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合集下载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 • 谚所谓“ 楚之谓矣。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十九年》) 左传昭十九年》
• •
←→ ←→ 或有孤臣危 孽子坠 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鹦鹉 栖老凤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 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喧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 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引事 历史故事 •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 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 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 是。 •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 李广难封。屈 冯唐 李广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贾谊 梁鸿 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 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 舛 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 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 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互文。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入 出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焦仲卿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 夸饰。夸张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用特称代泛称
• ①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 《哀郢》) • ②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五 蠹》)——黄帝代善治国者。 • 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杨得意 向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故以代推荐者;钟 子期善知音,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他就说: “巍巍乎高山”,志在流水,他就说:“洋洋 乎流水”,于是以钟子期代知音者。杨意、钟 期则是因为骈文为四六文,为不破例而硬给简 掉了一个字。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 辞方式叫“并提”。 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 帝纪》)
返回
•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岳阳楼 记》) •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 表》) •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 峡》)
返回
•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同上) •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捕蛇者说》)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 师表》) •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 月》) •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 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用泛称代特称 •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 华佗 传》) • 用工具代本体 •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 鸿门 宴》)
用部分代全体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王风· 采葛》) • 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裙”的含义有二:一是 “下裳”,二是“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中的“裙”显然应取“下裳”之义。这句诗的 意思不仅是说这位妇女没有完好的下裳,还指 她没有一件足以遮蔽身体的上衣。此处的“裙” 应属借代中的“以部分代整体”,是“衣服” 之意。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6. 夸饰(夸张) 夸饰(夸张)
•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加强表现力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 为目的。 为目的。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卫风 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 。(《 卫风·河广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鸿门宴》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李白 •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李白
(二十四)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主讲教师 孙永选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活动。 语言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 语法(通不通) 逻辑(对不对) 修辞(好不好)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 野。 以清楚明白、准确恰当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着重于锤炼词语,安排句子。 以鲜明形象、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都属于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 一般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4. 并提(合叙) 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需要从意义搭配 上加以辨别。 上加以辨别。如: 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 )(耳 。(《 华佗传》 耳目 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耳 聪 目 明)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巫山 巫峡》 巫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魏豹传》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 魏豹传 。(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 天论 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天论》) 。(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论 天论》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 天论》)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4. 博喻: 连续用多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如: ( 1) 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 ,燕巢于飞幕之上 。(丘迟 《与陈伯之书》 ) (2) 有如兔走鹰隼落 ,骏马下注千丈坡 , 断弦离柱箭脱 手 , 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 )
9
三 、代称(借代)(换名) ( 一 )代称 ,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 ,而借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 。被代的对 象叫“本体 ”,用来代称的叫“借体 ”。如:“老夫 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犬); 右擎苍(鹰) 。 ”(苏 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犬 ”、“鹰 ”是本体 , “黄 ”、“苍 ”是借体。 ( 二) 代称分类: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按本体同喻体 的关系 ,分为“旁借 ”和“对代 ”两类: • 1. 旁借: 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 。它的方式有4种:( 1) 以 特征 、标记代;(2) 以处所或所属代;( 3) 以创作 者或产地代;(4) 以质料或工具代 。如:
1. 明引(引言) ,即指明作者 、或篇名 , 引用原文或原 话 。如:
(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论 语 ·季氏》
(2) 谚曰:“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 3) 孔子云:“何陋之有? ” 《陋室铭》
4
2. 暗引(引文) : 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 只引原 文或把原文改动 ,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 。如: ( 1)“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岳阳楼》 ( 《易 ·复》“先王以至日闭关 ,商旅不行 。” (2)“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 ( 《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 , 曰:‘逝者如 斯夫! 不舍昼夜 。’”) (3)“其末也 ,庄周以荒唐之辞鸣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庄子 ·天下篇》 说庄子学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

古汉语修辞方式

古汉语修辞方式
杜甫《戏为六绝句》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隘。 秦汉时的关隘。 巴楚山水。 巴楚山水。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来到船上。 来到船上。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24
七、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 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 平仄、押韵的需要, 一种特殊的意境, 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和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倒置
25
倒置-举例 原 文 正 常 语 序
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 怒于室,色于市。 楚 之谓也。 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香稻啄余鹦鹉粒,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碧梧栖老凤凰枝。
19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不积, 不博。
《荀子·天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 《赤壁赋》 之而成色。
并提-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 ﹏ ﹏ ﹏ ﹏ 的方针 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 ﹏ ﹏ ﹏ 的方针。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
为了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形 象、生动,更富于表现力,作者往往 努力运用各种表达手段和表现方法, 对文字词句进行修饰。这就是所谓 “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介绍 八种最常用的修辞格。
2
一、引用 “引用”可以分为三类:引文、引事、引 言。 1 引文 所谓引文,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上的文字,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文的对象,除了 《诗》、《书》、《礼》、《易》、《春秋》 等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子书、集书。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古汉语修辞方式

古汉语修辞方式

五、委婉
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 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曲折含蓄 的话暗示出来,叫做委婉。 的话暗示出来,叫做委婉。 避粗俗: 1、避粗俗: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资治通鉴﹒ 。(《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 壁之战》 壁之战》)
2、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山陵崩,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2)《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事有不可知者 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 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 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 捐馆舍, 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 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 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君卒然 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填 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史记集解》应劭曰: 天子当晨起早作, 《史记集解》应劭曰:“天子当晨起早作,如方 崩殒,故称晏驾。 韦昭曰: 凡初崩为‘晏驾’ 崩殒,故称晏驾。”韦昭曰:“凡初崩为‘晏驾’ 臣子之心犹谓宫车当驾而晚出。 者,臣子之心犹谓宫车当驾而晚出。”
暗引: 暗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曹操《短歌行》 。(曹操 至今。(曹操《短歌行》) 引用《诗经·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引用《诗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王勃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 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 杜少府之任蜀州》)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列传》)
精选课件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 式叫“并提”。
1.修辞效果: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2.如何辨识并提 (1)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
纪》)
精选课件
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精选课件
一、引用
(2)引事 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3)引文 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
语·子路从而后》 3.省略述语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曹刿论战》)
精选课件
八、省略
4.省略“曰”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精选课件
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1.修辞效果: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
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
传·昭公十九年》)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1.修辞效果: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2.代称的分类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式古代汉语修辞⽅式修辞⽅式引⽤譬喻借代并提互⽂夸饰委婉倒置引⽤引⽤就是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援引格⾔、俗语、谚语、歇后语,古籍⽂句或历史故事。

引⽤按其内容具体分为引⾔、引⽂和引事;按照引⽤的⽅式均包括明引和暗引。

引⾔就是引⽤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引⽂就是引⽤见于书籍的⽂字。

引事就是历史故事。

引⽤的⽬的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相关的材料来加强⽂章说服⼒。

1.周任有⾔⽈:“陈⼒就列,不能者⽌。

” 《论语·季⽒》2. (⼠季)稽⾸⽽对⽈:“⼈谁⽆过?过⽽能改,善莫⼤焉。

《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年》)3.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同⼦参乘,袁丝变⾊;⾃古⽽耻之。

(《报任安书》)例1是引⾔,例2是引⽂,例3是引事,三句都是明引。

引⽤分直⽤和化⽤。

直⽤就是对原⽂原意不加改造直接引⽤。

如:青青⼦衿,悠悠我⼼。

但为君故,沉吟⾄今。

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曹操《短歌⾏》,引《诗》)《诗经·郑风·⼦衿》:“青青⼦衿,悠悠我⼼。

纵我不往,⼦宁不嗣⾳。

”《诗经·⼩雅·⿅鸣》:“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曹操连续引⽤《诗经》的诗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情。

化⽤就是经过调整,把前⼈的词句融化在⾃⼰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陶渊明《饮酒》)诗歌的最后⼀句是《庄⼦·物论》:“⼤辨不⾔”。

《庄⼦·外物篇》:“⾔者所以在意也,得意⽽忘⾔。

”两处语意的化⽤,⼏乎不露引⽤的痕迹。

这既是化⽤,也是暗引。

暗引就是不点明引⽤出处的引⽤。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

我们这里只能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九)并提;(十)互文。

(一)稽古《文心雕龙·事类》谈到“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就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代。

“引用”可分为三种:引言、引文、引事。

引言就是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如《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水经注·巫山·巫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引文即引经,即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

详下。

引事就是稽古,即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于:①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②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略。

(三)代称代称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而另外换一个与该事物有某些内在联系的名称。

代称与比喻的区别在于代称只涉及同一事物,而比喻则涉及两种事物。

即用于代称的词语与被代称者实际上指同一事物,是一种直接代替,如“乘奔御风”中的“奔”,与被代称者“马”是同一事物,而比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乙事物。

如说“曹公,豺虎也。

”并不等于说曹操就是豺虎。

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

2.以部分代全体。

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

7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7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漢語的修辭方式
一 引用
❖ 行文中援引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和历史故事来说明 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引 用。
❖ 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 心雕龙·事类》)。
❖ 引用可分为引言、引事和引文。
❖ 引言就是援引那些不见之于书本而在口头流传的格言、俗
语、谚语、歌谣等。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
❖ 我们再列举一些并提的例子: ❖ 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则此天下之害也。 ❖ 无鬼生于贫贱,未尝敢饮食君之酒肉。 ❖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bī )人。 ❖ 郑子阳之难,猘(zhì)狗溃之;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众
志·诸葛亮传》)
❖ 暗引就是行文表面上看不出是在引用,引言或引文和本文
合在一起,历史故事中人物姓名隐而不见。 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
(《后汉书·桓荣传》) 窃见幕府新开,广延群俊,四方之士,颠倒衣裳。
(《后汉书·班固传》) 八月十二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
❖ 6、割裂式代称。将古书中的一个词组割裂开来,藏去一个 部分,用留下的来代替被藏去的部分或原来的词组。这种代 称也叫“藏词”。
❖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陶渊明《饮酒》) “不惑”见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陶渊明《庚子岁从都还》)
因之以杀子阳、高国。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商鞅因景监见,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A.明喻以假设所为,求假设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C.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轼"百步洪"〕练习:说明以下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操"短歌行"〕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文
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教材称之为引经。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 《短歌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 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改引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杜甫《饮中八仙歌》)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旧唐书·李适之传》)
对某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用语,古人往往以婉词表达。 侯家舍人得罪他广(人名,是樊哙庶子市人的儿子。市人死后,
其舞阳侯之位由他广代之),怨之,乃上书曰:“荒侯(市人谥号)市 人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他广实非荒侯子, 不当代侯。 ”
(“不能为人”的意思是:不能像正常的男人那样与妻子同房生子。 “为人”是“发生性关系”的婉称。)
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史记.淮阴侯列传》)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 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7连文(连及 连类而及)
本说甲,而连带说到乙,使两个相关的词连在一起,与之突出表 达其中一个词的意义,这种修辞方法叫连文。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
◎引事
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教材称之为稽古。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 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 安书》)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苏秦说秦 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补加型互文与启发型互文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 光》)
6 变文
因为避重、避熟或押韵等原因,在上下文表达同一意思之处 用不同的同义词语,这种修辞方法叫变文。古人有时也把它叫互 文。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 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①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王勃《滕王阁序》)
②引用的分类 ◎引言 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②譬喻的分类
◎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发皇耳目。(枚乘《七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5、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用官职代人名 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4、并提(合叙、分承)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 提”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耳目 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耳 聪 目 明。
文辞简练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身亡。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胡铨《戊午上高宗封 事》) ◎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生家中人的气却以怒色对待市人。谓迁怒于人。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心危,孽子坠涕。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使人意骇神夺,心惊骨折。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未尝不心想目游。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
◎较喻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对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饯别诗》) ◎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 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形容水)
积极修辞:
以具体、形象、鲜明、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 积极修辞。修辞格都是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也 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2、古人的修辞活动及修辞研究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 经·卫风·硕人》)
两汉时期赋、比、兴的讨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文心雕龙》
历代训诂中的修辞研究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论语·颜渊》) 宋·邢昺 《论语疏》:“诉亦谮也,变其文耳。”
3、学习古汉语修辞的目的
了解汉语修辞的古今演变情况 为阅读理解文言文扫除障碍 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谓酸鼻。(《汉书·鲍宣传》) 歌台暖响。(杜牧《阿房宫赋》)
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苏轼《夜烧松明火》)
二、古汉语常见修辞方式
1、引用
10、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 又“中 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又“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多发舒。”
★ 避冒犯
对皇帝或达官显贵的过失,不敢直说,只能隐约其辞地委曲表达。
司马迁《报任安书》:“……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 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明主不晓”,实际上是汉武帝 冤枉了司马迁,“明主”其实不“明”。)
★ 用谦词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待罪辇毂下”是“在京城担任官职”之婉辞。)
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本意是:我曾任太史令之职,在朝廷里参与议论国家大事。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
卫。”(杨恽《报孙会宗书》)
备,充数。“得备宿卫”,实际指自己担任郎官。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其实际意思是:我们晋军到齐国来,是为鲁国、卫国向您请命 的;我是个军人,我今天追上了您,我将按军官的职责办事,抓您 当俘虏。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避粗俗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豹,遂虏之,传豹诣荥阳。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 (《史记.淮阴侯列传》)
9、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①修辞效果
➢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故乡人号之曰“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故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②代称的分类
◎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 之事》) ◎用泛称代特称
★外交辞令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左传·僖公四年》)
这句话表面是说“承蒙您向我国社稷之神求福,使您蒙受耻辱来 收纳我国国君”,实际意思是:您如果不毁灭我国,肯跟我们结成 同盟。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 语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①修辞效果
行文简约
形成对仗
贾公彦《仪礼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②互文的分类
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
◎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举贤而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用人名代事物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用地名代人名 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汉纪》)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王勃《滕王阁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修辞
引用 譬喻 代称 并提
修辞
互文 变文 连文 共用
修辞
倒文 委婉 双关 省略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1、何为修辞?
修辞——是运用各种语文材料、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现 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