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讲伊曼努尔·康德

合集下载

邓晓芒: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邓晓芒: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邓晓芒: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由我和我的老师杨祖陶先生合作翻译(我译,杨老师校)的康德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共100万字)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看到我们历时七年的这项“跨世纪”工程今天终于竣工,心中涌起无限感慨。

特别是,当我读着那一行行用方块字整齐排列的句子并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意识流”、所结成的思想织体时,竟感到仿佛是康德本人在用汉语向我们宣讲他那艰深晦涩的哲学。

这时我脑子里想到的,是黑格尔的一段箴言:“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为此他提出要“教给哲学说德语”,认为“如果哲学一旦学会了说德语,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远也难于在语言上貌似深奥了”。

(注:《黑格尔通信百封》,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

)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德语”换成“汉语”,这仍然是一条至理名言。

的确,我们的意图就是要让哲学(这里就是康德哲学)“说汉语”。

但黑格尔这段话可能会有两点使人困惑之处。

其一是,一个民族为什么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哲学?能否例如说通过普及外来语教育(在当时即普及拉丁文和希腊文,或者按今天中国的情况,普及英语教育或其他外语教育)而达到同样的目的?其二是,既然说到一个民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哲学,后面的结论就应当是“教给德语说哲学”,而不是“教给哲学说德语”,黑格尔这里是不是有笔误?先说第一个问题。

哲学显然是属于“最优秀的东西”之列。

在西方,哲学首先是希腊人创造的,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创造了哲学。

然后是罗马人及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哲学家,他们使用的是拉丁语。

近代以来,古典拉丁语随着欧洲各大民族国家的形成并创立了自己各自的语言体系,已经成为死去的语言。

在黑格尔的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仅仅局限于一小群经院神学家用拉丁语这种脱离广大群众的语言自说自话,这个民族整体上就会被看作仍然属于“野蛮民族”(这一点深受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伊曼努尔 康德

伊曼努尔 康德
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康德明确声称,他所考察的政治不是现实的政治制度,所考察的国家不是现实历史中特定的、具体的国家, 而是某种与法的纯粹原则相符合的理想国家,因而所探讨的政治原则也是一种法的纯粹原则,康德认为,如同认 识的各种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一样,人的自由本性、人的各种权利也是人先天具有的。人生来就具有自由、平 等的特性,而且天生具有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根据既定目的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这种德国化的天赋人权论是康 德整个政治思想的体系和支柱。康德所谓“法的纯粹原则”是根据其“道德法则”而提出来的,康德伦理学的 “道德法期”即是指:你应该这样做,以便使你行为准则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这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列,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绝对命令”・康德认为,政治法律与道德一样,也必须受“绝对命令”的指示,必须符合它 的要求政治上的“法的纯粹原则”也是一种“绝对命令”,是“道德法则”在政治上的延伸和体现。但二者又有 不同。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原则协调一致,它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使个人 自由与他人自由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其发展完善的程度是社会进步 的标志之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康德把法国革命看作是法的观念的胜利 。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
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这种分析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康德在《纯粹 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基于判断,因为 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如“这朵花是红的”),才 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

打印版西方哲学史讲义 邓晓芒 赵琳

打印版西方哲学史讲义 邓晓芒 赵琳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

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

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康德在其晚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说:"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是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

直到第四个二律背反:“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

’正是这个二律背反,把我从独断的迷梦中唤醒,使我转到对理性本身的批判上来,以便消除理性似乎与它自身矛盾这种怪事。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

然而,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和必然具有什么意义上的相关性,这却是长期以来康德研究者们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

本文试图给康德所使用的自由概念作一个层次上的基本划分,以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总体上看,康德的自由概念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一、先验的自由(dietranszendentaleFreiheit)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及其注释中,从理论理性的角度提出了设定一种"自由的先验理念”的必要性,这就是:机械因果律永远需要追溯更早的原因,因此其序列永远是未完成的和不充分的,这就违背了充足理由律,无法解释这个世界的现实存在;因此必须假设一个最初的纯粹自发的原因,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原因,因而是自由的,这样才能够彻底解释世界的发生。

这一设定当然是超越经验世界之上或之外的,但康德由此进一步引伸出一种在经验世界之内的先验自由的设定:"但由于这样一来毕竟这种在时间中完全自发地开始一个序列的能力得到了一次证明(虽然不是得到了洞察),所以我们现在也就斗胆在世界进程当中让各种不同序列按照原因性自发地开始,并赋予这些序列的诸实体以一种自由行动的能力。

”这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自由行动(如我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意志的理念,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验性行动的"可归咎性”(Imputabilität)的真正根据。

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

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

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

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邓晓芒讲康德

邓晓芒讲康德

邓晓芒讲康德一、德国古典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十分重要,最难的部分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实践主义从康德开始,使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康德以前,一般的哲学家都是业余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培根,洛克,休谟,霍布斯,都不是专门教哲学的,而是在从事别的工作之余,对哲学有兴趣。

从康德之后,哲学进入大学讲堂,哲学的术语和概念是十分专业和严格的。

德国古典哲学可以系统的训练和提高专业素养,马克思讲学哲学的方法只有学习哲学史。

康德,黑格尔大体可以概括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谢林,青年黑格尔派较容易通。

1、康德康德使德国人变成一个哲学的民族,哲学著作开始以德文写。

莱布尼茨用拉丁文和法文,沃尔夫也是拉丁文。

从康德后,德语变成哲学的语言。

康德的哲学从大陆理性派(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发展而来,康德的时代是莱布尼茨到沃尔夫,沃尔夫发展莱布尼茨为一个体系。

康德吸收英国经验派的许多因素,发展了大陆理性派。

经验派+理性派=批判哲学,一说批判哲学就是指的康德。

康德要在人类理性的根基上进行批判,主题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也被称为“现代哲学人类学的始祖”,人性、能力、先天结构和条件的问题。

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但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康德之所以提出以人为中心,是受卢梭的影响。

本来想做大学教授,重要研究科学,把哲学作为副业。

但读了卢梭的书后,康德认为自己的所有知识如果不能解决人的问题,那么就没有用。

如果不能为人的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知识就无用。

所以提出三大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这是三个核心问题,最后归结为“人是什么”。

核心就是人的问题,因此三大批判围绕人是什么的问题。

生平:生于普鲁斯的格林斯堡,曾作为首都,今属于俄国加里宁格勒。

家庭贫苦,父亲是马鞍匠,新教虔诚派,基督教最讲究虔诚信仰的一派,具有宗教献身精神。

体弱,身高158。

邓晓芒讲“康德”

邓晓芒讲“康德”

康德(一)“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康德的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

著名的“三大批判”正是围绕“人是什么?”这一总问题而展开哲学视野的全景。

(二)生于普鲁士哥尼斯堡一生从事教学工作,不图名利,甘于清贫。

学识渊博,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精通当时的自然科学。

骨子里不相信上帝,而是力图把宗教道德化。

(三)康德哲学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1、在前批判时期,他在哲学上信仰“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探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基础),但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更接近一种自然哲学)。

2、在批判时期,他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四)主要的代表作1、《纯粹理性批判》: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康德提出一个原则,即我们在认识之前首先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工具加以探讨,如:对理性进行批判。

人为自然界立法。

2、《实践理性批判》: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如意志能力),主要探讨道德问题,人为自己立法,道德自律,用自由的意志来限制自己的自由意志,用自由意志的规律来作为自己自由意志所遵循的一条准则。

人为自己立法。

3、《判断力批判》:它是前两个;批判之间的桥梁,两者之间的沟通。

这三个批判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两大形而上学系统,即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前者是人为自然界立法,而后者是人为自己立法。

插入内容:独断论,即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有自身的规律,我们人的认识是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规律的把握。

包括,唯物主义。

一、“前期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星云假说:整个宇宙最初是一团云雾状的物质粒子(即原始星云),后来仅仅是由于它们自身内部固有的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了星云的漩涡运动,逐渐演化成了太阳系。

这样上帝的第一推动最终被取消了,上帝本身完全被逐出了自然界。

一切有限的东西由于其本性之故一定有开始,有终结,目前的自然状态之前一定有消逝了的千秋万代,我们的太阳系也一定会走向消灭,而在这整个过程中都不需要上帝来直接插手。

中山大学西方哲学专业考研(博学考研网复习精编)第十二章 康德

中山大学西方哲学专业考研(博学考研网复习精编)第十二章 康德

第四部分近代晚期和19世纪的哲学第十二章康德一、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先验论唯心论者。

康德哲学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期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期批判时期主要在宇宙的形成上提出“星云学说”。

在批判时期,康德研究了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空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即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超出了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产生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

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

由于两个世界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达到沟通,并在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点。

在政治上,同情法国大革命,主张自由平等,为平民谋权利。

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康德哲学也被称为先验哲学或批判哲学,对后世影响巨大。

康德的主要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1775年)《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论文、1770年)《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1、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及其意义(1)主要原因: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期争论暴露了各自的矛盾和片面性,特别是休谟的怀疑论不仅揭示了经验论的内在矛盾,而且也威胁到唯理论的理性主义,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理性本身也遭到了怀疑和破坏。

后来的哲学必须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另辟蹊径,寻找知识普遍必然性的基础,继续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邓晓芒讲康德讲稿1

邓晓芒讲康德讲稿1

邓晓芒讲康德第一讲《纯粹理性批判》在我国,近些年,继尼采热、海德格尔热之后,又兴起了一股康德热。

2004年是康德诞辰280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康德.刚好我和杨祖陶先生译的康德的三大批判于2004年2月出齐了,人民出版社在北京搞了一个比较大规模的首发式,引起了国内的普遍关注。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平时积累的一些看法给大家作一个介绍.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要讲些什么?他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写三大批判?为什么写出来以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拼命地挖掘,好像三大批判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里面有那么多的思想内涵。

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

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今天先从康德思想的缘起来谈,他在18世纪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

他在前批判时期的一些论文,给他带来了小小的名声,但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后,经过人们一个长时间的消化,康德在世界上才名声大振,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大师,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了“近世第一大哲”.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

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欧洲哲学在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我们也翻译为教条主义,就是指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派哲学,我们称之为唯理论。

当时大陆和英国主要有两派在争论:大陆的唯理论派和英国的经验论派。

唯理论派在康德的时代是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唯理论最早是由笛卡儿创立的,然后是斯宾诺莎,他继承了笛卡儿的思路,也就是推崇绝对理智的这样一种哲学.斯宾诺莎以后是莱布尼茨,他俩是同时代的人,见过面,莱布尼茨还看过斯宾诺莎未发表的手稿.莱布尼茨之后是其弟子沃尔夫,沃尔夫把唯理论的思想大大地扩展了,使之成为一个体系.莱布尼茨是个天才,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构成一个体系,他只有一些单篇的文章和零星的观点。

邓晓芒:详解康德道德律令

邓晓芒:详解康德道德律令

邓晓芒:详解康德道德律令现在国内外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讨论非常热烈,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这样一个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在国内曾经掀起过一场关于道德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讨论焦点就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在当代条件下显出它的不适应性的问题。

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

在这场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回归传统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重建现代文化。

笔者认为,在当代我们应该更多地吸收一些西方人的观点和视角,了解他们在道德问题上的看法。

西方从建立资本主义一直到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历经了好几百年,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以来这种变化最为显著。

促成这一重要转变的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学。

因此,假如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也要经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的话,那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可以从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吸收很多值得借鉴的、对于国人来说将完全是崭新的东西。

提及康德道德哲学,中国人并不陌生,我们对它已经研究一百多年了。

但是笔者仍然觉得康德道德哲学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触及到,还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理论水平低下,主要是中国人在研究西方理论,特别是在涉及道德领域的诸多问题的时候,普遍呈现出一种浮躁的心理:认为我们中华民族在道德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这是一个应该由我们来发言的领域。

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人们对西方道德方面的言论往往是一知半解,在并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忙于发挥去了。

笔者觉得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那些认为已经过时了、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的人物、思想(尤其是在道德领域),重新客观地、深入地去体察西方人的思想中所包含的真实意味。

笔者进行一番深入研究后发现,康德道德哲学里面关于道德立场、道德基础以及他对道德结构的理解跟我们中国人的完全不同,我们应该去体会隐藏在这些命题后面的东西对我们所具有的真正意义。

康德的简介和哲学

康德的简介和哲学

康德的哲学和简介康德,全名是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墓志铭:‘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定律’,如果想要了解西方近代思想,就必须了解德国古典哲学,想要了解德国古典哲学,而康德就是绕不开的一座大山。

据我所知,德国是一个崇尚思辨和逻辑的国家,这种思想孕育着一批时代的伟人,康德出生在德国哥尼斯堡的一个小镇,他与同时期周游列国的学者不同,他的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也终身未娶,孤独终老。

这在人们看来,是难以理解和产生共鸣的。

康德,这位伟大的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他把德国人的思辨与逻辑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著作极其的晦涩难懂,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著作,《纯粹的理性批判》出版之后无人问津的原因,他会把一个简单的陈述句用极其晦涩难懂方式表达出来。

虽然,这种表达方式十分客观公允,没有歧义,但对于读者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太愉快的阅读体验。

例如,我国有希望变成一个超级大国:这个国家,指的是我们所称之为我国的那个存在者,就其本性而言,具有这样的倾向,亦即人们可以如似这般的指望,其本身在未来产生如似这般的变化,亦即变为我们所称为的那个存在者。

试想,用这样晦涩难懂的句子难懂得句子来阐述哲学,对于读者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康德还是金牛座中的战斗机,有很大的强迫症,一般的人睡觉,是把被子盖在自己的身上,而康德呢,他要先坐在床边,然后双腿放在床上,把自己裹得像一个蛹一样,才能安心的睡着,可见他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据记载,康德的长相极其的萎缩,身高不足一米6 。

同时期的哲学家还有黑格尔,费尔巴哈等。

康德的一生执着于思考与论证,说;两件事物充斥着我们的内心,且永远历久弥新,让人们不断的进行悬思,越来越增加我们对此的敬畏。

就是头顶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定律。

康德还说,自由即自律,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当我们热爱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是自由的,反之就是不自由的。

康德论证了人类崇高的道德定律,更论证了自由的意义!。

邓晓芒讲康德

邓晓芒讲康德

邓小忙讲康德康德最终的目的还是要重建形而上学。

当时对形而上学冲击最大的是休谟哲学。

我们可以肯定的只有知觉、感觉和印象,所谓的规律只是习惯性的联想,没有必然性只有或然性。

你在感觉的时候是否已经有先验的东西在里头。

我们在被动的接受的时候也有主动的把握。

先验的东西是感觉的条件,时空和范畴。

知性的范畴使感觉到的东西变成一个对象。

现象如何成为必然的知识,不能从对象上找原因,要从主体上找原因。

先天的直观形式和先天的知性范畴,认识之网。

量、质、关系、模态。

知识何以可能。

客体是主体建立起来的。

不是人的观念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人的观念。

先验的自我意识的统觉。

从康德开始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

未来形而上学不仅要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同时要为人的道德和自由意志奠定基础。

科学的范围限制于现象界。

悬置知识为信仰留出地盘。

实践理性批判是考察道德何以可能,为人自己立法,自由,与因果必然性是对立的。

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是抽象的、瞬间的。

道德律就是自由意志的一贯性。

理性在日常行为中是被片断地使用的。

纯粹实践理性。

理性的一贯性,自由的任意是一般的实践理性,自由的意志才是纯粹实践理性。

绝对命令。

道德律是出于你的纯粹理性,你的良心。

应该做什么。

你不能认识,不能成为知识,人心叵测,面具一层又一层。

文革说触及灵魂,但只触及到了肉体。

第一第二批判如何协调,讲科学不讲道德,讲道德不讲科学。

技术理性的泛滥便是一例。

科学理性附属于实践理性之下,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道德的存在。

三大批判,两个形而上学。

只有三大批判才能为两个形而上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判断力是否有先验原则,需要实践。

把知性和感性连接起来,从抽象到具体,是理性先验原则的应用。

规定性的判断力,而不是反思性的判断力,从经验材料中寻求普遍性。

从客体返回主体,共通感。

这朵花是植物(规定性)这朵花是美的(反思性)主观的普遍性。

文化士人从感性走向理性,其中重要的是审美。

从认识的人过渡到道德的人。

通过审美活动,美是道德的象征。

赵敦华与邓晓芒对谈——康德与黑格尔

赵敦华与邓晓芒对谈——康德与黑格尔

赵敦华与邓晓芒对谈——康德与黑格尔文章来源:此对谈是2017年11月4日赵敦华和邓晓芒应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之邀在该院报告厅给院里师生们所做的一次对谈的录音记录稿,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庄威整理、邓晓芒教授审定。

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文章导读这次对谈的主题是对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进行比较,两人一致认为康德和黑格尔在哲学上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但对于中国当代思想文化来说,我们既要康德,也要黑格尔;但在究竟如何评价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方面,两人抱有不同的意见并展开了一些深入的讨论。

由此涉及康德和黑格尔对伪善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问题,战争与永久和平问题,历史文化、政治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德国哲学与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关系问题。

在提问和回答时还谈到了对卢梭的整体把握、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别和中西文化的比较、德国古典哲学对中国当代哲学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启蒙作用;等等。

作者简介赵敦华,1949年8月18日出生于江苏南通。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

邓晓芒,1948年4月出生在东北,在长沙长大,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

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主持人江畅:今天给我们讲课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邓晓芒教授,他们要讨论的题目是“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

赵老师和邓老师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第一批做西方哲学研究的人,并且一干就是这么多年。

两位老师的学问涉猎非常广泛,包括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造诣都非常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今天很荣幸请到赵敦华教授与邓晓芒教授来讲课,一方面他们要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对西方哲学持什么态度,尤其是对康德与黑格尔应该持什么态度,他们都有比较深的研究。

邓晓芒:康德哲学对中国启蒙的意义要点

邓晓芒:康德哲学对中国启蒙的意义要点

邓晓芒:康德哲学对中国启蒙的意义康德哲学的普遍意义就在于,他交给每个人一件锋利无比的思想武器,让他们学会开展“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对任何哪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都采取批判的眼光,不盲从,而是要问一个“为什么”,问一个“何以可能”。

我之所以对康德哲学感兴趣、对整个西方哲学感兴趣,是因为从小生长在一个不讲道理的文化环境里,吃够了苦头。

并不是说中国人不愿意讲道理,而是不会讲道理,只会讲眼前的道理,不会严格推理。

因此眼前的道理也是似是而非的。

我们先看一段相声,是刘宝瑞和郭启儒讲的有名的相声《蛤蟆鼓》:甲:你这么有学问,我请问你,蛤蟆那么点小,叫声为什么那么大?乙:蛤蟆叫声大,是因为嘴大,脖子又憨。

凡是嘴大脖子憨的叫声都大。

甲:我家的字纸篓也是嘴大脖子憨,怎么不响呢?乙:那它是竹子编的,竹子编的它都不响。

甲:和尚吹的那个笙管也是竹子编的.它怎么就响呢?乙:它虽然是竹子编的,但它上面有眼.所以就响。

甲:竹子编的,有眼,就响。

那我家的筛子也是竹子编的,也有眼,它为什么不响?乙:它是圆圆扁扁的,圆圆扁扁的它不响。

甲:那唱戏的打的那个锣,也是圆圆扁扁的,为什么又响呢?…………甲:泡泡糖为什么响?乙:那是有胶性的,才响。

甲:有胶性的,胶鞋底为什么不响呢?乙:那它挨着地了,不响。

甲:挨着地的三轮车胎,放起炮来怎么又那么响?乙:什么乱七八糟的!…………上述回答中,每个细节都是很认真的,似乎都说明了一种道理,但经不起推敲,总的来看是一团“乱七八糟的”。

这样的争论或讨论,是绝对没有希望的。

艺术家所反映的是现实生活,这段相声之所以如此引人捧腹,是因为它把我们周围的日常所见的现象提炼出来,加以典型化了。

其实,中国人的一般思维方式就是这种状况,碰到什么就想当然地是什么,明明错了也不知道反思。

这种思维方式为人们非理性的情感情绪留下了大量的空间,而将理性挤压成了类似于条件反射的碎片。

你不能说中国人不动脑筋,但中国人动脑子只动一下,然后就想到别的东西,通常都是情绪、体验这些不可言说的东西。

邓晓芒讲康德视频文字稿

邓晓芒讲康德视频文字稿

第一讲: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德国古典哲学直接发展而来的。

2、近代比较重要的哲学家一般都是些业余哲学家,像莱布尼茨、休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等,他们都不是在大学里面教书的,哲学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

从康德开始,哲学成为一门专业,成为一门大学讲堂里头的学问,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它所使用的术语和概念都是非常严格的,都不是日常语言可以随随便便就可以解释的。

3、从康德开始,哲学家的主要著作是用德文写的,在康德以前的莱布尼茨的著作主要是拉丁文和法文,沃尔夫派也是拉丁文。

从康德以后,德语成为了一门哲学语言。

4、沃尔夫派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哲学发展为体系,康德出身于大陆理性派哲学,但他对大陆理性派哲学有很大改造,吸收了英国经验派的哲学。

康德哲学也叫批判哲学。

康德哲学要在人类理性的根基上面进行批判,要经过严格的批判才使用人类理性,建立一门新的哲学。

康德哲学的主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核心就是要探讨人性的问题,探讨人的各种能力,比如知情意,它们的先天条件等等。

5、康德受到了卢梭的启发,他认为他的所有知识如果不能解决人的问题,那么久没有用,不能为人在世界上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所有这些知识都白费了。

康德哲学核心的三大问题:我能够做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最后归结为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6、康德献身精神表现在他献身学术上面,宗教方面,他力图把宗教道德化,当时的宗教是信仰,道德是诉诸信仰之上的,意思是说,你只有信上帝了,才能有道德,而康德则认为,你只有有道德了,才会信上帝。

康德认为,道德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不是建立在狂热和迷信之上的,他提出了一种理性宗教。

7、康德哲学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前批判时期,他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但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更接近于自然哲学)。

在批判时期,他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

第二讲1、在考虑康德哲学的影响时,卢梭和休谟是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讲伊曼努尔·康德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讲伊曼努尔·康德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讲伊曼努尔·康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

康德生于普鲁士哥尼斯堡(今天俄国加里宁格勒)一个马鞍匠家庭。

他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

在前批判时期,他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学说”。

在批判时期,他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

主要理论成果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上;二是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是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曾说,他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上述“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星云假说康德发表于1755年的著作《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中译本译作《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他认为整个宇宙最初是一团云雾状的物质粒子(即原始星云),后来仅仅是由于它们自身内部固有的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了星云的漩涡运动,逐渐演化成了太阳系。

这样,上帝的第一推动最终被取消了。

2.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形成休谟的挑战对于康德而言,休谟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以怀疑论来对抗一切有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断言。

休谟的这一观点严重地威胁到自然科学的哲学根基,整个科学大厦都摇摇欲坠,但又无法反驳,这使康德那充满自然科学信念的头脑受到极大的震撼。

休谟的挑战在他看来决不能回避。

但沿用近代以来的以独断论为特征的“健全知性”和通常的理性已经不能应付这一科学的危机,唯一的办法是深化理性本身的层次,即在认识之前首先对认识能力本身作一番批判的考察。

邓晓芒康德哲学与企业文化

邓晓芒康德哲学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话题关系到各种不同的人群我首先想谈谈我的看法,什么是企业文化我们讲了这么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究竟怎么理解呢我想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大文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化”这个概念太广了,大家落实到“企业文化”这个领域里面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应该说是一个核心的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它是最具代表性的,对于我们的时代精神来说.我们当代的时代精神是最具代表性的,他涉及到各种的问题,你不管是教育文化还是精神文化,还是领导阶层、官场,各个方面的文化最后都要凝聚到我们当前这样的一个重点上面来.因为现在我们是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在里面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这个话题不但涉及到各行各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人群,甚至涉及到每一个人.学校培养的人将来到哪里去呢企业里去.农村现在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干什么呢到企业里去.各界领导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它的企业产值的增长.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我们当代大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对这一部分我虽然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但是我觉得我还是可以说一点东西的.一方面的原因是本人从底层来的,如果看我的资料的话大家可以发现我是1964年初中毕业下乡,然后1974年回城,在城里面当过5年的打工仔,包括搞搬运的等等什么乱七八糟的活都干过,然后考到武大读研究生,从此进入教育界.但是我每年都要回湖南,我的老家在长沙,每年有两次的暑假和寒假回到家里,我的老母亲还在长沙.每次回去跟我的朋友接触,甚至开讲座和座谈,其中有很多是搞企业的,有些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当然大多数都是不太成功的企业家,属于社会底层,所以对他们的情况我还是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感性的支持.再一个方面,我做学问原来在农村当知情的时候就开始了,考到武汉大学来没有读过高中,直接考了研究生.所以我的学习乃至后来的学问一开始我就不是专门想要当一个大学教授,不是想要当一个学问家,主要是关注市场的民生,关注底层和外界,在这里面产生一些学习的欲望,以及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领会甚至是一些灵感.我从开始看书的时候就着眼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为什么我长期有这样的一些兴趣,也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解释.康德哲学的时代精神刚才周方女士讲到我研究康德哲学,最初我并没有预期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康德研究的专家,这是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的.当初为什么要读康德的书并且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为了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这在康德本人大家不太了解,他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感的哲学家,尽管他的书非常难读,也非常难以翻译,连德国人都读不懂他的书,德国人说他的句子太长了,读他的书一句话要用十个手指头,因为他的一句话有很多的从句,每个手指头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手指头都完了那句话都没有完.德国人都烦他,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晦涩的哲学家,这就是康德的特点.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最晦涩的哲学家、最高深、最神秘的哲学家,他自己说他是受到卢梭的影响进到哲学界的,他原来是研究科学的,他的理想是当一个大学教授,但是读了卢梭的书以后,他说卢梭教育了我,他读卢梭的爱弥尔,从里面看到了人文的理想.他说卢梭告诉我, 如果我的学问不能为普通的老百姓提供一种深层的根基,那这些学问一钱不值.这是康德做学问的立场.所以,康德尽管他的思想那么的晦涩,但是他的心目中是想用这样的一些极其高深的理论来为普通的老百姓,包括那些打工仔包括那些洗衣服最底层的普通的老百姓提供一种生存的根据,解决生存上的问题.当然这不能直接地解决,如果让那些老百姓看他的书肯定是不行的,连学问家都看不懂他的书,必须是专家.他怎么能够解决折价问题呢直接解决是不可能的,他没有那么通俗.但是,在康德自己看来他是为他们的生存方式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根据.这种做学问的方法是很有时代感的,那时候康德处于18世纪,在德国也是处于他们的转型期,跟中国有一点非常相像.德国当时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甚至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四分五裂,在经济方面落后于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这些先发展的国家.在德国处于一个要奋起直追的境地,但是德国既有的国情严重地阻碍了德国的发展.所以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具有一种改革和革命的意义的,他对当时所认为天经地义的很多东西提出了批判和怀疑.经过康德的研究,他提供了一种经过验证的、经过论证的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在西方被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哥白尼认为太阳不是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这样的一种颠倒的方法安到康德的身上,康德自己说他是模仿哥白尼的革命进行自己的思想革命的.他的世界观、科学观、道德、信仰、宗教、政治、历史、文化等等各个方面,对于现代的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什么说梁启超认为“近世第一大哲学家就是康德”,确实在西方起了很大的作用,200多年来常盛不衰,04年全世界都在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他是1804年去世的.中国最近一些年也是开始对康德进行一些密切的关注,我和杨祖陶先生音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译本最主要的着作,这些本子有一些提高,可以做研究的,以前的本子是不能做研究的.于是在学术界有一大批的人把康德作为了话题的.中国的这种“康德热”实际代表了我们当前时代精神的一种微妙的变化,虽然不是那么很明显,绝大部分的老百姓不知道“康德为何许人也”,实际在背后反映了一种倾向,中国深感现在我们所欠缺的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理论指导,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了20多年了这个“河”还没有过过去,为什么光是摸着石头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种超前的高层次的指导.所以我们多年来热衷于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有时候往往陷入到一种困境,甚至陷入到自相矛盾.在目前这个矛盾表现得特别明显,你要发展,但是有很多的东西限制了你,包括体制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包括劳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归结到体制不实的问题.要改革必须要再往前跨一步,必须要有前瞻性,我们跨到哪里去所以没有一种长期的前后一贯的原则,我们的企业文化永远停留在一个低层次的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就是投机性太强.我们企业文化目前基本上还是一种投机性的文化,没有前途的,是短期效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深入,我们的官场效应也是一样的.每一个在位的领导最关心的首先是自己的政绩,我这四年怎么样,四年以后不管,四年能够做出成效来,上升就有了指望.中国当前企业文化的三种类型现在回到我们讲的中国当前的企业文化,我把他做了一个归纳,我们当前中国的企业文化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的类型:第一,官商文化.由以往的计划经济传下来的,计划经济如果要仔细分析起来跟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一贯的做法有根深蒂固的联系.总而言之,在计划经济的文化氛围之中,企业直接由官僚的权利来垄断,这种官商文化是由官僚的垄断权利所导致的.比如说我们通常讲的“大锅饭”、“铁饭碗”以及“腐败的温床”.现在官商文化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成了腐败的温床,腐败以前也有,计划经济时代也有,但是没有这么厉害.一旦把官商文化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有的学者称之为“权贵资本主义”.实际上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在这方面也有大量的批评,我就不多说了.我们国家现在也在致力于搞政企分离,要把官商文化解构,我们预料这种文化在某些领域里面仍然有官商文化导致的企业经济,但是它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官商文化正在走向消亡.第二,儒商文化.以儒家伦理作为主导的一种企业文化.当然对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文化,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同时又要保持传统的儒家道德,何乐而不为呢两全其美,能不能在现代的市场经济背景之下继续发扬我们的儒家道德,这是很多企业家在考虑的问题.这样的儒商文化它是以道德作为它的原则,它讲道德.讲“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儒家讲“你发财可以,但是要遵循一定的道,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这个“道”就是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讲诚信、讲人性本善,讲政治.儒家是讲政治的.当然儒家也有内渗的一方面,讲个人修养的,特别是企业家本身的个人修养,以及对待员工的仁慈之心.这个当然很好,但是在当前这种市场经济的情况之下,这样的一种儒商文化往往敌不过另外一种文化,等一下我会讲到.但是大家又舍不得放弃,特别是中国的北方,像京津、东北、山东这一带以前有晋商、徽商,这些地区都有一种儒商的传统,有些电视剧也想把这方面鼓吹起来.确实,这样的一种儒商传统一切服从国家民族的大义,儒家是讲政治的,他是讲国家民族大义的,不是那种奸商,有一种崇高感.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宅门那样的电视剧,虽然清朝时代,但是那些药商很讲信义的,一旦自己发现自己做了假,可以当街把价值多少万银元的药材烧掉,维持自己的信誉.所谓的“老字号”就是这样产生下来的,现在为什么没有“老字号”了现在的“老字号”都是假的,“老字号”就是靠这样的东西传承下来的.除了民族与国家的大义,还有家族,儒家是重视家族的,光宗耀祖,“老字号”都是以家族为名的.在这方面儒商里面也有成功的,特别是在北方有一些个别的标榜儒商的企业也有成功的,但是这种成功往往有一个背景,就是它常常与官商结合在一起.离开了官府的权利和保护,离开了某种程度上的垄断,它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无法达到成功,甚至没有办法生存.所以为什么儒商在北方有些地方可以成功,但是在南方比如在广东恐怕就很难、非常难.还有一个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拓展,儒商文化越来越沦为一种伪善,它标榜的是儒家的那套东西,但是做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更高明的方式在欺骗.这也是一种变化的趋势,儒商这样一种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以及在我们当前发展的总体方向上来看它是很不适应的.为什么不适应主要的原因我分析是因为儒家是一种个人私德,是建立在企业家个人道德的私德水平之上的,儒商依赖于企业家本身的道德水平.建立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之上这是很不可靠的,我们为什么讲“富不过三代”及第一代创业知道艰难可以维持你的富裕,第二代从来没有创业吃过苦, 从小在富裕的家里长大.第三代就不用说了“富不过三代”是这样的.如果每一代人有这种道德和责任感可以富起来可以成功.但是他依靠某一个人,这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当他去世以后,接下来的人怎么样这是很难预料的,这是没有连贯性的,儒商文化没有连贯性的,很可能会断裂.不光企业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如果你把一个国家建立在某个领导人的道德水平之上那是很不可靠的.哪怕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你希望他长命百岁甚至是万岁,万岁是做不到的,哪怕活一百岁最终还是要去世的,最后来的是什么领导人谁也不知道了.这样的道德原则与市场经济的原则完全是两码事,市场经济有他自己的规则,你做生意、你办企业,本身有它的规律,比如说西方人马克思发现的“价值规律”,这是一种客观的规律,不是人的道德所能够建立起来的,人的道德是道德.当然这种道德也可能偶尔能够跟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能够相重合,比如说你讲诚信,诚信很好啊,诚信就是建立了信誉,建立了信誉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规律,被纳入到价值规律里面去了.所以那些“老字号”为什么有的几百年不衰,因为它恰好符合的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就是要讲诚信,要讲诚实劳动、诚实买卖,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你儒家的个人道德的诚实跟这个恰好吻合,你也可以成功,但是这种成功是偶然的.因为道德的规律跟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是两个道上跑的车,这两个道可以交叉,但是是偶然的.一个人的道德不能由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保证,市场经济的规律也不能由道德来决定.所以儒商为什么走向衰落,我想这是有他内在的道理在里面的.不是说哪个道德还不完善,如果出来一个更加完善的道德君子就可以把它发扬光大,不是的.即使有个别的道德高人能够成功,这也是偶然的.这我是对儒商的看法,总的趋势仍然走向衰落.今天在鼓吹儒商跟现在的市场经济大背景来说是很不协调的,当然你在市场经济已经发展起来已经成功的基础上,你吸收一点儒家的因素那是可以的. 我们讲了儒商跟市场经济他的重叠之处,有他的交汇之点,你可以吸收一点东西更加完善企业的管理.但是如果要把儒商的原则作为一条根本的原则,那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第三,我命名为“佛商”.我曾经听到一个搞社会学的一个社会学家说过,他做过调查.他在香港做的调查,他说在香港搞企业的企业家一般都信佛, 知识分子里面信基督教的比较多,但是企业家里面信佛的比较多.我们的日常也是这样的,不管到香港、广东、台湾也好,凡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我们一般一进门就看到佛像,或者是弥勒佛或者是关公,关公当然本来不是佛教的,但是我们把他佛教化了,关公被称之为“盖天武佛”音.佛教、道教和儒教在中国有合一的趋势,但是把关公也好、弥勒佛也好、如来佛也好当做偶像来崇拜,这当然还是属于佛教的范畴.这主要是中国式的佛家,特别是禅宗和净土宗,它不太关心那些佛经、佛理,它比较实用.禅宗大家都知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又吃酒又吃肉,他不遵循佛教的一些戒律,戒律都是外在的东西,他相信内心.这种文化以佛教禅宗、净土宗为主来形成的这样一种企业文化,在民间应该说是一种最普遍的现象.这种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什么呢为什么一个做生意的、一个办厂的、一个做买卖的就要信佛呢我把他归结为禅宗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的特点,他的实质是机会主义.他讲运气,讲财运,讲机遇,讲慧根,灵机一动,然后你投下一注你就发财了.其实他有信仰,我信佛我吃斋、念佛,但是这是一种手段,诚则灵,信则灵,你不信就不灵了,什么叫“灵”呢就是可以得到现实的好处.禅宗还是要讲道德的,但是禅宗的道德主要是为了取悦于神佛,讲道德可以向神佛索取报酬,功利性非常强,不管是广东佛山还是香港信佛的功利性非常强,是可以看到的.这种企业文化在目前的时间段上来说,我认为是最适合我们市场经济的现阶段的一种企业文化,它有大量的信宗.为什么这是最适合呢因为它把对市场经济相违背的这些规范都解构了,禅宗它是不承认什么规范的,他连宗教的规范都不承认,哪里还承认其他的什么规范.所以它可以解构一切与他的发展之路相违背的规范,无形之中能够容纳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是外来的,儒家是抵制的,外来市场经济的规律对于儒家道德来说是排斥的,不相容的,但是佛家可以相容,他不在乎.佛家对世俗的一切都看得很淡很空.他凭机会,既然放弃你的努力和认识,凭机会,际市场规律在其中暗中起作用,这是“看不见的手”他会来调解.所以市场经济为什么会在广东这个地方特别发展我们在车上谈到禅宗六祖慧能在佛山传他的道,这可能有一定的传统关系,广东这个地方比较信佛,而且是禅宗南派.禅宗南派就是消解一切固念的法则.一切看机会,一切看的灵气,看你的动悟,你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就成功了,你按死板的规律去做肯定要失去这个机会了.所以他对于市场经济是一种最能够容纳市场经济规律,但是它是不自觉的.刚才周方也讲到,我们是属于一个“自在”的阶段,而不是“自为”的阶段,“自在”和“自为”是德国古典的术语,“自在”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其实每天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做事情,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自己发了财认为是神佛的保佑,但是实际上本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作,这个操作的规律我们认识不了,所以觉得很神秘,觉得是菩萨在暗中保佑,或者是观音菩萨,或者是灶神菩萨,神秘化,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他的规律.他对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一种容纳性,因为它解除了一切的束缚,不承认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取巧,你觉得那个投资会赚钱就投过去,失败就失败了,成功就成功了.这是一种消极的实际的规律,市场经济是有一种自己的规律,这个中国人不知道的,特别是亚当·斯密、马克思他们发现的,我们不知道那些东西,我们照样可以搞经济建设, 可以办企业,所以我们是消极的承受了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但是我们不是积极地去认识.我们创造财富不是积极地创造财富,所谓的“积极的”是你有目的有意识的运用你所学根据市场做出预测,然后支配.在某种程度上支配市场经济的规律,为自己的发财致富服务.这就是积极的.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西方的资本家亚当斯密他是要读的,马克思他要读的,如果不读这些东西起码的知识是不具备的.现在发展到更多的凯恩斯还有其他的更多的现代经济学家,都是学问,不是什么灵感能够提出来的.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往往在这方面没有多少的学问,这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有外部的原因.市场经济的规律在中国受到很多的牵制,往往甚至受到于决定性的牵制.往往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是按我们前面讲的权贵资本主义的规律.权贵资本主义没有规律了,谁的权大谁就能够支配经济,就能够垄断,就能够获得暴利,这就没有规律了.在中国即使你要想学经济学,但是也学不到跟中国的经济现实相吻合的经济学,你只能学到西方的不符合国情的经济学.所以我曾经在武大有一次讲座讲到武大经济系学的学生们所学的经济学是最没用的.经济学的博士生在经济博弈中惨败我见过好多的例子,经济学得很好,得了博士,工作也很好,但是一投入商界就惨败,赔得一塌糊涂,只好给人家打工.这种例子很多,中国的经济学要用它来理解和支配我们中国的经济生活还不成熟,还不到时候,这也是一个原因.内外双方的原因造成了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只能够凭运气,当然可以努力,努力做什么呢努力打通关系,努力搞好关系.甚至于不惜受贿行贿,造成了现在的贪污遍地横行.我非常理解,这个贪污不好不是谁造成的,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有些贪污腐败是求生存的欲望造成的.如果我不付出一些东西我的项目接不到,我这个企业没办法生存,我几千人、几百人的厂子企业就要垮台,没有办法,所以工人也很理解,厂长被抓了很多的人去保他,说他没有问题,他为工人解决了多少的实际困难.这都不是由哪个道德所导致的,而是由我们的体制导致的.所以我们现在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的企业家对于我们的发财之路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当然里面也有灵感、直觉,但是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有的人特别聪明他能够看准机会,他先人一步,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的,没有规律可循的,你照着他的做,他成功了,你可能恰好失败了,这是不能模仿的. 所以只能够被动,所以我称之为“消极的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规律背后肯定在起作用,但是受到很多东西的干扰,市场经济的规律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还有其他大量的甚至主要的不是市场经济规律.这样的企业家为什么又要去赚钱呢背后还是由于一种赚钱的欲望.所谓的“人欲横流”,这是一种赚钱的欲望,这是无可指责的,每个人都有赚钱的欲望,“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都要赚钱.但是如何赚这上面我们是茫然的,我们只知道要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因为我要生活,我要养家糊口,我还要养活我底下的员工.这是我们现在的国情,所以我们赚钱的目的最重要建立在我们的本能需要之上.建立在我们身体的需要、感情的欲望、物质的欲望.在这方面我归结为道家的自然的原则.人是自然的,人生下来就有肉体,他要吃、要喝,他就有他的本能.所以中国的企业家他们赚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以消费为目的.你要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他没有什么理想,说来说去就是消费,当然不一定是他个人的消费,也许是一大批员工的消费,一大批员工要等着张口吃饭呢.这样的一种目的他没有一种统一的规划,都是为了个人的一些欲望,没有全盘规划,他都是见机行事的,都是短视的,所以导致这个环境和发展之间尖锐的冲突,他不管环境,我们刚才几个人还在议论,我们现在是“欠债”,欠环境的债,我们的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预支的,我们预支了环境,我们后人的发展怎么样我们现在把佛山的陶瓷迁到内地怎么办那里污染了怎么办这是一种突出的矛盾,这种企业文化是做不大的,也是做不长久的,他总有一点会达到他的零界点,就会导致他的崩溃.我想这一点“佛商”的文化跟我们广东的情况比较切合一点,当然我并不了解,等一下还要请大家补充.还要请易江老师来纠正.这样的一种文化总而言之它有他的固有的缺陷,需要补充.这是以上讲的三种企业文化,还有一种企业文化是“买办”,外商的文化,但是这种外商的文化还不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它是一种杂交的品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杂交品种,比如说上海那些外资企业,当然也值得研究,外商的这种买办文化到底什么样的文化也值得研究,但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哥白尼式的革命” 因此,他认为正是经验中的先天成份,给我们的经验知识赋予了普遍必然的性质,即一切有理性者或认识主体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所不得不遵守的规律的性质;只不过这个认识对象不能视为自在之物,而只是在我们心中所呈现的“现象”。但它虽然只呈现在我们心中,却并不以我们的任意为转移,我们由于自己固定不变的先天认识结构(时空、范畴)而不得不如此看待它,所以这个作为现象的认识对象就对我们表现出某种“客观性”。而这种客观性在这种意义上也就是由主观性所建立起来的客观性,而不是离开主体的自在之物那种现成的绝对客观性。于是认识的过程就不是对象为我们立法,而是“人为自然立法”。康德把这种对传统认识论的颠倒称之为认识论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ayb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但是,但是由于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排斥,此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期被埋没。直到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人们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论,因而后人把此学说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ayb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ayb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星云假说 康德发表于1755年的著作《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中译本译作《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他认为整个宇宙最初是一团云雾状的物质粒子(即原始星云),后来仅仅是由于它们自身内部固有的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了星云的漩涡运动,逐渐演化成了太阳系。这样,上帝的第一推动最终被取消了。ayb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康德并没有正面反驳休谟的质疑。在他看来,休谟否定科学知识能够把握我们之外自在的客观存在,并因此否定自然科学的普遍规律能够建立在对这种存在的确信上,这是完全正确的;但由此并不能推出我们就根本不可能获得确定可靠的知识,因为科学规律的普遍必然性虽然不是建立在自在之物的客观确定性上,却完全可以建立在由认识主体而来的先天必然性之上。即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我们没有任何知识;但“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52]ayb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ayb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康德生于普鲁士哥尼斯堡(今天俄国加里宁格勒)一个马鞍匠家庭。ayb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他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前批判时期,他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学说”。在批判时期,他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主要理论成果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上;二是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是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康德曾说,他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上述“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ayb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道德律和至善 康德的道德学说总的来说无非是关于自由意志的法则的学说。意志的法则就是实践理性。同一个理性,既在理论上(认识论上)为自然界立而它的可能性条件就在于一切有理性者的实践的自由。道德律总是在每个人心中发布“应当”的命令,这就使一个人即使做不道德的事,也会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因而感到惭愧,感到对道德律的敬重。人在此生总是做不到使自己的感性生活与道德律相一致,同时又总是希望任何道德行为都获得与之相配的幸福,所以他作为同时是感性自然的和理性自由的人,就必然要设定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人在此生所无法做到和获得的“至善”留下希望。ayb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自在之物和现象 可见,康德在回应休谟的挑战时对认识论所作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就在于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分割开来,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不可知。但现象自有现象的规律,只要我们满足于现象的知识,我们就能够克服对这些知识的怀疑论而建立起它们在现象界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性(这两者在康德看来是一回事)。至于自在之物,休谟甚至对它的存在也抱怀疑态度,康德却主张我们必须设定它,其理由有三:一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二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止步”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自在之物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即他说的:“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53] ayb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在实践理性方面的上述所有这一切都不是能够认识的,而只是应当去做和可以希望的,就是说,我们能够认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产生确定效果的并不一定是我们应当做的(如科学技术助长人类的侈奢和虚荣),而我们应当做的却不能认识,也不一定能产生相应的效果。所以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康德晚年力图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认为虽然两者不可通约,但人类却有一种象征或指引,使我们能够从此岸展望彼岸,这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对自然整体的最终目的的追寻。这个桥梁或中介康德称之为“反思性的判断力”,它本质上诉之于人的情感能力。自此,康德的包含“三大批判”在内的批判哲学体系才最终得到了完成,它们分别探讨了人的认识能力、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考察他的哲学体系的这三个部分。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tK7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