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一,二章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C2.A3.D4.C5.C二、多项选择题6.BCDE7.BC8.ACE9.ABCDE 10.ABCD 11.ABCD三、填空题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五、简答题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与人与环境的统一,含(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2.简述辨证论治的内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
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六、论述题试述你对辨证论治的理解答: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反应能力(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证是在四诊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综合而作出的诊断。
如: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学课件: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 ) . 阴阳相互对立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矛盾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是对立矛盾的。2 . 阴阳相互制约 是 指 在 属 性 相 对 立 的 基 础 上 ,阴阳 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 相互约束。
( 二) . 阴阳相互依存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依存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皆相互依存, 意 即 阴 和 阳 任 何 一 方 都 不 能 脱 离 对 方 而 单 独 存 在 。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
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
三、辨证论治
1. 含义 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 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 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 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
(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轻宣温热煮无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 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 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导论一、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内伤病)(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6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交感
阴阳 对立
阴阳 互根
阴阳 消长
阴阳 转化
阴阳 自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阴阳交感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阴阳的最初涵义: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引申为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说文解字》: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第二节 阴阳学说
5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思想逐渐形成
《国语·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传·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阴阳学说
18
(二)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 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
现象固有的属性。
对待相反—阴阳的基本属性。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寒与热。
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抑制
如,水能灭火,动静相制等。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人体发生疾病:阴阳失调 ➢“制约太过”阴↑→阳↓ 阴胜则阳病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二章(典型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二章(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B.天C.地D.风E.气2.气的根本属性是:A.上升B.下降C.外出D.运动E.静止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A.生殖之精B.后天之精C.自然界之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E.水谷精微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气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神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E.以上均是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A.精的作用B.气的作用C.神的作用D.精气互化的作用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A.动静B.水火C.上下D.晦明E.寒热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A.事物的对立B.事物的对立统一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A.结果B.根由C.形式D.物质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A.心B.脾C.肝D.肺E.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下午E.以上均非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阴虚则阳亢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A.阳损及阴B.阳盛伤阴C.阴虚阳亢D.阳气暴脱E.阳虚阴盛2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A.阴胜阳虚B.阳胜阴虚C.阴虚阳亢D.阳虚阴盛E.阴阳两虚2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以上均不是27.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28.“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2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木侮土E.土侮木30.脾病传肾属于: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31.属于“子病犯母”的是: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肝病及心E.肺病及肾32.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佐金平木C.泻南补北D.抑木扶土E.培土制水3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亢E.肾阳虚而心火越34.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精气学说E.比较、演绎、类比35.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A.比较B.演绎C.类比D.以表知里E.反证36.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A.比较B.类比C.演绎D.以表知里E.试探37.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A.比较B.演绎C.类比D.反证E.试探(二)B型题A.精气学说B.比较、演绎、类比C.诊断方法D.治疗方法E.预防方法1.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2.属中医学哲学方法的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A.阴阳的运动B.阴阳的交感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E.阴阳的平衡5.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6.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7.肝火犯肺属于:8.肝气犯脾属于:A.益火补土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抑木扶土E.金水相生9.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10.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11.滋养肺肾法称:A.比较法B.类比法C.演绎法D.以表知里E.反证法12.患者四肢震颤、抽搐,诊断为风邪为患,此采用的是:13.患者唇、舌青紫,诊断为血瘀,此采用的是:A.反证法B.试探法C.司外揣内D.比较E.类比14.中医古代医籍中的“消息法”属于:15.诊断性治疗属于:(三)D型题1.精气的两种存在状态是:A.弥散B.变幻莫测C.凝聚D.气化E.以上均是2.阴阳的互根旨在说明:A.阴阳二气是交互感应的B.阴阳具有各自的独立性C.阴阳是对立统一的D.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E.阴和阳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3.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A.母子关系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胜E.传其所不胜4.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A.传其所胜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不胜E.所胜所不胜关系5.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6.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A.对立B.互根C.消长D.平衡E.转化7.下列哪些属于阴阳运动的形式:A.阴阳交感B.阴阳制约C.阴阳消长D.阴阳互用E.阴阳转化8.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A.抑强B.扶弱C.虚则补其母D.实则泻其子E.泻其有余,补其不足9.从结果来进行反推的思维方法有:A.类比B.试探C.比较D.司外揣内E.反证10.气一元论(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下列何学说的基础:A.气血津液学说B.经络学说C.阴阳学说D.五行学说E.病因学说(四)X型题1.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是:A.水地说B.道家思想C.精气学说D.阴阳学说E.五行学说2.广义之“精”,泛指人体中的:A.气B.血C.津液D.先天之精E.水谷之精3.精气神学说中的“气”主要组成是:A.肾精所化之气B.水谷精气C.自然界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气E.脏腑之气4.阴阳消长是:A.绝对的B.相对的C.稳定的D.无条件的E.有条件的5.属于阳的属性有:A.温煦B.兴奋C.明亮D.潜藏E.滋润6.用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来解释的有:A.阳中求阴B.阴损及阳C.阳病治阴D.阳胜则阴病E.气虚导致血虚7.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是:A.阴阳双补B.阳病治阴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寒者热之8.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A.阳制约阴B.阴根于阳C.阴消则阳长D.阴阳中复有阴阳E.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9.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五行的特性B.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C.五行的生克制化D.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E.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0.“水曰润下”比象地说明了肾的哪些功能:A.肾主水B.肾开窍于耳C.肾主骨生髓D.肾藏精E.肾在液为唾11.下列属于土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唇、口、黄、化、肉C.皮、鼻、口、胃、长D.宫、脾、黄、思、甘E.长夏、湿、中、歌、哕12.下列属于金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鼻、皮、毛、收、悲C.皮、鼻、口、胃、长D.商、辛、白、哭、悲E.秋、西、咳、燥、收13.下列属于火行的是:A.爪、筋、皮、肉、苦B.舌、脉、喜、夏、长C.喜、鼻、口、胃、长D.苦、赤、长、暑、南E.夏、小肠、舌、笑、忧14.下列属于木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目、筋、怒、呼、握C.皮、筋、口、胃、长D.春、东、风、青、生E.角、酸、东、胆、目15.下列属于水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冬、膀胱、耳、骨、恐C.冬、鼻、口、胃、长D.恐、呻、栗、耳、冬E.北、寒、藏、黑、咸16.根据“虚则补其母”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制水法B.益火补土法C.滋水涵木法D.佐金平木法E.培土生金法17.“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肺病及肝D.肾病及脾E.单纯一脏有病18.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深重的有:A.肝病及脾B.脾病及肾C.心病及肾D.肝病及肺E.肺病及肝19.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轻浅的有:A.肾病及肝B.脾病及肺C.肺病及脾D.脾病及肝E.肝病及心20.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疾病的转归,下列为“顺”的有:A.肝病色青见浮脉B.心病面赤见沉脉C.肝病色青见沉脉D.肺病色白见洪脉E.肾病色黑见沉脉21.下列哪些属五行理论在情志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A.思胜恐B.惊胜思C.悲胜怒D.怒胜忧E.恐胜喜22.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是:A.注重整体上的研究B.比较C.擅长哲学思维D.强调功能联系E.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23.在中医学中运用较多的思维方法有:A.视外揣内B.类比C.比较D.演绎E.试探与反证24.事物按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有:A.以表知里法B.试探法C.取象比类法D.推演络绎法E.比较法二、填空题1.精气学说滥觞于______,西汉时被______所同化。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医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医学与中医学
医学?
1. 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 知识体系。
中医学?
2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 形成的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 门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蕴涵着浓郁的人文 社科特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具有二重性。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 春秋-西汉
人体任何一个症状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调在局部的表现。
(4)诊断上的整体性
察外知内,以候全身:任何一个症状都 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因而 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 腑的病理变化。如舌尖生疮→心火上炎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揣内”
舌诊、脉诊和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 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撰《新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宋金元时期
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 ——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现存最早的 儿科专著,总结了儿科的临床经验
(5)治疗上的整体性
探求病源,整体调节:中医学强调在整 体层次上对局部病变进行调节,如从肝 治疗眼疾,从肾治疗耳疾等。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篇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基础》一、中医学基础问答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如何理解整体观念?中医学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问,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3.如何理解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4.何谓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如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有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均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5.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基本内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互相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坏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
辩证:指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表现不同的症状,故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中医学基础填空版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1.《黄帝内经》记载的食道与肠管长度的比值为(1:35 ),与现代解剖学的相关内容相近似。
2.东汉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论述辨证论治的专书。
3.《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365)种,其中多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录。
4.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详述(24)种脉象诊法。
5.唐末昝殷所著的(《经效产宝》)是现存最早的妇科专书。
6.宋代(钱乙)所撰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7.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研习针灸的重要文献。
8.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是(《洗冤录》),刊行于金代。
9.唐朝政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10.《本草纲目》采用(自然分类)法将收载的药物分为16部62类。
11.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进行解决的法则。
12.中医治病注重(病机(或“证候”)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在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有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3.阴阳的特定性质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规定性。
4.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可分性、转化性)及随着划分属性的前提的改变而改变三个方面。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兴奋、推动)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
6.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
7.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斗争、约束、拮抗)的关系。
8.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相互资助相互)的关系。
9.阴阳消长关系存在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和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0.“阳胜则热”,是指机体在阳邪作用下,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11.“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亏虚,而致阳(相对偏盛,机能相对亢奋,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
12.阴阳互损是以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为前提的。
中医学知识点
中医学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
《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1. 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基本概念)3. 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中兽医学》课件: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兽医学
(一)生理方面
1.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 依据解剖部位或生理活 动属性,对机体的阴阳 属性进行划分。 2.说明机体的生理 物质为阴,功能为阳。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兽医学
(二)病理方面 1.疾病的病理变化
2.疾病的发展 3.疾病的转归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兽医学
第一章 第一节
1.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中兽医学
2.事物的阴阳属性
明亮、温热、活动、
兴奋、向阳上、向外、
扩散、开放等
晦暗、寒凉、沉静、
抑制、向 第一节
中兽医学
第一章 第一节
3.“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类似“火”性的,均属于阳的范畴。
凡类似“水”性的,均属于阴的范畴。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兽医学
二、阴阳学说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兽医学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中兽医学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
第一章 第一节
1.阴阳:是对相互关联又相
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 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 化起”
1.概念:以阴和阳的 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 化来认识自然、解释 自然、探求自然规律 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 论,是中国古代朴素 的对立统一理论。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兽医学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 (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 (4)阴阳转化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兽医学
(1)阴阳对立制约
中医学重点大全
中医学重点⼤全第⼀章绪论1.《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和《⾦匮要略》两部分,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元四⼤家:刘完素、张⼦和、李东垣(李杲)、朱丹溪(朱震亨)。
刘完素倡导“⽕热论”,认为疾病多因⽕热⽽起,在治疗上多运⽤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正安,”在治疗⽅⾯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以脾胃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称之为“补⼟派”。
朱震亨举“相⽕论”,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善⽤“滋阴降⽕”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3.中医学结构体系:元⽓论——哲学基础阴阳五⾏学说——⽅法论脏腑经络理论——核⼼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第⼆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制约阴阳的互根互⽤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热,热极⽣寒”阴阳的交感相错“阴阳者,万物之始也”“阴阳相错,⽽变由⽣”2.⾃然界与⼈体五⾏归类简表⾃然界五⾏⼈体五味五⾊五⽓五⽅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酸青风东春⽊肝胆⽬筋怒苦⾚暑南夏⽕⼼⼩肠⾆脉喜⽢黄湿中长夏⼟脾胃⼝⾁思⾟⽩燥西秋⾦肺⼤肠⿐⽪⽑悲咸⿊寒北冬⽔肾膀胱⽿⾻恐3相⽣:指五⾏中某⼀⾏事物对另⼀⾏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的作⽤4相克:指五⾏中某⼀⾏事物对另⼀⾏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消弱等作⽤5相乘:即乘虚⽽⼊,相克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关系。
相克与相乘在次序上相同,但相克是⽣理功能,相乘是病理改变6相侮:即恃强凌弱.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7相⽣(母⼦)关系的传变母病及⼦: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脏⼦病犯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脏传及母脏第三章中医的⽣理观1.五脏:⼼.肝.脾.肺.肾六腑:胆.胃.⼤肠.⼩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脉.胆.⼥⼦胞“五脏者,藏精⽓⽽不泻……六腑者,传化物⽽不藏”2.⼼:主⾎脉,主神明,开窍于⾆,其华在⾯,在五⾏属⽕,在志为喜,在液为汗3.肺:主⽓、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道,朝百脉、主治节,开窍于⿐,在五⾏属⾦,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外合⽪⽑,“相府之官”4.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开窍于⼝,其华在唇,在五⾏属⼟,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与四肢5.肝:藏⾎,主疏泄,开窍于⽬,其华在⽖(为筋之余),在五⾏属⽊,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试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应试指南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脏象(形体官窍)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包括、。
3.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著作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4.《黄帝内经》包括和两部分。
5.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至时期。
6.清代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是所著的。
7.《伤寒杂病论》即现存的和。
8.朱震亨是派代表医家,他提出了“”的理论。
9.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后世称之为派。
10.温病学派创立了以和为核心的温病病机传变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
11.证,又称证候,它包括了疾病的原因、部位、和。
12.《黄帝内经》记载了食管与肠的比例是,在血液循行方面,提出的观点。
答案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3.《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4.《素问》《灵枢》 5. 先秦(战国)秦汉6.王清任《医林改错》 7. 《伤寒论》《金匮要略》8.养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9. 刘完素(河间)主火(寒凉)10.卫气营血三焦 11. 性质邪正关系(病势)12.1:35 心主身之血脉二、选择题(一)A型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以下各章同)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年代是:A.先秦时期B.先秦至秦汉时期C.远古时代D.金元时期E.隋唐时期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A.《中藏经》B.《景岳全书》C.《医部全录》D.《黄帝内经》E.《五十二病方》3.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说的著名医家是:A.刘完素B.朱丹溪C.张从正D.薛生白E.叶天士4.《温热病篇》的作者是:A.吴又可B.叶天士C.吴鞠通D.薛生白E.王孟英5.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A.张子和B.李东垣C.朱丹溪D.吴又可E.刘河间6.在病因理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张仲景B.陶弘景C.巢元方D.孙思邈E.陈无择7.下列哪一种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E.标本同治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证”所包含的基本内容:A.病情轻重B.发病原因C.邪正关系D.病变部位E.病变性质(二)D型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二个相互关联的答案,以下各章同)1.共同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的两部医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脉经》 D.《难经》 E.《金匮要略》 2.下列哪两项说明了辨证论治比辨病论治更为重要: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对症施治 D.审因论治 E.标本同治答案(一)A型题1.B 2.D 3.A 4.B 5.D 6.E 7.D 8.A(二)D型题1.BE 2.AB。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何谓中医学?2、何谓中医基础理论?3、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4、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5、《诸病源候论》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6、金元四大家指的是哪四大家?他们的学术观点、临床特点以及代表作是什么?7、何谓辨证论治?8、何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试举例说明之。
9、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0、从生理、病理论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1、《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二、名词术语解释:1、病2、证3、症三、论述题1、试比较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优劣。
2、试…………………对症治疗………。
3、整体观念在中医学中有何指导意义?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一、简答题:1、何谓精气?何谓精气学说?2、精气在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中的含义有何区别?3、宇宙之气的含义是什么?它与人体之气有何区别?4、精气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述之。
5、为什么说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什么?6、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7、为什么把气称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8、人体之气有哪些功能和特点?9、精的一般概念是什么?10、神的一般概念中包括哪些含义?11、怎样确定自然界某些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12、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13、简述阴阳交感的意义及机理。
14、阴阳对立制约的含义及其意义是什么?15、何谓阴阳互根互用?16、阴阳失调的基本类型有哪些?17、用阴阳学说概括的人体病理变化的总纲是什么?18、何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19、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20、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21、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各是什么?22、事物五行归类的意义?23、何谓五行相生?其次序及关系如何?24、何谓五行相克/其次序及关系如何?25、导致五行相乘和相侮发生的原因各是什么?26、怎样运用五行学说以色脉相参来推断病情的顺逆?2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常见治疗方法各是什么?28、何谓所胜、所不胜?29、简述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的层次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重点难点剖析】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病杂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八纲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治疗需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重点难点剖析】第一节阴阳学说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它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
阴阳最初的涵义很朴素,是指日光的向与背,即向阳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析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一般认为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
阴阳并不是专门代表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
如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
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属性的特点包括: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阴阳贯穿一切事物之中。
阴阳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可再划分。
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特定条件(时间、对象、地点)的变更,对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概念认识必然发生改变。
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任何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都具有可分的特点,也就是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观点。
阴阳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之间存在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四个方面。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都存在这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这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
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胸腔,故为阳,肝脾肾居于腹腔,故为阴。
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常见的阴阳失衡有: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根本原则。
药物四性是指:寒·热·温·凉。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五要素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事物的运动变化。
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唔知哦个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木的特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温热、升腾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萧杀、潜降、收敛水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静藏五行的生克乘悔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协调配合关系。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悔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于相克相反,即木悔金、金悔火、火悔水、水悔土、土悔木。
五行学说将脏腑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中医借助五行关系以揭示五脏在生理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即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
还用于解析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某些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可根据相关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
“虚则补其母”法则的具体治法有:1、滋水涵土法2、培土生金法3、益火补土法“实则泻其子”法则的具体治法有:肝旺泻心法根据相克规律制定具体法治,主要有:1、抑木扶土法2、培土制水法3、佐金平木法4、泻南补北法第三章藏象学说【重点难点剖析】第一节概述基本概念: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形象。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未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官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腑,而不同于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藏。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藏学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藏学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2、五脏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第二节脏腑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外有心包护卫。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主要之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
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得运行及生成的作用。
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
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心拽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狭义指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但必须要认识到心主神志的功能,属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上述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则亦必然会导致神志的改变。
另外,心主神志,主宰整个生命活动,心主血脉的功能也受心神的主宰。
所以心的这两种功能是互相影响的。
2、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
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损,因而有“喜伤心”之说。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合脉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3)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
(4)心在液为汗:指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密切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之称。
【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故当外邪侵犯心脏时,首先使心包络受病。
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
(二)肺解剖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又称“华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主体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二、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的联属功能: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开窍于舌 3)在志为悲4)在液为涕1、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主气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宗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产呼吸之气: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吸入自然的清气,排出体内的废气,实现机体与外界坏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司呼吸——肺具有呼吸功能肺主气的功能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才能实现。
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运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朝百脉的功能是肺气的运动在血液循行中的具体体现。
2、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1.排出体内的浊气2.将津液和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外达皮毛。
3.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肃降:1.吸入自然界清气2.将清气、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3.清肃肺和呼吸道内异物肺通调水道——肺对水液代谢起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失于宣散:无汗,皮肤水肿失于肃降:小便不利,水肿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3、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和毫毛等气门——皮肤之汗孔2)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门户,司嗅觉,协助发音3)肺在志为悲:悲、忧同为肺志,悲自外生,忧自内生4)肺在液为涕(三)脾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为“后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