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虚(词类活用- 词-音韵)(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
(说苑•权谋篇)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篇)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史记•赵充国传)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1、 2、 3、 4、 5、 6、 7、 8、 9、 、说明下列加点的“者”字、“所”字的用法:夫执舆者为谁?赦之,以劝事君者.。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也。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准确把握其句法和语法规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一、文言文的句法特点文言文的句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相似,但在词序和用词上有所差别。
例如,“吾爱人如己”(义理细讲)、“大禹之治水,视海不兴,视江如困龙者也”(辞章杂著)等。
2. 定状补结构: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限定或补充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例如,“士之为学也,力行节义,恭敬而已矣”(大学)。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手法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部分,虽然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但其基本规则并未改变。
以下是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的一些重要内容:1. 五音十六字:文言文中的字音按照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划分,其中入声又细分为上入声和去入声。
这种音韵规则对于正确理解和朗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2. 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了助词、虚词等,它们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之”可以表示宾语,“乎”可以表示疑问等等。
3. 篇章结构:文言文的篇章结构通常以“引、承、转、合”的结构为主,通过引子引出主题,承接发展主题,转折说明论点,最后在文章结尾进行总结。
三、文言文的句法和语法分析是对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细致研究,通过分析可以准确理解和解读文言文的意义。
句法分析包括对句子的成分结构和词语的功能进行分析,语法分析则侧重于对句子的语法规则进行解读。
在文言文的句法分析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词性分析:对于文言文中的每个词语,需要准确判断其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古汉语(二)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章语法句法部分:句法一、宾语前置句一、简要谈谈古代汉语宾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则可前可后。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宾语位于动词之后是通常情况,前置一般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介词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古代介词的宾语也可在某些情况下前置。
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而前置。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无条件前置。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无条件前置。
举例略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及前置类型(语料见课件的第二部分“语料辨析”)注意:要求指出前置宾语和前置类型,不要遗漏。
句法二、判断句何为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哪几种情况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即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但也存在一些不表示判断的特殊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
3.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直接用带“也”的判断句形式说明原因。
句法三、被动句一、被动句的类型1.意念被动句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只能从句子意思上去理解。
2.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形式标志指的是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
主要包括: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举例略。
三、古今被动表示法的异同1.共同点:(1)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
例如:①饭吃了。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古今都可用“被”构成被动句式,例如:①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②亮子被苏峻害。
古代汉语的修辞
? 修辭是指爲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適應具 體題旨情景而精心選擇 恰當的語言材料 來提 高表達效果 的方法和技巧。
? 所謂情境,是指寫說的多種背景、主客觀雙 方的情況,如寫說的對象、時間、地點、社 會環境、主觀心境、寫說者和聽讀者的關係、 上下文和語體要求等。
? 所謂語言材料,主要包括各種性質的語言單 位(語音單位、詞彙單位、語法單位等)和 各種級別的語言單位(語素、詞、短語、句 子等)以及文字和標點符號,等等。
(二)譬喻
? 《墨子·小取》:“辟(譬)也者,舉也(他) 物而以明之也。”
? 用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說明或描繪某一事物, 多用熟悉、具體的事物說明或描繪陌生、抽 象的事物。
? 明喻:用“譬如”、“譬猶”、“譬之”、 “猶”、“若”、“如”等詞語加以表明。
? 《詩·何彼禯矣》:華如桃李。
? 隱喻:《史記 ·鴻門宴》:如今人方爲刀俎, 我爲魚肉,何辭爲?
一、古漢語常見的修辭格
(一)引用
? 《文心雕龍 ·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 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 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語, 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 引用的類別有:引言,引事,引文
? 引言:引用不見之於書本的格言、俗語、諺語、 歌謠等,以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詑於趙?(戰國 策·觸龍說趙太后)
子·齊桓晉文之事) ?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應是緑肥紅瘦。(李清照 ·如夢令) (2)用泛稱代特稱 ? 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華佗傳) (3)用特稱代泛稱 ?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別賦) ? 送美人兮南浦。(九歌 ·河伯)
(四)并提
? 爲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 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述。
古代汉语,修辞
修辞及修辞学的定义
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
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 一种努力。 修辞学就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表达 效果的规律规则的科学。王希杰《修辞学通论》 修辭是人們使用符號,尤其是語言,在他人 身上誘發合作的行為。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我國關於修辭的研究源遠而流長
司馬遷《報任安書》
庾亯《哀江南賦》
圆圆曲
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 素,冲冠—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 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 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 等取将军油壁车。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 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前身合是 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 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闭良 家,教就新声倾坐客。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 向谁诉?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 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恨杀军书抵死催, 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 安。
仍明清三付,是戲曲、小說空前發展的時期, 同時詩文創作仍然佔據着正統地位
這一時期的語言材料豐富,作家眾多,修辭
研究呈現出以詩文、戲曲、小說為对象的百 花齊放的新局面,金末仍好問《論詩三十 首》、明人朱權《太和正音譜》、何良俊 《曲論》、徐渭《南詞敘錄》、馮夢龍《太 霞曲語》、清人李漁《閒情偶寄》、袁枚 《隨園詩話》等都是這一時期頗更影響的專 論性著作。
二、古汉语修辞主要表现:炼词和炼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刘禹锡)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惟陈言之务去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文言文鉴赏技巧
文言文鉴赏技巧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读懂文言文,不仅需要对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
本文将从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介绍文言文鉴赏的技巧。
一、词汇鉴赏1. 熟悉常见词汇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如“非”、“曷”、“予”等。
熟悉这些常见词汇的用法和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2. 辨析近义词文言文中常有一词多义或近义词的使用,需要仔细区分。
例如,“明”可以表示亮度高或者聪明;“示”可以表示明显或者表现等。
通过细致的推敲,可以准确理解句子的表达。
二、句法鉴赏1.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多样,常见的有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状语从句等。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义。
2. 掌握典型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一些典型的句式,如“以…为…”、“非…则…”等。
熟悉这些句式的用法,可以更好地把握句子的逻辑关系。
三、修辞鉴赏1. 辨析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夸张、对偶、排比等。
识别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
2. 注重语气和情感文言文的语气和情感常常通过修辞手法来体现。
通过注意语气的变化和修辞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
四、阅读策略1. 全面阅读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全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不能片面理解某个句子或者某个词汇的意义,要注重整体把握。
2. 反复阅读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晦涩性,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多读几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3. 多做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做些笔记,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理解。
这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掌握以上的文言文鉴赏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领略其中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美感。
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达到更高的学术修养。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努力,相信自己会有所收获。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譬喻譬喻是指借助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生疏抽象的事物与道理的修辞方法。
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四类。
(1)明喻:明显打比方,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林宗曰:叔度汪汪若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搅之不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比黄花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旁观者皆惊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2)隐喻:隐喻又叫暗喻,它比明喻更进一层,把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合关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曹公,豺虎也。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3)借喻:是直接借助喻体代替本体,省略本体和喻词的譬喻方式。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今两虎共门,其势不俱生。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4)博喻:就是连用两个以上的比喻来譬喻某一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的修辞方法。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变文:是为避免重复而改变字面的修辞方法。
即于一章之中,上下文之间,为了避免同字相犯,对同一事物或同一句法作用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以取得表达生动,语言富于变化的修辞效果。
(1)虚词变文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古代汉语修辞上
简洁明了
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尽量使用短句和简单句 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复杂语法结构,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避免重复和啰嗦,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过于抽象和模糊的词汇,尽量使用具体和明确的词汇
优美高雅
语言简洁:用词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繁琐 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 情感真挚:表达真挚的情感,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景物、人物等,营造深远的意境,使语言具有艺术魅力
注意事项:在使用修辞手法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贴切性,避免过度夸张或失真。
修辞手法:准确贴切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这些手法可以使语言 更加生动、形象、贴切。
生动形象
比喻: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比喻,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情感、行为或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夸张: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对比: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与文化
修辞与传统文化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文化内涵: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修辞与文化:修辞手法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和体现 修辞与历史:修辞手法在历史文献中的运用和演变
修辞与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对修辞 的影响:不同地 域的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语言 特点等对修辞产 生影响
修辞与地域文化 的融合:修辞在 表达地域文化时, 需要结合当地的 语言特点、风俗 习惯等,使修辞 更加生动、形象
注意事项:比喻 要恰当,不能牵 强附会,否则会 失去修辞效果
代
定义: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特点:简洁、形象、生动 例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和“家书” 作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9
三 、代称(借代)(换名) ( 一 )代称 ,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 ,而借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 。被代的对 象叫“本体 ”,用来代称的叫“借体 ”。如:“老夫 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犬); 右擎苍(鹰) 。 ”(苏 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犬 ”、“鹰 ”是本体 , “黄 ”、“苍 ”是借体。 ( 二) 代称分类: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按本体同喻体 的关系 ,分为“旁借 ”和“对代 ”两类: • 1. 旁借: 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 。它的方式有4种:( 1) 以 特征 、标记代;(2) 以处所或所属代;( 3) 以创作 者或产地代;(4) 以质料或工具代 。如:
1. 明引(引言) ,即指明作者 、或篇名 , 引用原文或原 话 。如:
(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论 语 ·季氏》
(2) 谚曰:“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 3) 孔子云:“何陋之有? ” 《陋室铭》
4
2. 暗引(引文) : 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 只引原 文或把原文改动 ,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 。如: ( 1)“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岳阳楼》 ( 《易 ·复》“先王以至日闭关 ,商旅不行 。” (2)“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 ( 《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 , 曰:‘逝者如 斯夫! 不舍昼夜 。’”) (3)“其末也 ,庄周以荒唐之辞鸣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庄子 ·天下篇》 说庄子学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五、名词性成分作谓语:古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之一,见名词节(P221)和判断句节(P319)。
第四节述补结构P298
要点:1、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2、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结构与述宾结构的差异。
述补结构直接成分间是补充关系。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施事者。(参见介词节P270)
2、充任宾语的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之否定时,代词宾语不前置。
三、用代词“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的宾语要前置。
例: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3、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固定格式“惟+宾语+是/之+述语”:惟余马首是瞻。
*“其+动词/形容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其+(动词/形容词+者)”。
“其”修饰“者”字结构,“其”是指示代词作定语,不是助词。
*“所+动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所+动词)+者”。
“者”是指示代词作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不是助词。
助词结构练习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答: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譬喻譬喻是指借助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生疏抽象的事物与道理的修辞方法。
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四类。
(1)明喻:明显打比方,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林宗曰:叔度汪汪若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搅之不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比黄花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旁观者皆惊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2)隐喻:隐喻又叫暗喻,它比明喻更进一层,把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合关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曹公,豺虎也。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3)借喻:是直接借助喻体代替本体,省略本体和喻词的譬喻方式。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今两虎共门,其势不俱生。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4)博喻:就是连用两个以上的比喻来譬喻某一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的修辞方法。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变文:是为避免重复而改变字面的修辞方法。
即于一章之中,上下文之间,为了避免同字相犯,对同一事物或同一句法作用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以取得表达生动,语言富于变化的修辞效果。
古汉语修辞基础知识
5. 修辞基本知识修辞就是利用各种语言手段来改善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表达的效果。
5.1 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5.1.1修辞和语音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5.1.1.1 声音的描摹所谓声音的描摹,是指描绘和摹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使语言获得形象性和直观性,增强语气和感情。
例如:(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3)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伐檀)(4)叱嗟!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5)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1.1.2 声音的回环所谓声音的回环,是指相邻音节或相似或重复,在修辞上造成一种回环的美。
为了取得这一修辞效果,古人有意思地运用双声叠韵词和叠音词。
例如:(1)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孟子·梁惠王上)(2)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石钟山记)(3)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杜甫秋兴)(4)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黍离)5.1.1.3 声音的节奏节奏就是语音有规律的停顿和联络,一般的语言,都自然地存在着节奏。
为了取得一定的修辞效果,古人常常对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以调整和加工,或者运用虚词,使节奏更加调畅鲜明。
例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国语·越语) 5.1.2 修辞和词汇沈德潜《说诗晬话》卷下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1.主谓结构: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
2.主谓宾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欲过河”(我要过河)。
3.主谓宾补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一个宾语和一个宾语补足
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使尔为君”(我让你成为君主)。
4.主谓双宾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两个宾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赠尔书和笔”(我送给你书和笔)。
此外,古代汉语还常使用修饰成分、补语和状语等来丰富句子的表达,例如:“此书皆吾所作”(这本书都是我写的),其中“皆吾所作”是修
饰成分;“吾欲过河学习”(我要过河学习),其中“过河”是补语;
“吾每天早上学习”(我每天早上学习),其中“每天早上”是状语。
古代汉语修辞研究作业
古代汉语修辞研究作业:1、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2568页一、2、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狂夫》对比分析:1、两例都运用了互文的修辞,例一中,实为轻虑者”不可治国”,”不可治君”独智者”不可治国,不可治君”并不是讲说轻虑者可存君,独智者可治国。
2、同理,例2中,上句只见风,下句只见雨,但仔细思考便风中有雨,雨中有风,二者互相融合。
评论:1、运用互文来组织句子,叙述经济,抽成了诗的语言结构。
运用这样的修辞,两两参对,互相补充,既简洁,又含蓄。
2、如果不明了这样的辞格,会望文生义,很同意错解为”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骚;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3、出现互文的词句,必须同上下文相联系,才能得出本剧的真正含义,否则会出现偏差。
1、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惟麟也,不可知。
《获麟解》韩愈二、2、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题画睡鸭》黄庭坚对比分析:1、词两首诗都运用了仿拟的辞格,首先《获麟解》运用仿句,而《题画睡鸭》运用仿调。
2、《获麟解》中关于瑞兽”麟”的一段描述,这一段话是从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仿拟而来。
孔子对老子有一种敬佩和神秘感,孔子对其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韩愈模仿孔子语句的表达模式,表达了他对”麟”的见解。
3、《题画睡鸭》全是仿南朝徐陵《鸳鸯赋》的格调,韵律所得。
”山鸡映水那自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合会,无胜比翼两鸳鸯。
”,而且两诗的ang韵事相同的。
评论:1、当然仿拟还包括仿调、仿语、仿句、仿篇,仿拟在古代汉语中大量运用时一种形式上的联想,仿造,起着”修瓶装新酒”的作用。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古代汉语基本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似,但二者之间有明显差异。
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对于准确理解古文意义极为必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词序、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和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
在古代汉语中,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
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如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
同一词序排列也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因为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
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和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名词性结构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而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则在某些语法位置上减弱或消失,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
联合结构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基本句法结构,其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等立的,互不说明、修饰或补充。
联合结构有名词性的,也有谓词性的。
名词性联合结构的直接成分都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而谓词性联合结构的直接成分都是谓词或谓词性成分。
第一节谓词性联合结构谓词性联合结构可以是转折关系,也称为逆接关系。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的“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论语·述而》中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卫灵公》中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季氏》中的“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第二节偏正结构古今汉语的偏正结构基本相同,格式都是“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定语,一类是状语。
定语+中心语的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多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作定语的多是名词、代词、形容词或数词。
例如,《左传·隐公五年》中的“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史记·酷吏列传》中的“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
”,以及《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
动词性成分也可以作定语,例如《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卒定变法之令。
中国古代语法
中国古代语法中国古代语法是指在古代中国使用的语法规则和结构。
古代中国的语法体系以古汉语为基础,包括了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规则。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是古代语法的基础。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相对简单,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声母是在音节前面的辅音,韵母是在音节中的元音,声调则是音节的音高。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对词语的构造和句子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多样。
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由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组成。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双音节词则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多音节词则由多个音节组合而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基本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还包括了量词、副词和连词等。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和主谓宾结构。
主谓结构是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简单句结构,主谓宾结构则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的复合句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却非常丰富。
修辞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通过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借代和排比等。
比喻是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来表达抽象概念,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借代是通过用一个词或短语来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排比则是通过连续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来达到修辞效果。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给语言表达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在古代中国,语法规则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意思,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修辞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修辞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强。
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和语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语法是指古代中国使用的语法规则和结构,包括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规则。
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以古汉语为基础,音韵体系相对简单,词汇系统丰富多样,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但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分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
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
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
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修辞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以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后汉书·华佗传》)
3.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屈原《哀郢》)
4.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史记·鸿门宴》)
5.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史记·廉蔺列传》)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以使句子结构紧凑,文辞简洁。
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或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
(枚乘《七发》)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汉书·景帝纪》)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1.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2.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谏逐客书》)
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以使语势增强,避免呆滞,平仄协调,意境清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公十九年》)
七、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1.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
2.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
(《史记·李斯列传》)
4.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