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23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

【推荐下载】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

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以下为为您编辑的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敬请关注!! 论文摘要:平民作家老舍广泛细致地描写了市民生活,本文围绕其创作中难以割舍的市民文化情惊,从形成原因、内容层次及建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索。

 出身市民阶层的老舍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写小说,其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而且因其小说中体现的独特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建立在对下层人民深刻理解上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力。

老舍成了说不完的老舍,至今魅力长存。

 传统的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作家对于生活的体验,因此探索作家外在环境,可以阐释其内在心里及其潜意识依据。

 老舍独特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首先源于幼时的生活环境。

老舍生于清朝末年北京一个旗人家庭,父亲是一名下级旗兵,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战死,父亲死后,一家六口人靠母亲为人拆洗缝补,艰难维持生计。

老舍曾这样谈到他的家庭情况: 我还不到两岁,父亲即去世,一家更穷了,天天吃棒子面与咸菜。

因为穷,九岁才在宗月大师资助下得以上学,这样贫穷的身世经历一开始就将老舍置于底层社会物质匾乏中。

正如《昔年)诗中写道: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这首诗正是对他前半生忧患经历形象的写照。

这些艰辛和不幸正是老舍一生写作的感情切入点,他将笔触伸到城市底层的贫民领域,他所提供的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是无人堪与比拟的,他描绘了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诸如车夫、老人、暗娟、巡警、教员、拳师、土匪、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汉奸,都有栩栩如生的刻画,都市古风、市井俗态无不穷描极绘。

一老舍作为小说家最杰出的贡献,就以他广阔的审美事业,提供一部古都社会新旧更迭期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百科全书。

 其次源于母亲的影响。

老舍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谈到: 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很义气的女人。

浅谈老舍民族意识的形成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浅谈老舍民族意识的形成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浅谈老舍民族意识的形成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作者:徐建新来源:《职业时空》2011年第09期摘要: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文学创作中伴随着不断深化的文化反思,表达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文章从老舍早期民族意识的形成到他作品中“隐式满族文学”再到明确反映满族人在清末时的全景式生活的作品《正红旗下》的创作这一过程中,总结出老舍的民族意识不仅仅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质,而且他最终超越了族群意识,表达了内主团结、外抗强敌的时代主题,洋溢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

关键词:老舍;民族意识;小说老舍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满族情感的少数民族作家。

这可以从他本人的言语、作品以及在其亲人的言论和研究者的著述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在讲到老舍的创作经历时,赫然写着:“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其父舒永寿,是一名皇城护军,其母姓马,均为满族旗人。

老舍自幼便生长在旗人中间,可以说他的人生之根和创作之本都深深地扎根于满族文化之中。

老舍身上流淌着满族儿女的热血,并且深受满族文化的熏陶,从里到外都是一个真正的满族人。

在老舍成年之后,仍然始终保持着与旗人社会的密切联系,包括他娶了一位旗人妻子,还与许多旗人如罗常培、白涤洲、董鲁安、宁恩承、富少舫等成为挚友。

一、老舍的民族意识早期形成阶段老舍出生在一个满族家庭中,在他的人生成长阶段中,受到了来自于家庭、亲人方面的满族文化的熏陶。

无论是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心理素养以及个性气质等都受自身家庭成员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之深,延及老舍的一生。

北京西北角护国寺附近的小羊胡同是老舍的生长之地,他的童年就是在此度过的,可以说这是老舍生命的摇篮,是他的人生之根,创作之本,他的众多经历、感情,都是从这开始生成。

在老舍开始上学一直到师范毕业这一人生阶段,影响老舍性格形成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来自于家庭及亲戚方面的满族文化因素影响;一是来自社会(主要是学校)方面的汉族文化因素影响。

[老舍,小说,人物]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

[老舍,小说,人物]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

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一“异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思想内涵,主要表现社会、科技、物质等异己力量对人的挤压、扭曲、变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陌生、敌对等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孤独感。

它主要受西方现代文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产生。

而落后的中国,虽然不具备西方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文明程度,但在中国独特的文化系统中,“异化”的悲剧却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祥子正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始终以“车”为轴心,买车是他的自我奋斗的辉煌,丢车(包括车被抢夺,钱被勒索,被迫卖车)则是其人生发展的低谷。

人与车的关系构成小说的主架。

当祥子把拉车认定为职业后,他的价值就被对象化在车上,只有当车存在,他的存在才有意义,只有买上车,他的价值才能得到提升。

人的意义被外化在“物”上,人失去其自主性、独立性、完满性。

因而人本身不能确证自己,只有在对物的肯定中才能把握自身。

车对祥子的意义正如土地之于农民、机器之于工人,是一种工具与主体的关系。

但当车、土地、机器等工具一反服务于主体的姿态,而变成主体的主宰时,主体的异化就再所难免了。

在祥子与车的追求和逃逸的游戏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由此凸现。

祥子走的是一条个人奋斗之路,他的失败显示出个体与社会的对立,不管个体如何挣扎,都必然无法抗拒社会的力量而走向灭亡。

老马祖孙的命运、二强子的结局,都在向要强的、健壮的祥子作出暗示。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理想的社会应当允许人充分自由发展,但现实的社会却有着强大的异己力量,不断淹没个体,吞噬个人。

祥子逃不出的悲剧是车夫阶层都逃不出的悲剧,也是贫民阶层共同的悲剧。

只有人成为社会异己力量的帮凶,才能摆脱祥子式的宿命,但问题在于,这不是更深刻更可怕的异化吗?祥子的悲剧含有批判社会的意义,“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3]。

但老舍更关注的是“文化”。

“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 老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 老舍

老舍老舍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在文化批判视野中展开了富有独创性的市民世界的图卷,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国民性的探讨、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都是发人深省的。

1.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很旧派、保守闭塞。

老舍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并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及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从而批判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方面。

诸如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二马》),知足认命、墨守成规、敷衍平庸的张大哥(《离婚》),回避政治、保守苟安、谨遵祖传礼教、逆来顺受的祁家老太爷(《四世同堂》)。

2.新派市民形象:通过给他们画粗俗的漫画,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表现了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谨慎以至批判、排拒的态度。

3.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性格。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塑造了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骆驼祥子》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三、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一)“京味”作为老舍的风格特征,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其注入的文化趣味。

分析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分析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分析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摘要:在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老舍持续地进行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自觉承担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建设新文化的历史重任,他曾探讨过的许多社会文化问题,如“文化激活”、“文化失落感”、“道德失范”、“文化传承”、“文化更新”等等,直到今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与学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去梳理和阐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老舍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许多学者也对此多有具体的探讨,诸如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老舍与北京地域文化、与旗人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等等,都曾是人们探讨过的热门话题,这些探讨成果丰硕,深化了人们对老舍这位作家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的认识。

然而,这些探讨多是从老舍作品中提取某些文化类型,进行印证演绎和意义诊释,并未能深人到老舍所处的时代语境中,揭示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生成与发展的复杂诱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中了解到老舍何以要选取文化批判的独特视角来展开他的文学主题提炼和文学想象。

而这些,就是本文要试图完成的研究课题。

一老舍是携带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于192b年正式登上文坛的,他的文化批判视角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初露端倪,随后延续和深化加强,并逐渐形成其小说鲜明的主题特点。

而实际上,老舍在走上文坛之前的20年代初,即已立志从事文化批判和新文化建设了。

那时,他曾表达过这样的志向:“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蔽,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须预备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

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也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

”从这段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老舍此时已经有了清醒的文化批判意识,一方面,他立志要对传统“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进行“破坏、铲除”的去弊工作,另一方面,他又决心要“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更新。

试析在市民生活画卷中展开的文化批判一谈老舍的文化思考

试析在市民生活画卷中展开的文化批判一谈老舍的文化思考

试析在市民生活画卷中展开的文化批判一谈老舍的文化思考论文关键词:老舍市民题材小说文化批判文化理想论文摘要:对于新型文化模式的探索和选择是老舍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

在对市民生活题材的开掘、人情世态的描摹和市民心态的刻画中,老舍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对传统文化展开了沉痛批判,并在《四世同堂》的钱默吟老人身上表述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撞击、交流、融合,是老舍等二十世纪作家必须直面的文化语境。

对于新型文化模式的探索和选择是老舍文学创作的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首先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与异域文化的对比实现的。

老舍认为只有“用思想去分析世态,而后你才会从浮动的人生中找到了脉络,才会找到病源”。

所以,与鲁迅先生用“杂取种种人”合而为一的方法塑造精神典型不同,老舍的小说执着于市民社会生活题材的开掘、人情世态的描摹和市民心态的刻画,笔下完全是寻常巷陌、百姓人家。

如果说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那么老舍的小说则可称得上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市民社会的真实画卷。

它汇集了各种职业的中下层劳动者一一洋车夫、巡警、拳师、妓女、裱糊匠、剃头匠、棚匠、卖唱艺人、小商贩、小职员、小官僚、教师、洋博士・一以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过节、逛物、结婚、生孩子、夫妻吵架、邻里关系到铁蹄下的忍辱偷生、颠沛中的互相救助和奋起反抗等日常生活,以饱蕴关怀之笔在民族风味十足的生活习俗的写照中,在小人物卑琐、麻木、自私、虚荣而又隐忍、善良、忠厚、勤劳、热情等多侧面的人性展示里,客观而忠实地描绘了诸般小人物在封建文化和国破家亡的双重精神重压下的人格丧失和心理畸形。

透过这众多的生活表象,老舍看到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

因此,他和二十世纪许多启蒙思想家与启蒙文学家一样,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对传统文化展开了沉痛的批判。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

它关注的是人生活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关系准则:“吾人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以至于一切相与之人,随其相与之深浅久暂,而莫不自然有其情分。

因为爱,所以批判——解读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文化的自我批判

因为爱,所以批判——解读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文化的自我批判

尊,那自尊也就铸就了气质风度(“北京城中,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

在市民人物,这份“尊敬”则有助于避
免俗媚———通常市民文化中最致命的病象;如小说中棚匠刘师傅的凛然之气,小文夫妇的雍容大度。

闲雅神情、尊严态度、礼仪文明使古城于优雅中更添了尊贵。

北平市民沉醉在这种文化的尊贵风度中,不由自主。

二、“应当先责备那个甚至把屈膝忍辱叫作喜爱和平的文化。

那个文化产生了静穆雍容的天安门,也产生了天安门前对着敌人不敢流血的青年”
北平的文化是一种熟透了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难免存在着我们民族精神方面的许多弱点。

瑞宣满怀报国雪耻之心,却因为是长孙,恪守着“慈父孝孙”的封建伦理道德,始终没能走出北平去参加抗日斗争。

小崔老舍
All Rights Reserved.。

老舍文学思想赏析

老舍文学思想赏析

老舍文学思想赏析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号舍予居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作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老舍的文学思想深刻而富有独特性,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老舍的文学思想出发,对其进行赏析。

一、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老舍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的小说《骆驼祥子》就是对旧中国社会的生动写照,通过主人公祥子的命运,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在小说中,祥子为了生存不惜偷盗,最终却因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老舍通过小说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无奈,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此外,老舍的剧作也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他的代表作《茶馆》就是对当时社会的生动写照,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和各种各样的客人的对话,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性思考深入人心。

可以说,老舍的作品无一不在反映和批判当时社会的现实,这也是他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

老舍的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也是一大特点。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在小说《四世同堂》中,老舍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剧作《雷雨》中,老舍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的并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老舍的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注和理解,也是他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

三、对文学的追求和创新。

老舍的文学思想还体现在对文学的追求和创新上。

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断追求突破和创新,尝试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力求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独特性。

他的小说《骆驼祥子》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加客观和真实;而《四世同堂》则采用了多角度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老舍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及历程演变

老舍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及历程演变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2 卷 9
中, 既有对 传统文 化 的批 判 和反思 , 又有对 西方 文化 的冷静审 视 , 而确 立 了其 东 西 方 文化 优 劣互 补 的 从 价值 立场 。
在 。 同情 、 容 、 宽 担忧 、 恨 等复 杂 的感 情是 老舍 对 愤 主人 公深深 地“ 其不 幸 ”而 轻 轻 地“ 哀 , 怒气 不 争” 的 具体 表现 。
在 英 伦 的几 年 生 活 , 老舍 把 中国传 统 文 化 放在 世 界文 化丛林 中进行 思 考 , 一 个 新 的 角 度 审视 着 从
中国传统文化 。一方 面, 以一种冷静的态度来观 他 照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 国民性” 的弱点 , 并对此
进行 了深刻 的剖 析 ; 一方 面 , 另 对西 方 文 化 , 他又 有 所选 择 而不是 全 盘 接 受 。因 此 , 老舍 早 期 的创 作 在
套文化价值观念 。
关键词 : 文化 批 判 ; 舍 ; 说 创 作 老 小
中图 分 类 号 :2 6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9 3 (0 1 0 —0 30 I0 . A 10 —2 3 2 1 )20 2—3
老 舍是 中 国现 代 文 学史 上 一个 独 特 的作 家 , 他
骨子里的孤高 , 使老舍形成 了宽厚却不乏刚强, 好骂
世但 又不失 同情 心 的性 格 特 征 , 影 响 了他 一 生 的 并
收 稿 日期 :0 01-4 2 1- 10
作者简介: 李
霞( 9 2 , , 1 8 一)女 山西运城人 , 士研究生 , 硕 从事 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究 。
2 4
创 作 活动 。这 是 老 舍 文 化 批 判 意 识 形 成 的第 一 个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评视野关照分析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评视野关照分析

学年论文题目: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姓名:王艳班级:120901学号:120901124学院:人文学院指导老师:藏文静2014年6月30日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摘要:老舍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市民形象,这些市民形象都被作者以文化批判的视野所关照。

人物极具个性,富有真实性,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百态人物所塑造出来的,都被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烙印,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

这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视野“市民世界”民族国民性老舍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话剧,诗歌等作品,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尤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市民世界”。

在他所构建的“市民世界”里, 他以文化批判的视野,幽默而尖锐的笔调,独特的个人审美趣味。

使丑恶、愚昧、堕落、滑稽、善良、侠义、勤劳充斥其间,并在人物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强烈的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一,老舍人生经历及其文化批判视野1,老舍的人生经历老舍是一位满族旗人,出生在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

父亲是皇城护军,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满族贫妇。

他本来有“3位哥哥,4位姐姐,活下来的却只有四人,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1他是父母的老儿子,母亲是在31岁时生下的他,由于家境贫寒,他刚出生时母亲就因为难产差点死去,而他也因为寒冷差点被冻死。

它是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出生的,连一向脾气暴躁的姑母也惊讶于他的出生,“难道是我们祖坟上要冒青烟了?”○1老舍一家子的生活全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来维持。

后来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父亲在那场战争中战死,留下老舍的母亲带着一大家人艰苦度日,这些在年幼的老舍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老舍创作的文化批判精神

老舍创作的文化批判精神

老舍创作的文化批判精神王晓琴老舍是个非激情状态的文化型作家。

他认为文化乃民族的命脉,是立国之本,提出“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历史的繁荣与延续——人存而文化亡,必系奴隶”,因此,他总是从文化视角探讨民族的命运。

文化批判成为贯穿老舍创作的精神纲领。

老舍创作中的文化批判精神,主要特征为:其一,以全球眼光,通过文化比较,进行多元文化的互识互证。

他一方面反对封建复古派的中国中心论,以充满竞争活力的西方现代文明为参照,深刻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的反进化倾向。

他以笔下的“老民族中的老分子”,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人一生下来就“出窝老”,走出国门,就只能“给外国人当笑话用”,遇到危险,便只会闭目受死,“就像三期梅毒似的,一下子溃烂到底”。

另一方面,他又反对全盘西化派的西方中心论,以追求和谐圆融的东方文明为参照,敏锐指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体系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弊端。

他通过作品中“没人性”的洋鬼子和“失了根”的假洋鬼子,卑鄙自私,散发铜臭的灵魂,指出西方文化的偏狭冷漠,倚强凌弱,“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是狗”,痛感这样的文化模式正使人异化为商品,变成金钱的奴隶。

这样经过多元文化的互识互证,老舍提出文化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特重精神,便忽略了物质,造成民族的落后挨打;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崇尚物质,而失其精神,则导致人的异化。

两种文化各有偏至,都存在危机。

因此,他在创作中,以双向逆反心态,进行双重批判,既反中国传统文化的窠臼,又反西方现代文明弊端。

其二,以人类意识,通过多元文化的互补融合,预见世界“和而不同”的发展前景。

老舍在考察中外历史文化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能激发人类的灵感和创造性。

因此,他在20年代,通过一个新加坡华侨儿童小坡的梦境,预言了多民族和谐发展的花园城市远景。

在40年代初创作的戏剧《大地龙蛇》中,又进一步勾画了实现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蓝图。

浅论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

浅论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

浅论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论文关健词:老舍市民文化批判建构论文摘要:平民作家老舍广泛细致地描写了市民生活,本文围绕其创作中难以割舍的市民文化情惊,从形成原因、内容层次及建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索。

出身市民阶层的老舍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写小说,其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而且因其小说中体现的独特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建立在对下层人民深刻理解上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力。

老舍成了说不完的老舍,至今魅力长存。

传统的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作家对于生活的体验,因此探索作家外在环境,可以阐释其内在心里及其潜意识依据。

老舍独特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首先源于幼时的生活环境。

老舍生于清朝末年北京一个旗人家庭,父亲是一名下级旗兵,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战死,父亲死后,一家六口人靠母亲为人拆洗缝补,艰难维持生计。

老舍曾这样谈到他的家庭情况:“我还不到两岁,父亲即去世,一家更穷了,天天吃棒子面与咸菜。

因为穷,九岁才在宗月大师资助下得以上学,这样贫穷的身世经历一开始就将老舍置于底层社会物质匾乏中。

正如《昔年)诗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这首诗正是对他前半生忧患经历形象的写照。

这些艰辛和不幸正是老舍一生写作的感情切入点,他将笔触伸到城市底层的贫民领域,“他所提供的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是无人堪与比拟的,他描绘了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诸如车夫、老人、暗娟、巡警、教员、拳师、土匪、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汉奸,都有栩栩如生的刻画,都市古风、市井俗态无不穷描极绘。

·一老舍作为小说家最杰出的贡献,就以他广阔的审美事业,提供一部古都社会新旧更迭期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百科全书。

”其次源于母亲的影响。

老舍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谈到:“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很义气的女人。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剖析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剖析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作者:林贵云指导老师:曹建玲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

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

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

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

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

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摘要:本文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方面探求老舍小说独特的艺术个性。

分析了他对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二者有不同的侧重,传统文化批判重在对落后国民性的展示,西方文化批判重在对病态的市民性格作揭露。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引言老舍传承新文学启蒙精神,继续弘扬鲁迅开拓的“国民性批判”的宏大主题,其小说最终精神指向落在“人”身上。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传统文化的丧失,老舍怀着复杂的心情,惋惜、无奈;但更多的是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负面因素的批判,另一方面,他也批判了西方文明中金钱、物欲对人的心灵的腐蚀。

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远远大于文化认同,从而使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力量远远大于其他作家。

老舍对市民的批判是通过发掘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来达到的,文化在老舍那里是充当精神批判的武器。

文化批判不过是手段,而通过批判揭示市民性格,并进而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才是最终目的。

老舍的这种文化批判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但这两种文化批判的侧重点不同,传统文化批判重在对落后国民性的展示,西方文化批判重在对病态的市民性格作揭露。

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曾经哺育了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世世代代的人们,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并常常在民族、历史的严重危机关头转化为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

但是,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断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话语权在传统文化中加进去许多糟粕。

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于封建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也毕竟显出“老相”,逐渐丧失阐释当代问题的能力。

老舍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可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加以审视:(一)、饮食文化的弊端和病态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

关于“饮食”的民情风俗颇具民族特色。

不仅“食”的制作方法繁多复杂,不厌其精,而且关于“食”的礼仪内容也十分讲究。

中国人的吃一直是老舍不吝笔墨之处,从老舍对北京人饮食风俗的一篇篇速写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食存在的种种弊端。

【doc】论老舍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doc】论老舍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论老舍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老舍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唐霞摘要:家庭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之地,更是情感和精神的皈依之所.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足以成为对于传统文化近现代命运的认知与反省.老舍以多重视角,既观察和描述着国民精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对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的一面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又对旧有丈化的优质部分认可而且推崇,从中透视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关键词:老舍文化反思家族意识文化批判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一位坚持不懈地反思民族传统,对国民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作家.和鲁迅相比,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老舍,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不是特别系统与深入,因此对旧的家庭制度,家庭伦理进行的反叛更为激进猛烈,从而把对家族伦理的批判在文学上推向高潮.与鲁迅相比,老舍能较为坦荡地看待自己在精神上,心理』二无法摆脱的对家的情感眷恋,能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家族文化的优质部分,甚至对某一部分还持肯定的态度.他在新旧文化的对比中更深地切入了中西方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和广阔视野中,既透视了民族心态的各个层面,义触及了东西方不同种族之间要求心灵沟通的愿望和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并企图在中西方交流中以现代精神对传统素质进行调整.重塑国民灵魂.这种审视的新角度,是对鲁迅以来新文学创作解剖国民性主题的拓展,从中透视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一,老舍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批判了传统文化的阴暗,落后,血腥老舍的作品大多以文化批判意识着称.他以北京市民社会作为自己文化批判开拓的最为主要的领域.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最为典型,突出的文化古城,大到整个北平,小到一座座四合院都俨然是一座座"铁屋子",一个个的"家".通过对生活其中的北平市民的描写,中国人的国民性得以充分全面展现.受到平民社会市井气息,皇城帝都文化的熏陶,以及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老舍为他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一'种最适合的方式,以一种半恨半笑的姿态把古老中国的一角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众多作品,老舍以多重视角,观察和描述着国民精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对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的一面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地反省和批判.《二马》中的老马,因继承遗产到伦敦经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成了商人,他却鄙视经商,也不愿意去打理它,而把时间花在喝茶,睡觉,给房东太太浇花,养狗上.他的习惯,作派,心理,处处表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名十作风.在小节上他好虚礼,爱面子.别人一夸中国的东西,他就非得白给人家一点什么,人家夸中国好,他就请吃饭.但在大节上,却表现出卑怯,愚昧和空虚来.他本是鳏居多年,为博外人一笑,却硬说自己在国内有五六个太太.为迎合洋人,他甘愿在英国人拍摄的侮辱中国的电影里扮演角色.通过老马身上反映出来的这一切,老舍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苟且偷安,敷衍,妥协和妄自尊大的一面.长篇巨制《四世同堂》也是他进行文化反思的经典之作.作品并没有重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描写他们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劣迹,而是通过真实反映北平人在异族侵略者的统治之下灵魂遭受凌迟的痛楚,来剖视他们封闭自守,苟且敷衍,惶惑偷生的思想和精神的负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中国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认为"中者天下之『F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刚健中正,居中不偏,是万事亨通的无形大道".这种和为贵的中庸思想是儒家基于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得出的最高理念.中国人多少年来都是温柔敦厚,叫平八稳,外圆内方.性格上忍耐过余,把"小不忍则乱人谋","先礼后兵"等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因此,北平沦陷时,小羊圈胡同的居民,有几个不是把"忍"字死死地挂在嘴边:"咱们还是老老实实的过同子,别惹事!反正天下总会有太平了的时候!同本人厉害呀,架不住咱们能忍啊!"…他们以决不招惹是非作为消敌避灾的最大智慧和最有用的武器,从而陷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低质量生活标准."识实务者为俊杰"——这句被世代的中国老百姓喊烂了的"处世格言",在外侮临头的时刻,就是这么顺势地派9]【H主DA一呈呈纛中国当文学研究上了用处.而与国家意识相当薄弱相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出奇地强烈.每个人的全部行为与选择都必须以家庭的利益为转移,调整.而比家庭强大的多的社会只能以无数个散在的家庭作他的基本支撑点,在这样的社会关系序列里,每个国民的个性也罢,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也罢,都无可奈何地溶解于家庭的欲望之下.恋家护家成了家庭宗法制度下人们最突出的观念情结.像是四世同堂的祁家老人,城叫敌人占了,邻居们屡遭劫难,他自己都可以不往心里去,唯独"只怕庆不了80大寿".在他的脑子里时时守望的是他一一生心血换回来的这个家,国将不国对他来说倒尤在其次.其他的平头百姓个个担着沉重的家庭责任,都不得不把维持家庭的苟安放到记挂国事的前头.由于家庭观念压抑着国家观念,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像小崔,小文,李四大爷,孙七都是临死才醒悟国破家就必亡的真理.通过这些,老舍感觉到,也希望人们都能感觉到,传统文化的糟粕,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下,已越发散发出令人起厌的腐臭气味.把传统文化压抑人,禁锢人的一一面清晰地揭示出来,它的警示作用不能说不大.二,承认自身在感情上与旧家庭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对旧有文化的优质部分不但认可而且推崇老舍长养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与这个文化有着割舍不掉的血脉关系.传统文化是他精神得以归依的"家".因此,老舍以一种平民进取姿态选择,吸收着传统文化的养料.老舍是…位珍惜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作家,他对确立在传统基点之上的真,善,美的人生意蕴,有着不懈的执着.如《四世同堂》中处于小说中心地位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祁家,与其说是一座包含血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倒更是一个处处充满温情和爱的"家".老舍对四世间堂的家庭伦理之情是有一种眷恋之情的,他认为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情感关系是人本能的一种需要,在道德层面上有其合理的地方.老舍是以充满深情的眼光写了一个长幼有序的大家庭——祁家,一个富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家庭.它所特有的温馨与凝聚力无不让人感到神往.在传统社会里,看一个家庭既要看其政治地位是否显赫,经济是否富裕,更看重人丁是否兴旺.对此,老舍是持认可态度的,"这样的家庭如果内部有序的话,更能为人称道".祁家老人虽是家长,但他对家庭里每一个成员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未经同意离家出走的孙子,虽有不满,但还是表示理解.除此之外,老舍对祁家几代人堪称楷模的治家风范也无不推崇和赞赏. 祁家第三代祁瑞宣温文尔雅,既善待父母又对兄弟宽厚忍让,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忍辱负重不失民族大义.而名士气十足,好像一本古书似的宽大,雅静,极具气节的钱默吟,最后勇敢地跨入反抗者行列的那种"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透射出的也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大的,老舍的母亲并不识字,她是一位普通的妇女,但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共有的美德:勤劳,善良,坚韧,要强,在一切大悲大难底下都无所畏惧.她给老舍以"生命的教育",使他在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一种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的美德.他说"对于那些不大会或不会管事的妇女,不管她怎样的有思想,怎样的有学问,我总是不大看得起"f2],表现出对贤妻良母的推崇,流露出对家庭次序和和睦氛围的向往.老舍笔下的女性大都保持着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德,古道热肠,善良慈爱,维护家庭利益,看重家族荣誉,识大体,顾大局,忘我无私,忍辱负重.就像祁家的长孙媳妇韵梅,她孝敬祁老者,体贴丈夫,疼爱孩子,忍让小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努力支撑着这个家,祁家能历经战乱得以幸存与韵梅的坚毅顽强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老舍通过她们实际上表达了他较为传统的家庭理想:有了这样的一个妻子,几乎就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她们善良贤淑,在民族危难的岁月里无私奉献着,以女性的双肩承担着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从她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老舍的传统文化的情结.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作者认为童年时家庭中的一草一木,家中的亲人与周围的邻里都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不能把这些搁在一旁而还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那是我的家,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砖都是我的生活标记."即使因此被称为"私产与家庭制度的拥护者,我也不想多去分辩,因为一想起幼年的生活,我的感情便掐住了我的理智,越说便越不近情理"_3].作者对旧家庭的矛盾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旧家庭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铁板一块,它一样有值得令人深思回味的复杂意蕴.此外,老舍关切每一项古国传统的式微,关切传统式微过程中传统持有者的心理轨迹.1935年秋的《断魂枪》是老舍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短短5干字里所蕴藏的思想文化的寓意却深难测底.一位武艺非凡的国术大师,在经历了声名显赫的前半生后,默默地,毅然决然地让自我及一身绝迹淡出人世,淡出历史.老舍想要塑造的是一位甘为旧有美质文化而殉道的末路英豪,决计刚毅地迎接现实的轰击和毁灭,走向与心中完美事物的恭相厮守的终极之路.通过沙子龙口中连连喊出的"不传",我们明显体会到了老舍深厚的文化情结,感受到了他在文化的风云变幻中孜孜以求,依赖自己的悟性获得一双冷眼,…分静心,领略传统文化的嬗替蜕变.注释:[1]老舍:老舍丈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老舍:《理想家庭,《老舍全集》(第l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54页.[3】老舍:《小人物自述》,老舍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O页.老舍对妇女们在家庭中应有的价值和地位更能体现出他(唐霞遂宁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629000;!对传统性肯定的一面.和鲁迅一样,老舍也是由寡母一手带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o64)|。

论老舍小说的东西方文化双向批判意识

论老舍小说的东西方文化双向批判意识

论老舍小说的东西方文化双向批判意识摘要:文化是老舍小说创作的关键词之一。

站在文化的角度,他对于笔下的市民社会生活进行审视,以东西方文化的双向批判意识建筑老舍式独特的文化观。

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的初期创作,30年代回国后的发展,一直到40年代在美国的创作成熟,他一直坚持着对于文化的批判原则,逐步发展完善自己的文化观。

以老舍在英美两国创作的《二马》、《四世同堂》为例,着力分析梳理其文化批判意识的发展流变。

关键词:老舍;东西方文化;双向批判意识;《二马》;《四世同堂》老舍是一个文化型作家,善于对市民阶层的思想性格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而这种文化的角度是立足于对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双向批判基础之上。

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在他对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以及这种文化所派生的国民性的开掘剖析中。

老舍先生在英国开始他的创作生涯,而后又在美国访学,10年的国外经历演化成一部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深化与成熟。

老舍以理性客观的方式清醒地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优劣,既没有囿于腐朽的封建传统,也没有盲从于西方现代的资本文化,而是试图将两种文化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在中国现代化,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并在创作中一步步深化这种双向批判意识,构筑老舍式的理想文化。

在其小说创作中,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了辩证的认识:一方面,他站在西方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也没有忘记颂扬古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他站在东方传统文化的高度,对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对西方文化的弊端给予无情的批判,对其优势也给以合情合理的赞扬,从而确立了老舍独特的东西方文化优劣互补的价值立场。

一文化批判意识的初创1924年,老舍受聘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历时5年。

在伦敦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完成了早期的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关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层面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关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层面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关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层面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文化批判;北平文化;老舍小说论文摘要:老舍始终关注着“文化”问题,特别注重对俗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

老舍在小说中对北平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的批判,涉及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消遣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方面。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学科,对“文化”的界定各有不同。

总体来说,文化应该包括社会风俗、个体趋同性的行为习惯、个体内在的心理以及反映这些风俗习惯的物质形态。

文化是分层次的,大体上可分为物态文化、规范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

老舍始终关注“文化”问题,特别注重对俗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

他的小说在表现北平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作品中,老舍真实地描摹世态,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老派市民”的精神惰性与病态。

老舍在小说中对北平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涉及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消遣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方面。

1 饮食文化物态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构成要素。

对饮食的过分重视和依赖,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市民文化心理——存在是为了饮食,似乎生存仅仅是为了吃的实现,生命中许多时光虚掷在“食”上。

这种畸形心态带来了种种落后的不合理的文化现象。

老舍在小说中尽情地展现这些文化现象,解剖批判了仅仅以“吃”为人生目的的饮食文化观。

在老舍笔下,与“食”相关的东西可谓洋洋大观。

例如,《离婚》中令老张沉醉的“羊肉火锅,打卤面,年糕”;《老张的哲学》中饭店的“老字号的酒,冬天的黄瓜绿豆,隔岁的炸年糕,压阵的烧鸭或焖鸡”;《四世同堂》中的“小白梨,白海棠,海棠木瓜,香槟,枕形西瓜,……肥嫩的羊肉,高粱红的河蟹”;《正红旗下》写到“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一点黄花的王瓜……小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的大樱桃”。

人生活中所追求的物质性的东西最能从侧面反映这种文化的特征。

从北平底层百姓所津津乐道的东西可以看出这个群体似乎全沉浸于吃的构思制作品尝当中,生活的粘糊迷住了他们的双眼,心脑中除了这些俗而下的东西,就再也看不见其它。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批判意识解读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批判意识解读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批判意识解读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充满批判意识的小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其批判意识进行解读。

首先,小说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小说背景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当时的社会仍然处于封建社会的束缚下。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贫苦人家的生活,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社会所边缘化。

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出身贫寒,没有文化,只能靠着担骡子为生。

小说通过骆驼祥子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残酷。

其次,小说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小说中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这是一个正在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

小说中有许多人为了追求金钱而不择手段,比如祥子的老板阿庆,他为了赚钱不惜欺骗和剥削祥子。

小说通过描写这些人物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最后,小说中对人性的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他们有善良、勇敢、聪明的一面,也有自私、贪婪、残忍的一面。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同时,小说也批判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这些负面情感往往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决策。

综上所述,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一部充满批判意识的小说。

它通过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人性的批判,揭示了社会存在的问
题和人性中的弱点。

这种批判意识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今天的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关键词:老舍作品;文化批判;现代化思考论文摘要:在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老舍持续地进行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自觉承担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建设新文化的历史重任,他曾探讨过的许多社会文化问题,如“文化激活”、“文化失落感”、“道德失范”、“文化传承”、“文化更新”等等,直到今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与学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去梳理和阐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老舍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这己成为学界的共识。

许多学者也对此多有具体的探讨,诸如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老舍与北京地域文化、与旗人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等等,都曾是人们探讨过的热门话题,这些探讨成果丰硕,深化了人们对老舍这位作家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的认识。

然而,这些探讨多是从老舍作品中提取某些文化类型,进行印证演绎和意义诊释,并未能深人到老舍所处的时代语境中,揭示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生成与发展的复杂诱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中了解到老舍何以要选取文化批判的独特视角来展开他的文学主题提炼和文学想象。

而这些,就是本文要试图完成的研究课题。

老舍是携带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于192b年正式登上文坛的,他的文化批判视角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初露端倪,随后延续和深化加强,并逐渐形成其小说鲜明的主题特点。

而实际上,老舍在走上文坛之前的20年代初,即己立志从事文化批判和新文化建设了。

那时,他曾表达过这样的志向:“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蔽,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须预备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

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也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

”从这段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老舍此时己经有了清醒的文化批判意识,一方面,他立志要对传统“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进行“破坏、铲除”的去弊工作,另一方面,他又决心要“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更新。

事实证明,老舍这段话决不是一时冲动的激情表白,而是切实落实到了他以后的文化活动中了的,包括他的从教与从文。

探究老舍这一时期文化批判思想形成的原因,无疑与近代以来的文化启蒙运动分不开。

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便艰难迈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那时的思想先驱们外鉴西方列强的先进富强,内审国家的积弱积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努力探索并推动着中国迈向现代化。

在先后历经“技术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道路探索失败之后,他们纷纷将目光聚集在思想文化层面上,试图从中找到阻碍我们民族现代化的深层病根和推进我们民族现代化的新的动力资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近现代思想家们这一思想行为的显著体现。

这场运动高扬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启蒙精神大旗,对中国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否定。

并以“民主”与“科学”为新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以更新国民的价值准则和伦理道德观念,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其历史意义巨大,影响至今。

家居北京的老舍,那时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处在同一个时空,近距离的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耳闻目染,常见习闻,自然而然从中获取到思想话语资源,并由此形成他文化批判的思想视角和话语表述的基本形式。

《老张的哲学》较早显示了老舍对“封建有毒文化”的现象观察与本质揭批。

赵姑母与老张分别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载体得到了较为生动的表现。

作为封建礼教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执行者的赵姑母,虽然慈祥、善良,但思想陈旧,格守古训,在温情脉脉中将侄女迫害致死却并不自觉,这是一个很令人痛心的可悲可叹的人物;而老张则是一个十分令人可憎的人物,他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凶恶狡诈,欺压良善,投机专营,可谓封建专制制度文化的典型体现。

老舍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对其背后蕴含的封建伦理与制度文化的弊病进行了暴露与批判,虽然这种批判还欠缺某种理性i觉的深度和高度。

老舍第一次自觉地进行有深度的文化批判,当是1928年创作的长篇《二马》。

这部作品意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并重在揭出其“背后几千年的文化”的遗留。

老马自尊自傲,自私S利,因循守旧,懒惰成性,不思进取,无所事事,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是老一代中国人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象征。

老舍对此感到担忧,并予以批判嘲讽,老舍指出:“完全消极,至少可以产生几个大思想家。

完全积极,至少也叫国家抖抖精神,叫生命多几分乐趣。

就怕像老马,像老马的四万万同胞,既不完全消极,又懒得振作起精神干事。

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是人类的羞耻。

”而反观英国人,他们务实、懂科学、爱国、进取,尽管有些民族偏见与民族歧视,但有更多值得欣赏和肯定的地方。

通过中英两国民族性格、文化心理与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老舍对民族精神老化和产生“出窝老”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肯定了英国文化和英国民族精神。

这部作品对中英两国民族性格的比较极易使我们联想到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大论战。

如何评估东西文化,如何革新东方文化,这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文化主题。

陈独秀和梁漱溟各自作出了不同解答,并引起争论。

比如陈独秀认为中西文化性质迥异,绝不相容,须输人西学以革新中国文化。

而梁漱溟也认为中西文化有别,指出,西方文化“意欲向前”,中国文化“意欲自为调和持中”;西方文化是一种既进的文化,中国文化则是待进的文化等。

但梁漱溟不认为中西文化这种差别有优劣之分,他们只是中西方民族生活不同样式而已。

因此梁漱溟坚信,尽管目前中国文化存在弊端需要改革,但世界文化的未来必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老舍对中英两国民族性的比较,毫无疑问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估中西文化思潮的延续。

但不同于陈、梁二人的评估显得那样的抽象和理性,老舍以小说形式表述的这种比较更让我们觉得真实和生动。

在比较中,老舍将重点放在对老马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病态的暴露和批判上,由此产生的想象和叙事成为这部小说最耐人寻味的部分。

而在文化理想的构建上,老舍则与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六点希望接近,他把懂科学、爱国、进取、务实等作为理想的国民精神,认为“一个中国人能像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

‟,老舍尤其着重对“国家观念”的强调。

由于传统家族制的中国社会结构导致我们的国民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这也是导致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日渐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老舍特别注重对国民国家观念的塑造。

老舍曾在多部作品中暴露和批判了我们国民“国家观念”的缺乏,他曾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没有国家观念”,并认为“没有国家观念的人民和一片野草似的,看着绿汪汪的一片,可是打不出粮食来”,因此,他把“引起中国人的爱国心,提起中国人的自尊心”视为“是今日最要紧的事‟,。

老舍对国民劣根性及其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弊端的暴露批判无疑是准确深刻的,他的那些主张也很具有时代针对性,有许多时代的合理的成分,甚至有超越时空的思想价值。

到了 30年代,中国思想界关于中国走何种现代化道路的战略研讨以及由此引起的中西文化之争又热闹起来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一词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学词汇,已在当时报刊上被较多地使用。

1933年7月,(申报月刊)为纪念创刊一周年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结果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现代化趋向问题的大讨论。

随后不久,1935年1月,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等十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发表(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号召开展文化建设运动,又引发出新一轮的文化论争。

这次论争无论是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可以说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超越,是中西文化、5见代化道路理论探讨的新阶段。

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己大大超出了以往争论的范围,即使是一些老问题,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语境的诱发下,老舍在30年代对中国文化问题的思考又有了深人拓展。

他写的好几部作品直接就是“借故事说文化”。

1934年,老舍就曾计划写部长篇《二拳师》,拿武侠故事表达对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如他所说:“内中的主角是两位镖客,行侠仗义,替天行道,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可是到末了都死在手枪之下。

我的意思是说,时代变了,单刀赴会,杀人放火,手持板斧把梁山上,都已不时兴;大刀必须让给手枪,而飞机轰炸城市,炮舰封锁海口,才够得上摩登味儿。

这篇小说假如能写成的话,一方面是说武侠与大刀早该埋在坟里,另一方面是说代替武侠与大刀的诸般玩艺不过是加大的杀人放火,所谓鸟枪换炮者是也,只是显出人类的愚蠢。

”。

显然,老舍计划中的这部作品意在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必然性事实的清醒认识和对现代化带来的负面问题的普惕。

遗憾的是老舍这部作品未能写成。

但以这部作品的材料浓缩成的短篇《断魂枪》则继续着他对文化问题的思考。

《断魂枪)反映的是文化转型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小说一开头,就将世界正在发生的剧变形势简要的勾画了出来: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

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嘯。

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

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

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质,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灵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

枣红色多德的镶旗,绿笠皮箱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慈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它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

这段时代速写把近代末期西方强势文化对落后的东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生动准确表现了出来,这里有军事侵略,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东方的长矛毒弩与厚盾不堪一击,东方被迫成了殖民地。

这里有西方先进科技文明的涌人,击垮了东方的农业文明,并导致中国社会发生剧变:火车“穿坟过墓破怀着风水”,沙子龙的镶局被迫改成了客栈,“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流行。

这就是近代末期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东方与中国。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自然有着严重的文化失落感,如镇师沙子龙曾经以一条“五虎断魂枪”横走西北为年无敌手,那曾是何等的威风八面!可如今,镰局改成了客栈,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也没了用处,“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了,这是何等的伤感与无奈!而另一个问题也立即浮现了出来,那就是沙子龙那套没了现实用处的绝技“五虎断魂枪”还有没有传承下去的必要呢?这却是个令人颇费思量的严肃问题,“传”还是“不传”,在沙子龙和他的徒弟与孙老者那里有不同的看法,孙老者和沙子龙的徒弟们希望沙师父传授绝技,可沙子龙却死了心,宁愿被世人耻笑和遗忘也坚决不传。

对此,老舍批评道:“许多好技术,就因个人的保守,而失传了”。

总之,这部小说借一个武侠故事将近现代时期社会文化转型的诸多问题与信息记录了下来,并传达着老舍对此进行的严肃思考。

此外,《老字号》这部作品也从另一个方面演绎着他的文化批判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