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吆喝阅读课课件8

合集下载

《吆喝》-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吆喝》-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阅读第二部分(第4—10段) :
3、学生默读课文, 这里从两个方面 入手写“吆喝”, 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 划分? 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第一层次(4—9), 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 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 作 者 按时间顺序展开, 一天中按从早到晚, 一年 中按春夏秋冬, 条理层次清晰。
2、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重 点写什么内容?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 两朵, 各表一枝”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 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 种音响分作两种: “器乐”和“声乐”, 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 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突出了叫 卖者的本事: 他们气力足, 嗓子脆, 口 齿伶俐, 咬字清楚, 还要会现编词儿, 脑子快, 能随机应变。 正因为叫卖者的 这些种种特点, 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 各种吆喝声。
优点; 夸张地宣扬。 吆喝: 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
呼唤等)。
整体感知
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 总写旧北京城街头 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10段), 具体从两个方面 入手写“吆喝”: 一是“从早到晚”, 一是 “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14段), 介绍了各种吆喝 的主要内容, 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 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 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 《大公报》编辑、记者, 伦敦大学讲 师, 《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 年回国后, 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 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 《文艺报》 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萧乾因 心肌梗塞及肾衰竭, 于1999年2月11日 在北京医院逝世, 享年九十岁。

《吆喝》PPT课件

《吆喝》PPT课件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 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3.我对卖蝌蚪的最有好感,因为我买得起。花 上一个面值最小的铜钱,就可以往碗里捞上十 来只。
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4.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 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探究讨论
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也是 一种语言艺术。你在生活中听见 过吆喝吗?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 寻找一种历史的积淀、品味
这个城市的脉动、回想一些曾经与这片土 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市井风情, 既是一种很特别也很有意义的消遣,也是 一条学习语文的良好途径。
tòng hún tun lào tòng zhàn dé chuāi sài huó xiànr gǎn lei
我小时候在 北京,一年四季 不论刮风下雨, 胡同里从早到晚 叫卖声没个停。
感知课文
自由读 课文,边读 边从 文 中 找 出各种叫 卖 声。
卖馄饨 : 卖柿子: 卖糖葫芦:
馄饨喂--------开锅! 喝了蜜的大柿子! 葫芦儿--------刚蘸得


是壹位大魔神,人亭の大魔神,也许与自己先祖有渊源,或许会出手相救の丶"晚辈雁春秋丶"雁春秋道丶根汉假装听到这个名字,然后楞了楞问道:"雁春秋?这附近姓雁の人可不多,猿河山?难道你是雁神の后代不成?""前辈说の正是,雁神正是晚辈の先祖丶"雁春秋面色淡定,心里却是十分忐 忑,不知道这家伙,知道之后,是好事还是坏事丶"原来是她の后人丶"根汉假装早就知道这人,然后叹道:"这雁

八下语文《吆喝》优秀课件

八下语文《吆喝》优秀课件

的辉煌,其中渗透着作者对它的依恋之情。
作者直言: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
回东方人的尊严。
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 怀想,让人品味到生活所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器乐 (引入) 介绍 声乐 吆喝
时间顺序 从早到晚(5-9) 一年四季(10) 早上(5-7) 晚上(8-9)
吆喝的内 容
北京风俗画:吹糖人
北京风俗画:卖烤红薯
北京风俗画:卖小金鱼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北 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 大学讲师,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 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 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 中央文史馆馆长。译有《尤利西斯》 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 《北京城杂 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
吆 喝
萧乾
有这么一群艺术家,他们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 卒,他们艺术表现得很实际,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 他们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请 听,那悠远的生活交响曲渐渐在我们耳边响起„„
老北京吆喝
京城吆喝大王——臧鸿
体会吆喝
吆喝词:
例:一个卖药糖的是这样吆喝的:“卖药糖啊! 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糖心里顺, 含着药糖你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 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 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胡同小巷,经常可以 听到游商小贩的各种吆喝声。 细细品味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 昔日的生活片 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能渐渐鲜活起来……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种吆喝的描写,能说 说理由吗?
指导:有选择性阅读课文,表述自己的 独特感悟和审美观。
朗读句子,在学生旧有经验和老师提示 下,揣摩语句的艺术美和作者的情思。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课《吆喝》课件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课《吆喝》课件

听吆喝,欣赏老北 京人的生活交响曲。
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市井风情。 听吆喝,如同欣赏声乐艺术。
菱黄 角豆 米芽
、 腊 菜 、
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发 起的“声音文化记录”行动调查发现,叫卖声已 成为号子、口技之后“城市最濒危的声音”。
“声音”,是一种文化,一个记忆,一段感情。
早: 大米粥、油炸果、
青菜、花儿 从早到晚 白天:百货商店、

修理行业展销

晚: 馄饨、唱活匣子、算卦、要饭


春:卖蛤蟆骨朵儿
夏:雪花酪 一年四季 秋:海棠、 、柿子
冬:葫芦儿、烧白薯
3.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 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 绍中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 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儿化音:
•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 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 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 皮要薄,馅儿要大。
•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 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 的幼蛙)最有好感……
合辙押韵:
• 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 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 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 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 没有饽饽赏碗饭。”
喝吆
乾萧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 萧炳乾,北京人,近代中国著名作家、 翻译家和记者。
三十年代步入文坛,在 1939年 至1946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 学院做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 记者。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 乾以战地记者驰骋欧洲战场,成为二 战时期中国唯一的欧洲战地记者。

《吆喝》PPT精品教学课件7

《吆喝》PPT精品教学课件7

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市井 风情。 听吆喝,如同欣赏声乐艺术。

烤白薯哇
热乎呃
硬面—— 饽饽啊
葫芦 葫芦儿――冰塔儿
葫芦儿――刚蘸得
卖东西
卖花
卖西瓜
磨剪子戗菜刀用?
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发起的 “声音文化记录”行动调查发现,叫卖声已成为号子、 口技之后“城市最濒危的声音”。 “声音”,是一种文化,一个记忆,一段感情。 为了保护那些正在失去的声音,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纷 纷发起“拯救声音”的行动. 北京崇文区文化馆民俗文化艺术团曾专门搞过一场表现 叫卖声的演出,深受欢迎。2004年,中国叫卖大王臧鸿老 先生出版了他自己演唱的民俗CD《老北京吆喝》。 正在消失的南京吆喝,也受到重视。2005年,南京举办 了“南京吆喝大赛”,2006年该市还在学生中举办了“暑 期吆喝免费培训班”。南京市拟将“南京吆喝”申报江苏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 业:
1.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2.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 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 200—300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有天才和科学结了婚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斯宾塞 ●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 罗兰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 ●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马克思 ●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马克思 ●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马克思 ● 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 ──牛顿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 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 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 ●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 托尔斯泰 ●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罗曼.罗兰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 ● 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高尔基 ●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 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易卜生 ●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托尔斯泰 ●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达· 芬奇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果 ●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罗曼.罗兰 ●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 ──哥白尼 ●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 ──莫扎特 ● 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笛卡尔 ●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 ●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PPT优质课件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PPT优质课件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 把握文章的结构。
2020/11/30
7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 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 在情感。注意语言衔接过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做生活 的有心人。
2020/11/30
8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 材组材的技巧。
2020/11/30
25
5、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 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 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 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 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 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 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 卖,也颇为诱人。
2020/11/30
23
4、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 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 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 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 的,这就更热闹了。
2020/11/30
24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 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 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 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 类之多。
2020/11/30
17
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 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 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 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
2020/11/30
18
课文讲解
1、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 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PPT课件

▪ 西瓜
【吆喝】 哎 这斗大的西瓜 你就船这么 大的个块儿咧 吃了呗呶快来哎 润嗓子 甜嘞 这两个 大俩哎
【解说】北京城卖西瓜的小贩,有的整个 的卖,有的就切成小块儿零卖。在闷热的 季节,很多住家都喜欢在晚饭后去逛街, 买块儿西瓜边走边啃消暑。
王府井花市大街有家西瓜摊,一个瓜切 成16块一样大的块,用很夸张的吆喝叫卖。
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渐渐变 得斑驳,胡同在不断的被拆,京腔 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变 化中的北京,发展了,现代了,京 味文化的影子却也渐渐的淡了,但 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文化财富, 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除了 看得见的建筑,代代相传的习俗, 还有一些令人回味的声音。
吆 喝萧

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 吆喝会吓了马趴? 这一定是夸张吗?
3、你最喜欢对文中哪一种吆喝的描写, 能说说理由吗?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的,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你能用自 己的朗读展现其中的“京味儿” 吗?
试一试:
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吆喝声, 只是有些显得过于简单粗糙,缺少韵味。
你能否选择熟悉的事物,编写一段吆 喝,最好能体现出“南京味儿”。
▪ 酸梅汤
【吆喝】哎 玉泉山的水来 东直门的冰 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 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 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
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很好喝,旧 时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 门走水。所以卖酸梅汤的以“玉泉山的水”来 做宣传。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在冬天 的时候,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 到天热的时候卖。

《吆喝》PPT课件8

《吆喝》PPT课件8

1.运用轻声 2.有儿化音 3.方言词语
吆喝 词儿、皮儿、馅儿 饽饽、蛤蟆骨朵儿
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渐渐变 得斑驳,胡同在不断的被拆,京腔 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变 化中的北京,发展了,现代了,京 味文化的影子却也渐渐的淡了,但 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文化财富, 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除了 看得见的建筑,代代相传的习俗, 还有一些令人回味的声音。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 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联系上段,这一段强调的是什么? 其中有几个比喻?
强调商贩的叫卖比“管弦乐队”更动听。 两个比喻:器乐、声乐。
从奥斯伯特· 斯提维尔的《北京的声与 色》和阿隆· 阿甫夏洛穆夫的交响诗写 起,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属于侧面描写。作用: 1.突出“吆喝”的美妙动听,富有情趣, 引人入胜。 2.自然地引出“吆喝”,行文自然,轻 松自如,如风行水上,如随意聊天。 提示:这是一种大家风度,没有相当的 积累无法运用。
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 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2.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 春、夏、秋、冬。
器乐
时间顺序
早上(5-7) 从早到晚(5-9) 晚上(8-9) 秋天,到冬天
(引入) 吆喝 声乐
(介绍)一年四季(10) 春天,到夏天 (评价) 吆喝的 内容
吆喝的 声调
吆喝的音 韵节奏
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 出这些语句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 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2.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3.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4.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 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 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 中的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示例:以《端午的鸭蛋》为例 •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既有记叙,
也有描写。
• “丝线是掉色的”是说明,为下文作铺垫。 • “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是描写。“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 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 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记叙、说明、描写相 结合。
• “这就能避邪吗?”带有议论色彩。
• ……
【作业布置】
• 结合本节课的探究写一篇介绍你家乡民风民俗 的小短文。
谢谢你的观看
的综合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 活动一:家乡民俗知多少 • 你所了解的家乡风俗有哪些?
• 活动一:家乡民俗知多少
• 铿锵民风,吹过五千年。熟悉的乡音,深 远绵长的牵挂……家乡的风俗,让每一位 游子依恋着幸福的家园,感应着心灵的召 唤,成为他们永远的慰藉。
• 活动二:作家笔下的民风民俗
八年级 下册 第一单元
8 永远的慰藉
——《五味》《吆喝》等整合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丛书: 《风俗画卷》之《端午的鸭蛋》《吆喝》 《北平的零食小贩》《五味》《老虎鞋》 《千年糖葫芦 一串到如今》《出嫁》《陕北的春》
【学习目标】
• 1.了解不同作家笔下的民俗风情。 • 2.学会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 1.快速默读丛书《民风民俗》板块的《端午的鸭 蛋》《吆喝》《北平的零食小贩》《五味》《老 虎鞋》《千年糖葫芦 一串到如今》《出嫁》《 陕北的春》八篇文章,边读边筛选、提取重要信 息,完成下表。
• 活动二:作家笔下的民风民俗
文章
《端午的鸭蛋》 《吆喝》 《北平的零食小贩》
作者 文章所写地域 节日风俗 情感
《五味》 《老虎鞋》 《千年糖葫芦 一串到如今》
《出嫁》 《陕北的春》
• 活动二:作家笔下的民风民俗
• 小组内交Biblioteka ,结合上表,说说你认为最有趣的是 哪些民俗习惯,它们的趣味表现在哪里?
• 活动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
• 从以上文章中选取你喜欢的某一篇,以这篇文章 为例,看看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是如何融合描写、 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并试着分析这些 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