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屈原与自身的对话
大学语文渔夫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渔夫课后题及答案屈原《楚辞•渔父》(上)1.《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
答:政治抒怡诗2.渔父对屈原“莞尔一笑",其意义不包括()。
答:对屈原的不理解3.对《楚辞•海父》一文进行赏析,不包括以下()项。
答:内容丰富,情感突出,篇章主旨明确4.一般在独幕剧中,对话的双方在观点立场上可同可不同。
答:否5.在《楚辞•海父》一文中,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描写和形象描写来把握屈原的人物特征.答:是6.对《楚辞•渔父》一文进行赏析,不包括以下()项。
答:内容半富,情感突出,篇章主旨明确7.说术界大多数认为屈原相当-•部分作品就是最早的剧木。
()答:否屈原《楚辞•渔父》(下)1.我国著名思想家(),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答:孔子2屈原的《渔父》与庄子的《渔父》并不相同,下列不能说明二者的差异的是(). 答:开篇和结尾写作手法的不同3.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屈原《渔父》的艺术特色及价值的是()答:全文充满对人性的反思4.庄子的《漁父》是为了批判不同的思想。
答:是5.庄子的《漁父》和屈原的《渔父》都表达了出世和入世的观点•答:是6.屈原的《渔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最垂要的文化内涵是()答:自我放逐和自由人生渔父》练习习题和参考答案A卷双基再现1. ★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前339?前278?) 末期楚国人杰出的和。
名字。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
“、”是中国诗歌史上和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 ★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 ) 餔糟( ) 歠醨( )汶汶( )三闾( ) 鼓枻( ) 莞尔( ) 濯缨( )3. ★★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枯稿枯瘦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4.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屈原和渔夫对话的作用
屈原和渔夫对话的作用
《屈原和渔夫对话》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屈原离骚》中的一段场景,其中屈原与渔夫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子,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富有激情和富有梦想的特色。
屈原和渔夫之间的对话不仅表达了屈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憧憬,也表达了他对“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梦想。
二、屈原和渔夫对话的作用
1、传承文化
屈原和渔夫之间的对话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屈原的精神和梦想生动描述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性,把他的想法传递给了后世,在这个对话中,当今社会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理念。
2、激励人们
屈原和渔夫之间的对话也激励了许多人。
在屈原眼中,“五千年”文明曾经辉煌,他希望在将来重新唤起中华文明的辉煌,这极大地激发了后人们对追求文明、建设国家的热情,为后代提供了无穷的启示。
3、具有丰富的内涵
屈原和渔夫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文化的内涵,饱含着丰富的意义。
他们讨论的话题从道德论、政治论,到政治理念、历史渊源,以及文化价值观、社会根基,都有可贵的思想内容,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理论实践。
三、总结
通过对《屈原和渔夫对话》的分析,可以看出,屈原和渔夫之间的对话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传承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性,激励了许多人追求文明,也丰富了思想内容,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理论实践,从而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对《渔父》的评析
对《渔父》的评析一、作品的写作背景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
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
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
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
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
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
这是一个声音。
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
我要坚持。
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
《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
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
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
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
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最新】屈原渔夫剧本-范文模板 (8页)
问)
在鱼(几波侧芦再钓何看咱无上花放鱼官家
楚限
) ((
,
渡竿介如江
路
诗,)口))叹我介)
今渔五一,半也不钓是父湖声瓶不想鱼何是烟长酒愿黄罢世也水啸啸交金了界,
?
如一海
傲朋百。
沧接斗
滔今扁
山滔老舟秋,洲友,,
者了
。
放。
也我天,
不不下过
去管想皆去
蛟龙人挂是事
世印,不
各恩封俟用自
仇候,
河提由
。
(之了。举收
我们首先要分析渔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渔父是一个捕鱼的人,但又不仅是一个捕鱼者。因为从他的语言表达看,他的文化修养是很高的。那么在我们的文学形象中是否见过这类人呢?我们想到了柳宗元诗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隐士。又想到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嘱”的飘然。而渔父的“父”字,又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那么把这些以往的经验整合起来,我们发现这位渔父是一位历经沧桑坎坷,内心归于恬淡的隐者形象。文章中渔父与屈原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渔父“莞尔而笑”,这一笑意味深长,或许在说年轻人,你太刚性了;或许慨叹世事的污浊;更或许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回忆。但我想莞尔而笑不应该带有任何的蔑视,因为作为智者的渔父知道,社会需要像屈原这样的人。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的形象让我们想起了“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让我们想起了“梅妻鹤子”的林逋。他是千古以来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无法改变社会,那么就隐居起来,到山林,到乡村,到闹市中,或者修身养性,恬淡悠然的过完自己的下半生。或者等待圣主或盛世产生(像卧龙先生)。
《渔父》是中学教材的传统名篇,文章两个人物、三组对话,看似简单,其实意韵极为丰富。作品好多地方让人困惑,引人思考,如不深入探究,则很难领悟其要义。
去与留、生与死:渔父与屈原的对话
去与留、生与死:渔父与屈原的对话——读屈原《渔父》在仔细读完屈原流传下来的二十五篇①作品后,笔者发现,除却由沅湘一带民间祭歌改作的《九歌》外,屈原余下的大部分作品其实都是在探讨“去与留”的问题。
《离骚》中:“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惜诵》中:“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涉江》中:“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等等。
具体而言,就是在面对“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惜诵》)的人生时,是该“受命不迁”“深固难徙”(《橘颂》)而“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九章·思美人》)的决然离去,还是“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而被绳墨以追曲地狼狈留下。
更进一步说,很多时候,“去与留”的问题对于屈原而言就是关乎“生与死”的终极命题。
屈原的很多作品都对此有所涉及,而在《渔父》③一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下面,笔者将先从文中渔父和屈原这两个形象分析入手展开讨论。
一、《渔父》中的渔父形象渔父,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打鱼或以捕鱼为生的人。
但是,在听到渔父上场后第一句台词时,我们又不免会对这种认识提出质疑。
因为渔父见到屈原后,开口就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在那个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的时代,能够一眼识得三闾大夫,这恐怕不是一个打鱼之人所能办到的。
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对“渔父”的解释是:“渔父,渔翁。
‘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④所以,显而易见,文中的渔父更像是一位智者,一位饱经世事、洞察一切的智者,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介渔夫。
像这样的智能型渔父形象在屈原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比如在兹泉边钓鱼的渔翁姜子牙和庄子笔下的渔父形象,总体而言,他们都是智慧的化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但是,通过将屈原笔下的渔父同另外两位渔父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屈原笔下的渔父并不属于姜子牙渔翁形象的简单复制,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800字作文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800字作文英文回答:Fisherman: Hello, are you Qu Yuan?屈原: Yes, I am. How can I help you?Fisherman: I have heard a lot about your poetry and wisdom. I have a question for you. What is the key to finding happiness in life?Qu Yuan: Ah, happiness, a profound question indeed. In my opinion, the key to finding happiness lies in embracing one's true self and finding contentment in the present moment. It is about appreciating the simple joys in life and not being consumed by material possessions or external achievements. Happiness is a state of mind that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gratitude and self-reflection.Fisherman: That's a wise perspective. I agree thatfinding happiness in the present moment is important. But what if one is facing challenges and hardships in life? How can they still find happiness?Qu Yuan: Ah, life's challenges can indeed be difficult to navigate. In such situ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maintain a positive mindset and focus on solutions rather than dwelling on the problems. It is also helpful to seek support from loved ones and to find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Remember, happiness is not the absence of problems, but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m and find joy despite the circumstances.中文回答:渔父,你好,你是屈原吗?屈原,是的,我就是。
楚辞渔父读后感
楚辞渔父读后感读了《楚辞·渔父》,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片宁静的江畔,亲眼目睹了屈原与渔父的那场深刻对话。
文中的屈原,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操守,不愿同流合污,宁可投身汨罗江,也要保持自身的清白与高洁。
而渔父则代表了一种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也是在一个水边,不过不是什么大江大河,只是一个小小的池塘。
那是一个夏天,天气热得让人烦躁。
我为了躲避家里的闷热,跑到了村子边上的那个小池塘边。
池塘的水不算清澈,但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波荡漾,倒也有几分迷人。
我就坐在池塘边的一棵老柳树下,看着水面发呆。
就在这时,一个扛着鱼竿的老大爷走了过来。
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汗衫,裤脚卷得高高的,脚上是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
老大爷看到我,咧开嘴笑了笑,露出几颗残缺不全的牙齿,然后自顾自地在我旁边找了个地方坐下,开始摆弄他的鱼竿。
我好奇地看着他,忍不住问:“大爷,这池塘里能钓到鱼吗?”大爷一边熟练地挂着鱼饵,一边说:“嘿,能不能钓到鱼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过程,能让人心里踏实。
”我当时不太理解他的话,心里还想着,没有鱼,那钓鱼还有啥意思呢?大爷把鱼竿甩进水里,然后就静静地坐在那,眼睛盯着水面,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专注和宁静。
过了一会儿,还真有鱼上钩了,大爷一提竿,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被钓了上来。
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小心翼翼地把鱼从鱼钩上取下来,放进旁边的水桶里。
我看着水桶里的鱼,说:“大爷,您真厉害!”大爷却摇摇头说:“这不算啥,有时候啊,一整天也钓不上几条。
”我问:“那您为啥还来钓呢?”大爷看了我一眼,说:“孩子,你不懂。
这钓鱼就跟过日子一样,不能总盯着结果,过程中的那份安静和期待,才是最珍贵的。
就像这池塘里的水,有清的时候,也有浑的时候,咱不能因为水浑了,就觉得啥都不好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后来,太阳慢慢西斜,大爷的水桶里也多了几条鱼。
他站起身,扛着鱼竿,提着水桶,准备回家。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800字作文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800字作文
在汨罗江畔,渔父哼着小曲儿,边摇船边撒网。
突然,他瞅见
岸边有个人影,似乎是屈原。
那老哥,看起来愁眉苦脸的,像是有
什么烦心事。
屈原就在那儿站着,目不转睛地看着江面,仿佛在思考人生。
渔父把船靠过去,打了个招呼,“嘿,屈原老哥,怎么在这儿发愣呢?”屈原抬起头,苦笑了一下,开始述说起他的烦恼。
他说,自
己一直为国家和人民操碎了心,可是却得不到理解,反而被排挤。
渔父挠了挠头,一脸不解地问,“那你为啥不跟我一样,放下
这些烦心事,过点逍遥自在的日子呢?”屈原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我有我的使命和责任,我不能像你这样逃避。
”。
渔父听了这话,觉得屈原真是有点傻。
他叹了口气说,“你这
又何必呢?人生苦短,何必让自己活得这么累?像我一样,轻轻松
松地过日子,不是很好吗?”。
屈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淡淡地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追求也不同。
你追求的是逍遥自在,而我追求的是为国家和人民尽
一份力。
我们都没有错,只是目标不同罢了。
”。
渔父听了这话,觉得屈原说得也有道理。
他点了点头,说,
“你说得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那我就不拦你了,你
继续为你的国家和人民操心吧。
我则继续我的逍遥自在。
”。
说完,渔父划着船走了。
屈原望着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慨。
他知道,他和渔父是两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理想。
但是,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渔父”形象的塑造及其酿变
“渔父”形象的塑造及其酿变摘要:《渔父》写的是屈原和渔父的一次思想交锋,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矛盾及抉择。
作者采用“分身立言”的手法虚构了一位与屈原对话的人物,其实是屈原跟自己心灵的对话。
由《楚辞·渔父》中的“渔父”作为艺术原型,由屈原和渔父两者综合而成的新“渔父”实际是一个象征和寓意,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渔父;酿变;文化符号一根据司马迁和王逸的说法,《渔父》这篇文章约写于楚顷襄王执政时期,这是屈原人生中的一个低点。
屈原被流放江南,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在复杂心境和痛苦中诗人写下《渔父》一篇。
《渔父》全文六个自然段,以屈原自叙开头,以渔父高歌结尾,各占一个段落;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渔父一番话的中心是针对屈原的政治思想的劝说,规劝屈原不要过于固执、偏激,处事要温和一点。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在渔父看来,整个楚国上层的人都在污泥浊水中混日子,那么屈原也不妨随波逐流;别人醉生梦死,屈原也不妨随大流喝点薄酒,吃点酒糟。
不管水清水浊,都要自适自乐,顺势而为。
而屈原没有听从渔父的劝说,表现了他生不可受污,死不愿蒙尘的高洁志趣。
屈原针对“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说教,提出“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反问,他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最终渔父没有说服屈原,他“莞尔而笑”,自驾轻舟,唱着《沧浪歌》,扬长而去。
二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对于社会、人生都有自己的看法,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他一直在奋斗。
屈原出生高贵,聪明好学,年少得志,26 岁就担任国家要职(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他很有政治头脑,提出了“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并曾得到楚怀王的器重。
但他生性耿直,遭他人之谗言与排挤又不愿同流合污,渐被楚怀王疏远,最终被放逐。
虽然理想破灭了,但屈原孤高的个性、不屈的精神未灭,所以他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自己的心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做个世俗之人。
“渔父莞尔而笑”中“笑”的含意
“渔父莞尔而笑”中“笑”的含意摘要:结合时代背景,立足教材,由浅入深地对苏教版必修五《渔父》一文中“渔父莞尔而笑”进行探究。
通过弄明白两人对话的意思、《沧浪歌》的含义以及渔父的形象意义,把握“笑”的含意。
从而理解渔父对屈原的态度。
关键词:理解;同情;敬佩苏教版必修五里有篇文章《渔父》——“一打鱼的老年男子,在湘江边遇到了被流放的屈原,对心力交瘁的屈原进行了劝导;但屈原有自己的坚持,没听渔父的劝,渔父就微微一笑,敲打船桨,唱了一首《沧浪歌》离开了。
”很多学生对“渔父莞尔而笑”的“笑”字不解,他们很想弄清楚渔父对屈原以死明志的看法。
于是,笔者便进行了探究,并弄明白了三点:两人的对话是什么意思,《沧浪歌》是什么意思以及渔父的形象意义。
从字面看,渔父劝屈原:“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联系时代背景,不难发现,渔父是在劝屈原:“‘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不要再被三闾大夫、左徒等职束缚住了,楚国都已经君昏臣聩节节败退、岌岌可危了,屈原你就不要再以楚国兴衰为己任了,你从众吧!”这番劝导,屈原如明镜般通晓,但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认为“帝高阳之苗裔兮”,必“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为了楚国,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联齐抗秦”的主张。
于是,他回答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上官大夫的谗言、楚怀王的怒而远疏、子兰的指使诬陷、顷襄王的怒而迁之,这些都是污浊的外物,都在玷污着屈原的人格、抹杀着屈原的忠心,销毁着屈原的理想。
屈原把人格和理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怎么可能听从渔父的与世推移呢?屈原激愤地向渔父宣告自己决定以死明志——“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渔父听了,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渔父真正理解屈原吗?渔父,渔翁,在水边打打鱼,看看烟霞,唱唱歌。
他能一眼认出三闾大夫屈原,可见他有丰富的阅历、卓越的见识,并不是一个愚昧无知以打鱼为生的社会底层平民。
高一话题《渔父》的屈原
《渔父》的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渔父》中,屈原这样向渔父也向我们解释着他被无情流放的原因。
此时他已颠沛流离多时,身心潦倒不堪,却仍然骄傲地诉说着自己的“清”、“醒”。
他难道还不明白正是自己孤行到底的“清醒”把他推向了潦倒的边缘吗?他当然知道!面对渔父的善告,他再次激昂愤慨地大呼:安能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实际上,这是坚守理想的他在告诫疲惫不堪的自己,在鼓励几近崩溃的自己!
这不能不让人以之动容啊!屈原,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美政”的理想奔走呼喊,即使遭人排挤,即使被贬流放,即使失意一生,也不改初衷。
也许有人会像“渔父”一样,认为他这样做有些不值。
可是,如果人人都为了享乐苟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世界将变成怎样?
这世上将没有《史记》了如果司马迁没有因为坚守理想,受刑之辱早已将他吞噬殆尽;这世上将没有“戊戌六君子”了如果谭嗣同他们没有因为坚守理想,他们将不至喋血市口;这世上将没有《日心说》了如果哥白尼慑于教会而放弃理想,他将不会落得葬身火海!
可这些假设全部不成立!因为他们无一放弃理想,无一不是为了理想愤然前行,完成了为人的涅磐,书写了人类灿烂光辉的历史,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坚守理想,于他们自己本就是一种幸福快乐,于整
个人类更是伟绩卓着!
所以,“渔父”们,请你们别再为屈原坚守理想不值。
相反,我们都应该为了理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们的困难挫折与伟人们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他们尚能为理想奉献一生,我们有什么理由因挫折困苦放弃理想?
心怀理想。
让我们再次瞻仰那吟诵着《渔父》的屈原,就让深厚的古典蕴藉深刻我们的理想。
屈原《渔父》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屈原《渔父》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屈原渔夫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小学的时候就从课本里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通过一些学习,还知道了屈原不单单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二十世纪中叶,他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只因从小过惯了端午节,听惯了对屈原的赞美,所以心中早就树立了屈原的高大美好的形象,他那种爱国,为明忠贞而投身汨罗江的情怀早已深深地震撼了我。
虽被流放,但依旧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足以证明。
虽被流放,但依旧忧国忧民,“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表达了他的爱国情。
此时《渔夫》将屈原的正面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勾勒出一个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的诗人形象,反衬出诗人精神形象的高大。
通过渔夫和屈原的对话,展开了思想交锋,把屈原的内心矛盾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江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使屈原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人说渔夫更加明智,能够做到与世推移,而屈原过于清高,是不为世俗所容的,投江而死是他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我看来,不论屈原能否被那个时代所容纳,还是在当今时代能否生存,他的品质都是当时和现在所缺少的。
正是因为像屈原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被称为伟人。
正是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怀,才会有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流传至今。
正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是高尚的,才需要我们一直推崇和学习。
那么相比那些当时能否被容纳,在当今是否可以生存这些物质上的讨论又算得了什么呢?即使屈原因为社会因素、时代因素投身汨罗江,但是能够在一个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代做到保持本心,那么在我看来他的死是无憾的。
楚辞渔父原文
思考
为什么屈原与渔父的价值观出现分歧,体现出 哪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如果是你,你会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屈原和渔父各自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一是 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白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 不折、以身殉国,;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 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渔父采取的态度,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激烈的 对抗,而是顺应历史自然发展的潮流,以自然变化 为法则,与世界同步。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这就是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道法自然,顺天应 人的道理。渔父代表的是道家的主要思想和处事生 活方式。“无为而自。然也。” 屈原代表的是当时儒家的主要思想,宁折勿弯,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
译文:
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於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
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渔夫看到了就 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 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 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 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 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 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 都昏醉了,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为什麼要思虑 得那麼深远,表现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 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 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 乾净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 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 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 呢?」渔夫微微一笑,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 著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 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 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渔父》是屈原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本文将对《渔父》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影响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诚的大臣,他热爱国家,关心民生,主张政治改革。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反而遭受排挤。
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等诗篇,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渔父》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中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渔父》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屈原的独白,第二部分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诗中,屈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政治黑暗的抗议。
在与渔父的对话中,屈原坚定地表示,即使被误解、被排挤,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渔父》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构思: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展开,使诗篇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2.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寓意深刻。
3.优美的语言:诗篇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4.寓言性质:诗中渔父的形象寓意着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象征性地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渔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诗篇不仅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还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六、结论《渔父》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篇,它反映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屈原《渔父》的深远影响
详解屈原的《渔父》《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
蔡靖泉《楚文学史》亦引以上观点。
主张各异,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
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战国中晚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异常激烈,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秦国以其强盛的国力,远交近攻,企图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作为楚国具有政治远见,“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政治家、外交家,屈原对当时风云变幻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胸怀美政理想,主张对内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联齐抗秦,使楚国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他协助楚怀王,尽力国事,不啻鞠躬尽瘁。
他的这种忠直磊落,终为嫉贤妒能的群小所憎恶,在一片谗谄声中,他失去了怀王的信任,遭疏远离职:然屈原“虽放逐,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变也。
”当秦国采用种种手段欺哄楚国,国家处在危难之时,屈原依然奋不顾身,面对佞臣的毁谤直言进谏。
顷襄王即位后,“不恤其政”,宠信奸诈卖国的子兰、靳尚之流,使“群臣之间,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致使“良臣疏斥,百姓心离”,屈原又遭贬斥,流放江南,国家朝政更加黑暗腐败,丧失了与秦国对抗的能力。
即使如此,他始终没有停止过忧国忧民的一腔赤诚,没有放弃过忠君爱国的信念追求,将自己的灵魂、生命紧紧地与楚国系在一起,当他无限伤痛地看到楚国难以挽回的颓势和衰亡,深感自己回天乏力时,便只有投身江水,与国同亡了。
屈原的经典诗词《渔父》
【导语】《渔⽗》出⾃《楚辞》,东汉⽂学家王逸认为《渔⽗》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遇到了⼀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那关于这⾸诗词的详细知识就和⼀起来了解下,欢迎阅读! 《渔夫》 战国•屈原 渔⽗见⽽问之⽈:“⼦⾮三闾⼤夫与?何故⾄于斯?”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赏析】 渔⽗是⼀位避世隐⾝、钓鱼江滨的隐⼠,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举,⽽诗⼈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清⽩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致的。
全⽂采⽤对⽐的⼿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结尾,中间两个⾃然段则是两⼈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两句,是《渔⽗》中的名句,交代了屈原⾃⼰被流放的原因: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世⼈都是迷醉的,唯独我清醒,坚持⾃⼰的政治主张。
那么多⼈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都能做到视⽽不见听⽽不闻,为什么屈原就做不到?因为他的理想是⾄⾼⾄洁的,不允许沾有⼀丝的污浊思想;况且,他是⼀个纯粹之⼈,更不懂俗世庸⼈的“装糊涂”。
然⽽,正是由于⾃⼰的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的性格,他才遭⼈妒忌诽谤,以⾄离⾃⼰的理想越来越远。
⽽屈原恰恰⼜是⼀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取义的⼈,“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此,屈原没有听从渔夫的忠告,⽢愿“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
这两句显⽰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崇⾼品质。
扩展阅读:屈原的⽂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学于世的作家。
他创⽴了“楚辞”这种⽂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被词⼈,⾮⼀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居》《渔⽗》各1篇。
屈原投江与船夫的对话
屈原投江与船夫的对话屈原投江与船夫的对话,出自《楚辞·渔父》,原文如下: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
(湖上的)渔父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屈原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
怎么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龌龊感染?我宁愿将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之内,却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湖上的)碧波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
”就这样唱着歌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屈原与自身的对话
作者:李伟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2期
《渔父》是中学教材的传统名篇,文章两个人物、三组对话,看似简单,其实意韵极为丰富。
作品好多地方让人困惑,引人思考,如不深入探究,则很难领悟其要义。
下面,笔者想结合备课过程中对文本第二节的思考,作些阐述。
第二节文字为:“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怎么理解这句话?一般认为渔父是一个隐者,他是想以此说服屈原顺应万物,与世无争。
这样理解,固然不错,只是,可能失之粗放。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是要屈原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是要屈原放弃原则、醉生梦死。
而高尚、清洁是隐士的重要特征。
隐者,世清则仕,世浊则隐,保持清醒,洒脱处世。
真正的隐者可以与世无争,但决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庄子《秋水》篇中记载的“濮水垂钓”的故事,更是让我们感觉到这种清洁精神所滋养出的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即使本文最后部分,“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这里展现的也是一个远离污浊、黑暗的隐者形象。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渔父是个隐者,既然清洁是隐者的特征,既然渔父自己并没有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为什么要劝屈原如此呢?或许,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把握第二节文字的深意。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这首先要厘清屈原和渔父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关系。
在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关于渔父与屈原关系的争议。
王逸《楚辞章句》说这位渔父“避世隐身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问答”,他显然认为渔父是确有其人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体会渔父对屈原之身份、处境、心境的认识,会发现这位“渔父”极有可能就是屈原的另一个自己。
中国文人历来追求“达则兼济天下”,屈原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自己的耿直、群小的谗言,又因为国君的不明,屈原在政治上屡屡失意,于是在流放的困境中,他开始接近道家的思想,劝勉自己要圆通顺应、与世无争。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其实彰显着屈原内心的矛盾,象征着屈原人格的两个侧面。
屈原和渔父的关系极类似于苏轼《赤壁赋》中“主”与“客”的关系。
如果渔父可理解成屈原另一种思想的外化,那前面渔父看似矛盾的劝说,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面对污浊的社会,不管是坚持操守,舍生取义,还是与世推移,隐逸山林,都需要战胜自己,超越环境,超越社会,有坚忍不拔心志之支撑,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在困境中,在污浊社会的挤压中,最容易做到的是什么?当然是放弃原则,投向世俗的怀抱,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所以,第二节有关劝告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文字未尝不可以看作屈原心底第三种声音。
由此,我们发现,在屈原这个伟大人物的心中,舍生取义,隐逸山林,随波逐流,三种思想交织在一起,这种纠结是多么复杂,这种矛盾又是何其深刻。
如果这时,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文章开头的描写,或许会受到更深的震撼。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里漫无边际的“游”和“行”,这里让人心痛的“憔悴”与“枯槁”,不只是缘于物质的缺失,不只是缘于流放的困境,更缘于其内心长时间的深深挣扎。
而经历这样的挣扎,屈原又最终选择了举身赴长流,其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可谓纠结越深,其选择愈显可贵,其人格也愈显伟大。
一篇《渔父》,将屈原这一崇高的悲剧形象如此鲜活、如此血肉丰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经典的魅力在于,其呈现的永远是冰山一角,《渔父》一文类似的思考点还有很多,本文权当抛砖引玉。
教无定法,长文可以短教,短文也可以深教,《渔父》篇幅不长,但有诸多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我们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