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人自我认识的危机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勒(ErnstCassirer
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分析
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分析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认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被称为“康德哲学”或“康德主义”,并以其对认识论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以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
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先验判断”和“后验判断”理论以及“合理必然性”理论等方面。
首先,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从经验出发,但同时也依赖于先验的认知能力。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知识不仅来源于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还受到我们的理性和悟性(先验判断)的制约。
这种理性制约使我们能够区分真实的认知和虚假的幻觉,从而确保我们的认识能够达到真理的水平。
其次,康德的“合理必然性”理论是他对认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必然性,这些规律和必然性不仅适用于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也适用于我们对于道德和伦理的判断。
康德认为,人类的道德判断应该建立在合理必然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凭借个人的欲望和自私。
康德的认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后来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对于认识论的贡献使得人们开始思考认识的本质和界限,以及思维和理性的能力。
康德的认识论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路,同时也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康德的认识论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首先,他过度强调了理性和悟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忽视了感觉和经验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主要基于先验判断,而将经验作为次要的参考。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认知能力,限制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
其次,康德的理论过于抽象和晦涩,难以理解和应用。
康德的哲学思想深奥复杂,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理解。
这种复杂性使得康德的理论很难被大众接受和应用,限制了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果。
另外,康德的认识论也受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批评和反对。
中国近代哲学史 新康德主义
中国近代哲学史新康德主义中国近代哲学史新康德主义近代哲学史是指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哲学在欧洲发展的一段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哲学经历了从传统的神学哲学向以理性和经验为基础的现代哲学的转变。
而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其中新康德主义在中国哲学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康德主义是指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受到康德哲学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思潮。
康德哲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哲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批判哲学”,即通过批判和反思传统哲学的先验知识,探索人类理性的限度和可能性。
康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始于20世纪初,对中国近代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这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转向西方哲学,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资源。
康德哲学作为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给予了他们新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新康德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人权观念等。
新康德主义者认为,人类理性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可以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
他们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批判来推动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追求自由和人权。
在中国,这些思想对中国近代哲学、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和学术机构。
20世纪初,一些中国留学生开始前往欧洲留学,其中一部分选择了研究哲学。
他们带回了康德哲学的著作,并在中国学界广泛传播。
这些留学生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梁启超、胡适等。
在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哲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新康德主义者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
他们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理性主义的结合,试图寻找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从达沃斯之争谈卡西尔的哲学人类学理想和人类自由问题
从达沃斯之争谈卡西尔的哲学人类学理想和人类自由问题作者:张健,高申春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03期关键词:卡西尔;形而上学;哲学人类学;符号形式摘要:在人们对于达沃斯辩论的广泛兴趣中,卡西尔思想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关注。
在这场辩论中,卡西尔和海德格尔不仅代表着对于康德哲学和形而上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其观点差异也显示出对人类自由问题的不同回答。
海德格尔主要以康德第一批判来讨论人的有限性,把哲学的任务视为恢复人的自由和解放。
卡西尔并没有停留在第一批判,而强调理性在第二、三批判中的伦理、审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发展了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方法论意义,把客观性问题和符号形式联系起来。
在哲学人类学问题上,卡西尔继承了康德的先验方法,想要通过批判性的符号形式思想来克服“生命”与“精神”、“质料”与“形式”、“自然”与“自由”之间的种种对立。
通过用符号的动物取代理性的动物,卡西尔指出人生活在符号世界之中,自由就不再只是康德意义上的理性的自律,而是一种对文化世界的开放、“生命”与“精神”之间的辩证运动。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2)03-0072-08On Cassirer'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and Human Freedom with Davos DisputationZHANG Jian, GAO Shen-chu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 China)Key words: Cassirer; metaphysic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symbolic formsAbstract: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well-known Davos disputation, Cassirer's ideas have not received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this disputation, Cassirer and Heidegger not only represen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Kant's philosophy and metaphysics, but also express differen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human freedom. Heidegger mainly discussed the finite of human beings with Kant's first critique and regarded the task of philosophy as restoring th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man. Cassirer did not stay in the first critique, but emphasized the positive role of reason in the ethical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Kant's second and third critiques, and developed the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Kant's "Copernican Revolution", associating the issue of objectivity with the symbolic forms. Cassirer'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inherited Kant's transcendental method,wanted to overcome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life" and "spirit", "matter and form","nature and freedom", with the critical or non-metaphysical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Humanbeings live in a symbolic world because of Cassirer's definition of human beings as "symbolic animals" rather than "rational animals". Freedom of man is no longer the rational self-discipline in Kant's sense, but a kind of openness to the cultural world, a dialectical movement between "life" and "spirit".一、引言现代意义上的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观念来源于舍勒(Max Scheler)和普勒斯纳(Helmut Plessner)等人,舍勒在1927年发表了《人的特殊地位》,紧接着在1928年完成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而普勒斯纳则在1928年出版了以“哲学人类学导论”为副标题的《有机体的各个阶段和人类》一书,可以说这些著作开启了德国哲学人类学研究的最初理路以及对人的生存和意义问题的关切方式。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艺术理论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艺术理论The Artistic Theory of Erwin Panofsky[意]吉多·尼里(Guido Neri)著汪坦译[注]E·潘诺夫斯基生于1892年,早在1915年,由于他对丢勒(Albrecht Duerer,1471—1528)艺术理论的出色研究而著名,并即开始在汉堡大学讲授艺术史。
他研究了里格尔(Alois Riegl,1858-1905,十九世纪最富于哲理性的艺术史家)的著作,当时亦已对康德哲学有了很深的造诣。
事实上,里格尔和康德——还有卡西勒(Ernst Cassirer,1874-1945,康德的现代解释者)——一直是他的主要参考来源,贯穿了他的全部事业。
象卡西勒一样,潘诺夫斯基和汉堡沃伯格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工作中密切合作,尤其是同学院主任萨克瑟(Fritz Saxl)。
萨克瑟遵循沃伯格(Aby Warburg)所开创的道路,成为新型文化史的主要倡导者;即,着重于形象世界。
当时对文艺复兴——研究的主要领域——在深度上进行分析,展现了一个图形和符号的不可思议的世界,这只能通过古代的文献和神话系统的探索才能理解。
潘氏因此而面临重新组织这些神话历史的任务;这任务和图象学(Iconology)问题以及一般解释紧密地联系着。
在这期间,卡西勒对他的影响格外强烈——如同对沃伯格学院其他学者一样。
新康德主义的卡西勒放弃了沃伯格大师们的几乎是排外的神学倾向,并致力于现代文化世界的彻底的历史重建。
事实上,他已经详尽阐述了关于构成人类文化的“象征”形式含义的人类学理论(在神话、话言和艺术领域内)。
由于纳粹事件,这些早年富有成效的合作突然告终。
沃伯格学院迁移到伦敦。
潘诺夫斯基从1931年起在纽约大学任教,1933年迁居到美国并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院;同时,保留在汉堡的职位,潘氏的名著《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Perspective as “symbolic Form”)曾经激发起五十多年的讨论;这本书是他治史方法的最佳例证。
浅析卡西尔对人的思考——卡西尔《人论》解读
浅析卡西尔对人的思考——卡西尔《人论》解读在二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各种理论异彩纷呈。
哲学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如此感兴趣呢?因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很多哲学家,包括被西方学术界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 ,1874~1945)也一直关注“人的本质”问题。
其晚年提出了“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任何一个思想家,特别是哲学家的文本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
为更好地运用解释学的方法解读卡西尔符号人性论,就需重回他的时代背景。
一、符号人性论是卡西尔文化哲学中的观点《人论》(1944年在美国发表,1985年在国内首次出版发行)这本书不是系统论述卡西尔文化哲学思想的著作,但却是理解符号人性论的关键著作。
他写作《人论》的目的之一是“在于使读者认识到,本书中所讨论的一切课题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课题。
它们是通向一个共同中心的不同道路——并且按照我的看法,发展并规定这个中心,正是一种文化哲学的任务。
”《人论》是卡西尔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关于人性的观点。
《人论》全书共12章,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的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第一章在追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理论之后,提出了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还是没有真正解决,就陷入了一种“思想的无政府主义”状态,产生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于是卡西尔借机提出了关于人的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即“符号哲学”。
在下篇中,卡西尔从这个定义出发,对各种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文化现象进行全面的探索,简述了“符号哲学”的思想。
康德哲学的三个问题
康德哲学的三个问题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康德是德国最杰出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开创者。
在康德的哲学中,有三个最重要的主题:人的存在,自由的行为,以及普世的原理。
在了解这三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康德所倡导的“主权自身批判”思想,他指出,唯一不会被反驳的原理不存在,因此他强调了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性以及思维的可破坏性。
在此基础上,康德的哲学研究了人的存在、自由的行为以及世界的普遍规律。
首先,康德哲学明确了人存在的本质,康德提出人类存在具有同理性,仅仅出于纯推理,就能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纯粹的理性思维得出的,也就是所谓的“主体性”,这就是康德哲学有关人类存在本质的认识。
其次,要研究自由的行为,康德建立了一种"道德哲学",这种哲学是通过探讨一个价值体系和一套原则(也就是康德的"道德法则")来检验行为的有效性,康德的"道德法则"是通过探究人类自身的价值系统,推导出"有无自由的价值行为"而得出的。
康德的"道德法则"包括"公正的行为原则"、"社会正义原则"以及"自然规律原则"。
最后,康德在普世的原理上建立了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更强调对各类事物施以统一的规范力量,以限定因其特点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
这一方法论限定了各种不同情况时人们理性思维的形式、限定了证据来支持其有效性、限定了合理性活动之间形成的共同联系。
这样,康德的普世原理设定了一个共同的思维框架,以及相应的现实参考标准,便于人们对真理的无止境追求。
总的来说,康德哲学所要探索的有关人类存在、自由行为以及普世原理的三个问题,让西方哲学探索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影响了当代哲学史上许多其它重要的哲学家们。
康德与近现代哲学中的自我意识问题
康德与近现代哲学中的自我意识问题近现代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自我意识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康德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贡献。
本文将探讨康德在自我意识问题上的独特见解,并将其与其他近现代哲学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对比。
康德在他的著作《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自我意识的两个基本层面:“我”作为思维主体的统一性和“我”作为观察自身的对象。
在康德看来,这两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的,并且构成了我们对自我的理解。
首先,康德认为“我”的统一性是自我意识的基础。
他认为“我”是一个主体,一个思维的实体,它能够对外界的经验进行感知和理解。
康德进一步区分了两种类型的认知能力:理性和经验。
他认为理性是超越经验的能力,它能够通过概念和判断来理解世界。
而经验则是凭借感觉和知觉来对外界进行感知。
康德认为,这两种能力的统一性构成了我们作为“我”的统一性。
其次,康德主张自我意识需要将“我”作为观察自身的对象。
他认为,我们能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的思维和意识。
这个过程通过我们对自己的经验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观察来实现。
康德认为,这种自我观察是我们理解自我的关键,它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思维活动。
与康德的观点相比,其他近现代哲学家也对自我意识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例如,黑格尔提出了“我”的绝对自知觉理念,认为自我意识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而尼采则主张个体的自我是永恒重复的存在。
这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我意识问题。
总之,康德在近现代哲学中对自我意识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通过区分“我”的统一性和观察自身的能力,为自我意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
在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辩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自我意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康德及其他哲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自我意识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讨论。
人论
《人论》——依据恩斯特·卡西尔的人的定义的学校教育思考依据《人论》对人性的揭示:符号,那么,学校教育中就应该坚持发展人的符号天赋,并依据和运用符号,实现迅捷地通向人类的文化世界。
把人培养成人——文化修养的途径。
不应该排斥符号化的文化的学习。
(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苏格拉底的人的定义: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正是依靠这种基本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作出回答的能力,人成为一个“有责任的”存在物,成为一个道德主体。
在人那里,判断力是主要的力量,是真理和道德的共同源泉。
因为只有在判断力上,人才是整个地依赖于他自己的,判断力乃是自由的、自主、自足的。
宗教向人们揭示了有双重特性的人——堕落前的人和堕落后的人。
我们近代关于人的理论失去了它的理智中心。
我们所得到的只是思想的完全无政府状态。
马克斯·舍勒是最早开始意识到并且指出这种危险的人之一。
舍勒断言:“在人类知识的任何其他时代中,人从未像我们现在那样对人自身越来越充满疑问。
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和一个神学的人类学,它们彼此之间毫不通气。
因此我们不再具有任何清晰而连贯的关于人的观念。
从事研究人的各种特殊科学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与其说是阐明我们关于人的概念,不如说是使这种概念更加混乱不堪。
”这就是近代哲学在它本身中看到的奇怪状况。
就我们关于人类本性的知识源泉而言,以往从未有一个时代能处在这样有利的状况中。
……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掌握和组织这种材料。
(二)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生物学家乌克威尔写了一本书,对生物学原理进行了批判的修正。
每一种生物体都有着它自己的世界,因为它有着它自己的经验。
他发展出一套非常新颖而独特的生物世界体制。
人类世界也不例外。
“然而,在人类世界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看来是人类生命特殊标志的新特征。
[与动物的功能圈相比]人的功能圈不仅仅在量上有所扩大,而且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
在使自己适应于环境方面,人仿佛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阅读笔记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阅读笔记恩斯特·卡西尔简介:1、卡西尔1874年7月28日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布累斯劳即今日波兰的弗芬茨瓦夫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
2、1842年--1918年受业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首领海尔曼·柯亨。
3、1919年起,卡西尔任汉堡大学哲学教授。
4、1930年起任汉堡大学校长。
在汉堡时期,卡西尔逐渐创立了他自己的所谓“文化哲学体系”。
5、1933年辞去汉堡大学校长职务,离开德国,开始了他的12年流亡生活,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6、他先赴英国,任教于牛津大学全灵学院。
7、1935年9月,接受瑞典哥德堡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哲学教授,在那里一直待了6年。
8、1941年夏季,卡西尔赴美国,就任耶鲁大学访问教授。
9、1944年秋转赴纽约就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0、1945年4月13日,卡西尔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回答学生提问时猝然而亡。
终年71岁。
卡西尔一生著述多达一百二十余种,研究的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使他成为二十世纪这一领域的重要前驱者之一,并受到现代西方各派语言哲学的普遍重视;而在美学方面,人们一般都把他看成是三十年代以后西方兴起的所谓符号美学运动的“开路先锋”。
卡西尔的这个“文化哲学体系”,在他煌煌三大卷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
而《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一书,是最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它是卡西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也正因为如此,该书是卡西尔著作中被译成外文文种最多、流传最广、影响甚大的一本。
《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人的问题”的。
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其中第一章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最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
卡西尔
Man, An Animal Symbolismby Ernst CassirerIn the human world we find a new characteristic which appears to be the distinctive mark of human life. The functional circle of man is not only quantitatively enlarged; it has also undergone a qualitative change. Man has, as it were, discovered a new method of adapting himself to his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receptor system and the effector system, which are to be found in all animal species, we find in man a third link which we may describe as the symbolic system. This new acquisition transforms the whole of human life. A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animals man lives not merely in a broader reality; he lives, so to speak, in a new dimension of reality. There is an unmista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organic reactions and human responses. In the first case a direct and immediate answer is given to an outward stimulus; in the second case the answer is delayed. It is interrupted and retarded by a slow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of thought. At first sight such a delay may appear to be a very questionable gain. Many philosophers have warned man against this pretended progress."L'Homme qui médite," says Rousseau, "est un animal dépravé": it is not an improvement but a deterioration of human nature to exceed the boundaries of organic life.Yet there is no remedy against this reversal of the natural order. Man cannot escape from his own achievement. He cannot but adopt the conditions of his own life. No longer in a merely physical universe, man lives in a symbolic universe. Language, myth, art, and religion are parts of this universe. They are the varied threads which weave the symbolic net, the tangled web of human experience. All human progress in thought and experience refines upon and strengthens this net. No longer can man confront reality immediately; he cannot see it, as it were, face to face. Physical reality seems to recede in proportion as man's symbolic activity advances. Instead of dealing with the things themselves man is in a sense constantly conversing with himself. He has so enveloped himself in linguistic forms, in artistic images, in mythical symbols or religious rites that he cannot see or know anything except by the interposition of this artificial medium. His situation is the same in the theoretical as in the practical sphere. Even here man does not live in a world of hard facts, or according to his immediate needs and desires. He lives rather in the midst of imaginary emotions, in hopes and fears, in illusions and disillusions, in his fantasies and dreams. "What disturbs and alarms man,"said Epictetus, "are not the things, but his opinions and fancies about the things."From the point of view at which we have just arrived we may correct and enlarge the classical definition of man. In spite of all the efforts of modern irrationalism this definition of man as an animal rationale has not lost its force. Rationality is indeed an inherent feature of all human activities. Mythology itself is not simply a crude mass of superstitions or gross delusions. It is not merely chaotic, for it possesses a systematic or conceptual form.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of myth as rational. Language has often been identified with reason, or with the very source of reason. But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is definition fails to cover the whole field. It is a pars pro toto;it offers us a part for the whole. For side by side with logical or scientific language there is a language of poetic imagination. Primarily language does not express thoughts or ideas, but feelings and affections. And even a 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pure reason" as conceived and worked out by Kant is no more than a mere abstraction. It conveys only the ideal shape, only the shadow, of what a genuine and concrete religious life is. The great thinkers who have defined man as an animal rationale were not empiricists, nor did they ever intend to give an empirical account of human nature. By this definition they were expressing rather a fundamental moral imperative. Reason is a very inadequate term with which to comprehend the forms of man;s cultural life in all their richness and variety. But all these forms are symbolic forms. Hence, instead of defining man as an animal rationale, we should define him as an animal symbolicum. By so doing we can designate his specific difference, and we can understand the new way open to man -- the way to civilization.Excerpted from An Essay on Man, by Ernst Cassirer卡西尔:人论(1944年)简介恩斯特·卡西尔(Emst Cassiver,1874-1945),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人学理论
人学理论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中人的定义依据《人论》对人性的揭示:符号,那么,学校教育中就应该坚持发展人的符号天赋,并依据和运用符号,实现迅捷地通向人类的文化世界。
把人培养成人——文化修养的途径。
不应该排斥符号化的文化的学习。
永恒主义者——永恒人性的文明教育(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苏格拉底的人的定义: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正是依靠这种基本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作出回答的能力,人成为一个“有责任的”存在物,成为一个道德主体。
在人那里,判断力是主要的力量,是真理和道德的共同源泉。
因为只有在判断力上,人才是整个地依赖于他自己的,判断力乃是自由的、自主、自足的。
宗教向人们揭示了有双重特性的人——堕落前的人和堕落后的人。
我们近代关于人的理论失去了它的理智中心。
我们所得到的只是思想的完全无政府状态。
马克斯·舍勒是最早开始意识到并且指出这种危险的人之一。
舍勒断言:“在人类知识的任何其他时代中,人从未像我们现在那样对人自身越来越充满疑问。
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和一个神学的人类学,它们彼此之间毫不通气。
因此我们不再具有任何清晰而连贯的关于人的观念。
从事研究人的各种特殊科学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与其说是阐明我们关于人的概念,不如说是使这种概念更加混乱不堪。
”这就是近代哲学在它本身中看到的奇怪状况。
就我们关于人类本性的知识源泉而言,以往从未有一个时代能处在这样有利的状况中。
……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掌握和组织这种材料。
(二)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生物学家乌克威尔写了一本书,对生物学原理进行了批判的修正。
每一种生物体都有着它自己的世界,因为它有着它自己的经验。
他发展出一套非常新颖而独特的生物世界体制。
人类世界也不例外。
“然而,在人类世界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看来是人类生命特殊标志的新特征。
[与动物的功能圈相比]人的功能圈不仅仅在量上有所扩大,而且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
论卡西尔人学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关照
的研究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 当时人们对人 自然世界之间 的区别人手 , 首先区分 了信号和符号之
认为“ 信号和符号属于两个不同的论域 : 信 的认识主要集 中在人是具有理性 的, 这是人与动物相 间的差别 ,
符号则是人类 的意义 区别 的重要特征。 亚里士多德指出 ,没有任何东西 比 号是物理 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 ; “
、 会和精神 , 社 过去 、 现在 和未来 , 就是 “ 绝对 理念”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卡西尔在 1 2 ~ 9 9年就 的正、 、 9 3 12 反 合三段式的推演。 但理性是否就是人 的本质 达尔文在《 物种起源》 中就把人定义为纯 生 完成了三卷本 巨著——《 符号形式的哲学 》该 书从文 的体现呢? ,
代哲学史上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他认 为: “ 认识 自我 中世纪持续统治 了近千年。 以哥 白尼的“ 但 日心说” 的 乃是哲学探究 的最高 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 的。 发表为标 志的近代科学彻底否定 了这种观点 , 宣扬科
人是理性 的动物又重新成为对人 的 在各种不 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 中, 这个 目标始 学的基础是理性 ,
化的角度对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建立 了文化哲学体 物学上的一般动物 ;尼采公开宣扬人的权利意志 ; 弗
系。 在此基础上 , 出版了《 他又 人论一人类 文化哲学导 洛伊德突 出人 的性本 能 ;马克思则推崇人 的经济本
引》 一书 , 精辟地总结了他 的人学研究成果。 这两部书 能 , 等等。卡西尔认为 , 以上 “ 每一种 理论都成 了一张
是了解 和掌握卡西尔人学思想 的钥匙 。
普罗克拉斯蒂 的铁床( 普罗克拉斯蒂是希腊神话 中的
一
个 强盗 , 捉到旅客后 , 他 便将旅客缚在床上 , 然后或
从卡西尔的《人论》看人类认识的危机
从卡西尔的《人论》看人类认识的危机摘要:哲学始于惊诧,人们渴求认识自我。
两千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看法,试图以自身的切入点到达认识的源头。
但是,随着认识的纷繁林立,各种理论呈现给我们的却只是思想上的碎片,在这些碎片的认识当中,丧失了认识的同一性、权威性,理性认识陷入了完全的无政府状态。
从卡西尔的《人论》看人类认识的偏差造成的危机,力求找到新的认识支点,走出认识危机,重塑认识主流。
关键词:人性《人论》危机卡西尔在《人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1](p3),明确了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总结了早在公元五百年前后,古希腊、印度、中国和以色列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萌发出认识自己的这种渴求,并由此触到存在的谜底,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领悟到哲学认识的源头。
两千多年来,人类一直围绕着对自身的认识而活动,许多先哲为人类思想史上迸发了不少智慧的火花。
而近五百年来,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究所触及到的领域也更为宽广,但各门学科对于自我认识的涉足实际上并没有阐明清楚我们关于人的概念,相反,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纷繁复杂的概念却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认识危机当中。
一、何为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卡西尔在《人论》的第一章给我们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引出人类在自我认识上产生的偏差。
卡西尔在文中表明了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随后指出哲学在认识论上的方法——内省,即人对自身的认识。
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二哲的知识观,开创了人类认识上的两种哲学传统:一条以亚里士多德为核心的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和另一条以柏拉图为核心发展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哲学传统和康德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
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是一个能对理性问题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把存在者当成存在本身,存在不是时间的起源,因为发展不是直线性向前发展的。
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达沃斯之辩
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达沃斯之辩【内容提要】 1929年在瑞士的达沃斯,卡西尔与海德格尔围绕着如何阅读康德这个话题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辩论:究竟是新康德主义者对康德的知识论解读误解了康德,还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读误解了康德?卡西尔站在他的符号形式的哲学立场上为人类的无限和超越进行了辩护,而海德格尔则站在他的存在论基础上指明了人的本质规定就是有限性、历史性。
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卡西尔主张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是自由的可能性问题,而海德格尔则主张是对存在的理解问题。
卡西尔指出,人类作为构造符号的动物通过文化形式不断地超越从而走向自由,而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自由只有通过自我解放才能获得。
【关键词】卡西尔/海德格尔/达沃斯辩论一、思想史上的达沃斯辩论1929年3月17日~4月6日由瑞士、法国和德国政府在瑞士的达沃斯小镇共同主办了一场“国际大学课程”,举办方的目的是有效地和解法国知识分子与德国知识分子之间的分歧。
这场思想盛会主要由恩斯特・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分别主讲的一系列讲座构成,而接下来他们二人的辩论则把这场思想盛会推向高潮。
当时有大约200名学生,30名教授参加了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达沃斯辩论,而且这场辩论也引起了一些新闻杂志媒体的注意。
事后证明这场辩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界标:它不仅标志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德国新康德主义运动的终结,而且也预示着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分道扬镳。
卡西尔是德国当时最著名的康德专家,不但主持编纂了康德全集,而且还有自己的哲学创新――《符号形式的哲学》三卷本的出版;海德格尔则刚刚出版发行了他的《存在与时间》,并正逐渐取代胡塞尔而成为德国现象学运动的领导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卡尔纳普,他不但参加见证了海德格尔与卡西尔之间的思想交锋,而且他从达沃斯辩论之后就开始从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上对海德格尔发起猛烈的攻击。
①有趣的是,卡西尔、海德格尔、卡尔纳普三人都得益于新康德主义的遗产,②但他们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卡尔纳普――分析哲学,海德格尔――存在论,卡西尔――文化哲学。
西方哲学概论第十六讲 新康德主义(新)
三、朗格的生理学唯心主义 朗格认为 必须对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其主要办法是 把所谓生理学唯心主义与康德哲学融合在 一起,用前者的‚科学材料‛来论证后者。 生理学唯心主义的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 生理学家弥勒,他利用同质刺激引起异质 感觉和异质刺激引起同质感觉的现象说明 主体的感觉与外部对象的具体内容无关, 外部对象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促使感官先 天固有的东西(感觉的内容和性质)显现 出来。
至于唯心主义,无论是康德以前的笛卡儿、莱 布尼茨、沃尔夫,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 还是康德以后的费西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 唯心主义,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把意识本身 当做纯存在或绝对原则,由此出发建立整个世 界。 朗格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 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康德所强调 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其中主观的作用占主 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 必须受到客观的东西的作用。康德不是倡导主 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 能及的范围,即经验的范围。朗格的基本理论 倾向正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中相当普遍的要求超 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倾向。
四.朗格的社会政治观点 朗格反对封 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进步的言 论,但他的立场又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 他认为利己主义和各个个人利益的协调 (包括同情)是文明进步的根源,历史是 个人追求自由和利益的历史,历史的冲突 归根到底源于个人的利害冲突。他把达尔 文的生存斗争律从生物界移入社会,他的 观点正是19世纪下半期在西方流行的所谓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他看来,解决工人贫 困失业的根本办法是按照马尔萨斯人口过 剩论去节制属于,限制工人人口的增加, 同时按照生存竞争律即进行生存竞争的能 力去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此外,他指望 通过提倡人们之间的相互爱、同情来抑制 个人之间的争夺。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问题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问题【引言】康德是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哲学的第一篇真正的自我批判。
他认为人类思想自身是有限而不能反映自身的本质,而要通过自我批判来消除这种限制。
然而,对于康德哲学中的自我问题,有不少人并不理解或不认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康德哲学中的自我问题,并举例说明其内涵,希望可以为读者解惑。
【正文】一、以经验为基础的自我限制康德认为,我们对于经验只能通过经验来了解,这就使得我们的认识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
因此,我们只能了解一部分真实的事物,而无法了解它们的全部本质。
这也就制约了我们对于自我本质的了解。
例如,人们往往将自我定义为诸如“我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我是一名医生”这样的表面特征,这些特征虽然能描述自己的一部分,但并不能完全反应自我本质。
二、自我意识的层次性康德提出了自我意识的层次性概念,即自我意识的不同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当前的层次受到之前层次的影响。
例如,我们现在对于自我有的认识是建立在之前的认识之上的。
这就使得我们的自我认识具有“建构性”,而不是所谓的“直觉式”。
例如,当我们记不起一个人的名字时,我们会去回想他的外貌、声音、言谈举止等等,这就是通过之前的认知经验去推导出他的名字。
同样的,我们每天的思维模式也在相互影响之中,我们在做判断时候的依据,大部分也是来自之前的经验事例。
三、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康德认为,自我的存在方式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自我是怎样存在的。
我们无法使用直觉的方式去察觉自我,因此对于自我的存在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
例如,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时,我们其实并没有捕捉到自我存在的本质。
而且,这种概括也很容易随时间而变化,这就使我们的自我认识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确定。
四、自我和环境的互动康德认为,我们的自我观念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而是在和外部世界不停的互动之中不停地重构着。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自我认识不仅是固定的,而且是随时变化的。
卡西尔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了吗?
现代哲学 M O D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
N o 22 0 1 5 / G e n e r a l N o 1 3 9 / M a r c h
1 0 Y J A 7 2 0 ) 的资助。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 兰州 7 3 0 0 0 0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石福祁,甘肃靖远人,博士,( nE s s a y o nM a n 原书页码,但是译文均出自甘阳先生所译 《 人论》 一书。 ① 为方便引证,这里采用了 A
一、引 言
众所周知,当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 ( E r n s tC a s s i r e r ,1 8 7 4-1 9 4 5 )在其晚年名著 《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 中 “ 回答了” “ 人 是什么? ” 这一问题。理由是:第一, 《 人论》 一书 “ 上 篇” 的 标 题 是 “ 人 是 什 么? ” ;第 二, 在该书第一章 “ 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中,卡西 尔认为 “ 认 识 自 我 乃 是 哲 学 探 究 的 最 高 目 标” ① E M,1 ) ,而在将 “ 认识你自己” 这句神谕当 ( 作哲学之绝对命令的苏格拉底那里, “ 唯一的问 E M,4 ) ;他认为,苏格 题只是:人是什么? ”( 拉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即 “ 人是一个对理性问 题能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在某种意义上已经 E M,6 ) ,而在其后以至近代的 成了经典答案 ( 发展中, “ 关于人的理论失去了它的理智中心。 我们 所 得 到 的 只 是 思 想 的 完 全 无 政 府 状 态 ” E M,2 1 ) ;第三,卡西尔在 《 人论》 中不仅首 ( 先提出 “ 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 E M,2 6 ) ,并且在对历史 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 上各种回答 “ 人是什么? ” 这一问题的方法做了 评述之后,提出了自己的 “ 功能性定义” 的方法 E M,6 7- 6 8 ) ,最后还在语言、艺术、科学等 ( “ 符号形式” 中,也就是 “ 人性的圆周” 的各个
后现代下的自我迷失
后现代下的自我迷失作者:田丽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11期摘要:随着后工业的发展,传统的大规模机器生产被电子商业所取代,致使电子产品的涌现,大众传媒的兴起。
在后工业时期,公众以往的生活、娱乐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日渐被大众传媒所奴役,失去了自我,进入了“景观社会”。
加之对存在主义等理论的认可,对认识论与本质论的质疑,人们丧失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在迷茫与绝望中迷失了自我。
关键词:后现代后现代主义自我迷失虚无主义“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至理名言,被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上,这足以说明古希腊人对认识自我的重视。
“认识你自己”也就是指认识“真正的我”[4],强调自身内在的修养,通过学习,达到“善”。
通俗地讲,就是让自己拥有正确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正确的信念,以此来不断地完善自身。
“认识你自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也指出认识自我已被证明是解决所有关联着人的存在及其意义问题的阿基米德点。
”[5]在后现代时期,人们迷失了自我,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仰和道德准则,迷茫、堕落、颓废却成为最常见的生活状态。
一、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一词应该包括后现代性、后现代化和后现代主义三层意思。
“后现性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转变,或者说,它意味着具有自己独特组织原则的新的社会整体的出现,意味着与现代性的决裂。
”[1](P14)再具体一些,后现代性指在一个阶段中的某种体验和心灵状态。
后现代化指朝着后现代性发展的过程和由此产生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则是一个文化概念,代表着一种思潮、一种文化运动和现象。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相对复杂的文化思潮,它既没有固定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论点与特征。
正如杜威·佛克马在论文《初步探讨》中所说的“文学思潮或时期的概念是一种精神建构,几乎完全脱离经验实体,由于它是这样一种灵活易变的手段,因而可以适合几乎任何一种论点。
”[2](P520)20世纪50年代哈里·莱文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改头换面的“反智性思潮”,欧文·豪也赞同这一观点。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符号化的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但要实现怎样的自我呢?这就涉及到认识自我的问题。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开始浮躁了.我们还来不及认识自我就直接迈向了自我实现。
人生的道路已经被设计和规定,谁能在规定的道路中领先,谁就能实现自我。
人一生的路线被标示的十分明确,没有丝毫的悬念,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保守的。
谁想要超出被划定的圈,他人,社会是不会对他太宽容的.机械式的运作让我们失去太多反思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现实行为与自我人格的分离,一些人失去自我认同感,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否定。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直以来,哲学担当着认识自我的重任,并将其作为探究的最高目标。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的知识最初只涉及外部世界,而人对环境进行的某种心理适应行为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智生活的萌芽.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时起,人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补充着外向观察。
换句话说,即人对内在心灵的认识伴随并补充着人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认识.这种先外而内,由内补外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希腊哲学最初阶段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直到赫拉克利特才开始思考人类学,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至苏格拉底,人类哲学趋于成熟.苏格拉底关心的唯一问题是人是什么.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关人的定义,他用迂回的、否定的回答来给我们以启示.他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新方法:对话,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人被宣称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审视他的存在状况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物.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灵魂的内在态度可以具体为人的判断精神,因为人的判断力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
”判断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壹、人自我認識的危機德國新康德主義哲學家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 ─1945 A.D.)在其《人論An Essay On Man》中開宗明義的提出”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
【註3】從人類意識最初萌發之時起,我們就發覺一種對生活的內向觀察(introvert view)伴隨著並補充著那種外向觀察(extrovert view),人類文化愈往後發展,這種內在觀察,就變得愈加顯著,人天生的好奇心,而且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所說的人類知識都源自人對知識渴望的奮鬥的愛,亦即人類本性的一種基本傾向。
【註4】長久的發展慢的改變了它的方向,我們幾乎可以在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切現實中看到這種過程。
在對宇宙與人最早的神活學Mythology 的解釋(Hermenutic,Conmentery)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雛形的人類學pre-Anthpopology 與一種雛型的宇宙論pre-cosmology 同時並列,自然世界的起源問題和人的起源問題了乳交融的交在一起。
宗教的興起並沒有消除這種最初的神話學解釋,它保存並給予新的形態和新的深度,從此以後,”認識自我”不再被看成是一種純理論的興趣,它不僅是好奇心或思辨的問題,而是人類的基本職責。
【註5】希臘哲學中以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B.C.作分界。
一般哲學史家認為從泰勒士Thales ca.624-540B.C.到蘇氏為先蘇期Pre-Socrates,通稱為宇宙論時期,這個時期的哲人們大都以提出”宇宙中的基本物質為何”為主,因以名之,但很多哲學桹念卻都在這個時期被提出。
【註6】當智者Sophists 派出現的同時,蘇格拉底應運而生,宣稱他的主要職責是教育自己和同袍們認真的自我剖析;”自我認識”就是他學說的口號。
【註7】他總是相信,知識本身就足以使人行善,並因此帶來幸福。
【註8】德性即是基於對善的認識,幸福或福利是德性的必然結果。
因此蘇氏向我們分析了人的各種品德-善、公正、節制、勇敢等等,最後概括的告訴我們,人是一個對理性題能給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人的知識和道德都包含在這種循環的問題活動中,正是依靠這種基本的能力,對自己和他人作出回答(response)的能力,人成為一個「有責任的」responsible存有物,成為一個道德主體。
【註9】一般哲學史都認為柏拉圖Plato 427-343B.C.,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都把人理解為人是理性的動物arnimd rationale,但”Toon Logon exon”的原義是”會說話的生命體”在先蘇期的哲學家中,阿那撒哥拉斯Anaxagoras499-428B.C.的努斯nous,赫拉克利圖斯Heraclitus 535-465 B.C.的logos 都表示一種生命體中流動的實體,被當成動力散佈在整個宇宙中,理性或說話標示著這個生命體有別於其它的生命體。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雖是師生,卻引導了西方哲學兩條不同的思路。
”理性-邏輯-推論”與”觀念論”。
【註10】中世紀的一千年,大分為以聖奧斯丁St Augustine354-430A.D.為代表的教父哲學,他走的是柏拉圖的觀念論路線;士林哲學時期則以聖多瑪斯St Thomas Aqainas1225-1274A.D.為代表,他走的是亞里斯多德的邏輯、推論體系,但最後都歸諸上帝Logos創造一切。
<若望福音>開宗明義的指出”太初有道與天主偕,道即天主,自始與偕,微道無物,物因道生。
天地萬有,資道以成,斯道之內,蘊有生命,生命即光,生靈所稟,光照冥冥,冥冥不領。
”【註11】道於希臘文為Logos拉丁文為即為Verbum聖言,【註12】中世紀的神性光照與希臘智慧相互應,”會說話”成了天主與人、人與人的溝通媒介,亦是生命的內涵,《聖經創世紀》記載「在起初,天主創了天地,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
」天主”說”有光,就有了光……天主用”說-聖言”創造萬物,而人則分享了上帝的肖像Imago Dei。
沈清松教授認為「人是神按照至高至善、至完美的上帝的肖像所創造的,人的尊嚴、價值和人的本性。
因此而獲得肯定,神的肖像本身代表的是一個善的存有。
」【註13】中世紀的創化理論中的”聖言Logos”,正好與希臘時期的”Logos理性-會說話的生命體”相結合,人對創造自己的來源或人自身的瞭解與實踐就成了一切學術(認知)與道德實踐(生活)的內涵和基礎。
自博愛迪烏斯(波其武)Bjoethius 480-525 A.D.肯定人是一個”位格” Person而所謂的位格是”一個以理性為本性的個別實體Persona est rationalis naturae individual substantia,就把Logos與Imago Dei術接起來,把基督宗教之精義與希臘智慧聯結在一起,而由”位格Person”的肯定,衛生出對人格(Personality )的重視,這正是中世紀士林哲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註14】近代哲學由笛卡爾Descartes1596-1650A.D.開始除了揭示了人是思想的主體Cogito ergo sum ,更區別人是於能思之物res cogitans,而自然是屬於res extensa擴延之物。
主體哲學把人當成思想的主體是近代哲學最具關鍵的轉變。
【註15】主體性的肯定、認知能力的確定,加上當時興起的自然科學的發現,數學、幾何學的拓展,造成人因認識自然而控制(局部的)自然。
但當時的另一思想家巴斯卡Pascall 623-1662 A.D.,他承繼中世紀的精神,卻為近代開闢另一條新路,他說:「啊! 人:你在幹著什麼呀! 你是在用天生的理性來尋找你的真正本性嗎,……傲慢的人啊,當你醒悟過來時,你就會知道,你是個什麼樣的狂人;你自身是卑賤的,理性是起人了作用的;低能之輩,沉默吧。
要懂得,人無限超越了人,應該從你的主人那裡去聽取你一無所知的你的真正身分,聽從上帝吧! 」【註16】這種從聖奧斯丁以來的中世紀典型的呼籲,並沒有阻止像哥白尼Isaac Nik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 A.D.,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A.D.及牛頓Isaac Newtow 1642-1707 A.D.的努力,甚至可以說讓理性的能力更寬廣的利用。
這或許會產生背離上帝的理論,如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A.D.,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A.D.或以馬克斯Karl Marx 1818-1883A.D.為主的唯物論。
直至現代,夸克(quark )發現,DNA的研究,製羊的成果,都讓人們維躍,認靈已經了解了人的意義與生命的奧秘。
但就如巴斯卡的警語,我們對自己、對這個會說話、有善的本質的生物還是一知半解,對生理的情況亦是如此,遑論對生命的奧秘。
用了很長的篇富描述山在西方哲學思想中對人的描述與意義的預設,主要是要說明,面對目前的科技時代,人對自我的瞭解與研究似乎產生了危機,如何回到正確的方向似是未來最重要的工作。
貳、理性之謎理性作為人與其它存在物之間的最主要分別是西方哲學的特色,而”理性”這個詞是中文翻譯英文、法文reason,拉丁文為verbum,德文則為Vernunft,先蘇期的赫拉克里圖斯Heraclitus提出”人必須遵循萬物共遵的宇宙之理性(Logos )。
”靈魂有其理性(Logos )會自行成長。
【註17】而阿那撒拉斯則提出”奴斯nous”精神,本來Logos和nous代表著認知宇宙─理性─思維─靈魂,在那時人的思維能力已成就著神奇,甚至神秘的部分,人與宇宙間的溝通與瞭解,都依賴著一種共有的媒介。
人是有理的動物,是透過智者Sophist以及蘇格拉底所提出。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對人的觀念,就已經認為”人是─會說話的生命體Toon Logon exon ”後來在中世紀時拉丁文譯成animal rationale 才譯為理性的動物,但在中世紀,Logos被賦予和上帝、基督三位一體的聖言意義,中文又譯為道,聖言、道、說話、語詞、認識能力、理性,成了描述同一對象的不同面貌,而”理性”一詞,在哲學中是信與知的能力,「但願我認識我自己,但願我認識你norerim me,noverim te」就成了當時的目標。
【註18】或由理性─邏輯─推理出上帝存在,亞氏之後由聖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A.D.所繼承,方法不同,目的則是一樣,但在當時大都認為宇宙萬物是上帝的聖言所說(創造)的,而人是上帝的肖像,人的本質是善,人的理性是認知上帝的美善,不完美或善的缺乏是人的自由意志。
原罪original sin或惡eviol是第一人亞當與夏娃違犯聖規所留下的。
而人的自由意志─理性可以選擇一心向善或墮落。
哲學是神學的婢女,希臘智慧是為了了解中世紀的啟非而輔路。
【註19】在近代哲學與社會的發展中,人對自己的肯定(位格)以及人與人、人與國家的關係,有著顯著的改變,羅馬帝國崩潰後,西方封建城邦慢慢成為”國家”。
在國家中,教會(教宗)、僧侶(主教)、帝王、貴族與人民間的關係雖有”人是上帝的肖像”與”位格”為基礎,表示著人人生而平等,但實質上並未如此。
從文藝復興以後,”個人”意識的覺醒,國家是為了個人而存在成了此時期的特微。
馬基亞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A.D.的《君王論I1 principe 1513 》霍布士Thomas Hobbes 1588 -1679 A.D.《列為坦Leviathan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n 1712 -1778 A.D.的《論社會契約Du contrat social 1762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政府二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等人及作品中,對個人和政府之間的關係都做了新的思考,《政府二論》即主張國家的任務即在於護衛全體國民的自由與平等。
【註20】人除了是認知的主體、道德的主體更是權利的主體,近代初期在哲學的發展有以笛卡爾為首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miz 1646-1716 A.D.)與斯賓諾莎Benedict Baruch Spiroza 1632-1677 以及由洛克、巴克萊George Berkeley 1685-1753 A.D.和英國啟蒙運動的終結者,休姆David Hume 1711-1776 A.D. 代表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