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出发——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审读报告(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这里出发
——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审读报告(二)
2020年04月07日
书稿在思想性及科学价值方面,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观点。“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强化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通过丝绸之路起点上的代表性文物,挖掘、宣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是对青少年客观、实际的文化普及。并且,在对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介绍的同时,也是对我国优质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强读者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情怀。
本书在对具体文物及背景内容的介绍中,力求科学严谨,通过反复核实文献资料、考实内容,以期提供最为精确的信息。如,关于多友鼎的铭文字数就有四种说法,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作者和责编先后查阅了十余篇文献,对照了高清的拓片,反复核对才最终呈现于书中。引文所涉及的古籍,以及文章参考的文献也都逐一进行了核对。内容观点中存在当前研究分歧的,本书从中立的角度进行罗列阐述,避免主观认识的断定。
目前,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本书通过极具代表性的文物直观地展示丝绸之路融会贯通所带来的东西方社会,在生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在同类书籍中较为少见。另外,本书结合MPR和二维码链接微网站技术,对依据书稿内容特别制作的音视频进行展示的形式,符合国家提倡融合发展研发的复合出版物的需要。读者在进行传统纸媒阅读的同时,可以聆听并观赏内容丰富的音视频资源。这在以往文博类图书的阅读体验中是首创的。
本书稿结合主题思想的发展脉络,内容主次清晰、说理充分、论据可靠、结论客观、叙述连贯、语言简洁、体例统一、质量较高,达到发稿要求。结合当前的政治环境、社会影响和出版市场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本书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将有不错的收益。
2.稿件加工具体处理意见
稿件的审读加工工作与编写工作同步进行,责编全程跟进各个章节的写作过程,按照章节分工与具体作者讨论内容设置,及时调整章节间的关系,反复与作者磨合讨论,完善稿件内容。基本每个章节就内容结构的反复修改次数都不低于5次。其间关于具体细节问题的讨论,通过电话、QQ、微信等各种方式随时进行。
对稿件审读、整理之前,责编对书稿中各件文物的具体信息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补课。审读过程中,责编对稿件全面、仔细通读,查阅资料,参考相关文献、图书、电视纪录片,在对具体文物的内容亮点深入挖掘的同时,对文字全面梳理、统一体例,查证资料、文献,核对引文、注释,避免主观模棱两可的认识,以求传递客观、严谨的内容信息。
本书稿定位为普及性的文博读物,编写时要求尽量减少专业用语的使用。但有些专业用语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使用时,需随文加括号注释。组稿时要求作者对引文进行脚注,标明参考文献,目的是提升作者写作时的严谨性,以保证内容、观点引用有出处,也方便编辑加工核对。成书时欲将文中需要注释部分,都做随文加括号注释处理,以方便读者阅读。参考文献在每章章后统一编放。
稿件中多处有引用古文资料,其中涉及异体字。经过与专业审读老师的研究讨论,认为本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读者对象主要为青少年,故对文献中的异体字做正体化处理,以降低阅读难度。
审稿加工过程中,各章节具体问题已及时与作者沟通得到处理。关于语言文字、具体知识点方面的加工、修改都在往返稿件中详细标注。需作者核实确认的专业知识质疑处也在文中进行标注,作者已逐一做对应处理。关于内容、结构,章节间的关联等,以及建议作者调整写作内容的具体处理意见记录如下:
第一章长安——从这里出发
该章统领全书,讲述古丝绸之路的来由和意义,引入其起点处长安的悠久文化历史,并说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意义。
(1)开篇第一段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后,按照书稿整体内容设置,应对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重要性进行介绍。以此呼应题目“从这里出发”的“这里”,从而引出下文。而作者写作中关于长安介绍的相关内容却放置在本章最后的“再从这里出发”部分。责编根据内容设置需要对此进行了调整。
(2)“丝绸之路得名”部分,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得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丝绸之路不仅仅包含陆路部分。建议加上关
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鉴于本书主要描述对象为陆路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仅需简要介绍,保证概念的完整即可。具体文字添加见稿样,作者确认定稿。
(3)文中提及很多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古国名,作者按组稿要求在脚注中做了详细解释。为阅读方便起见,统一调整至文中加括号注释。括号注释内容,责编根据文章描述的需要进行简要概括,只突出与内容主题相关的介绍,如指明今地理位置,及其国的代表及特征。
(4)文中多处提及“北首岭”“姜寨”“半坡”等文明发源地,建议在首次出现处之后加中括号注释,简要介绍其地理位置,方便读者阅读。
(5)最后一部分“再从这里出发”,描述“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篇幅过大,内容过多,责编在稿件中进行调整与删减,由作者确认后定稿。
第二章吉金铭战功——多友鼎
对多友鼎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意义的介绍是本章写作的重要部分。作者对内容资料的储备丰富,写作过程顺利。
怎样体现本章的内容与丝绸之路相关联,是本章写作的难点。作者与责编进行了多次沟通、讨论。最终确定,从多友鼎所记录的这场战争中的猃狁部族的聚居地处于丝绸之路的沿线这一点来入手。通过对丝绸之路正式开拓前,早期的民族间交流、互往进行描写,以体现丝绸之路形成的悠久历史。作者按照“猃狁入寇西北告急来”和“由点至线丝路初始”两方面完成了写作。
按照责编建议,作者又增加了对“鼎”这种器物的相关介绍,使读者对鼎的由来有基本认识。另外,责编核对引文过程中,发现稿件中的引文与引用文献内容存在偏差,如多友鼎铭文的解释等,具体质疑在稿件中进行了详细标注。作者经过反复查证文献,核对高清铭文拓片后,准确地进行了表述后定稿。
第三章汉代皇权的象征——皇后之玺
本章初稿完成时作者对主题文物皇后玉玺的外形特征、发现过程、所有者信息及玉玺所象征的皇权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但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内容体现不足。责编查阅资料,结合书稿整体布局,建议作者根据玉玺的材质为切入点进行扩充。
皇后之玺的质地为和田玉。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可书可表的内容。尤其是和田玉产自新疆和田,此地处于丝绸之路沿线,与丝绸之路紧密相关。建议作者对此进行深度挖掘,丰富文章内容。
作者按照责编建议,增添“昆山玉路美玉西来”部分的内容,使整章内容完整,并对质疑处进行了处理。
第四章博山炉中的精品——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本章在对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的器形、由来进行全面介绍的同时,结合介绍了我国由来已久的“熏香文化”及其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联。
关于这件熏炉的身世,至今也只是学者们根据史料和其他有依据的文物进行的推断,仍有存疑处。故该部分标题命名为“铜熏炉身世成谜”。作者首稿中列举了熏炉可能的主人:阳信侯刘揭、刘中意父子和汉武帝胞姐阳信公主。对主流观点“熏炉所属阳信公主”从史料和其他相关文物信息进行了分析。但对“熏炉所属阳信侯”的说法没有论据说明。并且,关于熏炉所属的说法中仍然存疑的地方未进行直接说明,会使读者对熏炉身世仍有待解谜之处的认识不完整。作者根据责编的审稿意见,进行了梳理、补充。
本章最后一部分“博山炉的文化内涵”中,对鎏金银铜竹节熏炉所属的类别博山炉的发展由来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但这部分篇幅过长,与其他部分的内容配置量明显悬殊。且该部分应按照先介绍“山”在古代统治者认识中的重要性,再介
绍“山”的造型如何应用于熏炉造型中,最后介绍“博山炉”广为应用的顺序,更符合阅读认知过程。责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删减,经作者确认后定稿。
第五章草原之魂——金怪兽
本章对金怪兽由来的介绍是通过与其他已明确由来的文物相对比,推理得出的。认为其是属于匈奴王者的遗珍。责编在对文物资料核实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文献对文章中引用的多件作为论据的文物的基本信息记录不统一,向作者提出质疑。作者按照责编标注的质疑,核对内容、提供文献依据,并补充了参考文献,保证了内容的严谨。
本章稿件第三部分“称霸丝路的匈奴”,通过对匈奴的历史进行介绍以关联古丝绸之路。有些内容与第一章关于“丝绸之路的开拓”中所描写内容重复。责编认为,经过第一章的铺垫,读者已经对匈奴与古丝绸之路由来的联系有了了解,本章中不需要用大量笔墨描写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故建议作者在本章对匈奴的历史进行深入介绍。从匈奴的建立、壮大,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丝绸之路对匈奴发展的意义进行描述,使读者对匈奴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与作者沟通后,作者调整思路,按照“搅动东西方文明的匈奴”的主题进行了修改、补充。
第六章盛唐时期的胡部新声——三彩骆驼载乐俑
三彩骆驼载乐俑是本书所选文物中最能直观体现古丝绸之路文化的代表文物。骆驼所载的人俑有胡人和着胡装的汉人,他们手持域外乐器载歌载舞。并且骆驼又是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工具。故该章节也被定为编写样章。随着其他章节稿件的编写完成,根据全书的整体规划,责编对本章内容再次提出了修改和调整意见。
稿件中关于“唐三彩”的介绍,内容过于简略,仅对唐三彩的基本工艺和特征进行了描写。责编建议作者添加对“三彩器”发展和传播状况方面的介绍,突出唐代三彩器对外的传播,以体现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作者按照相应的修改意见,完成了内容补充、修改。
因全书稿件为多人编写,章节在“多元文化荟萃的大唐盛世”部分的内容多与第一章、第十四章,以及第十八章中关于丝绸之路在东西方艺术方面的交流作用和大唐社会开放繁荣情况的描写有重复。为协调合理安排全书内容,责编进行了内容的调整。作者已复核,确认定稿。
第七章交融与变奏的文明乐章——镶金兽首玛瑙杯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所涉及的文物都为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的文物,件件珍品,均属国宝级文物。由于这四章内容由三位作者分别完成,故关于何家村窖藏的介绍多有重复。责编按照阅读顺序将对何家村窖藏的介绍以及对窖藏主人的推测等内容进行整合,全部放置于第七章开篇处,通过“遗宝出土震惊世界”“窖藏之谜仍待探究”两部分进行描述。
本章编写之初,作者与责编沟通、讨论,决定从镶金兽首玛瑙杯多产于西域的缠丝玛瑙材质、器形、使用方式、使用意义、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描写,以体现古丝绸之路在这件具体文物上产生的文化交融。作者也依此内容按照“兽首玛瑙融汇中西”“巧妙构思 精湛工艺”“价值非凡 盛唐气象”三个部分展开。
责编审稿中发现,“兽首玛瑙融汇中西”和“巧妙构思 精湛工艺”两部分中对文物的基本外形特征、材质,器形来源、使用方式、使用意义、制作工艺方面的描述中多有交叉,使文章结构不清晰。另外,“价值非凡 盛唐气象”部分的写作内容篇幅过长,且关于描写盛唐的社会繁荣景象以及对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方面的描写与第一章和其他章节有重复。
责编根据全书的结构设置,兼顾其他章节内容,按照本章作者的写作内容,对本章原划分为三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划分为“兽首玛瑙妙思精湛”和“传世珍品 融汇中西”两部分。
“兽首玛瑙妙思精湛”部分对兽首玛瑙杯外形特征、制作工艺等进行介绍。
“传世珍品融汇中西”部分首先从介绍兽首玛瑙杯的缠丝玛瑙质地多产西域以及史料中关于朝贡玛瑙的记载,说明兽首玛瑙杯的材质与丝绸之路的联系。再从介绍兽首玛瑙杯的造型同于西方的“来通”和使用方式都为从下端饮用,反映它的造型与使用方式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后,从介绍其使用意义上体现兽首玛瑙杯的本土化内涵。通过对该文物的全面介绍,实现从多个角度呈现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融。
修改后的稿件经作者审核、认可定稿。
第八、九、十这三章所述的文物,都为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皿。从不同角度体现唐代金银器的特征,并反映出其与丝绸之路间各具特色的关系,是组稿时责编与作者讨论的要点。为保证每章特点鲜明,避免内容有交叉,结合这几件金银器的特征,在每章节的写作上做了具体的分划,在每章章名中也做了具体体现。
第八章唐代金银器的典范——鸳鸯莲瓣纹金碗
稿件中,关于何家村窖藏的情况介绍调整补充至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