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

合集下载

敢问夫子恶乎长原文及翻译

敢问夫子恶乎长原文及翻译

敢问夫子恶乎长原文及翻译一、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孟子》一书,原文如下: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二、翻译:公孙丑问:“先生您要是担任齐国的卿相大官,能得到推行您的道路,虽然由此而成就霸道和王道,不异于古之霸王之君矣。

象这样,您会动心吗?”孟子说:“不,我四十岁后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若是这样,先生比孟贲要强多了。

”孟子说:“做到这个并不难,告子做到不动心比我还要早。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决窍吗?”孟子说:“有,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肌肤被刺破而不屈服,看见可怕的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别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广庭大众下遭到鞭打一样,他不受制于贫贱的人,也不受制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君主看作如同刺杀普通平民一样;他不尊敬诸侯,受到辱骂必然要回骂。

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又不同,他说:‘在失败的情况下还要看到胜利,如果估量敌方的强弱而后前进,思虑胜败后才交锋,就是害怕敌方的三军。

我怎么能因为必胜才战斗?我只要无所畏惧就行了。

’孟施舍象曾子,北宫黝象子夏。

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道谁更好些,然而孟施舍却能遵守约定。

从前曾子告诉子襄说‘你崇尚勇敢吗?我曾经听孔子说过大的勇敢,反躬自问而不退缩,虽然是平民,我也不恐惧;反躬自问而退缩,虽然有千万人,我也前往。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文言文阅读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文言文阅读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又有贤人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注】①镃基:农具,相当干今天的锄头之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B.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C.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D.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子:先,已故的。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如下: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

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

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

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孙丑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为:“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其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后来,与人为善的语意有所拓展,多指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为人着想,乐于助人。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敢问夫子恶乎长?”【译文】(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文】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译文】(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译文】孟子说:“难说清楚啊。

它作为一种气,极为浩大,最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译文】它(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必须要和仁义与道德相匹配;否则,它就会软弱无力。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译文】它(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不断积累而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它马上就萎缩了。

我只所以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就是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译文】(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à )之者,芒芒然归。

文言文挖空练习《孟子公孙丑上》

文言文挖空练习《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孟子的弟子,齐国人)“敢(冒昧地)问夫子恶乎长(长于哪一方面,擅长什么)?”
(孟子)曰:“我知言(懂得言辞),我善养吾浩然(盛大流行的样子)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极,最)大至刚(刚强),以直养而无害(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一说指一直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则塞(充满)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配合辅助)义与道;无是(这),馁(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偶尔合于义)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è](通“惬”,快心,满意)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弟子,但也有人推断他是孟子的前辈)未尝知义,以其外(以……为外物)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正,预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那样):宋人有闵(忧虑)其苗之不长而揠[yà](拔起)之者(定语后置),芒芒然(疲倦的样子)归,谓其人(指他的家人)曰:‘今日病(疲累,倦困)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枯干)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少)矣。以为(认为)无益而舍(放弃)之者,不耘(除草)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白白地)无益,而又害(损害)之。”
(孟子)“恶(叹词,表惊讶不安)!是(这)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居处),是何言也!”
(公孙丑)“何谓知言?”
(孟子)曰:“诐陷(失陷,犯错误),邪辞知其所离(背离正道之处),遁辞(躲闪的言论)知其所穷(匮乏)。——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听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管仲?’”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 - 皆贤人也 - 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而民不改聚,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食。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何则?时势异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违君命,君命益尊,而夫子之德益众,夫如是,夫子何不为之?”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贤士,何独不然?所以重其身而轻天下者,必不为也。

”“今之人,富贵而不知礼义,贫穷而不知廉耻,此皆失其本心者也。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参考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好处,反而有害。

注释:闵(mǐn)——通“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谓——对......说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芒:疲乏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惫,劳累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枯萎。

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予:我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谓其人曰(对...说)今日病矣(累)予助苗长矣(我)以为无益而舍之者(放弃)2.翻译下列句子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3.与“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其子趋而往视之B无丝竹之乱耳C渔人甚异之D水陆草木之花4.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本文内容。

揠苗助长5.请你谈谈读完这篇短文后受到得启示。

万物应当顺其自然。

不能做那种投机取巧的人二: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2.翻译3.成语及道理1.担忧劳累赶去放弃2.(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xx·xx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xx、xx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xxxxxx,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xx其有也,一民xx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xx、xx,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xx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xx:「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子公孙丑章句注音 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注音 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注音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3.3[原文]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①。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②: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③。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④。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⑤。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⑥。

”3.3[原文通释]孟子说“靠力量借助仁的招牌的君主,可在天下称霸,称霸一定拥有大国。

靠德行施行仁政的君主会拥有天下,行王道不必等待土地广大。

商汤靠七十里的土地行王道而拥有了天下,周文王凭一百里的土地行王道而一统天下。

靠力量让人顺从的,并不是内心顺从,是顺从的人力量不够大。

凭德行让他人顺从是发自内心愉悦的真顺从,就像七十名弟子顺从孔子。

《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谁不想着顺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3[注释]①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靠力量借助仁的招牌的君主,可在天下称霸,称霸一定拥有大国。

以,凭借,用,靠。

霸,作动词,称霸,在天下作霸主。

有大国,依托大的诸侯国。

有,占有,拥有,依托。

②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靠德行施行仁政的君主会拥有天下,行王道不必等待土地广大。

德,道德规范,好品行。

行,实行。

王,音wàng,行王道,拥有天下,统治天下。

待,等待。

③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商汤靠七十里的土地行王道而拥有了天下,周文王凭一百里的土地行王道而一统天下。

这两句是对“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的解说,因此句前用了冒号。

这两句分别省略了中心语“而有天下”。

④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靠力量让人顺从的,并不是内心顺从,是顺从的人力量不够。

服,使动用法,使……顺从。

非,并非。

不赡,接济不上。

赡,供给充足。

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凭德行让他人的顺从是发自内心愉悦的真顺从,就像七十名弟子顺从孔子。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是判断句。

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的”。

诚,真。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卷三·公孙丑上本篇九章,从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两组。

其一、三、四、五是一组,论述仁政的问题。

这部分对于当时各诸侯国的暴政有所揭露,并认为这样的形势正是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因为必能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王道”;与此相反的“霸道”则是靠武力征服,那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

至于仁政的具体措施,在第五章提出了五项政策,大意是尊贤使能、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

另一组则论及个人修养以及人性论方面的问题,包括其二、六、七、八、九各章。

第二章从“不动心”说起,最后涉及对孔子的评价,是《孟子》一书中重要的篇幅。

所谓“不动心”,指的是不因处境、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个环节,一是“知言”,二是培养“浩然之气”。

“知言”是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浩然之气”尽管是一种正大刚毅的道德情感,仍然是道义原则指导下的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的成果。

知言则不惑,气盛则意志坚定,所以是“不动心”的条件。

第六章提出的以“四端说”,意谓仁、义、礼、智等品质在人的天性中有基础,集中概括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主张。

七、八两章,分别谈到“反求诸己”和“与人为善”的修养方法。

第九章批评伯夷气量小,柳下惠不严肃。

二者既然各有所偏,在出处问题上,合理的态度应当如何?可以参见本篇第二章对于伯夷、伊尹和孔子的评论一节。

从中可见孟子的用世心切,从而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调整应对的措施,这也可以看做是对“不动心”的一个补充说明。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

(4)《孟子》“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4)《孟子》“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4)《孟子》“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展开全文《孟子·公孙丑上》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译文】过去曾子对子让子襄说:“你很勇敢吗?我曾经听说最勇敢的男子了:本来是参加造反行动并且不退缩,虽然只是一些贫贱的人,不勇猛的又占多数,抵挡者也不会恐惧;本来同样是造反却退缩,虽然有千万人,抵挡者也是必死无疑了。

注释:“子”人的通称。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

《易經.恆》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自”原来,本来。

《韩非子·显学》:“恃自圆之木,千世无轮矣。

”“反”反叛,造反。

《汉书·贾谊传》:“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

”“而”连词。

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

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褐”贫贱的人。

《左传·哀公十三年》:“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

”“宽”不勇猛。

《增韻》不猛也。

《書·大禹謨》臨下以简,御衆以寬。

“博”众多,丰富。

《论语·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吾”抵御,抵挡。

《墨子·公孟》:“厚攻则吾,薄攻则薄吾。

”“惴”恐惧。

《庄子·齐物论》:“小恐惴惴。

”“而”表示转折关系。

但,却,可是,然而。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往”死。

《左传·僖公九年》:“送往事居。

”。

【名师讲题】《孟子 公孙丑上 以力假仁者霸》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孟子 公孙丑上 以力假仁者霸》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公孙丑上是其中的一篇篇章。

下面将对《孟子·公孙丑上》进行原文及其解析。

公孙丑问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是何故也?”孟子曰:“人有两耳,两目,有好嗅、好听、好视之心,有不忍人之心。

夫听者不听戏言,不视不庄不正之色,不嗅臭物。

是故好善恶恶者耳也,好听恶听者耳也。

好辨恶辨者目也,好望恶望者目也。

好美恶恶者心也,好利恶恶者心也。

人之性也。

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

”原文解析:这段对话以公孙丑的问题作为开场,他询问为什么人们都具备不忍心的特质。

孟子回答他的问题,并从人的感官出发,解释了人之所以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

公孙丑又问曰:“人皆有恶人之心也乎?”孟子曰:“人之有不忍人之心也,人皆有之;人之有恶人之心也,人亦皆有之。

质之者类也,教之者改也。

”原文解析:公孙丑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是否也都具备恶人的心。

孟子回答说,人们都有不忍心,也都有恶心。

不忍心和恶心是人的天性,但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

公孙丑请问恶人之心和不忍人之心相较,哪一个更容易养成?孟子回答说,养成不忍人之心相对更容易,因为人们本来就有不忍人之心;而克制恶心则需要各种教育修养。

公孙丑对于孟子的回答表示疑惑,认为天性本来就有恶心,为什么还说人只有不忍心?孟子解释称,天性会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们的恶心是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和教育提升修养来减弱甚至克制的。

这篇《孟子·公孙丑上》展示了孟子对于人的本性和修养的思考。

他认为人性中同时具备不忍心和恶心,但通过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和强化不忍心,减弱甚至克制恶心。

这为人们在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结:通过对《孟子·公孙丑上》原文的解析,我们了解到了孟子对人性和修养的思考。

人们天生具备不忍心和恶心,但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培养和提升不忍心,并减弱恶心的表现。

这篇篇章给我们提供了在修养和行为规范上的重要启示,引导我们努力培养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孟子尽心原文与解析

孟子尽心原文与解析

孟子尽心原文与解析孟子的名言“尽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如下:孟子说:“尽心者,尽其心也;尽其心者,亦尽其性也。

尽其性也,旁及人也;尽其心也,无他慝矣。

如中正之庸,如竹木之器,惟君子为能用之。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做事情中,发挥自己的全部心力;而全力以赴则体现了人性的真正表达。

当一个人能够全心投入时,他就能尽毕心力去做,不会有其他的杂念和私心。

就像中庸之道所说的那样,君子能够像竹子和木器一样,成为天地之间能够运用的工具。

孟子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尊重。

他认为人性本善,而通过尽心去做事,可以最大程度地表达出内心善良的一面。

这也是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基础之一。

孟子的“尽心”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和功利,很容易被利益和诱惑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追求。

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尽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时,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和成就感。

尽心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成功,也是为了造福他人。

孟子认为,当一个人能够尽心去做事时,他会旁及到其他的人,为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可以在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心还可以理解为全面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孟子所倡导的尽心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达到目标而拼命,而是通过全面提升自己的修养与能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和价值。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尽心”是孟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代表了他对于人性的关注和价值追求。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真正尽心去做事,追求内心的善良和价值,都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意义。

《孟子·公孙丑上》读后感

《孟子·公孙丑上》读后感

《孟子公孙丑上》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那本老古董书,《孟子公孙丑上》,别看它年头不小,里头的话儿可是句句扎心,让人读了心里头那个舒坦,又带点小思考。

一翻开这书,就像跟孟老夫子面对面坐着喝茶聊天似的。

他说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话儿听着就让人觉得,人生嘛,哪有不经历点风雨就能见彩虹的?咱们平时工作学习,遇到点难事儿,心里头那个烦啊,但想想孟子这话,嘿,这不就是老天爷在考验咱们,准备给咱派发大礼包呢嘛!再往后看,孟子又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话简直就是人际交往的宝典啊!你瞧,无论是在单位里混日子,还是在朋友圈里找乐子,只要你行得正坐得端,对人好,那自然有人愿意帮你;反过来,你要是整天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到最后,谁愿意搭理你啊?所以说,做人还是得厚道点,别老想着占人便宜。

还有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简直就是给咱们这些天天喊累的人量身定制的鸡汤。

现在生活条件是好了,但也不能整天就知道享受啊,得有点危机意识,不然哪天突然来个啥变故,你连个应对的招儿都没有,那不就完犊子了吗?所以啊,咱们还是得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别被眼前的安逸给蒙蔽了双眼。

说到孟子,他那口才可真是了得,跟人家辩论起来,那是一套一套的,让人家根本插不上嘴。

我就在想啊,如果孟老夫子活到现在,那绝对是辩论界的扛把子,什么奇葩说、脱口秀大会,都得靠边站。

不过话说回来,孟子之所以能说得这么溜,还不是因为他心里有货嘛!所以啊,咱们也得多读书多学习,肚子里有点墨水才行。

在《公孙丑上》里,孟子还讲了好多关于治理国家的大道理。

虽然咱们这些老百姓可能用不上那么高端的知识,但里面的一些思想还是值得咱们借鉴的。

比如说吧,孟子就提倡“仁政”,说当官的得对老百姓好点儿,别整天就知道搜刮民脂民膏。

这话儿放在现在也是不过时的啊!你看那些贪官污吏,哪个不是最后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所以说啊,做人还是得有良心有底线才行。

总的来说啊,《孟子公孙丑上》这本书虽然有点老土有点深奥吧,但里面的话儿可都是金子啊!咱们得多读读多品品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公孫丑上︿一﹀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

而子為我願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二﹀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捨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

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

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曰:﹁然則有同與?﹂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

﹂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子貢曰:﹃見其體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三﹀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四﹀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

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

﹁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雖大國必畏之矣。

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五﹀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

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七﹀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巫匠亦然。

故術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

如恥之,莫如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八﹀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禹聞善言則拜。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九﹀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

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

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