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筑中地下水危害及防治

合集下载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地下水是地表以下的水体,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地下水的存在可能对工程造成危害。

本文将阐述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以及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

地下水的存在对地基基础工程可能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危害:一、土体液化:在某些多孔隙、多粒径、颗粒饱满、含水量高、受振动或剪切力作用的土体中,由于地下水的存在,水分对土体颗粒之间的颗粒间摩擦力起到润滑作用,使土体失去原有的抗剪强度而发生液化。

这种现象在地震发生时尤为明显,能够引发土体塌陷、建筑物沉降等严重事故。

二、土体沉降:地下水的存在会导致土体中空隙的充水,土体颗粒间的摩擦力减小,进而导致土体沉降。

特别是在软土地区,地下水的存在会使土体孔隙水压升高,从而降低土体孔隙的有效应力,引发沉降事故。

土体沉降会导致地基下沉,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地面沉降:地下水位的下降会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使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会使地表地面下陷,影响附近建筑物的稳定性,甚至导致建筑物倾斜、开裂等严重事故。

为预防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地下水位监测:对基坑或建筑物周围的地下水位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二、降低地下水位:通过排水井、抽水泵等措施,将地下水位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特别是在软土地区,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减小地下水对土体的浸润作用,可以减轻土体沉降和地基沉降的风险。

三、加固地基基础:在地基基础工程中,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可以采用灌注桩、钢板桩等加固措施,增加地基的抗剪强度,减小地下水的影响。

四、断面苦土区合理利用:在地基设计和施工中,根据苦土情况合理利用断面苦土区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

对于苦土区,可以选择更深的基础埋设深度,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地下水的存在对地基基础工程可能造成土体液化、土体沉降和地面沉降等危害。

为预防这些危害,可以采取地下水位监测、降低地下水位、加固地基基础和合理利用断面苦土区等措施,保证地基基础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

详细描述
在北京地铁施工过程中,隧道穿越含水层时 经常遇到涌水现象,影响施工进度和安全。 同时,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地下水的活动也 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发生变形,甚至引发塌陷 等事故。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北京地铁建设 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地质勘查、合理设
计隧道结构、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等。
上海某大型建筑工程中的地下水问题及处理措施
广州某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中的地下水问题及处理措施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广州某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中,地下水问题表现为对基础承 载力和稳定性要求的影响。
在广州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经常 面临地下水的挑战。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应对地下水问题。常见的处理 措施包括桩基、止水帷幕、排水降水等。这些措施能够有 效地提高基础承载力和稳定性,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使用 。
02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具体影响
施工难度增加
土壤液化
地下水位的波动会使土壤变得疏松,导致土壤液化,影响地基稳定性,进而增加 施工难度。
地下管线干扰
在施工过程中,地下水可能与其他地下管线产生冲突,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进 行管线迁移或保护。
施工进度受阻
降水需求
为了降低地下水位,需要进行降水作 业,这会延长施工周期。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
地下水的流动和压力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影响工程安全和稳 定性。
预防措施
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评估,了解土壤结构和地下 水情况,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土壤加固、排水降水等。
地下管线腐蚀
地下管线腐蚀
地下水可能对地下管线造成腐蚀,影响管线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预防措施

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增高,大中城市的规模不断提升,高层建筑随处可见,为了更好的利用地下空间,地下构筑物基坑工程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基坑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水位地区首先就需考虑地下水的控制,以保证地下工程正常施工,控制和减少对工程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地下水控制方法可划分为降水、隔水和回灌三类,此三类方法可单独或组合使用。

现就降水与隔水两种方法同时使用,结合一具体工程,就深基坑地下水控制的施工要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以期在基坑工程中消除施工原因导致地下水对基坑形成的安全隐患及施工进度影响。

关键词:地下水;基坑工程;危害;治理措施引言在工程建设的工程中,地下水始终是影响整个工程重要因素之一,地下水不仅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在建筑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在施工及日后的使用过程中,需始终保持对地下水有效地控制,确保施工质量、进度甚至人员生命的安全。

随着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的逐步深入,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危害也逐渐受到了普遍关注。

1地下水勘察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对于纯粹施工降水的基坑工程地下水勘察,其工作内容和要求主要包括:1)区域性气候资料,如年降水量、蒸发量及其变化规律和对地下水的影响。

2)主要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岩性特征。

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流向、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当场地有多层对基坑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时,应分层量测地下水位,并查明各含水层之间的补排关系。

3)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基坑与附近大型地表水源的距离关系及其水力联系。

4)通过现场试验,量测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

5)当地下水可能对基坑开挖造成影响时,应对地下水控制措施提出建议。

对于保护周边环境安全的施工降水(地下水控制),则除了上述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外,还应包括:1)场地周边环境条件。

2)场地周边一定范围内(基坑工程施工降水影响的范围)的地层分布。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地下水是指位于地表以下的水,它是地球上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地下水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危害,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

有效预防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以及事故预防措施。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基变形和沉降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物以及其他工程设施的支撑系统,地下水的存在会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当地下水的水位波动较大时,地基基础很容易受到影响,导致地基变形和沉降。

特别是在软土地区,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更为明显。

2. 土壤侵蚀和冲刷地下水的流动会对土壤产生侵蚀和冲刷的作用,对地基基础的稳定造成威胁。

特别是在地层中存在多孔介质或裂隙时,地下水会更容易引起土壤的侵蚀和冲刷。

3. 土体强度降低地下水不仅会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产生影响,还会对土体的力学性质产生影响。

当土体中的饱和度增加时,土体的强度往往会降低,从而影响地基基础的稳定性。

4. 土壤液化现象地下水在地震或其他外部震动的作用下,会导致土体发生液化现象。

土壤液化会导致地基基础的失稳和沉降,严重时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坏。

在面对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事故预防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造成的影响。

1. 地质勘测和水文地质调查在进行地基基础工程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测和水文地质调查,了解地下水的情况。

通过分析地下水的水位、水动力力学特性以及流向等信息,有效评估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可能影响。

2. 合理设计地基结构在进行地基基础结构的设计时,要结合地下水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设计。

在软土地区,在设计地基基础时,可以采用加固处理、预应力锚杆或改良土工程等手段,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3. 采取排水措施针对地下水的存在,可以采取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的水位,从而减少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

地下水位对土建工程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地下水位对土建工程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地下水位对土建工程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与地表之间的分界面。

它是土建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地下水位对土建工程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下水位对土建工程的影响地下水位的高低会对土建工程产生多种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基稳定性受影响:地下水高位时,地下水的压力会增大,导致土体失去一部分有效应力,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土建结构容易出现下沉、位移和破坏等问题。

2. 土层软弱易塑性增加:地下水的存在会对土层的力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高位地下水会使土壤中的细颗粒颗粒间增加黏着力,土壤变得容易软化,黏性增加,从而导致土层易塑性增强。

这对地基基础的设计和施工造成一定的困难。

3. 地基沉降问题:地下水位的高低还会影响土壤的压缩性和膨胀性,从而导致地基沉降问题。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土壤的压缩性较小,地基容易发生沉降。

而当地下水位较低时,土壤的干燥收缩性增强,地基容易出现膨胀、开裂等问题。

4. 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会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水分会穿透混凝土,与其中的水泥发生反应,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从而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

二、应对策略为了应对地下水位对土建工程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合理的水文调查和预测:在规划和设计土建工程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水文调查和预测。

通过测量、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对地下水位的合理预测,可以充分了解地下水的情况,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依据。

2. 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排水降水的方式,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将地下水降低到合理的水平,减少对地基的影响。

对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区域,可以考虑增加环境水源的补给,以避免土壤干燥收缩引起的问题。

3. 合理设计结构和材料选用:在设计土建工程时,应根据地下水位的情况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地基基础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承载建筑物的重量并将其传递到地下。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造成了许多潜在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

1. 土层软化:地下水通过土层的颗粒之间填充空间,使土层软化。

这会导致土层的稳定性下降,地基基础工程可能会下沉或倾斜。

2. 土流失和侵蚀:地下水流动时会带走土壤粒子,导致土层流失和侵蚀。

这会减少土壤的承载能力,增加地基基础工程的下沉风险。

3. 水蚀:当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过饱和时,水蚀会发生。

这会导致土壤中的颗粒被溶解物质侵蚀,使其失去结构稳定性。

4. 冲刷:地下水的流动会冲刷土壤,形成漏洞和空洞。

这会导致地基基础工程的变形和破坏。

5. 水压:地下水的静水压会对地基基础造成额外的负荷。

这可能导致地基基础工程的结构损坏。

1. 地下水位监测:对地基基础工程周围的地下水位进行监测,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地基基础工程因地下水位变化而受到影响。

2. 排水系统:根据地基基础工程的情况,设计和施工合适的排水系统。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来控制地下水的水位和流动,减轻地基基础的负荷。

3. 土壤加固:通过土壤加固措施,提高土层的稳定性。

可以使用灌浆、沉桩和地坪等技术来增加土壤的承载能力。

4. 防渗措施:在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采用防渗措施,以防止地下水渗透到地基基础中。

可以在基坑周围设置防水层和防水板,以防止地下水渗入。

5. 定期检查和维护:对地基基础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问题,以减少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危害。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设计合适的排水系统、加固土壤、采取防渗措施以及定期检查和维护,可以减轻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危害,并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地下水是地球上的一种重要资源,但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地下水也可能成为一种危害。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基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基础沉降、建筑物结构损坏等。

为了预防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我们需要做好相关的事故预防工作。

1.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地基基础工程的稳定性是工程安全的基础,而地下水的流动会对地基基础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地下水位升高时,土壤颗粒间的黏滑性增强,土体的稳定性随之降低,导致地基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

2. 基础沉降当地下水位波动较大时,可能导致地基基础工程的沉降。

地下水波动会导致土壤颗粒间的压实和松驰,从而使得地基基础工程的支撑能力降低,导致基础沉降。

而基础沉降又会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建筑物倾斜和塌陷。

3. 建筑物结构损坏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产生的影响也会传导到建筑物的结构上,引发建筑物结构的损坏。

尤其是对于地下室、地下管道、地下通道等需要直接接触地下水的建筑物,地下水的渗透和冲击会对这些建筑物的结构造成严重威胁。

针对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相关的事故发生。

事故预防:1. 确保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合理在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影响,合理选择基础类型和材料,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地下水的影响。

设计师需要根据地下水位、土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和计算,保证地基基础工程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2. 加强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监管在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控制。

施工单位需要对地下水位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地基基础工程的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管,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3. 加强地下水防护措施针对地基基础工程中与地下水接触的部分,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建筑施工水污染及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水污染及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水污染及防治措施摘要:在我国,建筑施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建筑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目前水污染的现状及建筑施工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讨论了绿色施工中应对水污染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质恶化的现象。

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施工现场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雨水、污水(又分为生活和施工污水)两类。

在施工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水,如没有经过适当处理就排放,便会污染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直接、间接的危害这些水体重大生物,最终危害人类及我们的环境。

本文通过目前水污染的现状及建筑施工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讨论了绿色施工中应对水污染的方法措施。

一、建筑基础施工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近几年地下水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仅在2004年,全国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中约有24.28%的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面积约达50×104km2,其中轻污染区(Ⅳ类)占11.95%,重污染区(V类)占12.33%。

其中太湖流域、淮河、辽河、海河污染最为严重,其污染面积合计占全国污染面积的45%,分别占其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评价面积的90.14%、52.11%、46.1%和43.75%。

造成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很多。

其中,建筑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施工期的水质污染主要来自于雨水冲刷和扬尘进入河水,从而增加了水中悬浮物浓度,污染地表水质。

施工期间路面水污染物产生量与降水强度、次数、历时等有关。

因建筑材料裸露,降雨时地表径流带走的污染物数量比营运期多,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油类和耗氧类物质。

土木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挖出大量的淤泥和钻渣,如果直接排入水体或堆弃在田地上,会使水体混浊度增加,同时占压田地。

施工期间对水体的油污染主要来自机械、设备的操作失误导致用油的溢出、储存油的泵出、盛装容器残油的倒出、修理过程中废油及洗涤油污水的倒出、机械运转润滑油的倒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建筑中地下水危害及防治工程建筑中地下水危害及防治摘要:地下水是很重要的水资源,对人类的水源提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地下水的特殊性和其化学成分,对钢筋混泥土具有很大的侵蚀性,对工程建筑有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勘测、设计,施工等各阶段防治地下水的相关措施,以便有效地防范由地下水引发的工程事故。

关键词:地下水;化学分析;侵蚀性;工程建筑;防治一,地下水性质及对工程建筑的危害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由于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与各种岩土体相互作用,而岩土中的可溶性物质(很多是矿物)随水迁移、聚集,使地下水成为一种复杂的溶液,这种复杂的地下水溶液通常具有温度、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和导电性等等的物理性质。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第一,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有:O2、N2、H2S、CO2等,地下水中气体分子能够很好地反映地球化学环境。

第二,地下水中含有的离子有:地下水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离子有七种,即:Cl-、SO2-4、HCO3-、Na+、K+、Ca2+、Mg2+。

第三,地下水中的化合物有:Fe2O3、Al2O3、H2SiO3等。

3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性质由于地下水具有如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因此在地下水中通常具有如下的化学性质:第一,地下水的矿化度。

水中所含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矿化度,低矿化度的水中常以含有HCO3-为主,中等矿化度水常以含有SO2-4为主;高矿化度的水常以含有Cl-为主。

高矿化度的水能降低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腐蚀钢筋等等。

第二,地下水的酸碱度。

地下水的酸碱度用水的PH值来表示,常温常压下当PH值小于5时,水为强酸性水;PH值在5—7之间为弱酸性水,PH值为7时,为中性的水;PH值在7—9之间时为弱碱性水;PH值大于9时为强碱性水。

第三,地下水的硬度。

通常情况下水的硬度按水中的Ca2+、Mg2+离子的含量的多少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总硬度,它是指水在未被煮沸时Ca2+、Mg2+离子的总含量。

(2)暂时硬度,它是指水在被煮沸时水中的Ca2+、Mg2+离子因失去CO2生成沉淀碳酸盐而失去的Ca2+、Mg2+离子的数量。

(3)永久硬度是指水经过煮沸后,仍然留在水中的Ca2+、Mg2+离子的含量,也就是总硬度与暂时硬度的差值。

总的说来,地下水的矿化度、酸碱度和硬度对水泥混凝土的强度都有影响。

4地下水的侵蚀性具体地说,即为侵蚀性的CO2和游离的CO2。

CO2是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之一。

以气体状态存在于水中的CO2称为游离的CO2。

当水中游离的CO2的量增加时,水溶解碳酸盐的能力就相应的增强。

当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HCO-3时,必须有相当的游离CO2与之保持平衡,这部分游离的CO2称为平衡CO2。

游离的CO2一部分与新生的HCO-3相平衡,另一部分则消耗于对碳酸盐的溶解,这后一部分的CO2就被称之为侵蚀性CO2。

不是所有的游离CO2都能和碳酸盐起作用,能溶解碳酸盐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另外,SO2-4与混凝土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结晶,体积膨胀,使混凝土结构破坏,,也称为结晶式侵蚀。

另外,镁盐和混凝土中的Ca(OH)2作用,形成Mg(OH)2和易溶于水的CaCl2,而使混凝土结构破坏。

5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的危害(1)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影响极大,如地下水位上升,可引起浅基础地基承载力的降低,在有地震砂土液化的地区会引起液化的加剧,岩土体产生变形、滑移、崩塌失稳等不良的地质作用。

再有,在寒冷地区产生地下水的冻胀影响。

其实就建筑物本身而言,若是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内发生上升变化,水浸湿和软化岩土,因而使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建筑物则会产生过大的沉降,导致地基严重变形。

尤其是对于结构不稳定的土(例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对设有地下室的建筑的防潮和防湿也均为很不利。

(2)地下水侵蚀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对混凝土、可溶性石材、管道以及金属材料的侵蚀和危害。

突出表现在地下水的侵蚀性和地下水中的化学性质的积极作用,在工程上带来很大的危害,侵蚀性在或快或慢的进行,改变了各种建筑材料的使用预期。

(3)在饱和的砂性土层中施工,由于地下水的水力状态的改变,使土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等于零,土颗粒悬浮于水中,随着水一起流出的现象被称为流砂。

这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土体流动,致使地表塌陷或建筑物的地基破坏,会给工程带来极大的困难,或者直接影响建筑工程及附近建筑物的稳定。

(4)如果地下水渗流水力坡度小于临界水力坡度,那么虽然不会产生流砂现象,但是土中细小颗粒仍有可能穿过粗颗粒之间的孔隙被渗流带走。

其结果是使地基土的强度受到破坏,土下形成空洞,从而导致地表塌陷,破坏建筑场地的稳定,此种现象就是常说的潜蚀。

(5)地下水的不良地质作用中,还有一个应尤其注意的是基坑涌水现象。

这种现象发生在建筑物基坑下有承压水时,开挖基坑会减小基坑底下承压水上部的隔水层厚度,减小过多会使承压水的水头压力冲破基坑底板形成涌水现象。

涌水会冲毁基坑,破坏地基,给工程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6)过度开采地下水,经常造成地面沉陷,塌陷的地面给工程造成极大的危害,经济损失很大。

此类的工程实例很多,例如某一工厂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工业用水采用地下水,由于开采量超大,过度抽取地下水而造成了地面塌陷成很大的漏斗状,因此而造成周边的建筑开裂,地基很多失稳,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过渡开采地下水的实例告诉我们,地下水资源可以被利用,但是不能盲目的过度的利用,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总之,由于地下水的复杂成分和性质,对工程建筑的不良影响以及危害体现在以上诸多方面,因此工程建筑中要谨防地下水的影响,避免地下水的多种危害。

二、防治地下水的工程措施防治地下水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地下水的危害,同时要加强监管,做好勘测、设计、施工。

验收各阶段地下水防治工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一)水文地质勘测要详尽了解最高地下水位的标高、类型、补给来源、水质、流量、流向、渗透系数、压力以及历年气候变化情况、降水量、蒸发量及地层冻结深度等技术指标,这是合理确定工程防水标高、防护要求与地下水防止措施的前提与保证。

(二)结构自防水设计1.选用合理结构形式:应根据防护要求、使用功能结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能短的不长、能整的不散,避免结构突变(或断面突变),尽量使结构选型规则、整齐,借以提升结构的整体刚度。

2.优化构造节点设计:构造节点长期以来就有“十缝九漏”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也充分暴露出变形缝防水存在的问题。

结构设计中要尽量减少裂缝开展及变形缝的设置。

后浇带与构造节点的防水宜优先采用复合式防水设计,如中埋式止水带与外贴防水层复合使用;中埋式止水带与遇水膨胀橡胶条、嵌逢材料复合使用等。

3.避免设计上“强度越高越好”的错误观念:高强度的混凝土中水泥含量较多,产生大量水化热易使结构开裂。

如采用较高强度的混凝土时,宜优先采用水化热小的矿渣水泥。

(三)降排水系统设计1.排水是指坑内明排,一般是在基坑周围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用抽水设备不断将基坑中的渗水排除,疏干开挖土方及基础施工的作业面,随排随挖,措施比较简单。

2.降水是人工强制降低施工面地下水位,常用的降水方法有轻型井点降水、喷射井点降水、电渗井点降水等,采用何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含水层特性、渗透系数、降水要求(深度)等确定。

(四)支护与隔水设计支护结构不仅能承受基坑开挖卸载所产生的土压力,而且能够有效的承担动水压力,起到阻隔地下水的作用。

其中地下连续墙在软土层大基坑开挖中应用最为广泛。

地下连续墙是在泥浆护壁的条件下分槽段构筑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其刚度大,止水效果好,并且可以作为拟建主体结构的外墙,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内撑式支护、水泥土重力挡墙支护、土钉支护、钢板桩支护、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等也都能起到相应的支护隔水功能。

尤其是锚杆支护现已广泛应用于煤矿井田开拓及地铁隧道掘进等地下工程中。

(五)抗浮设计主体工程采用天然地基时,单层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可采用加大恒载(如覆土)抗浮。

例如,国家体育馆地基位置较深,恰恰这块地的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对场馆产生较大浮力。

经过多次研究,最终选用8万吨废旧钢渣回填。

大空间、大面积的单层地下室亦可采用抗浮锚桩协助抗浮。

(六)特殊施工工艺——冻结法冻结法是利用人工制冷技术对地层土体进行加固支护的一种施工方法。

1862年英国首先利用人工地层冻结技术成功地进行了深基坑开挖围护,随后,我国的基坑及地下工程建设中也较多采用冻结法,如润扬大桥悬索锚碇施工、上海地铁线施工以及80%以上的煤矿井筒掘进等都采用了冻结法。

冻结法以氨水为制冷剂以盐水作为冷媒剂,通过人工制冷的方法实现施工面内地下水冻结,一方面有效地阻隔地下水对施工面的干扰,另一方面,被冻结的土层具有较强的承载力,能够很好的支撑土壁。

冻结法不仅具有适应性强、隔水效果好、干作业、无污染无噪音等优点,而且其经济效益也是不容忽视的。

基坑越深,冻结法施工越具有优越性。

一般认为,当基坑深度小于7m时,冻结法在经济上不合算,当基坑深度大于l0m时,冻结法在经济上显示出优越性。

三、结语只有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作用,深入了解防治措施,加强施工监管并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1] 颜於滕,浅析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9[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S].[3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