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之唯物论试题整理归类
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之认识论试题整理归类
一、选择题1、(海南单科卷17)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
这表明(B)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海南单科卷2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
唐朝诗人杜牧为此蹉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B)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上海单科卷23). 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D)A. 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 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4、(全国大纲卷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
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
”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 C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北京卷27).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2014高考生活与哲学
1.2014安徽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
对于此项举措,少数学生认为: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习惯了用键盘敲字,而且“键盘”拥有“毛笔”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现在学习书法没有必要。
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
(8分)(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它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我们应该从书法自身的特殊性来认识学习书法的必要性,而不是简单地用“键盘”否定“毛笔”。
(3)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观点看,“毛笔”的优点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的。
所以,学习书法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2.2014安徽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
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
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出台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政府组织考察,发展经济,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3.2014福建材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2014届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命题揭秘对点精练.pdf
2014届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命题揭秘对点精练:唯物主义及其形态本知识点在高考命题中经常引用中外古代典籍中的观点,对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在备考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命题角度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预测题型:选择题] 【典例】 (2011·上海单科,19,2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 “元气”属于物质范畴,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选A。
答案 A 对应训练 【训练1】 (2013·大庆模拟)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这是________的哲学观点。
( )。
A.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 题干中的赫拉克利特观点中蕴含着认为火是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项正确。
答案 D 【训练2】 (2013·泰州模拟)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解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局限性。
B项正确。
答案 B 【训练3】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解析 本题以古语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古语所表达的世界观的判断,难度较大。
“凡象皆气也”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气”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但这一观点并未涉及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因此,可以判定这一观点为唯物主义观点,但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选C。
【VIP专享】2014高考政治真题重组—《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解析】: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错在“总是”,太绝对 了;③错在把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混为一谈。故选 C 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学科 网研究人员将含磷 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 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起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 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 试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是物质,考察 的知识点是世界的本质问题选项符合题意;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 是无条件的”错在无条件的,应是有条件的;③“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 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既没有体现材料,也不能从材料里面推出。④符合题意 。故选 B。 (2014 年全国课标卷Ⅰ) 22 2013 年 8 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 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 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4 高考政治真题重组—《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2014 年天津卷) 4、现实世界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史二维的。学科网画家在二维平 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学科网而人脑则通过这 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 D.对客观对象直观的反映 5、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D.D.A..99B. B. A.98C.B. D9.7CC.A.“.” DD.A..96 BB..A9.5C“”.B. D9.4C. C. D.A.DA.9. 3B. B. C92.C). AD. .9AD1. “.B‘’?. ”B. A9.0C“”.B. D8.9CC. . AD.D. .C88. B“”. A. A.8D7B. . B. 86C. AA.D.D. .8BB5.<.< 8C4C.. AD..D8. 3BCA... DA8..2“” B.BA.8.1C“”. B. AD.8.0C.B. AD7.9.C(). B. AD.7.8C.B. D77.C“C”.. AD.D. .76B“”C. . A.D. 75BC.. A. DA..74 BB. . A7.3C“”.B. 7D2“./C”C“.”. AD.D. . 71BC.. A.D7.0“”B“C”.“.A” . DA6..9“” ABB... 68BC“”..A6.7C“D”..B. D6.6C. D.DC. . B. A6. 5C. A. D. 6B4. C. A. D. 63CB..A. DA6..2“?” BB.A. . 61C.B. AD.6.C0. B. D5.•9CC. . AD.D.A.5.8B“”. B. A.57C. B. D5.6CC. . AD.D. . 55BC.. A.D.54BC. . A.DA..53B. B. 52CC. . AD.D.A.5. 1B. B. A.50C.B. D49.C“C”. .A. DD.A.B.4.8 B. A.47C.B. 4D6.“C”C“.”. AD.D. . 4A5B. . B. A.44C.B. AD.4.3C.B. D4.2CC. . AD.D.A.4.1“B” .B. 40C. AD.D. .39BC. . A.DA.3.8B“”. B. A3.7C“”. B. DA36. C“”. B.AD3. 5.C(). AB..D.34BC.. 33CD.. AD.D.. 32BC.. A.D.31B“C”.. A.D.30BC. . A.D. 29BC. . A.D. 28B. C. A.D. 27BC. . AA.D.1.2961B(1). B.1921C59. CA.1D92.14B7C. . A.D. 23BC. . A.D.22B“C”. . A.D. 21CBA.. D2. 0C“”.QAB.. 1D9.“??CB?..” A.D. 18BC.. A.DA..17B. B. 16C. D.DC.. B. A1. 5 D. C. B. A1. 4C. A.D.C13.B1.9 A. D.2102 B.D. C. B. A1. 1 D. C. B. A1.0A. B. C. D. “”“” 9 D. C. B. A.8 D. C. B.C. A7.“” A. D6.CB.. A. D.5B. D. C. B. A.4 D. C. B. A.3 D.“C.“”B.“A” .“” 2C. A. D.1B[.03]
2014新课标高考主观题生活与哲学宝典4
2014新课标高考主观题生活与哲学最后冲刺宝典42014-5-26专题十生活与哲学之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考点整合】一、哲学概念及其相关知识1.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也即第一性,即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2.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A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B基本形态――(注意怎样区分)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⑵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1) 唯心主义A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B基本形态:――(注意怎样区分)⑴主观唯心主义:⑵客观唯心主义3.关于哲学与时代精神及真正哲学的作用1) 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 真正哲学的作用: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从对时代的作用看,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因此,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②从对个人成长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综合复习
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单元知识网络】【理论提升】:1.认识论既包含了唯物论思想,又包含了辩证法思想2.区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所属范畴:(2)使用范围(3)方法论要求3.区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4.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的联系。
5.意识的反作用与认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内在的联系。
【强化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易错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自然物而存在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2.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交会对接成功,为我国突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011年11月14日,在北京航天中心的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相关设备的功能与性能。
上述实验过程依据的哲学理论是(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事物发生量变必然引起质变③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认识和能力是有限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扭转幼教“小学化”趋向势在必行。
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表现。
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4.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某小学给部分学生佩戴“绿领巾”事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1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串点成面 知识集成板块(十) 辩证唯物论(新人教版)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重视树立正确的思想
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正确意识对事物发 展的促进作用。 (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 求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在尊重规律 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涉及唯物论的题目,应注意如下几点:
(1)明确辩证唯物论包含的知识点,不能将辩证唯物论和 唯物辩证法混为一谈。 (2)要熟记具体原理和方法论,非选择题要注意将原理、 方法、材料三者有机结合。阐述性题目一般运用原
B.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C.正确的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要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解析:A属于政治生活范畴,不选;B是唯物辩证法的内 容,不选;C说法错误,意识不起决定作用;“努力创新 发展模式”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谋划发展蓝 图”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所以选D。 答案:D
[串点连线·板块巧构建]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及其方 法论、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是
这一板块的基本理论。这一板块的知识可系统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
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又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 证法及认识论三块内容。对唯物论的复习应重点把握以 下几个原理及其方法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 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
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 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临夏中学2014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B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 (1)表现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 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使物质的具体形态发生改变)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提示】 人的意识包括三部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精神因素(非智力 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2)意义
【点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 能自行产生意识,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 (1)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3)意识的创造性。
1、右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的创作 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 脚丫,组合成篆书“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 的梦想。从哲学上看,这一标志的出现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家的创意 C.这是意识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D.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规律的制约
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不同 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 运动。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意义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 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 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08年高考全国卷Ⅱ)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 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 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所以可以 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 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 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 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题中的相关词语转化为哲学术语,“思想 内容”即“意识”,“物质载体”即“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否认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是错 误观点;B强调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强调了意识的 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观点正确;D认为循环使用教科书是为了保 持思想内容的稳定,这与我们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原创精品】2014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含13年最新高考真题)
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 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 下,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 局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 发展。 ③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 性、 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 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使整 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关键部分的作用。抓住创新这一关键,能够推动汽车强国 建设整体工作的开展。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 用,要坚持重点论。抓住创新这一重点,是实现汽车强国 的关键。④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天津 2011-12)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 7% 的经济增长是 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 标。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 物。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产业 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 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 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 济发展的各要素,以实现系统的更大功能。 (全国Ⅱ2009-39)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 材料分析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地位的 不同。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而各个部分之间的地位 是不平衡的。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国其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 整体中的关键部分,制约全局的形势,是兵家必争之地。 整体统率部分,任何部分的发展都离不开与整体及相关部 分的联系。现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的影响,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该地带来发展的有利条 件;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 遇。 (海南 2008-26)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和谐社 会建设与改善民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 依存,相互影响。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进和 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同时,要把改善民生臵 于社
2014届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命题揭秘对点精练.pdf
2014届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命题揭秘对点精练:哲学基本问题本考点是高考常考点,高考命题通常列出不同哲 学派别的代表性观点让考生辨别其所属的派别、表述其所属派别的基本观点或对其合理性与缺陷进行分析。 命题角度 哲学基本问题[预测题型:选择题] 【典例】 (2011·广东文综,32,4分)“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 是(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哲学观点的辨别。材料表明的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A是静止பைடு நூலகம்点;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是运动观点;D主要反映的是形而上学观点。故选C。 答案 C 对应训练 【训练1】 (2013·济南模拟)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我们能够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这个 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 )。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 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④是正确的。 答案 D 【训练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 )。 ①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②各种哲学的发展方向 ③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④哲学的产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 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故 ①②③正确符合题意;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故排除④。 答案 B : :
2014届《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练习题1.下列选项中与“两岸青山相对出,轻舟已过万重山”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A.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B.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C.坐地日行八万里,顺天遥看一千河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B.客观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3.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做事就能成功③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④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近年来,“中国创造”“中国经验”“中国现象”“中国模式”等成了国际流行词。
流行词的变化发展记录了时代前进的脚步,这表明人的意识( )①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②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③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④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右面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C.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D.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为此我们必须( )①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②不断创造新的规律,改变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条件③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针对旱灾频发、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有关专家呼吁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唯物论试题
提示
是错
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
误的。
6.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 ) (2014· 江苏高考,27A) 提示 界。 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自身不能改造世
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
提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
生活方式宣战”等题眼信息。
“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表明我们
按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D项入选。 A项中“就”、B项中“根本上”、C项中“消除”表 述错误。 答案 D
命题预测题型:选择题 1.北京市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分增为 180分,英语考试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 学生可多次参加,满分为100分,降低50分。对此,多 数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表示赞成,从事英语教学的教 师表示反对。这说明( ) ①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 ②人们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社会客观实际的反映 ④人们的立场和实践不同,产生的认识一定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④说法绝对。 答案 C
①错误,人的意识才有主动创造性;②错在否定了外因的
作用。
答案:D
4.过去,人们认为杂草会抢夺果树营养,于是把草拔光,结 果导致病虫害增多,农药使用量加大,形成恶性循环。现 在,一些果园在果树周边保留杂草、灌木,以便益虫、小 鸟栖息,结果病虫害明显减少,农药少用或不用,水果的 口味也变得鲜美。这表明 ) C (
错误。
5.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 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 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 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 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 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 界
三年高考真题专题辩证唯物论物质与意识
三年高考真题专题辩证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辩证唯物论_物质与意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2015年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2(2015年上海卷22)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 )A.发展中断B.显着变动C.相对静止D.非连续运动【答案】C【考点定位】量变与质变3(2015年天津卷7)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速度在增长,结构在升级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辩证否定观的知识。
4(2014高考江苏卷25)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
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A. 胸有成竹一叶障目B.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C. 盲人摸象唇亡齿寒D. 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决定意识。
5(2014高考江苏卷22) 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 LED 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题中老工艺的新诠释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③符合题意;“老工艺”与“新诠释”,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符合题意;答案D正确。
2014高考政治考前系统复习提纲
2014高考政治考前系统复习提纲《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一、货币理论1、商品2、货币本质和职能3、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政策)4、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对外贸易)5、树立正确金钱观二、价格理论1、影响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的影响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三、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2、消费类型、结构、心理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4、生产和消费的关系5、扩大内需(三驾马车)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一、社会主义本质二、生产与消费1、发展生产的原因、措施2、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集体经济)2、非公有制经济(民间投资)3、坚持和完善的原因、意义四、企业1、企业的性质、地位2、公司的类型、机构、优点3、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外向型企业)4、企业兼并与破产五、劳动者1、劳动光荣2、就业是民生之本3、维护劳动者权益六、投资的选择1、投资方式与原则2、融资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一、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1、生产决定分配、消费2、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二、个人收入的分配1、我国的分配制度2、效率与公平原则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重要性、措施)三、国民收入的分配1、财政:①财政收支及其关系;②财政的作用;③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税收:①基本特征;②种类及作用;③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基础作用:①市场优点与弊端;②市场体系与秩序(市场规则、诚信建设)2、国家宏观调控(原因、目标、手段、应用)3、基本特征(基本标志、根本目标、内在要求)二、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内容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要性、要求)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经济全球化1、含义、表现、实质2、一把“双刃剑”3、应有态度(积极参与、抵御风险)四、对外开放1、坚持原因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措施)3、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国家、企业的措施)《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一、我国的国家性质1、国家性质2、人民民主二、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1、三大权利2、四大义务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1、民主选举(选举制度、选举权)2、民主决策(形式、意义)3、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居民自治)4、民主监督(渠道、意义、义务、措施)五、公民应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我国政府的性质二、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四大职能的内容及应用)三、我国政府的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政府要依法行政(原因、要求、提高)五、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六、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1、必要性、意义2、如何监督(机制、体系、阳光工程)七、政府的权威及公信力(来源、根本标志、如何树立)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权力)2、人大代表(法律地位、产生方式、权力与义务)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组织活动原则)二、我国的政党制度1、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党的建设)2、政党制度(基本内容、重要性)3、协商民主(政协的性质、职能)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4、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5、我国的宗教政策四、基层民主制度(三大形式、重要意义)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一、国际社会1、主权国家(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国际义务)2、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作用)3、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4、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二、国际形势1、时代主题(含义、障碍、解决途径、关系)2、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3、国际竞争的实质(含义、启示)4、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三、我国的外交政策1、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2、基本点(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原因、途径)4、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是负责任的大国《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二、文化的社会作用(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三、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特点、表现、塑造人生)四、加强文化建设(原因、措施)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文化具有多样性(表现、地位)2、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因、态度、原则)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传播途径2、传播手段3、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求三、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1、表现形式2、特点3、双重影响4、正确态度四、文化的发展1、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发展的实质五、文化创新1、源泉和动力2、意义3、途径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5、文化创新包括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手段创新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中华文化1、源远流长(辉煌历程、两个见证)2、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3、包容性(含义、意义)4、从传统文化看中华文化二、中华民族精神1、基本内涵及核心2、重要性和必要性3、时代特征与现实表现4、怎样弘扬与培育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集中表现;2、根植于、精髓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发展大众文化1、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与人们对文化需要的特点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双重影响3、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4、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国家、企业、公民)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是什么?2、为什么?(文化激荡、全面发展、根本保证)3、怎么办?(1)指导地位、伟大旗帜(2)核心价值体系(3)精神文明建设(4)立足实践(5)依靠人民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原因、内容、要求)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原因:(先进文化、全面发展)2、根本目标3、具体内容4、建设和谐文化5、创建活动五、思想道德建设1、地位、意义、内容2、社会主义荣辱观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4、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改造主观世界、脚踏实地)《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3、哲学的基本派别4、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与认识论一、唯物论1、物质(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2、意识(1)意识的本质(2)意识的能动作用(特点、表现)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方法论)4、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基础、必要条件)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据、怎么办)二、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涵义、特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3)方法论:坚持真理、发展真理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3)认识的上升性(4)方法论: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方法论)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1、联系观(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系统优化的方法2、发展观(1)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2)发展的普遍性(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4)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5)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3、矛盾观(1)矛盾既对立统一①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③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2)矛盾的普遍性:正视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3)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关系、认识秩序)(5)主次矛盾: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6)矛盾主次方面: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3)树立创新意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唯物史观1、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改革)(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内容、方法论)2、人生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与主体差异性、依据)(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4)人生价值的实现(劳动与奉献中、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砥砺自我中)。
高三《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2.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目的性、 ①目的性、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 ②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 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严重提示】 严重提示】 (1) 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 实践来实现 世界, 不是直接进行的 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正确与否的问题: 正确与否的问题 (2)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正确与否的问题 :从认识世 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 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 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 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 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 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所反映 2.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 2.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 根本属性是运动 3.所谓“物质的”或“客观的”,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 3.所谓“物质的” 客观的” 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 所谓 摸得着” 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摸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 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4.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①自然是物质的。 自然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都是客观的。 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产物。 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唯物论试题整理归类
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唯物论试题整理归类一、选择题1、(海南单科卷20).《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的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
这是因为(A)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上海单科卷2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B)A.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 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 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3、(上海单科卷23). 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D)A. 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 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4、(上海单科卷26)还记得上海世博会仿佛刺猬的英国馆吗?馆内藏有6万粒种子。
也有人说它像蒲公英,反正就是不像我们常见的建筑。
那座种子神殿,出自英国青年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
他说他不是在建房子,而是在种房子,建筑可以像植物一样是活的,在花园中绽放笑容。
“种”这个动词诠释了。
( D )A、意识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B、意识是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的主观形式C、意识能够准确认识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D、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5、(上海单科卷27)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自然发展角度,即从人由身体、情感到理性的自然发展过程来思考教育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从人与社会联系和交往来思考教育问题。
两者虽有不同,但都基于对教育对象------人的尊重。
他们思考的角度表明(A )A、教育应该反映客观世界B、教育应该解释客观世界C、教育应该推动客观世界发展C、教育应该改造客观世界6、(天津卷4).现实世界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史二维的。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与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与答案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A.具体的物质形态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2.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的许多宇宙间的物质新形态,比如像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等,在地球上有的已经有局部的发现,有的并没有普遍的存在。
这些发现表明()A.现象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这提醒我们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4.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
之所以强调要尊重劳动,从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生产力发展是客观的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据此回答7—8题。
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7.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综合复习总结
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单元知识网络】【理论提升】:1.认识论既包含了唯物论思想,又包含了辩证法思想2.区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所属范畴:(2)使用范围(3)方法论要求3.区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4.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的联系。
5.意识的反作用与认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内在的联系。
【强化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唯物论运 动 物 质 意 识 规 律 认识论实 践 认 识 真 理1.(易错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自然物而存在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2.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交会对接成功,为我国突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011年11月14日,在北京航天中心的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相关设备的功能与性能。
上述实验过程依据的哲学理论是(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事物发生量变必然引起质变③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认识和能力是有限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扭转幼教“小学化”趋向势在必行。
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表现。
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4.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某小学给部分学生佩戴“绿领巾”事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唯物论总结(精)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总结一、选择题典型错误选项分析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具备的学科素养之一,就是要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因此,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考试经常考查的内容,在高考中对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对意识的考查上,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与意识相关的试题出现。
考试命题中最常见的错误选项的设置主要有三种:第一、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性的,不能起决定作用,错误项常用关键词:决定、创造、基础、前提等。
例1:10年之前,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从此,占中国陆地面积71%左右的西部地区开始进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10年之后,中国政府宣布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西部的发展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A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②符合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要求③取决于意识能动性的发挥程度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第二、混淆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正确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不是促进作用。
常见错误:1.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等2.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3. 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例2:报载,奥运期间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预报能准确掌握“老天爷”的脾气,其精细化程度甚至可以为某一个奥运场馆提供实时气象预报。
这主要体现了(A)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C.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D.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第三、意识脱离物质而存在、意识可以摆脱事物的原貌。
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或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请同学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
例3: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是( B )A.唯意志主意的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人脑主观自生的D.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例4:关于这种运动错觉说法正确的是( D )A.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火车的运动是绝对的,可见错觉不是对火车的反映C.运动错觉的产生体现了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D.运动错觉是大脑将感觉到的事物属性,经过综合分析而产生的注意:这道题不是考查运动,而是考查意识,运动错觉也是意识,关键词在错觉而不在运动。
2014高考政治复习资料:唯物论
2014高考政治复习资料:唯物论一、唯物论高考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的客观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方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考点阐释: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归纳 (1)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2)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字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错误倾向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其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其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
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是做不好工作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归纳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海南单科卷20).《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的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
这是因为(A)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上海单科卷2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B )A.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 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 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3、(上海单科卷23). 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D)A. 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 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4、(上海单科卷26)还记得上海世博会仿佛刺猬的英国馆吗?馆内藏有6万粒种子。
也有人说它像蒲公英,反正就是不像我们常见的建筑。
那座种子神殿,出自英国青年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
他说他不是在建房子,而是在种房子,建筑可以像植物一样是活的,在花园中绽放笑容。
“种”这个动词诠释了。
( D )A、意识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B、意识是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的主观形式C、意识能够准确认识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D、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5、(上海单科卷27)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自然发展角度,即从人由身体、情感到理性的自然发展过程来思考教育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从人与社会联系和交往来思考教育问题。
两者虽有不同,但都基于对教育对象------人的尊重。
他们思考的角度表明( A )A、教育应该反映客观世界B、教育应该解释客观世界C、教育应该推动客观世界发展 C、教育应该改造客观世界6、(天津卷4).现实世界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史二维的。
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B)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C.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D.对客观对象直观的反映7、(全国大纲卷28).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
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现这种认识是因为:(C)①意识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全国大纲卷29).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
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
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
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
“鳄鱼实验”进一步佐证了:(B)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北京卷6).中国早起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
这表明:(C)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江苏单科卷27). 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C)A.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C.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11、(江苏单科卷28). 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
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A)A.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成19-20题。
12、(新课标卷II 20).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C)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新课标卷II 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起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B)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①②B.①④C. ②③D.③④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
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
回答9—10题。
14、(重庆卷9).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核心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哲学的认识的特征、认识的发展、物质意识关系、联系的特征等知识。
【解题思路】本题以生态危机中“雾霾”为材料,考核辨识材料信息对应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雾’意象”和“‘雾’的意象”的区别。
前者是相对于人的主观的客观存在,其本质是一种意识;而后者是人的意识对“雾”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雾’的意象”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以,A、C、D表述错误。
B项表明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因物质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意识。
【参考答案】B15、(重庆卷10).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这表明:(D)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核心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尊重客观规律、规律办事、矛盾的普遍性、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
【解题思路】本题以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建设生态文明为背景,主要考核运用哲学道理对事物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A项只强调顺应社会规律,也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等客观规律;B项表述错误;C项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参考答案】D二、主观题1、(福建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10分)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2、(山东卷42)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6分)答案: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3、(浙江卷41)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
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
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
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生意。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10分)答案: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的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体现了劳动者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
4、(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得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