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指导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指导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指导书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者有皮肤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用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为7天,如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6、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选择另一穿刺点。

7、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8、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出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加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特制定本制度:一、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应作为医院目标性监测的重点内容常规开展,监测结果定期进行分析和反馈。

三、医务人员在置管操作和维护导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置管后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定期更换。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无菌纱布为1次/2天,如果敷料或纱布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五、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防乳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八、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渗湿或浸入水中。

九、医务人员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出导管。

十、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十一、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出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每日更换,无菌透明敷料为3天/次,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感染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感染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感染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

(2)诊断与报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

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

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

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1. 注意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2.对穿刺点触诊前后,置管、更换或调整导管前后,更换
敷料和护理前后,使用导管前后必须按照规定洗手。

有消毒指征时,可使用快速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留置导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戴手术帽、
口罩、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铺无菌治疗巾。

4.每次换药前,应对留置导管进行评估,观察导管缝线有无
脱落,穿刺点有无分泌物渗血等,若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处理,更换敷料时,穿刺点皮肤、导管端口应使用含碘消毒剂消毒。

5.使用无菌的开口纱布垫于导管皮肤出口处,再用无菌纱布
覆盖导管皮肤出口处,并妥善固定导管及纱布,以防脱出,或用透气性能良好的贴膜,若患者有皮肤过敏、出汗较多、高温季节、有渗血的情况则使用纱布,不可用贴膜。

6.覆盖的敷料,若为无菌纱布,可2天更换一次,若为专用
敷料,可7天更换一次,但每隔1-3天来透析时,都必须更换,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沾污时应及时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 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    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 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 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 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 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 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CRBSI,特订本措施: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8)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临床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集束化管理及要点总结

临床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集束化管理及要点总结

临床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集束化管理及要点总结PICC是经外周血管置入,尖端位置到达上腔或下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具有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易于固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与低出生体质量儿的静脉治疗和营养中。

由于危重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抵御细菌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发生导管感染的风险也在增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可危及其生命。

CRBSI发病率为2.3‰,通过循证的方法来实施对新生儿PICC导管的置入、定位、评估及维护等前瞻性操作,以降低新生儿CLABSI的发生,从而延长新生儿PICC的使用时间,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CRBSI高危因素手卫生和无菌术护理人员在操作前未严格手卫生,无菌意识薄弱,操作时因新生儿的哭闹,消毒不彻底导致残留的细菌可沿导管表面转移黏附或是定植在导管上,从而由穿刺点进入到体内引发感染。

新生儿低体重出生体质量越低的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越薄,自身免疫力也越低,体重<1500g的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会显著增加。

PICC导管留置时间危重的新生儿经口喂养的热卡达不到身体需求量,该群体需要较长时间应用PICC维持全胃肠外静脉营养液输入,营养液的配制里又包含了多种高渗透压液体。

如果冲管不到位,细菌就容易黏附在管壁上不断繁殖;PICC导管在血管内留置期间会随患儿的活动摩擦,PICC 留置时间≥21d,也是发生CRBSI的独立因素。

置管人员经验及穿刺成功率新生儿目前置管多为盲穿,导管能否一次性送到位大多数依赖穿刺者的经验,新生儿相较于成人基本存在血管条件差的先天劣势,对护理工作者极具挑战,置入时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

临床实践大多由高年资PICC专科护士置入,多次穿刺,会造成血管内壁、皮下组织损伤及局部血肿,导致新生儿对微生物的防御力降低,导致细菌入侵血管发生CRBSI。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预防掌握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行特别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纵技巧.置管后的患者消失产生沾染的安全.导管相干血流沾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铲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消失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随发烧.寒颤或低血压等沾染表示,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白的沾染源.为有用预防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产生,特制订以下预防掌握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掌握措施1、置管时应该遵照最大限度的无菌樊篱请求,置管部位应该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纵人员应该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3、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卖力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进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该立刻改换.4、置管进程中严厉履行无菌技巧操纵规程.5、置管应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类敷料必须达到灭菌程度.6、选择适合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间静脉置管时,应该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应用颈静脉和股静脉.7、采取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齐心圆方法消毒,消毒规模应该相符置管请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该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纵.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进行置管操纵.二.置管后的预防掌握措施1、应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笼罩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该应用无菌纱布笼罩.2、按期改换置管穿刺点笼罩的敷料.改换距离时光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消失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改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该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衔接端口的干净,打针药物前,应该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打针药物.若有血迹等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5、告诉置管患者在洗澡或擦身时,应该留意呵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成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滞输液后,应该实时改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间静脉置管后,应该用心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通例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厉包管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迫状况下的置管,若不克不及包管有用的无菌原则,应该在48小时内尽快铲除导管,改换穿刺部位后从新进行置管,并作响应处理.9、疑惑患者产生导管相干沾染,或者患者消失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该实时铲除导管.须要时应该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造就.10、医务人员应该天天对保存导管的须要性进行评估,不须要时应该尽早铲除导管.11、导管不宜通例改换,特别是不应该为预防沾染而按期改换中间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2、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4、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6、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做好导管的护理。

7、做好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
中心静脉导管,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X X县人民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的选择与置入1、评估患者需求在决定为患者置入导管之前,医护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确定导管置入的必要性和合适类型。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导管使用,降低感染风险。

2、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治疗目的、预计使用时间、患者血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材质、管径和长度的导管。

一般来说,聚氨酯或硅胶材质的导管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

3、置入部位的选择优先选择非股静脉部位进行置入,如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

这是因为股静脉部位的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同时,要避免在有皮肤破损、感染或其他病变的部位进行置入。

4、无菌操作置入导管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医护人员应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并使用无菌手术衣和铺巾。

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以确保无菌区域。

二、导管的维护与管理1、敷料的更换定期检查和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透明敷料每 5 7 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每 2 天更换一次。

如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2、导管的固定确保导管固定妥当,避免导管移动和脱出。

同时,要注意避免导管对血管壁的过度刺激和损伤。

3、冲管与封管在每次使用导管前后,应进行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操作。

使用适当的冲管液和封管液,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以防止血液反流和血栓形成。

4、监测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寒战、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等,及时发现可能的感染迹象。

定期进行导管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

三、手卫生与环境清洁1、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导管和患者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

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2、环境清洁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

特别要注意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床栏、床头柜等进行消毒。

四、教育培训1、医护人员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感染预防知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如使用抗菌药物、更换导管等,以 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
预防措施效果评估
评估方法
通过对比实施预防措施前后的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患者 症状等,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
调整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对预防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以提高预 防效果。
05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原体和耐药性问题。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庭护理的 能力,以降低感染风险和促进康
复。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以应 对跨国界的感染问题和共同应对
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防控流程制定
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感染防控流程,包 括导管插入、维护、拔除等各个环节 。
定期对流程进行评估和更新,以适应 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合适的手卫生和防护设备的使用
提供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和用品, 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 、中、后都能正确进行手卫生。
监督和定期检查手卫生执行情况 ,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手卫生行为
导管更换规范
确定更换指征
当导管出现故障、感染、堵塞等 情况时,应及时更换导管,避免
问题的扩大。
严格无菌操作
在更换导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整个操 作过程中手部和器械的清洁。
选择合适的导管
应选择适合患者和临床需求的导管 ,避免使用不合适的导管而导致感 染和其他问题。
04
CATALOGUE
感染风险因素
CRBSI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 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导管类型和置管 技术、医疗环境和护理质量等。以下 是一些常见的感染风险因素
导管类型和置管技术:如中心静脉导 管、动脉导管等,以及置管过程中的 无菌操作、皮肤消毒等,对感染的发 生也有影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办法之南宫帮珍创作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把持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革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呈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并陪伴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暗示,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办法: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办法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年夜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寺库年夜无菌单.2、置管把持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 穿无菌手术衣.3、严格依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 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把持规程.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需到达灭菌水平.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 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 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 尽量防止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7、采纳卫生行政部份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 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 再进行置管把持.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 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把持.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办法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 对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2、按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 但纱布或敷料呈现湿润、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4、坚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 注射药物前, 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 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 应当立即更换.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 应当注意呵护导管, 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 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 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惯例冲管, 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 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 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革除导管, 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 并作相应处置.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 或者患者呈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 应当及时革除导管.需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真个微生物培养.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管导管的需要性进行评估, 不需要时应当尽早革除导管.11、导管不宜惯例更换, 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按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置管时:
①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②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
①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儿选无菌纱布。

②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不少于每周一次更换敷料及输液接头,更换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用安尔碘棉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至少3遍,并充分待干。

如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③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④所有液体的输入均采用输液泵,输液速度≥3mlh,及时更换输液,输液结束及时脉冲冲管并正压封管。

⑤患儿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荣的
⑥新生儿使用1.9Fr导管时,严禁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

⑦如出现条索状硬结,应给予喜疗妥外涂按摩至吸收每日4次,必要时请理疗科进行理疗。

⑧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拔除导管时应进行管端培养。

⑨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⑩禁止在穿刺处肢体测量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