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办学特色研究_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_郑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 3 月第 3 期(总第 148期)
旅游业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办学特色研究——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重庆 400074)
【摘 要】
旅游业新形势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办学特色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办学为例,应该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和自身学科背景兴办新专业方向,突出旅游“交通”特色,重视旅游文化传播,加强国际联系,充分利用好实训和实习资源,并抓好办学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
旅游业新形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特色;重庆交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2673(2011)03-161-02
161(下转第 165 页)

【作者简介】
郑涛(1976-),男,四川筠连人,旅游管理系副主任,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学和旅游文化学。

1 旅游业发展新形势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旅游业作为一个行业发展始于 20 世纪改革开放,旅游教育也于其后逐渐兴起,高等教育中,开始主要是以专科为主,渐次发展为本科、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二十多年来,中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蓬勃发展,气象万千,但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近十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办学非但没有随旅游业发展扩增,反倒有了萎缩的趋势。保继刚先生和朱峰女士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 30 年来发展现状的调查发现,不管是排名前 10 位的著名大学,还是最先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 8 所高等院校,以及后来开设旅游专业的众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如果说旅游业的发展为从业人员提供了相应市场,从而旅游教育应该得到相应发展来看,这似乎就陷入了一个不太能让人理解的难题。但就笔者看来,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回答的:30 年的旅游发展,就中国而言还是一个起步和探索的过程,甚至也是一个粗放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需要具有良好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所以,我们会注意到,三十年来,旅游高职、中专以及职中有了很大发展。当然,随着旅游业的继续向前发展,人才需求格局肯定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现在的一个新情况是,一方面旅游企业大量需要人,另一方面许多的本科生不愿意到相关旅游企业工作,最直接的原因是提供的薪水太低,本科生和专科生,乃至和中专生同工同酬。长此以往,这对于旅游企业、旅游产业以及对于旅游教育将是非常不利的。
旅游业形势发展的“新”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这个“新”应以 2009 年国务院 41 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

台为标志,该《意见》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 2015 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 GDP 的比重提高到 4.5%,力争到 2020 年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在这个《意见》中,旅游业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旅游业地位从法律意义上得到了空前提升。从实际来看,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但就中国而言,新一轮的旅游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在这样的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办学何去何从,笔者仅就所在的重庆交通大学旅游本科办学谈一孔之见。

2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办学沿革及现状
重庆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兴办于2003 年,系原来旅游管理专科基础上发展而来。迄今已有 4 届毕业生近 300 人,现有在校生也是接近 300 人,每年招生为两个班的规模,在 70 人左右。本专业建有较完善的实验室,分别有导游模拟实训室(三通道 120 度环幕立体演播系统)、前厅餐饮实训室和客房实训室等。实验条件能较好满足专业上课的需要。从专业方向而言,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管理专业方向。就规模而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和市内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相差不大,但是和个别成立旅游学院的学校相比,在办学规模、思路及相关举措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努力,特别是办学特色还不鲜明。这也是在本文中的第三部分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3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本科办学特色实现路径探讨
3.1 对于“特色”的正确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特色”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等。 笔者认为,这个所谓的独特是相对的,大致的意思,是在具备良好基础的前提下,呈现出总体的与众不同。另外,这个特色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它应该具体结合实际情况。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办学特色来说,就是在学校大的学科背景下,寻找合适的结合点,而这个结合点恰好又是旅游本身的元素。我校 1951 年建校,当时是一所交通类专科学校,经过近 50 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很显然,一所工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上除了要考虑学科本身以及旅游业的需要外,还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科背景。

3.2 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及相关课程,体现“交通”特色
(1)以重庆市大力发展游轮经济为契机办好游轮管理专业方向
 近几年来,重庆旅游形势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变化之一就是市政府

主导成立了旅游投资集团公司,负责对市内重大旅游资源进行回购、整合和打造,在“大项目、大投资、大营销”战略下,重庆旅游呈现出了良好的局面。据统计,重庆 2008 年国内旅游 10001.19 万人次,2009 年国内旅游 12191.0 万人次,分别收入530.03 亿元和 666.34 亿元。国外旅游 2008 年 871907人次,2009 年 1048125 人次,分别收入 44977 万美元和53721 万美元。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国际旅游收入,均增幅较大。而且随着重庆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会选择重庆作为旅游目的地。长江、乌江独特的自然资源为重庆游轮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目前重庆已经明确提出要将长江三峡豪华游轮打造成重庆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这样的机遇下,我校显然应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整合交通专业相关资源开办游轮管理专业方向。在办学模式上,可以考虑和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
 
(2)利用学校工科背景兴办旅游装备设计专业方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青人将不会把旅游当作一种简单的观光行为,而是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对一些旅游项目或者说活动的参与。旅游专项活动的开展将必
然涉及到对相应旅游装备的需要,目前尚没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尝试旅游装备的设计。但是,从旅游发展实际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而且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旅游又可以进行设计的专门人次。我校有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同时还有相应的机械专业,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整合相应的师资开办这一专业方向。

(3)合理设置旅游交通规划和管理课程
行,即交通,是旅游的一大要素。传统的旅游活动,仅仅是将交通当作完成人和物空间位移的一种载体或者行为,旅和游是脱节的。这在游客对旅游提出更高审美需求的今天,显然应
该进行理念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做到,游客的游不仅是在景点或者是达到目的地,而是包含在整个行的过程中,旅和游应该是有机融合的,惟其如此才符合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旅游策划者、规划者用心思考交通问题。很显然,在这方面我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校有交通规划和交通运输专业。因此,可以考虑在课程中增设一门旅游交通规划和管理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为更好地解决旅游交通方面的问题。

3.3 抓住旅游核心,突出旅游文化性特色
旅游业是一种经济形态,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文化是旅游的基础、核心和灵魂。要把旅游做好,首先是要重视对文化的学习,并在旅游开发


营销过程中合理地利用文化。我国高校旅游管理大多是从经济、地理和历史等学科背景兴办而来。三类中,历史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较重文化,但经济和地理等学科背景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于文化的重视显然不够,而是更加倾向于相应学科的内容。旅游往前发展,愈加需要对旅游文化进行更加深刻地挖掘和整理。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看到这一关键性问题,在相应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安排包括学术氛围营造上都应予以注意。

3.4 加强国际联系,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相对于其他经济活动或者文化活动,旅游具有更加明显的“国际性”,即这一经济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避免不了涉外。就我国在旅游业发展而言,更加需要关注国际旅游发展的原因
是我们还应该向部分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来说,笔者觉得学生应该懂得国际规范,同时在思考旅游业发展问题上具有更高层次和更前卫的眼光,要做到这一点,旅游教育就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要主动加强国际联系,开展国际合作。这方面许多旅游院校已经开展了相应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开展国际合作还很不够,主要是局限于较少数量的组织有关学生赴有关国家(譬如美国或者新西兰)和地区“带薪实习”,属于小范围和低层次的体验。笔者通过与学校外事部门相关人员的交流,得知开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其实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只要联系到合适的高校即可施行。鉴于此应该早日开展这方面工作。

3.5 充分利用好已建成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我校总体而言工科特色明显,在办学上注重硬件设备的投入,注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办学传统。这一传统很显然地也影响到了其他专业的办学。就我
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也在实验设备建设方面得到了学校很大的支持本专业在拥有价值 100 余万元的导游模拟实训室,目前在重庆市高校中唯一一家拥有。另外,前厅、客房和餐饮实验室也齐备。除了建设相应实验室外,学校还与市内外相应旅游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合作,形成了较系统和丰富的校外实习基地。但是目前在实验室使用和实习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展教学上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譬如投入 100 多万元的导游模拟实训室,建成后主要是在里面开展《导游业务》课的教学,或者其他个别课程的教学,其余时间均属于闲置状态,很大程度浪费了实验资源。经过笔者了解,导游模拟实训室其实在有相应场景的前提下,也可开展酒店管理方

面甚至是旅行社管理方面的教学,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制作相应的“课件”。应该整合相应的人力资源丰富播放软件。不仅如此,这个实验室平时还可以向学生开放,用于进行和旅游相关的学生活动的开展。实习上,目前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不愿意去酒店实习,主要的理由是许多酒店完全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
动力使用,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基本就是在进行一项工作,而且是属于简单劳动型。这需要和相关实习基地进行协调,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即学生的实习为实习单位解决了用工问题,而学生在工作期间确确实实得到了收获。

3.6 抓好基础工作,为做出特色提供充分和可持续前提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在师资、学科建设、办学规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工作。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均为学院派出身,仅个别人有从业经历。旅游教育应该同旅游行业密切结合,
这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丰富的行业经验。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兼职以及考取相应从业资格证,以获得实际经验。在学科建设上,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缺乏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应该予以积极引进,以增强本专业的学术实力及在旅游学术圈的话语权。从 2003年开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以来,学生规模一直维持在两个班60 人左右,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不合适的,应该适度扩大规模。另外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归属感,还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引导和参与学生文化活动。


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兴办需要更加注重内涵和具有特色。就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特色性问题,笔者就我校的实际情况谈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每个高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专业办学的特点,应该重点挖掘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每个高校的特点可能是不一样的,或者是因为学校的学术背景,或者和学校地缘因素有关。总体说来,这个特点应该是“自然”的,不是为了有特点,而故意做得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 30 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5).
[2]马勇,吴娟子.中国高等旅游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创新战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
[3]刘伦.重庆交通学院校史(1951—2001)[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时。应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打破常规,增加实习课时,文化专业课与实习课比例可调整为 50~60%。
(2)在设岗位上,即体现在“质”上,要保证 1~2 人一岗,完成训练课时,得到质量检

测认可。岗位的多少、有无,直接关系到实习和实训的质量,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保证实习设备的完善,实习岗位的配套。
(3)在方法上,将整体培训与组别竞赛、个别指导相结合,高标准要求。开展操作技能比赛,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并将比赛成绩与学分、评优、实习分配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先进、学技术的积极性。
5.2.2 因材施教,逐步发展
改进教法,改革训练方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实习设备新旧、性能特点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断改革训练方式。及时总结,找出差距等等。实习教师每两周开一次教研会,交流研讨,改进教法,共同提高。
5.3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使学生明白社会发展、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要求 ,合作的过程中既是操作者,又是学习者,在合作中相互提高,教学设计包括合作承担任务的设计、小组活动的设计。
5.4 创新与探索能力培养
建构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学设计包括活动操作的设计、尝试发现的设计、探索研究的设计。
5.5 规范教学培养方式
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制定针对不同企业设计个性化实习教学计划和实习考核方案,制定典型实习企业的学生实习任务书;提供 1- 2 门网络远程教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章节目录、课件和作业。
5.6 融洽校企关系
建立良好的校外企业的合作关系、造就校内校外两个育人环境工程,把产学合作教育当作学校的生命线,把握和研究产学合作教育的机制、运行机制和保证机制。
5.7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因素。这对于培养人才的教师在素质和业务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必须坚持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多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常更新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的魅力。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要积极聘用外单位有经验、懂技术,在工厂或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和能工巧匠,实行三导师制,将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职业指导教师、校外专业指导教师充实到实践教学第一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能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在社会巨变的年代,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从新的高度出发,紧紧抓住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发展契机,逐步探索一种全新的人才

理念和全新的培养模式,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诸方面努力开拓全面创新,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定向,以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目标,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人才教育创新体系的全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和震.我国职业教育政策重大突破[J].教育与职业,2005,(12).
[2]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3]徐争颖.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4]王志新.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创新探索[J].职业教育,2005,(11).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