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溅射法沉积TCO薄膜的电源技术

合集下载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综合介绍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综合介绍

一.磁控溅射电镀上世纪80年代开始, 磁控溅射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 其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现在磁控溅射技术已经在镀膜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正是近来市场上各方面对高质量薄膜日益增长的需要使磁控溅射不断的发展。

在许多方面, 磁控溅射薄膜的表现都比物理蒸发沉积制成的要好;并且在同样的功能下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得的可以比采用其他技术制得的要厚。

因此, 磁控溅射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涉及制造硬的、抗磨损的、低摩擦的、抗腐蚀的、装潢的以及光电学薄膜等方面具有重要是影响。

磁控溅射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是由该技术有别于其它镀膜方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特点可归纳为:可制备成靶材的各种材料均可作为薄膜材料,涉及各种金属、半导体、铁磁材料,以及绝缘的氧化物、陶瓷等物质,特别适合高熔点和低蒸汽压的材料沉积镀膜在适当条件下多元靶材共溅射方式,可沉积所需组分的混合物、化合物薄膜;在溅射的放电气中加入氧、氮或其它活性气体,可沉积形成靶材物质与气体分子的化合物薄膜;控制真空室中的气压、溅射功率,基本上可获得稳定的沉积速率,通过精确地控制溅射镀膜时间,容易获得均匀的高精度的膜厚,且反复性好;溅射粒子几乎不受重力影响,靶材与基片位置可自由安排;基片与膜的附着强度是一般蒸镀膜的10倍以上,且由于溅射粒子带有高能量,在成膜面会继续表面扩散而得到硬且致密的薄膜,同时高能量使基片只要较低的温度即可得到结晶膜;薄膜形成初期成核密度高,故可生产厚度10nm以下的极薄连续膜。

1.磁控溅射工作原理:磁控溅射属于辉光放电范畴, 运用阴极溅射原理进行镀膜。

膜层粒子来源于辉光放电中, 氩离子对阴极靶材产生的阴极溅射作用。

氩离子将靶材原子溅射下来后,沉积到元件表面形成所需膜层。

磁控原理就是采用正交电磁场的特殊分布控制电场中的电子运动轨迹, 使得电子在正交电磁场中变成了摆线运动, 因而大大增长了与气体分子碰撞的几率。

用高能粒子(大多数是由电场加速的气体正离子)撞击固体表面(靶), 使固体原子(分子)从表面射出的现象称为溅射。

TCO技术——精选推荐

TCO技术——精选推荐

TCO技术TCO玻璃技术调查⼀、薄膜太阳能电池对TCO玻璃的要求1.1薄膜电池对TCO玻璃的⼀般要求1.光谱透过率为了能够充分地利⽤太阳光,TCO镀膜玻璃要保持相对较⾼的透过率。

对于TCO玻璃,光透过率越⼤越好。

2.导电性能TCO薄膜的导电原理是在原本导电能⼒很弱的本征半导体中掺⼊微量的其他元素,使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发⽣显著变化。

这些微量元素被称为杂质,掺杂后的半导体称为杂质半导体。

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玻璃就是将锡元素掺⼊到氧化铟中,提⾼导电率,它的导电性能在⽬前是最好的,最低电阻率达10-5Ωcm量级。

3.雾度为了增加薄膜电池半导体层吸收光的能⼒,光伏⽤TCO玻璃需要提⾼对透射光的散射能⼒,这⼀能⼒⽤雾度(Haze)来表⽰。

雾度即为透明或半透明材料的内部或表⾯由于光漫射造成的云雾状或混浊的外观。

以漫射的光通量与透过材料的光通量之⽐的百分率表⽰。

⼀般情况下,普通镀膜玻璃要求膜层表⾯越光滑越好,雾度越⼩越好,但光伏⽤TCO玻璃则要求有⼀定的光散射能⼒,雾度值的⼤⼩根据吸光效率来确定。

⼀般公认的散射理论认为接近光线波长的颗粒会促进向前散射,所以在光伏⾏业要求提供粒径是100-500nm的颗粒来达到要求的雾度⽔平。

⽬前,雾度控制⽐较好的商业化TCO玻璃是AFG的PV-TCO玻璃,雾度值⼀般为11%~15%。

其不包含散射时的直接透过率曲线。

4.激光刻蚀性能薄膜电池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表⾯划分成多个长条状的电池组,这些电池组被串联起来⽤以提⾼输出能效。

因此,TCO玻璃在镀半导体膜之前,必须要对导电膜进⾏刻划,被刻蚀掉的部分必须完全除去氧化物导电膜层,以保持绝缘。

刻蚀⽅法⽬前有化学刻蚀和激光刻蚀两种,但由于刻蚀的线条要求很细,⼀般为⼏⼗微⽶的宽度,⽽激光刻蚀具有沟槽均匀,剔除⼲净,⽣产效率快的特点。

5.耐候性与耐久性TCO镀膜⼀般都使⽤“硬膜”镀制⼯艺,膜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酸碱性。

光伏电池在安装上以后,尤其是光伏⼀体化建筑安装在房顶和幕墙上时,不适宜进⾏经常性的维修与更换,这就要求光伏电池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前,⾏业内通⽤的保质期是⼆⼗年以上。

0093.磁控溅射制备TCO薄膜及其在SHJ太阳电池的应用-石建华

0093.磁控溅射制备TCO薄膜及其在SHJ太阳电池的应用-石建华

磁控溅射制备ITO、IWO、SCOT、SRE薄膜及其在SHJ太阳电池的应用石建华1,黄围1,2,刘奕阳1,2,孟凡英1,2,刘正新1,21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 中国科学院大学内容I.SHJ太阳电池研究背景II.高效SHJ太阳电池用TCO薄膜研究进展III.ITO\IWO\SCOT\SRE光电性能研究及应用IV.小结特点:完美全面积非晶薄膜钝化----高开压(Voc )完美双面对称结构及低温工艺----超薄柔性化双面受光----发电效率增益超过15%N 型晶体硅衬底----无PID\LID量产推广初期----设备/辅材价格昂贵、经验缺乏SHJ 太阳电池研究背景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HJ)SHJ 基本结构Perovskite/SHJ tandem 1985199019952000202020252030叠层转化效率超过30%指日可待!N o r m a l i z e d a b s o r p t i o nTCO1e qN02(p e c N Conductivity( ) 1/N eFree carrier absorption(FCA) N 矛盾!高迁移率TCO 材料成为首选磁控溅射系统自行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磁力线分部可调,3、样品与磁力线夹角可调(与上海福宜真空设备有限公司产学研结合)Ref功函数失配形成的肖特基势垒会严重阻碍载流子的传输,而界面缺陷层导致严重的复合小结1.SP技术可制备高迁移率、低电阻率TCO薄膜材料2.ITO薄膜中,Sn有效掺杂率与掺杂源浓度有关3.In2O3基的TCO薄膜掺杂种类影响生长方式、结晶度、成键类型4.TCO/非晶硅界面状态决定SHJ太阳电池转化效率5.应用于高效SHJ太阳电池的TCO薄膜需要进一步关注薄膜制备方法特别是初期成膜方式对界面的影响感谢聆听!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中心。

磁控溅射薄膜淀积工艺原理

磁控溅射薄膜淀积工艺原理

磁控溅射薄膜淀积工艺原理
磁控溅射薄膜淀积工艺是一种物理气相沉积(PVD)的方法,其工作原理可以简要概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电子加速和电离: 在高真空的环境下,入射离子(通常为氩离子,Ar+)
在电场的作用下轰击靶材。

与此同时,电子在飞向基片的过程中与氩原子发生碰撞,使其电离产生新的Ar+离子和电子。

2. 电子束缚和二次电子发射: 新产生的电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漂移,形成一种类似于摆线的运动轨迹。

在环形磁场的情况下,这些电子会在靶表面附近做圆周运动。

这个过程中,二次电子被束缚在靠近靶表面的等离子体区域内,并且在该区域中电离出大量的Ar+来轰击靶材。

3. 靶材溅射和薄膜形成: Ar+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并以高
能量轰击靶表面,使靶材发生溅射。

溅射出的中性靶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

4. 温度控制: 由于二次电子的能量很低,传递给基片的能量很小,因此基片
的温升较低。

这使得磁控溅射工艺具有沉积温度低、基片温升低的优点。

磁控溅射的优点包括沉积温度低、沉积速度快、所沉积的薄膜均匀性好,成分接近靶材成分等。

这种工艺在高精度、高性能薄膜制备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及其性能研究》一、引言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电显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TCO薄膜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制备工艺的优化和性能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磁控溅射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制备TCO薄膜的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薄膜质量高等优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工艺流程、实验方法及薄膜性能的研究。

二、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1. 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材料主要包括靶材(如氧化锡(SnO2)或氧化铟(In2O3)等)、基底(如玻璃或石英等)、溅射气体(如氩气等)。

实验设备主要包括磁控溅射镀膜机、真空泵等。

2. 实验方法(1)基底处理:将基底清洗干净,并进行预处理,以提高薄膜与基底的附着力。

(2)靶材制备:将靶材固定在磁控溅射镀膜机的靶位上。

(3)真空环境:将镀膜机腔体抽至高真空状态,以去除腔体内的杂质和气体。

(4)溅射镀膜:在磁控溅射镀膜机中,通过调节溅射功率、气体流量、基底温度等参数,实现TCO薄膜的制备。

三、薄膜性能研究1. 光学性能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仪测试TCO薄膜的透光率,分析薄膜的光学带隙、光学常数等性能。

同时,还可以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薄膜的光散射性能。

2. 电学性能采用四探针法或霍尔效应测试仪等设备测试TCO薄膜的电阻率、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等电学性能参数。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可以评估TCO薄膜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

四、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通过磁控溅射法制备的TCO薄膜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较低的电阻率,满足光电显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需求。

此外,薄膜的表面形貌良好,光散射性能较低。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整溅射功率、气体流量、基底温度等参数,可以实现对TCO薄膜性能的优化。

2. 结果讨论(1)溅射功率对TCO薄膜性能的影响: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薄膜的结晶性和致密度提高,从而提高了薄膜的透光率和导电性能。

磁控溅射制备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制造设备的技术创新

磁控溅射制备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制造设备的技术创新

磁控溅射制备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制造设备的技术创新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太阳能电池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制备技术也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创新。

其中,磁控溅射技术作为制备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的关键步骤之一,其技术创新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就磁控溅射制备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制造设备的技术创新进行详细探讨。

磁控溅射技术是一种利用高能量离子轰击固体靶材使其表面达到蒸发实现薄膜沉积的技术。

在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制造中,磁控溅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备透明导电薄膜和抗反射膜。

然而,传统的磁控溅射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如薄膜致密性不佳、薄膜结晶度不高等,制约了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的性能提升。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磁控溅射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以提高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的制造效率和性能。

首先,研究人员改进了靶材的制备方法,采用了更加纯净且均匀的靶材,减少了杂质对薄膜质量的影响。

其次,在磁控溅射过程中,优化了离子轰击能量和角度,使得薄膜得以更加均匀地沉积在衬底上,并提高了薄膜的致密性和结晶度。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控制溅射工艺参数,实现了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的复合制备。

例如,采用双靶溅射技术,相比于传统单靶溅射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的沉积速率和更好的薄膜质量。

此外,还有磁控溅射辅助化学反应和后处理方法等,通过进一步优化薄膜的结构和性能。

此外,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尝试将磁控溅射技术与纳米材料相结合,实现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的纳米化制备。

通过在纳米尺度上调控薄膜的结构和特性,可以进一步提高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纳米银颗粒作为辅助材料,实现了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的纳米化制备,并获得了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总的来说,磁控溅射制备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制造设备的技术创新是为了提高制备效率和薄膜质量,进一步推动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通过改进靶材制备方法、优化溅射工艺参数、采用复合制备技术和结合纳米材料的方法,研究人员不断改进磁控溅射技术,提高了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的性能和稳定性。

磁控溅射法制备高质量铁电薄膜及其应用研究

磁控溅射法制备高质量铁电薄膜及其应用研究

磁控溅射法制备高质量铁电薄膜及其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控溅射法成为制备高质量铁电薄膜的一种重要方法。

铁电薄膜在各种电子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因此磁控溅射法制备高质量铁电薄膜及其应用研究备受关注。

一、磁控溅射法的基本原理磁控溅射法是一种在高真空环境下制备表面涂层的物理气相沉积方法。

它利用磁场将电子束产生的气体离子输送到靶材表面,使得靶材表面原子挥发并随后沉积在基底上。

磁控溅射法制备铁电薄膜时,可以控制靶材的组分并在不同的气氛下进行,从而实现对铁电薄膜成分、结构的调控。

二、磁控溅射法制备高质量铁电薄膜的优势磁控溅射法制备铁电薄膜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能够制备具有多种组分的铁电薄膜,以及利用掺杂技术或复合材料制备具有不同性能的铁电薄膜。

其次,磁控溅射法制备铁电薄膜的工艺条件相对简单,适用于批量生产。

最重要的是,磁控溅射法可以制备高光学质量、高结晶性、低缺陷密度的铁电薄膜,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铁电性能,可应用于机电耦合、传感器、存储器、微电子器件等领域。

三、铁电薄膜的应用研究铁电薄膜在各种电子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如存储器、传感器、电容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在存储器中,铁电薄膜具有非易失、高密度、高速性能,是替代磁存储的重要方向。

在传感器方面,铁电薄膜具有良好的应变灵敏度和压电转换特性,可用于生物医学、工业监测等领域。

此外,铁电薄膜还有望在可再生能源、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四、磁控溅射法提高铁电薄膜的性能及其未来发展虽然磁控溅射法制备铁电薄膜的性能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电荷分布和电场分布的不均匀性,容易出现铁电失活现象。

其次,铁电薄膜的介电性能易受厚度限制及表面掺杂的影响。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磁控溅射法制备铁电薄膜的过程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铁电薄膜的性能。

总之,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中,磁控溅射法制备高质量铁电薄膜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磁控溅射设备构造及其沉积薄膜原理

磁控溅射设备构造及其沉积薄膜原理

磁控溅射设备构造及其沉积薄膜原理1. 实验目的:了解磁控溅射设备的构造,熟悉磁控溅射沉积薄膜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内容:2.1 了解磁控溅射设备的构造总体来讲,磁控溅射薄膜沉积系统包括:气路、真空系统、循环水冷却系统、控制系统。

其中(1) 气路系统:与PECVD系统类似,磁控溅射系统应包括一套完整的气路系统。

但是,与PECVD系统不同的是,PECVD系统中,气路中为反应气体的通道。

而磁控溅射系统气路中一般为Ar、N2等气体。

这些气体并不参与成膜,而是通过发生辉光放电现象将靶材原子轰击下来,使靶材原子获得能量沉积到衬底上成膜。

(2) 真空系统:与PECVD系统类似,磁控溅射沉积薄膜前需要将真空腔室抽至高真空。

因此,其真空系统也包括机械泵、分子泵这一高真空系统。

(3) 循环水冷却系统:工作过程中,一些易发热部件(如分子泵)需要使用循环水带走热量进行冷却,以防止部件损坏。

(4) 控制系统:综合控制PECVD系统各部分协调运转完成薄膜沉积,一般集成与控制柜。

2.2 磁控溅射沉积薄膜原理在阳极(除去靶材外的整个真空室)和阴极溅射靶材(需要沉积的材料)之间加上一定的电压,形成足够强度的静电场。

然后再在真空室内通入较易离子化的惰性Ar气体,在静电场E的作用下产生气体离子化辉光放电。

Ar气电离并产生高能的Ar+离子和二次电子e。

高能的Ar+阳离子由于电场E的作用会加速飞向阴极溅射靶表面,并以高能量轰击靶表面,使靶材表面发生溅射作用。

被溅射出的靶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

由于磁场B的作用,一方面在阴极靶的周围,形成一个高密度的辉光等离子区,在该区域电离出大量的Ar+离子来轰击靶的表面,溅射出大量的靶材粒子向工件表面沉积;另一方面,二次电子在加速飞离靶表面的同时,受到磁场的洛伦兹力作用,以摆线和螺旋线的复合形式在靶表面作圆周运动。

随着碰撞次数的增加,电子的能量逐渐降低,到达基片后的能量很小,故基片的温升较低。

薄膜太阳电池用TCO玻璃技术发展分析

薄膜太阳电池用TCO玻璃技术发展分析

薄膜太阳电池用TCO玻璃技术发展分析1 前言TCO玻璃(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是在平板玻璃表面通过物理或化学镀膜的方法均匀的镀上一层透明的导电氧化物薄膜而制的玻璃产品。

tco玻璃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对可见光的高透过率(>80%), 另一个是高的导电率(R<10-3Ω·㎝)。

对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来说, 由于非晶硅几乎没有横向导电性能, 因此必须在玻璃表面淀积一层大面积的透明导电膜(TCO)以有效地收集电池的电流, 同时此薄膜需具有减反射的功能让大部份光进入吸收层。

此TCO玻璃一般也称之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前电极玻璃。

全球薄膜太阳能近几年蓬勃发展, 2007年以120%的速度在增长, 2008年薄膜太阳能电池量产预计达1GW, 薄膜太阳能电池需求TCO玻璃约100万平方米。

依Displaybank最新评估, 至2012年, 虽受经济危机影响, 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年均成长率仍将高达72%, 所以2012年底薄膜太阳能电池量产预计达8.7GW, 需求TCO玻璃约8700万平方米。

但目前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用的TCO玻璃基本被日本的旭硝子、板硝子及美国的AFG垄断, 所以议价空间小, 进货价格高, 甚至有钱也不一定买的到货。

由于没有稳定的TCO货源, 将造成部分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家, 设备开动不足。

随着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飞速发展, 使目前TCO玻璃市场变得非常紧俏。

可以说,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TCO的改进程度。

2 太阳能电池用TCO玻璃2.1 TCO简介目前太阳电池用TCO膜主要为两种, 一种为FTO膜, 一种为AZO膜。

FTO即SnO2:F镀膜, 主要采用APCVD方法, 有离线和浮法在线两种工艺, 制造出了导电性比普通Low-E好, 并且带有雾度的产品。

产品具有成本相对较低, 激光刻蚀容易, 光学性能适宜等优点, 利用这一技术生产的TCO玻璃已经成为薄膜光伏电池的主流产品。

tco成膜原理

tco成膜原理

tco成膜原理TCO成膜原理TCO(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是一种具有高透明度和导电性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器、光电器件等领域。

TCO 薄膜的制备过程中,成膜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TCO薄膜的成膜原理主要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两种方法。

物理气相沉积是通过将高纯度的氧化物靶材蒸发或溅射到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而化学气相沉积则是通过在气氛中加入特定的气体,使其在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薄膜。

在物理气相沉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磁控溅射和电子束蒸发。

磁控溅射是将氧化物靶材置于真空室中,通过加热或电子束轰击使其蒸发,然后通过磁场控制蒸发物质的运动方向,最终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电子束蒸发则是利用电子束的高能量使靶材蒸发,并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主要包括热分解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热分解法是通过将气体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反应物,然后在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法则是通过将气体在基底表面进行化学反应生成薄膜。

无论是物理气相沉积还是化学气相沉积,TCO薄膜的成膜过程都需要控制多个参数,如沉积温度、气氛成分、沉积速率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对薄膜的性能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沉积温度过高可能导致薄膜结晶不完全,影响导电性能;气氛成分的变化可能改变薄膜的透明度和导电性能。

TCO薄膜的成膜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基底表面的处理。

基底表面的清洁度和平整度对薄膜的附着力和均匀性有着重要影响。

常用的基底处理方法包括超声清洗、离子打磨和表面活化处理等。

TCO薄膜的成膜原理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控制好各种参数的条件下,使氧化物材料在基底表面形成高透明度和导电性能的薄膜。

这些薄膜在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透明导电薄膜 (TCO)之原理及其应用发展

透明导电薄膜 (TCO)之原理及其应用发展
透明導電薄膜 (TCO) 之原理及其應用發展
HW
2008/04/17
Outline
1. ITO及各種透明導電氧化物材料的介紹
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TCO)
2. TCO的導電原理
3. TCO的光學性質
4. TCO 薄膜之市場應用及發展
1. ITO及各種透明導電氧化物材料的介紹
Au、Ag、Pt、Cu、Al、Cr、Pd、Rh,在< 10nm厚度的薄膜, 均有某種程度的可見光透光度 早期使用之透明電極 缺點:光的吸收度大、硬度低、穩定性差
透明導電薄膜
金屬化合物薄膜(TCO)
泛指具有透明導電性之氧化物、氮化物、氟化物
a. 氧(氮)化物:In2O3、SnO2、ZnO、CdO、TiN b. 摻雜氧化物:In2O3:Sn (ITO)、ZnO:In (IZO)、ZnO:Ga (GZO) ZnO:Al (AZO)、SnO2:F、TiO2:Ta
摻雜物(載子)密度對透光度的影響
AZO (antimony doped tindioxide)
Sb摻雜在SnO2中
Sb
電阻率最小 3.98 ×10-3Ω-cm Sb2O5析出, 造成光的散射
ITO的光學性質
電阻比= 面阻值x 膜厚 (ρ = γ x D)
低面阻值ITO玻璃鍍膜,電阻比越低越好 考慮高穿透率,膜厚的設計必須避免建設性的干涉, 所以nd=(2m+1)λ/4,m=1,2,3,4….。
TCO的光學性質
TCO在短波長的透光範圍:由能隙(energy gap)決定 在長波長的透光範圍:由電漿頻率(ωp,plasma frequence) 決定
由電漿頻率決定的波長 (此一波長隨載子濃度而移動)

真空磁控溅射镀膜原理与技术

真空磁控溅射镀膜原理与技术

真空磁控溅射镀膜原理与技术
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高质量的表面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

其原理是利用高能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脱离并沉积在基材表面形成薄膜。

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核心是磁控溅射装置。

该装置由真空室、靶材、基材、磁控电源、离子源等组成。

在真空室中,通过抽气将压力降至10^-4Pa以下,然后加入惰性气体(如氩气),使气体分子与靶材表面原子碰撞,产生高能离子。

磁控电源产生磁场,将离子束聚焦在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脱离并沉积在基材表面形成薄膜。

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 镀膜质量高:由于真空环境下,薄膜表面无气体和杂质污染,因此薄膜质量高,具有良好的光学、电学、机械性能。

2. 镀膜厚度均匀:磁控电源产生的磁场可以使离子束均匀聚焦在靶材表面,使得薄膜厚度均匀。

3. 镀膜速度快:由于离子束能量高,靶材原子脱离速度快,因此镀膜速度快。

4. 环保节能: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技术无需使用有机溶剂和化学药品,不会产生废气、废水和废渣,符合环保要求。

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电子领域,可以用于制造集成电路、显示器、太阳能电池等;在光学领域,可以用于制造反射镜、滤光片、透镜等;在航空航天领域,可以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叶片、航天器表面涂层等;在汽车领域,可以用于制造汽车玻璃、车身涂层等;在建筑领域,可以用于制造建筑玻璃、金属门窗等。

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高质量的表面处理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tco层镀膜工艺

tco层镀膜工艺

tco层镀膜工艺TCO层镀膜工艺是一种在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上进行涂层的工艺。

TCO薄膜是一种具有高透明度和电导率的材料,常用于太阳能电池、平板显示器、触摸屏等领域。

通过在TCO薄膜上进行特殊的涂层处理,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光电性能,提高材料的透明度和导电性能。

在TCO层镀膜工艺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TCO材料作为基底。

常用的TCO材料包括氧化锌(ZnO)和氧化锡(SnO2)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透明度和良好的电导率,能够满足各种应用的需求。

在选择了合适的TCO材料后,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涂层的附着力和光电性能。

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溶液洗涤、表面活化和氧化处理等。

这些处理方法可以去除基底表面的杂质和氧化物,并增加表面的粗糙度,从而提高涂层的附着力。

在表面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TCO层的涂覆。

涂覆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磁控溅射法和喷雾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涂覆方法,它可以通过控制溶胶的浓度和pH值来调节薄膜的性能。

磁控溅射法是一种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可以得到较高质量的TCO薄膜。

喷雾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涂覆方法,适用于大面积的涂覆。

涂覆完成后,需要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涂层中的应力和提高其结晶性。

退火温度和时间的选择对于涂层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退火条件可以提高涂层的电导率和透明度。

在TCO层涂覆完成后,可以进行表面处理和封装。

表面处理可以使用化学蚀刻或机械抛光等方法,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缺陷。

封装可以使用有机玻璃或硅胶等材料,以保护涂层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总结起来,TCO层镀膜工艺是一种通过在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上进行涂层处理的工艺。

这种工艺可以提高薄膜的光电性能,增强其透明度和导电性能,满足各种应用的需求。

在工艺中,选择合适的TCO材料、进行表面处理、涂覆和退火处理等步骤都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和优化,可以得到高质量的TCO层薄膜,推动透明电子技术的发展。

TCO薄膜简介

TCO薄膜简介

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conductiveoxide简称TCO)薄膜主要包括In、Sb、Zn 和Cd的氧化物及其复合多元氧化物薄膜材料,具有禁带宽、可见光谱区光透射率高和电阻率低等共同光电特性,广泛地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平面显示、特殊功能窗口涂层及其他光电器件领域。

透明导电薄膜以掺锡氧化铟(tindopedindiumoxide简称ITO)为代表,研究与应用较为广泛、成熟,在美日等国已产业化生产。

近年来ZnO薄膜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掺铝的ZnO薄膜(简称AZO)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材料之一。

同时,人们还开发了Zn2SnO4、In4Sn3O12、MgIn2O4、CdIn2O4等多元透明氧化物薄膜材料。

TCO薄膜的制备工艺以磁控溅射法最为成熟,为进一步改善薄膜性质,各种高新技术不断被引入,制备工艺日趋多样化。

本文综述以ITO和AZO为代表的TCO薄膜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一、TCO薄膜的发展TCO薄膜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1907年Badeker首次制成了CdO透明导电薄膜,引起了人们的较大兴趣。

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军事上的需要,TCO薄膜才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1950年前后出现了SnO2基和In2O3基薄膜。

ZnO基薄膜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几种材料在TCO薄膜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有新的TCO薄膜出现,开发出了多元TCO薄膜、聚合物基体TCO薄膜、高迁移率TCO薄膜以及P型TCO薄膜。

而SnO2基和In2O3基材料也通过掺加新的元素而被制成了高质量TCO薄膜。

最近,据媒体报导,美国俄勒冈大学研究人员对TCO材料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研制出一种便宜、可靠且对环境无害的透明导电薄膜材料。

该材料可用于制作透明晶体管,用来制造非常便宜的一次性电子产品、大型平面显示器和可折叠又方便携带的电器。

科学家称,这项研究成果将引导新产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

磁控溅射法沉积氮化钛复合涂层工艺研究

磁控溅射法沉积氮化钛复合涂层工艺研究

磁控溅射法沉积氮化钛复合涂层工艺研究一、磁控溅射法概述磁控溅射法,亦称为磁控溅射沉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薄膜材料。

该技术通过在高真空环境中,利用磁场和电场的共同作用,将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溅射出来,并在基底表面沉积形成薄膜。

磁控溅射法因其高效率、高纯度、良好的薄膜均匀性以及能够制备多种材料薄膜等优点,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1.1 磁控溅射法的工作原理磁控溅射法的工作原理基于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撞击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或分子被溅射出来。

在溅射过程中,靶材表面附近的磁场对等离子体中的电子进行约束,形成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区域,即所谓的“磁鞘”。

磁鞘的存在显著增加了离子与靶材的碰撞概率,从而提高了溅射效率。

1.2 磁控溅射法的应用领域磁控溅射法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微电子工业:用于制备半导体器件中的绝缘膜、导电膜等。

- 光学领域:用于制射膜、增透膜等光学薄膜。

- 机械工程:用于提高机械部件的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 生物医学:用于制备生物相容性薄膜,如人工关节表面的涂层。

二、氮化钛复合涂层的特性氮化钛(TiN)是一种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良好耐腐蚀性的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切削工具、模具、耐磨部件等的表面涂层。

氮化钛复合涂层则是在氮化钛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其他元素或化合物,以期获得更优异的综合性能。

2.1 氮化钛复合涂层的组成氮化钛复合涂层通常由氮化钛与金属元素(如铝、铬、钽等)或非金属元素(如碳、硼等)组成。

这些元素的引入可以改变涂层的微观结构,从而优化涂层的硬度、韧性、耐磨性等性能。

2.2 氮化钛复合涂层的性能优势氮化钛复合涂层相较于单一的氮化钛涂层,具有以下性能优势:- 更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通过合金化处理,可以提高涂层的硬度,从而增强其耐磨性。

- 改善的韧性:引入某些元素可以增加涂层的韧性,使其在受到冲击时不易破碎。

- 增强的耐腐蚀性:某些元素的加入可以提高涂层的化学稳定性,从而增强其耐腐蚀性。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及其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 薄膜)在平板显示、太阳能电池、触摸屏以及电磁波屏蔽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器件的电学、光学以及机械性能。

磁控溅射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薄膜制备技术,因其高沉积速率、良好的膜层均匀性和优异的膜基结合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TCO薄膜的制备。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工艺流程,并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磁控溅射法原理及设备介绍磁控溅射法是一种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其原理是在真空环境下,利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材,使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获得能量并溅射出来,最终沉积在基底上形成薄膜。

磁控溅射设备主要由真空系统、溅射靶材、基底加热装置、磁场系统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三、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一)材料选择与靶材制备在磁控溅射法制备TCO薄膜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靶材是关键。

常用的靶材包括氧化锡(SnO2)、氟掺杂氧化锡(FTO)等。

这些靶材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可见光透过率,适合用于制备TCO 薄膜。

(二)工艺流程1. 基底准备:清洗基底表面,去除杂质和油脂,提高基底与薄膜的结合力。

2. 真空环境:将基底放入磁控溅射设备中,并抽至高真空环境。

3. 靶材选择与制备: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靶材并安装在设备上。

4. 溅射条件设置:根据靶材和基底材料,设置适当的溅射功率、气压和温度等参数。

5. 溅射过程:开始溅射,使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溅射出来并沉积在基底上形成薄膜。

6. 退火处理:为了提高薄膜的性能,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

(三)工艺参数优化通过实验,优化磁控溅射法的工艺参数,如溅射功率、气压、温度等,以获得性能优异的TCO薄膜。

四、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性能研究(一)电学性能研究通过测量TCO薄膜的电阻率、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等参数,研究其电学性能。

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对电学性能的影响,为优化制备工艺提供依据。

磁控溅射和原子层沉积

磁控溅射和原子层沉积

磁控溅射和原子层沉积磁控溅射和原子层沉积:开拓材料科学和表面工程的未来1. 引言磁控溅射和原子层沉积是当今材料科学和表面工程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两种关键技术。

这两种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精确地控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从而在许多领域中实现创新和突破。

本文将深入探讨磁控溅射和原子层沉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磁控溅射的原理和应用2.1 原理磁控溅射是一种通过离子轰击材料,使其溅射到基底表面上形成薄膜的技术。

其中关键的元件是磁控溅射源,它由一个靶材和一个正极(阳极)组成。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离子束撞击靶材,并使其原子轰击出去。

这些离子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和沉积过程,最终在基底表面上形成一个均匀的薄膜。

2.2 应用磁控溅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尤其是化学、电子和材料科学领域。

在化学中,磁控溅射可用于合成纯净的化合物薄膜,从而研究其化学性质和反应动力学。

在电子领域,磁控溅射可用于制备导电薄膜和磁性材料,如磁存储和传感器等。

在材料科学中,磁控溅射可以制备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材料,如光学薄膜和生物材料等。

3. 原子层沉积的原理和应用3.1 原理原子层沉积是一种在基底表面上逐层沉积原子的技术。

在原子层沉积过程中,材料被周期性地注入到基底表面上,形成单一原子层或分子层的沉积。

这种技术利用了表面反应、扩散和吸附等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实现对材料的精确控制。

3.2 应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微电子、纳米器件和催化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微电子中,原子层沉积可用于制备高介电常数的绝缘层和金属电极,以实现集成电路的高性能和高稳定性。

在纳米器件领域,原子层沉积技术可用于制备纳米线、纳米颗粒和纳米膜等结构,从而实现纳米尺度上的功能性材料和器件。

在催化剂领域,原子层沉积可以将金属基底表面上的原子与催化剂染料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效率和选择性。

4. 磁控溅射和原子层沉积的未来展望磁控溅射和原子层沉积技术在材料科学和表面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磁控溅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磁控溅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磁控溅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磁控溅射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加工技术,它在现代工业制造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磁控溅射技术的原理比较复杂,需要结合物理学知识和材料科学知识才能够深入理解。

下面,我们将从原理、应用和优缺点等方面来分析磁控溅射技术。

一、磁控溅射技术的原理磁控溅射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在高真空下,利用离子轰击的原理使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离开,形成高速运动的原子团,然后以高速度击打到所需要涂覆的材料表面,与另一组原子或分子相碰撞,并沉积成薄膜层。

磁控溅射技术的溅射源主要由靶材、基底和磁场组成。

当高纯度的气体在真空室内电离后,离子会在靶材表面束缚,形成一个带正电荷的等离子体潮流,进入强磁场的作用下,靶材上的非离子原子或分子就会沿用聚变的道理抛射出去,进而形成一个离子束,成为靶材的溅射。

当基底和溅射源靶材相对静止时,基底上的沉积物层就会开始形成。

因此,在磁控溅射技术中,溅射过程控制好磁场强度和靶材等离子体激发能量是非常重要的。

二、磁控溅射技术的应用磁控溅射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金属、合金、半导体材料的表面修饰和通过涂层改善材料表面性能来达到特殊的功能和应用。

涂层厚度可从几纳米到数百纳米改变。

(1) 太阳能光伏在太阳能光伏中,磁控溅射技术被广泛应用。

可以通过沉积一层光谱选择层来增加光吸收,在应用中产生光电性能提高,并延长光电池的寿命。

此外,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的透明导电电极,可以大幅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环保性能。

(2) 光学加工磁控溅射技术用于光学加工领域。

可以制备一种极细的金属纤维单丝,这种金属纤维单丝可以做为微型光学的部件,如光纤中介面。

纤维自身具有一定的弯曲、拉伸和扭曲能力,便于融合和加工成三维微机械结构,做成微型光学元件、微型透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3) 电子和半导体技术磁控溅射技术可以制备各种电子和半导体材料,例如氧化物、铜铝金属等等。

在半导体器件和电子元件中使用磁控溅射技术,可以获得高精度和超薄膜的电池、LED、CRT以及开关电源等电子元件。

磁控溅射法沉积TCO薄膜的电源技术

磁控溅射法沉积TCO薄膜的电源技术

磁控溅射法沉积TCO薄膜的电源技术1前言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薄膜)有着广泛的用途,如作为LCD、OLED显示器面板的电极,作为触摸屏的感应电极,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以及作为LED芯片前电极等[1]。

目前,主要的TCO薄膜有氧化铟锡(ITO)、氧化锡(SnO2)、氧化锌铝(AZO)三种[2],其中SnO2薄膜是最早应用的TCO薄膜,但由于其光电特性相对较差,目前主要应用在一些较低端的使用领域。

ITO薄膜是目前光电特性最好,使用范围最广的TCO薄膜,但其同时存在使用稀有元素In,生产成本较高、In元素有毒、在氢等离子工艺氛围中性能退化等缺点。

近年来,成本低、性能优良、无毒害的ZnO:Al(AZO)薄膜[3]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有希望替代ITO薄膜。

因此,ITO与AZO材料是当前研究和生产的最主要的TCO材料。

目前,产业界制备ITO、AZO薄膜主要是采用磁控溅射镀膜技术[4][5]。

磁控溅射技术基于等离子技术,通常是在存在高电势差的靶(阴极)与阳极之间注入气体(一般为Ar气),通过等离子辉光放电实现对气体原子的离化,电场与磁场对离子加速和变向,进而轰击靶材表面,导致靶材原子被轰击到空间中,溅射在一块衬底材料上聚集形成薄膜[6]。

对于磁控溅射装置,磁控溅射电源决定了磁控溅射工艺过程等离子体状态,对镀膜工艺和膜层生长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

随着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用户对产品质量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要求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稳定性,有较高的镀膜效率和镀膜质量。

本文将主要描述磁控溅射ITO、AZO两大主要TCO薄膜的核心电源技术的发展现状、最新进展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

2磁控溅射TCO薄膜的电源技术发展概述2.1磁控溅射直流电源磁控溅射电源类型有直流电源、中频电源和射频电源。

其中中频电源与射频电源成本较高,且沉积速率偏慢,尤其是射频电源沉积速率慢且由于驻波效应等,不适宜进行大面积镀膜,因此在制备大面积TCO薄膜技术领域应用较少。

透明导电薄膜 (TCO)之原理及其应用发展

透明导电薄膜 (TCO)之原理及其应用发展
沉積製程之控制更趨容易,各式TCO材料開始廣泛被應用.
2000年代,主要的透明導電性應用以ITO 材料為主,磁控濺鍍ITO成為 市
場上製程的主流.
透明導電薄膜主角-- ITO
中文名稱:銦錫氧化物 英文全名:Indium Tin Oxide(ITO)
成分:摻雜錫之銦氧化物(Tin-doped Indium Oxide)
Band gap (Eg) > 3.5eV Crystallized at T > 150 ºC
TCO薄膜的導電原理
➢材料之導電率σ
σ = neμ
其中n = 載子濃度 (就TCO材料包括電子及電洞)
e:載子的電量 μ:載子的mobility
載子由摻雜物的混入及 離子的缺陷生成
TCO中導電性最好的ITO,載子濃度約1018~1019 cm-3 ﹙金屬載子濃度約1022 ~10~23 cm-3﹚
m*↓:取決於TCO 材料。(intrinsic effect)
TCO薄膜的導電原理
➢電阻比(又稱體阻抗, ρ) 反比於導電率(conductivity, σ) ➢ρ = 1/ σ ohm-cm ➢平面顯示器中探討的薄膜的導電性有別於半導體的導電性。 ➢通常,面電阻(surface resistance, γ) or (sheet resistance, Rs)
紫外線區
TCO的光學性質
➢為降低In2O3、SnO2、ZnO等透明導體的電阻率, 通常加入Sn、Al、Sb等摻雜物以提高載子密度。
➢載子密度增加會影響透明性 以ZnO為例,
➢電漿頻率ω = (4πne2/m*)1/2
ω = (4πne2/m*)1/2 = 4πx4.3x1019x(1.6x10-19)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控溅射法沉积TCO薄膜的电源技术1前言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薄膜)有着广泛的用途,如作为LCD、OLED显示器面板的电极,作为触摸屏的感应电极,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以及作为LED芯片前电极等[1]。

目前,主要的TCO薄膜有氧化铟锡(ITO)、氧化锡(SnO2)、氧化锌铝(AZO)三种[2],其中SnO2薄膜是最早应用的TCO薄膜,但由于其光电特性相对较差,目前主要应用在一些较低端的使用领域。

ITO薄膜是目前光电特性最好,使用范围最广的TCO薄膜,但其同时存在使用稀有元素In,生产成本较高、In元素有毒、在氢等离子工艺氛围中性能退化等缺点。

近年来,成本低、性能优良、无毒害的ZnO:Al(AZO)薄膜[3]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有希望替代ITO薄膜。

因此,ITO与AZO材料是当前研究和生产的最主要的TCO材料。

目前,产业界制备ITO、AZO薄膜主要是采用磁控溅射镀膜技术[4][5]。

磁控溅射技术基于等离子技术,通常是在存在高电势差的靶(阴极)与阳极之间注入气体(一般为Ar气),通过等离子辉光放电实现对气体原子的离化,电场与磁场对离子加速和变向,进而轰击靶材表面,导致靶材原子被轰击到空间中,溅射在一块衬底材料上聚集形成薄膜[6]。

对于磁控溅射装置,磁控溅射电源决定了磁控溅射工艺过程等离子体状态,对镀膜工艺和膜层生长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

随着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用户对产品质量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要求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稳定性,有较高的镀膜效率和镀膜质量。

本文将主要描述磁控溅射ITO、AZO两大主要TCO薄膜的核心电源技术的发展现状、最新进展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

2磁控溅射TCO薄膜的电源技术发展概述2.1磁控溅射直流电源磁控溅射电源类型有直流电源、中频电源和射频电源。

其中中频电源与射频电源成本较高,且沉积速率偏慢,尤其是射频电源沉积速率慢且由于驻波效应等,不适宜进行大面积镀膜,因此在制备大面积TCO薄膜技术领域应用较少。

TCO薄膜制备以直流磁控溅射技术为主。

直流磁控电源简单可靠、工作稳定、功率大、沉积速率快。

直流电源主要有恒流、恒压、恒功率等控制模式以恒流磁控溅射直流电源系统为例,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电路由主电路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

电网输入单相交流电,通过工频整流,电感电容整流后为直流电。

功率电子器件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将直流转换为脉冲交流电。

经高频变压器,将交流脉冲升压。

然后通过二极管整流和电感滤波输出直流。

控制部分由PWM控制、IGBT驱动、恒流控制、过流保护等部分组成。

普通直流电源虽然已在在磁控溅射TCO薄膜生产中大量应用,但仍然存在很多缺点:(1)TCO镀膜过程容易生成不导电物质,随着溅射过程中带电离子在不导电物质上的沉积,会形成弧光放电斑点[8]。

尤其是AZO镀膜过程,弧光放电斑点时时刻刻大量存在,容易导致薄膜出现斑点、孔洞、变性等各种缺陷,导致膜层质量不高,生产良率低。

(2)由于电弧出现的频率与磁控溅射功率成正比,因此,限制了磁控溅射功率进一步的增大,即限制了镀膜生产速率进一步的提高。

(3)磁控溅射过程等离子密度低。

被溅射物质的离化程度极低,导致晶格缺陷、高残余应力以及薄膜与衬底表面结合差[9]。

(4)由于被溅射物质离化程度低,被溅射物质只能直线运动,覆盖区域浅,无法对复杂构造物体表面全面镀膜,这一点远差于多弧离子镀技术,制约了磁控溅射技术的应用空间[10]。

2.2磁控溅射脉冲电源磁控溅射脉冲电源的一个不可比拟的优点,是可以抑制溅射靶面的弧光放电。

通过一定的频率输出脉冲电流,使镀膜过程绝缘层上积累的正电荷,在形成弧光放电条件之前被中和掉。

脉冲溅射技术实现的关键在于大功率脉冲电源[11]。

为了在正半周内完全中和负半周中靶面绝缘层表面积累正电荷,脉冲电压必须具有一定的波形参数。

Schiller等通过计算指出,脉冲电压的频率应为数10kHz[12]。

进一步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脉冲磁控溅射电源的脉冲频率设计在中频10kHz-200kHz时,可以有效防止靶材电弧放电及稳定反应溅射沉积工艺,实现高速沉积、高质量反应薄膜。

如图2所示,为一种脉冲电源系统的基本结构。

主要包括三相整流及控制电路,逆变及控制电路,保护电路等。

三相电源经整流电路整流后,变成脉动的直流电,然后由R、C 网络滤波后送至全桥逆变器,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与LCC串联、并联电路谐振,输出变压器与并联电容相并联,并隔离驱动负载。

图2 磁控溅射脉冲电源原理示意图虽然磁控溅射脉冲电源具备了灭弧的功能,能有效提升磁控溅射制备TCO薄膜的工艺质量,但其仍存在一些缺点:(1)价格昂贵。

稳定可靠的大功率脉冲电源造价昂贵,为普通直流电源一倍以上。

(2)维护成本高。

(3)无法解决传统磁控溅射过程等离子密度低,成膜质量一般,不具备复杂结构表面镀膜功能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最新的磁控溅射电源技术进展中逐步提出了解决方案。

3. 磁控溅射TCO电源最新技术3.1具备快速灭弧补偿功能的直流电源针对在TCO薄膜直流磁控溅射过程中(尤其是AZO镀膜)存在大量弧光放电现象的问题,为降低电源成本,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方向是采用带快速灭弧功能的直流电源。

这种电源的最关键技术是3点:①当弧光放电发生时能在早期迅速检测到做出合理判断。

②在识别出弧光放电情况后能迅速切断电源而灭掉电弧;③在切断电源后,恢复磁控放电。

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补偿技术,可进一步减少灭弧后残余能量的影响,精细优化镀膜质量。

目前主要有3种不同的电弧监测方法[13]:(1)基于弧光放电电流探测的检测方法在输出电流Iout超过用户设定电流阈值Ix时作出反应(图3)。

侦测时间取决于设定的阈值,通常为300ns。

关断时间大约为1.5μs。

中断时间和恢复时间可以分别设定在0ms~80ms或者0ms~100ms。

图3 基于电流检测弧光放电的原理图(2)基于弧光放电时的电压检测方法当电压超过用户设定的阈值时监测器开始工作,电压低于用户设定的阈值时监测器触发。

(3)基于电压电流结合的检测方法当输出电压低于用户设定的电压阈值而电流高于用户设定的电流阈值时监测器工作。

在快速检测和切断灭弧的系统基础上,电源具备灭弧补偿技术可进一步提升工艺的可靠性。

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当电弧被检测到以及关断电源以后,给电源电缆施加一个正电压,使电缆上的负电压很快消失,可以进一步减小监测出电弧以后传送到溅射阴极上的剩余能量,优化镀膜质量。

如图4所示,为一种灭弧补偿装置的原理。

在正常工作时,电容C被充电。

发生电弧时,快速切换开关SS打开,电容对电缆施加一个正的电压。

电源与阴极之间的感应能量可以通过公式E=(LI2)/2计算出来。

假设电缆电感为每米L=1μH,那么对10m长的电缆和电流为I=100A的电弧,能量为50mJ。

图4 灭弧补偿装置原理示意图增加补偿装置以后的电弧监测系统可以再实现快速关断的同时,显著减小电弧能量到1mJ/kW以下。

Dirk Ochs等人实验研究了采用补偿装置的电源在镀AZO薄膜过程的实际效用。

如图5所示,在AZO溅射过程中的一次电弧发生时,电流从工艺中的10A上升到约30A。

大约2μs后电源关断,电流下降。

又过了7μs后电流下降到大约0A。

具备补偿装置的电源其电流下降得更迅速。

电流下降到零的时间不足1μs。

这样显著减小了输送到电弧的能量,使其低于1mJ/kW。

图5 电弧发生时具备补偿装置(CL)及不具备补偿装置的电流波形对比在同样的工艺下,Dirk Ochs[14]对具备灭弧补偿功能的直流电源和普通脉冲电源(脉冲电源的频率为50kHz,占空比为75%)进行了对比。

在玻璃上沉积460nm厚的AZO膜层并检测其透光率。

结果显示,对应两种工艺的透光率完全一样。

两种样品都在真空下350℃退火15min,退火后,短波段下的透光率稍微上升,而长波段的透过率下降。

同样,两种工艺下的结果一样。

两种沉积工艺下的电阻率对比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

因此,采用有效的快速电弧关断恢复技术的新型直流电源技术,相比脉冲直流电源技术性能相当,成本更低,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种技术的主要缺点是,仍然无法解决传统磁控溅射过程溅射物质离化率低,成膜质量一般,不具备复杂结构表面镀膜功能的弱点。

此外,由于大功率化制造成本较高,可靠性较低,也制约了其大功率化发展。

3.2模块化磁控溅射电源为了提高磁控溅射电源性能,同时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和降低设备的稼动率,业界采用了电源模块化的概念。

电源系统可按单台20kw或30kw或其它功率值设计成一个模块。

模块之间组合堆栈(主/从设计)。

各模块机架可完全分离,便于用户以后的扩容或减容,使用非常方便,故障处理简单方便,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模块化技术的引入,进一步的推广了磁控溅射电源的应用。

3.3 HPPMS专用脉冲直流电源上文介绍的各种磁控溅射电源虽然都有不少优点,但始终无法解决传统磁控溅射过程中溅射物质原子的离化率极低的弱点。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技术(HPPMS)[15]是近年来新兴的重要发展方向,它通过HPPMS 专用电源可以大幅提升溅射物质原子的离化率[16][17]。

通过外加电场和磁场可大幅增强对溅射物质成膜工艺过程的精确控制,可以制备更加精细可靠的薄膜,可以实现更复杂结构外表的全方位可控镀膜,同时,充分有效的离子轰击衬底,可实现低温镀膜,实现在塑料柔性衬底材料镀膜。

在这一领域,Kouznetsov等[15]率先取得重要突破,他通过实验证实在Cu的溅射过程中引入这种高脉冲电流,获得了比传统直流溅射高两个数量级的离子密度,其溅射物质离化率高达70%。

离子流大小比传统磁控溅射高2-3个数量级,改善效果十分明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实现HPPMS技术的关键之一在于电源,其必须可以提供高功率密度的脉冲波(通常为几kW/cm2左右),同时保证施加在靶上的平均功率密度与传统直流磁控溅射相当(几W/cm2左右)[18],以防止阴极过热导致靶材、磁铁、靶体过热损坏。

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和公司已经研制出各种HPPMS电源装置,应用在实验室及生产线上,这些装置的基本结构原理相似,如图6所示。

一台直流电源用以给脉冲发生部分的电容器组充电,脉冲发生部分与磁控溅射阴极直接连接。

电容器组的充电电压从几100V到几1000V不等。

脉冲发生部分通过斩波电路将直流电压、电流变换成频率和脉宽均可调的脉冲电压和电流。

斩波电路使用IGBT模块,将IGBT作为开关串联在直流回路中,通过触发脉冲控制半导体开关的通断,进而控制了脉冲电压的输出。

图6 HPPMS电源的基本架构图Kouznetsov等人研究表明,输出脉冲的脉宽在5ms -5000ms,频率在10Hz-10kHz范围时,靶的电流密度峰值可达到数A/cm2量级,比传统直流磁控溅射电流密度高3个数量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