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解决问题-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8单元《 克和千克第2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8单元《 克和千克第2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8单元《克和千克第2课时解决问题》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千克”和“克”的单位换算关系。

2.能够熟练应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

2.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将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单位转换。

2.能够找出解题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粘纸、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入问题,例如用一袋米或一盘水果来引出“千克”和“克”的概
念,并让学生估算其重量。

2. 学习新知
1.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

3.做一些实例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3. 活动设计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例如:李婷有2千克苹果,她
想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有多少克?
4. 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
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延伸
可以设计一些扩展题目,让学生继续巩固练习。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准确理解“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能够熟
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加强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教案名称: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 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量度;2. 能够将克和千克进行换算,能够运用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2. 学会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量度;3. 学会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1. 学会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2. 运用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个克和千克的秤和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2. 学生准备好练习册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克和千克的秤,让学生观察秤的样子,并解释它的功能用途。

1. 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克和千克,克是一种小的重量单位,千克是一种大的重量单位。

2. 教师使用秤称量一些物品,让学生观察和猜测他们的重量,然后把重量显示在秤上。

3. 教师给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并通过秤来确认。

Step 3:同步练习(10分钟)1. 学生打开练习册,完成练习册上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应用。

Step 4:拓展应用(20分钟)1. 教师把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课桌上,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进行称量,验证他们的估算结果是否准确。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不同物品的重量以及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Step 5: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克和千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克和千克的使用方法,并写在笔记本上,以便复习和温习。

1. 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运用。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目标,与学生共同总结和梳理知识点。

《克和千克的认识解决问题》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解决问题》教案

第2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材第104页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巧。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重量(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重点难点】1.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情景导入】1.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揭示课题。

【新课讲授】1.知识回顾。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1:我认识了克和千克。

生2:我认识了秤。

生3:我会用秤称物品的轻重。

生4:我知道1千克=1000克。

师: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

生1:一枚2分的硬币重约1克。

生2:一枚图钉重约1克。

生3:一个乒乓球重约1克。

生4:2枚曲别针重约1克。

……师: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重约1千克呢?生1:一袋白糖重约1千克。

生2:一条鱼重约1千克。

生3:4袋牛奶重约1千克。

生4:2瓶矿泉水重约1千克。

……师:通过上面的知识回顾,说明大家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强化练习。

(1)填一填。

6千克=()克4000克=()千克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填写答案,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生1:6千克=6000克,4000克=4千克。

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千克=1000克,6千克就等于6个1000克,就是6000克;4000克里有4个1000克,所以是4千克。

生2: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千克和克的进率是1000,所以由“千克”转化成“克”,在数字后面添3个0并以“克”作单位;由克转化成“千克”,把数字末尾的三个0去掉,并以“千克”作单位。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一】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

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目标解析:本节课是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测策略。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盘秤、苹果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经验交流(一)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质量单位(二)全班交流学生代表汇报自己调查了解的一些常见物品的轻重。

(三)问题引入1.教师出示一袋苹果,提出问题:1千克苹果有几个?这袋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2.今天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了课后小调查,从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动手实践,探究对比(一)估一估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二)称一称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克和千克(测量物体的质量)

克和千克(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2025春季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测量物体的质量)》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天平或电子秤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能准确读出和记录测量结果。

2.数学思考:1.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物体质量与重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问题解决:1.使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物体的质量、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培养学生认真测量、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正确使用天平或电子秤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能准确读出和记录测量结果。

三、教学难点•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并能准确估算物体的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练习册•天平或电子秤等测量工具•不同质量的物体(如苹果、书本、文具盒等)•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五、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天平或电子秤等工具直观演示测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换算关系以及测量方法。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惑,促进共同进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教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如“小明去超市买水果,他看到了苹果和香蕉,但是不知道它们哪个更重。

请问,小明应该怎么做才能知道它们的重量呢?”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出测量物体质量的话题。

2. 新课教学•讲授新知:(1)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案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案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估测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媒体选择PPT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互动交流,设疑激趣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你们来猜猜老师这个袋子里藏了什么宝贝呢?打开袋子,学生发现是苹果。

师:老师带这么多苹果来做什么呢?谁来掂一掂,感受一下?【学情预设】学生在掂过苹果之后表示这袋苹果非常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动手实践,探究对比课件出示教科书P104例3。

1.提出问题。

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遇到的困难:没有告诉我们一个苹果有多重,怎么解答呢?生生互动,发现关键词“大约”,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估量?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估量出20个苹果的质量。

预设2: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预设3:根据1千克苹果的个数,估量出20个苹果的质量。

2.解决问题。

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估量的方法与结果。

学生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会出现把握不准的情况,能说出大约的数,也予以鼓励。

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方法的弊端,能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预设2:首先估算1个苹果约重200克,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一般几个苹果重1千克呢?【学情预设】有的学生会说5个,有的学生会说4个,有的学生会说6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克和千克 解决问题 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克和千克 解决问题 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克和千克解决问题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1.知道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发现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重点1.克和千克的概念。

2.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1.3 教学难点1.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如何应用克和千克单位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1.4 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运动器材计量单位实物模型二、教学过程设计2.1 活动1:导入新知识1.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简单提一下数字多少,重点是引入新概念“克”和“千克”,请学生口语进行解释。

2.呈现计量单位的实际物品,如一个500g的糖包,三个一公斤的茶叶包等,并让学生自己把这些物品排序,根据这些物品来具体形象地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

3.让学生观察克和千克的记号和数值,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换算规律。

2.2 活动2:实际问题解决1.提出一个问题,例如:“小明拿了一个5kg的西瓜,这个西瓜有多少克?请各位同学运用所学知识来计算。

”2.学生上台搭配实物模型来演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3.学生之间可以尝试解答不同的问题,如“1kg=多少g?”等等。

2.3 活动3:思考问题1.提出一个问题,例如:“小明家里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个袋子重1kg。

如果东西袋子装满了之后变成5kg,这个袋子里面最多能装多少东西?”2.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3.把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整理到黑板上,对比各种答案和方法的优劣。

三、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当已经掌握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换算规律。

同时,应当能够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

在实际问题解决的环节,学生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能够进一步地拓宽自己的思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下一次教学中,应当加强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点的复习和强化,督促学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丰富数学思维,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2025春季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数学活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别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估算、测量)进行解决,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克与千克的概念理解。

•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准确估计物品的重量,区分克与千克的适用场景。

•灵活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重量单位的图片、视频素材)。

•实物教具(如天平、不同重量的物品)。

•学生作业纸(含练习题)。

•小组讨论卡片。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天平展示不同物品的重量,直观感受克与千克的差异。

•小组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法: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练习巩固法:通过多样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们去超市购物的故事,其中涉及到购买不同重量的商品,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和表示这些物品的重量。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重量单位有哪些,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新课教学1.认识克与千克•利用多媒体展示克与千克的符号、定义及常见物品的重量示例。

•通过天平演示,让学生亲手感受1克和1千克的重量,加深印象。

2.克与千克的换算•通过直观的教具(如10个小方块,每个重100克),演示如何由克累加至千克,理解1千克=1000克的换算关系。

•设计小游戏,如“快速换算”,教师说出某一重量,学生迅速判断是克还是千克,并尝试换算。

3.解决实际问题•情境一:超市购物。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克和千克》人教新课标(2023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克和千克》人教新课标(2023秋)
-难点一: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图示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质量观念。
-难点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如何调节天平平衡、如何正确放置物体以及如何读取数据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指导。
-难点三: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对质量单位换算和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突破这一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克和千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质量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称量水果、比较不同物品的质量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使用天平来称量不同重量的物品,这个操作将演示质量单位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反思
在《克和千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程度。有的孩子能够很快地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但也有一些孩子在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测量时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枯燥,有的学生显得不太专注。下次我可以尝试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一些物品,课堂上现场称重,这样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

2023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第2课时解决问题(补充练习)教案新人教版

2023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第2课时解决问题(补充练习)教案新人教版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质量单位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a.请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应用题,以巩固质量单位换算的知识。
b.设计一道综合性的应用题,如:“假设你家有10千克的大米,你想把它分成5千克的小袋,你应该如何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质量单位换算实例,如商品标签上的重量信息,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023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第2课时解决问题(补充练习)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3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第2课时解决问题(补充练习)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解决问题(补充练习)。教材中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本课时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巩固,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改进措施
1.增加针对性的练习题,加强对质量单位换算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熟练度。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设立小组任务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

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

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

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二、认识秤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一篇:克与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克与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并掌握估算20个苹果有几千克的方法,会估算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实验、动手操作等方法经历估算20个苹果有几千克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估算物体重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重点:会估算20个苹果的重量难点:掌握估算20个苹果重量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个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昨天老师交代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些物体的重量,谁愿意交流交流?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克与千克的有关知识,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1、探究1千克物体各有几个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生:苹果师:谁知道1千克苹果有几个?同学们有的说2个,有的说3个,有的说4个,有的说不知道...师:想确切地知道有几个,怎么办?生:用称称三、探究新课1、动手操作师:请各小组来称一称你们带来的水果1千克分别有几个各小组分别称出1千克有几个苹果,几个梨子,几个桃子,几个桔子2、小组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4个或5个苹果1千克,4个梨1千克,5个桃子1千克,6个桔子1千克3、填表格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之后,学生填在表格里。

4、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1、同样是1千克,不同的物体个数不一样;2、即使都是1千克苹果,有的是4个有的是5个,个数也不一样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苹果大的1千克的个数就少,苹果小的1千克的个数就多。

四、再探新知师:(多媒体展示)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算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教师打开袋子,请一个同学数出20个苹果。

教师提着20个苹果在教室里一边走一边请同学提一提,然后回答。

生:我估计这袋苹果有4千克,因为我的书包有3千克,这袋苹果比我色书包重,所以我估计有4千克。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克与千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1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此课,学生将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会用克和千克称量物品,并且知道不同物品的质量不同。

2.培养学生成为个性化发展、独立学习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会用克和千克称量物品,并且知道不同物品的质量不同。

教学难点:巩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清晰地分辨物品的质量。

三、教学具体内容1.导入环节通过唤起学生对质量和称量物品的记忆,向学生展示称量物品的过程。

2.讲解概念由老师给学生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解释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质量,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练习环节老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物品,让学生用克或千克去称量不同物品的重量,并且让学生分析哪些物品的重量大或小。

4.自学环节让学生自学更多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探究物品的质量差异,并且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去计算不同物品的质量。

5.巩固练习在课程末尾,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小测试来巩固学生对课程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再次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去计算不同物品的重量,并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手段1. 实物、图片,提供不同物品的大小和重量2. 计算器,方便学生计算物品的质量3. 录音机,把老师语音录制下来,提供学生反复听取。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称量物品的过程。

(2)为学生呈现不同重量的物品,比如食品、体育器材等。

(3)请学生描述如何使用秤称量物品的过程。

(4)让学生阐述两个物品之间质量的差异。

2.讲解概念(1)让学生看一组照片或视频,包含不同体积和质量的物品;(2)请学生陈述他们所见物品的质量。

(3)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

(4)说明克和千克的区别。

3.练习环节(1)将不同体积的物品排列在桌子上;(2)请学生使用克称重,记录每个物品的质量;(3)老师可以设计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判断不同质量的物品的质量大小关系。

4.自学环节(1)呈现更多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视频。

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教案标题:克和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克和千克是质量的计量单位,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能够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测量和表达。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与物质质量有关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克和千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质量单位转换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呈现一些不同物品的重量,让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初步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询问学生有没有了解过质量的计量单位。

讲解:3. 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指出克是千克的千分之一。

4. 列举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并用克和千克进行表达,如水杯的质量为200克,书包的质量为2千克。

5. 展示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即1千克等于1000克。

示范:6. 给学生提供一些物品的重量,并要求学生将其用克和千克进行表达。

7. 示范一些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和原理。

练习:8.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质量单位的转换练习,包括给定克数转化为千克,以及给定千克数转化为克。

9. 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对错误或困惑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应用:10. 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应用练习,如测量教室中某些物品的质量,并用克和千克进行表达和比较。

1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质量有关的计算问题,如购物时计算食物的重量等。

12.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示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总结:13.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克和千克的使用和换算。

14.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如相关练习题、互联网资源等。

拓展活动:15.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生活中与质量有关的活动,如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通过称重垃圾进行垃圾分类。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的实际表现。

2. 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3. 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扩展阅读:1. 小学阶段:《量与质量》、《认识重量单位》。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题: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学生活动)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地换算克和千克,并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难点:实际问题的应用,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实物示范,以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2.学生准备计算器和练习册,以便课堂练习和作业。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体,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

2.提出问题:“克和千克有什么区别?”
第二步:讲解
1.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换算练习。

2.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如:“如果一个西瓜重5000克,那么它等于多少千克?”
第三步:练习
1.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巩固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总结
1.总结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五、教学延伸
1.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克和千克换算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不断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单元克和千克
第2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3,以及练习二十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确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能够根据物品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一题谁来填一填?
预设:克;g
同学们同意么?(同意)
说的不错。

第二题那谁再来填一填?
预设:千克;kg
同学们同意么?(同意)
说的也很好。

那再来看下面的这道题,谁来给大家读一读题?
谁来填一填?
预设:千克
同学们,他填的对么?(对)
上节课的知识同学们掌握的很好,这节课我们应用上节课的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课:
同学们喜欢吃苹果么?(喜欢)
那好,这里有一道和苹果有关的题,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3。

谁来帮大家读一读题?(点名读题)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预设: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
问题是什么?
预设:这些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那该怎样解答呢?要知道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我们要知道哪些信息?下面,同学们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谁来说一说需要哪些信息?
预设1:一个苹果大约有多重
预设2:几个苹果大约重是1千克
同学们真聪明!居然想到了这么多信息。

就我们目前已掌握的知识,我们用哪个信息解决这道题更好一些呢?(第二个)
那几个苹果是大约重是1千克呢?谁来说一说?
预设:4个
4个苹果一定是1千克么?(不一定)
说明什么问题?
预设: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真聪明!通过调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信息,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信息?(课件出示)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谁来说一说该如何列式计算?
预设:20÷4=5(千克)(板书)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预设:20÷5=4(千克)(板书)
结果现在咱们已经计算出来了,那如何检验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下面同学们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检验的?
预设:用秤称一下,看有没有4、5个重1千克的苹果。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大约重5千克;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大约重4千克。

小结:回答的真好!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其他问题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估量。

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们学会了么?(学会了)
口说无凭,老师现在要出题考一考大家。

同学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这道题。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104页“做一做”。

这道题该如何解决呢?下面同学们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列出算式,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活动,计算结果,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2.接下来同学们看下面的这道题。

(课件出示)
谁来帮大家读一读题。

(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3.下面我们来看一道有难度的题。

(课件出示)
谁来帮大家读一读题。

(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拓展提高:
4.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道更有难度的题。

谁来帮大家读一读题。

(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愉快的时光匆匆流过,这节课马上结束了。

五、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只要你用心发现,估量的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六、课时作业:
课后调查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并把数据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① 20÷4=5(千克)
② 20÷5=4(千克)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