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
语文版25.淮上与友人别课件(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作者:王勃,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代表作《腾王阁序》。
• 解题:杜少府---王勃的朋友,少府是官 名。之---去,往。任---上任。
• 选自:《王子安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25. 诗五首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目标:
•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点学习
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 教学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作者
感情的体会,背诵。 • 课时安排:2课时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 引用典故,巧用对照,是本诗的成功之 处,诗人将人生哲理寓于景物之中,写 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
• ------奋发向上,坚忍不拔
教学后记
• 目前,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还不强,他们很 难理解诗歌跳跃性的语言里所包含的丰富 的感情,所以老师在这方面要多予以指点。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结
• 这首诗是对二十三年来遭贬生活的总结, 也是对友人赠诗的和诗。表达了被贬多 年,但仍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
《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说到友谊,无数的文人辞客酒未沾唇,脸上早就有了深深的酡红。
李白是个多情的种子、痴情的汉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托付风月,传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把深深的眷恋之情付流水;李商隐在友谊里醉得出奇,自己一边愁绪满腹,一边却又有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暖了千百年来无数个寒冷的深秋和无数颗孤寂的心。
还是王勃醉得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他比大海还宽阔比天空还辽远的心胸,真是酷到了极点。
可郑谷绝不惺惺作态,一株绿柳、数声风笛,意惹乱了万千思绪,莫道不消魂,扬子江头有真情流露。
二、知人论世:一字之师的故事三、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
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
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情感:愁——依依惜别四、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配套练习二套七年级语文考试试题一、选择题一、积累运用(2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2分)A.炽.痛(zhì)默契.(qì)荒谬.(miào)义愤填膺.(yīng)B.讪.笑(shàn)喧嚣(xiāo)深邃.(suì)妇孺.皆知( yú)C.亘.古(gèn )赫.然(chì)胡骑.(jì)气冲斗.牛(dǒu )D.筹.划(chóu)嗥.鸣(háo )哽.住(gěng)迥.乎不同( jiǒng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2分)A.选聘洁问鲜为人知家喻户晓B. 斑澜污秽鞠躬尽瘁义愤填膺C. 殉职骊歌一拍即合警报迭起D. 屏障谰语九屈连环呕心沥血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七年级上册语文《淮上与友人别》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淮上与友人别》教案文中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级上册语文《淮上与友人别》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年级上册语文《淮上与友人别》教案一、导语设计说到友谊,无数的文人辞客酒未沾唇,脸上早就有了深深的酡红。
李白是个多情的种子、痴情的汉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托付风月,传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把深深的眷恋之情付流水;李商隐在友谊里醉得出奇,自己一边愁绪满腹,一边却又有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暖了千百年来无数个寒冷的深秋和无数颗孤寂的心。
还是王勃醉得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他比大海还宽阔比天空还辽远的心胸,真是酷到了极点。
可郑谷绝不惺惺作态,一株绿柳、数声风笛,意惹乱了万千思绪,莫道不消魂,扬子江头有真情流露。
二、知人论世:一字之师的故事三、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
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
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情感:愁——依依惜别四、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淮上与友人别》诗歌鉴赏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淮上与友人别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开课教案冯淑雅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能带着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表现的意境。
3、体会两首诗写景与抒情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难点:体会两首古诗写景与抒情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送别诗”一般是诗人在和朋友分别时所作的诗歌,在古代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许多都成为千古名篇。
我们前面学过两首:《杂诗》、《夜雨寄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新课(一)学习《淮上与友人别》1、解诗题,介绍诗人。
2、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4、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
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
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情感:愁——依依惜别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学生自由朗读,体悟诗歌的感情。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诗题,利用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2、介绍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补充文学常识。
3、根据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4、研读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着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 单元第25 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
第6 单元与第7 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
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018年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说到友谊,无数的文人辞客酒未沾唇,脸上早就有了深深的酡红。
李白是个多情的种子、痴情的汉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托付风月,传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把深深的眷恋之情付流水;李商隐在友谊里醉得出奇,自己一边愁绪满腹,一边却又有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暖了千百年来无数个寒冷的深秋和无数颗孤寂的心。
还是王勃醉得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他比大海还宽阔比天空还辽远的心胸,真是酷到了极点。
可郑谷绝不惺惺作态,一株绿柳、数声风笛,意惹乱了万千思绪,莫道不消魂,扬子江头有真情流露。
二、知人论世:一字之师的故事三、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
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
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情感:愁——依依惜别四、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初中语文】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实录 语文版
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实录晋江安海职校(鸿江中学)王翠微上课时间:2009年12月2日星期三下午第6节上课地点:安海职校(鸿江中学)实训楼5楼第9多媒体教室(课前板书两个标题:《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师:翻开166面。
我们今天要学习两首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请一位同学把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读一遍。
一生读,较平淡。
师:再请一位同学把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一遍。
另一生读,稍好一点。
师:这两首诗所讲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生(举手):这两首都是送别诗。
师:从诗歌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写送别的呢?《淮上与友人别》这一首?生:标题有一个字——别。
师:还有没有?生:……师:下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呢?(有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呢?)生:标题中有一个“送”字,诗中“与君离别意”。
师:说得好,请坐。
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板书:宦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出示幻灯片1介绍)宦,做官入仕。
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
“宦游”现象由来已久。
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
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
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
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
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 语文版
夜雨寄北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熟练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3、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珍视亲情。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预习了导学案,它的内容包括:文学常识、初读古诗并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教师教学时要先介绍诗歌的背景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多朗读诗歌。
3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熟练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难点: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播放动画片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动画片导入新课。
教师解释课题的含义。
教师介绍古诗的背景资料:这首诗的题目中的“寄北”,也作“寄内”。
此诗是寄给谁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寄给妻子的,一种说法是寄给长安友人的。
我们采取前一种说法,因为作者长期居留在外,写此诗意在怀念住在北边的妻子。
教师出示、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熟练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重点)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难点)3、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珍视亲情。
活动2【讲授】检查预习导学预习导学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结合课本完成预习导学的学习任务。
内容:1文学常识。
2诵读诗歌。
方式:自主学习检查释疑教师讲授之前,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1文学常识。
(形式:说)2诵读诗歌,个人读·并挑选一个人比赛。
(形式:朗读)3诵读诗歌,小组读·并挑选一组比赛。
(形式:朗读)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一)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共同完成《合作探究》中的学习任务,并推选合适的成员准备班级展示;教师合理分配任务,深入各小组指导,解答疑难。
问题:1 翻译并赏析古诗第一·二句。
2 翻译并赏析古诗第三·四句。
3 课本剧表演。
4 概述内容,体会感情。
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二)探究展示学生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其他小组多角度点评;教师及时鼓励、表扬,适时引导、追问,据实拓展延伸。
鄂教版七上《淮上与友人别》优秀教案
鄂教版七上《淮上与友人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2、学习《回乡偶书》:(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
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自号四明狂客。
善草隶。
天宝初,年八十六卒。
还乡里。
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
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
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
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
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
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
(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教案 语文版
淮上与友人别教案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目标:1.让学生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鉴赏诗歌。
(意象、意境、语言)一、解题淮上:即扬州。
“淮上与友人别”点出了地点、人物,告诉我们是一首离别诗。
(为什么不说是送别诗?)(明确:“君向潇湘我向秦”,分别+送别)。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二、作者简介郑谷(约848—约909),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宜春)人。
光启三年进士。
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有《云台编》三卷。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三、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扬子江、杨柳、杨花、渡江人、风笛、离亭”扬子江:指今江苏仪征、扬州的一段长江。
杨花:柳絮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驿亭。
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又称“离亭”。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后来“柳”就代指两种事物。
一杨柳树,另一就是折柳曲。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四、整体感知全诗第一二句给我们交代了离别的地点(扬子江头)、时间(春),人物(渡江人)。
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千万缕嫩绿的柳丝随风摇曳,或拖在岸上,或飘在水里;千万朵雪白的杨花随风飘扬,或扑落江面,或飞向远方;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淮上与友人别》
盈盈..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眼波横:
②眉峰聚:
③盈盈:
3.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介绍这首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4.疏通诗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去哪里呢?到山水交汇的地方。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好友离去。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四、拓展训练
知识积累:柳永有一首《雨霖铃》堪称离别诗之首,你能写下来吗?
知识积累:你知道词的基本知识吗?知道多少写多少。
教学
反思
平桥中学校“四步教学模式”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备课时间
第15周星期3
主备人
陈福生
刘文书
审核人
授课时间
第16周星期1.2需2课时
课题
《淮上与友人别》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
资源运用情况
展示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全体学生能够串讲诗词的大意。
3.全体学生能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诗
4.部分学生能够了解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学习目标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潇湘..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离亭:
⑤杨花:
3.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介绍《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语文版《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ppt课件
THANKS
唐代诗歌发展
唐代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他 们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03
唐代送别诗传统
《淮上与友人别》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在唐代非常流行。这类诗歌往
往表达了对离别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
郑谷生平及成就
郑谷简介
郑谷,字守愚,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景物和抒发 情感。
郑谷的文学成就
郑谷的诗作数量丰富,题材广泛。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在后世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淮上与友人别》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在离乱之中。这种时代背景为诗歌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
作者经历
现代文学作品中不乏以离别为主题的佳作,这些作品通过对离别的描绘和反思,挖掘了人类情感的深层内涵。
离别主题对现代人的启示
离别虽然痛苦,但也是人生的一种成长和历练。通过对离别主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 的意义和价值,珍惜与身边人的相聚时光,同时学会面对和接受生活中的离别与重逢。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节奏感强
通过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诗歌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使读者在诵读时能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起 伏。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唐代送别诗概述
唐代送别诗的背景
唐代送别诗的代表作品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 期之一,送别诗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 峰,成为唐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送别诗数量众多,代表作品有王 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送友 人》等。
全文朗读及录音
淮上与友人别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淮上与友人别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淮上与友人别》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七绝。
这首诗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际的无穷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想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孤寂得到充分地表达。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淮上与友人别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淮上与友人别》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诵,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
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不同的情感,学习比较鉴赏法。
2重点难点1.体会送别诗词不同的情感,学习比较鉴赏法。
2.学习比较鉴赏法。
3教学进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淮上与友人别一、谈话导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谊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送别诗词,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特殊的艺术美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
2 活动2【讲授】淮上与友人别二、诵读诗词1.学生自由朗诵这两首诗,熟悉这两首诗歌。
2.学生齐读,老师点拨(节奏,断句)。
3.分组轮读这两首诗。
活动3【活动】淮上与有人别三、合作探究1.按学习小组分派任务【第一二大组《淮上与友人别》;第三四大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老师肯定方法:设计朗诵方案,找出意象,体会情感。
3.分组活动,学生展现,老师点评。
4.老师小结:同样是送别诗,但这两首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却是不同的,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淮上与友人别》表现出一种凄清感伤,不舍惜别之情,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鼓励祝愿之情。
而这些情又是从诗中之景体现出来的,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而我们今天用到的将同一题材的诗歌放在一起分析鉴赏的方法,叫做比较鉴赏法,这是诗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活动4【练习】淮上与友人别四、诵读巩固1.四个学习组交换角色朗诵。
2.学生尝试背诵,当场表现。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淮上与友人别》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淮上与友人别》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接受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2学情分析1、学生在小学时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对其中的“柳色新”和“劝君更尽一杯酒”有深刻的印象,讲课时可以唤醒学生记忆,帮助学生理解。
2、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让学生课外根据注释解释诗歌,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淮上与友人别》。
一、以情导入,整体感知1、课前.播放歌曲《长亭外》。
师:同学们听,这首歌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很美,忧伤)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吗?(《长亭外》),音乐描绘的就是两个人伤心离别的情景。
2、你有没有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3、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X谷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淮上与友人别》。
4、请同学端好手里的教材,注意,仔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争取把字音读准。
第二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念的通顺流畅。
5、(幻灯出示古诗。
)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里有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错。
古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案教...
•[阅读次数:4724]
25、诗五首备课教师教学课时 3课时参与讨论上课教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重点:在诵读的...
•[阅读次数:16204]
25.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前二首诗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法指导: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
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
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
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学案 语文版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背景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
《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淮上与友人别》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淮上与友人别》的背景和主题。
3.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细读和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二、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导入课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与《离骚》相关的知识。
展示与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解读诗的标题,简单介绍《淮上与友人别》的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大致的了解。
3.教师讲解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词语意义的变化,如对偶、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解读难句和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阅读与理解:(20分钟)1.学生个人阅读《淮上与友人别》,思考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a.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b.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c.你是怎么理解这首诗的?3.小组分别展示讨论成果,并由教师引导全班共同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表达与创作:(30分钟)1.学生个人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淮上与友人别》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用文字描绘诗的意境和感受。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短文,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建议,并互相学习和进步。
3.教师选取几篇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赏析,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归纳和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答相关的问题。
2.学生总结课堂上学到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作业:1.继续阅读和理解《淮上与友人别》,并写一篇读后感。
2.自主阅读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3.收集其他优秀的诗歌短文,进行欣赏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个人作文的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诵读
淮上与友人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郑谷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品味诗歌中表达的依依惜别的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大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2、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
在晚唐诗坛负盛名。
3、学习生字:淮上(huái)潇湘(xiāo xiāng)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三、品味感受:
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品评: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
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
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品评:风笛”、“离亭”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四、合作探究:
1、诗文是怎样借景抒写握别之情的?
明确:诗文前三句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
结句戛然而止,在对照中愈显出其内容丰富。
临歧路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途中的无边寂寞,都在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
另外,诗人用淡笔点染景色,用重笔写愁绪,同音字重复,构成了一种既清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有情韵的风调。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淮上与友人别
握别时地——愁杀人;风笛离亭——各东西。
————客中送客,倍觉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