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归纳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归纳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 °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 °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 °之间为中纬度,60°-90 °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河外星系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 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 .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 恒星日,即23 时56 分4 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 );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 太阳日,即24 小时。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1.地形与气候(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

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

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

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

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网络构建名师点拨以水体运动为线索,重点掌握“三重点、三图示、一应用〞:“三重点〞:水循环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河流补给及其水文特征;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

“三图示〞:水循环示意图、河流流量过程线图、洋流分布及其变式图。

“一应用〞:应用水循环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2021 ·海南地理)科学研究说明,地球上水量是根本稳定;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水量也是相对平衡。

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2.海洋水矿物质含量( )A.根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解析第1题,通过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水循环环节是径流。

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被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搬运到海洋,海洋水矿物质含量会逐渐增加。

(2021·全国文综丙卷)以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分水岭,由透水与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立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3~5题。

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第3题,森林植被具有修养水源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原因,D项错误。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1 地球运动规律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1  地球运动规律

专题一地球运动规律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1)~(2)题。

(1)据上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2)上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A.1个多小时 B. 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 D. 7个多小时【思路分析】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主旨词是“拍摄地点”,限制词是“据上图判断”,分析时要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判断。

第(2)题,主旨词是“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限制词是“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分析时要把握住“恒星的视运动实质上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这一基本思路。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恒星____________”可知要从地球________运动方面分析解答。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第(1)题,注意不到图中北极星仰角大小的信息,联想不到北极星只能在北半球夜空看到和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等知识。

第(2)题,不能把“恒星的视运动”和地球自转联系起来分析。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地球运动及相关地理现象时空规律总结(1)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①从时间上区分:远日点的时间是7月初,夏至日的时间是6月22日;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冬至日的时间是12月22日。

②从公转轨道位置上区分近日点在冬至日的东侧,远日点在夏至日的东侧。

(2)春分与秋分①春分日:是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穿过赤道的时刻。

②秋分日:是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穿过赤道的时刻。

[触类练习要旁通]1.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完成(1)~(2)题。

(1)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 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甲图M 点的纬度、乙图N 点的月份分别是( ) A .30°、1月 B .60°、7月 C .60°、1月 D .30°、7月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 高考总复习第二轮·地理(福建专用)时间的计算[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广东卷)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

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技巧

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技巧

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技巧地理知识的记忆有方法很多,要采取适合自己的记忆力方法,你使用什么好的方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欢迎参阅!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1、发现记忆法所谓发现记忆法,就是在学习、复习地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重点解决,以此加强记忆的方法。

比如,当学生在听课、做练习、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发现自己有概念不清、不得要领以及遗忘的地方。

针对这些问题,应扎扎实实地依据课本,逐个解决,这也是再学习、再复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加强记忆的过程。

尤其是复习时,要将所学地理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逐章按节进行复习,一定会发现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有了不足,及时解决,搞懂学通,加强记忆。

2、口诀记忆法这种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简洁明快,新颖独特。

不仅易学易懂,而且记忆方便,是名符其实的地理快餐。

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其口诀(看中国政区图):黑、吉、辽;内蒙古、京、津;晋、冀、鲁;陕(秦)、甘(陇)、新;苏、皖、豫;鄂、湘、赣;川(蜀)、黔(贵)、滇(云);宁、青、藏;沪、浙、闽;台、粤、桂;海南简琼,好记忆。

再如,我国主要大山口诀:(看中国地形图)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冈底斯山、昆仑山,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贺兰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阴山、燕山、太行山,秦岭、巫山、大别山,南岭、武夷(山)、台湾山。

口诀记忆法,最适用于年岁偏小的学生,是他们在学习地理时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他们善于背诵,若能对照地图记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联系记忆法就是以点连线,以线拓面的方法联系记忆。

如以铁路站为点,再沿铁路线向周围拓宽,或延伸的面来记忆。

当然,完全可以以任何城市或其它重要地理事物为点,延线、拓面,相互记忆。

如学习西北五省、区主要铁路交通时,先以熟知的西安为点,向西沿陇海线经宝鸡,再向西偏北到兰州。

又以兰州为点,向西北沿兰新线到乌鲁木齐;由兰州向东北,沿包兰线经银川到内蒙古的包头;由兰州向西,沿兰青线到西宁。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为不同纬度的昼夜变化弧)(图3)※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图4)※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 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图437图5Km图6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 ~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思考:最冷南极大陆?西伯利亚1月气温低?(用中心词表示) 南极大陆:西伯利亚: ※气压垂直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越低(图8、9)※大气运动规律 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有一个夹角;高空受两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平行(图10) ※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图11)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图11)分析图中的气压带(阴影部分)的名称和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在下表中写出你知道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土壤名称)等压面a等压面b等压面c c ba图8※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图12):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纬度、径流、洋流)范围:3.2%~3.6%判定图12的区域位置,说明AB 洋流的名称、性质?※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 受气候的降水特点的影响:夏雨型--夏汛;冬雨型—冬汛;年雨型—无汛;季风区年际变化大,冰雪融水补给区年际变化小;年雨型区变化小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图13)1.东部季风区A汛7、8月,枯12、1、2月;雨水补给;流量大,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B4、5月春汛,7、8月出现夏汛;冬季低温,河流封冻,河川断流 3.西北内陆地区C冰雪融水补给;汛期7、8月;冬季低温,无冰雪融水补给,河川断流;因融化量有限、蒸发强、下渗大、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 4.南部沿海地区D5月季风登陆出现春汛,8、9月多台风雨,9、10月夏季风南撤带来降水,出现第二次汛期;降水量大,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水位差小。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十、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东亚——季风气候(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面积大
中亚——温带大陆性为主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最典型,但温带大陆性面积大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面积最大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 十一、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产生 的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昼长15小时
日出
正午12时
日落
读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 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4-5题。 4、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解析:由题意可知 120°E————9时 75°W————? 由此计算P点的日落时间 为20时。
6、太阳升落的方位问题
两分日日照图
北半球冬至日日照图
北半球夏至日日照图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日影朝向正西) 正西日落(日影朝向正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方向日出(日影朝 向西南);西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方向日出 (日影朝向西北);西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北)。
时间
补给特点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流量较大,流量随降 我国季风区和世界
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上绝大多数河流 雨季形成汛期 季节性积雪 春季 流量变化小,形成春 温带和寒带地区、 融水补给 我国东北地区 为主 汛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精选11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精选11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精选11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第1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⑴概念: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即地域差异。

⑵表现:地理环境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⑶成因:不同地域的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同。

思考:1、各地自然环境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哪个要素能最直观地看出各地自然环境的的差异?2、陆地自然带⑴概念:同类植被和土壤在地球陆地表面呈条带状分布,即构成自然带。

⑵陆地自然带的形成: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哪些气候类型?2、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那些自然带?3、南半球缺失的是哪些自然带?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低纬度地区最明显沿经线(南北)方向线更替自然带与纬线平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沿经线(南北)方向线更替;沿纬线方向延伸自然带与纬线平行1、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自然带谱数量越多2)基带的确定: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致假如该山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则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有些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

4、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可以用它判断南北半球吗??)5、同一自然带随山体所在纬度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6、雪线的分布高度: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与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等有关。

1、阳坡高于阴坡2、迎风坡低于背风坡3、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4、纬度低雪线高,纬度高雪线低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非地带性因素南北半球高纬地带的自然带的分布差异(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的差异、(地形起伏引起地形雨:西坡降水多于东坡)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寒流——降温减湿——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成因:1、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南北向山脉阻挡,多降水2、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高考地理知识点背诵

高考地理知识点背诵

高考地理知识点背诵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考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掌握地理知识点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十分关键,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答地理试题,还有助于提高整体成绩。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地理知识点,帮助考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与地球自转: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由此形成了地球的白天和黑夜。

2. 大陆与大洋的分布:地球上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71%。

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气候因降水、温度、风力等变化而形成。

气象则是短期的天气状况。

4. 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地球上的土地利用可以分为农业用地、城市与工业用地、森林与草原、河湖与湿地等。

资源分布有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一定地区的居民数量,城市是人们定居的大型聚居地。

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与区域经济、交通等有关。

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发展则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提升。

3. 交通与通信:交通是人们物质或信息流动的方式,通信则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对于地域发展非常重要。

4. 区域分化与城乡差距: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不均衡,形成了区域分化和城乡差距。

三、地理学科研究方法1. 野外实地考察:地理学研究中,采用实地考察方法进行地理要素的观察、测量与分析,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2. 地图与图表的应用:地图和图表是地理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通过地图和图表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

3. 统计与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多个地理要素进行比较、关联性研究等,得出科学的结论。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利用卫星影像进行遥感监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数据的存储和分析等。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自主复习目录一、地理原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大气环流原理(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水循环原理•地壳物质循环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二、地理规律(时间变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方位的变化规律•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规律•气压的分布规律•风(季风)的分布规律•气候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河流补给类型的分布规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板块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三、地理区位•人口(人口迁移)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公路铁路线、港口车站航空港)区位因素•商业网点区位因素•工程建设(水电站、航天发射基地等)区位因素四、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地理位置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植被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土壤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五、地理计算•经纬度距离计算•比例尺的相关计算•相对高度计算•温度的相关计算•时间的相关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昼长(夜长)的计算•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楼间距(楼高)、太阳能安装角度等相关计算•人口等相关计算(总人口、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六、综合题常见题型(列出答题思路)(一)自然地理部分1.描述某地地理位置2.评价某地地理位置(优越性和不足)3.描述某地地形(地势)特征4.分析某地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5.主要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火山地震)的分布特征、原因、危害、措施6.分析某种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峡湾地貌、山地、谷地/裂谷、平原/盆地、三角洲、冲积扇、沙丘、河曲、天坑、地上河等)7.分析某种岩石的成因8.描述某地气候(气温、降水)特征9.分析某地气候的成因10.分析某地气温高低的原因11.分析某地降水多少的原因12.分析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13.分析主要气象灾害(旱涝、寒潮、沙尘暴、台风、多雾)的分布特征、原因、危害、措施14.描述某地的天气特征15.分析某地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16.分析某地气温年较差大小的原因17.分析某地太阳辐射强弱的原因18.分析某地日照时数长短的原因19.分析某地风力大小的原因20.分析某地蒸发旺盛的原因22.分析某地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23.分析某地大气的受热过程24.分析某地的热力环流过程25.分析某地的大气环流26.描述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反气旋)的天气特征27.描述某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28.描述某河流的水系特点29.分析某河段水能丰富的原因30.分析某河段航运价值大小的原因31.分析某地建水电站(水库)的区位条件、影响32.分析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33.分析某河流(流域)的作用、开发条件开发措施、治理措施(田纳西河、长江)34.分析主要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城市内涝)的原因、危害、措施35.分析某湖(海)盐度高低的原因36.分析某地形成渔场的原因37.分析某地水循环的过程38.分析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9.分析某地生物资源(动植物)丰富的原因40.分析主要病虫害(病害、鼠害、虫害)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41.分析某地雪线高低的原因42.分析某山自然带带普复杂的原因43.分析某地土壤肥沃的原因44.分析某地冻土广布的原因45.分析某地酸性土壤的成因、改良措施46.分析某地资源跨区域调配(水资源、能源资源)的原因、线路、影响47.分析某地建核电站的区位条件48.分析某地建盐场的原因49.描述某地某种资源的(分布)特点40.分析某地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山西省)51.分析某地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盐差能、核能)的开发条件(二)人文地理1.分析某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人口老年化的影响及解决措施)2.分析某地人口出生率或死亡率高低的原因3.分析某地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4.描述某地人口分布的特点5.分析某地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的原因6.分析某地人口分布多少的原因7.分析某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8.分析某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布局的区位条件9.分析某城市地域结构(集中式和分散式)的优缺点10.分析某城市等级高低(服务范围大)的原因11.描述某地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和特征12.分析某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住房、交通、就业、环境)及解决措施13.描述某地城市的分布特点14.分析(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注意某一要素的评价)15.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改善措施1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17.分析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18.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改善措施19.分析乳畜业的区位条件20.分析某地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改善措施21.描述某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原因22.分析某地农产品品质优的原因23.分子某地农产品产量大的原因24.描述某农作物的生长习性25.分析某地粮食短缺的原因、措施26.分析某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27.分析某地建设农业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28.分析(评价)某地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29.分析某地工业分散的优缺点30.分析某地工业集聚的优缺点31.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改善措施32.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区位条件33.分析某地高新技术产业(硅谷)的区位条件34.分析某地工业可持续发展措施35.分析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改善措施36.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条件、发展措施(珠三角)37.分析某地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38.描述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39.分析某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条件40.分析某交通运输点(港口、飞机场)布局的区位条41.分析交通运输线布局的意义42.评价某交通运输线布局合理性43.描述某地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44.描述某地商业区的布局特征45.分析某地商业区布局的区位条件46.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47.分析某地的建筑(服饰)风格特点及原因48.分析某地某种文化的特点及原因(三)旅游地理1.描述某地旅游资源的特点2.分析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产生问题3.分析某种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析某地旅游资源的价值5.分析旅游出行时间的选择与必备物品6.分析某地发展旅游业的作用(影响)(四)环境保护(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1.分析某地能源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2.分析某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3.分析某地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4.分析某地大气污染(酸雨、臭氧空洞、雾霾、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措施5.分析某地水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6.分析某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7.分析某地噪声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8.分析某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黄土高原)9.分析某地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西北)10.分析某地森林的作用、破环原因、危害、防治措施(亚马孙平原)11.分析湖泊的成因、作用、萎缩的原因及危害危害、防治措施(洞庭湖)12.分析沼泽的成因、作用、萎缩的原因及危害危害、防治措施(洞庭湖)13.分析某地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华北平原)14.分析某地草场退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西北)15.分析某种生物减少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用理科思维复习自然地理

用理科思维复习自然地理

形成 高气压
冷却 概 念 图
图2

匦圃
图3
图6
理轰育 21年 期 01 第9
复 习 指 南
艺术 生地 理备 考 的“ 身 瘦
●李

,,
富谣
密/ 广东省 中山市东升镇 高级 中学( 2 4 4) 58 1
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 。 区域 地 理主要 考 查 : 区域 环境 的可 持续 发展 ; 流域 的综
2 0 —2 1 0 9 O 广 东 省 高 考 地 理 考 点 分 布 统计 表 1年
业 区位 因素和 农业 地域 ; 工业 区位 因素和 工业 地域 ; 类 所 人
表 1
二 、 过诊 断题 “ 身 ” 通 瘦
针对 高 频考 点 , 挑选 3 5套地 理模 拟试 题 , 学生 地 理 ~ 对
基础进 行诊 断 ( 常选 用近 几年广 州市 高考 调研题 , 以获 通 可
得 多所学校 的考试数 据分析进 行对 照 ) ,将正 确率低 于 6 % 0
试 , 乎每 个 题组都 提供 了相应 的 “ 几 图表 信息语 言 ”每个 问 , 题 的解决 都依 赖 于所 给图表 信息 的判 断分 析 , 以说是 “ 可 图 行 天下” 分 析原理规律 图是复习 自然地 理的灵魂所 在 。 。 复习 时借助 图示表 达地 理原 理规 律 , 以图释 文 、 图导 思是非 常 以 关键 的举措 , 习应养 成画 图的习惯 。如 大气运 动 的基本 形 复 式“ 热力环 流 ” 可通 过示 意 图揭示 过程 , 概 念图 固定概 念 , 用
终制 约 自然地理的分异—— 自然带 。如赤道附近一 气温高 、 上 升气流旺盛一赤道低气 压带 一热带雨林气候一热 带雨林带一 东岸受 暖流影响向高纬度区延伸 ; 北半球 中纬度大陆西岸一洋性气候一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一受 沿岸暖 流影响 向高纬延伸 , 如图 6 。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形态、构造、地貌、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科学。

在地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各种现象和过程。

下面将对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地理概念:1.地球: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生活的星球。

地球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形态、构造、地貌和气候等特征。

2.地球的组成:地球由固态地壳、流动的地幔和核心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外围,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可塑层,核心是地球的中心部分。

3.地球的形态: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自转引起了日、夜的变化,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区域:地球可以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区域。

陆地包括七大洲和众多岛屿,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

5.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元素,人文环境指的是人类的活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

二、地理原理:1.地理位置原理: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一个地区的气候、植被和生态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2.地理互动原理: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形会影响水流的路径,气候条件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3.地理多样性原理: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地理多样性,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文化等方面。

这种地理多样性使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4.地理演变原理: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是不断变化和演变的。

例如,地壳构造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气候变化会影响植被和动物的生存等。

5.地理可持续发展原理:地理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即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三、地理规律:1.布氏分布规律:布氏分布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指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例如,人口分布不均匀、降雨的分布不均匀等。

2.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替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地理规律原理专题训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地理规律原理专题训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地理规律原理专题训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一、选择题下图表示一年中某段时间,全球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昼长的变化规律。

读图回答1~2题。

1.假如地点④位于北半球,图中M点代表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假如地点②位于北半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的排列顺序,正好纬度从高到低B.地点①可能位于80°NC.图示期间地点③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D.地点④在一年之中,有极昼极夜现象解析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日期为M时①②地昼长达到最长,④地昼长达到最短,可确定此日为二至日。

假如④地位于北半球,则M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第2题,图中四个地点中,③应在赤道上,纬度最低;①出现极昼的时间很短,应该在极圈附近;④地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若②位于北半球,则图示M为夏至日,故③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1.D 2.C下图为同一时刻不同日期昼夜分布图,图中最外圈纬线为60°S,阴影区域为T 1日期黑夜范围,斜线区域为T1日期过后的T2日期黑夜范围。

据此完成3~4题。

3.T1日期该时刻,世界时为( )A.5月6日6:00B.5月6日20:00C.11月7日6:00D.11月7日20:004.北京再次出现与T1日期昼长相同的日期为( )A.12月7日前后B.2月6日前后C.5月7日前后D.8月7日前后解析第3题,由题干信息“图中最外圈纬线为60°S”可知,该半球为南半球,T2日期该时刻,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故其应为12月22日前后;斜线区域为T1日期过后的T2日期黑夜范围,因此T1日期在9月23日和12月22日之间。

由图可知,90°E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世界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90°E与0°经线相差90°,根据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4分/1°×两地经度差,计算出0°经线的地方时为6:00,因此T1日期该时刻世界时为11月7日6:00。

考前必看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

考前必看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

专题复习: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运动方式自转公转绕转中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点角速度均为15°/小时平均角速度约为1°/天在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上最大,极点为0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关系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黄赤交角)为23°26′2、地方时计算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据此回答以下1—2题1.甲地时间为:A .9时B .12时C .21时D .15时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主要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等内容。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下面将从地球物理特征、气候、地貌和水文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首先,地球物理特征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大小、质量、密度、内部结构等。

地球的大小是地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地球的引力对物质的作用力,进而决定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大气环流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地面起伏的形成。

质量和密度则影响地球的引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决定了地球的地热、板块构造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其次,气候是地球自然地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大气状态的统计情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运动有关。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辐射和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温度变化引发了大气运动和水循环,而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则决定了气候带的形成和气候区的划分。

气候也受到地形、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地形的高度和坡度决定了风的流向和强度,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决定了海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地貌是自然地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描述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形和地势。

地貌的形成与地壳构造、风、水和冰等因素有关。

地震和火山活动会破坏地形,而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则会改变地形。

风和水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形,而冰川的运动和冰融化会形成冰川地貌。

地貌的变化与时间尺度有关,从短期看,地貌具有动态性,从长期看,地貌则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最后,水文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和湿地等,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岩石中。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空间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高中地理复习的七种方法

高中地理复习的七种方法

高中地理复习的七种方法二、比较法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

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

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

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

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

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

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

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

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

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

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

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近两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中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不回避重点。

因此,“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

地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规律和原理,因为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

那么现行地理教材中主要有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在高三阶段如何进行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怎样在解题中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和原理?一、认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

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

现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社版)目录为线索,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②太阳的外部结构;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⑦晨昏线的变化;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⑤昼夜交替的影响;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②一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第二单元大气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注意示意图)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旋和反气旋、季风环流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大气的状况、地势)。

(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的形成。

(4)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5)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6)影响天气的因素(锋面和气旋)。

(7)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或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地理分布规律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宇宙空间三类: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数量多,地位重要):(1)冬夏季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中国,等温线图)。

(2)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的分布。

(3)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等压线图)。

(4)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世界、中国)。

(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6)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分界线,注意与其它地理界线的区别)。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因数量相对较少,往往被忽略):(1)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名称、位置、成分、温度变化、空气运动、天气)。

(2)气压垂直分布(等压面图)。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时间变化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

1.周期性变化规律(以日、月、年为周期):(1)太阳辐射日变化、年变化。

(2)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初中)。

(3)各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变化。

(4)气压年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季风、海陆风、山谷风。

2.长期性变化和过程性变化:(1)气候中长期变化(气温、降水)。

(2)锋面天气过程。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1)水循环:三种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循环),各种水体之间的互相转化,河水的补给类型。

(2)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形式,三大类岩石通过内、外力地质作用相互转化。

(3)生物循环:示意图。

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1)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

(3)影响洋流的因素。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6)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7)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降水、气温、流域面积)。

(8)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大气、岩石、水等圈层的以及生态平衡)。

(9)影响植物分布的条件。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1)地震、火山的分布。

(2)重要地形区分布(世界、中国)。

(3)六大板块分布(各板块上分布着哪些大陆、海洋)。

(4)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外力作用的人分布。

(5)海水温度分布规律(难点是在等温线图上分辨别南北半球、海陆或季节)。

(6)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纬度、经度两个方向)。

(7)洋流分布。

(8)渔场分布。

(9)主要河流的分布(世界、中国)。

(10)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水资源分布。

(1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

(2)海水温度垂直变化。

(3)山地自然带及植被的垂直变化。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流水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泥石流、滑坡)。

(2)风力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沙尘暴)。

(3)河流径流年变化(随降水、气温变化)。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5)生物生长周期。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一、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1)渔场形成的条件(三方面)。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水能资源形成的条件。

(4)气候资源对农业、建设、交通的影响。

二、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2)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3)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

(4)港口分布的特点。

(5)海洋污染物分布特点。

(6)陆地自然资源分布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7)台风、干旱。

(8)地震、火山、泥石流和滑坡。

三.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厄尔尼诺(2—7年)。

(2)台风、干旱。

(3)火山、地震(活跃期、平静期交替)。

(4)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3)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4)工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5)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6)工业发展与区位关系。

(7)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

(8)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的形成。

(9)工业的集聚和分散的原因。

(10)传统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11)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地域性:如,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中国农业地域差异(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中国的商品粮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2)世界主要工业区及其工业中心。

(3)中国主要经济地带、工业基地及工业中心。

(4)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经济特区。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小麦为例)。

(2)工业的发展历史(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其它:(1)工业生产的特点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沿海开放城市。

(3)世界城市群、带。

(4)中国特大城市。

(5)城市的出现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6)城市化过程和进程特点。

(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新城市发展模式。

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

(2)影响交通运输点的因素(港口、汽车站、航空港)。

(3)影响商业网点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的因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国道、地方性公路布局原则。

(2)城市交通网布局的原则。

(3)商业街布局的原则。

3.其它:(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3)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4)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5)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

(6)循环经济模式(工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高中地理选修一一、人口与环境: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影响人口生育率的因素。

(3)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

(4)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生态)。

(5)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

(6)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8)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规律。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变化规律。

二、城市的地域结构:(1)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分布及其区位特点。

(2)城市的地域结构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4)城市的布局形式。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置的原则。

三、旅游活动:(1)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2)旅游资源的特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

四、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2)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特点。

(3)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点。

在复习中归纳和整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梳理地理主干知识的过程,也是理解记忆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

这是灵活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解释地理事象的前提。

反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读“洋流模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盐度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①③④⑤四处所在海域中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A.①B.③C.④D.⑤3.关于洋流③流经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发达,但矿产资源贫乏,需大量进口B.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是世界著名水稻生产国C.咖啡、蔗糖的产量居世界首位D.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重要羊毛、小麦出口国“伴着黎明的曙光,某记者乘7:00的航班从P城市飞往北京,14小时后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据此并读图判断4~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