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 四月五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 扫墓, 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 孝的具体表现。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 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 为“宵”。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 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全国各地也 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 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
第二环:分组展示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 、 “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天, 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的起源、传承及现实意义。
2.利用查阅图书,上网,社会调查等方法搜集 资料,培养了我们综合实践能力。
3.从古诗词中挖掘历史信息,培养了我们阅读 和表达的能力。
4.用流行歌曲帮助大家记忆,既寓教于乐,还 让我们学习了填写歌词和学唱歌曲。
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
着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
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 B.端午节
(B)
C.中秋节 D.腊八节
第三环 知识抢答:选择题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写出了哪个节日的特
殊气氛? A.元宵节 B.端午节
(D)
C.中秋节 D.清明节
1. 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歌,请问谁知道这首 歌的歌名?
《正月里到了哪几种中国传统节日?
人教部编版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3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活动任务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分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三、活动过程1.分小组选题,确定研究主题。
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进行选题。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有关的小组。
2.小组人员结合选定的主题进行研究,在全班交流并介绍研究成果。
小组内人员进行分工,可以利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围绕主题搜集资料,还可以询问长辈,获得口述资料。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搜集到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将研究成果以适当、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如可以选择电子演示稿展示、粘贴画、板报等形式,在班上进行介绍和解释,与全班同学交流。
3.全班讨论。
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全班讨论:(1)怎么看待传统节日?——我的感悟与思考。
(2)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还大吗?(3)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和愚人节等,你有什么看法?四、活动评价1.在活动前参照小组合作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
2.当各小组依次在全班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参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推选出最佳研究小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发展阶段简表
时间
阶段
先秦
发生期
汉代
定型期
魏晋南北朝
融合期
唐宋
高峰期
明清
稳定期
请其他几个小组派一名 代表来与大家分享传统节日 的习俗及其变化。
春节
往 1.贴春联(在秦汉以前,贴春联的目的是驱鬼压邪 ,以前家家户户 贴的春联内容、字数都一样,用毛笔写的,用浆湖贴桃木)
日 2.压岁钱(一对夫妻俩给自己的孩子八个铜钱在大年三十晚上给) 3.下跪(在唐朝拜年目的是把仇恨解开,他们的祝词都是身体健康, 拜年的方式是下跪)
春节,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除夕到正月初一这个 过程)。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春节”条:“……春节乃是 由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开始时,冬祭一般在 冬末时进行。慢慢地,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开展庆祝活动……最终 成了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中国开始采用世界通用的历法—— 公历(亦称阳历)。但民间仍习惯在农历初一过新年……1914年 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并被批准。
求美: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很美的: 视觉上的美:春节的中国红,清明的烟雨弥蒙,端午 节龙舟的色彩绚丽,中秋节的皓月,重阳节的茱萸插满 头,七夕节的浪漫,都画在人们心目中; 味觉上的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 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传统节日增强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
统节日的起源。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的起源
有哪些 中 国 从哪来 的 传 怎样变 统 节 诗里藏 日
战“洋节”
“中华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获奖作品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 追思先人之德,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 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追思 屈原,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要回到对先人、历 史的纪念与沉思上。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 了图腾的流浪者。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 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 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 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 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 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吃月饼、赏桂花、 饮桂花酒
第二环节:品诗词 猜节日
抢答题
品诗词 猜节日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桃木板写上神荼、 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 吊屈原
变(演变)
春晚、电话拜年、互联网 拜年、禁放鞭炮、微信红 包发压岁钱等 内容变化:祭奠烈士 形式变化:网上祭奠鲜花 追思
女儿回娘家、举办龙舟文 化节、小长假旅游等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探究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观察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春节
• 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我国最盛 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 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 一种习俗。开始时,冬祭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每 年冬天结束时进行。慢慢地,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 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 成了一年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通过探究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节日的起源、重要节日的介绍以及与节日相关的习俗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活动,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重要节日的习俗活动。
2.难点: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增强体验感。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提高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深入剖析其起源和习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准备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例如,展示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呈现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介绍春节的起源,展示春节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14张PPT)优秀课件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 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汉族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 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之说。
端午节 的起源
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 法: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 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纪念屈原之说, 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 位。
活动二 分享: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及演变
图说春节
图说春节
图说春节
清明习俗知多少?
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 放风筝等 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 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 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 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 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 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 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 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 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 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 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思考:这份放假安排表中我们有什么时候发现?
活动一: 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
春节的起源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 岁,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 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 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 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2.难点: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活动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节日故事、习俗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活动体验:学生进行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课堂总结:通过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节日名称、起源、发展、内涵等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示传统节日的特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难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有关信息,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并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我们熟悉的节日。
我们知道,祖国历史悠久,你可知道这些节日是怎么样形成和演变的,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些传统的节日里,探寻这些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感受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二、活动活动1.分小组探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春节(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现在过春节,全国放假7天(含调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优 才海 赡阔 凭天 修空 炼任
展 为
1
谢谢观看!
: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 上台展示我们的探究成果!
传统节日
春节 端午节
表格一:传统节日用品、食品及活动
节日用品
春联、窗花、门 神画、花炮、焰 火、大红灯笼
节日饮食 仪式活动
腊月二十四“扫房 子” 年肉、年酒、饺 岁末除尘(除陈) 子、年糕、金鱼、 仪式 春饼、团圆饭等。 除夕夜的团圆饭 岁守、拜年仪式
小长假旅游等。
结合表格一、表格二,同学们发现中国传 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主题与农业 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那同学们按小组讨论一下,从这些主题中, 大家所理解的中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 观有哪些?
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体现了中华 民族尊敬宗祖的观念和爱老敬老的美德,是中华民族 融汇亲缘感情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 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2.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一重二中 王茹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正确看待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 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了解 传统节日,有利于认识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龙舟、小葫芦、粽子、咸鸭蛋、 彩旗、五色缕、艾酒艾糕、雄 龙舟竞赛 香囊等等。 黄酒、五毒饼 凭吊屈原
等。
节日
春节
端午节
表格二: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不变(传承) 变(演变)
祖先祭祀、辞旧 春晚、电话互联 迎新、拜年、贴 网拜年、城市禁 春联、压岁钱等。限烟花爆竹、微
信红包等。
龙舟竞渡、吃粽 女儿回娘家、举 子、凭吊屈原。 办龙舟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