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翻译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及赏析(最新)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及赏析原文: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
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这首是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整体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愁杀渡江人。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
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
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
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
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
古诗淮上与友人别翻译赏析
古诗淮上与友人别翻译赏析《淮上与友人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郑谷。
其古诗全文如下: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前言】《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诗人郑谷创作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注释】①淮上:扬州。
淮:淮水。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④杨花:柳絮。
⑤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⑥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⑦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⑧潇湘:指今湖南一带。
⑨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鉴赏】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言绝句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译文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译文《《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译文《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__āo__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2、张大复《别水仙花说》原文及翻译译文张大复《别水仙花说》原文及翻译别水仙花说(明)张大复①每冬初,必购一本着斋中,辄低回留之不忍去。
今年练水李子遗我数茎,花繁叶硕,特设一静几病榻上,同卧坐者几两月。
一夕,长风烈烈,雁声嘹嘹,两足如卧冰上,亟起视之,袅然相视而笑,心怜之,因移置帷中,让以茶筥①,旦起相视,更相怜也。
②顾虞美人叶不敌花,断肠草不耐秋冷,夫至于水仙花无上矣。
叶如剑,茎如兰,房如黄冠,根如夜合。
绿如芭蕉,然沉郁,白如轻罗,然芬泽;香如腊梅而温,如芙蓉而冽。
宜冉冉风,宜溶溶月,宜睡室,宜净榻,宜咏,宜觞,亭亭叶表,森森华外,其神浮昱②而不定,絪缊③而自如。
③童子弗戒,一枝流落他所,至今为恨。
距李子之相遗,今五十日矣,而色泽黯然,神情怆悴,予心悲焉,煮茶而送之。
夫水之于五行,最无滓矣,又加仙焉,不亦是乎!【注释】①筥(jǔ):盛器笼。
②浮昱:浮光溢彩。
③絪缊(yīnyūn):同“氤氲”。
形容香气四溢。
翻译:解析《别水仙花说》明显表现了生命意识,生活是生活的基础。
在《别水仙花说》里,作者张大复首先表现自己对水仙的真挚感情,真可谓是童心未泯、憨态可掬:每冬初,必购一本着斋中,辄低回留之不忍去。
淮上与友人别_淮上与友人别的诗意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_淮上与友人别的诗意及赏析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淮上与友人别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原文:《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诗意: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郑谷) 网址:时间:2016-11-26 整理: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 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淮上与友人别》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唐代: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译文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淮上与友人别》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淮上与友人别》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扬、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和伤感。
送别诗——《淮上与友人别》
送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别诗——《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 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背景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赏析晚唐绝句自、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淮上与友人别_淮上与友人别的诗意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_淮上与友人别的诗意及赏析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淮上与友人别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原文:《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诗意: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
淮上与友人别_淮上与友人别的赏析及诗意
淮上与友人别_淮上与友人别的赏析及诗意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本诗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原文:《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诗意: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全诗及赏析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全诗及赏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全诗及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讲解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讲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一首超棒的古诗——。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你看这诗,是不是特别有意境啊!
就说开头“扬子江头杨柳春”,哎呀呀,那扬子江的边上,春天里的
杨柳随风摇曳,多美的画面啊!就好像你站在那江边,春风轻轻拂过
你的脸庞,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
(例子:就像你走在春天的公园里,满眼的翠绿和繁花。
)
“杨花愁杀渡江人”,这杨花飘飘洒洒的,让那渡江的人心里都涌起
了愁绪呢!这杨花就像是那离别的愁绪,飘飘忽忽地萦绕在心头。
(例子:就像那绵绵的细雨,让人心里也湿漉漉的。
)
“数声风笛离亭晚”,到了傍晚,那几声风笛响起,在离亭边回荡。
哇,你能想象那场景吗?在暮色中,风笛声悠悠传来,让人感觉好惆
怅啊!(例子:就像你在夜晚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那种空灵又带着
些忧伤的感觉。
)
“君向潇湘我向秦”,你要去潇湘,我却要奔向秦地,这一分别,还
不知道啥时候能再见呢!这多让人无奈啊!(例子:就像两条岔开的路,各自伸向不同的远方。
)
哎呀,这首诗真的是把离别之情写得太生动了!让人读了就好像自
己也在经历那场离别一样。
它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直直
地戳到你的心里。
我觉得啊,这首诗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离别的那种复杂情感,有不舍,有无奈,还有对未来的期待和不确定。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
出了我们生活中那些不得不面对的离别时刻。
所以啊,古诗真的是太
有魅力啦!。
离别古诗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赏析
离别古诗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诗人郑谷创作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供大家阅读。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作者: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淮上与友人别》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淮上与友人别》《淮上与友人别》赏析:本篇抒写远别离愁。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长江的别称,这里点明了“与友人 别”的地点,而“杨柳春”三字则点明了时间。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杨花:飘飞的柳絮。“愁杀”二字,将友人间 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至。
数声风笛离亭晚,
几声风笛,带着凄清怨慕,飘入离亭宴上正要 分别的友人耳中,更是显出千钧愁情。
君向潇湘我向秦。
互道一声珍重,各奔前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时间,地点,春景 即景抒情,点醒离别 抒写握别情景
君向潇湘我向秦
各奔前程,别意茫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淮上与友人别》通过 写诗人在扬州与友人的 离别,表达了诗人与友 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作者:郑谷,唐代晚期诗人,字 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存有 《云台编》 。
扬子江头杨柳春,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
杨花愁杀渡江人。
柳絮乱飞,愁坏了渡江的游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
君向潇湘我向秦。
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 我却要往长安而去。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鉴赏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鉴赏
哎呀,朋友,你知道这首古诗吗?这诗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
有味儿!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你瞧,这开头多妙啊!扬子
江头,杨柳依依,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杨花纷纷扬扬,像不像我
们心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就好比你在一个美好的清晨,却
要和心爱的人分别,心里那股难受劲儿,真不是滋味!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听着那几声风笛,在傍晚的
离亭里,咱俩即将各奔东西。
这场景,难道不像毕业时,同学们在校
园的角落里,互道珍重,眼含泪水?这不就是人生的无奈吗?
诗人郑谷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分别的那种痛苦和不舍描绘得
淋漓尽致。
咱们在生活中不也常常经历这样的分别吗?比如亲人远行,朋友去他乡发展。
每次分别,心里都空落落的。
我觉得这首诗啊,真的是把人们分别时的复杂心情展现得入木三分,让咱们读了都能感同身受,仿佛自己就是那即将分别的友人。
这就是
古诗的魅力所在,你说是不是?。
树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翻译
树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翻译
意思是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出自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七绝《淮上与友人别》。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全诗如下: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译文如下: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注释如下:
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
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
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扩展资料: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
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
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
这笛声正倾诉
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
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
两位朋
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唐]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分类标签: 描写柳作品赏析【注释】: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
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
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的意思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的意思江山长管古今愁,行李淹留亦白头。
无限个春风宋玉,几多愁落月扬州。
他乡近日风景好,游子往往发思归。
同事告别自然依依不舍,想想这一去远隔千里,可能再见就难了。
心中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慨。
与他的朋友将要分离,他们也会很伤心的吧。
世界这么大,我们又相遇到一起,应该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每时每刻,如果有缘,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在一起聊天。
[淮上]指和朋友相会之处; [同事]指东坡同朝为官之人;[告]告诉。
[别]分离。
[风景]风光;景物。
[子]你。
[思归]思念家乡。
[风景]风光景物。
[游子]外出的人;指作者自己。
[方]正当;正在。
[好]美好。
[反]又,却。
[往]去。
[会]适逢。
[将]就。
[别]离开。
[指]代词,指淮河上。
[语]言谈。
[往往]常常。
[近]最近。
[春风]喻美好的事物; [无限]不知多少;[宋玉]指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愁]忧愁,悲愁;[白头]白头发;[淹留]停留;[亦]也;[愁]1。
忧愁。
2。
泛指忧愁。
[1] 苏轼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道出了年华易逝、容颜老去的感叹;杜牧的“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表达了作者内心空虚、失意彷徨的苦闷。
本文就作者苏轼在淮上与友人分手而作。
陈羽(?---?),一名***,字仲举,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性孤傲,世称陈眉山。
与*并称。
顺帝时曾任尚书度支郎。
当时名士。
李频爱慕他的文辞,为他作《草堂记》,极称其德行。
其散文长于议论,《旧唐书·经籍志》有《陈*集》 5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3卷,皆亡。
现存《陈太丘集》为明代汲古阁刻本。
原集10卷,已散佚,仅存《唐志集》 2卷。
今存《陈眉山集》为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10卷。
事迹见《唐才子传》。
[2]黄庭坚曾师事陈师道。
他写有咏陈师道诗多首,很得陈师道推重。
***( 1105---117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淮上与友人别·赏析·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赏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赏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和友人分别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借景抒情,突出别离,写得潇洒而不伤感,读来是另外一种天然的风韵。
全诗画面很疏朗:扬子江边的渡口,杨柳枝条青青,晚风中,柳丝微微飘动,杨花四处纷飞。
岸边停泊着即将出发的小船,友人马上就要渡江南去。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抒情,富于韵味。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离愁别绪;纷纷扬扬的杨花,渲染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愁,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和煦的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媒介,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离愁,初看起来有些不怎么协调,嬉戏体味又感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着意重复出现,构成了一种既清爽流利,又回味无穷,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至诚,又没有沉重与伤感之嫌。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走南闯北,君愁我亦愁,一切都在不言中。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两句从远处的江头景色收转到眼前的离亭别宴,都是正面描绘了握别时的情景。
饯行送别,推杯换盏,酒香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愁怨的笛曲。
借景抒情,所奏的曲子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
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愁别绪,使两位即将分别的友人耳接神驰,心绪不宁,随风飘散。
在悠悠的笛声中,天色不知不觉地暗淡了下来,分别的时间真的到了。
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相道别,各奔前程·赏析·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表面上看,最后一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话语,没有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没有一唱三叹的直抒胸臆,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深藏在这看起来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