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 的。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 仄高”来处理。 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 音调的起伏、和谐。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是: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间; 一联之内上下两句平仄相对等等。 概括起来只有一条原则,就是寓变化于整齐之 中。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整齐,抑与扬有规律 地交替和重复着,可以造成和谐的音调。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 以一个字为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 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 但是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 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五言一般是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 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七言是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2212、223、2221” 。 (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参P67页:“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 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 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 神韵、气势 作品主旨、诗人情感

文学鉴赏中“神韵”一词的含义
1、《蕙风词话》说:“所谓神韵,即事外远致也。”它所 说的“致”是指意态、情趣,“事外远致”,指的是蕴含 在作者直接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意趣。 2、《昭昧詹言》说:“读古人诗,须观其气韵。气者,气 味也;韵者,态度风致。”它所说的“气韵”,指的是气 味、风度、品格。 3、盛子履的《溪山卧游录》说:“士大夫之画,所以异于 画工者,全在气韵间求之而已。历观古名家,每有乱头粗 服,不求工肖,而神致隽逸。”从他所举的例子看,他所 说的“气韵”,不外乎指神采、意态、趣味。 以上对于“神韵”和“气韵”的解释,综合起来包含下面 几个方面的意思:风格、风度、品格,基本上可以用风格 一词来概括。这样“神韵”的含义大体上不会离开风
2、押韵
押韵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它是 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个韵 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 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可以预 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回想起前一句。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 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 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 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的节奏 感就更强烈。
回顾《春江花月夜》
•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像小提琴奏出的小 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 • 全诗共36句,4句一换韵,共9韵,以平声庚韵 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 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 韵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替 运用,一唱三叹,回环反复,音乐节奏感强烈 而优美。
4、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 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这些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如 “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 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 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 9首绝句,为每首绝句起一个题目,用散文的 语言描述一下整篇诗歌的意境。 月生、月照、 问月、 月待、月思、月移、 壮阔 恬静 悠远 深沉 哀愁 怅惘 月华、月落、 月沉。 凄苦 无奈 伤感 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替运用,情感也 如春江般起伏变化,层出不穷,回环反复,音乐 节奏感强烈而优美,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婉转 谐美。
《虞美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诵读时 语调要低沉、慢速”
《苏幕遮》“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 有一种欢快感”
“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 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 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 的情感内涵、气韵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因声 求气”。 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 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 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选修目标
回顾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 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 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 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 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 (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 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 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 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 交流体会。
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பைடு நூலகம்、五 字一般不在节奏点上,平仄可以通融;二、四、六在 节奏点上,所以平仄必须分明。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 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122式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 “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322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 “不堪听/急管/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 “正/江涵/秋影/初雁飞”;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美人》“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由由 浅表 入及 深里 ,

选修目标之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 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 读体验。 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通过对诗句中文辞、意象的准 确解读,理解诗作的主旨,并借助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 的本意。解读诗句、解读意象 ( 读懂诗的基础) 知人论世——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生活的 环境和时代。了解创作背景 (帮助把握诗作主旨的辅助资料) 以上为第一单元(基础) 置身诗境——借助联想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 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得到审美享 受。 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 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解读意境 (掌握鉴赏方法) 以上为第二单元(能力提升)
格、神采、韵味这个范畴。
教参“作品诵读要求”示例:
《将进酒》“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 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于雄快之中,得其 深远宕逸之神” 《阁夜》“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顿挫 的调子来诵读”
《李凭箜篌引》“这首诗为乐府歌行体,音韵流转自然。 其主色调是凄怆激昂的,但中间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
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基础 •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提升 •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共鸣 •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
• (“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

诗歌赏析应该先心悟(以意逆志、 缘景明情),再口诵(因声求气)
本单元教学建议
《教参》101页: 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 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要为了技巧而技巧。※应该首先 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 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 ※ 对一些经 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 缘景明情),※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 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 气)。要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 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 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古诗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 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 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说:“诗为有声之画,画 为无声之诗。”他指出诗与画的密切关系,至于诗 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音乐要借助声音来构 成,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和歌唱。中国古代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正因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诗人们在 创作诗作时往往要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 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要调动声音去打 动读者的心灵。
何谓“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 1、“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2、“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 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 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3、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共鸣),古人之音节都 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 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因声求气”实为求诗人之神气
诵读、吟诵不同于平时教学环节中的初读,而 是在充分了解诗作内容和情感之后的鉴赏美读。
教参73页陈少松称“吟诵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学”。 1、相传孔子善读《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 聆赏。 2、曾子原宪吟唱《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3、《齐东野语》中记载“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 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 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 可见诵读时的有声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诵读吟 咏可以显示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二、学生感知接受 • 整体感知: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 首联颔联:诗人登楼远眺引 此地空余黄鹤楼。 发怀古之幽情。连用两个“ 黄鹤一去不复返, 空”字抒发岁月不再、不见 白云千载空悠悠。 古人的遗憾。 晴川历历汉阳树, • 颈联尾联:望见汉阳树,望 芳草萋萋鹦鹉洲。 见鹦鹉洲,乡关在何处?唯 日暮乡关何处是? 见烟波浩淼,乡愁无限。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双数句尾字必 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 七言以入韵为常。 ※但是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也存在问题: 张中行 先生在《诗词读写丛话》谈到:“押韵的所求是声 音的回环美,这回环美的音乐的形式,能够恰好与 内心的情感水乳交融吗?理论上有碰巧的可能,实 际上却很少可能。……押韵的结果经常是情意向声 音让步。” 过分强调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会丧失诗意,同时 我们也要考虑到古今音变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 必在声律知识上讲的过精过细。 《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说:“若果是有了 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一、“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理论解释 (教师的备课准备)
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
1、节奏 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每当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 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 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 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从声律方面来把握诗的情感基调
• 全诗从黄鹤楼这个点向外辐射,既有对历史的 回顾与追思,又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情意悠 远绵长,诗所押的韵(楼、悠、洲、愁)读起 来也是徐缓而悠长的。(体会韵脚) • “黄鹤”这个双声词连续出现了三次,打破了 律诗平仄的格律,但造成了一种新的节奏感, 取得了回肠荡气的音乐效果,恰当地体现了诗 人因登黄鹤楼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节奏) • 此外“悠悠”这一叠声词使韵律绵长,强化了 诗人物是人非的空寂感。(叠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