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原理、规律(正式版 视导课 2017.9.11))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
四、昼 夜 长 短 的 变 化 规 律 (以北半球为例)
• ①.北半球夏半年(3.21-9.23):昼长夜 短,纬高昼长,极昼。
• 二分日(3.21或9.23):全球各地昼夜等 长
• 北半球冬半年(9.23-3.21):昼短夜长, 纬高昼短,极夜。
• ②.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五、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北印度洋海区
夏 季
顺时针方向
九、洋 流 的 分 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 针;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 (气旋型); 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冬季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西风漂流:南半球中纬度西风漂流横贯三大 洋
• 2.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 3.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 4.弯曲方向受海陆分布、寒暖流、山地(焚 风效应)、盆地、地形起伏的影响;闭合 状:受山地垂直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 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九、洋流的分布规律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共5个,南半球3个,北半球2个) -----反气旋型(北顺南逆、(大洋)东寒西暖)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且手掌朝上。其余四指指尖的方向与原 运动物体的方向一致,大拇指表示偏转 后的方向。)
课堂演练:找出北半球水平气流的正确运动轨迹
气流的原方 向
√A
B
D
√C
实际运动轨迹
判断偏转方向可以 用手测法:
1:手心朝上,四 指是物体的原运 动方向,大拇指 指向是物体受地 转偏向力后的实 际运动轨迹
第二部分 第一讲 技法四 利用地理规律
(2)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位于同一纬度,但是其气 研究表明, 研究表明 乙两地虽然位于同一纬度, 候类型差别很大, 候类型差别很大,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B.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
A.下垫面 下垫面 C.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解析: 解析:第(1)题,当黄赤交角变为 °时,甲地的气候类型 题 当黄赤交角变为0° 不存在,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甲地的气候类型 不存在, 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纬 ° 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至40° ° 大陆西岸,进而判断甲地位于北半球。第(2)题,甲、乙两 大陆西岸,进而判断甲地位于北半球。 题 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 原因分别为受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的影响, 原因分别为受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因此造成 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答案: 答案:(1)A (2)C
1.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 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常见的地理规律主要有: 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常见的地理规律主要有: (1)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 (1)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 分布规律 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 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 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 在南极大陆,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份的撒哈拉沙漠 月份的撒哈拉沙漠)。 在南极大陆,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的撒哈拉沙漠 。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第一章:地球地球运动的成因和规律地球自转轨道 赤道平面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平面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 8、五带分布规律第二章:大气大气运动的成因:冷热不均——〉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高 低———— ———热 冷 低 高 ———〉水平运动(风)高 低 (热力环流)(风) ————— 低 高气候的成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气温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降水季风环流地形——气温、降水下垫面状况海陆分布——降水 (1)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基本规律:1、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2、晨昏线的变化规律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5、极昼极夜范围的时空变化规律6、某日正午太阳高度的随纬度(空间)变化规律7、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随季节(时间)变化规律气温变化 最冷月>15°C 最冷月0-15°C 最冷月<0°C 最热月<10°C 最热月<5°C 特点全年高温冬暖夏热冬冷夏热冬寒夏凉全年严寒(2)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方向 降水情况 水 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 多平 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 少 运 由海洋吹向陆地 多大气运动 动 由陆地吹向海洋 少垂直 上升 多运动 下沉 少(3)以北半球为例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 气温特点 +降水特点 气候类型(4) 世界气候分布的规律西岸 内陆 东岸极地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 少雨 全年多雨 冬雨夏干 全年少雨 夏季多雨 全年多雨终年 寒冷 冬暖夏凉 冬冷夏热 终年 高温西风带副 热 带 高气压带 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受 季 风 影 响 地 区10、世界13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第三章:水(1)水循环的成因和原理: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即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和重力能水汽输送凝结 降 蒸水 发地表径流陆地 地下径流 海洋 (2)洋流的成因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1).风海流 在盛行风吹拂下,表层海水随风漂动,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地方时计算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探FI界线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白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丨1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①判断地球白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己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 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 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 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哎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 00, 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 00o 如右图A为00: 00, B为12: 00o③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考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 II (夏至II);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 口: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学法:学生学习要求:能把下列的规律原理用图画出来:画要点、画过程、画动态 ※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 ※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为不同纬度的昼夜变化弧)(图3)※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图4) ※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 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图4图3图2图126° 27° 28° 图7气温太阳辐射12 14 图5AB DC高度Km20 气温℃40 60 80 100 -100 100 50 -50 0 图6值方向弯曲。
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 ~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探究背诵)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一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1、经纬度变化规律2、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4、四季变化规律5、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6、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7、气压垂直变化规律8、大气运动规律9、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10、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11、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12、洋流分布规律13、火山地震分布规律二高考中常考的地理原理有:1、大气热力作用原理2、热力环流原理3、水循环原理4、板块构造原理5、地质作用原理6、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原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高考地理中异常重要的原理)自然地理要素包含:大气、地貌、水、生物(植被)、土壤;在选修二中则用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来说明通过画图掌握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①洋流模式图②洋流分布图③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图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⑤冷锋和暖锋的侧视图⑥锋面气旋图⑦热力环流成因图、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图⑧气候类型分布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⑩太阳光照图的侧视图、俯视图、变式图、二分二至图等。
高三地理重要原理和规律
高三地理重要原理和规律
哎哟喂,各位高三的同学们,今儿咱来摆摆龙门阵,说说这高三地理里头的重要原理和规律。
咱们得用四川话、陕西话、还有北京话,混合着来,看看这地理知识能不能整得更明白点。
四川话版:
说起地理啊,咱们得先从这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开始说起。
你晓得不,地球每天都在自个儿转圈圈,就像咱们四川的串串香,一圈儿接一圈儿,这就是自转嘛。
而公转呢,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跟咱们过年围着桌子转一样,大家团团圆圆的。
这两个动作啊,把地球的时间和季节都给搞出来了,真是神奇得很!
陕西方言版:
再来说说这大气环流。
你晓得不,这大气就像咱们陕西的面条一样,长长的、弯弯的,流动得可欢实了。
这些气流啊,有时候从南边吹过来,有时候从北边吹过来,把天气搞得一会儿热一会儿冷。
咱们得搞清楚这些气流是怎么流动的,才能预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备。
北京方言版:
还有啊,这水循环也是地理里的一大重点。
你看那江河湖海,都是水在流动。
太阳一晒,水就蒸发成水蒸气,升到天上就变成云了;云一多,就下雨或者下雪,水又回到地上。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咱们得明白这个循环是怎么运作的,才能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怎么分布的,怎么利用的。
总之啊,地理这学科虽然知识点多,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学,用脑去想,就
一定能整明白。
就像咱们吃串串香、吃面条、喝水一样,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掌握了规律,就能吃得开心,喝得畅快。
所以啊,同学们,加油学地理吧,将来走遍天下都不怕!。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自然地理过程原理与规律一、地球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宇宙环境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液态水。
㈡、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㈢、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1)总体特征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3°—35°之间,高值的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位于四川盆地。
北纬30°—40°地区,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
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2)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㈣、地球运动的特征㈤、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① 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 太阳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成90º;③ 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 时,切点的纬度为70º´N 或70ºS 。
自然地理必须懂得的基本原理、规律
⾃然地理必须懂得的基本原理、规律⼀、地球运动相关规律1.地球⾃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1)地球⾃转的线速度由⾚道向两极递减,⾚道最⼤,两极为零;⾃转⾓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速度均是在近⽇点(1⽉初)最快,远⽇点(7⽉初)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意图由于黄⾚交⾓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3.正午太阳⾼度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
具体规律是:春秋分⽇——由⾚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阳⾼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纬度,正午太阳⾼度随季节变化⽽变化。
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度就⼤;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度就增⼤,(即近⼤远⼩规律)。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昼越长;另⼀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缩⼩的过程。
5.太阳视运动规律(1)太阳升落的⽅向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道时,全球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2)正午太阳⽅位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北⽅;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
(3)⽇影的朝向及影长⽇影朝向与阳光来向相反;太阳⾼度越⼤,⽇影越短,直射点影长为零;正午⽇影最短,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影朝正北;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影朝正南。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地球的公转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气温的水平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大气的热力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研究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要分析各个地理教学要素的功能和它们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即以教学要素和条件为一方,以教学效果为另一方研究它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关联程度。
(一)影响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关系地理教学过程受社会发展的制约,依赖于社会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需要与提供的可能条件。
几十年来地理教育目的的不断明确,教学任务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重视这一关系要从地理教育适合我国国情出发,使教学尽可能地通过高效率培养合格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教学中师生关系良好是教学效果良好的基本条件,教师按社会要求起主导作用,学生以促进个性身心发展体现出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多过程、多种媒体地启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达到地理教育目的。
地理教学过程与教师水平的关系,与学生身心发展、认识特点的关系将分别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两章中论述。
地理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本身基本因素的关系,表现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协调其德、智、体、美、劳的基本关系,使之自身的知识水准、认识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等得到综合发展。
教学调整是为了取得培养学生的整体效果,实现教学总目标,每一个局部的调控都应向着这个方向运行。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文、表、图结合的规律地理教科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体,是教与学两系统的双重工具,它由文字、图表和地图三部分组成。
三者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空间性的教学作用起点不同:文字对地理事物进行线性论述;图表对地理环境进行二维描述;地图被认为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对地理事物和环境进行区域空间的三维精确记录。
因此,地理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时应将三者结合,并且有效地利用地图,以确保良好的教学起点。
地图不但是良好的教学工具,而且有着很大的教学潜力。
地理环境往往是宏大的,无法被搬进课堂让学生直接观察。
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讲解
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讲解需要理清的几个地理概念【自然地理】自然地理,这一部分看起来很难,其实只要你用心去弄懂后,是很容易得分的。
也许你会说,操作起来不容易。
其实高中自然地理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多,多做一些题目,多看一看地图,再把地球自转,公转,太阳直射点,这几个关系弄清楚,慢慢的就会融会贯通了。
【人文地理】再次是人文地理,这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要背,当然背要讲究技巧的。
要联系分散来背。
比如以河流为例。
你首先要记住世界上的主要河流。
再去记住他们的主要支流,以及记住河流的形状以及河流的经纬度,然后记住河流的沿线情况,这有这样以点带面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做题的时候才不会孤立的看问题。
【区域地理】区域地理这一部分就要你熟读地理。
把一些标志性的东西记住,主要解题时,就是要从图中找出这些可以判断地区的标志性东西。
比如河流、海峡的形状,岛的摸样。
平时的时候也要多熟悉一下地图册,把地图多角度的来看。
【地图册的学习】我发现很多同学地理之所以考不及格或者是考不到一个满意的分数,很大部分是因为对地理地图很生疏,一些洋流的流向,以及区域的形状都不能马上反映,甚至连一些主要国家的首都都不知道。
这完全是对地图册不熟悉的结果。
我建议大家可以结成兴趣小组,那一本地图册来不断的考大家,最后要能够画出主要图形出来【解题方法】在这里我不说那些已经耳熟能详的方法了,要善于从题干和选项中找答案,尤其是选择题,因为答案必然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又是单选,往往可以先用排除法得到信息,然后再在这个信息的帮忙下去解答其他问题。
至于题干上面的有用信息就需要你平时做题,看图所培养出来的敏感性,判断出这道题考点是什么,盲点是什么,这样解答出来就不成问题了。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网友1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行星绕外边;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①。
①温,适宜的温度。
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特点赤道略略鼓,两极稍扁平。
自西向东转,时间始变迁。
第四章基本地理规律
第二节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大气与水文的相互影响
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我国南方地区 的河流,冬季没有结冰期,这是因为秦岭——淮河以南为 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零度以上;亚马逊河流 量大且稳定,水位变化小,这是因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 高温多雨,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
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湖泊众多的长 江中下游地区,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小;西北内陆地区 因地表水缺乏,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
第二节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大气与生物的相互影响 气候影响生物:不同气候条件下发育子与之相对应的
植被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中 海式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从沿海向内陆,植被由 森林——草原——荒漠。
生物影响气候:植树造林对大气的水、热状况有何影 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自然带从沿海向 内陆的更替
温带森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
◊概念及辨析 ◊ 形成机制 ◊ 海陆梯度地带性的表现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
(一)概念及辨析
概念: 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
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
辨析: “经度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性”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
(二)形成机制 ◊ 水汽输送差异:从海洋到内陆,水汽输送越来
地点
东部沿海地 区
景观类型
温带常绿阔 叶林
植被
土壤
净初级生产 力/g.m-2.a
栎、槭、椴、 棕色森林土、 1200 桦、杨等组 灰棕壤、褐 成的杂木林 色土
黄河河套地 温带草原 区
丛生禾本科 栗钙土、淡 500
草类
栗钙土
新疆塔里木 温带荒漠
高考地理提分学习规律,十种地理思维方法
高考地理提分学习规律一、地理形成的因果规律。
在地理课中我们通过阅读观察就会发现,地理事物的形成规律、因果依属关系普通存在。
我们要善于启迪学生通过由因导果、由果索因的方法,具体总结它们的因果规律。
例如自然资源,其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受地矿规律的制约。
由于成矿是在地质时期中的岩浆活动或地表物质的分异过程中进行的,因而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岩浆活动或与地理环境的特点有关:有色金属总是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和石油总是分布在沉积岩地区。
农业资源分布也具有地理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受地表水热条件的影响,受自然界水平分异规律的支配,在不同的地带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善于分析地理成因、因果规律,就能巩固分布知识、避免死记硬背,掌握知识时就会得心应手。
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气中,饱和水汽、动力和凝结核是兴云致雨的必备条件。
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规律是:上升气流或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易于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或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少。
不难理解,在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终年以上升气旋为主,形成赤道多雨带和温带多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少雨带,终年以下沉气流为主,则形成副热带少雨带和极地少雨带;西风带来充沛降水,信风则往往使天气晴燥;暖温气流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稀少;气旋过境时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过境时天气晴朗等。
这些规律的形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必然的识记条件。
二、地理分布的规律。
地理教学的主要一条是研究地表一定空间位置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在地理教材中,分布的知识诸如段区和自然区的分布、人口和民族的人口的分布、地形和矿产的分布、气候和河湖的分布、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交通和城市的分布、工业和农业的分布,都各自显示出地理的规律性或地质的规律性,是地理特征的具体内容和依据,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充分运用好地图,这是掌握地理分布规律和识记知识的最好方法。
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
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纷纭繁复的,但它的发生、演化和分布是有肯定规律的。
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
只要掌控了这些规律,那么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深化及其应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学起来也就简单得多了,下面就其所探讨的规律性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地理形成的因果规律。
在地理课中我们通过阅读观测就会发觉,地理事物的形成规律、因果依属关系一般存在。
我们要擅长启迪同学通过由因导果、由果索因的方法,详细总结它们的因果规律。
例如自然资源,其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受地矿规律的制约。
由于成矿是在地质时期中的岩浆活动或地表物质的分异过程中进行的,因而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岩浆活动或与地理环境的特点有关:有色金属总是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和石油总是分布在沉积岩地区。
农业资源分布也具有地理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受地表水热条件的影响,受自然界水平分异规律的支配,在不同的地带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擅长分析地理成因、因果规律,就能巩固分布知识、避开死记硬背,掌控知识时就会得心应手。
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气中,饱和水汽、动力和凝聚核是兴云致雨的必备条件。
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规律是:上升气流或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易于凝聚,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或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聚,降水机会较少。
不难理解,在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终年以上升气旋为主,形成赤道多雨带和温带多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少雨带,终年以下沉气流为主,则形成副热带少雨带和极地少雨带;西风带来充足降水,信风则往往使天气晴燥;暖温气流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稀有;气旋过境时涌现阴雨天气,反气旋过境时天气晴朗等。
这些规律的形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必定的识记条件。
二、地理分布的规律。
地理教学的主要一条是讨论地表肯定空间位置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在地理教材中,分布的知识诸如段区和自然区的分布、人口和民族的人口的分布、地形和矿产的分布、气候和河湖的分布、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交通和城市的分布、工业和农业的分布,都各自显示出地理的规律性或地质的规律性,是地理特征的详细内容和依据,老师和同学肯定要充分运用好地图,这是掌控地理分布规律和识记知识的最好方法。
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地理原理规律概括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全部纬线都是相互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全部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区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区分20 °W 往东至 160 ° E 为东半球, 20 °W 往西至 160 ° E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区分南北纬 30 °之间为低纬度,30 ° -60 °之间为中纬度,60 ° -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率尺大小与图示范围同样图幅,比率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率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确实定①一般状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一样日期的分界限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限为地球上的“今日”,往西至日界限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系统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由①比较稳固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合,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批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①新月(阴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子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彻夜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子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 1 恒星日,即23 时56 分4 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他各点均为15° / 时;线速度:1670COSФkm/h);④地理意义( a.日夜更替,周期为 1 太阳日,即24 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原理:
(主要关注“为什么”的问题 )
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 指的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的基础的规律。 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地理规律: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更多强调 地理事象的表现,主要在于“应用”。
主要包括: 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 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包括运动特征、 ( 2 )地理演变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随时间、 ( 4 3 )人地关系规律:人地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地理结构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间的 (1)地理分布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在空间、 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 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 的规律。 必然联系的规律,具体体现在区域的相似性与差异 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 (可理解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和演变等方 势。 性,即区域地理特征。 的必然联系。 面的知识 )
知道掌握篇
必修1(自然地理)
主要内容
行星地球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水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运动的
主干知识 地球运动 大气运动 水体运动 地壳物质运动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蕴含最典型的地理 知识循环理论: 水循环、地壳物质 循环、生物循环、 大气环流
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
命题角度新颖者,有特别惊喜哟
二、深化理解原理、规律
比尔卡班巴(Vilcabamba), 意为“神圣的平原”,是南 美赤道国厄瓜多尔南部小镇, 为世界著名的长寿之谷,小 镇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近大 陆分水岭的山谷中,面临太 平洋,海拔为1500米,终年 气温为18℃—24℃,湿度 68%,无季候风,小镇风景 秀丽,常见清澈溪流,溪中 富含镁、钙等营养元素。当 地居民以玉米、芋头、豆类、 芋艿,营养价值丰富,为多年生块茎湿生 小米等为主食,肉食少;没 草本植物,叶盾形肥大,株基部缩茎可累 有代步工具;没有机器劳动, 积养分肥大呈肉质球,即“母芋”,母芋 老少脚力惊人,喜欢劳动, 生“子芋”,子芋生“孙芋”。芋艿性喜 无金钱概念。 温和湿润,生长适温20℃以上;为短日照 草本,较耐荫,具有水生性,不耐旱,对 土壤适应性广。
(3)湖泊调节局部小气候,温差变小,湿度增大,改善居住环境; 湖泊周围土地湿润,植被生长茂密,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等灾 害性天气;湖区植物为牲畜提供饲料,湖水提供牲畜饮水,利于 畜牧业发展;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为当地居民发展经济提供了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8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 必修 1 的内容体现了极强的逻辑性, 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 一定要在各部分之间建立联系。 形成了各种自然组成要素。 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系统,是高中地理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 必修 1 的主要内容。 但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建立联系,不仅仅是知识点与知识点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 之间的联系,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 征,这种综合性,必然决定了组成自然地理 环境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更重要的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 间的联系,甚至是自然地理环境与实际 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
材料一: (1)分析比尔卡班巴高原谷地芋艿种植的气候优势。(6分)
(1)地处低纬山谷,日照短,云天多;终年温和湿润, 生长期长,产量高;雨水充足,土壤湿润、疏松肥沃;没 有旱涝、寒潮等气象灾害。(任答三点,6分)
(2)分析比尔卡班巴“神圣平原”上河道河曲的成因。(6 分) (2)①两板块相向运动挤压,地壳抬升、断裂,形成高 原裂谷;②河谷上游水土流失重,大量砂砾、泥沙堆积形 成河谷平原;③河谷平原流速较慢,受地转力及地形影响, 侧蚀河岸,摆动成河曲。(每点2分,共6分) (3)分析小镇比尔卡班巴形成“长寿之谷”美誉的原因。(8分) (3)气候终年温湿,适宜长寿者生活;泉水矿物营养元素丰富, 有益于人体健康;传统健康食品,低脂肪、多粗纤维,肠道蠕 动好;赤道附近长年昼夜长短相近,村民作息时间很规律;居 于高原山谷,长年出行健步、劳作,体格健康;生态高原谷地, 环境优美,心境开朗,社会和谐。(任答四点,共8分)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 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各要素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循环等过程进 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必修 1 的整体结构图:
天文背景 宇宙环境 自然环境 水文过程
水循环 洋流
自然影响
地表形态 全球变化 自然资源
日地关系
地球运动
大气 过程
大气受热 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
地壳过程
物质循环
圈层结构
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灾害
一、地理原理、规律
地理原理
①黄赤交角变化与五带范 围、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 原理; ②地方时差产生的基本原 理(时间计算) ①地壳物质循环原理; ②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③热力环流原理(含三圈 环流、季风环流); ④水循环原理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地理规律
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 规律;②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 ③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④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⑤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⑥地转偏向规律 ①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 ②洋流模式分布规律; ③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巴丹吉林沙漠(见甲图)年降水量大约在40—80mm之间,蒸 发量超过3000mm,沙漠的海拔在1200—1700m之间,主体是 沙山和高大的沙丘。沙丘内部较为潮湿,沙丘顶部附近生长有 一些根系发达的篙属、沙米等草本植物(见乙图),沙山之间 的洼地分布着100多个大小不等的永久性湖泊,冬季不结冰, 多为咸水。湖岸边生长的茂密植物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 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湖泊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之地。
米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请在模式图中选择两条竖线,画上 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称,以正 确表示上图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 间的水分交换。
( l)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 )河流中上游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 (3 (2 )形成原因:鄂毕河中下游地区纬度较高, 鄂毕河是俄罗斯第三大河,发源于我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 沙量很小( 2分);入海口处于永久冻土层, 气温低,蒸发微弱( 2分);冻土层深厚, 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 曲折北流,最终经狭长的鄂毕湾注入北冰洋。鄂毕河河口三 水土流失微弱( 2分);入海口处峡湾较深 地表水不易下渗( 2分);河谷宽阔,地势 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 角洲很小,且发展缓慢。鄂毕河河口是世界上鱼类资源最贫 (海底坡度大),泥沙不易堆积( 2分); 低洼,利于水流汇集( 2分)。扩大原因: 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 乏的河口之一,鱼类个体小、数量少。鄂毕河中下游湿地广 入海口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冻状态,不利于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冻土消融范围不 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阔,且近年来湿地范围不断扩大。下图为俄罗斯境内鄂毕河 泥沙在地表沉积( 断扩大。( (任答其中 2分 3点,每点 ) 2分)。 2分,共6分) 中下游分布示意图。 (1)指出鄂毕河入海口处河口三角 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分析鄂毕河河口海湾处鱼类个 体小且少的主要原因。
宇宙中的 地球
自
然
地 理
自然环境 中的物质 运动与能 量交换
自然环境 的整体性 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 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②聚落分布的基本规律
知道=理解 ? =会应用 ?
8
挑战自己
我, 是地理学科 大考官!
理解应用篇
要求:
1、从下面二个材料中任选一个做为命题 的背景材料(二选一) 2、试用必修1自然地理的任一原理、规律 命题,并附上答案及所考察的原理、规律。 3、选择题、综合题均可,最好是题组 4、可选择以下方式完成 a.独立完成(单兵做战) b.两人组合(双人共赢) c.四人小组(团队合作)
真题3
(3)分别说明鄂毕河中下游湿 地形成和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根据图文信息,利用地理原理解题的 一般思路:
①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 的联系;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 ②回忆相关题眼原理的完整表述;调用相关的 地理原理,原理的完整表述; ③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有效进行知识迁移, 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④按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照试题要求作答。
材料二:
(1)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的形成过程。 (6分) (1)黑河地表水或沙漠冷凝水下渗到地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 流动,在沙山之间的洼地出露地表形成湖泊。(6分) (2)分析沙丘顶部可生长植被的原因。(6分)
(2)该地气候干旱,地下水丰富且水温较高,(2分)沙丘 下层的地下水蒸发后,水汽不 断向沙丘顶部移动,导致沙丘 内部湿度较大;(2分)植被的根部较深,有利于吸收沙山 内部的水分。(2分) (3)分析该地区众多湖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8分)
我们共同在努力!
考题回放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
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1)~(4)题。
(4) 如果该图为地壳物质循环, (2) (3) 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 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 S (1) 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 A )) ( B ) 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球部分, S S 为软流层,则 (( D 模式, S线代表纬线,则 线代表地球表面, A A .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 A . 一定是岩浆岩 则 (H ) B B 作用 .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B .③表示外力作用 A .E处气温比H处高 C B .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 .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 . G 可能存在化石 . F 处气压比G处低 低 CB .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 D .①为变质作用 C .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 作用 .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DD .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