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秋天》是著名现代诗人何其芳的作品。

它以“秋”为线,描绘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本诗,要先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品味诗的细腻、精美的语言,仔细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另外,借助联想、想像,体验诗歌清丽的意象所营造的情境,从而领悟诗人由此传达出的情感。

[典题例析]例题:思考诗歌第一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饱食”一词,如果换成“割过”一词好吗?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细腻、精美语言的理解,也考查对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掌握。

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另外,还要注意两个词的比较辨析,不可只谈其中一个,这样的答案不完整、不全面。

参考答案:不好。

因为“饱食”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也反映了收获者愉快的心情。

而“割过”却显得平常化,没有上述这些表达效果。

[课时训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三、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节诗,完成以下问题。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人教七年级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

人教七年级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

14、秋天何其芳第一课时(预习+展示)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流程:一、诗歌导入,引秋二、朗读感知,诵秋1、示范读(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调、字音、节奏)一遍、二遍(划节奏)2、指名一生读3、生评4、组内自由读5、检测朗读(小组PK读)6、全班齐读(饱含感情)7、课中检测反馈(1)填空:诗人何其芳,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本诗选自《》。

2、注音:丁丁.()肥硕.()栖.息()鳊.鱼()乌桕.()归泊.()寥.阔()枯涸.()清洌.()梦寐.()三、再读课文,品秋(一)读内容(小组合作探究)1、全诗三小节,呈现三幅诗情画意的图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并找出依据(文中的词语)2、三幅画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二)展示合作成果(分组、分内容、分画面展示)四、归纳拓展,赞秋1、归纳小结2、拓展赞秋:仿歌曲《春天在哪里》,根据诗歌《秋天》改写《秋天在哪里》。

附:《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第二课时(展示课)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优美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3、培养诗歌的改写,仿写的能力。

流程:一、检查改写,唱秋1、各小组合作,再板书(温馨提示:紧扣课文内容)《秋天在哪里》例句(第一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欢天笑语的农家里,飘满了稻香呀,堆满了瓜果,还有那伐木的丁丁丁……(第二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第三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2、各小组互相修改,再唱秋二、探究精读——悟秋1、你觉得诗中哪儿写的最美?(提示:可从感官角度展示秋天的立体美;可从修辞角度体现秋天的意境美:可扣住语句中的重点词韵律美等)2、先小组合作,再展示(可分组、分段完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Lesson 14 "autumn" teaching plan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秋天范本(通用版)2、篇章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3、篇章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章4:秋天范文(通用版)篇章1:秋天范本(通用版)【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1.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

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

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4《秋天》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4《秋天》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1.作者简介:
2.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积累词语。
3.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出示检测学案。
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
出示有关作者资料;补充说明。(板书课题)
测验
字词答案不一致,强调动手查字典的重要性。


初读课文,感知全诗内容。
1、美诗美读,感知意境。(诗歌阅读,朗读先行。)
2、说说诗人一共描写了几副画面,请分别为它们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再试着说一说每个画面分别展示了秋天什么特点?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梳理脉络。)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
概括要准确且不遗漏内容。
学生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师要灵活处理。


精读研讨,理解诗歌内涵。
说一说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ຫໍສະໝຸດ 启发学生有创意地朗读。语言训练
评价时要鼓励学生
注意语言训练
时习
熟读诗歌,练习朗读并掌握生字词
板书设计
秋天
农家丰收图 渔家打鱼(归泊)图 牧羊女思恋图
(丰) (乐) (恋)
教学反思
第14课《秋天》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美诗美读,朗读中指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2.品味想象,教育学生了解诗歌用凝练语言传达出丰富内蕴的特点。
重 点
品味想象,教育学生了解诗歌用凝练语言传达出丰富内蕴的特点。
难 点
赏析精彩语句段落。
课 型
现代文阅读略读课
课 时
1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4)(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4)(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并尝试运用“栖息、清冽、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审美情操。

3、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联想及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发现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说明理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其实每一个季节都是美丽的。

每一个季节,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会来。

就像现在,秋天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你感受到了吗?如果你的感受还不够深切,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秋天》,来看看他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种景致呢?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先说,师补充】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曾在北大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毕业后担任过乡村师范教师,任中国艺术界联合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研究所所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诗歌的特点是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后来的诗,面对现实,诗的风格走向朴实明朗。

这首诗选自他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写于20岁左右的大学时代。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并尝试运用。

丁丁幽谷肥硕栖息鳊鱼乌桕廖阔枯涸清冽梦寐2、师讲解诗歌的朗读。

要带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要注意停顿、重音,快慢和语气。

结合第一节师指导朗读。

之后让学生练习朗读,再组内交流,选出代表,进行朗读。

3、找学生朗读,师以鼓励为主,纠正不足。

4、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再齐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研读全诗,说出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说出理由。

师指导赏析诗歌的方法:举例: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这句的意思是用镰刀来收割了很多的稻子,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丰收之景。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导学案

第十四课《秋天》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品析精彩语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学习难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2、了解背景《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3、文体知识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 ( ) 栖.息( ) 青鳊.鱼( ) 乌桕.( ) 枯涸.( )yōu lián lǒu lí péng shuài ( )谷 ( )刀背()竹()芦()蟋()2、解释下列词语。

第14课《秋天》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秋天》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4 课《秋天》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 初中语文学习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预备: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能够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导人新课闻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悲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然而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欢乐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不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咨询题组:a.什么缘故讲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c.诗歌抒发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你喜爱这首诗吗?什么缘故?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咨询题。

[明确]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讲明秋天的天气特点;提到农家:稻香、镰刀表达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宽敞;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女孩思恋图。

c.天的喜爱、颂扬的感情。

研读赏析:①展现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

(学生对比图片展开想像,描画自己喜爱的画面。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咨询题组)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画你喜爱的一幅图画,并讲讲什么缘故喜爱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c.找出你最喜爱的语句,讲讲你什么缘故喜爱,写得好在哪儿?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咨询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爱的一节诗。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强化训练一、基础知识考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栖.息()归泊.()清冽.()寥.廓()枯涸.()梦寐.()船桨.()2.《秋天》作者,是现代,家;著有诗集和,散文集。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停留、休息)B、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高远空旷)C、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清凉,寒冷)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睡梦)二、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3、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三、思考简答:1.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3.每一幅图画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4. 对“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该如何理解?。

四、名言积累:请写出你所掌握的写秋的古诗词句。

(不少于3句)。

类文欣赏秋景〔美国〕狄金森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红巾,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也佩戴一枚胸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秋颂英国济慈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第14课《秋天》导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第14课《秋天》导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第14课《秋天》导学案讲学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导学案讲学稿十四秋天【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

四川万县人。

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

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2、相关资料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栖息()归泊()清冽()廖阔()枯涸()梦寐()船桨()2、《秋天》的作者,诗人,家。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⑴⑵⑶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⑵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合作探究】5、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6、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7、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人教版第14课《秋天》教案

人教版第14课《秋天》教案

人教版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第14课《秋天》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4、能用"……像……"说句子。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秋姑娘为我们送来了阵阵凉风,我们知道凉爽的'秋天要来了,你们大家感受到了吗?你都发现了秋天的哪些变化?一起交流一下好不好?(师生交流)同学们说得真好,找到的很多。

我们的小作者也和我们去找秋天,大家走近一起去看看好吗?,看看小作者笔下的秋天和大家找的一不一样呢?一起进入《秋天》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读课文,读通顺,并且把字宝宝找出来。

2、出示生字词:做那澄像铺爬棵梧桐当催3、小组讨论如何记住字宝宝,交流识字方法。

4、小老师识字教学(老师根据情况指导)学生自读,开火车读、同位互读等形式朗读生字,把字音读准5、同学们,字宝宝太孤单了,我们谁能为他们找到好朋友呢?(组词)6、老师也为字宝宝找到一些好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朗读生词。

三、朗读感知课文1、学生带着生字朗读课文,找出文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2师生共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道的某句个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老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分别板书:天空白云稻子黄叶梧桐树池塘小鱼蚂蚁燕子)3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在小组朗读并说明理由。

在班级中交流,注意读出感情。

学生及时评价朗读情况。

(老师指导朗读)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

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

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四、课后拓展,寻找秋天小作者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多么美丽的秋天,那我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课后我们把你眼中的秋天画来来好不好?我们搞一个展览看一看谁画得最好?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以学生自己感悟为主,教师导引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14课秋天导学案

14课秋天导学案

14 《秋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揣摩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伐木声丁丁..( ) 栖息( ) 青鳊鱼( ) 乌桕( ) 枯( ) yōu lián lǒu lí péng ( )谷 ( )刀背()竹()芦()4:、解释下列词语肥硕:寥阔:清洌:梦寐:四、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讨论下面问题。

(1).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感情?明确: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a.找出文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b.找出文中具有乡村特色的词句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五、自主探究,分节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本句描绘了秋天早晨露珠遍地的景象,“满”写出露珠的多,“披着”写出露珠轻盈的状态,是从视觉的角度描绘秋天的景象。

(2)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丁丁的伐木声悠远飘来,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飘”字面上的意思是随风飞扬,显出一种节奏美。

(3)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田间的丰收景象。

“稻香”一词以虚写实,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化有形的视觉的稻谷为无形的嗅觉的香气,展示丰收的图画。

(4)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肥硕”是果实又大又饱满,表现出农家的丰收图景,表达农人喜悦的心情。

(5)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农家丰收后的闲适心情。

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把秋天写活,具体可感。

(人教新课件初一上第14课(秋天)导学案导学案.doc

(人教新课件初一上第14课(秋天)导学案导学案.doc

(人教新课件初一上第14课(秋天)导学案导学案课型:新授时间:【一】明确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二】前置自学:1、文学常识积累:何其芳,现代诗人、________家、________家,著作主要有散文集_________诗集___________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出版了诗歌合集____________。

2、给以下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栖息〔〕枯涸〔〕青鳊鱼〔〕背lǒu()肥shuò()乌jiù()芦péng()liáo阔()清liè()梦mèi()【三】展示交流1、本诗语言准确,生动传神。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好批注,然后组内交流。

2、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例: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这幅画,从中我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四】合作探究1、诗人通过这首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三节诗又是三幅画,请你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尽情发挥想象,用富有文采的笔调描绘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并为你的画你一个漂亮的标题。

【五】达标拓展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这首诗每一小节的中心句摘出来组合成下面这首小诗,请你仔细品读,揣摩,试试自己能不能再续写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7:第14课 秋天

教学设计7:第14课 秋天
秋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一读,二想,三议,四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这个问题其实是教师所设的“思维陷井”。目的在于引发争论,引导学生深究诗歌语言特色。如果有学生说得有新意,应该大加赞赏,肯定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冲破了“思维陷井”。)
2.通过这些词句,你看出作者对秋天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感受。)
导读—思考:秋天让你想到什么?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补充
2、学生观察秋天,准备彩笔。
3、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个教学流程由“说秋天”、“读秋天”、“品秋天”、“悟秋天”、“绘秋天”五大教学板块组成,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另外,教师教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四、品秋天
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按诗歌小节给画面加小标题?
展开课堂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1.农家丰收图

【教育学习文章】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_1

【教育学习文章】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_1

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www.5ykj.com(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秋天》是著名现代诗人何其芳的作品。

它以“秋”为线,描绘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本诗,要先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品味诗的细腻、精美的语言,仔细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另外,借助联想、想像,体验诗歌清丽的意象所营造的情境,从而领悟诗人由此传达出的情感。

[典题例析]例题:思考诗歌第一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饱食”一词,如果换成“割过”一词好吗?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细腻、精美语言的理解,也考查对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掌握。

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另外,还要注意两个词的比较辨析,不可只谈其中一个,这样的答案不完整、不全面。

参考答案:不好。

因为“饱食”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也反映了收获者愉快的心情。

而“割过”却显得平常化,没有上述这些表达效果。

[课时训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三、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节诗,完成以下问题。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 秋天 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 秋天 导学案(人教版)

14《秋天》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答:答:⑴⑵⑶答:课堂探究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

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2)、(3)、3、帮老师解疑惑4、朗读,加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5、合作释疑(1、第一个环节。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2、第二个环节。

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当堂检测(一)拓展练习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二)、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第三幅图: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一是。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
教学案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秋天》是著名现代诗人何其芳的作品。

它以“秋”为线,描绘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本诗,要先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品味诗的细腻、精美的语言,仔细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另外,借助联想、想像,体验诗歌清丽的意象所营造的情境,从而领悟诗人由此传达出的情感。

[典题例析]
例题:思考诗歌第一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饱食”一词,如果换成“割过”一词好吗?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细腻、精美语言的理解,也考查对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掌握。

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另外,还要注意两个词的比较辨析,不可只谈其中一个,这样的答案不完整、不全面。

参考答案:不好。

因为“饱食”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也反映了收获者愉快的心情。

而“割过”却显得平常化,没有上述这些表达效果。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肥硕(

2、栖息(

3、寥阔(

4、枯涸(

5、清洌(

6、梦寐(

二、填空、简答。

、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

现代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三、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节诗,完成以下问题。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青鳊鱼(

乌桕叶(

满载(

归泊(

2、这节诗描绘了这些秋天特有的景物:。

3、诗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此句有双层含义:一是
,一是江岸上乌桕树树影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这里,用倒装句体现渔人
的心情。

4、本节诗以
为主,诗中收束性的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5、品味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常爱作秋天的思索。

我想,秋天是
A
的,秋水长天,明月清风,它让人们舒怀畅神,心旷神怡。

秋天是
B
的,人们付出多少汗水和智慧,它就给人们多少收获。

秋天是
的,它充盈的笑声让人们久久萦怀。

秋天是
D
的,它把一切枯枝败叶,虚浮矫饰清理得干干净净。

秋天更是
E
的,它让人们从一次的收获想到永久的收获,从而不懈地在秋光秋色中忙碌着耕耘春天,播种未来!秋天,给予我太多的思索。

6、“严峻,丰盛,勤勉,忠实,明净”这五个词是从文中空白处A、B、c、D、E抽取出来的,你能否根据语段内容,将它们一一归位?
A
B
c
D
E
7、同为写秋,本语段与课文《秋天》所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课文《秋天》是
;本语段是
8、本语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大致相同,这种写法叫做
,其作用是。

9、试为本语段拟一个小标题:。

0、有的同学认为,如果把文中加点的“更”字去掉,会使更顺畅,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对于秋天,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萧瑟,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明净,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收获,就如作者一样,你见到的又是什么?对于秋天,你是否有更多自己的思索呢?请谈一谈。

答:
一.1.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干涸,没有水了。

5.liè水清。

6.mèi睡梦。

二.1.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四.(略)
五.1.biān
jiù
zài

2.冷雾、白霜
3.比喻
收起青鳊鱼
悠闲
4.写景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5.“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6.A、明净B、忠实c、丰盛D、严峻E、勤勉
7.赞美秋天之美
对秋天展开思考,并赞美秋天的勤勉精神。

8.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内容浑然一体,突出中心。

9.《秋思》
0.去掉不好。

因为“更”字在此起强调作用,强调在对秋天的思索中,其“勤勉”精神是最重要的。

1.(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