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把分征的赋、役、杂税合并为一种征收;
解析:把各州县赋税徭役的种种项目统一编派,总为一并征收。过去是赋和役分别征派, 现在是合并征收。一方面使繁杂赋役项目化繁为简,降低了征税成本,使地方官员难于作 弊。另一方面力役和田赋合并为一,在封建征课原则上标志着对人课税向对物课税的一次 重要改变。劳役制渐归消失,这是中国赋役史上的重要转折。 II. “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取消按户丁派役的方法,改为按田亩(或粮额)计征;
节用思想的贯彻缺乏具体的鉴别标准和财计制度。
背景:明朝中叶, 封建官僚集团月趋腐化, 社会政治一片混乱。人浮于事, 遇事互相推诱, 行政效 率低下, 统治机器运转不灵, 政务废弛现象十分严重。
改革方针:“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考成法 “考成簿” 主要内容:“凡六部都察院遇各音奏,或题奉明旨,或覆奏钦依,转行各该衙门,具先酌量道 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薄存照,每月终注销。” “一本送科注销,一本送内阁查考。该科照册内前件逐一附薄候查,下月陆续完 销。” “ 抚按官奏行事理, 有稽迟延阁考, 该部举之; 若部院注销文册, 有容隐欺蔽者, 科臣举 之; 六科缴本具奏, 有容隐欺蔽者, 臣等举之。”
III. 改革思路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解析:把各省丁银原额(即康熙五十年规定的人丁及丁银数额),分摊在各州县地亩上, 据地分担丁银。实际上就是把丁银役(人头税)合并在田赋银(土地税)中一起征收。 彻底取消了人头税,结束了按人丁和地亩征收的双重标准,使赋役制度一元化,并且 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后果:“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 “中人以上家庭有田无粮(税),中人以下家庭有粮无田。” “东南之民困于粮税,西北之民困于差役” 措施:清丈土地法——“严法制,清隐占,以均粮足民。” 评价:“万历六年,帝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于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 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总计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 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有司争改小弓以求田多,或掊克见田以充虚额” ——《明代· 食货志》 土地清丈的推行既可均平赋役而减轻小民的负担,又能使封建国家不必加赋而充实国 家收入,同时也为之后推出一条鞭法奠定了基础。
I.
背景:“十九之丁,尽征无田之贫民”——赋役沉重,农民逃亡并导致农民革命斗争; “粮有一定而易辨,丁无一定无难稽。有粮者为富民,虽丁过实数而不为虐取; 无粮者为贫民,虽丁有隐漏而不失宽仁” “丁额无定,丁银难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难以保证。
II. 改革思路一:康熙五十一年间(1712)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解析:以康熙五十年的人口总数为基数征收丁银,即将丁税征收额予以固定,的确从某 种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这种规定,在原报人丁数发生死亡变故的情况下,仍存 在着如何将固定的丁税摊派到变化了的现有人丁身上的问题。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 汉族,明朝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 阁大学士,参赞机务。 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为首辅 秉政,在朝中掌权10年之久,对朝政进行了一系 列整顿和改革,使明王朝出现了10年安康局面。 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死后一年,神 宗诏令查抄家产。 1630年(崇祯),给张居正恢复名誉。
具体实施过程:Ι.以考成簿作为吏部考核官吏堪情、贤否的依据; П.规定了地方官吏政绩考成的标准:地方官征收赋税“以九分为得格”, 后进一步规定以解征钱粮、积谷备赈和消弭盗贼为地方官吏政绩的考成标准,并根据 这个标准对地方官进行赏罚或是罢免。
评价:打击和淘汰一批贪污、失职、无能的官吏, 提拔和任用一批有能力、有经验、有 活力的地主阶级中的下层分子, 使封建统治集团得到了一次有限的“ 吐故纳新”,并且 以税收多寡作为官吏的考核标准,有利于封建国家征课任务的完成。“月有考、岁有 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而参验综核之法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 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但实行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官吏“不能约己省事,无名之征求过多”; “反将下户贫民,责令包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