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第第十三章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课件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植物遗传转化步骤

植物遗传转化步骤

植物遗传转化步骤
植物遗传转化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将外来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使其产生新的遗传特征。

植物遗传转化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载体构建:基因载体是将所需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的载体,包括质粒、病毒、人工染色体等。

构建基因载体需要选择适当的载体和适合的启动子、终止子、选择标记等元件。

2. 转化体系建立:植物遗传转化需要建立一套合适的转化体系,包括培养基的配制、细胞培养和再生体系等。

转化体系的搭建需要考虑到不同物种、基因载体和转化方法的特点。

3. 基因导入:基因导入可以通过直接基因转移、基因炮击、农
杆菌介导转化等手段进行。

其中,农杆菌介导转化是最常用的基因导入方法。

在基因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选择标记来筛选生产基因转化植株。

4. 识别和筛选:基因转化后的植物细胞需要进行识别和筛选。

常用的识别方法包括PCR检测、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等。

筛选方法可以通过细菌耐草酸和遗传标记等手段进行。

5. 品系选育:经过基因转化的植物需要进行品系选育,通过选
择有利的基因型和表型,后代将具有更好的遗传特征。

品系选育需要进行多代重复筛选,最终得到具有稳定表达和优良性状的转化植株。

6. 安全评价:基因转化后的植物需要进行安全评价,包括对植
物生长性状、代谢产物、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的评价。

安全评价是确保基因转化植物的生态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8 园艺植物遗传转化PPT课件

8 园艺植物遗传转化PPT课件
8
农杆菌和基因枪转化的特点比较
1,农杆菌转化的特点: 多为单拷贝或寡拷贝转化与整合,减少了
共抑制等基因沉默现象,转基因遗传较稳 定; 不需要特殊设备,实验成本较低。
9
农杆菌和基因枪转化的特点比较
2,基因枪法转化的特点: 不受基因型限制,并且可用各种组织或细胞
作为靶材料。 操作简便。 常常是多拷贝转化和整合,因而易造成转基
21
第二节 转化的受体系统
二、转化受体系统的类型和特性
1,经过愈伤组织的受体系统 1.3,两种形式的共同特点: 1)外植体材料来源广泛; 2)适用的植物物种范围广; 3)再生植株群体变异大。
22
第二节 转化的受体系统
二、转化受体系统的类型和特性
2,不经过愈伤组织的受体系统 也称直接分化受体系统,指直接对外植体
3,外植体的类型和生理状态 只有处在细胞分裂的S期(DNA合成
期)的细胞才具有被转化的能力,这个 时期称为“转化的敏感期”。
能够进行活跃分裂的细胞组织,例如, 分生组织,形成层组织,愈伤组织等, 都是合适的转化受体组织。
31
第二节 转化的受体系统
四、影响系统转化效率的因素
4,外植体的预培养 目的是调整受体的状态,促进细胞分裂,提高
二、转化受体系统的类型和特性
1,经过愈伤组织的受体系统 1.2,两种形式的不同点
1)在用农杆菌进行转化时,前一种形式的 带菌培养的时间比较长,需要采用添加抗生素 的培养基在抑制农杆菌增殖的情况下诱导愈伤 组织的形成和增殖愈伤组织。
2)前一种形式的扩繁量较大,来自同一转 化事件的个体数目相对较多,转化体为嵌合体 的情况相对较少。
2,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通过遗传转化导入外源基因的目的是在保持

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ppt(共73张PPT)

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ppt(共73张PPT)

生根壮苗
其它方法
植物病毒感染法
花粉管通道法
电穿孔转化法 激光微束穿孔转化法
显微注射法
超声波介导转化法
多聚物介导法
浸渍法
电泳法 碳化硅纤维介导法
真空渗透法 圆球体法 等等
1.3 转基因植物的鉴定
遗传表型特征筛选 依赖于重组子结构特征分析筛选 核酸分子杂交分析 免疫化学分析检测 PCR筛选法
3.1 遗传表型特征筛选 常用的报告基因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 种质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由自然演化和人工创 造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 积累了由于自然和人工引起的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即
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
• 人类用以选育新品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 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是极其宝贵的自然
财富。
• 种质保存(germplasm conservation) : 利用天 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使个体中所含有的 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有高的活力,能 通过繁殖将其遗传特性传递下去。
拿大和中国。这四个国家种植了全世界 99% 的转基因作物。
• 目前,我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分别是耐储 存番茄、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抗病番木 瓜、转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
• 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只有抗虫棉和抗病毒木瓜。 • 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
通过繁殖将其遗传特性传递下去。
分化出苗
生根壮苗
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宫、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都能归入种质资源
之内。
这四个国家种植了全世界 99% 的转基因作物。

植物基因工程

植物基因工程
转基因制作方法给动物带来的危害 外源基因表达给动物带来的影响 动物转基因与农业动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转基因产品的生物安全性
思 考 题
1、简述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进行植物转基因的原 理。 2、植物转基因的方法有哪些?
3、用于药用蛋白大规模生产的高等哺乳动物受体细胞 是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其优势是什么? 4、如何实现在烟草中表达有活性的小鼠的免疫球蛋白? 请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予以说明。 5、如何评价基因工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色体上并得到表达,从而实现外源基因的转化。
三、农杆菌介导法
Ti质粒:根癌农杆菌体内的一个大的致瘤质粒。
当根癌农杆菌感染植物的时候,菌体本身并不进 入植物细胞内,而仅是Ti质粒中的一部分被称之为
“T-DNA”的DNA片段进入寄主细胞并插入基因组
中,T-DNA中的基因利用植物的酶系统进行转录
和翻译,其表达产物可诱发植物产生肿瘤。
整合到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并使其在后代植株中
得以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从而使受体获得新性状 的技术体系。
高等植物基因工程包括两个方面:
高等植物转基因技术,目的是农作物遗传性状 改良; 高等植物细胞基因表达技术,目的是小分子化
合物及蛋白多肽物质大规模生产。
目前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大豆、棉花、油菜、玉米。 我国自行研制的转基因作物:转基因耐储存番茄、 转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矮牵牛、抗病毒甜椒、抗病毒
一、转基因动物技术
1、动物基因工程载体: 质粒型表达载体 病毒载体 定向打靶载体
2、基因转移技术: 物理转染法 化学转染法 病毒感染法
二、转基因动物制备(略) 三、转基因动物的应用与未来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动物生物反应器 异种器官移植 基础研究

13看第十三章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

13看第十三章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
植物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
张志胜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Molecular Breed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 Tel 38297154 E-mail zszhang@
一是利用小孢子和卵细胞的单倍体培养,诱导出胚性细 胞或愈伤组织细胞,从而建立单倍体的基因转化受体系统;
二是直接利用花粉和卵细胞受精过程进行基因转化,如 花粉导人法、花粉粒浸泡法和子房微注射法等。
特点
A、利用单倍体遗传转化受体系统进行基因转化,避免了基因显隐性 的影响,有利于基因的充分表达,通过染色体加倍后即可使基因 纯合,缩短了目的基因纯合的时间,加快了转基因育种过程;
内容
一、 植物遗传转化系统概述 二、植物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三、 植物基因转化的方法 四、转基因植株的再生及其检测
一、 植物遗传转化系统概述
(general situation of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1、植物遗传转化(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是指利用重组 DNA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 细胞,外源基因与受体植物染色 体整合并稳定遗传和表达的过程 或技术。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是分子育种 的核心技术之一,已经成为培育 植物新品种的有效方法之一.
转化细胞的筛选和植株再生 转基因植株鉴定和目标性状鉴定
二、植物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植物遗传转化受体系统是指用于 转化的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途径 或其他非组织培养途径,能高效、 稳定地再生无性系,并接受外源 基因的整合,对用于转化选择的 抗生素敏感的系统(王关林和方 宏筠,1998)

植物组织培养:第十三章 植物遗传转化

植物组织培养:第十三章  植物遗传转化
• 在农杆菌侵染外植体前进行预培 养可以减轻伤害胁迫,调整细胞状 态。
• 接种时所用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 是影响转基因植株再生的关键因素 之一。
• 共培养:接种菌体后的外植体培养 在诱导愈伤组织或不定芽固体培养基 上,在外植体细胞分裂、生长的同时, 农杆菌在外植体切口面也增殖生长, 两者共同培养的过程称为~。
• Horsch等(1985)首创叶盘法,用根 癌农杆菌感染烟草叶片外植体,获得 了转基因烟草。
(一)生物学特性与转 化原理
1.生物学特性
• 根癌农杆菌将Ti质粒的DNA片 段、发根农杆菌将Ri质粒的DNA 片段导入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导 致植物发生冠瘿瘤和毛状根。
• 根据携带不同Ti质粒的根癌农杆 菌诱导的冠瘿瘤所产生的冠瘿碱类 型,将根癌农杆菌分为章鱼碱型、 胭脂碱型和农杆碱型三种根癌农杆 菌。
一、农杆菌介导法
• Ackermann(1977),Wullems等 (1981),De Greve等(1982)和Spano 等(1982)首先在烟草和马铃薯中由Ri质 粒和Ti质粒转化的细胞再生出植株。
• Zambryski等(1983)和De Block等 (1984)以及Horsch等(1985)分别报道 了用切去癌基因的根癌农杆菌和发根 农杆菌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形态正 常的转基因植物。
第十三章 植物遗传转化
• 植物遗传转化(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是指将外源基因 转移到植物体内并稳定地整合表达与 遗传的过程。
• 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植株原 位真空渗入法、电击法、聚已二醇法、 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法、激光微 束法、超声波法、生殖细胞浸泡法、 脂质体法
(5) Vir区基因的活化
•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受伤后,植物 细胞会分泌某些酚类化合物,这些 酚类化合物可诱导Vir区基因活化, 使农杆菌转化成为可能。

植物基因转化PPT课件

植物基因转化PPT课件
C、双元载体 • 利用两个载体分别提供T-DAN区域(卸甲的)和毒性功能
第20页/共29页
克隆载体
辅助质粒
共存于同一个农杆菌中,再由 农杆菌完成目的基因向植物基 因组的转移
第21页/共29页
四、其它DNA转化植物的方法
(一)原生质体转化 (二)基因枪 (三)整株植物转化 (四)叶绿体转化
第23页/共29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3、载体类型
B、共整合载体(Cointegratevectors)
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缺失了T-DNA上的肿瘤诱导基因的Ti质粒 一个中间载体(intermediate vector)组成 (一种在普通大肠杆菌的克隆载体中插入了一段合适 的T-DNA片断,而构成的小型质粒 )。
(二)、致瘤Ti质粒
200 kb
第5页/共29页
根癌农-250kb,以下几个功能区
• 致瘤区:合成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 冠瘿碱代谢区 • Ti 质粒转移区(tra):参与在不同农杆菌中的接合转移 • 毒性区(Vir):直接参与T-DNA的转移和插入植物染色体 • DNA复制区(Rep):参与Ti 质粒DNA复制
第6页/共29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三)、 T-DNA 的转化 1、T-DNA的结构 • 是Ti质粒中转移到植物细胞中的部分,内含冠瘿碱合成和植物
激素合成相关的基因 • A. tumefaciens 利用冠瘿碱作为生长的碳源 • 左和右边界
➢T-DNA的左边界和右边界是T-DNA 从Ti 质粒切开的位点 ➢边界包含25 碱基的重复元件 ➢只有右边界是转移所必须的,但在克隆载体中,均含有两个边界
第11页/共29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8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学习后的感受:
1.植物遗传转化受体?
2.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3.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4.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8 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8.1 植物基因转化的受体
所谓基因转化受体是指用于转化的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途径
8 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8.2 植物基因转化的方法 8.2.1 农杆菌介导法(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根 癌 农杆 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ce) 介 导 法是植物基因转化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其Ti质 粒 (Tumor-inducing plasmid) 具有将 DNA 整合到植物 染色体上,并使之与植物内源基因同步表达的能力。
8 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8 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8.2 植物基因转化的方法 8.2.1 农杆菌介导法(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8.2.1.2 Ti质粒的构建
8.2 植物基因转化的方法 8.2.1 农杆菌介导法(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8.2.1.2 Ti质粒的构建
( 3 )在去除的 T-DNA 区,增加至少一个可以在植物体内表达的 选择基因,以使转化细胞易于被检测出来。 (4)在T-DNA区外加一个可以克隆外源目的基因的多聚接口。 (5)在T-DNA区外加一个抗菌素基因标记质粒,该基因只能在细 菌中表达,而不能在植物中表达。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和技术PPT课件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和技术PPT课件
第35页/共56页
每外植体芽数 Shoots per explant
7 6 5 4 3 2 1 0
品种 variety
1.0mg/L 1.2mg/L 1.5mg/L 1.7mg/L 2.0mg/L
科 丰 6
科 丰 14
冀 豆 12
吉 林 35
铁 丰 29
无 腥 一 号 冀 黄 13
第36页/共56页
到目前为止,利用基因枪法已经在烟草、豆类和多数禾本科农作物、 果树花卉和林木等植物上获得转基因植株。
第41页/共56页
2、操作步骤:
(1)制备DNA微弹; (2)准备靶外植体材料; (3)DNA微弹轰击; (4)培养轰击后的外植体.
immature embryos
第42页/共56页
high osmotic media prepare calli
2.直接分化再生系统
外植体材料细胞不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阶段,而 是直接分化出不定芽形成再生植株。 优点:周期短、操作简单,体细胞变异小,遗传稳定; 缺点:材料局限,转化率低。
第24页/共56页
3.原生质体再生系统
原生质体恢复细胞壁具有分化再生能力,是应用最早 的再生受体系统之一。 优点:高效、广泛地摄取外源DNA或遗传物质,获得基因 型一致的克隆细胞,所获转基因植株嵌合体少,适用于多 种转化系统; 缺点:不易制备、再生困难和变异程度高。
• 现将这三大类系统的载体、转化原理、转化方法和 受体细胞等归纳如图4-1。
第5页/共56页
第6页/共56页
一、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的分子机制 • 农杆菌介导法需要具备的条件 • 农杆菌介导法的基本流程
第7页/共56页
(一)根癌农杆菌介导法的分子机制

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植物

第十三章转基因植物第一节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成功获得转基因植物以来,植物遗传转化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基因工程技术日新月异。

在近20年时间内,已经有35个科的120多种植物转基因获得成功。

世界上有45个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已超过25 000例,涉及60种作物的10类经济性状的改造(雷茂良,1998)。

至今,全世界部分国家的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生产并商品化是在1996年左右。

目前,发达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比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主要集中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墨西哥,其中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

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近5 260.6万公顷(其中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接近3/4),比2000年增加19%,比1996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30倍。

总之,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美国,转基因作物现已成为其农作物的主流。

据估计,2002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占美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32%,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大豆总种植面积的74%,而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已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71%。

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类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等,这四类作物占全部转基因植物的86%,其中有75%种植在北美。

就转基因作物的性状而言,主要有抗除草剂、抗虫、抗病等几类。

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较多的是抗除草剂大豆(占转基因植物总面积的40%)、抗虫玉米(占23%)、抗病烟草(占13%)、抗除草剂油菜(占10%)、抗虫棉花(占8%)、抗除草剂棉花(占3%)。

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一些转基因植物也已商品化。

到2000年底,我国抗虫棉种植面积达37万公顷,减少农药用量达80%左右。

这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国转基因方面研究的发展速度在加快。

第二节转基因在作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一、抗虫二、抗病毒三、抗病四、抗非生物胁迫五、抗除草剂六、改良作物品种七、改变花的颜色和形状八、转基因植株作为生物反应器第三节植物转基因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例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推动了植物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目的基因的分离与克隆、转化手段的创新、检测方法的改进以及转基因表达与遗传稳定性的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植物遗传改良讲义共75页word资料

植物遗传改良讲义共75页word资料

植物分子育种第一章植物分子育种技术概论常规育种虽然在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它存在着局限性:一是遗传物质的转移难以突破生物学隔离的障碍,使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二是由于基因连锁的困扰,又不易收到理想的育种效果。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生物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虫和抗逆能力等方面展示了诱人的灿烂前景.第一节植物分子育种的概念和特点一、植物分子育种的概念植物分子育种是近代开创的育种新途径,大量实践证明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分子育种是指分子水平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周光宇研究员指出,植物分子育种可概括为两个层次的工程技术:1.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入欲改良的植物受体细胞,使其后代发生变异,从中筛选出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或符合需要的有价值的新类型,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

2.分离目的基因,构建重组分子,导入需要改良的植物受体细胞,经过培育,筛选出获得了目的性状,且综合性状优良的后代,育出新品种。

狭义的分子育种指的是第一层次的分子育种。

二、植物分子育种的特点1.遗传物质的转移突破生物学隔离的障碍打破物种分类的界限,充分利用自然界丰富的遗传资源,使遗传物质能在不同植物间,甚至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充分活化各物种的遗传基础,为创造新的生命类型奠定广泛的基础.2.无需经过细胞、原生质体离体培养(甚至不需离体培养)(针对狭义的分子育种来说)利用整体植株的特定细胞进行外源DNA或基因的转移,如卵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细胞,抑或幼胚,幼苗、芽丛分裂旺盛的细胞,它们随着整体生长发育的进程而完成外源DNA或基因的导入、整合与转化过程。

无需经过细胞、原生质体离体培养,转化诱导,形成再生株植等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培养流程。

3.适应面广: 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均可运用这项技术达到品种创新与改良的育种效果。

植物遗传转化

植物遗传转化

从1986年首批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
,至今国际上已有30个国家批准数千例转基因
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的植物种类有40多种 。主要包括延熟番茄 , 抗除草剂的玉米、棉花 、大豆和油菜,抗虫的马铃薯、棉花和玉米,抗 病毒的西葫芦、南瓜和番木瓜 , 雄性不育的玉 米和莴苣 , 以及改变油脂特性的油菜和大豆等 。

优点: 不受宿主范围的限制 操作简便 成本底 缺点: 一般只适用于原生质体的转化,而原生质体 再生植株并不容易,转化效率低; 再生植株常不可育或形态异常、多拷贝插入等 现象。
• 花粉管通道法 利用开花植物授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直接将 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卵、合子或 早期胚胎细胞,实现目的基因的转化。 步骤: 1)去除花冠; 2)用微量注射器从断面沿花柱中轴插入子房长度的约 1/4处,再退回2毫米左右; 3)注入含外源目的基因的缓冲液; 4)正常管理,收获种子, 经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
转基因块茎中花色苷含量分析
一种基于同源重组构建多基因双元载体的方法张兴国按目的基因导入位置细胞核叶绿体按启动子的类型组成型启动子特异性启动子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基因枪法电击法注射法化学药剂诱导转化花粉管通道法根癌农杆菌ti质粒转化系统外植体农杆菌共培养芽诱导抗生素筛选生根培养植株再生分子检测转基因植株获得技术特点

整合后外源基因结构变异小
操作简便等优点

该技术已成为转化成功最多的一种转化方法
• 基因枪法(particle gun) 又称微弹轰击法 (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或 particle bombardment) 。 该法借助高速运动的金属 粒子将附着于其表面的核 酸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外 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核后 整合到染色体组,然后通 过组织培养再生出完整个 体(植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的受体材料是: 细胞既要能有效地接受外源目的基因,还应由单细胞分化
再生植株,减少假阳性植株和嵌合体。目前常用的外植体有原生 质体、悬浮细胞、愈伤组织、胚状体、叶圆盘、叶片、茎段、下 胚轴、无性胚等。
其次,受体材料的特性,包括受体材料的生理状态,受体 的再生能力和再生途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发生等。
但建立良好的细胞悬浮系受植物基因型的影响较大,且耗时 较长,一般需要3~6个月时间。同时随着继代培养时间的延长, 胚性悬浮细胞的再生能力会逐渐丧失,并导致突变体的产生。
五、胚状体 体细胞胚发生具有数量多、速度快、结构完整、再生率高
等优点,同时体细胞胚的产生起源于单细胞,能在突变体育种和 基因重组育种中克服嵌合体现象。体细胞胚受体体系的特点是: 1.发育成胚状体的胚性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特性和接受外源目的 DNA的能力,是理想的基因转化的感受态细胞,同时这些胚性细 胞繁殖量大,同步性好,转化效率高细胞如花粉粒、卵细胞等为受体细胞进行
基因转化的系统叫生殖细胞受体系统,也称种质系统。 目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建立生殖细胞受体系统。
1、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通过诱导 出胚性细胞或愈伤组织,获得单倍体植株,建立单倍体的基因转 化受体体系。 2、直接利用花粉和卵细胞受精、发育过程进行遗传转化,如花 粉管通道法、花粉粒浸泡法、子房注射法等。
第十三章
植物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第一节 植物基因转化的受体体系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优良目的基因整合
到植物的基因组中,并使其得以表达,从而获得具有新的遗传性 状的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基础是良好的受体体系,因此,建立了 高效稳定的受体体系,才能进行植物转基因的操作和应用。
植物基因转化的受体体系是指将用于基因转化的外 植体---利用组织培养途径或其它非组织培养途径,建立高 效、稳定并能接受外源基因的整合以及对转化筛选抗生素较 敏感的再生系统。良好的基因转化的受体体系的建立是成功 实现观赏植物遗传转化的基础,而合适的转化受体体系要有 高效稳定的再生能力。
三、原生质体 在进行植物遗传转化之前要尽可能选取与母本遗传一致的
外植体来建立有效的再生体系。原生质体是植物遗传转化中应用 最广的、理想的受体材料之一。
特点有: ①去除了细胞壁的阻碍,能够直接高效地接受外源DNA并整合到 染色体上。
②原生质体生理生化特性几乎一致,便于在相对均匀、稳定的同 等条件下实现目的基因的表达、转化、鉴定。 ③原生质体经过培养易于形成基因型一致的细胞系,较易避免嵌 合体的产生,性状也易纯化且稳定遗传。 ④受体体系可适合于多种转基因方法。
2.胚状体的发生是单细胞起源,因此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嵌合 体少。 3.胚状体具有两极性,即在发育过程中能同时分化出芽和根, 克服了某些植物由不定芽难以生根的缺陷。
4.与植物器官再生方式相比,胚状体发生速度快、数量多、结构 完整、再生率高,胚状体个体间的遗传背景一致,不容易产生变 异,使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好。 5.与周围细胞存在隔离区,和培养物没有维管束联系,容易从培 养物上剥离。 6.利用胚状体可生产人工种子。
二、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受体体系是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获
得再生植株而建立的受体体系。 ①由分生细胞组成,易于接受外源目的DNA,转化效率较高。 ②繁殖系数迅速增加,可以获得大量的转化植株。 ③适合于通过直接分化难以获得再生植株的植物和相应的外植体, 特别是单子叶植物和木本植物。
愈伤组织通常是由多细胞组成的,易产生嵌合体;同时获 得的再生植株无性系变异较大,外源基因整合的稳定性较差。
(二)植物病毒法 植物病毒作为潜在的转化载体,具有易于浸染、拷贝
数多和启动外源基因表达能力强的特点,因而引起人们的极 大兴趣,其中最有希望的是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已有 实验证明它能进入宿主细胞并得以扩增及传播。
二、DNA理化转移方法 不依赖于农杆菌载体和其他生物媒体,将经过特殊处理
的裸露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细胞,实现基因转化的方法叫 DNA直接导入的转化,该转化技术根据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和化 学法2种。物理法是基于诸多物理因素对细胞膜的影响,或通 过机械损伤直接将外源DNA导入细胞,;化学法借助于特定的 化学物质诱导DNA直接导入植物细胞 。
生殖细胞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特点有: ①生殖细胞再生能力强,接受外源目的基因的能力也强,转化效 率高。 ②生殖细胞是单倍体细胞,转化的基因无显隐性影响,能提高外 源基因的表达效率,有利于性状的选择。通过加倍后能获得纯合 的二倍体。 ③跟传统的育种技术结合,能缩短复杂的育种纯化过程,简化种 质创新程序。 ④易于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植株。
但原生质体的培养技术要求高、过程复杂、周期长,获 得再生植株的频率较低;同时原生质体培养形成的细胞无性系变 异强烈,再生植株变异频率较高,限制了原生质体作为遗传转化 受体的应用。
四、悬浮细胞 基因转化的受体体系的特点是:
①生长迅速,重复性好,易于接受外源DNA,转化效率较高。 ②悬浮细胞主要是由单细胞、小细胞团组成,可有效克服转基因 植株中存在的嵌合体现象。 ③悬浮细胞培养条件易于控制,便于进行转化体的筛选。
再次,适宜的诱导和筛选条件,如培养基种类和组成, 筛选剂种类、浓度,筛选时间等都会影响到转基因细胞的分 化和抗性植株再生。
最后,观赏植物基因转化的受体体系要有较高的遗传 稳定性,要求受体系统在接受外源DNA后不应影响其正常的 生长、分裂、发育、分化,并能稳定地将接受的外源DNA遗 传给后代,尽量减少变异。
第二节 植物基因转化的方法
一、载体转化方法 (一)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根癌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 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细胞中分 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可转移的DNA (T-DNA), 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 因组中,而T-DNA插入外源DNA片段并不影响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