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监测》课程说课设计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环境监测实验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

4. 讨论: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工作。

四、教学资源1. 教室、实验室、实验器材。

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3. 环境监测教材、参考书。

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第3-4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第5-6周: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第7-8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第9-10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2. 实验操作: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3. 小组讨论:每周1课时,共计10课时。

4. 企业考察:安排1次,共计4课时。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水质监测实验2. 案例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 案例四:噪音监测实验5. 案例五:环境风险评估案例九、教学实践1. 实验一:水质采样与分析2. 实验二:空气质量采样与分析3. 实验三:土壤采样与分析4. 实验四:噪音监测与分析5. 实验五:环境风险评估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参数及其测量方法;3. 使学生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发现环境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激发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环境监测的认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阐述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能够熟练操作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常见参数的测量;3. 能够分析监测数据,评价环境质量,发现环境问题;4. 能够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参与环保行动;5. 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环境科学》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 教材第3章:环境监测概述- 内容:环境监测定义、分类、目的和意义2. 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 教材第4章:环境监测参数及其测量技术- 内容: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监测参数;常见监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3. 环境质量评价- 教材第5章: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内容:环境质量评价原则、方法和案例分析4. 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 教材第6章:环境监测实践操作- 内容:监测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 教材第7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环境保护策略、措施及学生行动指南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第3章)2. 第2周: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第4章)3. 第3周:环境质量评价(第5章)4. 第4周: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第6章)5. 第5周: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第7章)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监测相关知识。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2.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3.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4.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1.1 环境监测的定义、任务和意义1.2 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1.3 环境监测体系与技术规范2. 环境因子监测与分析2.1 水质监测与分析2.2 空气质量监测与分析2.3 土壤质量监测与分析2.4 噪声监测与分析2.5 辐射监测与分析3.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1 采样方法与技术3.2 分析方法与技术3.3 监测仪器与设备4. 环境质量评价4.1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分类和方法4.2 单一环境因子质量评价4.3 综合环境质量评价4.4 环境质量预测与风险评估5. 环境监测实例分析5.1 我国环境监测案例介绍5.2 国际环境监测案例介绍5.3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环境监测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监测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计算题等,考察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环境监测》,作者:,出版社:环保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2. 参考书:《环境监测技术手册》,作者:,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环境监测学》教案

《环境监测学》教案

《环境监测学》教案环境监测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监测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熟悉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原理与应用。

- 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 培养环境监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学概述-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意义- 环境监测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2. 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环境监测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原则- 常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原理和应用-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要点3. 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技巧- 数据质量控制和校准方法-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解读4.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组织与管理- 环境监测实践的方法和步骤-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报告撰写三、教学方法-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环境监测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实验操作:进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实践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

-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经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作业练: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

-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考核。

-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环境监测案例进行分析和报告撰写。

五、教学资源- 教材:《环境监测学导论》- 参考书:《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实践》- 实验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等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环境监测学概述- 第二周: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第三周: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第四周: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七、备注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创新思维,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范本模板】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范本模板】

(1)课程进度计划表(3)教案正文第1章绪论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课程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如何才能学好“环境监测”;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重、难点①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研究对象②环境监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③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3。

教学方法、手段课内教学3个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教学。

4。

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环境标准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

1。

1 环境监测的目的(1)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5)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

1。

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

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二. 按监测目的分类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

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纠纷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64学时1.4 学分:4分1.5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环境类专业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环境监测的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悉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懂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进行环境监测操作的能力;(2)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3)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3.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自动化等);(3)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1)监测设备分类及功能;(2)常见监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3)监测设备的校准与检定。

3.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2)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四、教学方法4.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享实际案例;4.2 实验:操作实践,熟悉监测设备使用和数据处理;4.3 讨论:分组讨论,探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问题;4.4 考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监测工作流程。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5.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占总评的30%;5.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6.2 辅助教材:《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6.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6.4 实验室设备:采样设备、分析仪器、数据处理软件等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方法(4课时)7.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课时)7.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4课时)7.4 实践操作与讨论(8课时)7.5 考察与环境监测站(4课时)八、教学实践活动8.1 现场采样操作:学习采样设备的使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8.2 实验室分析:学习分析仪器操作,进行样品分析练习8.3 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练习九、课程考核9.1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9.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十、教学总结10.1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了解教学效果10.2 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10.3 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10.4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与责任感十一、教学评估与反馈11.1 定期进行课堂评估,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作业难度等方面的反馈。

《环境监测》说课(ppt 33页)

《环境监测》说课(ppt 33页)

3、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实施企业顶岗 实习
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岗位认识与任务操作 实习。通过现场边讲解、边操作,使课堂与实 习地点一体化,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提高职 业技能,培养全面职业素质。
(二)现代教学手段
借助实验室、多媒体技术以交互式实时教学方式完 成理论教学;通过企业技术专家示范、学生操作练习、 教师和专家点评、假期深入企业顶岗锻炼等方式,完成 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毕业前可获得电 子用水中级工、分析化验工等鉴定证书。
(三)考核方式
采用平时考核(30%)+期末考核(70%) 平时考核包括测验、作业、提问、出勤和纪律五
个方面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每一章节做总结性评价,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八、课程建设情况与特色说明
项目和方法。
面向岗位群,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环
3
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操
作能力,完成岗位监测任务。

(2)课程内容要点及课时分配
学时分配
合计

内容

讲 习 实验 讨论 其 授题 课 课它


绪论
4

本课程教学时 三 数为102学时, 其中讲授74学 四 时,试验18学 五 时,习题课6 六
水和废水监测 大气和废气监测
4
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学 生的综合能力.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标准(2.课程性质与定位)
环境监测 课程地位
提供环境监测所需的 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能力
前导课:基础化学、分析 化学、仪器分析

《 环 境 监 测 》课程教学设计

《 环 境 监 测 》课程教学设计

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环境监测》授课对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二年级)课程学分 5 总学时 90 课程特性专业核心课程教务处编制一、课程定位该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水处理工”职业资格考证的必修课程。

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根据环境现状的要求,对水、气、固、噪声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指标实施监测的能力。

它是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大型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1、设计理念本课程倡导项目教学法,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同时,现代社会对高等级技术人才的高、新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本课程建立了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

在过程性评价中关注了学生解决项目任务等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2、设计思路该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该课程是依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的水质污染指标分析、大气污染指标分析、固体废物指标分析以及噪声指标分析等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对环境污染指标分析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实验分析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2. 土壤监测土壤污染及其危害土壤采样和预处理方法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3. 水质监测水质污染及其危害水质采样和预处理方法水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4. 空气监测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采样和预处理方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5. 噪声监测噪声污染及其危害噪声测量仪器和方法噪声评价指标和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进行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采样和测定实验。

3. 讨论:分析环境监测数据,探讨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环境监测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2. 实验器材:采样工具、分析仪器等3. 课件:环境监测相关图片、视频等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课时理论教学和16课时实验教学。

2. 教学计划:环境监测概述(2课时)土壤监测(4课时)水质监测(4课时)空气监测(4课时)噪声监测(4课时)综合案例分析(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2. 教学难点: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解析。

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土壤监测3. 第三周:水质监测4. 第四周:空气监测5. 第五周:噪声监测6. 第六周:综合案例分析九、教学措施1.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环境监测》说课

《环境监测》说课

环境监测一、引言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各种环境要素的监测、观测和评价,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控和预警的过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测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意义、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质量以及环境要素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及时掌握环境状况的变化,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以保障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安全。

三、环境监测的意义环境监测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人类健康:通过监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2.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监测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预警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结果可以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采样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监测三种方法: 1. 现场监测:通过安装各类监测设备在环境中定期进行监测,可以实时掌握环境状况。

2. 采样监测: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了解环境质量。

3. 实验室分析监测:将采集到的环境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获取更准确的监测结果。

五、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 1. 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利用传感器网络构建环境监测系统。

2.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环境数据,用于环境监测和评估。

3. GIS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环境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展示,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六、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境问题的加剧,环境监测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1. 智能化:环境监测设备将更加智能化,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测和数据传输。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课程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课程

(1)课程进度计划表(3)教案正文第1章绪论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课程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如何才能学好“环境监测”;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重、难点①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研究对象②环境监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③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3.教学方法、手段课内教学3个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教学。

4.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环境标准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1)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 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二. 按监测目的分类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

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 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环境监测》课程说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了解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性质、成分、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常用环境质量指标的环境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会对水、大气、土壤等进行污染调查、布点、采样,掌握各项指标的物理、化学检测基本原理。

认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教材选编及依据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由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是目前全国环境类专业使用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三)教学方法提示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尤其重视实验和实习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理论课教学方面,采用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法组织教学;实践教学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了解环境监测常用技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学以致用。

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学时分配:4学时重点难点:环境监测的分类、特点,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

教学方法:CAI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一、环境监测特点1、环境污染的特点2、环境监测的特点二、环境监测的技术1、化学、物理技术2、生物技术3、监测技术的发展三、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第三节环境标准一、环境标准的作用二、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三、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四、几个主要的环境标准思考题: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常用物理、化学方法有哪些,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如何分级与分类的,制订环境标准应遵循哪些原则。

高职《环境监测》课程说课设计

高职《环境监测》课程说课设计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2008N O .31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职业技术研究《环境监测》是高职教育中环境专业和工业分析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门课程的说课设计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的内容:课程特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程序设计。

[1~3]1课程特点环境监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和环保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

本课程的特色主要在于:①所用分析方法和标准均按照“国标”和“药典”的内容,更加突出其标准化和实用性。

②针对职业技术学生培养的特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环节,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突出实践教学。

2教材分析王英健、杨永红主编的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环境监测》一书突出了实用性、实践性,体现了高职教材“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本”的特色,既考虑了职业教育的要求,又结合了社会对环境类职业的要求。

因此,我们选用此教材用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借鉴了以下参考书目:(1)《环境监测》奚旦立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环境监测》陈玲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环境监测》刘德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4)《环境监测》工程手册,奚旦立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学情分析我主要从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和学习态度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知识储备:我们授课对象为工分和环保专业的高职三年级学生,他们已学习了所有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并已初步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这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较弱,强调其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将避免过深的理论引导,更侧重实际应用,加大实验部分的比例。

就思维水平来讲,职业技术学生大多形象思维较强而逻辑思维较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思维强项,启发其思维弱项,使思维健康发展。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学习意识,但求知欲欠佳,学习兴趣不足。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48学时4. 学分:3学分5.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6.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水质监测技术4.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5. 土壤监测技术6.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7. 辐射监测技术8.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9. 环境监测实例分析10. 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阐述监测规范与标准。

2. 实验:开展水质、空气质量、土壤等方面的监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监测实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就环境监测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增进课堂互动。

四、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相关法规与标准。

2.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操作监测仪器,掌握实验方法,具备实际监测能力。

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环境监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五、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包括闭卷笔试和开卷笔试,占总评的6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占总评的20%。

3. 课程设计:包括项目方案、实施和报告,占总评的10%。

4. 课程论文:占总评的1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作者:X,出版社:X。

2. 实验设备: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如水质分析仪、气体分析仪、噪声计等。

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4. 软件工具: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如Excel、SPSS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 第二周: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第三周:水质监测技术4. 第四周:空气质量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监测技术6. 第六周: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7. 第七周:辐射监测技术8. 第八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9. 第九周:环境监测实例分析10. 第十周: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1)课程进度计划表(3)教案正文第1章绪论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课程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如何才能学好“环境监测”;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重、难点①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研究对象②环境监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③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3.教学方法、手段课内教学3个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教学。

4.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环境标准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1)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 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二. 按监测目的分类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

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 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课程整体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整体设计

程 素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安全、节约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部分 课程设计
1、设计思路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内容设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 选择、组织教学,并以完成工作任务
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
第一部分 课程设计
的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教
师评价、企业技术人员的评价,评价内容
包含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 学生总评成绩=
入门项 4目 % 0 主 总 +导 分项 4目 % 0 总 +分 自主 2% 0项目
4
3
第一部分 课程设计
五、考核方案设计
任务
内容
总分 得分
2、
监测方案 现场勘查报告
10

监测方案
10
6
3
8 6
4
2
4
2
1
2
0 大于45
30-45
小于30
0
高工
讲师
助教
0 双师型
非双师型
年龄结构
职称结构
双师结构
第二部分 教学条件
二、教学资源
1、2003年,我院主持开发制作了《环境监测技术》网络课程和多媒 体课件(均为教育部项目,并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 2、学院建有千兆校园网,学生公寓、多数教室、全体教师办公室均 可接入校园网 ; 3、学院建有60余多媒体教室,可以充分满足课程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4、学院图书馆资源丰富,现有图书馆建筑面积8035平方米,阅览座 位2200个;现有馆藏纸质图书52.9万册、中文期刊1282种、报纸88 种,本地镜像数字电子资源10T 。正在装修的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 29462平方米,阅览座位数3000余座,能容纳90万册藏书、2000种 期刊和200种报纸,有线信息点1000余个,全馆无线覆盖。馆内设有 借阅一体化图书期刊阅览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课题研究室、书吧、 展厅、报告厅、编目室和中心机房等功能用房。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意义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作用2. 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采样技术分析技术监测设备及其应用3.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统计与分析4. 环境监测案例介绍我国典型环境监测案例国际环境监测合作案例5.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公民环保行动与责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案例分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监测设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实践操作表现等。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验室设备:监测设备、实验室器材等。

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环境监测案例和资讯,丰富教学内容。

5. 参考文献:提供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供学生拓展阅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

2. 授课计划:第1-4次课: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第5-8次课:介绍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第9-12次课:学习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第13-16次课:分析环境监测案例,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七、教学实践1. 实验室实践:安排4次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监测设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外调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环境监测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环境监测》课程说课设计
高职《环境监测》课程说课设计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是学生在前面4门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与工科类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境监测课程主要教会学生一些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的操作技术,了解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加强环保意识,掌握监测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水、气、声三大环境因子的测定原理、测定仪器的操作及维护方法;了解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及安排(一)课程内容1.
水的污染监测(1)大气污染物的监测。

(2)水体污染物的监测。

2.空
气质量的监测3.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学生巩固并扩充对前面几门专业课的知识,掌握各种环境质量指标的测定方法及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安排本课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是理论教学,第二部分是实验,本课程共安排14周课时,其中理论
教学为12周,第二部分为实验6周。

三、教材、参考书及其他相关
资料选择《环境监测》教材为黄河水利出版社,李俊华、姜延军编,《环境监测》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另外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有:《环境监测》期刊、《环境监测仪器分析》杂志、《环境质量评价》等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等杂志。

四、结束语从本次实习设计中,让我们认识到学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做好每个实验,而且更多的应该是能够从老师的讲述中感受到环
境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