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打印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学习重点:1、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课文背诵。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资料链接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们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
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自主突破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一箪( )食,一豆羹( ) ⑵故不为苟得也( )⑶蹴( )尔而与之⑷乞人不屑也( )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6)所恶有甚于生者。
( )1.⑴dānɡēnɡ ⑵ɡǒu⑶cù ⑷xiè ⑸bì (6)wǜ2.文学常识填空:《鱼我所欲也》选自,本文着重谈论当生命与大义不可兼得时应的中心论点。
你所知道的出自《孟子》的成语有、等。
2.《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明察秋毫缘木求鱼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故不为苟得也()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蹴尔而与之 (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3.⑴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⑵假如,假使。
⑶用脚踢。
⑷天性,天良。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4.①“辟”通“避”,躲避。
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九课《鱼我所欲也》精品导学案word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9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与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感受《鱼我所欲也》的议论题材,品味《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3、把握古人熟练使用各种论证方法,设喻说理的方法,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4、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他的“性善论”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人有四种“本心”,分别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也是“四书”之一,“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故不为.()苟.()得也(2)死亦我所恶.()(3)故患有所不辟.()也(4)一箪.()食,一豆羹.()(5)蹴.()尔而与之(6)乡为.()身死而不受(7)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重点实词。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年级:九学科:语文准印:学科挂点领导签字:课题:《鱼我所欲也》三课时导学案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备课组长签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通过学习,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一)导入: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二)展示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通过学习,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自学互动一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2、注意朗读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齐读课文。
4.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四、课堂检测《同步练习册》1、2、3、4题第二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资料助读(一)、“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选自《孟子》,是孟子表达自己观点和道德观念的一篇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鱼和熊掌的选择,引出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古代散文的佳作。
在教材中,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本文涉及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也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的生僻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的理解和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针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式的问题。
3.针对重点: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查阅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僻词汇和句式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疑问。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讲解与示范: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背景知识】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鱼我所欲也》○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2,舍鱼而取○3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4于○5生者,故不为苟得○6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7有所不辟○8(bì)也。
如使○9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10何不用也○11?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12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1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14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15耳。
一箪○16食,一豆○17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18,行道之人弗受;蹴○19尔而与之,乞人不屑○20也。
万钟○21则不辨○22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23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2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6,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27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8。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鱼我所欲也精品导学案(部编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9课鱼我所欲也目标梳理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2)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3)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植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今义:增多)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今义:已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动词,是)(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6)文言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九课《鱼我所欲也》是《红楼梦》中的一篇诗词,诗中描绘了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对鱼的描述与欣赏,以及对自己所追求的快乐的思考。
本课将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意识。
一、导入1. 引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含义进行猜测。
2. 激活思维: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以及自己追求快乐的方式。
二、课文学习1. 教师朗读课文,并向学生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背后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1.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为什么用“此鱼与我何殊”来形容鱼的态度?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寓意?(2)诗词描绘了对鱼的赏析,从中可以领悟到什么样的观念?(3)诗中的“欲”字有何深意?它与现代人对于“欲望”的看法有何不同?(4)诗人通过这首诗词传递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学生按小组展示自己的解答,并进行互动讨论。
四、拓展延伸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在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取舍和平衡。
2. 说明文导读:教师给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如何追求内心真实快乐”的说明文,并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真正源泉。
五、课堂小结1. 学生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对诗词中心思想的理解。
2. 教师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回顾课文中的主要思想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以及如何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诗词,并品味其中的美妙,形成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欣赏古代的诗词之美,而且还能通过诗词咀嚼其中蕴含的哲理,引领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意识。
同时,学生也被引导思考如何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美的感知能力与情感共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学生版-导学案.doc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
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一、新课导入......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不为苟得也(wéi ) 所恶(wù) 箪(dān ) 不屑( xiè)羹(gēng ) 蹴(cù) 为宫室之美(wèi ) 不辟(bì)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重点词语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 与:给予。
5.妻妾之奉 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二)通假字 1.“得”通“德”,感恩、感激。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辟”通 “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
(三)古今异义1.可以 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 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 古:带来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 wèi,介词,为了、对,向。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乡为身死而不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结合原文把握内涵边讨论边明确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三、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一)贵阳市(09贵州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引导语:关于初三语文《》导学案的范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应体现学、议、评、练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2、作者作品简介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附“四书”:《》《》《》《》)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然后师进行议和评。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2)、重点词解释1、本心:2、患:3、辟:通,4、箪:。
5、蹴:6、得:通7、乡:通8、何加: 9、恶:10、辩:通 11、义: 12、勿丧: 13、万钟:14、贤者: 15、苟得:(3)、重点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知识拓展:(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
(二)《孟子》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
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
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
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1)不为.( )苟得也(2)为.( )宫室之美为.( )之(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古今异义⑴可以古:( )今:能够⑵是古:( )今:判断动词⑶豆古:( ) 今:豆子⑷钟古:( )今:计时器具⑸加古:(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3.一词多义⑴而:呼尔而与之。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背诵。
重难点1、学习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判断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分、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
知识链接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中庸》、《大学》一起并称四书。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任务一、初识课文,详解字词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的加点字。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二者不可得兼()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凡可以得生者()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A、对学(2')检查自研任务一成果B、群学(3')小组长主持: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一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C、汇报性展示(10')教师主持,组与组之间PK抢答,看看哪一组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强任务二再读课文,译文断句1、给下列句子断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字,战国时邹人。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
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③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舍生取义”的内涵。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逻辑严密的特点。
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生活中践行“舍生取义”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欲”“得”“恶”“患”等。
(2)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论证来阐述这一观点。
2、难点(1)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2)将“舍生取义”的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当代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背景《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两人进行过多次辩论,《告子》记录的就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四、课文预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所欲:(2)得兼:(3)有甚于:(5)恶:(6)患:(7)辟:(8)如使:(9)何不用也:(10)由是:(11)是故:(12)非独:(13)勿丧:(14)箪:(15)豆:(16)羹:(17)呼尔而与之:(18)蹴尔而与之:(19)万钟:(20)何加:(2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3)乡为身死而不受:(24)已:(25)本心: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
五、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字,邹人,战国初期、。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二.课文听读
听读课文,要求:
1. 听准字音;
2. 分清句读。
三.探究课文
课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有这种本性,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课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翻译: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
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思考:
第一段探究
1、“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2、在孟子看来,有什么事情会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呢?不躲避灾祸的结果是什么?
3、由此看来,作者在此论述的观点是——
4、第5句“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
”是从面论证中心论点。
5、“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意思是什么最重要?
6、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
7、第6、7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论证的角度是——
8、“这种本性”是指什么?
9、“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
10、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
11、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12、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
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第二段探究
1、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拓展练习
1.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用一句话概括)、道理论据。
2.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孟子:义我所欲也( )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五.结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