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发病机制、病毒类型、传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儿童布病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布鲁氏菌病
检查
1.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贫血不清,仅见 于严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2.细菌培养 需时较长,4周后仍无生长方可放弃。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阳型患者的血培养阳 性率可达60%~80%。 3.免疫学试验 (1)血清凝集试验试管法乃直接检测脂多糖抗原的抗体,效价≥1:160为阳性,但注射霍乱菌苗后也可呈阳 性,故应检查双份血清,若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长,乃提示近期布氏杆菌感染。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法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且检测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 的抗体属IgG型,故本法可同时用于急、慢性病人的诊断。近来有采用亲和素酶联试验,较ELISA更敏感。 (3)2-巯基乙醇(2-ME)试验本法可检测IgG,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菌菌免疫。
谢谢观看
布鲁氏菌病
01 流行病学
03 检查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诊断
05 治疗
07 其他活动
目录
06 预后
布鲁氏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 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2.传染途径 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 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 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布鲁氏菌病情况说明
布鲁氏菌病情况说明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氏病或布鲁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与带菌动物接触,比如牛、羊、猪和狗等。
布鲁氏菌可以通过吸入感染、食物感染、直接或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方式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当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该细菌主要定植在淋巴组织、脾脏、肝、骨髓和生殖系统等部位。
该疾病具有慢性迁延性的特点,临床表现多样且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由此给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但也可以长达数月。
感染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盗汗、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这些症状呈慢性迁延性,可能反复出现,导致患者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在疾病的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生殖系统损害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的确诊依靠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细菌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依靠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布鲁氏菌相关的抗体,包括IgM、IgG和IgA。
细菌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分离和培养布鲁氏菌,如骨髓、血液、尿液、脑脊液、胎盘、胎儿等标本。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一般以多西环素、阿米卡星和链霉素等为首选。
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和减轻症状。
此外,对于有关接触动物的个体,如牧童和兽医等,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隔离,以避免病情复发或传播。
预防布鲁氏菌病的措施主要包括:1.养殖业者要严格控制布鲁氏菌在养殖动物中的传播,采取隔离、灭菌和卫生措施,定期进行动物体检和病原学检测,避免未经检疫动物进入养殖区域。
2.动物饲养和屠宰要求卫生规范,保证食品安全,避免通过食物途径感染布鲁氏菌。
3.养殖从业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尤其是进行动物接触后及时洗手、消毒,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4.对于有关接触动物的人员,如兽医、农民、屠夫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抗体检测,及早发现感染,以便及时治疗和隔离。
布氏杆菌病 PPT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
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
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
畜共患传染病。
概述
2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预后 八、治疗 九、预防
3
布氏杆菌病
26
布氏杆菌病
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变累及的组织器官很广泛,但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 统、神经系统等常见。
初期为炎性渗出,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亚急性和慢性期为组织细胞增生,肝、脾、淋巴结等处能见增殖
性结节和肉芽肿。 慢性期部分病人肉芽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变,临床则出现后遗症。
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 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
吞噬细胞
细胞外繁殖
菌体破坏
临床上出现发热、 菌血症 疼痛等症状
释放内毒素 形成毒血症
破坏白细胞等, 释放内源性致 热物质
局部组织炎症, 变性坏死
23
布氏杆菌病
3、多发性病灶形成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细菌随血流到达全 身实质脏器
多发性病灶
由于布氏菌主要在 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 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 皮细胞的脏器,如肝、 脾、淋巴结,骨髓等均 可受累。
流行病学
11
布氏杆菌病
(二) 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
接触-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如 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接触;
消化道-亦可经消化道,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 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
呼吸道-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而感染的气 溶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布鲁氏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布鲁氏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疾病病因一、病因一、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布鲁氏菌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
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
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
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1、传染源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布鲁氏菌病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
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2、传播途径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但重要性不大。
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4、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布鲁氏菌病(简称为布病,也叫懒汉病,羊温,瘟疫,山羊热),也称波状热。
在疾病分类上属于地方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也属于传染病,职业病,食源性疾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全身性疾病。
人患布病后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组织,造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却又缺乏特异性。
因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在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身上存在,造成早期误诊误治。
患者病情轻重差别很大,病情轻者很易治愈,病情重者高烧和疼痛难忍,特别是发生布病性脊椎炎时,腰疼重,持续时间长,病程在1~5年不等,患者有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
布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
布病的临床分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病程在6个月以内。
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
一、发病早期的临床表现布病的发病早期90%患者症状似感冒,全身不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全身肌肉和关节酸困,头痛头晕,失眠,低烧。
也有部分患者发病急,没有前驱期的发病经过,直接表现出恶寒高烧,出汗等急性期症状。
二、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症状1.发冷布病的发冷出现于发烧前期,是发烧的前兆,发冷时全身颤抖,个别患者即是在夏天也须盖被子取暖。
2.发热发冷之后,接着是发烧,早期在无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多数患者热型呈典型的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
但目前多数患者,一发烧就会用退烧药和消炎药,传统的波浪热并不典型,也可表现为不规则热,间歇热,弛张热,长期低热。
发烧时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酸疼,头痛头晕,食欲减退。
3.出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尤其在急性期表现明显,有些患者出汗相当严重,表现为大汗淋漓,湿透内衣,内衣可以挤出水,患者感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口渴失眠,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
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
汗味酸臭。
出汗后多数病人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出现口渴感,严重者导致虚脱,出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病人感到舒服。
布鲁氏菌病防治
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 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 惯有关。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 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 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和某些 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点)
二、不同疫区流行特点:由于传染源的种类、病原菌的 种型、毒力和人群免疫水平不同,表现不同的流行病 学特点。 羊种布氏菌疫区:羊种布氏菌1.2.3生物型对人、畜均 有较强的侵袭力和致病力,易引起人、畜间布病爆发 流行,疫情重,大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牛种布氏菌疫区:牛种布氏菌毒力较弱,但侵袭力强, 即使是弱毒株,也可使牛发生爆发性流产或不孕,但 对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 病程短,后遗症少。 猪种布氏菌疫区:疫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
二、病原学
布菌的形态: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有6 个菌种19个生物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 绵羊副睾型。但仅前4种对人类致病,另2种对人的感染国内 外均无报道。 布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阴性菌。
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 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适宜PH值为6.6-7.4,适宜温度为20-40℃,最适宜温度为37 ℃,超过42 ℃不生长。
干热 60-70
干热 80 干热 90 干热 100
60-75
40-59 30-39 7-9
18
对各种化学因子的抵抗力
药物名称 浓度(%) 生存时间
新洁尔灭
石碳酸 来苏儿 来苏儿 氯亚明 氯亚明 升汞 漂白粉 红汞 过锰酸钾
传染病知识-每日学习(第21期)布鲁氏菌病
传染病知识-每日学习(第21期)布鲁氏菌病1、布氏菌的病原学特点: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一组微小的球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
无芽孢、无鞭毛、不形成荚膜。
6个种,19个生物型。
培养生长缓慢。
布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
布氏菌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2、布病的传染源: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我国大部分地区羊(山羊和绵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南方有的省份,猪是主要传染源;鹿和犬是次要传染源。
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是敏感试验动物,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3、布病的传播途径: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侵入机体。
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产生活习惯有关。
含有布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病畜流产物,病畜的乳、肉、内脏,被布氏菌污染的皮毛、水、土壤、尘埃等。
4、布病的易感人群:人类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不同人群布病感染率的高低,与传染源和传播因子密切接触的机会、程度有关。
患者可反复感染布氏菌病。
5、布病的潜伏期:1~3周,平均2周。
最短仅3天,最长可达1年。
6、布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主要临床症状:布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情的差别也很大。
1)发热。
是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热多在午后或晚上开始,可见于各期患者,热型不一、变化多样,也有典型的波状热热型,多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
发热常伴有寒战等症状。
布病患者在高热时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化,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2)多汗。
多汗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为甚,出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
3)乏力。
这一症状几乎为全部患者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
4)骨关节和肌肉疼痛。
骨关节和肌肉疼痛也是布病最常见的症状,急性期疼痛多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
布鲁氏菌病演示课件
定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
本病常呈对称性关节炎,伴晨僵, 反复发作,类风湿因子阳性,与布 鲁氏菌病不同。
脊柱结核
有低热、盗汗等结核症状,进展很 快,X线平片可见骨破坏累及椎弓根 ,椎间隙高度正常,与布鲁氏菌病 表现不同。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易感人群
主要是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如羊、 牛、猪等家畜。
人群普遍易感,但从事畜牧业、屠宰 业、兽医等职业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病动物 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娩出物;也可 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未煮熟的患 病动物肉类或奶制品。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原则
1 2 3
关节炎
布鲁氏菌病常引发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 胀和功能障碍。处理原则包括休息、关节保护和 抗炎治疗。
心内膜炎
感染布鲁氏菌后,细菌可能侵犯心脏瓣膜,引发 心内膜炎。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并密切监测心脏 功能。
脑膜炎
布鲁氏菌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脑膜 炎。治疗需使用有效抗生素,并降低颅内压,预 防并发症。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前2-3周与患病动物(羊、牛)或 其制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 生活在疫区的居民等。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乏力 、肌肉关节疼痛等典型症状。
初筛试验
确诊试验
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结果为 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结果为阳性 ,滴度1:100及以上。
实验室检测方法
免疫调节剂应用
免疫调节剂种类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等,可增强机体免疫
布病的知识点总结
布病的知识点总结一、病原体特征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通常为不动杆菌,能在体内存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这种菌在它自然寄主的体内可以引起各种程度的感染,同时也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
二、传播途径1. 动物传播: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通常是通过接触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或食用了感染了布鲁氏菌的牛奶、奶酪等食品而引起的。
此外,人类还可通过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例如在处理感染的动物组织时产生气溶胶。
2. 食品传播:未煮沸的牛奶、奶酪、未熟的肉类等感染了布鲁氏菌的食品也是传播该病的途径之一。
3. 达害传播:布鲁氏菌病也可通过皮肤创伤、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黏膜等途径感染人体。
三、临床症状1. 急性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畏寒、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可伴有呕吐和腹泻等。
2. 慢性期症状:可表现为周期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脾大、肝大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神经、消化系统等方面的不适。
四、诊断方法1. 实验室检测:通过培养和鉴定患者的血液、骨髓、尿液、关节腔液等样本中的布鲁氏菌,可判断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2.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对布鲁氏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患者样本中的布鲁氏菌DNA,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五、防治措施1. 预防传染:加强动物检疫和家庭养殖的监管,避免食用未煮沸的牛奶、奶酪、未熟的肉类等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食品;2. 个人防护:在接触可能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或食品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设备;3. 及时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布鲁氏菌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可忽视,因此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动物检疫和家庭养殖的监管,避免食用未煮沸的食品,个人防护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
同时,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该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治PPT课件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四环素 联合链霉素,是布鲁氏菌病的标 准治疗方案。疗程一般为6周, 需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
二线药物
对于一线药物过敏或无效的患者, 可选用二线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 唑、氟喹诺酮类等。但需注意二
线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 人群用药需谨慎,应根据具体情
血清学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凝集试验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布 鲁氏菌特异性抗体的存在及滴度变化。
实验室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
通过采集患者血液、骨髓等样本,进 行细菌培养、涂片染色镜检等方法, 检测布鲁氏菌的存在。
应用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检 测布鲁氏菌特异性基因片段,提高检 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其次是野生动物 如鹿、犬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娩出物 及污染的水、食物等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 等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发病者仅为少 数。发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同种布鲁氏菌 间有交叉免疫现象。
流行病学特点
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四环素 联合链霉素,是布鲁氏菌病的标 准治疗方案。疗程一般为6周, 需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
二线药物
对于一线药物过敏或无效的患者, 可选用二线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 唑、氟喹诺酮类等。但需注意二
线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
特殊人群用药
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复杂
布鲁氏菌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其排泄物、食用 未煮熟的肉类或奶制品等多种途径传播,防控难度较大。
布鲁菌病
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接触;
消化道 - 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
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
呼吸道 - 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而感染的气溶
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
布鲁菌病——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牧民感染率最高 多发于春末夏初或夏秋之间
2*2cm以上
皮内变态反应
原理:机体接受布鲁菌抗原作用后,会
导致T细胞致敏,致敏的T细胞再遇到相同 的抗原之后进行分化,产生能释放各种淋 巴因子的效应细胞,导致局部的皮肤变态 反应的发生。
布氏菌素注射后,不会使人感 染布病,也不会导致常规检测 的抗体增加
患者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体温下降时症状
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发热性疾病不同,有 一定诊断意义。
布鲁菌病——临床表现
关节疼痛 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 针刺样疼痛,以后疼 痛固定在某些大关节。 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 而加重。
临床表现——乏力
这一症状为全部
病人所具有,尤 以慢性期患者为 甚,患者自觉疲 乏无力,能吃不 爱动,故有人将 此病称为“懒汉 病”、“爬床 病”。
布鲁菌病
赵振丹
布鲁菌
布鲁菌病概述 布鲁菌病原学 布鲁菌流行病学 布鲁菌病的发病机理 布鲁菌病的临床表现 布鲁菌病的诊断
布鲁菌病——概述
布鲁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
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 体,引起变态反应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睾 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易变为慢性, 亦称波浪热或波状热。
菌种 抗A因子 羊布鲁菌 牛布鲁菌 猪布鲁菌 --+ + 凝集试验 抗M因子 + — +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标准一、流行病学调查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本病在流行病学上有明显的特点,包括地区性、季节性及职业性。
在流行地区,患者多有与家畜或畜产品密切接触史,或与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有旅行史。
二、临床表现1.发热:多数患者以不规则热为常见,也有弛张型、稽留型和短期发热者。
2.多汗:尤其在夜间或清晨时,大汗淋漓。
3.乏力:几乎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
4.疼痛:常表现为全身性疼痛和关节痛。
5.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三、实验室检测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
2.细菌学检查:血液、骨髓、脑脊液、关节液等标本,通过培养分离出布鲁氏菌,是确诊布鲁氏菌病的重要依据。
3.免疫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如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特异性抗体,可作为确诊依据。
4.其他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等。
四、病理学诊断布病的病理学特征包括淋巴结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以及各种脏器的病理改变。
五、鉴别诊断布病应与疟疾、伤寒、结核病等相鉴别,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六、病情评估与预后判断1.病情评估: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病情轻重及疾病进展情况。
2.预后判断:布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治疗,大多可痊愈。
但若延误治疗,可引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七、诊断流程图(详见附图)八、诊断标准分级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疑似病例标准,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中的一项阳性指标。
3.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标准,同时符合病理学检查结果或分离培养出布鲁氏菌。
布氏杆菌病 PPT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31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周(3日至数月)。 临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32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一) 急性期 (多缓慢起病,少数突然发病)
1、 发热 热型不一,典型的波浪热已不多见。 羊种菌感染发热明显,牛种菌感染低热者多。
患者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体温下降 时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发热性 疾病不同,有一定诊断意义。
21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
❖ 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 ❖ 2、检查牲畜; ❖ 3、饲养放牧病畜; ❖ 4、接触病畜的尿、粪; ❖ 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 ❖ 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 ❖ 7、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 ❖ 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 ❖ 9、直截了当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
39
布氏杆菌病
6、 乏力
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 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 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将 此病称为“懒汉病”、“爬床 病”。
临床表现
40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7、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脾多为轻度肿大。
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方式有关,经口感染者以颈部、咽后壁 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传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 沟淋巴结。有时腹腔或胸腔淋巴结亦可受累。肿大的淋巴结 一般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 亦有发生化脓,破溃而形成瘘 管者。
12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生长特性:
布氏菌属生长繁殖时需要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 少数菌种培养时需加入5%~10%CO2。一般生 长缓慢,从人体内分离细菌时常需1周以上,有时 需1个月。由于各型之间具有共同抗原。因此 可用毒力弱的菌株制备弱毒活菌苗。
布鲁氏菌病(2024)
诊断技术研究
3
不断开发出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如分子生物学 诊断、免疫学诊断等,提高了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准确性和敏感性。
2024/1/30
20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新型疫苗研发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研 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布鲁氏菌疫苗,为预防和控制 布鲁氏菌病提供有力武器。
22THANຫໍສະໝຸດ S感谢观看2024/1/30
23
保护易感人群
对从事畜牧业、屠宰业等高危 职业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
高机体免疫力。
2024/1/30
14
2024/1/30
04
CATALOGUE
并发症与危害
15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表现
关节炎
布鲁氏菌感染可引起关节炎症, 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
限等症状。
2024/1/30
心内膜炎
布鲁氏菌感染可侵犯心脏瓣膜,引 起心内膜炎,表现为发热、心脏杂 音、心力衰竭等症状。
脑膜炎
布鲁氏菌感染可引起脑膜炎,表现 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 激症状。
16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长期发热
布鲁氏菌病患者常出现长期发热 ,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乏力 、盗汗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
关节疼痛
布鲁氏菌病引起的关节炎可导致 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关节畸形
,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
• 与伤寒、副伤寒鉴别: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 等为特征,与布鲁氏菌病相似,但伤寒、副伤寒患者肥达反应阳性,且无布鲁氏菌病接触史,血培养可分离出 伤寒或副伤寒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布鲁氏菌病发病机制、病毒类型、传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儿童布病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几乎可以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
布鲁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革兰阴性菌,可在巨噬细胞中存活并繁殖,具有无荚膜和触酶、氧化酶阳性特点。
布鲁菌属有9种,其中5种可感染人类,即牛种布鲁菌、羊种布鲁菌、猪种布鲁菌、绵羊种布鲁菌和犬种布鲁菌,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的牛、羊、猪等,疫畜其中羊种侵袭力和致病力最强,最易引起人类布病暴发和流行。
传播途径
布病传播途径主要为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行传播。
直接接触和经消化道进食带菌乳制品或动物制品感染;
其次为经呼吸道吸入带有布鲁菌的飞沫、尘埃或气溶胶感染;
布病的传播与输血、骨髓移植、母乳喂养及性行为均相关 [3]。
多数患者有饲养、屠宰及皮毛加工等职业接触史,或与食用感染动物的肉制品和奶制品有关。
临床表现
波状热是布病患者典型的热型,急性期、慢性活动型患者基本都出现发热,热程较长者可达1 月余;
肌肉及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发热前有寒战;
多汗:尤其热退时更明显;
乏力(退热以后,特别是大汗以后);
头痛、头晕、恶心、皮疹。
少数合并睾丸肿胀伴疼痛,肝、脾肿大;
布鲁菌可累及心内膜、心肌、心包膜,发生特异性的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
布鲁菌可损害周围神经,也可损害中枢神经,急性期周围神经损害可表现为神经痛,如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等;
布鲁菌侵犯泌尿生殖系统后男性可表现为睾丸炎或者附睾炎,妊娠女性则可导致早产、流产和死胎现象;
急性期布病患者可合并肺炎、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
也可合并食欲减退、腹胀、嗳气、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可导致肝脏损害,但布病导致的肝脏损害一般表现较轻,仅表现为转氨酶的升高。
感染部位多为巨噬细胞丰富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与骨髓容易受累。
实验室检查特点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布病患者中常表现为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常常是增高的,而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于约20% 的布病患者。
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红细胞沉降率在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其他细菌感染,肝脏转氨酶升高。
儿童布病特点
儿童皮疹、呼吸系统和心脏并发症及睾丸炎的发生率较高,相比
成人较少出现发冷、头痛和体重减轻 [7]。
诊断
布病的诊断应具备筛查试验或确诊试验阳性,同时有流行病学、疫区接触史或具有该病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疾病治疗
布病治疗原则与结核治疗原则类似,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目前建议联合治疗,单一抗生素治疗复发率高。
推荐方案为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多西环素联合庆大霉素,6 周为1 个疗程。
由于多西环素存在牙齿染色的风险,不建议8 岁以下儿童使用,建议使用庆大霉素联合利福平。
8 岁以上儿童布病的最佳治疗仍然基于强力霉素与利福平或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的传统组合 [8]。
同时喹诺酮类对软骨有损害,新生儿无法使用磺胺类药物;三联方案的长期给药方式可用于神经布病,必要时可延长疗程。
合并症治疗:
1)合并心内膜炎:布病导致的心内膜炎占布病病死率的80% [9],目前有关布病心内膜炎主要治疗方式为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共识建议采用多西环素+ 利福平+ 复方新诺明(6 周~6 个月)联合庆大霉素(2~4 周)四联治疗。
2)合并肝损害:布病肝功能损害主要以轻至中度的ALT/AST 升高及白蛋白降低为主,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可恢复正常。
临床上对患有基础肝病或治疗前本就肝功能异常患者选择利福平时应慎重。
3)合并脑膜炎、脑膜脑炎:因较复杂,建议采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三联药物治疗,CDC 建议使用口服强力霉素,剂量为每天2~4 mg/kg,最多200 mg/d,分两次服用或四环素30~40 mg/kg,每天最多 2 g,分四次服用和利福平15~20 mg·kg-1·d-1,单剂量最多600~900 mg/d,持续6 周。
如果禁用四环素类药物,可使用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联合治疗,治疗的前2 周还可使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建议脑膜脑炎患者治疗持续时间为4~6 个月,可减低其病死率, 但应注意其耳毒性。
头孢曲松治疗脑膜脑炎同样有效,可以2g剂量每天2次静脉内给药。
如患者对头孢曲松过敏,则每天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 0.4 g 静脉注射1次,持续 4~6 周。
在神经型布病中使用激素,可降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毒素累及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激素应在抗菌治疗前几个小时开始使用。
3)合并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目前暂无针对骨关节布病的标准疗法,有研究表明链霉素(每天 1 g)加强力霉素(每次 50 mg,每日 2 次)加利福平(每天 15 mg/kg)共使用 6 个月的三联疗法疗效较好。
4)当引起神经根压迫症状及脓肿形成时,外科手术可进一步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预防措施
隔离传染源:对生病的牛、羊、猪等及时隔离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家长宣教,减少儿童进食未经消毒的奶制品,如有皮肤破损,尽量不接触家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