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动静互涵

合集下载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身体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持身心健康,中医强调运动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运动来保持健康。

一、中医理论与运动养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气血流通密切相关。

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不畅时,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运动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促进健康。

例如,阳气旺盛的人适合选择一些阳性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而阴虚体质的人则适合选择一些阴性的运动,如瑜伽、气功等。

2. 气血流通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流通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例如,有氧运动可以加快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加氧气供应,促进气血流通;而一些静态的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则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来促进气血循环。

二、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方法1. 散步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中医认为,散步可以活动全身肌肉,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散步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建议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以上。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运动,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深呼吸为特点。

太极拳可以调节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太极拳的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3. 瑜伽瑜伽是一种源于印度的运动方式,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来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瑜伽可以调节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瑜伽的动作柔和而有力,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4. 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来调节身心健康的运动方式。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运动是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方式,而在中医养生理念中,注重“动静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通过合理的运动方式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对于促进身体的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出发,介绍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如何通过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在中医养生中的地位中医强调“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保持身心和谐。

在中医养生理念中,运动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强健筋骨肌肉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合理的运动可以调节人体阳气和阴气的平衡,提高气血循环,增强机体抵抗病邪侵袭的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推荐的运动方式1. 气功气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养生方式之一,在养生保健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

通过气功锻炼可以调和气机、活血化瘀、强身健体。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

太极拳以其缓慢柔和的动作、呼吸配合、意念集中等特点,被誉为“移动的禅宗”,对于改善身体循环系统、提高免疫力、缓解压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2. 散步散步是一种简单而容易实践的运动方式,在中医养生中也备受推崇。

散步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还能调畅气机、舒筋活络。

特别是在大自然环境下散步,可以吸收到更多新鲜空气和负氧离子,有利于放松心情、提升精神状态。

3. 拳术传统武术拳术包含了丰富的拳法套路和技巧,是一种既可以自我防护又能够锻炼身体的运动方式。

拳术讲究“以柔克刚”,注重用意念引导气运动,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调整呼吸、舒筋活络,有利于提升自我修养和调整身心状态。

4.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套古老而经典的健身气功操,在中医养生领域备受推崇。

其包含了踌躇坐卧站等多种动作,主要通过舒展肢体、调整呼吸、以达到调畅气机、强身健体的效果。

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练习。

5. 游泳游泳是一项全面而卓效的有氧运动方式,在中医养生理念中也被认为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瑕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1.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

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予静祌新的内容。

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

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曹氏对静神的解释使清静养神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及神用不过。

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

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就以练静功而言,其健身机制却体现出由动人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练静功有益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2.动以养形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运动在中医养生学中一直被看作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医强调“动静结合”,即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静功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运动来提升健康水平。

运动养生的重要性运动在中医养生理论中被视为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体质、强健筋骨、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延年、防病治病的效果。

而“动静结合”更是突出了运动养生的重要性,强调了在运动中注重动与静的平衡,使身心得以调和、获得全面的健康改善。

中医推荐的运动方式1. 气功和太极气功和太极是中医推荐的传统养生运动方式。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运行经脉、气血调和的方式,达到调节身体功能、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而太极拳则融合了运动、呼吸、意念的练习,能够促进气血流通、柔软筋骨、调和阴阳,对健康大有裨益。

2. 散步和慢跑散步和慢跑是中医养生中非常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

散步可以放松筋骨、减轻压力、促进血液循环;而慢跑则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升代谢水平、增强体质。

这两种方式都是很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养生选择。

3. 水上运动水上运动被认为是一种温和而又有效的中医养生方式。

水的浮力可以减轻身体对关节的压力,减少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同时水的阻力又能锻炼肌肉、增强体质。

游泳、水中瑜伽等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4. 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医养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调整呼吸、运行气血、调和阴阳等方式,促进身体机能的调理、增强体质。

如五禽戏、八段锦等气功均被推荐用于日常养生保健。

动静结合的意义“动静结合”强调在运动过程中注重动与静的平衡,避免过度运动或过度放松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运动后,适当的静止让身体得以回归平静,有助于气血运行顺畅、阴阳平衡。

小结中医推崇的“动静结合”理念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养生的指导方向。

选择适合自己年龄、体质、兴趣的运动方式,并在运动后注重休息、调理,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延年益寿。

动静互涵以养生

动静互涵以养生
综上 , 足见只有做到动静兼修 , 动静适度 , 才 能达到 “形与神俱 ”、内外和谐 、 “尽终天年 ”的 养生保健目的 。
(收稿日期 : 2007207213)
《素问 ·灵兰秘典论 》说 : “主明则下安 , 以此 养生则寿 ,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 ……以此养生 则殃 。”由于神对形起着主宰作用 , 因此 , 我国历 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认为神气 清静 , 可致健康长寿 。如 《文子 》所说 : “太上养 神 , 其次养形 。神清意平 , 百 节皆宁 , 养生 之本 也 。肥肌肤 , 充腹肠 , 开嗜欲 , 养生之末也 。”
康长寿 。要完美地完成一项运动需要全身各部分协 调 , 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掌握其中的要领进行 , 当一 个人通过努力能够非常好地完成某项运动常使人产 生满足感和欣快感 , 因此适当的运动还能愉悦心 情 、增进智慧 。炼形的方法多种多样 , 如劳动 、舞 蹈 、散步 、导引 、按摩等 , 通过活动形体来调和气 血 、疏通经络 、通利九窍 、防病健身 。 313 静以养神
日常生活中保持动静的适宜 , 主要是适度劳 逸 。否则 , 过劳或过逸都会影响健康 。如 《素问 · 宣明五气 》即指出 : “久视伤血 , 久卧伤气 , 久坐 伤肉 , 久立伤骨 , 久行伤筋 。”宋代程颢 、程颐的 《二程集 ·论学 》更为明确地指出 “动静节宜 , 所 以养生也 ”。练功锻炼也必须动静适度 。中国传统 的一些体育运动 , 其性质多是外动而内静 、动静结 合 。外动即形体在运动 , 内静即指精神内守 。太极 拳 、五禽戏 、八段锦等导引术式和推拿按摩等均应 达到 “动中求静 ”、 “以静御动 ”的要求 。而传统 的调气 、存想 、咽津等气功锻炼 , 其性质则多以静 为主 、外静而内动 。外静是指在练功时 , 不论坐式 或卧式 , 一般均闭目垂帘 , 身体静止不动 ; 内动则 是指在身体静止不动的情况下或以意行气 , 或以意 动脑 , 或以意咽唾 。这种 “外静内动 , 静中有动 ” 的练功 , 是通过调控意识 、呼吸 、思想 、唾液吞咽 等去调整内脏功能活动 , 调整免疫机能 , 加强身体 稳态机制 , 从而提高防病能力 。

动养生和静养生

动养生和静养生

动养生和静养生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动养生和静养生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各有利弊。

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

动养,包括:跑、跳、走、爬、打球、游泳、骑车……静养,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二、老奶奶的寿命为什么比老爷爷长?我想问一问,是老虎、豹子的寿命长,还是龟、蛇的寿命长?回答当然是龟、蛇寿命长。

这就启发我们动养和静养一定要合理安排,不能偏颇。

有的人以为拼命运动身体自然会好,其实不然,运动过度的人寿命并不会长。

老奶奶的寿命为什么比老爷爷的长呢?老奶奶的寿命长,除了生理特点之外,还在于老奶奶善于静养。

所谓静养,就是节奏慢,包括呼吸慢,心跳慢,吃饭慢,动作慢……总之,一切都优哉游哉,她们运动少,吃得少,所谓少吃少动,没事多睡觉,一句话,活得很舒服。

特点是和龟、蛇一样,善于节能,善于静养,于是阳气耗散得少,阴津保护得好,所以生命的烛光能常亮不灭。

而老爷爷则相反,喜欢动养,就是节奏快,包括呼吸快,心跳快,吃饭快,动作快,好喝酒,侃大山,玩牌,好运动,睡得少,所谓多吃多动,精力倒是好,但不一定能长寿;有的也能长寿,但活得很累。

特点是像虎、豹一样,大量耗能,于是阳气耗散得多,阳气、阴津保护得差,所以生命的烛光熄灭得早。

所以相对而言,静养比动养更能长寿,但动养精力好。

动养的人,什么都可以吃,瘦肉、肥肉、蛋都能多吃,因为口福好,所以活得也很潇洒。

但静养的人,就要常服丹参片、山楂等以促进活血化瘀。

三、东方养生的最大奥秘——动静交替只静养不动是错误的,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

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亦动亦静,缺一不可。

东方养生在动养和静养方面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足够我们汲取。

偏于动养还是偏于静养,应因人而异。

动则生阳,阳虚者应以动养为主,但不可过于剧烈;静则生阴,阴虚者应以静养为主,但也必须配合动养。

中医诊断:动静兼修话养生

中医诊断:动静兼修话养生

古人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养神与养形是摄生之大法,不仅为历代人们所遵行,更值得今人研究探索。

动静兼修做到“形与神俱”,实乃养生之最高境界。

运动是养形的根本措施。

所谓“养生莫善于习动”,其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早为古人所阐明。

朱丹溪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也恒于动”。

人体缺乏运动,其害非浅。

《吕氏春秋》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于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梮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可见远在秦代人们就认识到缺乏运动可使精气郁滞,致生诸病。

明代李梃告诫说:“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

”老年人脏腑亏损,气衰血涩,一旦静息太过,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在临床上,常见体弱老人退休后,终日坐卧,反致速逝。

究其原因,实乃静而乏动,气血不行之故也。

秦汉之时,人们对运动与健康,不乏精彩之说。

如《吕氏春秋·尽数》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

”其后医圣也多有精论。

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孙思邈则强调,“流水之常新,户枢之晚朽,以其运动故也。

”历代诸家所论,无不阐明运动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

但世间万物皆各有度,过度的运动也可致害为病。

劳伤过度,精竭行消是致内伤虚损之病因。

古代医家也十分重视劳动的节度。

华佗指出:“人欲得劳动,但不当自使极。

”孙思邈也说:“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勘耳。

”同时,他还认为,老年人更应注意“身无妄动……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倡导量力而行,徐缓图功。

如上所述,人体运动须有常有节,动静结合,形劳不倦,方能有益于健康。

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所云:“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概述
基本理论
基本原则 养生方法
概述
定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中医养生, 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主要方法:
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体形、慎房事、适寒温 等。
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
养生方法—精神养生
情绪乐观 情绪乐观既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
要。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
将至云尔”。《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调 利”。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 最好的精神营养。
养生方法—精神养生
调摄情绪
和喜怒者也。”意志具有统率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等 作用,意志坚强与否与健康密切相关。
养生方法—精神养生
开朗乐观
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是健身的要素、长寿的法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性格开朗
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 的一种心理状态。人的性格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情绪的稳定, 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精神健康者,不易 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较易治愈,容易康复。不良性格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从各方面对人体大脑、内脏及其他 部位产生危害。
基本原则
持之以恒
• 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
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
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 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蹻、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近年来健康生活方式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方面。

在中医理论中,运动被视为维持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医强调“动静结合”的理念,通过将动态的锻炼与静态的休息、调节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调养身体、舒缓压力、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理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中医运动养生理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包含阴阳和五脏六腑,而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机能。

动静结合的理念来源于《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合理的运动和休息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调和阴阳中医强调阴阳平衡。

动态运动可以促进阳气升发,而适当的静态休息则起到固本培元、滋养阴气的作用。

通过合理安排动态与静态活动,可以保持身体阴阳的协调,提高抵抗力,抵御外邪。

强健脏腑运动在中医里不仅仅是锻炼肌肉,更重要的是对脏腑功能的调节。

比如,适当的心肺锻炼能够增强肺功能,提高呼吸系统的抗病能力,而肝脏健康则依赖于下肢肌肉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

疏通经络经络是连接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的通道,通过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气血流通,疏通经络,预防诸多慢性疾病及日常劳损。

因此,中医提倡培养一些温和但有效的运动,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医推荐的具体运动方式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瑜伽,以及散步等,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武术,以其独特的动静结合特点而受到广泛认可。

太极拳通过缓慢、柔和的动作,不仅可以锻炼全身肌肉,还能有效地调理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其核心在于“以意行气,以气行身”,强调心意与身体动作相结合,助于情绪安定和心理放松。

太极拳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通过练习获得身心健康。

同时,它还能够提升身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是一种极为理想的运动养生方式。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健康保养方法。

动静结合,即通过运动的方式来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养生效果,是中医推荐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推荐的几种运动养生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将运动与中医养生相结合。

1.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融合了动态与静态的传统武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中。

太极拳注重修身养性,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深呼吸为特点,能够有效锻炼人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心肺功能。

此外,太极拳还能调节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等,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显著效果。

2. 气功气功,又称为“内养法”,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整体内气血运行的方法。

气功练习通常包括静坐冥想和各种特定动作的配合。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调整人体阳气和阴气的平衡,达到保健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认为,气功可以在调整生理机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可以改善情绪、增加精力、提高免疫力等。

3. 散步散步是最简单、最便捷的运动方式之一。

中医认为散步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并且不会对关节造成过大的压力。

散步时可以选择适量的时间和速度,并注重呼吸与步伐的协调。

这样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并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此外,在自然环境下散步还可以使视觉得到放松、心情愉悦,对缓解压力和焦虑有积极作用。

4. 拉伸拉伸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柔韧性,并且对缓解肌肉酸痛和预防运动损伤具有积极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经络存在着气血流通的通道,而通过拉伸运动可以活络经络、疏通气血,在平衡阴阳之间起到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其他运动或者长时间久坐后,适当进行拉伸运动非常重要。

5. 静心冥想静心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于内心思维或者外界事物而达到内心深度静谧状态的方法。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平息思绪,舒缓紧张情绪,并且提高注意力和思考能力。

根据中医理论,冥想可以平衡五脏六腑之间的阴阳关系,恢复人体自然节律,并且对于改善睡眠质量、减轻压力具有显著效果。

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第四章中医养生第一节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其后两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

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一、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

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天人合一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

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二)形神共养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

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

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三)动静互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学2

中医养生学2

第一节
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 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长——壮——老——已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 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 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 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 出来的。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 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 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
《素问· 生气通天论》里说:“生之本,本 于阴阳”,这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 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构成人体的“气” 具有生命力。 元气 气化 气机 气、血、精、津液 神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 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 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 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在“生气通 天”的观念指导下,把人体看成是与天 相应相通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以五 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 天地大自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 要环节。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 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但有生必有死,这是不以人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生命首先就在于:生命在每一瞬间食它 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 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自行产生和自行解 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 于是死就来到”。 ——恩格斯
第二节
一、天年的概念
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 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 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 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一 百二十岁之间。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
基本理论
天人相应
4.天人相应
节律---有节奏的时间规律,例 如患了感冒\咳嗽,即使不治疗, 七天也可自行痊愈,若不愈病程 延长,痊愈之时或许是7天的倍 数。
七日节律(七日神力)
2器官移植中的排异现象,常发生在手 术后的第7、14、21天。 3一种疾病首次急性发作,要判断它是 否转为亚急性或慢性,也常以7天为 界限。超过7天,预示急性期已过, 疾病可能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期。 4心脏病、卒中的发病高峰,居然也有 “七日节律”的特点。每周的星期一 是一周中发病率最高的一天, 5《伤寒论》“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 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与我同行
“七日神力”,认为生命过程(包 括疾病的征兆)有7天重复的周 期性。
1手术后拆线的最佳时间是手术后 第7天。
中医养生
基本理论
形神合一 二、形神共养 1)守神全形---养生必须充分重视 “神”的调养 2)保形全神---形体要不断地从自 然界获取生存的物质,进行新陈 代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5.形神合一 一、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念 1)神为生命之主---“形神合 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 生命的主宰 . 2)形为生命之基---神以形为 物质基础
与我同行
中医养生
基本理论
动静互涵
6.动静互涵 A 动静互涵的概念---动和静,
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 表现形式。
C 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B 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生命 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 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 状态中。
1 静以养神---神气清静,可致健康 长寿
2 动以养形---静而少动则易导致精 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3 动静适宜---“天下之万理,出于 一动一静”

中医养生学-上中下篇

中医养生学-上中下篇

序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為:一. 協調臟腑二. 暢通經絡三. 清靜養神四. 節欲葆精五. 調息養氣六. 綜合調養七. 持之以恆個人認為基本原則一至六過份理論化, 較難為公眾了解。

原則七、持之以恆、則簡單和易明。

若不能實踐原則七, 原則一至六只會是空論, 難有持久成較。

固持之以恆最為重要。

常用的養生方法亦有很多、包括精神養生、環境養生、起居作息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運動養生、娛樂養生、浴身保健、針灸按摩保健、藥物養生等。

而常用的養生方法中、個人至愛則為飲食養生。

並深信必須因應四時氣侯變化、按中醫藥理論實踐「天人相應」、崇尚自然,、四季養生。

不時不食、調理為上。

春養肝、夏清心、秋潤肺、冬補腎。

中醫認為「天人相應」、所以不同的季節氣候都會影響人體。

各種「邪氣」的不同特點、便令身體狀況產生不同變化、以及影響臟腑功能、而產生特異的疾患。

正常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自然氣候因素,中醫稱為「六氣」。

根據「五行」的特性、春天多風、夏就有暑熱(火)和暑濕、秋天乾燥、冬天寒冷。

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令萬物按生、長、化、收、藏的規律而生生不息。

但當氣候變化太過或者太弱、便擾亂了自然界的規律、這時中醫就稱之為「邪氣」(邪、即不正之氣)。

例如秋季燥氣嚴重、成為致病因素、中醫就稱之為「燥邪」。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個季節都該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養生。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

春天春雨綿綿、「回南」翳侷、人常常感到身體困倦、頭脹重墜、眼皮低垂、自然懨懨欲睡,、讀書難以 “入腦”。

這種現象我們稱為 “春困” ! 春天卻又是大自然最充滿生機的季節 —— 草綠花開、萬物都從冬天的沉睡中甦醒。

人要呼應自然規律生活、就要消除「春困」。

所以春天我們既要調養好身體的氣血、氣血充自然精神足、同時也要注意排解體內濕氣、濕去自然神清氣爽。

夏季大自然「火氣」最盛、香港的「水土」本來就濕熱、所以夏天更覺又悶又熱。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许多人面临亚健康状态的问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强调人们要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运动养生作为一种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在中医理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动静结合的运动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调节身心状态,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动静结合的运动养生理念及其推荐的运动方式。

一、中医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与自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而通过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维护健康。

1. 气血常通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健康的核心。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活化气血,提高身体的代谢效率。

当身体活动时,肌肉收缩使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提高能量代谢和排毒能力。

2. 阴阳平衡阴阳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调动体内阳气,使身体充满活力;而静态的练习,如打坐、太极拳等则能够宁心静气,减少身体内阴气的消耗。

因此,对于上班族来说,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工作之余既放松身心,又增强身体素质。

3. 经络畅通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贯穿着整个身体。

科学研究发现,经络也是连接脏腑功能的重要通道。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通畅,从而使气血更加流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脏腑功能。

这一点在健身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瑜伽、太极等运动便能有效促进经络畅通。

二、动静结合的重要性1. 增强体质动静结合即将动态与静态运动有机结合,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

当进行有氧运动时,我们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肌肉力量。

而通过静态运动,如拉伸、放松等,可以释放疲劳、消除紧张。

这样的组合,有助于全面提升机体素质。

2. 维护心理健康现代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因此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健康理念,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对于如何通过运动保持健康有着深厚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的视野中,运动不仅仅是体力活动,更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的重要手段。

这里,我们探讨如何在动静结合的原则下,利用中医的智慧进行有效的运动养生。

中医运动养生的基本理念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因此,中医强调动静结合,一方面要适度运动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另一方面要注重静息以修身养性、恢复元气。

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是指导健康和生活的重要概念。

阳代表功能的发挥、活动和外向,阴则象征着内敛、静止和发展。

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阳”的范畴,而休息和调养则属于“阴”的范畴。

只有合理搭配动与静,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实现最佳的健康状态。

气血流通在中医药理论中,“气”和“血”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

运动能够有效促进气血的流通,通过加速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呼吸系统的运作,使全身各部位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此外,适量的静态调养可以帮助疲劳的肌肉、心脏等器官得到休息,从而更好地恢复身体机能。

经络疏通中医还强调经络在身体中的关键作用。

经络连接着全身各个脏腑,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通过动态运动,可以有效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而在静态调养时,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则有助于进一步引导气血的内聚,使之更加充实。

动静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应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运动养生呢?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方法和技巧:1. 动态锻炼(1) 太极拳太极拳被誉为“动静结合”的代表,是一种低强度的大众化健身运动。

它注重“以柔克刚”,强调慢动作与呼吸之间的结合,能有效改善身体协调性、获得柔韧性,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增强内心平和。

(2) 气功气功是一项强调内在修持与外在动作相结合的传统健身方法,通过气息调控与姿势训练,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内脏器官功能平衡,同时降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原则..
补脾食物:粳米、糯米、菱角、鸡肉、兔肉、 猪肚、牛肚、羊肚、牛肉、桂鱼、栗子、扁豆、 豇豆、马铃薯、红薯等。 补脾药物:大枣、山药、茯苓、芡实、薏苡仁、 莲子、党参、太子参、蜂蜜、白术、陈皮、鸡 内金、山楂。
香砂六君子丸、山楂丸、健胃消食片等。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节食——保养脾胃良方 。《本草纲目》:“饱
中医养生学相关概念
寿命与天年
寿命
•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
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 天年 • 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 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中医养生学相关概念
人的寿命有多长? • 目前普遍认为是120岁左右。 • 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 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倍,通常称之为 巴丰系数,或巴丰寿命系数。人的生长期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三、清静养神,真气从之
《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
“静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它有
两层含义: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指心不轻动,
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清静养神的方法: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 、常练静功等。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四、慎避邪气,正气安和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动静互涵,形神合一
三、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神,指情志 、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行乃神之宅,神乃行之主,形神合一构成了人体的生命, 形神共养,身心健康。 养神为先:“神能御其形”,“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养神:主要是心理的调养,从养心开始。通过调节情绪, 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

动静两种养生观

动静两种养生观

动静两种养生观动静两种养生观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

还有人持相反观点说,生命在于静止。

到底生命是运动对还是静止对?我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差异是很大的,运动也好,静止也好,如何选择,关键的问题要看自身条件。

因此,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不会走极端。

(一)动静的本质:静为养,动为用什么是静?什么是动?我们判断动静的标准,是根据形体外观的动静。

肢体不动就叫静。

反之,肢体活动就叫动。

这里,从修炼的角度,我们重点讨论静功和动功。

静功是静的高级形式。

它不但形体不动,同时精神也进入到入静状态,使杂念的产生比平素大大减少。

形神俱静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形神对气的干扰,这样,真气就可以按照固有的生理运动规律,更多量产生。

形神愈静,真气愈生。

因此,练静功的目的,是为了培育真气,生成真气。

由于静功的目的是为了生气,所以相对于动功来说,静功是养气之法。

动功是运动的最好形式。

它通过一种舒缓、柔和的肢体活动,来加速气血的流动,疏通经络的。

并能够间接的刺激气血的产生。

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动而愈出。

”就是说,越动气血越层出不穷。

静与动,是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统一体。

以静为养,以动为用。

真气大量产生后,运动不足易造成气机壅滞,这是一种失调。

反之,气不足时过度使用,则会使气虚上加虚,这也是一种失调。

气滞与气虚,都是对真气平衡的一种破坏。

只有妥善协调好动静关系,让静逢其时,动不失机,才能使动静和谐,维持于平衡状态。

(二)动静养生要辨证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止,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握。

我认为,动静养生也须遵循中医临证的辨证原则。

——凡体弱气虚之人,为虚。

虚应以静功为主,重在生气、养气。

——气血平和者,为平,属于普通人。

普通人应动静参半,使真气化之有源,用之有度,不偏不倚,维持阴阳平衡。

——气血旺盛者,为实,属于体质强壮者。

强盛者适合多运动。

这样才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以防安逸过度,气壅不行,血脉不通,反致气血化生失利,由实转虚。

动静结合,养生的最高境界!

动静结合,养生的最高境界!

动静结合,养生的最高境界!靜觀山河巫娜 - 蓮心不染 (筆墨有法喜禪悅在新聲古琴巫娜) 文|网络编辑|禅音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爱动的,爱静的,都有长寿的。

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么样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仔细阅读古代中医经典,中医历来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我总结中医关于动和静的结合的具体方式,精髓应该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

心静恬淡,防病当先与外动相比,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内静。

中医养生历来强调心态的淡泊平静,《黄帝内经》就明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大家看看,精神内守,病心安理得,悠闲自在,对于疾病的预防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人不容易得病,不容易得病当然就易于长寿。

相反,如果情绪不好,对健康就起不到好的作用,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生活中常见、小说里面常写的急火攻心、忧郁而死、相思成疾、大喜过望的范进中举而发癫狂等,都是情绪不佳带来的恶果。

外动内静。

身动心静,做到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高境界。

运动虽好,适度为要《吕氏春秋·尽数篇》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唐代中医养生大家孙恩邈就体会到运动能够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运动对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所起的积极作用。

看来,无论古今中外,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正确的运动对健康肯定是有利的。

外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运动方式有的有浓厚的中医特色,比如有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放风筝、钓鱼等;还有被动的运动,如按跷,即不是锻烁看自己运动,而是借助他人之力,使自己的肌肉关节等发生运动,眼下比较流行的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韩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属于此类。

现代人的运动更是丰富多彩,爬山、跑步、散步、各种球类、武术、游泳、蹦迪、蹦极等,各种新鲜的国外传来的娱乐和运动融为一体的也是层出不穷,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兴趣、锻炼基础和其他条件来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动静互涵
《中医养生学》 >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六节动静互涵
一、动静互涵的概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者,立本者也”。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是阴阳相互对应的作用,在阴阳交错的往来中,阴退阳进,阳隐阴显,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生化不息。

王夫之《周易外传》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

辨证法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故阴阳互涵互根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也是生命活动的要谛。

《思问录》谓:“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又《张子正蒙注》说:“动而不离乎静之存,静而皆备其动之理,敦诚不息,则化不可测。

”这就是说“动”不离“静”,“静”不离“动”,“动静”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

因此,无论只承认运动或者只承认静止的观点都是不对的。

所以王夫之又说:“流俗滞于物以为实,遂于动而不返,异端虚则丧实,静则废动,皆违性而失其神也”(《张子正蒙注》)。

只承认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都是违反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的。

朱熹亦明确指出:“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

动与静互为其根.无静不能动,无动不能静,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理,说明动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古代哲学认为,既无绝对之静,亦无绝对之动。

“动静”即言运动,但动不等于动而无静,静亦不等于静止,而是动中包含着静,静中又蕴伏着动,动静相互为用,才促进了生命体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

二、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
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
中。

事物在平衡、安静状态下,其内部运动变化并未停止。

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平衡就要破坏而呈现出新的生灭变化。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不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这里清楚论述了动和静的辨证关系,并指出了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自身变化的普遍规律。

人体生命活动也正是合理地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

周述官说:“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

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由此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都可以用生命体的动静对立统一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指导实践。

从生理而言,阴成形主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根源;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原动力。

形属阴主净,代表物质结构,是生命的基础;气属阳主动,代表生理功能,是生命力的反映。

就具体的脏腑功能亦是如此,例如心属火,主动:肾属水,主静。

只有“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才能保持正常生理状态。

实际上,人体有关饮食的吸收、运化、水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环贯注、化物的传导排泄,其物质和功能的相互转化等,都是在机体内脏功能动静协调之下完成的。

因此,保持适当的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促进和提高机体内部的“吐故纳新”的活动,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从病理而讲,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所致的病理变化,都是因为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导致体内阴阳动静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结果。

三、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

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
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对古代养生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一)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

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

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

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于“静神”新的内容。

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曹氏对“静神”的解释使清静养神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静神”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

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会大有益处。

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就以练静功而言,其健身机制却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带练静功有益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二)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运动
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张子和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儒门事亲》)。

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

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故健康长寿。

动形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蹻等,以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三)动静适宜
《类经附翼·医易》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我国古代养生家们一直很重视动静适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是相辅相成的。

实践证明,能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

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有方,则有利于养生。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竹简的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动功的特点,概括言之就是动中求静。

动净适宜的原则,还突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辨证思想特点。

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

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

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以便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后静,有利于入睡。

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