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专题研究笔记

合集下载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

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

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

可是这个标准无效。

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

这显然是荒谬的。

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

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

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

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

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

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

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

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

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

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

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

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

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

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

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

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当时没看懂,现在也不记的。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感性是直观的能力,知性提供范畴(比如质量体积,颜色)等等,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

感性和知性针对的是表象,也就是这两者协作,形成知识。

感性提供内容,知性提供范畴。

而理性针对的不是知识,他为知识提供整体性和归宿。

它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这三者都不是知识的对象。

他们是关于存在的(也就是本体),他们不属于直观的范畴,所以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提供思维和述说,哲学就是这样的东西。

知性为自然立法,讲的就是康德的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过去的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的认识尽可能地符合对象,才能形成知识。

而康德把他反了过来,认识对象只有符合人类的认识范畴才能形成知识,这里的认识范畴就是知性。

比如关于一把椅子的知识,他的材质,体积,重量,这些都是认识的范畴,没有这些范畴我们就无法得到关于这把椅子的知识。

康德把对象划分为现象和本体。

我们只能认识现象。

所以知性为自然立法,等于是限制了人类的知识。

而理性为自身立法,理性我在上面说的,他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不针对知识。

(也就是不针对表象)。

他针对本体。

理性为自身立法,讲的就是他三个公设之一: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中的意志自由。

人类在自然界,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认识时受自身范畴(知性)的约束,因此他是有限和不自由的。

但人在精神领域(自我),他拥有选择的能力,而理性促使我们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这里的道德指的就是为普遍立法,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这就是理性为自身立法。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完成了某种超越性,实现了自由。

康德的一句名言,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有必要为知识划定界限,以便给宗教和信仰留出空间。

-----------康德的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释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释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前言
导论 整部作品的划分
第二部分 目的 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部分审美判 断力的批判
附 录 目的论判 断力的方法论
第一卷 审美 判断力的分 析论
第二卷 审美 判断力的辩 证论
第一卷 目的 论判断力的 分析论
第二卷 目的 论判断力的 辩证论
附 录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 释版)》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前 言
03 纯粹理性批判
目录
02
序:哲学的开普勒改 革
04 实践理性批判
05 判断力批判
本书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合集。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以第二版为基 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三部著作 均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前言
序:哲学的开普勒改革
纯粹理性批判
01
科学院版 《纯粹理 性批判》 第一版编 者导言
02
科学院版 《纯粹理 性批判》 第二版编 者导言
03
题词
04
献词
06
第二版前 言
05
第一版前 言(1)
第一部 先验要 素论
导论
第二部 先验方 法论
第一部分 先 验感性论
第二部分先 验逻辑论
第一篇 纯粹理性 的训练
第二篇 纯粹理性 的法规
第三篇 纯粹理性 的建筑术
第四篇 纯粹理性 的历史
实践理性批判
科学院版编者 1
导言性批判的 理念
4 第一部分纯粹
实践理性的要 素论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读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笔记系列之一2007-05-15 11:55:21| 分类:苇:哲学观念,理|举报|字号订阅通过对《导论》中Science的理解来考察康德开创批判哲学的原因、目的、动机和性质(美学2006级何江宁,学号10623033)关键词:哲学学,元哲学,学科学,apriori,形而上学,理论,科学第一个题项对Science的理解问题和康德开创批判哲学的原因,目的和性质问题在读《导论》的过程中我不断遇到Science这个词,我认为对这个词它的理解对于弄清楚康德从事批判哲学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Prolegomena: Is Metaphysics at allPossible?Were a metaphysics, which could maintain its place as ascience, really in existence... ”由于Science出现在“作为导论的主要问题”的How do metaphysics as ascience bepossible,和“作为总问题的解决”的‘What we could do inmaking metaphysics bea realscience’这两个问题上,因此我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必定影响着对全书核心问题的解读;我认为,不仅如此,康德整个哲学思想和批判体建立的原因,必要性,其学说的目标---未来被建立的能够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一个怎样的目标,也和Science有关。

1 理清几个关系:1)理论(Theory)、体系知识(systematicKnowledge)和科学(science)的关系;2)Metaphysics和science的关系3)Metaphysics和natural sciences的关系《导论》的《导言》:“If it is a science, how does it happen thatit cannot,like other sciences,obtain universal and permanentrecognition?”我们可以看到,在康德那里,形而上学是被看成是众多科学中的一种的,被与其他科学(othersciences)相比较来做评论。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观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认识的极限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无法认识物自体。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表象,无法获得物自体的本质。

这一观点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界限,也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

2.时间的先验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他将时间视为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必要条件。

时间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时间为基础。

3.空间的先验康德认为空间也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直观形式,这种形式是所有外在感知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理性的另一个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空间为基础。

4.范畴的先验康德认为范畴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范畴是我们思考、理解世界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他将范畴视为人类思维的必要工具,通过范畴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类感性知识,使之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范畴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于感性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组织和划分。

5.判断的逻辑康德认为判断有逻辑上的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必然性。

他将判断视为人类理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判断我们能够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论。

康德认为,判断的逻辑基础是先验范畴,不同类型的判断对应着不同的先验范畴。

6.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康德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

我们的认识只是对于物自体的表象,而非物自体本身。

这一观点是他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他主张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7.认识的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具有客观性,因为我们的认识遵循先验范畴和时间的先验,这些先验条件保证了认识的客观性。

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认识虽然无法触及物自体,但我们的认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基于先验范畴和时间、空间的先验形式所构成的先验知识。

这些先验条件是所有人类知识的基础,保证了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

总之,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

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研究

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研究

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研究康德是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对现代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的核心思想和应用价值,并举出5个相关例子证明其实际应用和价值。

一、康德“实用人类学”的核心思想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思想,是一种关注人类行为、社交规则、而从中发现普遍规律和指导性建议的哲学思想。

该思想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人类普遍的行为规律康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语言因素等等。

然而,人类行为中也存在着一些普遍规律,类似于概率统计中的“常态分布”。

这些普遍规律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而对这些规律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2. 指导人类行为和社会规则的制定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普遍规律和趋势,这些规律可以给人们制定社会规则提供指导。

例如,在法律制定时,可以结合人类行为规律,制定一些更加合适的法律规则,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发展。

3. 促进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沟通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规则,避免跨文化误解和冲突。

二、康德“实用人类学”的应用价值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下是5个具体的例子:1. 法律制定法律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思想可以帮助法律制定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规律,从而制定一些更加合适的法律规则。

例如,在交通事故赔偿时,可以根据统计学分析得出人类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趋势,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事故赔偿规则。

2. 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现代社会非常常见的事情,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在读了康德的这本美学著作后,我对“美”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书主要是在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如何成为可能”这一问题。

在浅尝此书后,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部分去理解:一,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美感是可以培养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改善、可以提高的(在此,作者把本性难移变成了本性可移)。

当然康德也充分认识到人性中的丑恶面,所以在他看来,能够真正做到高度德行与美的统一的只是少数人。

多样性本身就是美,而不涉及多样性的统一与否。

优美和崇高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就是在于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

但两者的关系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

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补充,就不可能持久,它会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从而让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优美感如不能升华为崇高,换句话说,如未能提高,就有陷入低级趣味的可能,虽则可爱但又不可敬了。

一切真正的美,它本身就必须是既崇高又优美的,二者兼而有之,即这两者的结合不但有其审美特征,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有道德的含义。

二,两性之美是不同的:女性是优美的、美丽的性别;而男性是则是崇高的、高贵的性别。

在两种性别中并不存在“优越性”这一问题,因为他们是没有可比性的。

三,论不同的民族性:各个民族的心灵特征,从一切对他们已成为了道德性的`那些事物中是最能够识别出来的。

所以,康德就以这个为出发点,来探究各个民族对优美与崇高的不同感情:西班牙人是恳挚,沉默和真诚的;法兰西人对于道德美怀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感情;意大利人有着西班牙人的某些东西和法兰西人的某些东西的一种混合的感情等等。

作者在后面的文章中谈纯哲学的地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谈与其自身专业仿佛无关却又有关的问题,也许这就是大师吧!使人从他的漫不经心,海阔天空的闲谈中得到思想的启发……。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前三节)一,《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1960.03二,《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论如何还是太难看懂了,加之一开始在图书馆拿到的是北京商务印书局的1960年蓝公武先生的译本,整本书都是之乎者也,难度更是加大了不少,研究了几天毫无进展,后来我终于决定放弃,想到图书馆另找一本别的书,却被我发现原来还有一本华中师范大学1991年出版的韦卓民先生的现代文译本,我喜出望外地把它拿回宿舍研究,随即发现,那些本来熟悉的现代文变得如此陌生,要看完是不可能的,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个看完导言前三节的目标。

第一次看下去,完全不知所云,到现在我总共把前三节看了5、6次,终于觉得小有所成。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导言第一节: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就时间的前后来说,知识在经验的后面,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因为我们的知识能力觉醒而活动的原因是影响我们感官的对象一方面由其自身产生表象,另一方面激起我们的知性活动把这些表象进行比较,然后书上说是“用结合或分离的方法把感性印象的原料制成称为经验的‘关于对象的知识’”。

这就是知识的产生过程。

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虽然都从经验开始,但却不能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发生出来的。

因为很有可能,甚至我们的经验性的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得的和我们自己的知识能力(感性印象不过是其机缘)本身提供出来的东西这两者结合而成的。

”。

但是,如果这样,也就是如果我们的知识能力能给我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提供这样的便利,那我们可能稍有不慎就会把它所作出的增益和原来知识的原料混淆!下面解释了一个叫“验前知识”的概念,就是不依靠经验,甚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识。

它是有别于经验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经验性知识是起自验后(也就是其起源在经验之中的)。

但是其实有很多明明是从经验得来的知识被习惯于称为是验前得到的或者是能够在验前得到的,但事实不是这样,事实上,我们能够在经验中找到这类知识的来源:通常这类知识并不是直接以经验为基础的而是以一条普遍的规律为基础,但是这条规律的来源却是我们的经验。

中山大学西方哲学专业考研(博学考研网复习精编)第十二章 康德

中山大学西方哲学专业考研(博学考研网复习精编)第十二章 康德

第四部分近代晚期和19世纪的哲学第十二章康德一、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先验论唯心论者。

康德哲学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期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期批判时期主要在宇宙的形成上提出“星云学说”。

在批判时期,康德研究了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空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即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超出了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产生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

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

由于两个世界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达到沟通,并在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点。

在政治上,同情法国大革命,主张自由平等,为平民谋权利。

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康德哲学也被称为先验哲学或批判哲学,对后世影响巨大。

康德的主要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1775年)《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论文、1770年)《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1、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及其意义(1)主要原因: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期争论暴露了各自的矛盾和片面性,特别是休谟的怀疑论不仅揭示了经验论的内在矛盾,而且也威胁到唯理论的理性主义,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理性本身也遭到了怀疑和破坏。

后来的哲学必须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另辟蹊径,寻找知识普遍必然性的基础,继续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康德

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康德

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康德幽簧发表于2007-1-4 18:47:00(二)康德的理论哲学的中心问题康德认为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一切问题都与之有关的中心问题或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1、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与他对知识的看法和判断的划分的思想有关。

(1)他认为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只有那种既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又能增加新的内容的判断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2、他通过对判断进行划分,然后推出了他的“先天综合判断”。

首先他同意休谟对判断作“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的区分,并且同意休谟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判断和必然判断的分析(休谟那里用“命题”表示判断)。

但是他不同意休谟认为综合判断仅仅是后天判断和偶然判断的看法,认为休谟这样对判断的区分知识在逻辑形式上对判断的区分,没有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

他认为如果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的因素考虑进来,还有第三种判断即“先天综合判断”。

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指那些在内容和性质上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具有必然真理的综合判断。

2、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的论证思路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当然就要去证明它,说出它成立的理由。

他先是举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命题来说明,然后在进入到形而上学中去论证。

他的论证始终是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来展开进行的,所以说这个问题是他哲学的中心问题,当然也是困扰康德的难题。

这个问题可分开成两个问题:(1)哪些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2)先天综合判断为什么能够给与经验(即知识)以普遍必然性?首先,关于对“那些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问题的解决,康德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经验论派和唯理论派的看法,认为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因为他认为“先天”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因此先天命题就不一定是在时间上先于经验而获得的东西,而是指那些为经验提供必要的前提的知识要素,即“普遍必然性”的要素。

康德的知识点总结

康德的知识点总结

康德的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哲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和美学等领域有着深刻的贡献,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被认为是哲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以下是康德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知识的来源:康德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我们的感知和理性的活动。

他提出了“先天形式”的概念,认为我们的知识是建立在先天形式和经验材料的基础上的。

2. 纯粹理性:康德区分了理性的两种形式,分别是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

纯粹理性是关于理论的知识,而实践理性则涉及到伦理和道德的问题。

3. 纯粹理性批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探讨了认识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他提出了“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认为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而不可能认识到物自体。

4. 统一的科学理论:康德试图建立一种统一的科学体系,将自然科学、数学和伦理学统一起来。

他提出了“自然科学的普遍哲学”,试图解决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矛盾。

5. 实践理性批判: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探讨了道德和宗教的问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认为道德行为是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

6. 判断力批判: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探讨了美学和艺术的问题,提出了“美的感觉”和“审美判断”的概念,试图解释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意义。

7. 自我意识:康德认为自我意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判断事物的基础,是“我思”的先验知识。

他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并试图解释它的本质和作用。

8. 应用哲学:康德的哲学还涉及到政治、历史和宗教等应用领域,他试图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并提出了“民主”和“宪政”等政治原则。

总之,康德的哲学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哲学体系,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人类的认识、道德和审美的问题,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思想被认为是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哲学史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哲学笔记

康德哲学笔记

康德哲学背景:(1)政治:法国大革命-弘扬批判精神。

(2)自然科学:牛顿自然科学-经验分析结构。

(3)人文科学:卢梭人文科学。

(4)哲学思潮:唯理论【大陆理性派】和经验论【英国经验派】内容:康德为哲学提出了四个问题。

(无论是思辩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必须面对这四个问题)第一,我能知道什么?--认识论问题:《纯粹理性批判》(我们知识的范围,我们建立知识的大楼,我们要用什么材料)。

知性、感性、直观、范畴、时间、空间,这些都是大楼的构建。

我们要明白它们是什么,怎么用。

他们都在经验的范畴之内。

认识论是首要的问题第二,我应当做什么?--道德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这是自由意志,作为一个自由人,我们应当做什么)第三,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问题:《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当我按照应当做了的时候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解决道德和自然的统一。

自然是为了幸福,知识是为了幸福)德福一致,你所获得的幸福,和你的道德是否匹配,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成为一种宗教问题。

康德把前两个问题统一起来,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只有上帝能做到。

第四、人是什么?--人类学问题:属于人类学的问题,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宗教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康德的人类学是先验的人类学,探讨人的本质。

真、善、美——知、意、情真:就是求真,是对自然的认识的不断追求。

体现为对知识的追求和积累表现形式:科学善:就是实践中道德的最大追求和目的。

体现为意志力表现形式:宗教美:是情感的最大体现。

体现为人的情感表现形式:艺术三者在哲学中到达统一。

第一部分《纯粹理性批判》1、批判纯粹理性主题:法国革命前就是以理性的法庭来裁决一切,因此对于理性本身应该加以考察和批判。

之所以对理性本身加以批判,是因为形而上学最终的目的是:1、为人的认识和科学2、为人的道德和幸福。

因此哲学的目的:1、掌握自然必然性2、发扬人的自由精神。

要实现哲学的目的和完成形而上学的目的都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以往的理性未经批判承担不了这样的使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康德哲学思想初探——《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与思考,尽量在浩瀚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得到著名的康德的思想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认识逻辑宇宙知识正文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

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

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

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

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

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

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

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

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

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道德形而上学》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著的一本伦理学著作,该书共分为两卷,分别探讨了道德形而上学的两个基本问题:道德的普遍性和道德的形而上学。

在第一卷中,康德首先对道德进行了普遍性的探讨。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康德认为道德是普遍存在的,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文化、宗教或社会背景。

他认为道德的普遍性来自于人类的理性本质,因为理性本质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道德也是普遍存在的。

康德还指出,道德的本质在于其形式,而不在于其内容。

因为无论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任何社会背景下,道德的规则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些规则的形式都是一样的。

在第二卷中,康德对道德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康德认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因为人类理性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道德的形而上学也是普遍存在的。

康德还指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因为只有自由才是道德的本质。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自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

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对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只有自由才是道德的本质。

这些观点和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文化观简析

康德文化观简析

康德文化观简析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文化观是他对于人类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强调人类自由和理性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康德文化观进行简析,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当代文化的启示。

康德强调人类自由是文化的基石。

他认为人类是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能够自主选择并追求道德和理性的目标。

康德认为人类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体的行动自由,更重要的是自由的理性。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人类才能摆脱偏见和迷信,真正实现自由的目标。

因此,康德主张个体应该依靠自己的理性来决定行为,不受外界的束缚和压力。

这种自由的理性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自由,也是思想上的自由,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基础。

康德认为文化是自由理性的表现。

他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自由理性的产物,是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创造所创造出来的一切。

康德认为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学,更广泛地包括科学、哲学、道德和宗教等领域。

文化是人类自由理性的表达和展示,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

康德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能够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德文化观对于当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康德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康德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保持独立的思维和行为。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自由理性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不被信息的浮华和虚假所迷惑,保持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由和进步。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保持开放和多元的心态。

《康德的大刀:《纯粹理性批判》导读》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康德的大刀:《纯粹理性批判》导读》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四、中国道德哲 学:依据实践理 性还是直感判...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谢谢观看
引言
哲学要教人正确 地说话
这本导读的路数 和目标
哲学还要为人类 探求安身立命之 本
本书要讨论的四 个问题
一、对象
1.我们的研 1
究对象是物还 是概念?
2.物是物自 2
体还是概念?
3
3.物存在吗?
4 4.心外有物
吗?
5 5.小结:关
于“纯粹的”
二、知性为自然界立法
1.实体是物 1
自体还是纯粹 概念?
一、形上、形 1

二 、 唯 心 唯 物 ,2
以及气本论不 是唯物主义
3
三、智的直觉
4 (一)先,讨
论自由公设问 题
5 (二)次,讨
论智的直觉问 题
附录三 直感判断力:理解儒 学的心之能力
一、牟宗三误读 孟子
二、康德的鉴赏 学说及伽达默尔
对康德的评论
三、康德、伽达 默尔论共通感以 及天理之由来
与必然的二律 背反
3 3.物的二重

4 4.人的二重
性:人是目的
5 5.砍掉造物
主(物理的上 帝)
结语
附录一 论康德的“人的存在 二重性”理论
1
一、物自体
ßt、直 观Anschau...
4 四、意会体:
道德主体
5 五、犯罪主体
是现象体还是 意会体?
附录二 中西交流中几个中国 哲学概念的解释
2.因果律: 2
先于经验还是 归纳自经验?
3 3.经验的两
个来源:感性 和知性
4 4.何谓“自
然界”?
5 5.关于“先

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作为一代思想泰斗,其理论不仅影响了他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也影响了后来的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甚至一个世纪以后,仍掀起了一个新康德主义的哲学狂潮,像科恩、那托尔普、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都是他的思想的继承者。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体育
第三章训导(教化)
第四章心理之训育
第五章道德与陶冶
第六章实际教育
据目前见到的材料看,康德的教育学见解大致可归纳为下述五个方面:。

康德哲学笔记

康德哲学笔记

康德哲学笔记
康德哲学是欧洲近代哲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思想体系为基础,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康德哲学强调人的思维方式对于认识世界的限制,并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的区分。

本文将简要介绍康德哲学的
主要观点及其影响,并提供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一、认识和先验认识
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是认识论,也就是如何认识世界。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来自于经验的后验认识和来自于思维方式的先验认识。

后验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而先验认识则是人类思维的固有结构,它以理性先验概念为基础,决定了我们对经验的理解和解释。

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的三个基本形式,即时间、空间和范畴。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思维的先验结构,它们并非来自于经验,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范畴则是我们对经验进行理解和判断的基本概念,包括数量、质量、关系、存在等。

康德认为,这些先验概念构成了我们对于经验的理解框架,形成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参考内容:
-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阐述了康德对先验认识的理论,详细讨论了时间、空间和范畴等概念,并探索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 《实践理性批判》:康德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实践理性批判》讨论了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问题,探索了人类道德判断的
基础和原则。

- 《判断力批判》:康德的第三部理论著作,《判断力批判》探讨了审美判断和艺术哲学的问题,对于美的认识和审美体验进行了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的介绍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名著,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这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

在此之前,西方哲学都好理解。

比如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都是业余哲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是大学教授,以后的哲学家也大多是教授。

笛卡尔和培根都是易懂的。

康德使西方哲学上了一个台阶。

从他以后,哲学成为了一种专业。

没上过大学,没读过专业,就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直到今天一直如此。

以往作为通俗的,业余的哲学,自此为止。

哲学的体系性更强,要求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专业。

必须按部就班的受到训练。

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

康德是第一个难读懂的哲学家,到了康德,是第一个读不懂的。

从他以后,哲学大体上再也不是业余的人能搞的了,成了一门学科。

哲学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要有大学教授指导。

这是哲学的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安培能臣:康德哲学像一个蓄水池,以往的哲学都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来。

以往的哲学,康德都做了解答,以后的哲学,康德提出了很多问题。

现代哲学,绕不开康德。

康德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汇总,同时也为后来的哲学开拓了新领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现代哲学两类:科技哲学和人文哲学。

这种划分就是从康德来的。

现代哲学的很多问题,都是康德提出的:人文、道德、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科学之所以可能?
逻辑在里面起什么作用?
各种认识之间的关系?
人文哲学
道德信仰和知识宗教的关系?
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弗雷格、实证主义等都从康德而来。

研究他们,必经康德。

二、康德哲学的意义:
1、康德提了哲学中很多永恒的话题。

2、康德《纯批》的方法。

康德《纯批》是要调和当时的两大哲学流派,所提出的种种解决办法。

看康德时,我们心中要有他所处的背景,他的主要目的,是调和唯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独断论、经验论所表现出来的怀疑论。

对于这两派,他既有肯定,又有批判。

唯理论——独断论笛卡尔
经验论——怀疑论休谟
康德的逻辑很严密,但因此而行文晦涩。

康德说一定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读完,才能读懂。

康德充满了矛盾,但表面上矛盾,但真正读懂了会发现,在形式逻辑上似乎是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

脱离语境,就容易误解。

英语语境的康德研究者,从逻辑实证的角度出发,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邓认为:康德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他思想深处的矛盾
,而不是作品中字里行间的矛盾。

所以我们要全面理解康德,而不是从一两句话发现矛盾。

我们要发现矛盾,但要想是为什么,我们要尽量帮他圆,要在他笨拙的表述之下,发现他的合理。

要同情的理解。

康浦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密》,就是挑表面的矛盾,他实际上没读懂。

三、《纯粹理性批判》三大背景
1政治背景——法国大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是1781年,
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影响了德国的启蒙运动。

有人甚至说:康德哲学是法国大革命的哲学理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中说,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

批判是思想的革命。

康德对法国大革命是歌颂的,但有保留,认为太血腥。

《纯粹理性批判》宏扬了一切都要批判的革命精神
2科学背景——牛顿自然科学
受牛顿的机械论,和经验分析的方法。

a、受牛顿自然科学的影响巨大。

b、受卢梭的人文科学影响巨大。

3、哲学背景——唯理论和经验论等哲学思潮影响。

康德更重视唯理论和经验论中的独断论和怀疑论。

康德属于唯理论,大陆学派,受莱布尼茨(统觉),主要是沃尔夫的影响很大。

他是大陆理性派,受到了休谟的挑战.
休谟从怀疑论的角度,挑战独断论.整个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都受到了挑战和解构,康德要重建科学和形而上学。

四、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

1、批判纯粹理性。

在康德之前,理性占到了无上的地位,法国大革命就是要以理性的法庭裁决一切实质问题。

而康德要对理性本身加以推敲。

康德要对理性进行批判,对理性的法庭进行批判。

康德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具有两个最终目的。

a、为科学和人的认识奠定基础
b、为人的幸福和道德奠定基础。

因此
哲学的两个目的:
1、掌握自然的必然性。

2、发扬人的自由精神。

而这两点都必须建立的理性的基础之上,但以往的理性,未经批判,它建立起的形而上学,负担不了上面的任务。

未来的形而上学要由理性建立起来,康德认为只有经批判,理性才能真正为自然界立法。

纯判的主题
a、批判理性本身。

b、为自然界和自由立法。

理性要经过批判,才能为道德立法。

建立实践理性的法规。

未经批判的理性建立的形而上学,都是建在沙滩上的,都失败了。

而以后的要建立在牢固的理性基础之上。

康德为哲学提出了四个问题。

(无论是思辩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必须面对这四个问题)
第一,我能知道什么?(我们知识的范围,我们建立知识的大楼,我们要用什么材料)。

知性、感性、直观、范畴、时间、空间,这些都是大楼的构建。

我们要明白它们是什么,怎么用。

他们都在经验的范畴之内。

第二,我应当做什么?(道德理性的问题。

这是自由意志,作为一个自由人,我们应当做什么)
第三,我可以希望什么?(这是宗教问题。

宗教解决道德和自然的统一。

自然是为了幸福,知识是为了幸福)
德福一致,你所获得的幸福,和你的道德是否匹配,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成为一种宗教问题。

康德把前两个问题统一起来,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只有上帝能做到。

第四、人是什么
属于人类学的问题,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宗教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康德的人类学是先验的人类学
认识论是首要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