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章 群体遗传

13第十三章  群体遗传
13第十三章  群体遗传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

一、名词解释

1、遗传漂变(莱特效应;漂变、遗传漂移):由于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所造成的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

2、瓶颈效应:由于环境的激烈变化,随机漂变使群体中的个体数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偶然变异,类似通过瓶颈,当一个大的群体通过瓶颈后由少数个体再扩展成原来规模的群体,这种群体数量的消长对遗传组成所造成的影响叫做瓶颈效应。

3、奠基者效应:是一种由为数不多的几个个体所建立起来的新群体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遗传漂变。

4、选择系数(淘汰系数、S):由于选择的作用使一种基因型适合度减少的值。S=1-W

5、适合度:指具有某一基因型的个体能成活,并繁殖后代的相对能力。用W表示,其值1—0之间,为方便起见,常用具有最高生殖效能的基因型的适合度定为1,以未能交配或交配后未能产生后代的基因型的适合度为零。

二、判断题

(√)1、一对等位基因代代相传的遗传平衡公式可概括为:p2+ 2pq+q2=D+H+R=1。

(√)2、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8%发病率。假设在男女中以同样的频率出现,则男性隐性基因型率(发病)=基因频率=8%,而女性中红绿色盲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多。(╳)3、适合度指具有某一基因型的个体能成活,并繁殖后代的相对能力。用W表示,其值1—0之间,为方便起见,常用具有最高生殖效能的基因型的适合度定为零。

(╳)4、当W=1,S=0时,选择完全起作用,所有个体均不能成活且繁殖后代。

(√)5、东北人:B型多;四川人:O型多,是由于遗传漂变造成的。

(√)6、一般,群体越小,遗传漂变越显著。

(√)7、Aa自交n代后,杂合子的概率为1/2n。

(√)8、非随机交配的方式有两种:选择交配和近亲交配。两者都能导致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但不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

三、选择题:

1、指出下列群体中哪一个处于遗传平衡中( A )

A.4%AA:32%Aa:64%aa B.100%AA

C.32%AA:64%Aa:4%aa D.3%AA:47%Aa:50%aa

2、亲代传给子代的是(C )

A.基因型B.表现型

C.基因D.性状

四、回答问题

1、何谓哈代-温伯格平衡(遗传平衡)?哈代-温伯格的条件有哪些?

遗传平衡定律(哈德-温伯格定律):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内,如果没有其他

因素干扰时,群体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在生物世代之间将保持不变。

条件: (1)必须是可以随机交配的无限大的群体

(2)没有基因突变

(3)没有选择

(4)没有迁移

满足上述条件,无论群体起始成分如何,随机交配后代群体中,基因型频率处在平衡之中。

2、影响哈代-温伯格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的?

影响群体平衡的主要因素包括: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和交配系统(非随机交配)。

(1)突变

假设没有选择等其它因素存在,只有突变一个因素发生变化。

设一个基因座位上有两个等位基因A 和a ,A 频率为p ,a 频率为q ,p=1-q 。

A →a 的突变频率为u ,a →A 的频率为v ,则每一代中共有

pu=(1-q)u 的A →a ,qv 的a →A ,

如果pu>qv ,则a 的频率增加,反之,A 的频率增加。

如果pu=qv ,则A 频率为p ,a 频率为q ,基因频率不变,处于平衡状态。

(1-q)u=vq ;u- u q= vq ;(u+v)q=u

可见,基因频率完全由突变频率u 和v 决定的。但绝大多数基因

的突变率很低。

(2)选择

主要是自然选择,指不同的遗传变异体的差别生活能力和差别生殖力。可能对显性基因有利,也可能对隐性基因有利。因此选择可使群体中某一基因的频率增加,而定向改变基因频率,影响群体的基因平衡。

自然选择的本质:基因型差别复制,使带有某些基因型的个体比另一些具

有更多的后代。

(3)迁移

迁移:(基因流动,基因流):群体间的个体移动或基因流动.

设有一个土著群体A,某一特定基因H 频率为q0,群体B 为移民群体,相应基因H 的频率为qm,假设迁入的B 个体的比率m,原有土著群体A 中个体比率1-m ,则有混合群体中基因频率

q 1= m q m +(1-m) q 0=m(q m - q 0)+ q 0

△q=q 1-q 0=m(q m - q 0)

(4)遗传漂变与奠基者效应

1、遗传漂变(莱特效应;漂变、遗传漂移):由于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所造成的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

2、奠基者效应 :是一种由为数不多的几个个体所建立起来的新群体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遗传漂变。 u

v v +P = v u u +q =

3、瓶颈效应:由于环境的激烈变化,随机漂变使群体中的个体数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偶然变异,类似通过瓶颈,当一个大的群体通过瓶颈后由少数个体再扩展成原来规模的群体,这种群体数量的消长对遗传组成所造成的影响叫做瓶颈效应。(5)非随机交配

非随机交配的方式有两种:选择交配和近亲交配。两者都能导致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但不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

选择交配选同交配:在特定基因型之间的交配,比随机交配所预期的频率还高的。

选异交配:在特定基因型之间的交配,比随机交配所预期的频率还低的。

遗传和进化复习材料

遗传和进化 【考纲导读】 1.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 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道基因工程及人类基因组计划 3.列举遗传和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4.知道优生的重要性 5.知道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列举生物进化现象,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知识精讲】 一、遗传和变异现象 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后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的现象。 举例:一对双眼皮的夫妻生了一个双眼皮的小孩。 2.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的现象。 举例:一对双眼皮的夫妻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小孩。 联系: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二、遗传物质 1.人体细胞结构中的细胞核里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科学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起遗传作用,其中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段成为基因。一个DNA分子上有大量的基因。基因成对存在,一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1)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2)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3)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4)基因是DNA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断。 3.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称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XX。 说明:培养学生物质结构的层次观,了解DNA是双螺旋结构,基因、DNA或染色体发生了改变,会导致生物形状的改变。 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染色体主要由两种物质组成: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上有一些片段,含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4.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DNA分子),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数量遗传学》第五、六、七章读书报告

《数量遗传学》第五、六、七章读书报告 作物遗传育种吴章东 S2******* 遗传学中把生物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一般认为,质量性状是指受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遗传效应呈现隐性或显性不全,在表现型上表现为性状的变异是不连续的,受环境影响较小,各种变异间区分明显,能用一般形容词来描绘其变异特征的这样一类性状称为质量性状。如毛色、耳形、血型、畸形及遗传疾病等。因为这些主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能够产生非常明显而不同的表型效应,形成间断性变异,因而往往可以从表型直接识别其基因型。数量性状则被认为是受大量微基因,即多基因控制。微基因各具微效而数目众多,其表型成连续变异,个别基因的效应当然无从区别;但是,作为多个微效基因的集合,即一个多基因系统,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遗传效应。随着遗传学、统计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性状认识的不断进步,生物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来模糊。当被测样本的扩大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物性状大多数都是受数量性状控制的,所谓的质量性状不过是数量性状在小样本群体时的一种特殊情况。数量遗传学从诞生之日起,就随着遗传学、统计学以及后来的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大量的学者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是根据《数量遗传学》教材的五、六和七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简要的概述。 《数量遗传学》第五章为遗传率与选择效果,主要介绍了育种值、遗传率、遗传相关、选择响应及其预测和选择指数。第六章为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主要介绍遗传距离测定的主成分分析法、遗传距离测定的枢纽凝聚法、系统聚类、Tocher聚类法、模糊聚类和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的几个问题等。第七章为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效应分析,主要是利用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通过数量性状位点与分子标记的连锁,将数量性状位点准确地定位于分子连锁图谱上,最终定位于物理图谱上,并估算出这些单个位点的效应和作用方式,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和作物数量性状的基因工程改良奠定基础。 育种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从具有变异的群体中有效地选择出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材料,得到最佳选择效果。育种实践已经证明,育种工作的成效多取决于亲本和杂交后代的鉴别、选择。由于基因型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非固定遗传变异等因素的影响,仅凭经验直接根据植株田间的外观表型选择亲本和杂种材料,难于达到高效、准确的效果。而第五章数量遗传学关于估算群体性状的传递能力和亲本育种值的原理和方法则为科学地进行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使选择工作更具有预见性。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遗传学 课后练习 复习题 总结 第十三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本章习题 1.解释下列名词: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近交系数、共祖系数、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主效基因、微效基因、修饰基因、表现型值、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广义遗传率:通常定义为总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狭义遗传率:通常定义为加性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近交系数:是指个体的某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等位基因来源于共同祖先某个基因的概率。 共祖系数:个体的近交系数等于双亲的共祖系数。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即QTL,指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数量基因在连锁群中的位置。 主效基因:对某一性状的表现起主要作用、效应较大的基因。 微效基因:指一性状受制于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效应累加、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这些基因称为微效基因。 修饰基因:对性状的表现的效应微小,主要是起增强或减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 表现型值:是指基因型值与非遗传随机误差的总和即性状测定值。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数量基因对环境比较敏感,其表达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是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和对遗传主效应的离差。 2.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在哪里?这两类性状的分析方法有何异同? 答: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主要有:①. 质量性状的变异是呈间断性,杂交后代可明确分组;数量性状的变异则呈连续性,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②. 质量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③. 质量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较为稳定;而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则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表达,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数量性状普遍存在着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后题答案 第1章-第4章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基础题 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 4.(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二、拓展题 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基础题 1.(1)×;(2)×。 2.C。 二、拓展题 (1)YyRr;yyRr。(2)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4。(3)YyRR或YyRr;4;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1。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 2.×。 3.×。 选择题

13第十三章 群体遗传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 一、名词解释 1、遗传漂变(莱特效应;漂变、遗传漂移):由于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所造成的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 2、瓶颈效应:由于环境的激烈变化,随机漂变使群体中的个体数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偶然变异,类似通过瓶颈,当一个大的群体通过瓶颈后由少数个体再扩展成原来规模的群体,这种群体数量的消长对遗传组成所造成的影响叫做瓶颈效应。 3、奠基者效应:是一种由为数不多的几个个体所建立起来的新群体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遗传漂变。 4、选择系数(淘汰系数、S):由于选择的作用使一种基因型适合度减少的值。S=1-W 5、适合度:指具有某一基因型的个体能成活,并繁殖后代的相对能力。用W表示,其值1—0之间,为方便起见,常用具有最高生殖效能的基因型的适合度定为1,以未能交配或交配后未能产生后代的基因型的适合度为零。 二、判断题 (√)1、一对等位基因代代相传的遗传平衡公式可概括为:p2+ 2pq+q2=D+H+R=1。 (√)2、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8%发病率。假设在男女中以同样的频率出现,则男性隐性基因型率(发病)=基因频率=8%,而女性中红绿色盲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多。(╳)3、适合度指具有某一基因型的个体能成活,并繁殖后代的相对能力。用W表示,其值1—0之间,为方便起见,常用具有最高生殖效能的基因型的适合度定为零。 (╳)4、当W=1,S=0时,选择完全起作用,所有个体均不能成活且繁殖后代。 (√)5、东北人:B型多;四川人:O型多,是由于遗传漂变造成的。 (√)6、一般,群体越小,遗传漂变越显著。 (√)7、Aa自交n代后,杂合子的概率为1/2n。 (√)8、非随机交配的方式有两种:选择交配和近亲交配。两者都能导致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但不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 三、选择题: 1、指出下列群体中哪一个处于遗传平衡中( A ) A.4%AA:32%Aa:64%aa B.100%AA C.32%AA:64%Aa:4%aa D.3%AA:47%Aa:50%aa 2、亲代传给子代的是(C ) A.基因型B.表现型 C.基因D.性状 四、回答问题 1、何谓哈代-温伯格平衡(遗传平衡)?哈代-温伯格的条件有哪些? 遗传平衡定律(哈德-温伯格定律):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内,如果没有其他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整理人:陆保宗)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如:DD×DD Dd×Dd等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如:Dd×dd 三、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四、分离定律其实质 ..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育种学-第六章 个体遗传评定

第一节简介 个体遗传评定:即个体种用价值评定 个体遗传评定的目的: 对个体种用能力进行评估,找出遗传潜能好的个体留种,即对家畜遗传型的评估。 种用个体的要求 生产性能高、体质外形好、发育正常 繁殖性能好、合乎品种标准、种用价值高 个体遗传评定的方法: A、对质量性状的评定:多采用系谱调查和测交试验来判定遗传型 B、对数量性状的评定:多采用估计育种值的方法来进行评定 第二节育种值的概念 及其信息来源途径 一、育种值(breeding value)的概念 育种值又称为种用价值,是个体育种值的简称,指的是种用个体的遗传特性。就某一性状而言,则是个体的遗传型(基因型)。 数量性状表型值是由个体的遗传和环境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即 其中,能稳定遗传给下一代的是基因的加性效应(),它可通过育种改良得到稳定的改进。 个体加性效应的高低反映了它在育种上贡献的大小,因而称之为育种值。 相关概念 1.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或?) 虽然育种值是可以稳定遗传的,根据它进行种用个体选择可以获得稳定的选择进展。但是,育种值是不能直接度量的,所能测定的是包含育种值在内的各种遗传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作用得到的表型值。 因此,只能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表型值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估计,由此得到的估计值称为估计育种值。 2.估计传递力(estimated transmitting ability,ETA) 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而言,后代的遗传基础由父母双方共同决定,一个亲本只有一半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对数量性状来说,个体育种值的一半能够传递给下一代,在遗传评估中将它定义为估计传递力。 即: 3.相对育种值(relative breeding value,RBV) 个体育种值占所在群体均值的百分比称为相对育种值。 这是为了育种实践中便于比较个体育种值的相对大小而设定的。 有: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 1.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2.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 3.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4.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测交是让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7.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第一章第二节 1.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这表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是隐性性状。 2.孟德尔让黄色圆粒的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发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 3.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的F1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 ,表现为黄色圆粒。 4.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 ,数量比例是:1:1:1:1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16 种,遗传因子的结合形式有9 种: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性状表现有4 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3:3:1 。 5.让子一代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进行杂交,无论是F1作母本,还是作父本,后代表现型有4 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比例是9:3:3:1 ,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 种: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 6.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做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合。 7.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最新浙教版初中生物遗传和进化知识点

浙教版初中生物遗传和进化知识点 (1)遗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属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使人类可以识别包括自己在内的生物界。 (2)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同胞兄弟姊妹之间,以及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俗语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异”。世界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个体,包括挛生同胞在内,这充分说明了遗传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变异是绝对的。 二.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染色体:细胞核内存在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同一物种的不同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种类几乎完全相同,形状也很相似。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有一定的差异性,性状也有较大差异。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 (2)DNA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双螺旋结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3)基因: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基因的变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总结:细胞→细胞核→染色体→遗传物质(DNA)→基因 易错点:DNA—脱氧核糖核酸;DNA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DNA 上起遗传作用的片段—基因。 三.列举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改变而引起

的.人类疾病, (2)常见遗传病:色盲、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愚型、抗维生素D佝偻病、先天性聋哑、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降低遗传病发生的措施(优生优育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四.列举遗传与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知道目前常见的育种技术。 人工选择、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技术 五.知道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知道米勒模拟实验,列举生物进化现象,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1)米勒实验—向装置中通入推测的原始大气成分:甲烷、氢气、氨、水蒸气,通过放电和照射紫外线的方法代替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生物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生物进化现象举例::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始祖马—三趾马—近代马 (3)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

第13章 遗传病的诊断

第十三章遗传病的诊断 遗传疾病的诊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几乎涉及各个临床学科。它既有与其他疾病相同的诊断方法,也有其特殊的诊断方法。遗传疾病诊断除了一般临床诊断方法外,还需要用一些遗传学特殊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病史采集、症状与体征、家系分析、染色体检查、生化检查、基因诊断等。遗传学诊断方法既可对已出现症状的患者进行诊断,也可对症状前和出生前的患者的进行诊断。 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种遗传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并对现症患者的诊断技术、症状前的诊断技术、产前诊断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章还重点介绍了基因诊断学的发展、策略、常用技术、应用、问题和展望等问题。 一、基本纲要 1.了解遗传病诊断的常规临床诊断方法。 2.了解系谱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 3.了解遗传病生化学诊断的基本方法。 4.掌握细胞遗传学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5.掌握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6.掌握现症患者诊断、症状前诊断、产前诊断的基本方法。 7.了解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 二、习题 (一)选择题(A 型选择题) 1.家系调查的最主要目的是。 A.了解发病人数 B.了解疾病的遗传方式 C.了解医治效果

D.收集病例 E.便于与病人联系 2.不能进行染色体检查的材料有。 A.外周血 B.排泄物 C.绒毛膜 D.肿瘤 E.皮肤3.生化检查主要是指针对的检查。 A.病原体 B.DNA C.RNA D.微量元素 E.蛋白质和酶4.症状前诊断的最佳方法是。 A.基因检查 B.生化检查 C.体征检查 D.影像检查 E.家系调查5.羊膜穿刺的最佳时间在孕期周时。 A.2 B.4 C.10 D.16 E.30 6.绒毛取样法的缺点是。 A.取材困难 B.需孕期时间长 C.流产风险高 D.绒毛不能培养 E.周期长 7.基因诊断与其他诊断比较,最主要的特点在于。 A.费用低 B.周期短 C.取材方便 D.针对基因结构 E.针对病变细胞 8.当时,可考虑进行基因连锁检测方法进行基因诊断 A.基因片断缺失 B.基因片断插入 C.基因结构变化未知 D.表达异常 E.点突变 9.核酸杂交的基本原理是。 A.变性与复性 B.DNA复制 C.转录 D.翻译 E.RNA剪切 10.PCR特异性主要取决于。 A.循环次数 B.模板量 C.DNA聚合酶活性 D.引物的特异性 E.操作技术 11.PCR最主要的优点在于。 A.周期短 B.灵敏度高 C.费用低 D.准确性高 E.操作方便 12.通过PCR-RFLP分析,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分子诊断结果如下:父亲(正常)

中考科学重点知识点 遗传和进化 (新版)浙教版

遗传和进化 1.识别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1)遗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属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使人类可以识别包括自己在内的生物界。 (2)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同胞兄弟姊妹之间,以及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俗语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异”。世界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个体,包括挛生同胞在内,这充分说明了遗传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变异是绝对的。 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染色体:细胞核内存在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同一物种的不同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种类几乎完全相同,形状也很相似。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有一定的差异性,性状也有较大差异。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 (2)DNA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双螺旋结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3)基因: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基因的变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总结:细胞→细胞核→染色体→遗传物质(DNA)→基因 易错点:DNA—脱氧核糖核酸;DNA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DNA上起遗传作用的片段—基因。 3.列举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常见遗传病:色盲、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愚型、抗维生素D佝偻病、先天性聋哑、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降低遗传病发生的措施(优生优育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4.列举遗传与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知道目前常见的育种技术。 人工选择、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技术 5.知道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知道米勒模拟实验,列举生物进化现象,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2020年中考复习(生物)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知识点+典题精练)(无答案)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一、生物的进化 (一)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1.化石的概念 化石是指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和遗迹。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 2.化石的分类 (1)遗体化石(2)遗物化石(3)遗迹化石 3.化石形成的过程 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动物尸体落入水底→肌肉开始腐烂,露出骨骼→水中的泥沙掩埋骨骼→水渗入骨骼将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泥或沙继续堆积,形成沉积物(如石灰岩等),化石保存在岩石中→某些岩石在地壳变化时冒出水面,在风和水的长期侵蚀下露出化石。 (二)进化论的演变 1.布丰直线进化论 2.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长期以来,通过________,具有有利变异的生物生存下来,并通过遗传积累有利变异,形成适应环境的生物,不适应的个体则被淘汰。 说明相关的几点重要认识: ①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变异是________的(生物的变异既有有利变异,又有不利变异),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③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 ④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所以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⑤物种进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生物进化 (1)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由低等到高等。 (2)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________→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动物的进化历程:无脊椎动物→________→________→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针对练习】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源器官外形的差异是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B.通过细胞色素C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进化的历程 C.同源器官的存在,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D.越是晚期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就越简单越低等 2.用杀虫剂处理某种害虫,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处理后的前两代,杀虫剂的杀虫效果比较明显 B.处理后的第四代,杀虫剂几乎没有杀虫效果 C.这种害虫本来就存在抗药性程度不同的个体,杀虫剂对其起了选择作用 D.这种害虫从第四代开始定向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并遗传下去 3.一位古生物学家研究一个没有受干扰的岩石层中的化石,鉴定出一个物种,他认为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 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位古生物学家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是该物种化石() A.出现在较老的岩石中B.出现在较新的岩石中 C.出现在较老和较新的岩石中D.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 4.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有关化石分布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遗传学习题答案 第十五章 遗传和进化

第十五章遗传和进化 1.白花三叶草是自交不亲和的,所以阻止了自花受精。白花三叶草的晨子上缺乏条斑是一 种隐性纯合状态,vv,大约16%植株有这种表型。白花三叶草植株中有多少比例对这个隐 性性等位基因v是杂合的?白花三叶草植株产生的花粉中,有多少比例带有这个隐性等位 基因? 2.参考上一题目。假使你把相互交配的白花三叶草群体中,所有非条斑叶的植株都淘汰 (s=1),那末下一代有多少比例的植株将是非条斑叶的?假使你只把非条斑叶的植株淘 汰一半(s=0.5),那末下一代有多少比例将是非条斑叶的? 3.对个体生存有害的基因会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而逐渐淘汰,请问有害的伴性基因和有害的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那一种容易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 4.人类中,色盲男人在男人中占8%,假定色盲是X连锁隐性遗传,问你预期色盲女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应为多少? 5.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如AA个体占18%,且假定隐性个体全部淘汰,结果应该如下表所示: 6.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遗传变异比相应的野生群体要丰富的多,为什么?请从下列几方 面来考虑:①交配体系,即杂交和自交所占的比例,②自然选择,③突变。 7.时常有人作为难题提出来,“究竟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我们说是蛋生鸡,而不是鸡生蛋。试加以说明。 8.为什么说一切性状都是蛋白质?如果一切性状都与蛋白质有关,那末根据中心法则,获得性状能遗传吗?试加说明。 9.证明在显性完全,选择对显性个体不利时,基因A频率的改变是 10.证明在杂合体的适合度比两个纯合体都高时,经一代选择后基因a频率的改变是: 11.选择对隐性纯合体不利时, 把上面的变化率的式子写成微分议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一.前人的观点: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二.孟德尔:19世纪中期,奥地利人,遗传学之父。 三.自交与杂交: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也叫自交;杂交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两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四.选用豌豆做遗传试验的原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五.孟德尔的实验:先除去未成熟化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雄蕊成熟时,采取另一植株的花粉,散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他发现,无论用高茎豌豆做母本(正交),还是做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之后他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孟德尔没有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而是对子二代中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数量统计,结果发现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孟德尔又用杂种子一代高茎豌豆与隐形纯合子矮茎豌豆杂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它的假说。 六.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七.显隐性状:孟德尔把子一代显示出来的形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形状叫做隐形性状。 八.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九.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十.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P : × F 1 × 配子 配子 F 1 F 2 十一.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 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DD dd D d Dd Dd Dd D D d d Dd Dd DD dd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闭花传粉植物;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2)成熟后籽粒留在豆荚内,便于观察和计数。; (3)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用d表示。 (2)纯合子:相同基因(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是纯合子不含等位基因,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不同基因(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含等位基因,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如:DD×dd、Dd×dd、DD×Dd等。 自交:如:DD×DD、Dd×Dd等,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常用测交方法最省时间。自交方法较省力,但时间长。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例:奶牛毛色黑白斑对红白斑是显性,要鉴定一头黑白斑公牛是否为纯合子,最快速的实验方案是: A.与纯种黑白斑母牛交配 B.与杂种黑白斑母牛交配 C.与纯种红白斑母牛测交 D.研究其双亲的表现型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大学课程遗传学习题与答案14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本章习题 1.解释下列名词:孟德尔群体、基因库、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遗传漂变、生殖隔离、地理隔离、进化树、进化速率、分子进化钟。 孟德尔群体:通过个体间的相互交配的结果,孟德尔遗传因子可以各种方式从一代传递给另一代的群体称为孟德尔群体。该群体不是一些个体的简单集合体,而是在各个体间有相互交配关系的集合体。 基因库:是指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基因型频率:任何一个遗传群体都是由它所包含的各种基因型所组成的,在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就是基因型频率。 等位基因频率:是指一群体内特定基因座中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或称基因频率。 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 产生较大的抽样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随机遗传漂变,或简称遗传漂变。 生殖隔离:是指防止不同物种的个体相互杂交的环境、行为、机械和生理的障碍。生殖隔离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合子前生殖隔离,能阻止不同群体的成员间交配或产生合子;②.合子后生殖隔离,是降低杂种生活力或生殖力的一种生殖隔离。这两种生殖隔离最终达到阻止群体间基因交换的目的。 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的阻碍而发生的,例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使许多生物不能自由迁移,相互之间不能自由交配,不同基因间不能彼此交流。 进化树:采用物种之间的最小突变距离构建而成的一种树状结构,可以表示不同物种的进化关系和程度,也称为种系发生树。一般是当不同物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差异进一步以核苷酸的改变来度量时可用最小突变距离表示。 进化速率:进化速率是指在某一段绝对时间内的遗传改变量,一般可用不同等大分子的差异来估算进化速率。mtRNA和DNA物种的蛋白质、. 分子进化钟:利用不同物种的蛋白质、DNA ffi mtRNA等大分子的差异估算出的分子进化速率,进而可以推断不同物种进化分歧的时间。 2. 什么是生物的进化?它和遗传学有什么关系?答:生物进化是指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下,生物体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并在隔离等因素的作用下,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变,可从旧物种中产生新的物种。其中微观进化是指发生在一个种内的进化,宏观进化是指在物种以上水平的进化。 遗传学所研究的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和机理,进化论所研究的是生物物种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每个物种一般具有相当稳定的遗传特性,但新种的形成和发展则有赖于可遗传的变异。遗传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明确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而且可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各个不同水平认识了遗传和变异的实质,为认识和控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阐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和历史进程,是研究进化论问题的必要基础。近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更使进化论从分子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了解,根据遗传学研究的结果、采用实验方法人工创造和综合新的物种和新品种。如采用远缘杂交和细胞遗传分析等方法,已能清楚地说明小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 第13章 细胞质和遗传

第十三章细胞质和遗传 1.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有什么不同? 答: 1)母性影响是亲代核基因的某些产物或者某种因子积累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对子代某些性状的表现产生影响的现象。这种效应只能影响子代的性状,不能遗传。 因此F1代表型受母亲的基因型控制,属于细胞核遗传体系; 细胞质遗传是细胞质中的DNA或基因对遗传性状的决定作用。由于精卵结合时,精子的细胞质往往不进入受精卵中,因此,细胞质遗传性状只能通过母体或 卵细胞传递给子代,子代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体系,2)母性影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细胞质遗传是非孟德尔式遗传。 3)母性遗传杂交后代有一定的分离比, 只不过是要推迟一个世代而已;细胞质遗传杂交后代一般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2.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答: 1)相同: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与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 2)不同: A. 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分子,但是其分布的位置不同。细胞核遗 传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 和叶绿体中。 B. 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遗传都是通过配子,但是细胞核遗传雌雄配子的核遗传物质相 等,而细胞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卵细胞中; C. 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性状表达都是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核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 有均分机制,遵循三大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物质(具有DNA的细胞器如线粒 体、叶绿体等)没有均分机制,是随机分配的。 D. 细胞核遗传时,正反交相同,即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细胞质遗传时, 正反交不同,子一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即母系遗传。 3.在玉米中,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基因,制造双交种,有一个方式是这样的:先把雄性不育自交系A【(S)rfrf】与雄性可育自交系B【(N)rfrf】杂交,得单交种AB,把雄性不育自交系C【(S)rfrf】与雄性可育自交系D【(N)RfRf】杂交,得单交种CD。然后再把两个单交种杂交,得双交种ABCD,问双交种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哪几种,它们的比例怎样? 解: A【(S)rfrf】? B【(N)rfrf】C【(S)rfrf】? D【(N)RfRf】 ↓↓ AB【(S)rfrf】?CD【(S)Rfrf】 ↓ 基因型:1/2【(S)rfrf】1/2【(S)Rfrf】 表型:雄性不育雄性可育 4.“遗传上分离的”小菌落酵母菌在表型上跟我们讲过的“细胞质”小菌落酵母菌相似。 当一个遗传上分离的小菌落酵母菌与一个正常酵母菌杂交,二倍体细胞是正常的,以后形成子囊孢子时,每个子囊中两个孢子是正常的,两个孢子产生小菌落酵母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