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高一地理必修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2.洋流的分类(按冷暖性质分)
水温高海区 水温低海区 暖流 (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寒流 水温低海区 水温高海区 (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
纬度高
水温低





纬度高 水温低




(活动)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南北半球洋流 模式”分析得出洋流的基本分布规律。
为什么是这种情况?
洋流的分类(从成因上)
60° 逆时针
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顺 时针,南半
球呈 逆 时针;
暖 30°顺时针 寒
东岸是 寒 流,西岸是 暖 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 方向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 西风漂流 。
30°(逆1时)针
西风漂流 60°
分布规律
西风漂流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世界洋流模式图
太平洋

湘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高一地理
太平洋
纽芬兰 海域
大 西 洋
印度洋
“泰坦尼克号”首航没有进入北极海区,那么 使船沉没的冰山是怎样进入纽芬兰海域的?
2.4 洋流
1.洋流定义
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 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 动,洋流又叫海流。
1.洋流分布规律
课堂练习
1、下图洋流环流是 北半球的,在 中纬低的大洋环流。 A是在东北信影风响下形成的 北赤。道暖流
B是在盛行西吹风拂下形成的 北太或平者洋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
B
30°
A
2、下图大洋环流,若纬线为30度,则表示的是南 半球中低纬度的 大洋环流;若是在南太平洋C为 秘鲁流寒,D为 东澳流大,利E为亚暖 流。西风漂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册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地理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本文将对该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具有赤道膨胀、南北向压扁等特性。

地球的形状对航海、天文、气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以平面形式将地球上的信息表现出来。

常用的地图投影方法有等经纬度投影、等面积投影和等角投影等。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宇宙是指包含地球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总称。

太阳系是地球所处的空间,由太阳和其周围的行星组成。

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形成了各种自然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地球还有月球作为其天然卫星,并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影响。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主要包含地壳、地幔和地核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壳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岩石层,主要由硅、铁、镁等元素组成。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构造运动包括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貌运动包括风蚀、水蚀等。

第四章:地表水的分布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

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受到全球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表水系统之一,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至关重要。

节约用水、科学排放废水、保护水生态环境等措施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地理与环境地理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地理学角度出发,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高一地理必修一册的知识点,我们对地球的形态和结构、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环境问题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局部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表达在: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特殊性表达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条件原因外平安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部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拟稳定;自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身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质量、体积适中;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液态存在★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地理必修一原理

地理必修一原理

必修一(原理)一、地球运动知原理1.经度的变化规律:东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增加,西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减小。

2.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3. 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4.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汽候、热带草原汽候消失。

5.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二、气象、气候知原理1. 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地球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第一册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与地球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将就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聊聊地球的结构和大地构造。

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深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由铁、镍和硫组成;地幔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组成。

地球的大地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地壳并非整体,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层上相对运动。

而地震带和火山带则是板块构造引起的地震和火山活动集中的地区。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和陆地三大要素。

大气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层,主要由氮、氧和水蒸气等组成。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陆地是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部分,由各种地貌和地域性植被组成。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我们还要了解气候、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课题。

其次,我们来讨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活动等。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集中和城市群的形成。

工业化导致了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

农业活动则涉及到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区位等课题。

此外,人类活动还涉及到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破坏与保护、人口迁移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探讨地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增加我们的地理知识和见识。

地理学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

地理学也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综上所述,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结构、大地构造、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以及地理学的意义和应用等方面。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1/4强。

此外,还包括铝、铁、钙、钠、钾和镁等。

2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如盐、石墨、金刚石、石英和铁铁石等。

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3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

有些岩石也是矿产,如石灰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煤是能源矿,花岗岩、大理石可作建筑和装饰材料。

4造岩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组成。

2.岩石1岩浆岩火成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

最常见的侵入岩是花岗岩,常见的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和安山岩。

2沉积岩:沉积物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形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沉积岩常形成不同的岩层,并且常含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

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成坚硬的板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1.概念: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存在的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3.岩石的转化:1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岩浆岩等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已生成的各种岩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形成岩浆。

三、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1、金属矿1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2有色金属:黄铜矿3贵金属:黄金4稀有金属:锆、钼等2、非金属矿1常见矿: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滑石、石膏、磷灰石等2重要矿能源类矿物、宝石类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金刚石、玉石等四、岩石的分类和常见的岩石岩石形成:由岩浆冷凝形成种类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玄武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下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花岗岩沉积岩形成: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作用、沉积、固结形成特点:层理构造、常含化石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积形成形成: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岩石原先结构成分等发生变化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1.下列关于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B.矿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炼钢用的生铁就是矿物C.矿物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矿物在自然界富集起来时,就称为矿产【解析】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5.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的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

周期约为11年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 绕转中心 方向速度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自转地轴自 北 西 逆 向 南 东 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恒星日(真正) (23时56分4秒) 太阳日(常用) (24时)公转 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1近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7远慢)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备注:(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统称。

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正在太空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天空实验室等称人造天体。

天体的类型:卫星:质量小,不发光;彗星:呈云雾状独特的外貌;流星体: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星际物质:极其稀薄。

2.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太阳——中心天体太阳系 八大行星及卫星 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银河系 其它行星、卫星 总星系 彗星、流星体等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①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②八大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类。

③八大行星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

4.关于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地球与其他七颗行星有下列共同特点 ①都是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天体;②本身一般不发射可见光;③围绕自身的轴自西向东(除金星外)不停地自转;④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近圆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共面性),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均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2)地球与其他八颗行星相比有下列不同之处: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生物。

5.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物质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要点梳理】1、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22亿分之一。

2、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为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产生的能量。

影响获得某地获得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①纬度: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反之获得就少;②地势高低:地势高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能就多。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集合9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1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2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xx-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 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一知识点地理必修一

高一知识点地理必修一

高一知识点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探究地球表层现象和地理规律的科学,而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下面我们将就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一一讨论。

1. 地球与地理学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学科。

地球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由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构成。

在地理学中,我们研究地球的构造、气候、地形地貌等要素,并通过各种地理方法和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时空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

自转使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则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地理学通过研究地球的时区、经纬度以及地球的四季变化等,来理解地理时空概念。

3. 大地构造与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大地构造是指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分布,以及地球内部的岩石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在运动和碰撞中形成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也影响了地形地貌的形成。

4. 地球的水资源与水文循环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各种水的分布状态。

水的存在形式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和大气中的水蒸气等。

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各个状态之间的不断转化和迁移,通过蒸发、降水和径流等过程,维持了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5. 大气与气候大气是地球围绕其表面的气体层,包括了一系列气象要素。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典型的气象条件。

地理学通过研究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和运动,探究气候变化的规律以及气候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6. 活动地球层及地震地貌活动地球层是指地壳和上地幔之间的部分,它以地震带为界,具有大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地震地貌是指由地震和构造运动导致的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地堑、断裂、隆起和复原等地形。

7. 地形发育及地貌与资源地形发育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和演变过程。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特征,包括了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地貌对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貌密切相关。

高一理科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理科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理科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理科地理必修一课程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地理的定义和分支学科地理是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两个主要的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例如地貌、气候、植被等;而人文地理则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地幔位于地核之上,由岩石物质组成;地壳则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三、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分成了若干个板块,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层上移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的形成。

四、地球的内部运动地球的内部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质运动两个方面。

构造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它形成了地质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质运动则包括地震和火山等现象。

五、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海洋水、冰雪水、地下水和表面水等。

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但目前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

六、气候与天气气候是地球某一地区长期的平均天气状况,而天气则是指短时间内的气候状况。

气候受到地球形状、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各不相同。

七、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它们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加强预防措施,提高应对能力。

以上是高一理科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概述。

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地球,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对我们的学业有帮助,也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5.2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2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在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方面,学生需要了解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发生变化的现象。通过分析地形、气候、生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地方性分异规律方面,学生要掌握由于地形、地面组成物质、水文、生物、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地表形态和自然环境差异的现象。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活跃互动: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采用小组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
4.反思与评价注重个性发展:本案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际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案例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概念、成因和表现。如:“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如何影响地表形态和自然环境?”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如:“如何根据地方性分异规律进行城市规划?”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如:“分析你们所在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并提出合理的农业生产或城市规划建议。”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规律的更替
森林 草原 森林
分异规律: 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变化 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 似
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 的水平地带带谱是否完全一样?
不是完全一样,是相似
典型 下面为我国三个地区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例题
(1)~(2)题。 (1)图中三地按纬度由高到
A. 沿岸寒流流经 B. 山地地形阻挡 B
C. 盛行西风影响 D. 海陆分布状况
(3) 丙气候分布区可能出现的植被类型是( )D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荒漠
自然地理环境 的差异性
地带性差异 非地带性差异
水平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向内陆
影响因素
低的排序是( ) B A. 丙—甲—乙
B. 甲—乙—丙
C. 甲—丙—乙
D. 乙—丙—甲
(2)引起甲、乙、丙三地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
A. 热量
B. 水分
C. 坡向
D. 地形
探究一:
结合“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探究下列问 题。
(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为什么多?
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山麓海 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 异大,自然带复杂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带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 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温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
典型 例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
问题。
(1) 甲气候带的降水主要来自( )D
A. 赤道低压带

中国地理原理

中国地理原理

中国地理原理
在中国地理原理中,地壳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原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它由众多的地壳板块组成。

这些地壳板块不停地在地球表面上移动,推动了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

地壳运动表现为板块间的构造活动,包括板块互相碰撞、互相拉远、滑移等。

地壳运动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当两个地壳板块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并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移动时释放的能量造成的地表震动。

而火山活动,则是由于地壳板块相互拉远,使地壳内部的岩浆上涌至地表形成的。

地壳运动也是造成地形变化的原因。

由于地壳板块运动的不均匀性,会导致地表形成山地、高原、平原等不同的地貌。

山地通常是由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而高原则是由板块相对拉远和隆起形成的。

此外,地壳运动还会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山地和高原的地势变化会导致气候和降雨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和生态系统。

同时,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分布,进而影响农业和植被生长。

总的来说,地壳运动是中国地理原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它对地球的地质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动、地貌变化、气候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必修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形成与运动
地球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凝聚和凝集作用形成的。

地球上的地球壳是由地幔和地核组成的,地幔是由流动的燃料和岩浆组成的,地核是由铁和镍组成的。

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导致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使得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地球的气候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地球自转、气候区和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地球的气候可以分为寒冷区、温带区和热带区。

地球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的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

人类的生活与发展
人类的生活与发展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环境等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

人类的生活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农业现代化进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

总的来说,必修一地理上册主要涉及了地球的形成与运动、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人类的生活与发展等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地球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世界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及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世界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及分布

地中海 南北纬30— 受副热带高
气候 40度的大陆 压和西风带
西岸
的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 燥冬季温暖 多雨
气候 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三)
类型 分布
温带海 南北纬40-
洋性气 60度的大

陆西岸
温带大 温带大陆 陆性气 的中部 候
成因
常年受 西风影 响
常年受大 陆气团的 影响
特点
终年温暖 多雨
冬冷夏热,气 温变化大,终 年降水很少
六、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
1根据 最冷 月气 温值 判断 温度 带(以 温定 带)
最低温>15℃→热带型(雨林、季风、草原、沙漠) >0℃ → 亚热带型(季风、地中海)和温海洋 <0℃ → 温带型(季风、大陆)和寒带型
2根据降水季节判断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夏雨型:热带草原、三种季风 冬雨型:地中海 年雨型:热雨林、温海洋 少雨型:热沙漠、温大陆、极地
• 征、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世界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一、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
二、各种气候类型的典型地区气温降水图示
三、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一)
类型
分布
成因
特点
热带雨 林气候
热带草 原气候
热带沙 漠气候 热带季 风气候
赤道两 侧
受赤道低压 终年高温
带控制
多雨
热带雨林 气候两侧
南北回归线附 近的大陆中部 和西部
亚洲的南部 和东南部
受赤道低压带 和信风带的交 替控制
常年受副热 带高压控制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有明显的干 季和雨季
终年高温 少雨
有明显的干 季和雨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一、地球内部1、地壳(1)分层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2)结构特征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2、地幔3、地核二、岩石圈1、范围2、组成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三、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地理必修一学习方法综合法: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下面结合北美简易图像,说明如何分析它的气候特征。

并介绍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图中哪种气候分布的面积最广(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j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 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待点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二、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白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 --------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一一来自地球内部1.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氨;太阳辐射能量來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 料是地质历史 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 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II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lI 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简便方法:看地轴一一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第一章:地球
地球运动的成因和规律
地球自转轨道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平面
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 8、五带分布规律
第二章:大气
大气运动的成因: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高 低
———— ———
热 冷 低 高 ———〉水平运动(风)高 低 (热力环流)
(风) ————— 低 高
气候的成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气温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降水
季风环流
地形——气温、降水
下垫面状况
海陆分布——降水 (1)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基本规律:
1、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2、晨昏线的变化规律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极昼极夜范围的时空变化规律
6、某日正午太阳高度的随纬度(空间)变化规律
7、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随季节(时间)变化规律
气温变化 最冷月>15°C 最冷月0-15°C 最冷月<0°C 最热月<10°C 最热月<5°C 特点
全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全年严寒
(2)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方向 降水情况 水 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 多
平 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 少 运 由海洋吹向陆地 多
大气运动 动 由陆地吹向海洋 少
垂直 上升 多
运动 下沉 少
(3)以北半球为例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 气温特点 +
降水特点 气候类型
(4) 世界气候分布的规律
西岸 内陆 东岸
极地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 少雨 全年多雨 冬雨夏干 全年少雨 夏季多雨 全年多雨
终年 寒冷 冬暖夏凉 冬冷夏热 终年 高温
西风带
副 热 带 高气压带 信风带 赤道低
气压带
受 季 风 影 响 地 区
10、世界13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第三章:水
(1)水循环的成因和原理: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即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和重力能
水汽输送
凝结
降蒸
水发
地表径流
陆地地下径流海洋
(2)洋流的成因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风海流在盛行风吹拂下,表层海水随风漂动,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世界大洋盛行风风海流名称
低纬信风①北赤道暖流②南赤道暖流
中纬西风①北太平洋暖流②北大西洋暖流③西风漂流
极地东风①千岛寒流②东格陵兰寒流③拉布拉多寒流
季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2).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下左图是“世界洋流模式”及右图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两图展示了:
基本规律:
1、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2、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3、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规律
4、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5、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6、1月7月份全球高、低气压中心分布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7、季风环流的分布规律;
8、中国雨带的移动规律与天气特征
9、降水时空分布规律
4、洋流的分布规律
5、渔场的分布规律
第四章:陆地
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关键是利用转化过程理解好岩浆与岩浆岩的转化关系:
基本规律:
6、陆地环境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基本规律: 1、水循环规律
2、河流径流量变化规律(中国和世界)
3、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规律; 1、世界海陆分布的规律
2、世界高大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规律;
3、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如褶皱山、断块山、风成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等)
4、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5、陆地自然带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