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合集下载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及其重大战略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明确目标。

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6/10、1/10和1/22,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受开发利用、洪水,再加上生态需要等种种制约,我们实际利用的水资源大约是8000—9000多亿立方米。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定义:(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 循环 经济
特征
低消耗 低排放 高效率
加快资源节 约技术进步
生产
资源
废物利用
消费
思考:我们又该怎么对待自然资源呢?
孔强副教授说:一般进入填埋场之后它会产生垃圾渗滤 液,这些垃圾渗滤液会随着地下水,渗入地下水之后会影响 地下水,同时也影响土壤。
(4)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开放再生资 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
1.含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
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
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 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的)
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
防止空气污染 的价值为6.2万 美元
50公斤废纸
可提炼蛋白质的 价值为0.2万美元
如果1棵50年树龄的大树被砍伐,可以制 成6000—8000双筷子,价值不到40美元。
思考: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对你的启示?
1胶.带一、件纸快箱递、,塑通胶常袋由、运包单裹、气封泡套…、…纸见到“宝贝” 箱前、,塑快料递袋包、裹编内织看袋似、贴胶心带的和保缓护冲工物具无7 形中也增加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孔强副教
授说:“这些塑料它们的焚烧其实产生
的最主要的污染物其实就是‘二恶英’,
它是巨毒的致癌物,同时垃圾焚烧会产
生大量的颗粒物,影响我们的空气质量。
一般进入填埋场之后它会产生垃圾渗滤
液,这些垃圾渗滤液会随着地下水,渗
入地下水之后会影响地下水,同时也影
响土壤。塑料的降解,通常我们现在认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两型社会”指的是什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必要性、重要性、作用。

或者:建设两型社会体现或说明了什么?)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武汉建设“两型社会”必须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哪些重大思想(发展理念)、战略、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国家的哪些战略、国策、决策)①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④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保护资源环境。

4、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请你提建议,出点子)宏观方面(国家、武汉市):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厂家进行整改或关闭;在全社会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完善相关的法律和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从重惩处。

微观方面(个人):增强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相关宣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依法保护资源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倡导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节约纸张、水电,拒绝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不乱吐乱扔,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实行垃圾分类等。

5、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请你说说现代合格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必备的法律素质、较强的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九年级政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九年级政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要合理地、充分地、 无浪费地利用可贵的资源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 砖头是造房子必备的材料,以前都用黏土烧制, 要“吃掉”大量土地。杭州关停了164座黏土砖瓦窑, 大力推进新型墙材的生产和应用,非黏土墙材产量已 占墙材总量的80%,换算下来,现在杭州推广新墙材 一年可节约土地4500多亩。不仅节约大量土地,而且 还能节约能源16.96万吨标煤,减少废气(指SO2气体) 排放4240吨,等等。
C
2、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而且利用效率只 及世界平均水平的60%。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根 本方法是 A、发挥市场着用 B、增强节约意识 C、强化宏观调控 D、依靠科技进步
D

(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 会,要求我们珍爱自然界 的其他生命
• 过度包装何时休! • “包装”主要是用于保护和保鲜商品、增加商品的外 部美观,如今却变得“天马行空”。比如,180克的 燕窝缠着丝绸,躺在镶着24K镀金的“双龙戏珠”的 精致木盒中;五六块月饼被“供奉”在硕大的皮制包 装盒内,还有名表、美酒和上好茶叶当陪衬。这些极 撑“面子”的包装,人们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 然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在全国每年的城市固体 废物中,包装物占到了30%。全国每年平均生产衬衫 12亿件,包装盒用纸量就达24万吨,相当于砍掉了 168万棵碗口粗的树;每生产1000万个纸盒月饼,包 装耗材就需砍伐上百万棵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树木。 如此看来,那些“见怪不怪”的过度包装已经对我们 的环境保护构成威胁,更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还需要积极倡导环境友好 的消费方式
二月二十日早晨,盐城许多市民在饮用 自来水时闻到刺鼻的农药味。记者随后 了解到,该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被酚 类化合物污染,经有关方面初步检测, 城西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暂不适合饮用。 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盐城市全力调查, 目前初步查实是由当地一家化工企业排 污造成的。

你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认识与理解

你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认识与理解

答: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
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2、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3、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4、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俭型和环境友善型社会【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

但片面追求经济的增添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此,我国提出要建设资源节俭型和环境友善型社会。

本文从我国国情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出发,论述建设资源节俭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需性。

【重点词】:资源节俭型社会环境友善型社会可连续发展科学发展观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经过了《中共中央对于拟订公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要加速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鼎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确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仔细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俭的增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花费模式。

” 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 “加速建设资源节[1]约型、环境友善型社会,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决议,不单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升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睦社会和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定要求。

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的内涵节俭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花费的各个领域,经过采纳综合性举措,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利润,保障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其核心内涵是节俭资源。

环境友善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

[2]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花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连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核心内容就是,确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样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按照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连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的必需性一、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一定建设两型社会1,宏大的人口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人皆知,我国人口数目宏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浅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浅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浅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摘要] 资源环境因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取得的,使得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资源的利用效率,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经济文明型我国在“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合理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节约型,资源,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可持续发展。

一.序论1.目前,在我国,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积极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已经势在必行。

2.本文将从科学内涵,重要性,紧迫性和实现措施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本论(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就是,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而做出的战略决策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

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现如今,我国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

然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任务。

必须统筹考虑,分类实施,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只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能激发百姓热情,又能让百姓切实受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资源节约。

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要建设节约型经济就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立一批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原始性创新,着力提高国家和企业选择研发主攻方向、配置研发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现有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出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评估和风险投资中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 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 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 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 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掌控人心方位上 。01:35:5301: 35:5301:35Friday, February 12, 2021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2.1221.2.1201:35:5301: 35:53February 12, 2021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1年2月 12日上 午1时35分21.2.1221.2.12
而忽略了环境保护,以至于现在环境污染严重。
各各种资源浪费
在我国各种资源严重浪费造成不可回收资源太多。
人口众多
资源人均越来越少
环境污染严重
各种资源浪费
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 社会?
在政府的引导下,能够认识到现阶段社会 发展现状,自觉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一点一滴的节约资源;从自己身边做起, 为保护环境做贡献,如拒绝使用一次性塑 料制品等。
在节能减排等方便能够理解和遵守国家的 法律法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认真做好规划,同时加快实施建设。在立 法方面要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不足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广泛开展国际合 作,在新能源,能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加快 研究步伐
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经济,加强资源节约 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 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一、引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二、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1. 资源紧缺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供给不足,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紧缺问题。

例如,水资源短缺、能源供应不足等。

2. 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例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1. 促进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2. 保障国家安全保障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减少对外依存度,提高国家安全。

3. 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4.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1. 促进人民健康环境污染对人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民健康。

2.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改善城市面貌和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和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推动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力度。

2. 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科技创新,发展节能环保技术。

3. 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推动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 强化监管执法监管执法是推动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执法力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思想和指导方针。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经济、环境、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加强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经济领域,我们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因此,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要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制度和市场机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同时,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循环利用型社会。

其次,在环境领域,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

保护环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使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此外,在社会领域,我们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产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

同时,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

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政府的领导和引导。

政府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推动各方面的和创新。

同时,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保证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此外,政府还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几点思考

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几点思考

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点思考摘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文简要介绍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指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结合九华示范区项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一些有效措施。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此以后,建设“两型”社会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并逐渐受到了各阶层日益广泛的关注。

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采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措施,规范和约束资源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率,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最小消耗。

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

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概括来讲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其目标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人类的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过周围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发展绿色科技,实现生态文明,坚持合理规划、有序开发,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资源使用方面,从勘探、开发到利用,走的一直是高消耗、粗放式的路线,投入高、产出低、浪费严重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对资源造成巨大损耗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加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资源的需求增长迅速,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梁子湖区沼山镇吕葵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新要求,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

对鄂州来说,如何按照国家的部署,在实现资源和环境友好方面有所建树,需要在制度、政策、组织、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其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市实现率先创建资源友好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

当前形势十分复杂,从国内层面看,二十余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较不均衡的发展次序和格局,也带来相当多的增长本身和增长之外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瓶颈。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就鄂州而言,过去的发展成效是显著的。

经济容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引导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央对鄂州的要求,也是鄂州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其实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在思想上实现统一,达成共识,而且更需要从经济、社会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解构和重塑,使之在改革中逐渐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相适应的新模。

显而易见,在当前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中,围绕着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推进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其过程也是对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修正、变革和重塑的过程。

近年来,我市在节能、降耗、减排和治污方面取得的成效与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是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内在冲动。

但是,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必须解决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寻找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

也就是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

环境友好排除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观,要求必须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保护生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能源短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

近年来,中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意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环境作保障。

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解决中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立一批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原始性创新,着力提高国家和企业选择研发主攻方向、配置研发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现有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出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评估和风险投资中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五是整合科技资源,实施重点突破。

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全面发展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但如果选准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在某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就能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以转换机制为动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第一,抓好规划编制和宏观指导,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二,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建立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鼓励、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引导全社会节约。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

第三,实行宏观和微观控制,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资源的浪费、流失。

能源、资源的浪费,与不合理占有体制和不科学的使用方式有关。

因此,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

3.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建设循环型社会。

(二)加大能源等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坚持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节约放在首位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将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2.努力使用多种能源,有效开发替代能源开发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增强中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新的替代能源还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能源需求。

3.坚持把立足国内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基本方针中国既是资源消费大国,也是资源生产大国。

从能源看,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未来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

从重要矿产资源看,中国资源比较丰富。

因此,我们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来保障资源供给。

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不断增加资源有效供给,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

4.坚持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能源看,中国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宝库和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同时,中国还是世界沼气生产和利用大国。

因此,“十一五”时期努力为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开发、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

(三)加大生态环保力度1.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国家确定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监管区域的基础上,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辖区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监管区域,形成上下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