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专家共识知识讲解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6827b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f.png)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1. 背景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的指南专家共识。
该共识基于2021年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简洁明了的策略,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 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危重症患者常伴有肠道功能障碍,导致肠道吸收受损。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修复,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为了预防和治疗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并发症,我们提出以下简单的策略:- 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特殊需要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配方,包括高蛋白、高能量和适当的微量元素。
- 逐步推进营养支持:开始时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剂量和速度,以减少肠道不适和排异反应。
- 监测肠内营养的效果: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肠功能,并根据需要调整肠内营养支持方案。
- 预防感染: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和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管理并发症:对于常见的并发症,如腹胀、腹泻和呕吐,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4. 共识的局限性和应用范围本专家共识是基于当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危重症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特定情况下的治疗策略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个体化。
此外,本共识适用于中国的危重症患者,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在应用时应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
5. 结论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提供了简洁明了的策略,旨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医务人员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时应遵循本共识的指导,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预防控制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预防控制专家共识(2021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2d709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b.png)
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预防控制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预防控制专家共识(2021版)一、背景与目的1.1 背景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本身及治疗手段的影响,常伴有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作为改善营养状况的有效手段,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肠内营养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误吸、腹胀、腹泻等,不仅影响营养支持的实施,还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1.2 目的本共识旨在结合我国重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的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预防控制策略,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以提高我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共识声明2.1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重症患者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实施肠内营养:- 无法经口进食或进食量不足的患者;- 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 需要支持代谢和免疫功能的患者。
以下情况为肠内营养的禁忌证:- 严重肠梗阻;- 胃肠道出血;- 严重肠炎或感染;- 严重过敏体质;- 其他特殊情况,如严重电解质紊乱、心衰等。
2.2 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与应用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营养需求和胃肠道功能进行个体化调整。
常见的肠内营养制剂包括:-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适用于大多数重症患者;- 预消化型肠内营养剂:适用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患者;- 组件型肠内营养剂:根据患者的具体营养需求选择相应的营养素。
肠内营养的实施应遵循逐步增加的原则,从低浓度、低剂量、慢速度开始,逐步调整至目标浓度、剂量和速度。
2.3 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2.3.1 误吸- 预防措施:床头抬高30°~45°,头部稍向后仰;鼻饲管尖端应置于胃内,通过X线检查确认;避免在喂养过程中搬动患者。
- 控制措施: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对于严重误吸者,可考虑采用纤支镜吸痰或气管切开。
2.3.2 腹胀、腹泻- 预防措施:合理选择肠内营养制剂;逐步增加营养剂量,避免过快过多;观察患者肠道功能,调整营养液的温度和速度。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课件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b1dd8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b.png)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认知 和技能,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培养更多的专 业人才,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结果解读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读肠内营 养治疗对患者的影响,并找出可 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改进措施和建议
优化肠内营养配方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营养需求 ,调整肠内营养配方,提高营 养素的吸收率和利用度。
加强肠内营养输注管理
确保肠内营养输注的准确性和 安全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医护人员对肠内营养 治疗的认知
推动急诊医学发展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是急诊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次共识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我 国急诊医学的整体水平。
促进多学科合作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急诊科、营养科、重症医学科等。本次共识的 发布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提高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效果。
指南的主要内容
适
明确急诊危重症患者肠
应
内营养治疗的适应症和
症
禁忌症,指导临床医生
与
正确判断患者是否需要
禁
接受肠内营养治疗。
忌
症
详细介绍不同肠内营养 支持途径的优缺点,为 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选
择建议。
营
养
针对不同病情和营养需
支
求的患者,提供个性化
持 途
的营养剂选择和配制方
径
案。
与
选
择 剂
量
指导临床医生根据患者
疗。
肠内营养治疗规范逐步建立
02
医院和科室逐渐建立和完善肠内营养治疗的规范和流程。
肠内营养治疗设备和技术的进步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ppt课件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1b383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4.png)
04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不 良反应及处理
肠内营养治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01
恶心、呕吐
• 肠内营养液过浓、过多或过快易引起恶心、呕吐,建议滴注营养液时适
当减慢速度、稀释营养液或给予胃动力药物。
02
腹胀、腹泻
• 肠内营养液温度过低、配方不当或滴注营养液时未加保温,以及食物污
染和肠道菌群失调等可引起腹胀、腹泻,需调整营养液配方、保持营养液温
•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 享肠内营养治疗的经验和资源。
• 开展公众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对急诊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认知和重视。
THANKS 感谢观看
泻、恶心、呕吐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护士在肠内营养治疗中的职责
管道护理
1
• 护士应妥善固定鼻胃管或鼻空肠管,防止 其滑脱,保持管道通畅,避免堵塞和误吸。
营养液的配制
2
• 护士应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配制合适的 肠内营养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 患者不会发生感染。
监测
3
•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糖、血清 蛋白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确 保患者的安全。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 识
contents
目录
• 背景 •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基本… •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具体… •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不良… •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 • 总结和展望
01
背景
背景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
• 急诊危重症患者往往处于高应激状态,营养需求增加,但胃肠功能并未完全丧失, 因此肠内营养治疗成为其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解读讲解学习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解读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107647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b.png)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解读讲解学习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解读讲解学习近年来,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成为广大医学界的关注话题。
为了规范老年患者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国的专家们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了《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本文将对该共识进行解读讲解和学习。
一、共识背景《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的发布是为了解决当前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
老年人群体生理功能下降,免疫力减弱,存在许多特殊的生理特点和代谢需求,因此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共识内容1.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共识强调了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包括长期卧床、脓毒症、恶性肿瘤、结构性和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等。
2.肠外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共识明确了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包括个体化、多学科团队合作等。
个体化的原则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病情、肠道功能状况等因素来定制治疗方案。
3.肠外肠内营养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共识细致介绍了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的具体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肠道通路的选择、给药途径的选择、营养配方的选择等。
共识还对营养治疗的监控和调整进行了详细说明,以确保老年患者获得有效的营养支持。
4.营养评估与营养干预共识呼吁在老年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营养评估,包括体重、身高、BMI、饮食摄入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方案。
5.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共识关注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代谢性并发症等,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为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全面保障。
三、共识意义和应用该共识的发布对于规范老年患者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帮助医疗团队更好地开展肠外肠内营养辅助治疗。
2022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ccb18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7.png)
2022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2022年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的制定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急诊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医护知、信、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调查结果表明,急诊医护人员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首选肠内营养治疗方面认识一致、接受度高,但在知识储备、行为实践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多位专家共同努力,制定了《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质量。
XXX组织急诊等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真实世界结果,制定了这份专家共识。
共识采用Delphi调查法,经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成员对每项参与表决而成,并对有争议的问题公开讨论改进,通过逐一地调整和反馈直到达成共识。
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共识提出了两项推荐意见。
对于在急诊停留超过48小时的患者,建议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进行评估。
当NRS-2002评分≥3分时,提示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建议进行营养治疗。
对于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急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风险(NUTRIC)评分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当NUTRIC评分≥6分或改良版NUTRIC评分≥5分时,提示存在高营养风险,建议进行营养治疗。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程分为急性早期、急性晚期和急性后期。
急性早期阶段为第1~2天,表现为分解代谢突出。
急性晚期阶段为第3~7天,分解代谢伴明显的肌肉萎缩,代谢紊乱趋于缓解。
急性早、晚期均主要表现为高分解状态,氨基酸被动员消耗;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失调和菌群失衡均会加重炎症反应。
急性后期可以表现为恢复稳态或者持续性炎症-分解代谢综合征。
因此,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应尽早判断营养状态并确定营养风险,以制定营养支持计划。
常用的营养评估工具包括NRS-2002和改良版NUTRIC评分。
NRS-2002量表包括三部分,即营养状态受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和年龄评分。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06a931d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b.png)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加 强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进展
0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 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如PDCA循环等,不断完善 和优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和依从性,鼓励其参与肠内 营养治疗质量控制工作。
06
结论
共识主要观点总结
介绍了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探讨了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和建议
阐述了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实 施方案
维持血糖稳定
避免因应激性高血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 乱。
减轻炎症反应
通过减少肠道细菌易位和减轻全身炎症反应,降 低脓毒症发生率。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特殊策略
早期肠内营养
在入院24小时内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 能。
免疫肠内营养
在肠内营养配方中添加谷氨酰胺、精氨酸、鱼油等免疫调节成分 ,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患者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病 程长短。
肠内营养治疗期间监测指标,如 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 息。
肠内营养治疗开始时间、途径及 速度。
肠内营养治疗剂的选择及调整方 案。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质量控制策略
建立完善的肠内营养治疗操作规范及流程,包括患者 评估、治疗方案制定、实施及监测。
在肠内营养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液体平衡和电解质平衡,防止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07052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f.png)
肠内营养实施原则与策略
实施原则
肠内营养的实施应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安全有效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营养计划,逐 步增加营养摄入量,确保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施策略
在实施肠内营养时,应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和输注方式。营养制剂应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胃肠道功 能进行选择,输注方式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营养支持的目标进行确定。同时,应加强肠内营养 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确保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
入不足,营养不良发生率高。
神经重症患者的代谢特点与普通 患者不同,对营养的需求更加特
殊和严格。
神经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直接影 响其免疫功能、康复速度和生存
质量。
肠内营养在神经重症治疗中重要性
肠内营养是神经重症患者营养 支持的首选方式,能够提供更 符合生理需求的营养。
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屏障 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和感 染风险。
营养支持方案将更加精准化
未来随着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营养支持方案将更加精准化,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基因型、代 谢型等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将更加全面化
未来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将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部,还将与社区、家庭等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营养风险筛 查与评估体系。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筛查与评估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方 案提供有力支持。
等症状。
体重变化
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 记录体重的变化趋势。
胃肠道症状
观察患者有无腹泻、便 秘、腹胀等胃肠道症状 ,记录大便的次数、性
状和颜色等。
皮肤和粘膜情况
观察患者的皮肤和粘膜 有无干燥、脱屑、黄疸
等异常表现。
05 跨学科合作与沟通机制建立
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补给常见并发症防护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补给常见并发症防护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4b764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9.png)
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补给常见并发症防护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补给常见并发症防护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背景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补给是保证重症患者营养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肠内营养补给也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提高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补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特制定了以下专家共识,旨在防护并控制常见的并发症。
共识内容1. 选择合适的患者: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补给适应症包括胃肠道功能障碍、消化道手术后、肠瘘、胃肠道短暂功能丧失等。
在进行肠内营养补给前,应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胃肠道功能,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2. 营养支持团队的合理组成:肠内营养补给需要一个专门的团队来进行管理和监护。
该团队应包括医生、护士、临床营养师等多个专业人员,并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
3. 严格的操作规程:肠内营养补给的操作规程应明确、详细,并得到全体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熟练掌握。
包括肠内营养补给的准备、注入、监测等环节,都需要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4. 营养补给的监测和评估:在进行肠内营养补给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和相关生化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肠内营养补给的方案。
5.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常见的肠内营养补给并发症包括感染、胃肠道不适、电解质紊乱等。
为了预防并控制这些并发症,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6. 患者家属的指导和支持:患者家属在患者肠内营养补给过程中的参与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应向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教育,使其了解肠内营养补给的目的、操作要点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结论本专家共识提供了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补给常见并发症防护管理的指导原则。
通过合理的患者选择、专业的营养支持团队、严格的操作规程、全面的监测与评估、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患者家属的指导和支持,可以提高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补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共识为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旨在改善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其康复和恢复。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0fa90f6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2.png)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研究方法不统一
目前关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研究结 果难以比较和汇总。未来需要制定统一的研究标准和规范,以提高研究质量和可 比性。
临床试验难度高
由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难度较大。未来需要 加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论。
高能量需求
急诊危重症患者通常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需要更高 的能量摄入。
蛋白质需求增加
蛋白质是维持身体功能和修复组织的基本物质,急诊危重症患者对 蛋白质的需求量通常增加。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需求
急诊危重症患者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需求也增加,以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Chapter未来,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将更加注重 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基因、生活 习惯、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 个性化营养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肠内营养剂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出现更多新型肠内营养 剂。这些营养剂将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低的 并发症风险,以及更方便的给药方式,为急诊危重 症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肠外营养的优势 • 不受胃肠道功能限制,能够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 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更为直接和高效。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01 02 03 04
肠外营养的劣势
• 可能导致肠道功能萎缩,增加感染风险。
• 长期使用肠外营养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和其他并发症。 因此,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79bb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a.png)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一、背景与目的背景危重病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措施常常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病情恢复及预后。
肠内营养作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在危重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肠内营养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也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目的本共识旨在结合我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的实际情况,提供关于并发症防控的专家意见,以期提高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肠内营养的基本原则与适应症基本原则1. 营养评估:在开始肠内营养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营养风险的评估、营养需求的计算等。
2. 喂养途径: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途径,包括经口喂养、经鼻胃管喂养、经鼻肠管喂养等。
3. 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疾病特点及代谢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配方。
4. 喂养速度:开始时应缓慢增加喂养速度,以避免不耐受现象。
5. 监测与评估:在肠内营养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喂养耐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症1. 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
2. 胃肠道功能尚可,但无法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
3. 需要营养支持以促进病情恢复的患者。
三、并发症的防控策略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1. 预防喂养管脱落: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过度牵拉。
2. 预防喂养管堵塞:定期冲洗喂养管,避免喂养过程中突然停止。
3. 预防喂养管误吸:抬高床头,避免喂养时患者处于半卧位。
胃肠道并发症1. 预防呕吐、腹泻:缓慢增加喂养速度,避免过快过多喂养。
2. 预防胃潴留:定期监测胃残留量,根据残留量调整喂养速度和量。
3. 预防肠道感染:加强肠道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代谢性并发症1. 预防高血糖:控制喂养速度,避免过量喂养。
2. 预防低血糖: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营养配方。
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0afb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2.png)
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一、背景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
然而,肠内营养的辅助并发症如误吸、腹胀、腹泻等却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扰。
为了提高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专家共识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防治策略。
二、目的1. 提高对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的认识。
2. 指导临床医生在肠内营养过程中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3. 提升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整体治疗效果。
三、共识要点3.1 并发症分类3.1.1 技术性并发症1. 营养管放置不当:包括误吸、气道压迫、食管穿孔等。
2. 营养管移位:包括营养管脱落、移位至气管。
3.1.2 功能性并发症1. 消化系统:包括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
2. 呼吸系统:包括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
3. 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肠炎、败血症等。
3.2 预防措施3.2.1 技术性并发症的预防1. 提高营养管放置技巧,确保营养管深度适宜。
2. 加强营养管的固定,防止营养管移位。
3.2.2 功能性并发症的预防1. 合理选用营养配方,调整营养液的速度和温度。
2. 监测胃残留量,避免过度喂养。
3.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降低感染风险。
3.3 处理策略3.3.1 技术性并发症的处理1. 误吸:及时调整营养管位置,采用半坐卧位。
2. 气道压迫、食管穿孔:立即停用营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3.3.2 功能性并发症的处理1. 腹胀、腹泻:调整营养液的速度和温度,必要时更换营养配方。
2. 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及时采取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吸痰。
四、结论本专家共识为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提供了有力指导,有望提高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建议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参照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策略。
五、专家名单(此处列出参与共识的专家名单,包括姓名、单位、职称等信息)六、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共识制定的专家,感谢各医疗机构的支持,感谢广大医护人员对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治疗的关注和努力。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操作专家共识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操作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b0390d6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8.png)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操作专家共识重症患者是指因严重疾病或伤势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各器官功能受损的患者。
由于机体代谢快速、营养需求量大,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肠内营养的应用对于重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操作,专家们制定了以下的共识。
一、早期肠内营养的适应证:1.预计进食受限超过5-7天的患者。
2.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或口腔颌面部手术等患者。
3.肠功能完整,无明显肠梗阻或剧烈腹痛的患者。
4.无严重胃肠道炎症或大量呕吐的患者。
二、早期肠内营养的原则:1.早期应用:尽早开始肠内营养,缩短禁食期,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2.安全有效:选择具有高通量、低渗透压的肠内营养制剂,以降低肠道不适的发生。
3.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和代谢需求,调整肠内营养的组成和剂量。
4.渐进增加:开始时以低容量的肠内营养滴注,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肠道反应。
5.监测与调整: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肠道反应,及时调整肠内营养的治疗方案。
三、早期肠内营养的操作步骤:1.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肠道功能,确认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2.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制剂:根据患者的代谢状况和特殊需要,选择高通量、低渗透压的制剂。
3.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营养处方:根据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计算出适当的剂量和浓度。
4.营养导管的插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经鼻胃管插入或经皮内镜下插入。
5.滴注肠内营养:开始时以低容量滴注,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肠道反应的发生。
6.监测与调整:密切监测患者的肠道功能和代谢指标,及时调整肠内营养的组成和剂量。
7.转为正常饮食:当患者的消化功能恢复时,逐渐将肠内营养停止,过渡到正常饮食。
四、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对策:1.胃肠道不适:肠道营养过早或过量滴注可能导致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逐渐增加剂量可以减少不适。
2.肠梗阻:注意患者是否存在肠梗阻的风险,如果有梗阻,则不适宜肠内营养。
3.吸收不良:需尽量减少灌注量和束注速度,以减少肠内压力,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ef6de950e2524de4187e20.png)
• 4、对肾功能的影响 营养不良会引起肾血流速度和肾小球率过滤降低, 浓缩尿和酸排泄负荷能力下降,同时排泄多余盐和 水的负荷能力降低,细胞外液在身体成分中比例增 高,导致“饥饿性水肿”。 • 5、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机体蛋白消耗超过20%就会影响到呼吸肌肉的结 构和功能。肺换气不足、不能有效地咳嗽以及对入 侵细菌的抵抗能力降低导致呼吸道感染增加。 • 6、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食物存在于肠腔是肠细胞更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急性和慢性食物缺乏对小肠最明显的影响是吸收面 积减少。重度衰竭患者对脂肪、双糖和葡萄糖的吸 收发生障碍,同时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减少, 这些也与吸收不良有关。营养不良还损害肠道屏障 功能。
五、老年患者的营养筛查与评估
• 1、老年患者应定期接受营养筛查/评估。 • 2、推荐老年患者使用的营养筛查工具主要 为MNA-SF;住院患者可采用NRS2002。 • 3、有营养不良相关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应 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并依此制定营养干预 计划。 • 4、结合临床客观数据,进行营养综合评估, 可了解老年患者治疗获益程度。
六、老年患者EN支持(管饲)
• ENS 是通过消化通道途径为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的方法,EN制剂按氮源分为三大类:氨基酸型、 短肽型、整蛋白型。EN可口服和管饲给予,EN 的管饲途径分为两大类;一是无创置管技术, 主要指经鼻胃途径放置导管,根据病情需要, 导管远端可放置在胃、十二指肠或空肠中;二 是有创置管技术,根据创伤大小,再分为微创 (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和外科手术下的各 种造口技术。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特 点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
• 6、营养不足(undernutrition)指能量或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者,造成特异性 的营养缺乏症状。通常为蛋白质-能量营养 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 • 7、营养风险(nutrition risk)因营养因 素对患者临床结局(包括感染有并发症,住 院日等)发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 8、恶病质(cachexia)因饥饿或疾病造成 的严重的机体耗竭状态。在临床中常见于疾 病的终末期,它可能给疾病的临床结局带来 不利影响。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操作专家共识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操作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7e232f5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c.png)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操作专家共识
背景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是指在入院后的48-72小时内开始补充肠内营养,以促进早期康复。
此举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操作问题,需要专家共识进行指导。
目的
本文旨在制定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操作的专家共识,以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讨论,我们针对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制定相应的共识。
共识内容
1.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 肠内营养的开始时机和速度控制
3.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和调整
4. 肠内营养中监测参数的选择和评估
5.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策略
6. 肠内营养的停止时机和过渡到其他营养支持方式的指导
结论
本专家共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操作,保障病患的安全和康复。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具体病情做出独立的决策,并遵循相关指南和协议。
该文档的内容仅代表专家的意见,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和适应。
未经确认的引用和内容不应作为标准使用。
如有任何问题或疑问,请联系我们。
肠内营养专业知识讲座
![肠内营养专业知识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0b2314e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3.png)
营养液选择
能全力—— 1.5kcal /1.0kcal 瑞 能--肿瘤 瑞 代--糖尿病 瑞 素--早期,肠道准备 瑞 高--烧伤,心功能不全
营养液选择原则
简便,安全,经济,高效 由低浓度→高浓度 瓶装--开启直接使用 粉剂要充分溶解过滤
肺膨胀不全 水肿
出血、继发性感染
误吸
呼吸困难
心率增快
发烧
误吸预防
肠内营养体位 操作时停止 气管插管、气切
纤维支气管镜检验 俯卧位通气 拔除气管插管之前
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道血流 灌注不足
胃肠道血流灌注不足
全身基础疾病——低血容量 机械通气——高PEEP 药物——儿茶酚胺
胃肠功能障碍
实施
评估:病人,医嘱, 准备用物:泵,袋,加热棒, 操作--连接
注意事项(一)
管路维护 妥善固定,防脱出,移位 定时冲洗---四小时,温水>20ml 药物研
碎, 冲洗充分 堵塞:未冲洗,管路细,营养液太粘稠
注意事项(二)
营养液--现用现配,避光冷藏, 悬挂<8小时 无菌操作,防污染 每日换袋
肠内营养专业知识讲 座
定义
肠内营养支持:(管饲,鼻饲)----EN 经过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胃造口,空肠
造口或肠瘘口插管等途径灌注营养液旳 措施. 营养支持时间较长时应选用肠内营养
临床营养支持旳目旳
维持氮平衡: 维护细胞正常代谢
支持组织器官功能 增强抗感染能力
参加机体生理功能 修复组织器官机构 维持机体内环境旳稳定
护理
管路维护
防误吸Βιβλιοθήκη 口腔卫生谢谢各位老师!主要性和必要性
营养支持应在体重下降前开始 用最简朴最实际旳措施 只要有胃肠道功能,首选肠内营养 最合适旳措施由病人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采用间接热卡仪来测定患者的静息代谢消耗 (restingmetabolic expenditure,RME),其原理 是通过测量患者静息状态下消耗的氧气量,根据
已知的每升氧耗对应的热卡消耗量推算出患者静
息状态下的能量消耗总量。但由于该方法操作繁
杂,很少在临床上作为常规应用。目前临床可以 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算出RME,再乘以其 百分率(非瘫痪患者为140%;瘫痪患者为100%) 简便地算出其热能需要量(所提供的能量配方中至 少有15%以蛋白质的形式补充)
• 由于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可能出现胃肠功能障 碍,常有呕吐和胃排空延迟等现象,此时完全给 予大分子聚合物肠内营养配方可能导致部分患者 胃潴留、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并发症的发 生率增加。而早期使用预消化肠内营养配方制剂 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胃肠道负担,且能保证完整而 足量的营养支持,还能有效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 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逐 渐恢复,逐步给予包含全面均衡的各种营养素的 整蛋白配方更符合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的胃肠 道病理生理特点 。
• 专家推荐:短期(<4周)肠内营养患者首选鼻 胃管喂养,不耐受经鼻胃管喂养或有反流 和误吸高风险患者选择经鼻肠管喂养。长 期肠内营养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 经皮胃镜下胃造口术喂养。
4.热能需要量评估
• 背景与证据: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急性应 激期代谢变化剧烈,能量供给或基本底物 比例不适当可能加重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 障碍,并导致预后不良。
• 糖尿病或血糖增高患者选用糖尿病适用型 配方。
• 低蛋白血症患者选用高蛋白配方
6.肠内营养操作注意事项
• 背景与证据:危重症患者管饲喂养的前瞻性研究 表明,床头抬高>30度患者误吸率(24.3%)低于 床头抬高<30度患者(34.7%)。所以肠内营养患 者床头抬高至少30度,最好达到45度。
• 背景与证据:最常用的管饲途径是鼻饲管, 管端可置于胃、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处。主 要用于短期患者(<4周)。优点是并发症少, 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经鼻胃管 (nasogastric tube,NGT)管饲简便易行, 符合生理状态,不需常规X线片确认,其缺 点是有反流和误吸的危险。
• 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主要适用于胃或 十二指肠连续性不完整或胃肠动力障碍的 患者。此法可避免营养液的反流或误吸。 采用螺旋形鼻肠管将有助于管道通过幽门, 放置到小肠中。经皮胃镜下胃造口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gastrostomy, PEG)无须全身麻醉,创伤小,术后可立即 灌食,避免了鼻腔刺激,可置管数月至数 年,满足长期喂养的需求。
•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 比较,至少有三方面的优点:(1)肠内营养 营养全面均衡、符合生理,不易引起血糖 升高。(2)肠内营养具有刺激肠道蠕动、刺 激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肠道血液灌注、保 护胃肠黏膜屏障、减少致病菌定殖和细菌 移位、减少肠源性感染发生等优势。(3)肠 内营养在降低住院费用方面较肠外营养更 具优势旧。
• 在营养配方中加入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增加短链脂 肪酸产生,刺激益生菌生长,有助于维持结肠黏 膜结构和功能完整,并减少腹泻;加入不可溶性 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和水分,促进肠道运动。
• 专家推荐:
• 胃肠道功能正常患者首选整蛋白标准配方, 有条件时选用含有膳食纤维的整蛋白标准 配方。
• 消化或吸收功能障碍患者选用短肽型配方。 • 便秘患者选用含不溶性膳食纤维配方。 • 限制液体入量患者选用高改善危重 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 况下,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尽可能在伤后1周 内获得充足的热卡,其肠内营养支持可在 24~72 h开始。可先予预消化的短肽配方, 待患者病情好转且胃肠道功能恢复后,逐 渐过渡到含多种膳食纤维的整蛋白配方 。
3.肠内营养输注管道选择
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 近年来,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在 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 到重视,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较多。如何 规范化使用这些制剂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 问题。
1.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 背景与证据:长期使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可出现肠源性饥饿综合征, 表现为肠蠕动减慢,肠黏膜细胞减少,黏 膜萎缩,肠腔内分泌型IgA明显减少,易导 致多种并发症,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平 衡异常,营养素摄入过多或不足,静脉炎 等。
• 专家推荐:不能经口正常摄食的神经外科 危重昏迷患者,一旦胃肠道功能允许,应 该优先考虑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当任何原 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或应用不足时,可 以考虑肠外营养,或联合应用肠内营养。
2.肠内营养开始时机
• 背景与证据: 多个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证实,伤后 24~72 h开始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改 善创伤性脑损伤危重患者的预后
5.肠内营养配方选择
• 背景与证据:肠内营养配方选择取决于对 营养配方成分的了解,以及对营养支持目 标的确认。整蛋白标准型配方适合健康人 群营养素需求,疾病适用型配方适合特殊 疾病营养需求。
• 神经外科昏迷合并糖尿病患者或并发应激性血糖 增高时适用糖尿病适用型配方,其具有低糖比例、 高脂肪比例、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加入膳食 纤维等特点。高蛋白营养配方能够改善氮平衡, 减轻低蛋白血症程度。
• 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初期营养支持的热 量供应以25~30 kcal·kg·d(1kcal=4.186 kJ)为宜。对于病程较长、合并感染和创伤 的危重病患者,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定后
能量补充需要适当的增加,目标喂养可达 30—35 kcal·kg·d。
• 专家推荐: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非瘫痪 者必须接受大约为30 kcal·kg·d (大约为测 量的RME的140%)的总热量,瘫痪者必须 接受大约为25 kcal·kg·d(大约RME的100%) 的总热量。所提供的能量配方中至少有15 %以蛋白质的形式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