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运动的概念,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运动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3. 运动的图像表示:x-t图像、v-t图像4. 实际问题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运动的图像表示。
2. 教学难点: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运动图像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运动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3.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讲解运动的概念:解释什么是运动,运动的分类。
3. 介绍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学习运动的图像表示:x-t图像、v-t图像,学会解读运动图像。
5. 课堂练习: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运动描述方法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运动。
2. 评估学生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掌握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 观察学生在运动图像表示上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包括能否正确绘制和解读x-t 图像和v-t图像。
4. 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判断学生能否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
七、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2. 学生是否掌握了描述运动所需的物理量及其关系?3.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运动图像来表示和分析物体的运动?4.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5.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传感器收集物体运动的数据,并绘制运动图像。
第2节_运动的描述_教学设计_教案
第2节_运动的描述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篇:第2节_运动的描述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根据什么?你认为静止的物体就真的静止吗?[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上的物体运动了吗?又是根据什么?[讲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的很多观点也都与物理规律相一致,当然也有不同。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到底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着呢?今天我们就从机械运动开始研究二、新课讲授首先,就像刚才大家总结的那样: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板书][提出问题] 大家还能举出其他一些物体运动的实例吗?[讲授] 大家说的都很好,机械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我们觉察不到:比如珠穆朗玛峰由于地壳运动高度在变化,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缩短。
其实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
所以说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的现象。
[提出问题]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真的很容易吗?举实例事例一:坐在行使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
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的很快。
事例二:高速路上超车时感觉对方车辆慢慢后退。
错车时却感觉对方车辆速度很快的冲过来。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学问点,同学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熟悉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并会依据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展现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
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日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一)机械运动提出问题:请同学自己举诞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推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假如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假如始终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特别通俗。
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淌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由于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老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
(板书)(二)参照物给出一个说法:大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描述方法。
2.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运动图像(v-t图像和s-t图像)的解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动的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运动图像的解析。
2. 难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及运动图像的解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运动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特点。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的描述方法。
3. 讲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4. 讲解运动图像(v-t图像和s-t图像)的解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图像中获取运动信息。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运动描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运动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对运动图像解析的能力。
3. 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评价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运动图像,直观地解释运动的特点。
2. 练习题: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际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讲解运动的概念及其描述方法,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第二课时讲解运动图像的解析,练习题的讲解和分析。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加速度、位移3. 运动的图像: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方法。
2. 难点:运动的图像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方法及运动的图像分析。
2.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特点。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的分类。
3. 讲解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加速度、位移。
4. 讲解运动的图像: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运动案例,运用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描述运动的方法,如角速度、角加速度等。
2. 探讨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入牛顿运动定律。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运动案例,运用运动知识解决问题。
2. 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全班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八、实践操作:1. 安排课外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参数。
2. 学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分析运动特点。
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提高运动素养。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运动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十一、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知道物体位置变化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描述运动的方法,包括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体运动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描述运动的方法:速度、加速度3. 运动的图像:x-t图像、v-t图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及分类描述运动的方法:速度、加速度运动的图像:x-t图像、v-t图像2. 教学难点:运动图像的解析与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现象。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运动。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概念。
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物体为什么会产生位置变化?”2. 新课:讲解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介绍描述运动的方法:速度、加速度。
讲解运动的图像:x-t图像、v-t图像。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运动案例,让学生学会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运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运动案例的特点。
5. 练习与拓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强调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运动概念、描述方法及图像分析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运动描述方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对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运动案例的分析能力。
1.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探索更多实际案例,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知道物体能被简化成质点的条件;理解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理解位移及路程的意义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理解速度和速率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会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理解矢量与标量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感悟“理想模型”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生活及生产中的运动现象的剖析,体验和感知物理就在身边的生活与生产中,体会学习物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质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标量与矢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物体简化成质点的条件,位移的意义,平均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回顾:什么是机械运动?不同物体的机械运动或同一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机械运动有什么差别?2.播放视频:展示自然界的各种运动现象,说明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
3.问题讨论:通过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看,一个物体运动中它的什么在变化?不同物体的这种变化有什么差别?4.交流评价:机械运动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机械运动中物体的位置在变化,而这种位置的变化有快慢之分,路径有曲直之分。
那么,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就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这节课主要学习与描述物体运动有关的概念或物理量,为进一步研究物体的运动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质点1.提出问题:实际的物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我们怎样确定或记录它所处的位置?如果这个物体很小,小到几乎成了一个点,怎样确定它的位置?2.交流评价:如果物体小到几乎成了一个点,可以很方便的用坐标确定它的位置,很方便地计算运动中它的位置改变。
3.提出问题:实际的物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但如果它的大小与形状对于它的运动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我们能否忽略物体的大小与形状把它看成仅仅具有质量的点而方便地研究它的运动呢?如果运动中,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能否用物体上的任何一点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从而方便地研究它的运动呢?4.阅读课本第2页课文“质点”部分,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特征。
3. 掌握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运动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4.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的掌握。
2. 运动描述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运动实例图片、白板、彩色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1. 教师通过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如小车行驶、人在慢跑等,引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你们对运动有什么了解?运动有哪些特征和规律?”3. 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引出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Step 2:学习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1. 教师通过课件或白板,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并解释其含义。
2.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和术语。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解释和理解这些概念和术语,教师进行指导和澄清。
Step 3:绘制运动图像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绘制运动图像,包括位置-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
2.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演示如何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绘制相应的运动图像。
3. 学生进行练习,根据给定的物体运动情况,绘制相应的运动图像。
Step 4: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征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运动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征。
2.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演示如何根据运动图像描述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特征。
3. 学生进行练习,根据给定的运动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征。
Step 5:运动描述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训练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给出一些运动场景,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信息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第一章:运动的定义与分类1.1 运动的定义引入运动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物体位置变化的实质。
通过实例说明运动的概念,如物体在平面上的移动。
1.2 运动的分类讲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介绍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引导学生理解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概念。
第二章:位移和路程2.1 位移的定义解释位移的概念,强调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通过图示和实例直观展示位移的计算方法。
2.2 路程的定义讲解路程的含义,强调路程是运动路径的长度。
强调在非直线运动中,路程可能大于位移的大小。
第三章:速度和速率3.1 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的概念,强调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介绍速度的矢量性质,包括大小和方向。
3.2 速率的定义讲解速率的含义,强调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强调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第四章:加速度和减速度4.1 加速度的定义解释加速度的概念,强调加速度是速度变化与时间的比值。
介绍加速度的矢量性质,包括大小和方向。
4.2 减速度的定义讲解减速度的含义,强调减速度是速度减小的速率。
引导学生理解减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第五章:运动的描述方法5.1 运动方程介绍运动方程的基本形式,如位移时间方程和速度时间方程。
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中的符号和物理意义。
5.2 运动图像讲解运动图像的种类,如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
引导学生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特点。
第六章:匀速直线运动6.1 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解释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即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速度运动。
通过实例说明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物体在水平路面上的匀速行驶。
6.2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
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的变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匀变速直线运动7.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即物体在直线上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运动。
通过实例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物体在斜面上下滑。
7.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公式。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运动的基本概念,如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等。
2. 让学生学会使用物理术语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理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运动的基本概念及描述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理运动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讲解物理运动的基本概念: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等。
3. 介绍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求解相关问题。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物理运动描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物理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物理运动描述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观察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以评估他们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物理运动形式,如曲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等。
2. 探讨物理运动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航天、汽车制造等。
八、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生活中的物理运动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运动的可描述性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运动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
(3)学会物体的平动和转动的描述。
2、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观察结果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够从实例中分析和总结运动的特征。
3、情感目标:
(1)养成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习惯;
(2)体会物体运动的动感;
(3)强化对运动的研究和探究的兴趣;
(4)认识运动产生的客观规律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动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物体的平动和转动的描述。
难点:掌握运动的可描述性这一基本概念;能够根据观察结果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能够从实例中分析和总结运动的特征。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研讨法、实践法和游戏法教学。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老师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运用探究、比较、归纳、分析和总结的方法来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运动的描述的基本概念。
2、研讨法
学生运用研讨法,重点复习运动的描述,并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练习如何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运动的描述教案初中
运动的描述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技巧,如运球、传球、投篮等。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兴趣,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篮球基本技巧训练:运球、传球、投篮。
2. 篮球团队战术训练:进攻、防守、配合。
3. 篮球比赛实践:分组对抗、全场比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篮球基本技巧的掌握,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篮球技巧的熟练运用,团队战术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准备活动(5分钟)1.1 组织学生进行慢跑,活动全身关节。
1.2 进行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如高抬腿、摆臂等。
2. 基本技巧训练(15分钟)2.1 运球:教师示范正确的运球手法,学生跟随模仿,反复练习。
2.2 传球:教师讲解传球的基本原理,学生进行两人一组传球练习。
2.3 投篮:教师指导投篮的动作要领,学生进行投篮练习。
3. 团队战术训练(10分钟)3.1 进攻:教师讲解进攻战术,学生进行分组对抗练习。
3.2 防守:教师讲解防守战术,学生进行分组对抗练习。
3.3 配合:教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生进行全场配合练习。
4. 篮球比赛实践(10分钟)4.1 分组对抗:学生进行分组对抗比赛,教师点评指导。
4.2 全场比赛:学生进行全场比赛,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 结束放松(5分钟)5.1 组织学生进行轻松的游戏,如“抓人游戏”等。
5.2 学生进行肌肉拉伸,缓解运动带来的疲劳。
五、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篮球技巧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
2. 观察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合作能力。
3. 收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技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体质,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
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内容《运动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掌握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描述运动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1.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运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描述运动的特征。
2.高中物理理论抽象,教学难度较大。
五、教学方法1.板书法2.课堂讲解法3.探究法4.示范法5.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1)新课预习交流(2)小组讨论运动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来说明不同的运动形式。
(3)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本次课的内容:昨天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全程5公里,用时30分钟,速度是多少?小鸟在空中飞行1小时,飞行路程为80公里,平均速度是多少?小球从自由落体高度下落,1秒钟下落了5米,求小球的平均速度。
2.讲解(1)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符号表示和计量单位。
(4)案例分析。
3.练习(1)课堂练习:1)一列火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了4小时,此时火车的行驶路程是多少?2)一辆汽车以12米/秒的速度行驶了2分钟,此时汽车的行驶距离是多少?3)一只小鸟在空中飞行1小时,飞行路程为80公里,平均速度是多少?4)质点以10米/秒的速度匀加速度前进30秒,此时质点的速度是多少?(2)课后练习:1)一列火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40分钟,此时火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一个人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走了30分钟,此时个人行走的路程是多少?3)儒高空中自由落体1.0秒后下降了5.0米,此时其速度为多少?4)一辆汽车以8.0米/秒的速度行驶了60.0秒,此时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5)一个小球从楼顶自由落体下落了2.00秒,此时小球下落的距离为多少?4.讲评(1)学生讲解答案及答案核对。
(2)讲解答案后,对重复错误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初中物理的运动的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的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2. 让学生了解参照物的概念,明白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需要选定参照物。
3.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
3. 运动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飞鸟、流动的河水等,让学生感受到运动无处不在。
2.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3. 引入参照物的概念:讲解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
通过实际例子,如坐在火车里的人,判断火车是运动还是静止,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重要性。
4. 讲解运动的相对性:通过实际例子,如骑自行车的人看待路边的树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不同参照物下的物体运动状态。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概念,以及运动的相对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所学知识。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不同参照物下的物体运动状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概念、运动的相对性。
2.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运动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描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2. 参照物的选择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的运动状态与什么有关?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强调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通过实例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明白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参照物,观察和描述教室里的物体运动状态。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静止相对性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对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静止相对性的理解程度。
2.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和练习的情况。
3. 练习与拓展:学生对生活中运动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地球运动图片3. 练习题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
2.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3. 加强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静止相对性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需要选定参照物。
《运动的描述》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设计 创设情景,观看视频──引出新知;互动讨论──探究运动;想想议议──引出参照物;说练结合──判定运动;学科渗透──快乐学习物理;全面发展──课堂小结;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这种设计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运动现象中有序地过渡到科学地对运动描述上,以解决从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流程图:教学目标:1.知道运动的概念,会用参照物的知识解释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 感知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器材:课件、铅笔盒。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了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整个宇宙都处于运动中!通过观看一段视频:引出课题,围绕问题展开“如何描述运动”【总结】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
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总结】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机械运动1.现象【问题】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
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
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问题】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观察】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视频。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分类2. 描述运动的方法a. 图形法b. 表格法c. 文字描述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描述运动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动分类,不同描述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运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的分类,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运动。
3. 方法讲解:讲解描述运动的方法,包括图形法、表格法、文字描述法。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方法描述运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运动图形,填写表格,进行文字描述。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小组讨论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运动分类的掌握情况。
c. 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描述运动的能力。
d.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
七、课后作业1. 请用文字描述下列运动:a. 小明从地面跳起,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落回地面。
b. 火车沿直线轨道从一站匀速行驶到下一站。
2. 请用图形(如折线图)表示下列运动的速度变化:a. 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达到一定速度后保持匀速行驶。
b. 运动员进行匀速圆周运动。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1.2 教学内容运动的概念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参考系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运动的本质。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概念。
1.4.2 讲解介绍运动的概念,解释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1.4.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1.4.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运动的相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5 作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结合生活实例说明运动的相对性。
第二章:位移和路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及其区别。
使学生掌握位移和路程的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位移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路程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位移和路程的区别2.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图形,直观地讲解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位移和路程的概念。
2.4.2 讲解介绍位移和路程的概念,讲解其计算方法。
2.4.3 练习安排学生进行位移和路程的计算练习。
2.4.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位移和路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位移和路程的计算。
第三章:速度和平均速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3.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图形,直观地讲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
3.4.2 讲解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其计算方法。
3.4.3 练习安排学生进行速度的计算练习。
3.4.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运动描述的术语和符号。
2. 理解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3. 掌握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中的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预先准备好的示范实验器材。
3. 学生练习册和笔记本。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运动的概念。
例如,学生可以观察到自行车、汽车和人的运动,并提出相关问题,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
二、讲解运动的术语和符号(10分钟)1.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变化。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3. 加速度:物体改变速度的快慢。
4. 时间:物体运动所经过的时间。
5. 符号的使用:位移用Δx表示,速度用v表示,加速度用a表示,时间用t表示。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15分钟)1. 定义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相同距离的运动。
2. 描述方法:使用速度和位移的概念描述运动。
匀速运动的速度可以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表示:v = Δx / t。
四、示范实验(10分钟)通过示范实验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
例如,使用计时器测量一个小车在直线上运动的时间,然后测量它的位移,最后计算出它的速度。
五、加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15分钟)1. 定义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速度改变的运动。
2. 描述方法:使用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概念描述运动。
加速运动的速度可以用加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表示:v = at。
位移可以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表示:Δx = vt。
六、示范实验(10分钟)通过示范实验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加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
例如,使用一个小车在斜面上下滚动的实验,测量滚动的时间和位移,并计算出它的加速度。
七、概念练习(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情景,要求学生完成相应问题的计算和解答。
八、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并思考一些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1一、设计思想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
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
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
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
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重点难点1、参照物概念的形成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六、教学策略和手段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运动的相对性,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我过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飞船对接技术中的相对运动,让学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变生活。
七、课前准备简单的实验器材准备,图片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学生的课前预习八、教学过程(一)、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图片引入: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5、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6、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学生思考并回答: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回答)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
(二)、机械运动学生活动一: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板书: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三)、参照物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既然运动是普遍的,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静止的,河水船只等是运动的?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投影(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生: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请同学们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判断书本和钢笔的运动情况。
生: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
生: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
师:一个说钢笔是运动的,另一个又说钢笔是静止的,他们矛盾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如果以桌面作标准,书本和钢笔就都是运动的如果以书本作标准,钢笔就是静止的。
生:选择作标准的物体不一样,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因此他们并不矛盾。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生: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生:旅游坐车的时候,如果以车厢作标准,坐着的人是静止的,如果以路边的树或大楼作标准,车内的人就是运动的。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师:学生活动三:情景模拟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师: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生: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说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是什么,肯定是相对于某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来说的。
生: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选的话、这个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生:刚才大家说到参照物中有人、有车、有树木、有房屋、还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认为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生:因为我们词论的物体大部分是在地面上运动的,所以—般应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这样研究问题方便。
生:我认为如果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时,参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不用说”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在运动”。
生:我觉得选择参照物时,应该看怎样选择研究问题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车是不是运动,最好选择地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作参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车厢里否运动,就该选择车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车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老师还要补充一点,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归纳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参照物比如课本P22图11、1—4中丙图,“乘坐电梯向外观看,有什么感觉?”生:乘这样的电梯向上运动时,以电梯为参照物,假设电梯不动,楼房就在向下运动;如果乘电梯向下时,楼房就向上运动。
生:如果老师从讲桌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以老师为参照物的话,假定老师不动,可以认为是讲桌沿老师的反方向运动。
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碰到很多的例子、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11、1—3及图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师:从上面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九、板书设计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择来作为标准的物体3、物体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十、作业设计1、完成随堂练习,完成《同步》。
2、进行小结。
3、按照要求预习。
十一、教学评价本堂教学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其中有在机械运动,通过老师的移动,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并通过钢笔放在书上推动书移动,讨论钢笔相对书和桌面的运动,这个小实验简单直观,学生可以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不同的结论,这里学生的参与度高,效果很好。
但是在后面的对于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理解和运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国古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显。
例如可以举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
十二、教学反思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多,而且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15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5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
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通过本堂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物体还是很贴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
在参照物的学习上一开始感觉吃力抽象,但经过大量的事例和视频资源,抽象便具体,模糊变清晰,纷纷表示物理学习充满信心,表示要认真学习物理。
希望老师多做实验,多准备有趣新颖的视频资料。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2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