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逐一练习4 乃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虚词乃作为连词的用法
可是,然而
例: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徐霞客游记》
文言文虚词乃作为动词的用法
1)是,就是
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文言文虚词乃作为副词的用法
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例: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只,仅仅。
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竟,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4)却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
)——汉·刘向《列女传》
5)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
——《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虚词“乃、其、与”的用法与练习
虚词“乃、其、与”的用法与练习一、乃用法归纳:1.作副词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⑵表限止,译为“才、这才、然后才”、“仅”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⑶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
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2.作代词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⑴你,你的。
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
⑵他们的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练习巩固: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 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 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 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 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 乃不得已而谢。
高考语文42: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特色训练42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3.乎
[实战高考]
(1)(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
(2)(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
..乎:
(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
(4)(2015·湖北高考)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乎:
(5)(2015·湖北高考)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乎:
4.乃
[实战高考]
(1)(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乃:
(2)(2017·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
(3)(2016·山东高考)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
答案:3.(1)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揣测语气,吧(4)表感叹语气,啊(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1)表顺承,于是、就(2)副词,表判断,是(3)表转折,却、竟然。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也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且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且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所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一:而、何、乎、乃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
⑦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二、【何】
• • • • • (一)用作疑问代词 (二)用作疑问副词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四)何:通“呵”,喝问。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 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乃尔】译为“这样”。
②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 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 于”“如果”等。 (缺例句)
(三)【乃】--固定搭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比)
(三)【乎】--可作词尾,译为 “……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高考复习虚词练习——课内文言文 - 乃
文言文虚词——乃石级濡滑,盘散乃.可下。
2.活水源记(明)刘基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深不逾尺,而澄彻可鉴,3.游褒禅山记(北宋)王安石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赤壁赋(北宋)苏轼5.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6.原毁(唐)韩愈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7.师说(唐)韩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8.阿房宫赋(节选)(唐)杜牧9.滕王阁序(节选)(唐)王勃10.兰亭集序(魏晋)王羲之11.归去来兮辞(魏晋)陶渊明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12.陈情表(晋)李密13.鸿门宴(西汉)司马迁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
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4.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 1 -文言文阅读——乃- 2 -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今日见之。
15.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6.察传《吕氏春秋》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17.五蠹《韩非子》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18.非攻《墨子》19.逍遥游(节选)庄子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0.劝学荀子2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文言虚词“乃”字练习
二、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 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 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 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 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
直击高考
• 2009广东卷 •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 于此。
象气之出難也。 气出不能直遂。
表限制,可以为 “才”“仅”等。 臣乃敢上璧。
义项归类
• 见小本P225
巩固训练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 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
文言虚词“乃”练习
高三复习
请说说你知道的包含“乃”的成语
• 【称薪而爨,数粒乃炊】吝啬或贫穷 • 【何苦乃尔】乃尔:如此,这样。何苦到这种地步呢?用反问的 语气,表示不值得,没有必要。 •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比喻只有把两种学说、观点放在一起比 较,才能判定是非曲直。 • 【乃心王室】乃:你的;王室:指朝廷。本意是忠于朝廷。后比 喻爱国。 • 【乃祖乃父】乃:你的。你的祖父,你的父亲。指祖父和父亲。 • 【胜败乃兵家常事】 • 【失败乃成功之母】 • 【时穷节乃见】时穷:最危急的时刻;节:气节。在危难的关头, 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 • 【一贫一富,乃见交态】交态:人情世态。人经历过贫穷和高中 两种地位,才能认清人情世态。 • 【一生一死,乃见交情】只有一起共过患难,才能显示出交情的 深浅。
学过的含“乃”字句子
•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 战》) •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 本纪》) •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文言文18个虚词练习1答案
文言文18个虚词练习(1)答案一、“乃”字1.竟然2.于是3.竟然4.于是5.于是6.于是7.于是8.才 9于是 10.于是 11.于是12.于是 13.于是 14.才 15.才 16.是 17.于是 18.才 19.是 20.于是 21.竟然 22.才23.于是 24 才 25 乃今:现在二、“乎”字1.介词,于2.介词,相当于“于”3.语气词,表推测语气4.助词,形容词词尾5.语气词,表反问6.形容词词尾7.助词,表停顿8.介词,于9.助词,表停顿10. 助词,表停顿 11.形容词词尾 12.语气词,表反问 13.语气词,表疑问 14.语气词,表反问 15.语气词,表感叹16. 语气词,表推测语气 17. 语气词,表反问 18.介词,相当于“于” 19.介词,相当于“于”。
三、“因”字1.因坐法华西亭(介词,因为)2.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介词,因为)4. 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于是)5. 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副词,于是)6.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7.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于是)8.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趁机)10.不如因善遇之(趁机)1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12.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趁机)13.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14.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因为,介词)15.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凭借)16.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
(《国语》)(动词,依靠)17.因材施教(根据,依照)18.王者必因前王之礼(因袭,沿袭)。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四)·乃(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四)·乃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四)答案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
(完整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配套练习一、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系列默写“乃”(含答案)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条件,才(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转折,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表承接,于是/表限制数量,只(项羽又引兵向东去,到了东城这个地方,只有二十多个骑兵了)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表判断,是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代词,你的6.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7.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标条件,才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表判断,是9.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鸿门宴》表限制数量,只10.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逍遥游》表条件,才(所以鹏要飞上几万里的的高空,风就在下面(负载鹏翼),然后才能乘风)1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表判断,是(人的本性没有不贪生厌死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式造成的。
)12.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报任安书》才(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早点自杀,以致渐渐志气衰微,到了鞭打受刑的时候,才想保住名节)1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恐怕……吧(如今您却教会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
文言文18个虚词系列默写“乃”(含答案)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条件,才(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转折,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表承接,于是/表限制数量,只(项羽又引兵向东去,到了东城这个地方,只有二十多个骑兵了)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表判断,是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代词,你的6.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7.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标条件,才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表判断,是9.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鸿门宴》表限制数量,只10.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逍遥游》表条件,才(所以鹏要飞上几万里的的高空,风就在下面(负载鹏翼),然后才能乘风)1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表判断,是(人的本性没有不贪生厌死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式造成的。
)12.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报任安书》才(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早点自杀,以致渐渐志气衰微,到了鞭打受刑的时候,才想保住名节)1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恐怕……吧(如今您却教会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乃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乃
五、乃
1、副词
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相当于“才”“就”。
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这里的“乃”当“才”讲。
意思是,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走后朋友才到。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这个“乃”解释成“就”。
等于说,就谎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
②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等于说,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③用于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等于说,应该立为国君的人是公子扶苏。
④表示转折语气,相当于说“却”。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等于说,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赶不上(那些人)。
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相当于“于是,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3、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乃翁”,等于说你的父亲。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5、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 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11.吾攻赵, 旦暮且下, 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12.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13、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 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三、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壮士, 能复饮乎?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文言虚词“乃”你掌握了吗
文言虚词“乃”用法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于是”。
例句: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例句: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句:乃入见。
……乃下令。
(《邹忌》)2. 译为“才”例句: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文言小故事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
(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
(6)复音虚词,相当于“罢了”。
(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译文:我曾经听说陆放翁的志气与节操,都体现在《示儿》中,于是阅读它。
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的时候),(我)心中大为感动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表示,于是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恐怕名不副实吧?”大家(听了)都来质问他原因,那人无言以对,于是不得不道歉。
推究他说的话,如此炒作,恐怕是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讲解及练习(四)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4.【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文言虚词练习(四)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 (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 (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 (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 ( )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 (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 (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 (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 ( )二、下列各个选项中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有(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1. 2. 3. 4. 5.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 刘大櫆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
君少卓荦有大志,年莆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
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
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
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
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
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
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
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
其船遇风辄坏。
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
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
君至惩期成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
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
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
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
君独以私一已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
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
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
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
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
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
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
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
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
及其筮仕,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
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
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注]①稇(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值母病笃.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委:委派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打算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发愤以.卒B.填淤则.舟楫不通木欣欣以.向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D.既为.方伯所知月出于.乐山之上秦王为.赵王击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液晶,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7.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战马记[明]罗洪先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
②绐(dài ):欺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部:部署B. 与王素党结避祸党:勾结C. 商稔公,知贼不敌稔:熟悉D. 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为:因为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
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
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
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11.翻译。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