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世界地理 大洋洲、南北极地区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

合集下载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5单元世界地理第2节世界地理分区学案鲁教版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5单元世界地理第2节世界地理分区学案鲁教版

第二节世界地理分区[地理必备考点]东南亚、西亚-北非、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的位置、X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学会运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世界某地区的地理特征。

区域认知:掌握世界主要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突出特征。

[知识体系导图]一、亚洲1.亚洲(1)地理位置①海陆位置:东临a太平洋、北临b北冰洋、南临c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d地中海与大西洋相通。

❶②经纬度位置:大致地处10°S~80°N、30°E~180°,主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是跨纬度最多且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❷❶亚洲的主要X围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❷亚洲的主要分区按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2)自然环境特征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❸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❸亚洲气候复杂的原因(1)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跨寒、温、热三带,故既有温带气候,也有热带、寒带气候。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靠近海洋,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形成湿润气候;也有因距海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从而形成干旱气候。

(3)地形因素:亚洲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很大,同一纬度地带海拔不同,气温、降水均有差异。

海拔3 500米以上的地区,气候呈现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3)人文地理特征①人口稠密: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

②多样的地域文化: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文化类型多样。

③经济发展差异: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2.东亚(1)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第2节世界重要地区学案

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第2节世界重要地区学案

第2节世界重要地区考点呈现体系构建亚洲、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必备知识自主诊断一、东南亚1.位置和范围地处亚洲通往大洋洲,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扼守其咽喉之地。

东南亚主要由和两部分组成。

2.自然地理环境3.经济——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二、西亚和北非1.位置和范围:“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两洋:A和B。

三洲:C、D欧洲和E非洲。

五海:①、②红海、③地中海、④黑海和⑤。

重要海峡和运河:⑥霍尔木兹海峡、⑦直布罗陀海峡和⑧。

2.自然环境特征3.社会经济特征三、欧洲西部1.位置和范围大部分位于35°N与北极圈之间;位于欧洲西半部,西临A,南临B地中海,北临北冰洋。

2.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四、撒哈拉以南非洲1.位置和范围位于以南。

马达加斯加岛是非洲最大岛屿。

最南端为著名的好望角。

2.自然环境特征3.经济发展(1)经济特征:以输出为主的经济。

(2)人口、粮食、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五、极地地区1.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概况2.极地科考续表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东南亚思路·典题透析【典例】(2019北京卷,36)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加深。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促进相邻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阐述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当地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

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

近年来,该国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3)分析老挝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有利条件。

琅勃拉邦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独特,游客多选择在1月至2月期间前往旅游。

(4)简述游客选择该时段出行的理由。

【思路分析】(1)地震的发生与地壳运动有关。

东南亚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

地震灾害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破坏生态环境。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节课: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二节课: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能够理解地球上的动态变化。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成–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演化•教学重点: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物展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表地质实物模型–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三节课:地球的界面和层序•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界面和层序,掌握地球界面的特征和层序的划分方法。

•教学内容:–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地球的外核和内核•教学重点: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练习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界面和层序–平面示意图:地球的层序–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四节课:地球的大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运动,并能够解释地球上季节的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倾斜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重点:地球的倾斜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验演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大运动–倾斜模型和灯具–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五节课: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简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

•教学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教学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实验室预约–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六节课:地理图谱与地图制作•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图谱和地图制作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制作简单的地图。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和图形进行表达;3. 掌握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在地理位置确定中的应用;4.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规律解释一些地理现象;5. 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分类、制图方法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理解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应用;3.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2. 理解地图的制图方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由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地球形状和结构通过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包括地球的球形和其内部结构的层次性,让学生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地球经纬度讲解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包括地理位置的确定、经纬度的表达方式等,并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经纬度的运用。

(3)地球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规律,以及由此引起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等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知识运用(1)地球仪的使用通过给学生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球各个地区,并进行地理位置的确定。

(2)地图的制图方法讲解地图的制图方法,包括比例尺、图例、指北针等要素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

4.练习与巩固(1)解答问题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及时纠正和巩固所学内容。

(2)练习题提供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地球仪和实例展示的方式,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以问题和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巩固,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1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1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大洲和大洋》是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面积、特点等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大洲和大洋的详细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直观的地图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面积、特点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面积、特点。

2.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分类及命名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讲解法:教师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绘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世界地图若干份,用于学生观察和练习。

2.大洲和大洋的资料卡片,用于学生分组讨论。

3.黑色签字笔、彩色粉笔,用于板书和绘制分布图。

4.投影仪,用于展示世界地图和大洲和大洋的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大洲和大洋?它们分布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面积、特点等基本知识。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精编版)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精编版)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高中地理这一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它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分异以及生产布局的科学。

这次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三、情感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学生回答】学过,初高中都学过!【教师讲解】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

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新课标)高中地理补充单元第三课世界地图(行政区划、地形图)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新课标)高中地理补充单元第三课世界地图(行政区划、地形图)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新课标)高中地理补充单元第三课世界地图(行政区划、地形图)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课标)高中地理补充单元第三课世界地图(行政区划、地形图)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课标)高中地理补充单元第三课世界地图(行政区划、地形图)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课世界地图(行政区划、地形图)
2.牢记亚洲、欧洲西部、北美洲、南美洲的地形地势。

合作探究。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世界地理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鲁教版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世界地理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鲁教版

第一讲世界地理概况(对应学生用书第262页)世界的陆地和海洋1.世界海陆分布(1)填图:在上图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2)填表:对照上图,填写各大洲的界线。

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A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B巴拿马运河非洲与亚洲C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D白令海峡南美洲与南极洲E德雷克海峡(1)陆地地形的类型与特征(2)海底地形的类型与特点海底地形特点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水深不超过200米,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多火山、地震大洋底部洋盆大洋底部,有锰结核分布海岭板块的生长边界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板块的消亡边界3.世界的地形(1)世界主要地形区①世界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安第斯山)。

②主要高原亚洲: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等;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等;南美洲: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

③主要平原亚洲: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图兰平原等;欧洲:西欧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等;北美洲:中央大平原;南美洲: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等。

④主要盆地:刚果盆地、巴黎盆地、大自流盆地等。

(2)七大洲的地形特征大洲地形图特征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大,山地、高原面积广;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部有世界著名的“东非裂谷带”北美洲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区南美洲西部高大山脉南北纵列;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大洋洲(澳大利亚) 三大地形区:西部低矮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川广布图例4.海陆变迁(1)六大板块:A南极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D非洲板块,E太平洋板块,F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2.1《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2.1《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2.1《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大洲和大洋》是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球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和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地球的认识还局限于三维空间,对于地球表面的二维地图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分布和特点,能够读图识图,提高地图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全球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和特点。

2.难点:对于地球表面的二维地图的阅读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特点。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地图: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3.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大洲和大洋的案例资料,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激发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大洲和大洋的概念,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它们的分布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知识。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必修1全套教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二.新知学习 1、宇宙客观、准确的说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直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鲁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教学案全套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天体:概念和类型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光球层:太阳黑子太阳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色球层:耀斑和日饵日冕层:太阳风地球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对地球的影响磁暴和极光宇宙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环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境普通性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地球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的条件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最近国际天文学界投票决定不再把太阳系中的哪颗星列为行星?( )A.天王星 B.冥王星 C.海王星 D.土星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A.恒星、卫星 B.恒星、星云 C.行星、彗星 D.流星、恒星3.下列天体系统等级由低级向高级排列正确的是(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B.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C.地月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D.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4.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 )A.金星、水星B.火星、木星 C.金星、火星 D.土星、水星5.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是(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太阳中心核裂变 D.太阳中心的核聚变6.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B.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C.太阳系和银河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D.太阳系的主体是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7.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 B.氢和氦 C.氧和氮 D.氢和氮8.小行星带位于( )A.木星和土星轨道之间 B.水星和金星轨道之间C.金星和地球轨道之间 D.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9.1986年,当时一个14岁的中学曾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它再次观测到这颗彗星时年龄应该是( )A.20岁 B.25岁 C.30岁 D.90岁10.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其影响是(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迅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运动没有影响二、综合题11.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数字填在适当的方格中。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课题:地球的形状和参考系统学科:地理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参考系统,包括地球的几何形状、地球的坐标系统和地球的划分。

2.掌握地球的基本测量方法,包括经纬度的测量和使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掌握地球的横截面、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概念。

2.理解地球的坐标系统是经纬度,掌握经纬度的测量方法和使用。

3.掌握地球的划分方法,例如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划分。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例如通过经纬度确定位置、计算距离等。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地球仪和经纬度测量仪器。

4.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参考系统的重要性。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参考系统,并与学生讨论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Step 2:地球的形状(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地球的几何形状是椭球体,并用简单的图示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横截面、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概念。

2.借助地球仪和实物模型,教师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3.教师设计一些小组或个人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Step 3:地球的参考系统(2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坐标系统——经纬度,并向学生解释经纬度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理位置表示中的重要性。

2.教师给学生进行经纬度的测量实践。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经纬度测量仪器或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测量。

3.教师设计一些小组练习,让学生相互测量和验证测量结果,加深学生对经纬度测量的理解。

Step 4:地球的划分(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划分方法,例如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划分。

2.教师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位置划分和计算。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的奥秘——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构造、运动等,并掌握地球的经纬度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

2. 地球的经纬度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的概念理解。

2. 经纬度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 教学工具:地球仪、经纬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的影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Step 2:呈现与探究(15分钟)1. 通过地球仪和经纬仪等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各个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地球的球形、地壳、地幔、地核等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方式,通过讨论和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Step 3: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的经纬度概念及其作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并解释其作用,如确定地理位置、计算时区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在地球仪上找到自己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并解释其含义。

Step 4: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构造和运动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如为什么地球上的时间不是全球统一的等。

Step 5:归纳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的重要性,以及经纬度的作用。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完成课后习题、制作地球模型等,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和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掌握地球的经纬度概念及其应用。

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5篇

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5篇

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地理教学计划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1教案示例——“哈萨克斯坦”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

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

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

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

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

这是为什么【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

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

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

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世界地理教学教案

世界地理教学教案

世界地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分区,如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轮廓、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查询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国际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世界地理概述地理的概念和意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世界地理的基本特点和分区。

第二章:亚洲地理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亚洲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亚洲的人口、经济和文化特点。

第三章:欧洲地理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欧洲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欧洲的人口、经济和文化特点。

第四章:非洲地理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非洲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非洲的人口、经济和文化特点。

第五章:北美洲地理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北美洲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北美洲的人口、经济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资源:1. 教材:世界地理教科书;2. 地图: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国家地图;3. 图片:世界各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图片;4. 视频:世界各国的风光视频、地理知识讲解视频等;5. GIS软件:用于地图查询和地理数据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2. 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准确性、速度和深度;3. 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4.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建议:1. 结合地图和图片,直观地展示世界地理的特点和分区;2. 利用视频和GIS软件,生动地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信息;3.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4.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兴趣和动力;5. 定期进行课堂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改进方向。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本教案以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为基础,以中国地理为主线,涵盖以下内容:1. 地球与地图2.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3. 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4. 世界地理教学步骤:1. 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地球仪或地图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 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索欲望。

2. 知识讲解与讨论(25分钟)- 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地球与地图的基本概念和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 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地理问题。

-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30分钟)- 提供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该案例中的地理问题和解决方案。

- 安排实践活动,如地理实地考察、地图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地图图片2. 多媒体设备和教材投影3. 案例分析材料和实践活动所需材料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 设计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方法,解答相关问题或完成相关任务。

3. 定期进行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进步情况。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科的竞赛和活动,拓宽地理知识和视野。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地球仪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运动规律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2.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3.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运动。

三、案例分析1.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运动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2.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四、互动环节1.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地球运动的知识。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等。

2.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农业、交通、城市规划等。

三、实践环节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实践心得。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2.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上册:2.1 大洲和 大洋 教案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上册:2.1 大洲和 大洋   教案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2)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3)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比较。

【教学难点】(1)亚欧、亚非,南、北美洲分界线(2)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板块运动的深层次原因,只能让学生“知其然”,所以这是本节的一大难点;另一难点则因为名词、地名较多,一时难以掌握。

【教学准备】地球仪、塑料地球仪、世界地图、白纸等。

导言1.中国古代海陆观:陆地居中,四周为海洋。

2. 地理大发现:寻找南方大陆。

讲述法。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观察地球仪和卫星照片1.地球仪上以什么颜色为主?2.海陆面积哪个较大?3.比例各是多少?教师强调地球其实是个“水球”引入思辨思辨:(1)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星球为“地球”?(2)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加准确?注意让学生讲清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通过辩论加深海陆比例认识,增强课堂热烈气氛分析海陆分布大势1.海洋有几大块,陆地有几块?2.东、西半球哪个陆地较大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解大洲、大陆岛屿概念1.出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找出大陆、岛屿、半岛异同点;2.找出大洲大陆的关系:大洲=大陆+附近岛屿讲述法。

培养学生概念叙述的准确性找出七大洲界线1.指导学生在世界地图中和地图册中找出亚欧非三大洲的界线;2.在世界地图中找到美洲最狭窄处巴拿马运河注意多读几遍分界线(不必当堂掌握)记住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1.出示世界政区图和东西半球图;2.让学生口述并指图说出七大洲名称3.按东西半球分别找出七大洲。

4.按南北半球分别找出七大洲位置;5.找出兼跨东西半球和兼跨南北半球的大洲;6.找出赤道经过的大洲;7.3同学之间按上述问题互相提问。

8.教师抽查,及时总结读图分析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供的练习“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教师注意训视、指导比较七大洲面积1.看图,得出七大洲大小顺序;2.出示七大洲面积比例;3.口诀总结: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口诀不一定当堂背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大洋洲、两极地区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的最后一节,重点掌握大洋洲的位置范围战略意义,两极地区气候地形及战略意义。

二、教学目标1、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位置在交通和战略上的重要性;2、澳大利亚地形、气候和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3、澳大利亚现代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它的煤、铁资源出口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4、南极洲地形、气候的主要特征5、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南极洲的自然环境保护[读图识记]1.南极圈;2.周围海洋、大陆(大洲);3.长城站、中山站;4.南极半岛、乔治王岛;[识图要求]1.南极点、南极圈;2.67°W、20°E、147°E;3.地球自转方向。

三、学情分析到此节课,高二世界区域地理基本结束,最后这一节算是对世界地理的一个总结,本节也是考试中常常涉及的内容,特别是战略意义方面,但是对自然环境的熟练掌握才是准确分析问题的前提。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六、课时安排:1--2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生活动】读世界大洲图,找出面积最小的大洲【结论】1.世界面积最小的一洲---大洋洲大洋洲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在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2、【学生活动】读大洋洲图,找出大洋洲的各个组成部分【结论】大洋洲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两岛、新几内亚岛及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组成。

居民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后裔,土著居民为黄种人和黑种人。

3、【学生合作】在澳大利亚图上找出澳大利亚植被分布及气候分布情况【结论】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大部分地处副热带高压带,以下沉气流为主,除东部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外,大陆中部及西岸降水较少,沙漠面积广大,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东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向西深入,也是本地区干燥面积广的重要原因。

另外大陆西岸流经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对其西岸荒漠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大陆北部夏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而多雨,冬季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而干燥,细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大陆东南部内陆,介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之间,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大分水岭靠近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对东部洋面上来的水汽有明显的阻挡作用。

东南信风受东北部山地的抬升,降水丰富,在澳大利亚东北角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南回归线以南的东南沿海形成亚热带湿润气候。

大陆东南角及塔斯马尼亚岛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澳大利亚西南角及墨累河河口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4、【合作探究】结合必修二学过的知识及地图册,分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优势。

【提示】区位因素从地形、水源、人口密度、交通、市场、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优势回顾课本上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势的总结5.南极洲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南极洲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

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面积为世界第五大洲。

它是未来南半球各大洲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间基地冰雪高原: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层平均厚2000千米,有“冰雪高原”之称寒极和风库,它的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

原因:纬度高、地势高、位于高压中心,冰面反射太阳光。

暖季:11月~次年3月资源和科研宝地,淡水资源体积占冰体积的90%以上,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周围海洋上多冰山。

矿产资源:煤(维多利亚地)、铁(印度洋沿岸)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

原始的自然环境,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最好考察时间:每年9月~次年3月,极昼、暖季。

我国的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中山站(在南极圈内)。

南极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南极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

4.北极【学生活动】读北极地区图,找出北极地区的各个组成部分(1)北极地区——主要由北冰洋、周边陆地以及岛屿组成,而所有陆地分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

(2).北极地区的特征——浮冰世界洋面:常年不化的冰盖(占 2 / 3 )海面:从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夏季最多),巴伦支海受北大西洋暖流分支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

岛屿:冰川和冰盖遍布。

沿岸:永久冻土带(达数百米)。

(3).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寒风、多风,天气易变,但没有南极那么寒冷。

【思考】北极地区寒风、多风,天气易变,但没有南极那么寒冷的原因?【结论】原因:①纬度高,接受阳光少;②西风飘流阻止了热量交换。

☆北冰洋范围内气温低的原因:①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内,冬半年有漫长的极夜,散失掉大量的热量。

②极昼期间尽管光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很有限。

③同时,在极昼期间由于积雪和海冰的融化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④再加上白色的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如新雪的反射率达到90%以上)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78°55′N,11°56′E)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于2004年7月28日投入使用。

中国科考的原因:①中国大陆直接受北极地区气候影响:②北极地区的公共资源属于全人类,中国有责任、也具备能力;③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北极选区自然资源有需求;④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理想场所。

(4)北冰洋突出的特征①世界上面积最小、最浅的大洋:面积为1230万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l/4。

②世界最寒冷的大洋:极寒的气候,使北冰洋上有广布的常年不化的冰盖,约占北冰洋的2/3;大洋的周围多浮冰和冰山漂移。

③大陆架面积辽阔:北冰洋的大陆架占北冰洋的36%,其他大洋还不到10%。

④北冰洋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还有少数岛屿有常居人口,如:格陵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新地岛、埃尔斯米尔岛等。

☆北冰洋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海底中的锰结核以及—些金属矿等。

(5)北冰洋虽然海运困难,但其上空是重要空中要道和捷径北冰洋周围由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洲环绕,北冰洋上空是亚洲北部(日本、中国,韩国、俄罗斯远东部分)、北美北部(美国、加拿大)、欧洲北部(北欧、东欧、西欧)三个地区之间来往的重要空中走廊和最短的航线。

如:从日本东京一北极一丹麦的哥本哈根的航空线,由15600千米缩短了2700千米。

☆我国黄河站、中山站和长城站哪个有极昼极夜现象?哪个最长?我国黄河站和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其中黄河站要长,因为,黄河站的纬度位置比中山站纬度位置要高,在极圈以内纬度越高,极昼极夜时间越长;又因为夏半年,地球绕日公转速度慢,所需的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圈以内极昼的时间也长。

☆北极地区——主要由北冰洋、周边陆地以及岛屿组成,而所有陆地分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

(6)北极黄河站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78°55′N,11°56′E)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于2004年7月28日投入使用。

选址原因:人类干扰较少,是科学研究的天然试验室;这里是一个国际平台,便于国际交流。

7.我国黄河站、中山站和长城站的对比我国黄河站和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其中黄河站要长,因为,黄河站的纬度位置比中山站纬度位置要高,在极圈以内纬度越高,极昼极夜时间越长;又因为夏半年,地球绕日公转速度慢,所需的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圈以内极昼的时间也长。

八、反思总结,当堂检测中山站时间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80。

25’0l”S,77°06’58”E)正式开站,至此,我国已在南极建成了三个科考站,前两个为长城站(62°12’59”S,58°57’52W)和中山站(69。

22’24”S,76°22’40”E),读图l 完成1~4题1.昆仑站与中山站之间的距离约为A.1000千米 B.1200千米C.1400千米 D.1600千米2.昆仑站正式开站时A.北京正值日出B.长城站的工作人员已进入梦乡C.全球正好有一半区域处于2月2日D.巴勒斯坦地区天气炎热干燥3.从科学考察和极地活动的角度看,南极地区有4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最高点。

我国的昆仑站占据了A.最高点 B.冰点C.磁点 D.极点4.图1左下小图中A国最不可能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混合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读澳大利亚图回答5-8小题5. 12月22日前后①②③④地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6. ①②③④地中盛产苹果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7. 关于①地叙述正确的是A. 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热带季风气候B. 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热带草原气候C. 风向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热带草原气候D. 风向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热带雨林气候8. 我国目前每年要从该国进口大量的矿产资源,进口的主要矿种是A.铁矿石、石油 B.铜、铁矿石C.煤、铜、铀 D.铁矿石、稀土金属9.读澳大利亚地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字母代表的气候名称: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_。

(2)据气候分布分析,该区降水量分布是从北、东、南三面向中心呈___________状递减。

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

(3)简述图中最大国家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十分发达,原因是:地势___________。

草原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饮水___________。

羊的数量很多,被称为:“___________”的国家。

九、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结束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地理疆域和行政区划。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