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鲜战争看中美两国军队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中美从朝鲜撤军的外交战

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中美从朝鲜撤军的外交战

/文/冯东兴1958年2月,中国宣布从朝鲜撤出人民志愿军,以实际行动表达中国谋求朝鲜半岛和平的诚意。

中国的撤军使同样在朝鲜驻有大量军队的美国陷入尴尬。

然而,面对中国的撤军行动与和平外交诚意,美国巧言令色,并利用自己当时能够操控联合国的有利地位,最终坚持在朝鲜半岛南部驻军。

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1953年7月7日,经过3年的苦战,中美双方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然而,此协定仅仅意味着暂时的停战,真正的战争状态并未结束,只是军事斗争转化为政治外交斗争。

在美国的操控下,第8届联合国大会第430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朝鲜问题的两项决议。

决议主张召开朝鲜问题政治会议,把参加会议的国家限定在参与朝鲜战争的各国,而中国政府却被排除在外。

美国的理由很简单,中国不是联合国成员国,没有资格参加。

作为朝鲜战争的参战一方,却没有资格参加会议,可以想象这样的政治会议结果将会怎样。

面对美国企图废弃刚刚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的政治图谋,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主张政治会议应根据《朝鲜停战协定》第60款的规定,先行从朝鲜撤出包括联合国军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内的一切外国军队,然后再讨论其他问题。

随后,周恩来就政治会议的具体形式提出4点建议:参加会议的国家应为交战双方的全体国家,包括南、北朝鲜在内,还应邀请苏联、印度等中立国;会议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但政治会议的任何决议必须得到交战双方的一致同意;第8届联合国大会在讨论扩大政治会议成员问题时,应邀请中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在政治会议的成员问题解决后,双方应讨论会议的地点和时间。

美国则坚持把参加会议的国家限定在是联合国成员国的交战双方,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充分利用联合国这个政治工具,排斥中国参加重大国际会议,谋求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但是,远东地区重要分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在苏联、英国和法国的推动下,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在日内瓦会议上,关于朝鲜问题,美国坚持主张让联合国承担其解决朝鲜问题的角色,由联合国主导朝鲜的统一问题。

简析韩战中的朝鲜人民军,相当于四野二流

简析韩战中的朝鲜人民军,相当于四野二流
总体而言,相对于由伪警察、伪宪兵为骨干,再加上一些无任何作战经验的壮丁拼凑起来的李伪军来说,战争初期的朝鲜人民军兵员素质应该说相当不错。战争爆发后不久,以各边境警备队扩编而来的第7、8、9、10师团由于紧急补充了大量新募人员,训练不足,战斗骨干不足,军官素质不足,因此其整体素质与早期编成的七个师团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这种等级森严,没有军事民主,强调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作风虽然限制了下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在作战经验并不算太丰富,战斗骨干比例偏少,战斗经验不足,各级军官实际指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是能起到坚决贯彻上级意志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朝鲜人民军在作战时往往异常勇猛,死战不退,在士气高涨,指挥员意志坚决时往往表现得很顽强,但战术相对刻板。但一旦攻击受挫,或者军官丧失了自上而下的控制,或者指挥员自身战斗意志不足的情况下,部队往往士气低落得特别明显,战斗力一落千丈,前后判若两人,甚至部队整体崩溃瓦解。这种现象在一些缺乏八路军或者四野归国官兵做骨干的部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前线人民军各部的补充却是以在南方征召的新兵为主,以北方动员兵力补充为辅。南方征召的新兵仅仅经过三、五天,最长不超过七天的训练即补入作战部队,其战斗素质可想而知。由于损失惨重,到大田战役后,虽然在战役间隙尽可能整补,但一线各师团的实力平均都在编制数的一半以下。在北方老兵的带领和监督下,南方新兵尚能一战。但美军仁川登陆后,战场形势逆转,釜山前线人民军大溃败,这时,各部队的南方藉新兵大量逃亡,由此形成连锁反应,更加剧了朝军前线部队士气
3、训练
战争爆发前朝鲜人民军的训练是很严格很刻苦的。这对于将一支新编成的,三分之二的人无实际战斗经验的军队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一定作战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但是,训练教范全部是照般苏军的,不走样地学。由于军队的传统、作战环境、作战式样以及保障能力的不同,适用于苏军的教范未必就适用于朝军。

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回顾起来尽管并不令人愉快,却能给人以教益。

就是在美国,至今仍有学者著文研究。

由于立场和视角不同,认识上存在差异,他们提出了一些和我们不同的见解,或者忽略了一些史实,这也不足为怪;但其中有些涉及原则性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按照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要求进行杯讨,求得有个符合历史真相的看法。

现将有关的墓本史实和自己的观点阐述如下。

(一)中美之问为什么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其性质又是什么呢?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撤开政策研究战略,容易舍本逐末,抓不住本质。

中美之间发生军事对抗,须从双方的外交政策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表现为要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

比如,.就美国而言,它的全球战略重点在欧洲,担忧在与中国的军事较量中把力量消耗殆尽,担忧苏联乘机急剧发展力量而“吞掉”西欣。

英、法等西欧国家要求美国加强西欧力量的压力,也牵制着美国。

美国为自己的力量不能东西兼顾而深为困扰。

再者,二次大战后,美国公众厌恶战争的情绪普遍增长,不愿为侵略战争承受人力和经济的沉重负担,这对美国当局的政策也有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就中国而言,组织志愿军到朝鲜参战是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和保律自己国家的安全。

既然已经打’到了“三八线”,帮助民主朝鲜恢复了原有土地,自己的安全也有了保障,目的就已达到。

在“三八线”已经恢复的墓础上进行和谈,无扭于中朝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时,中国需要完成国内经济恢复和民主改革的任务。

和平建设自己国家的愿望自然也促使中国决策谈判。

上述种种因素,不但决定了交战双方决策谈判,而且决定了后来停战的实现。

(四)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进展很不顺利,形成了边打边谈、打谈长期交织进行的“马拉松”式的过程。

这是因为美国政府缺乏谈判诚意,不愿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先是谋求多占土地以“补偿海、空军优势”,继而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纠缠,并且不断地施加军事压力。

因此,朝中方面只得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同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通过阵地攻防作战给“联合国军”以打击,并粉碎了美军的“纹杀战”和细菌战。

抗美援朝中美国为何会输

抗美援朝中美国为何会输

1、战略上出其不意,美国没有料到中国敢于出兵,中国政府的出兵决心远大于美国的估计,以至于第一次战役结束后,美军仍然坚持认为入朝的志愿军主力是小股部队。

2、美军狂妄自大、骄傲轻敌。

美国经历了一战、二战获得全胜自以为天下无敌,没有把中国装备着万国牌武器的“农民军队”放在眼中。

3、志愿军指挥艺术高于美军。

美军当时作战过分依赖火力优势、空中优势,不敢夜战、近战,进攻是一字平推(后期有所改进)。

志愿军(解放军)在长期的国内战争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由于武器、后勤不如对方,经常是突然进攻近战、夜战、连续作战大胆穿插与敌人搅在一起使敌军优势得不到发挥。

美军在遭遇到中国军队前从未遇到此种打法。

4、朝鲜地形多山不利于美军机械化部队行动,确利于志愿军铁脚板的发挥。

5、志愿军在“保家卫国”的口号鼓舞下作战勇猛(具体战例不再一一叙述)。

美军的作战意识相对较差,尤其在初期遭到打击时士气极差(有李奇威的回忆录为证)。

6、中朝两方当时在国际上虽然比较孤立,但相对来讲还算比较团结。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内部却矛盾重重。

7、志愿军在前线作战,国内后方全力支援。

美军在朝鲜作战,美国内反战呼声不断。

8、美国的战略重点当时在欧洲并不是亚洲,全部的战争资源不敢全压在朝鲜。

个人认为朝鲜战争并为分出胜负只是停战而已,但是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与当时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公开叫板本身已勇气可嘉,且让美国第一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协议上签字已经是极大的成功。

美国没有输,只是没有赢。

恐怕你并不了解朝鲜战争的真正历史。

我来替你说明一下,社会主义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派军攻入美国管辖的南朝鲜,打响了朝鲜战争的第一枪,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入南朝鲜维护世界和平,将北韩军队推回了北纬38度线,随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为了借此机会威慑中苏以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并没有收兵,而是继续进攻,打到了中国边境,中国边境不希望北朝鲜被占领后成为美国的战略跳板,从而赴朝鲜向联合国开展。

之所以联合国没有赢得胜利,并不是打不过中国,而是在开始怀疑这个“战略跳板”所付出的代价和实际意义,受到中朝强烈反击的美国认为得不偿失了,所以就回去了,这是一场没有赢家和输家的战争,最后算是合了。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抗美援朝战争是朝鲜战争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及其联合国盟军直接对抗的阶段。

在这场战争中,美军阵亡人数明显低于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地理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朝鲜半岛,这个地区的地貌以多山丘陵和密林为主。

在战争初期,朝鲜的冬季气候和地形对于美军来说构成了巨大的困难,导致许多美军士兵丧失了战斗力,甚至因严寒和恶劣环境而死亡。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大多数来自中国内地,对于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更加适应,更能充分发挥作战能力。

第二,作战策略。

中国人民志愿军采取了与美军不同的战略和战术,主要的策略是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以小股特种部队和游击队对付美军的大规模进攻,使用埋伏、诱敌深入和迂回包抄等战术。

这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使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相比之下,美军采用的是集中兵力、快速决战的战略,往往需要较高的军事投入和精确的战略控制,这也增加了美军的伤亡风险。

士气和动员。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以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目标的正义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士气高涨,积极响应了中共中央的号召,踊跃参加战斗。

而美军参与战争的士兵大多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像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国家责任感,这也导致了美军的作战效果相对较差。

第四,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差异。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解放战争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国力和军事支持。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的作战能力和装备逐渐得到提升,而美国作为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大国,大部分兵员和装备都是经过精心训练和战备的。

尽管如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挥了很大的意志力和战斗力,使得战争的胜利成为可能。

综合以上几点因素来看,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阵亡人数比中国人民志愿军低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作战策略、士气和动员以及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差异。

抗美援朝-论文

抗美援朝-论文

论抗美援朝战争的深远影响潘思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20111151121[摘要]抗美援朝战争的深远影响,可以概括为:激起全国人民的护国之心,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击美国嚣张气焰,鼓励相同处境国家斗争,但也有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抗美援朝,美国,负面,影响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冷战的一种激烈对抗的方式,是冷战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

美苏支持的两个对立的政权都想以武力实现半岛的统一,双方在边界地带的冲突可以说从未间断。

从本质上说,没有美苏冷战,也不可能有朝鲜战争的爆发。

一、抗美援朝战争激起了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从民族安全立场出发,巩固民族团结和正义。

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帝国主义逼出来的。

早在志愿军入朝鲜之前,美国已经把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企图把台湾当作他们在太平洋前线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美国不仅妄想永久霸占我台湾海峡,而且不断扩大对我国的包围圈,把战火从东南沿海烧到鸭绿江边,对我国边境城镇和机场进行轰炸,我们危险极了。

毛主席指出:美国"三把刀插在中国身上,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头上,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脚上,天下一变,从三方面向我们进攻,我们就被动了。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既是为了朝鲜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

美国作家越翰托兰也认为:"中国人进入朝鲜冲突是被迫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使用核武器的强大敌人的入侵,中国不得不出兵朝鲜,这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的。

周恩来总理更是代表中国政府阐明中国的严正立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

这是一场保卫祖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世界和平进行的正义战争。

二、抗美援朝战争,打击美国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志愿军为何要撤出朝鲜朝鲜战争之后我们为什么不跟美国人一样在朝鲜驻军

志愿军为何要撤出朝鲜朝鲜战争之后我们为什么不跟美国人一样在朝鲜驻军

志愿军为何要撤出朝鲜?朝鲜战争之后我们为什么不跟美国人一样在朝鲜驻军?1、朝战期间志愿军与金日成的关系就很紧张抗美援朝期间,虽然中朝双方面对共同的敌人,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但这并不就意味着双方没有矛盾。

相反,为了争夺对战争的主导权,双方不断产生摩擦,造成了志愿军和金日成方面的关系常常很紧张。

双方比较突出的矛盾有:(1)军队归谁指挥的问题。

据柴成文介绍,在金日成看来,中国出动军队只是在敌情紧迫的情况下帮助朝鲜抵挡一下,因此中朝军队的指挥权自然要由朝鲜领导人掌握。

而且由于存在一个国家主权问题,要朝方将自己军队的指挥权拱手让给中方,他们在感情上的确难以接受。

而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看来,要想打赢这场仗,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作战经验上讲,中方显然具有绝对优势,朝方的军事指挥才能则很成问题:朝方“军事指挥异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结果3万人未退出多少”;朝方“虽同意在人民军中开展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但不同意建立政治委员制度”;“朝鲜党征兵问题异常严重,16-45岁男子全部征调入伍。

入伍工人家属无人过问,一般群众没饭吃。

一切无长期打算,孤注一掷的冒险主义从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到”。

同时,斯大林也明确表示过,志愿军“当然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

因此在彭德怀看来,为了“对中朝人民,对几十万士兵负责”,根本不存在将中国军队交给朝鲜指挥的问题。

双方就此发生争执,而由于斯大林支持中国,这就迫使金日成做出了妥协,将中朝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中方。

(2)越过三八线后是否南进的问题。

当志愿军胜利地突破三八线并攻占了汉城后,彭德怀考虑志愿军在战场上已成强弩之末,并且认为联合国军是有计划撤退的,中朝联军除占领了一些地盘外,没有对敌人有生力量造成什么创伤,因此要求停止进攻,全军休整。

这让朝鲜非常不满,金日成认为即便“不能消灭敌人,扩大领土也是很重要的”,要求志愿军乘胜追击。

苏联大使扎哈罗夫也支持金日成说:“世界上哪有打胜仗的军队不追击敌人、不发展胜利成果的呢?这将给敌人以喘息机会,犯下丧失战机的错误。

志愿军《观后感》400字

志愿军《观后感》400字

志愿军《观后感》400字篇一《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真实而震撼的战争片,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英勇抗战精神和顽强意志。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历史时期志愿军的战斗经历和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志愿军战士们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退缩,用血肉之躯和生命为国家和人民捍卫了和平与尊严。

他们的英勇事迹让人感动,也让人敬佩。

这些战士们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斗士,他们也是有情感、有家庭、有爱人的普通人。

在战斗中,他们展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国家和家人的幸福,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斗中。

电影中不仅展现了志愿军的英勇事迹,还向我们呈现了他们的情感世界。

在战场上,他们互相扶持、关爱,用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

他们与家人之间的书信和思念,以及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兄弟情谊和爱国情怀,都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此外,《志愿军:雄兵出击》还展现了志愿军的艰苦训练和顽强意志。

这些战士们在战前接受了长期的严格训练,不仅掌握了各种战斗技能,还培养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战斗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战斗力,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为国家和人民赢得了胜利。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勇气。

这些志愿军战士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强大和伟大。

他们不仅是战场上的斗士,更是生活中的强者。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要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志愿军:雄兵出击》还让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和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和平、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我们要珍惜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环境,秉持着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

朝鲜战争结束冷战的延续与半岛分裂的定局

朝鲜战争结束冷战的延续与半岛分裂的定局

朝鲜战争结束冷战的延续与半岛分裂的定局朝鲜战争持续了3年,从1950年到1953年,成为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结束后,冷战的氛围进一步加剧,朝鲜半岛也因此分裂成两个国家,南北韩国之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朝鲜战争结束后冷战延续的原因,以及半岛分裂的定局。

一、朝鲜战争结束后冷战延续的原因朝鲜战争虽然于1953年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双方并未正式达成和平协议,战争并未完全结束。

冷战期间,战争的影响在朝鲜半岛上持续存在,并促使双方在南北之间建立了严格的边界,形成了对峙局面。

1. 全球意识形态对立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一场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

战争结束并未改变世界上两大集团的意识形态对立,美国及其盟友继续支持南韩,而苏联和中国则继续援助朝鲜。

这使得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成为冷战的延续。

2. 超级大国的干预冷战期间,朝鲜战争成为超级大国争夺全球影响力的一个战场。

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主要的超级大国,在朝鲜半岛上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使得战争结束后双方之间的对抗不可避免。

3. 军事对峙与核威胁冷战期间,南北朝鲜之间出现了重夺整个朝鲜半岛的野心。

双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韩美军队在南韩驻扎,朝鲜则积极发展核武器。

这种军事对峙和核威胁使得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冷战氛围进一步加深。

二、半岛分裂的定局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南韩和北朝鲜。

这种分裂持续至今,并且成为半岛局势的定局。

1. 意识形态差异南韩和北朝鲜在意识形态上有明显差异,南韩实行资本主义体制,主张民主市场经济,而北朝鲜则秉持社会主义理念,主张计划经济。

这种差异导致了两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分歧,难以实现统一。

2. 地缘政治因素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位置使得国际大国对该地区的控制存在争议。

南韩与美国保持紧密的军事和经济联盟关系,而北朝鲜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的主要盟友。

这种地缘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半岛分裂的定局。

从朝鲜战争看中美两国军队文化的差异

从朝鲜战争看中美两国军队文化的差异

楼主主题:从朝鲜战争看中美两国军队文化的差异朝鲜战争是一场军事冲突,但从本质上来说,那是一场政治冲突,是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不了解、不信任结出的恶果,是一连串的“误解”导致的悲剧。

开始的背景是这样的——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内战爆发。

第二天,美军武装封锁台湾海峡。

一周后,美军介入朝鲜内战。

9月15日,麦克阿瑟的得意之作——著名的仁川登陆成功,北朝鲜军溃败!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目标直指中朝边境的鸭绿江。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几乎同时在东西两线打响了入朝作战的第一枪,从此拉开了一场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大规模搏杀的序幕。

“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这句著名的论断为大多数美国人所接受。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当时是不希望跟中国打仗的。

而中国当时正在铸剑为犁,大力恢复生产,更不希望与任何国家发生战争。

需要动刀兵的,也只是国内的西南、西北及台湾。

并不希望交战的双方,为什么最终打起来了呢?中国的先礼后兵与美国的不可一世。

中美之间的军事冲突,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早在美军越过三八线之前,周恩来通过印度大使潘尼迦警告过美国: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就不会坐视不管!美国方面却认为是“这不过是外交上的一种勒索。

"而麦克阿瑟的话更干脆:"面对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势,他们会血流成河,如果他们干涉的话。

"后来的事实表明,的确是中国军队血流成河,但这河里,更多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血液。

对中国参战问题判断的失误,有极其复杂的原因,但是基本的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美国人"世界无敌"的感觉。

敢于和美军打仗,特别是经济落后的中国人敢于和美军打仗,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是一件绝对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美方忽视了一点:说话的是中国人。

中国人是说话从来是算数的。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

从中美角度试评朝鲜战争

从中美角度试评朝鲜战争

从中美角度试评朝鲜战争政法084班张楚云2080712111摘要:朝鲜战争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

它的实质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这次战争虽然是发生在朝鲜半岛,但其高潮实际上是以中、美两国为主导的。

如今战争已结束,而结局始终摆在那里。

我们可以从中美的角度比较评价这场战争并得出它发生的意义。

关键词:中美朝鲜战争评价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一场热火朝天的战争爆发在一个小岛屿——朝鲜半岛,史称“朝鲜战争”。

这场战争是在“冷战”的背景下的产物,在历时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共有18个国家参战,其中在高潮部分是以中美两国为主导的。

因此,我们可以试从中美两国分析评价朝鲜战争。

从介入战争的目的上看,美国的最终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分别被美国和苏联占领其南部和北部,从而产生了两大意识形态阵营在朝鲜半岛的激荡、摩擦和对立。

在美国看来,共产主义阵营是它要争霸世界的“挡路石”,它的势力减少一分,那么自己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就更靠近一分。

当共产党人金日成当选北朝鲜主席导致南北两大敌对意识形态阵营矛盾的计划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则以维系南韩军队的武装与政权建设开始介入了朝鲜战争。

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朝鲜战争的爆发就是美国唆使南韩发动的。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被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

在战略位置上看,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等于建立了稳定的远东势力,可以借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战略优势,实现打击消灭中国共产势力的目的,再转而向更北的地方推进对付苏联,最后实现争霸世界的目的。

可以说,朝韩矛盾是一个幌子,中国和苏联才是美国真正的阴谋所在。

而在中国方面,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在朝鲜战争历史研究领域很有影响的美国学者艾伦·怀廷(《中国跨过鸭绿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认为,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前夕正专注于解决压倒一切的国内问题,而中国的介入是由于中国安全受到现实威胁的结果。

朝鲜战争对美军的启示在惨败中升华军事战略

朝鲜战争对美军的启示在惨败中升华军事战略
人。另有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
是用火力切断后方支援和联系.孤立 正面战场的志愿军,以获取作战忧势。 这种火力控制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学 日借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对伊方 通信系统的打击、在科索沃战争中对 南联盟工业体系的破坏.都可以看作 是=j(力控制思想的升级。美军正是通 过对后方目标的打击.从整体上削弱
里.畴度8.8米,两端是悬崖.桥下是 万丈探渊。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绕行的 漕路。旦桥被炸毁,过住车辆只能艘 堵截于此。战役双方都看到了这座桥 的巨大价值,展开了一场炸桥与修桥 的反复对抗。
12月1 E1.志愿军第6。师炸桥
小分队穿插到水门桥附件.将水]桥 炸毁。但是美军陆战第一师第一工兵 营迅速将其修复。12月4日志愿军 小分队趁黑夜第二改将美军架好的桥
的时间都是8天。
一师的I兵参谋兼第一I兵营营长帕 特里奇中校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请求 总部空投桥粱组件.然后再架桥。 美军强大的后勤机构立即开始运 转。El本三菱重工莲夜制作了8套 M一2型钢木标准桥梁.用8桨C一119 运输机在7 El凌晨运往l000多公里 以外的朝鲜水门桥附近.21时30分 用巨型降落伞直接空投到美军狭窄的 环形阵地里。其中6套安垒落地。 经过一天的紧张施工,陆战第一 师的工兵部队在8目16时槊起了一 座可阻通过所有重型装备的临时桥 粱。当晚18时起,美军1000余辆车和 坦克大炮.顺利通过桥粱。过桥后,美 军炸毁了桥梁以阻止志愿军的追击。 事后.志愿军在总结这次战斗时 曾表示对敌估计过低。实际上,这是~ 场人力思维与机械化思维的碰撞。志 愿军指挥员从己方人力保障方式出 发.认为经过3次破坏.美军已不可能 在短时间内修复一座钢铁挢粱。但美 军创造了奇迹,而奇迹的产生正是基 于美军的坚韧执着和最大限度发挥自 己的机械化优势。

《百年中美关系》读书笔记

《百年中美关系》读书笔记

《百年中美关系》读书笔记美国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同它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史学界和国际问题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同样,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引起美国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百年来。

中美之间的关系,曲曲折折,时好时坏。

中美两国分局两个半球,距离遥远。

但有时两国亲近如邻,两国人民来往如织。

很多中国人有这样的感觉,与美国人交往比与其他国家的人交往更感亲近。

这绝不是因为政策导向,也不是因为文化的接近。

有时两国却交恶如仇,两国人民隔阂如山,甚至有人提出了“为什么中国人恨美国”的问题。

这也不会但是政治原因,更不是由于种族的不同。

对于这种爱恨交织的情结,至今仍未得到完美的解释。

中美两国人民有着许多共同点,中美两个国家也有着许多相似的需求。

然而,两国间在历史上、文化上、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上更有着巨大的差别,他们成为阻碍两国接近的巨大鸿沟。

因此,给两国关系造成矛盾的因素并不只是双方实际利益上的差异,两国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道路都影响到两国间的交往。

20世纪前半世纪是中国人争取独立的50年,也是美国人努力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50年。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人不断地掀起爱国主义运动,也不断地在斗争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而且为了取得成功还到处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寻找可以依赖的朋友。

尽管从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也是入侵中国的列强之一,但美国政府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人的民主精神和多元文化,美国的物质援助,特别是美国在一些关键时候所做出的友好决定,总给中国人带来一点希望。

正因为如此,中国各个时期的政府:清朝政务、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甚至延安时期的革命政权在困难之时总想得到美国的支持和帮助。

再加上地缘的因素,中美两国有着共同的安全利益,反法西斯的使命使两国人民走到了一起。

然而,漂亮的允诺和豪爽的决定都不能掩盖美国自己的私利。

“门户开放”是想保护美国在中国的市场,培养留学生是想扩大美国的文化影响,物质援助既有政治的需要也有长期的经济利益考虑,带头承认中华民国、带头放弃协定关税权和领事裁判权是想争取民心争取主动。

朝鲜战 争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朝鲜战 争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朝鲜战争,是一场深刻改变了朝鲜半岛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场战争不仅给朝鲜半岛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从政治层面来看,朝鲜战争使得朝鲜半岛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战争之前,朝鲜半岛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战争过后,南北朝鲜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

朝鲜建立了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韩国则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注重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这种政治上的分裂和对立,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的重要根源之一。

在军事方面,朝鲜战争导致了朝鲜半岛长期的军事对峙状态。

双方在三八线附近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军事设施,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戒备。

这种紧张的军事对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朝鲜战争也促使朝鲜和韩国不断加强自身的军事建设,发展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经济上,朝鲜战争给朝鲜半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战争期间,大量的基础设施被摧毁,农田被破坏,工厂停产,导致了经济的严重衰退。

朝鲜在战后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逐步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

而韩国则在战后通过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

然而,尽管韩国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南北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也进一步加剧了半岛的分裂和不稳定。

社会层面上,朝鲜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

无数家庭因此破碎,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战争的创伤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

同时,战争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妇女在战争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其社会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文化方面,朝鲜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战争期间,许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阻碍。

但另一方面,战争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创作。

朝鲜战争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

朝鲜战争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

朝鲜战争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朝鲜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与大韩民国(韩国)、联合国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一场激烈冲突。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

在冲突中,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思想观念、制度体系和道德价值彼此对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东西方意识形态冲突的一个缩影。

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后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关键抉择。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韩国代表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利益,拥护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而朝鲜代表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主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两国间的意识形态差异使得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

二、意识形态的角力朝鲜战争的东西方意识形态角力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在军事上,两大阵营互相支持各自的盟友。

西方国家联合国军派遣军队参战,支持韩国;而东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派遣军队,支持朝鲜。

其次,在意识形态宣传上,两大阵营展开激烈的较量。

东方国家以社会主义为主导,强调平等、公正和集体主义;而西方国家则强调自由、民主和个人权利。

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意识形态的影响朝鲜战争对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东方社会主义阵营通过朝鲜战争的胜利,崛起为全球的重要力量之一。

这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通过推动战争取得胜利的目标和保证韩国的独立,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亚洲地区的势力。

最后,朝鲜战争指引了未来几十年的冷战格局,加剧了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紧张局势。

结语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一场思想和价值观的对抗。

两大阵营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并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鲜战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使我们更加警觉于意识形态冲突所带来的危险和挑战。

我们应该以冷静的头脑和包容的心态,面对和解决意识形态差异,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合作。

中美军队唯一的共识——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

中美军队唯一的共识——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

中美军队唯⼀的共识——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泽东化!昨天是⽑泽东主席诞⾠127周年纪念⽇,全国⼈民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缅怀这位“⼈民的⼤救星”。

⽽我则利⽤到长沙讲课的机会,来到⽑泽东主席青少年时期曾经“到中流击⽔,浪遏飞⾈”的湘江之畔,⾯对滔滔的江⽔遥望历史,展望未来。

⽔波粼粼中我似乎听到了当年湘江两岸寒风呼啸,我似乎看到伟⼈跨过历史的硝烟正在向我们⾛来。

江风拂开我⼿中的纪实⽂学,眼睛突然定格在⼀次震撼⼈⼼的对话上。

它告诉了我们,⽑泽东为什么伟⼤?⽑泽东思想为什么不可须臾偏离。

⼏年前,中国的军事记者曾经到美国的西点军校去访问,⽆意间邂逅了该校的军事教官。

于是,他们展开了⼀次开诚布公的交谈。

这次思想的碰撞激荡出许多耀眼的⽕花。

中国记者问:越战与韩战有什么区别?美军教官答:前者主要败在政治上,后者则完完全全败在军事上。

前者败在政治上也是受后者败在军事上的影响,因为美国忌惮于韩战中的教训,畏惧中国的警告,没有敢把战⽕燃过北纬⼗七度线。

中国记者问:韩战对于美军来说,是“平局”还是“败局”?美军教官答:单从地理上讲,中美较量始于鸭绿江⽽终于三⼋线,不⾔⾃明。

中国记者问:美军失利的原因是什么?是指挥问题?还是战⽃⼒问题?美军教官答:两者都有。

⾸先,从战⽃⼒来看。

美军参战部队都是王牌部队,却屡遭失败,除了第⼀次战役有措⼿不及的原因外,实在没有什麽其它的借⼝可找。

由此只能得出⼀个令⼈很不舒服的结论:装备占优的美军在战场上的作战表现不如中国军队。

再从指挥上看,麦克阿瑟将军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伟⼤的统帅之⼀,可惜⼀世英名毁于朝鲜战争。

他犯下了轻敌冒进的兵家⼤忌。

但这也不完全是他⼀⼈之过,因为中国军队在⼆战中的拙劣表现给⼈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那时的中国军队就是⼀群被⼈驱赶宰割的鸭⼦。

但是,没想到蒋介⽯统领下的⼀群“鸭⼦”,在⽑泽东的统帅之下竟成了⼀群“狮⼦”。

中国记者:对美军的失利你怎么看?美军教官答:对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战胜困难的勇⽓、视死如归的⽓概和精明有效的战术,我是⾮常钦佩的。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
朝鲜战争在僵持了数月之后,美国和朝鲜方面都认识到了战争的代价和所得的微薄利益,使得双方都开始寻求 停战谈判。
停战谈判
为了结束战争,美国和朝鲜在板门店举行了多次谈判,期间虽然有多次的反复和波折,但最终双方达成了停战 协议,结束了战争。
美国的战略调整与撤军
战略调整
在战争中,美国对军事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从最初的攻势到后来的防守,再到最后的再次进攻,这 些调整都是基于战场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
“战争边缘”政策
定义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还实施 了“战争边缘”政策,即在战 争的边缘上进行军事部署和战 略调整,以避免直接参与战争

背景
美国希望避免直接卷入战争, 同时又需要维护其在亚洲地区
的利益。
实施
美国通过在朝鲜半岛周围部署 军事力量,并在战争的边缘上 进行战略调整,试图保持对共 产主义的压力,同时避免直接
朝鲜的进攻与美国的反击
朝鲜的进攻
朝鲜军队在战争初期对韩国发动了进攻,意图统一整个朝鲜半岛 。
美国的反击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采取了反击行动,派遣军队介入战争,支持韩 国政府。
战略转变
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国逐渐转变了战略,从支持韩国政府统一整 个朝鲜半岛,转向维护韩国政府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中国军队的介入与战争扩大
美国政府的决策层认为,如果任由朝鲜统一半岛,那么共 产主义的影响将在亚洲地区进一步扩大,这对美国的国家 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02
美国的军事战略
“围堵与遏制”战略
01
02
03
定义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采 取了“围堵与遏制”战略 ,旨在包围并阻止共产主 义的扩张。
背景
二战后,美国希望防止共 产主义的进一步扩张,并 维护其在亚洲地区的利益 。

朝鲜战争读后感

朝鲜战争读后感

朝鲜战争读后感《朝鲜战争》看了100页左右,平心而论,文笔还是不错的。

可以看出,史料积累也比较充分,不过史料选择这个方面看着看着就发现还是有些问题了意识形态色彩太重。

比如说谁先开的第一枪这个问题。

史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北朝鲜。

而且北朝鲜是在没有知会中国的前提下发动了战争,这让毛泽东十分恼怒。

从当时南北朝鲜差距的对比来看,南朝鲜的军队无论从数量、受训练程度还是装备上无不远远落后于北朝鲜,这也就是金日成敢于并且急于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然而在书中,王树增先是说到底谁先开第一枪其实已经无所谓了;然后又以各国关于这段历史的档案还没有解密为由来搪塞;最后再用相当篇幅来强调杜勒斯在开战前两天曾在三八线的战壕视察过。

以此来引导读者相信,战争是美帝国主义及其南朝鲜走狗精心策划并挑起的,英勇的北朝鲜人民在金日成统帅的带领下,打退了野心家们的侵略。

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用脚趾头想也知道。

又比如北朝鲜军队占领汉城之后的暴行。

这是有历史照片为证的。

联合国军收复汉城之后,城中街道堆满了被垒成一排排的南朝鲜未及撤退的士兵和大量平民的尸体。

换到现在,就是彻头彻尾的人道主义灾难。

这场灾难是谁造成的?是英明的金日成将军和他的人民军。

死的则是他们的骨肉同胞战争让人性扭曲。

这场灾难在书中又被轻描淡写得带过了。

书中第61页是这样写的:据史料统计,战争爆发时,南朝鲜军队有9.8万多人,28日汉江大桥炸毁后,逃过汉江的南朝鲜军队仅剩下2万多人了。

那么超过7万人的军队哪里去了?他们事实上是被屠杀了,和大量的平民一起被屠杀了。

书中第91页讲金日成说:伪军越来越不愿意缴械了。

如果真是象宣传的那样优待俘虏,缴枪不杀的话,那为什么南朝鲜的军队会越来越不愿意缴械呢?书中第92页是这样写的:第四战役中,北朝鲜人民军共歼灭敌人3万多名,占领了南朝鲜包括20%的人口在内的90%的土地。

为什么90%的土地上只有20%的人口?因为其它人都逃去了釜山,因为那里是南朝鲜最后的国土,因为那里虽然居无定所,拥挤不堪,但是在那里,这些平民可以避免被金日成和他的军队屠杀。

朝鲜战 争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

朝鲜战 争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

朝鲜战争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朝鲜战争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朝鲜战争,一场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军事冲突,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角逐,更是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激烈较量。

这场战争的背景,与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紧密相关。

二战结束后,世界被划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朝鲜半岛的分裂,就是这种冷战格局的产物。

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他们认为,自由竞争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而在东方,社会主义强调集体主义、计划经济和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认为,通过集体的力量和有计划的发展,可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共同富裕。

在朝鲜战争中,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在战争的动机和目标上。

对于美国及其领导的“联合国军”来说,他们参与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动机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他们担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亚洲的传播会威胁到资本主义的利益和价值观。

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军事手段,阻止朝鲜半岛成为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而对于朝鲜和中国来说,他们参与战争的动机更多地是出于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支持社会主义兄弟国家。

他们认为,美国的干涉是对朝鲜主权的侵犯,也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挑衅。

其次,在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上也能看出意识形态的影响。

西方军队更注重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手段,强调个体士兵的战斗能力和主动性。

他们的作战方式往往依赖于强大的火力和灵活的战术指挥。

而东方军队则更强调集体的力量和纪律性。

士兵们被教育要为了集体的利益和国家的荣誉而战,不怕牺牲,坚韧不拔。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东方军队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能够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战斗力。

再者,在对待平民和战争伦理方面,东西方也存在差异。

西方军队在战争中,有时会因为追求军事目标而对平民造成较大的伤害。

而东方军队则更注重保护平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遵循更加严格的战争伦理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中国军队往往是在人的使用上,或依靠勇气、或依靠智慧、或依靠意志,出奇招取奇胜。
美国军队是这么描绘中国军队的:“顽强的阻击,巧妙的伪装,天才的土工作业和大量的手榴弹,不是中国的军队还能是什么人?”在美军的眼里,中国士兵是“漫山遍野”、“潮水般的冲击”、“看不出阵型”、“不计伤亡”、“胡乱开枪”、“永不告罄的手榴弹”!
朝鲜战争是一场军事冲突,但从本质上来说,那是一场政治冲突,是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不了解、不信任结出的恶果,是一连串的“误解”导致的悲剧。
开始的背景是这样的——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内战爆发。第二天,美军武装封锁台湾海峡。一周后,美军介入朝鲜内战。9月15日,麦克阿瑟的得意之作——著名的仁川登陆成功,北朝鲜军溃败!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目标直指中朝边境的鸭绿江。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几乎同时在东西两线打响了入朝作战的第一枪,从此拉开了一场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大规模搏杀的序幕。
回头再看看中国军队的十六字真言,则看到的是一种以弱击强的战略。在中国军队看来,找到对手是不成问题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打。怎么打呢?答案是,通过运动保持主动,消耗对手的精力和士气,寻找对手的薄弱环节,一旦机会出现,就抓住时机给予沉重打击。所谓“避其朝锐,击其暮归”。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军队与美军的不同之处:美军仰仗的是硬实力,依赖火力、机械化、海空优势;而中国军队则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人的智慧、勇气和意志。美国人喜欢双方摆开来大规模正规化作战,而中国人更喜欢分进合击,迂回穿插,虚实相间,讲究“兵不厌诈”。美国人喜欢硬碰硬地较量,就像武侠小说里硬工夫极好的武士,喜欢你打我三拳我还你五拳,比谁的力气大和皮肉厚实。而中国人则追求四两拨千斤,就像武侠小说里轻工极好的剑客,利用轻盈的身法四处游走,寻得破绽便一击破敌。这些从中美两国现代的动作片里有非常生动的体现——中国的动作片里,主人公往往是利用自身的灵巧和智慧打败强大的对手;而美国的动作片里,你看到的往往是一个彪形大汉大摇大摆地径直朝对手走去,然后把对手抓起来朝墙上一摔,或者钵头大的拳头朝对手脑袋上就是一拳,问题解决,就这么简单而直接!
在中国军队里,下级是必须绝对服从命令的。如果有士兵在战场上抗命,上级军官随时都可以就地执行枪毙。而美军中,若是长官的命令有不妥当的时候,士兵是有权抗命的。二次战役中,美第二师九团乔治连连长弗兰克.穆森在连队垮掉之后,听见一个木板房里传出哭声,进去一看,一个士兵身体缩成一团蹲在墙角泪流满面。穆森问:"你在干什么?" 士兵说:"不知道……我不知道。"穆森说:"跟我来!"士兵说:"上尉,我不想去……"。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电影《第一滴血》里有相当精彩的描绘——蓝堡被国民卫队追击,躲进了一个废弃的矿洞里,一轮枪战过后,大家都不动了,上尉连长大喊:“继续开火!”,结果士兵们没有一个动弹,都在地上一动不动装死。接着上尉点名命令史提夫抄到矿洞前面去,结果史提夫回答:“去你的,让我去,门都没有!”无奈的上尉又回过头来命令雷门去,结果雷门的回答是:“我才不去呢!”生气的上尉质问:“为什么不去?”雷门回答更有意思:“这是我的兼差,我不是来送命的!他可能正在里面等我们,你是不是有毛病?!”
风格炯异的十六字真言。
美军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十六字真言:找到他们,咬住他们,打击他们,消灭他们。
而凑巧的是,中国军队也有一条十六字真言: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这两条真言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两个国家的军队的基本风格,将他们摆在一起来看,非常有趣!
从美军的真言来看,他们最担心的,不是打不过你,而是找不到你。怕你不跟它接触,怕你躲藏起来。这很容易使让人想像,这是一个壮汉在追打一个机灵的小孩,壮汉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样跟这个小孩打斗,而是怎样逮住这个小孩,别让他跑了。你瞧瞧这个从来没有被侵略过的国家,狂妄到什么程度!人家从来就不担心打不过你,人家考虑的只要不被你走脱,至于打垮你,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似乎从来不需要什么智慧和谋略。
美国人的霸气与中国人的王气。
第一次战役是中方主动结束的,当联合国军溃退的时候,彭得怀的部队并没有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而是停止进攻,甚至向后撤退。麦克阿瑟果然上当,在明知中国部队在前面某个地方等着的情况下,仍然命令部队从东西两线分兵向北推进,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而中国军队采取的策略是且战且退,诱敌深入。这次北进,麦克阿瑟所犯的战略上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分兵冒进。东西两线之间相距80公里以上,这显然不能相互呼应保护。这是军校新生都不会犯的低级错误,老辣的麦克阿瑟怎么会犯呢?原因只有一个:轻敌与狂妄。在他眼里,土气的中共军队怎么能与他的具有海陆空全面优势的机械化美军抗衡呢?那不过是一群“亚洲的乌合之众”,而且人数也不过是6万左右而已。而实际上,在朝鲜北部的丛林大山之间,埋伏着彭德怀的9个军共38万余人的部队,布置得像两个大口袋,准备把东西两线的联合国军分而装之。
著名的砥平里战役,就是最能体现双方这种依赖关系的一战。提起砥平里之战,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名词:“环型工事”。6000多美军被包围后,在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依托坦克、榴弹炮、高射武器、迫击炮组成环型防御圈,中国军队没有重武器,更没有飞机,所以很难突破这个钢铁工事。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地潮水般的冲击下,双方伤亡惨重。最终,联合国军等来救援,得已逃脱。与“环型工事”相对应的,中国志愿军也有一个著名的工事:无处不在的土工作业。在美军强大的火力与空中支援的情况下,中国军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钻洞子”,有人作过统计,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 挖战壕和交通壕共长6250公里,各种工事的土石方6000万立方米,如果以1立方米排列,可绕地球一周半。 没有强大的火力,没有空中支援,中国军队只能依赖人的力量,依赖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出对己有利的作战条件来。
其实,中国军队还有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云山战斗中,冲入城内的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三四六团的先头部队四连到达了公路大桥,守桥的是美骑兵第一师八团三营M连。"一个连的士兵纵队沿着通往龙山洞的干道严肃而整齐地接近南桥面。警戒该桥的美军士兵可能认为他们是南朝鲜军??、十分肃静地走过来的。"美军战史记述道,"纵队通过桥以后一直在干道上北进,不久接近了营部。突然间吹起了军号,开始一齐向营部袭击。"四连的军事行动如同是在舞台上演出,除了胆大包天之外,中国士兵的机智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据中国第三十九军史料记载,中国士兵通过桥梁的时候甚至"还和美军握了一下手"。
“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这句著名的论断为大多数美国人所接受。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当时是不希望跟中国打仗的。而中国当时正在铸剑为犁,大力恢复生产,更不希望与任何国家发生战争在美军中当顾问的国民党的著名将领孙立人却洞若观火,他非常怀疑,这可能是中共军队又一次在玩“诱敌深入”的把戏。毕竟是老对手,又同是中国人,他对中共的了解,还真不是扛着一个西方脑袋的麦克阿瑟所能比拟的。彭在这次战役所用的策略,是很有渊源的。《六韬》中提出:“见弱于敌”;《兵经》中则说:“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敌欲进,赢柔示弱以致之进......” 能而示之不能,故意露出败象,就是为了把敌人引到对己有利的位置,进行坚决打击,以图歼灭,而打击中,敌人的救兵来路,逃逸路线等都已算计笃定。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可谓游刃有余。这些,孙立人是懂得的,而当年西点军校的高材生麦克阿瑟怎么能懂呢?
在美陆战一师的撤退过程中,美军的工业与技术优势,被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早就料到美军陆战一师南撤时必须要经过一个要塞——水门桥,于是派人炸掉了这座架在悬崖上的大桥,以切断美军的退路。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军很快就用大型运输飞机运来搭桥用的组件,在两天不到的时间里,重新上架起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所有型号的坦克和车辆的钢制桥梁。于是,命悬一线的美陆战一师得以逃脱。——美军在此所表现出的高度发达的科技与工业能力,实在令人叹服!
自古以来,中国军队是非常强调纪律性的,要求绝对服从。在军队里,军事主官有着绝对权威,掌控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这时候,皇帝也要让着领兵元帅三分。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军队里提倡人人平等,但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这一条是没有变的。
相对来说,美军的军规要宽松、自由一些,更尊重人性。所以,这样的部队,就显得松散,纪律没有那么严明。二战中,一次巴顿去战地医院,看到一个病人,说是患了“战争抑郁症”。巴顿大发雷霆,把他臭骂一顿,然后把他赶出了医院,并将所有的“患战争抑郁症”的士兵赶上了战场!后来那个被骂的士兵终于英勇作战获得了勋章!——什么样的军事文化氛围,滋养出什么样的士兵,可有谁听说过中国的军队里,吃不饱穿不暖的志愿军战士中,有谁患“战争抑郁症”的?
美军对物的依赖与中国军队对人的依赖。
美军打仗,是十分依赖先进火器、战车、飞机等机械化装备。美军发动一次攻势的一般模式是先进行高密度的火炮覆盖,接着进行大规模的空中轰炸,然后地面坦克前头开路,最后才是步兵。而这一切,都是中国军队所不具备的。所以,中国军队对人的依赖,也就是对战略战术的运用、对指战员的勇气、智慧、毅力、吃苦精神、牺牲精神的依赖,实际上是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能量爆发。
在美军的文化里,在抵抗无效而脱离不了的情况下,投降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是为了最大限度大保护人的生存权利。英勇地战斗了,在无法撤退的情况下被迫投降,那也是光荣的。而在中国的文化里,则不是这样的。中国一直很忌讳投降。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注重讲“气节”,赞赏“死节”。在落于敌手时要宁死不屈,以死报国,以全操守。所以,苏武牧羊19载,杨令公撞死李陵碑的壮举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奉为典范;而委曲求全的李陵,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误解和不齿,骂名千古。
但是,美方忽视了一点:说话的是中国人。
中国人是说话从来是算数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总理,怎么可能言而无信呢?周恩来的警告,被西方尤其是美国看作是一种外交讹诈,而实际上,这是中国人在战争中最常用的“先礼后兵”,在兵戎相见之前,先跟你讲道理,希望能不通过打仗而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化干戈为玉帛”。而过度相信硬实力,只懂得直来直去的老美,哪懂得这么多弯弯绕?——多年以后,越南战争爆发,这位中国总理又说话了:“地面部队不得越过北纬十七度线”,这回美国人乖了。果然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使我们相信,朝鲜那杯酒,已让美国人醉得不轻,这回就再也不怀疑是“政治讹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