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病因治疗学
脊椎病因治疗学
(一)脊椎病因治疗学(一)(2009-02-27 14:20:36)转载标签:保健脊椎病因治疗学椎动脉颈椎胸椎腰椎窦椎结构特点健康第二章应用解剖及生理基础第一节脊柱的生理力学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由脊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椎旁各关节,韧带及肌肉紧密连接而成,内容脊髓。
成人整个脊柱从正面观为一直线,从侧面观分为四个弯曲,经部向前凸,胸部向后凸,腰部向前凸,骶部向后凸。
这些弯曲是适应人体直立行走的姿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初生儿脊椎是向后凸成弧形的,随着可以抬头及起坐,颈部前凸即逐渐出现,胸部后凸也显得明显,等到学会行走后,颈部和要不向前的弯曲才显著发展型成。
脊柱的功能为:支持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椎和神经根;参与行程胸腔、腹腔即骨盆腔;支持和附着四肢与躯干联系的肌肉和筋膜。
脊柱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即左右旋转的运动功能,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的髓核成为杠杆作用的支点。
由于生理弯曲存在,胸椎椎间盘髓核在中央,而颈及腰椎髓核偏后。
其髓核前方的纤维环比后侧强而厚,前纵韧带亦较后纵韧带强而有力,当仰头,伸腰时,椎间盘后方受挤压,髓核向前移动,反之,低头、弯腰时,髓核向后推挤。
如用力过度,后纵韧带核后方纤维环易发生损伤破裂而使髓核发生突出,尤其在椎间盘已有退变的基础上更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由于脊椎各段的后关节面排列方向不同,其旋转轴心亦各异。
后关节面颈椎近似水平面,胸椎呈冠状面,而腰椎呈矢状面。
同时由于各段椎间盘中髓核位置不同,在脊柱运动时颈部和腰部旋转的轴心位于椎管后部与椎板联合处,胸部的旋转轴心在椎间盘中心。
整条脊柱中以颈、腰段活动度较大,故较易受伤,胸椎因有肋骨、胸廓的支持,受伤的机会相对较少,但人们用双臂劳动,肩胛区软组织损伤则相对较多。
当老年颈、胸椎椎间盘退变而引起椎间失稳时,肩胛区软组织慢性劳损即加剧,下颈、上胸段脊椎失稳而易发生脊椎错位,继而引起内脏功能障碍。
颈椎处于负担较大重量的头颅与活动较少的胸椎之间,活动度大又要支持头部平衡,故易劳损,尤以下位颈椎为多见。
脊椎病理治疗学实训报告
一、引言脊椎病理治疗学是一门研究脊椎疾病病因、病理变化及其治疗方法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我参加了脊椎病理治疗学的实训课程。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与反思。
二、实训目的1. 了解脊椎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2. 掌握脊椎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脊椎病因治疗学概述- 脊椎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症- 脊椎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脊椎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2. 脊椎病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基础- 脊柱的解剖结构及功能- 脊柱的生理力学及生物力学- 脊柱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3. 脊椎病的病因、病机- 脊椎疾病的常见病因- 脊椎疾病的病理机制- 脊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4. 脊椎病诊疗进展- 脊椎疾病的诊断技术- 脊椎疾病的治疗方法- 脊椎疾病的预后及康复5. 脊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脊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影像学诊断的优势和局限性6. 三步定位诊断法- 神经定位诊断- 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 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7. 颈椎、胸椎、腰椎正骨法- 颈椎正骨四步十法- 胸椎正骨法五法- 腰椎正骨法十法8. 骨盆旋移综合征-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和总结2. 实践操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脊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学习 - 进行脊椎疾病的模拟诊断和治疗方案设计3. 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病例,总结诊治经验-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五、实训收获1. 专业知识- 深入了解了脊椎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掌握了脊椎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2. 临床技能- 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学会了如何进行脊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设计3. 思维方法- 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六、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脊椎病理治疗学实训,我收获颇丰。
刃针疗法的基础理论及刃针疗法的适应症 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疗法的基础与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一、理论及作用机理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1.1解剖学基础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1.2生物力学基础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恶报,是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
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
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法的重要作用。
1.3脊椎病因治疗学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
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出现功能性症状是脊椎病因治疗学主要的理论基础。
脊椎病因治疗学认为,一些疾患在合并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时会出现和加重症状,对刃针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软组织外科学软组织外科学是以椎管外骨骼肌、筋腊、韧带、关节囊、滑膜、椎管外脂肪或椎管内脂肪等人体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损害(原称软组织劳损),引起疼痛和相关征象的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椎管外或椎管内软组织松解等外科手术或椎管外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或椎管外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等非手术疗法为治痛手段(完全有别于镇痛手段)的一门新的临床分支学科。
脊柱侧弯科普课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柱侧弯科普课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会探讨脊柱侧弯这一常见的骨骼问题。
脊柱侧弯是指脊椎在正常轴线上的侧向曲度,导致脊柱呈“S”或“C”形。
这一病症不仅可以影响身体的外观,还可能引发疼痛,并对个体的身体功能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会对脊柱侧弯的症状、原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将对脊柱侧弯的定义进行解释,包括对其形成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机制进行讲解。
随后,我们将详细描述脊柱侧弯可能导致的不同症状,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从而增进读者对脊柱侧弯的认识。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目前针对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包括常见的物理疗法、康复训练以及手术治疗等。
我们将提供一些建议,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预防脊柱侧弯以减少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并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探讨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改善脊柱侧弯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脊柱侧弯的相关知识,掌握预防和治疗脊柱侧弯的基本方法,并有能力积极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并增进对脊柱侧弯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介绍脊柱侧弯的科普知识:1. 引言:对脊柱侧弯的概述,提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部分将包括以下内容:2.1 什么是脊柱侧弯:详细介绍什么是脊柱侧弯,包括其定义、病因、发生率等相关信息。
2.2 脊柱侧弯的症状和原因:介绍脊柱侧弯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不同类型脊柱侧弯的常见原因。
2.3 脊柱侧弯的治疗和预防:介绍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并提供预防脊柱侧弯的建议。
3. 结论部分将包括以下内容:3.1 总结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强调脊柱侧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治疗的必要性。
3.2 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重申预防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同时提醒人们早期发现和治疗脊柱侧弯的重要性。
脊柱畸形
根据病因分类 一.结构性脊柱侧凸 二.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一.结构性脊柱侧凸
1.特发性(idiopathic)
(1) 幼儿型(0~3岁)(2)儿童型(4~9岁)(3)青少年型 (10~16岁)
2.神经肌肉性 (1)神经源型 (2)肌源型 3.先天性 4.神经纤维瘤病 5.间质形成障碍
6.风湿性疾病 7.外伤性 8.脊柱外瘢痕挛缩
(1)脓胸后(2)烧伤后
9.骨软骨营养不良 10.骨感染 11.代谢性疾患
(1)佝偻病(2)成骨不全(3)高胱氨酸尿症
12.腰骶部异常 13.肿瘤
二.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1.姿势性侧凸 2.癔症性侧凸 3.神经根刺激性侧凸
Milwaukee支具
又称颈胸腰骶支具。适用于治疗颈胸段和 胸段侧凸。
胸腰骶支具 胸腰骶支具适用于
胸腰段和其以下水 平的侧凸
年长峡部骨质硬化,血供减少,间盘退变
间盘退变需跨节段固定 MRI有助间盘诊断
手术适应证
无或有症状,青少年>50% 进行性滑脱者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非手术治疗无法矫正畸形和明显
步态异常者 下肢出现神经症状或马尾综合症
手术方法
椎板切除减压 峡部直接修复植骨内固定 脊柱融合 复位内固定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还有不少患者合并有脊髓异常其中脊髓纵裂,脊 髓栓系综合症是最常见的。因此对于先天性脊柱 侧凸患者应全面检查作出正确诊断。 对于先天性
脊柱侧凸最重要的是判断侧凸的进展,但有时初 诊时很难作出决定。例如某些混合型畸形的患者 因为同时存在多种畸形,包括半椎体,骨桥畸形 不同的部位可能抵消了相互之间的作用而使脊柱 达到平衡,进展可能性小。这样需要密切随访, 对畸形进展的潜力作出及时而正确的评估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
五、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轻度白细胞升高 贫血 但发生率<20% •急性时相反应: ESR CRP •HLA-B27
AS患者HLA-B27阳性率达90%,但无诊断特异性, 正常人也有HLA-B27阳性,HLA-B27阴性患者只要临床 表现和影像学坚持符合诊断标准,也不能排除AS可能。
少数病例使用大剂量NSAID也不能控制症状时, 可采用甲泼尼龙15 mg/ (kg·d)连续冲击治疗3 d, 局部注射或口服,可暂时缓解疼痛。
对其他治疗不能控制的下背痛,在CT指导下行 糖皮质激素骶髂关节注射, 疗效可持续3个月。
并发眼部损害,心脏损害,需足量激素2-4周 后渐减量。
不主张长期口服治疗。
对中轴关节的放射线病变无改善证据。 用量每次7.5-15mg,口服或注射,每周1次, 通常疗程6个月-3年不等。
用量每次7.5-15mg,口服或注射,每周1次, 通常疗程6个月~3年不等。
副作用有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口腔炎、脱 发等,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肝功和血象,防止 并发症,忌饮酒。
4.糖皮质激素
为什么部分女性患者服用NSAID 无效?
1、强直性脊柱炎男性患者雄性激素(睾酮) 高。 2、女性患者雄性激素不高。 3、NSAID和生物制剂可以降低睾酮而起到消 炎作用。 4、女性患者服用NSAID 效果差,激素效果 敏感。
为什么部分患者血沉、CRP不高,仍有腰骶部疼 痛?
1、强直性脊柱炎存在骨质疏松,早期就存在。 2、虽无炎性疼痛,但骨质疏松亦引起骨痛。 3、应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 4、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明显。
第五章 强直性脊柱炎
胸廓活动度检查:患者直立,用刻度软尺测其第4肋间隙水平(女性乳房下缘)深呼、
吸之胸围差,小于5cm为异常。
枕墙距检查:患者直立,足跟、臀、背贴墙,收颌,眼平视,测量枕骨结节与墙之间 的水平距离,正常为0。
例题【2012执业医】男,25岁。右膝关节和左足跟肿痛4周。曾
有下半夜腰痛病史4年。查体:右膝肿胀压痛,浮髌征阳性, 左侧“4”字征阳性,左侧骶髂关节压痛,左侧足跟肿胀压痛。
【治疗 】 一、非药物治疗
AS的非药物治疗基础是患者教育和规律的锻炼及物理治 疗,锻炼尤其针对脊柱、胸廓、破关节活动等锻炼更为有效。 晚期的患者还需注惫立、坐、卧正确姿势;睡硬板床、低枕, 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 推荐NSAIDs药物作为有疼痛和晨
僵的AS患者的一线用药;对于有持续活动性症状的患者倾向于 用NSAIDs维持治疗。对于前面推荐方法治疗后仍效果不好, 有禁忌证和(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诸如对乙酰氨 基酚和阿片类药物等镇痛药。
关节外症状:30%左右的患者可出现反复 的葡萄膜炎或虹膜炎。1%一33%的患者可出 现升主动脉根和主动脉瓣病变以及心传导系 统异常;少见的有肾功能异常、间质性肺炎、 下肢麻木、感觉异常及肌肉萎缩和淀粉样变。 晚期病例常伴骨密度下降甚至严重骨质 疏松,易发生骨折。
二、体征
常见体征为骶髂关节压痛,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和转动受限,胸廓活动度减低,枕 墙距>0等。
【病理 】
附着点病(炎)指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附着 干骨关节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纤维化以至骨化, 为本病基本病变。骶髂关节是本病最早累及的部 位。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软骨变性、破坏,软骨 下骨板破坏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反复的炎症可 导致附着点侵蚀、附近骨髓炎现是出现椎体方形变、韧带钙 化、脊柱“竹节样”变等。 葡萄膜炎和虹膜炎不少见,主动脉根炎和心 肌及传导系统病变较少见。骨折一般认为是继发 性病变。
骨科ASD的病因与治疗
脊柱融合固定治疗脊柱性疾病已经有100年历史了,1911年,Albee和Hibbs分别首先报道了脊柱融合治疗脊椎结核和脊柱畸形。
近50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各种新型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使用,脊柱融合术已成为许多脊柱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如治疗青少年和成人脊柱畸形、腰椎滑脱症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Anderson和Unander首先报道了腰椎或腰骶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此后,随着脊柱融合手术的增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率越来越高,成为脊柱内固定术后的一个潜在长期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ASD的定义和范畴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发生的退变各种各样,使得AS D含义十分广泛,它几乎可以包含任何脊柱融合术后发生在邻近运动节段的异常变化。
其中最常见的是椎间盘退变,此外还有移位、不稳、关节突肥大性骨关节炎、髓核突出和椎管狭窄,偶有脊柱侧凸和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报道。
由于研究方法不同,这些异常变化的确定标准常不一致。
特别是关于不稳的标准,多数认为矢状移位超过3-4mm和/或相邻椎体夹角改变超过10~15°为腰椎不稳。
Hilibrand和Robbins[1]认为“邻近节段退变”和“邻近节段疾病”是发生于融合后邻近节段水平两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邻近节段退变”指融合后邻近节段的放射学改变,和临床症状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邻近节段疾病”指与融合后邻近节段放射学改变相一致的新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
许多研究中,AS D定义标准仅仅是依据放射学表现而不是根据症状,邻近节段无症状的椎间盘退变、突出、椎管狭窄、滑脱或不稳都被定义为ASD。
仅仅依据放射学为定义ASD的标准,其发病率从8%~100%不等。
而以临床症状为依据定义ASD,则其发病率仅为5.2% ~ 18.5%。
Ishihara等[2]对23例行前路腰椎椎间融合(ALIF)的患者进行研究,平均随访时间13.3年,发现52%的患者在上邻近节段出现椎间盘退变,70%的患者在下邻近节段出现椎间盘退变。
脊柱医学的一些概念
一、什么是脊柱所谓脊柱,是指以骨盆为基座,以脊椎骨为支架,以椎间盘为连接,以肌肉、肌健、韧带、筋膜为保护,以脊髓、神经经络和血管为通信联络和能量供给的一个立柱状结构。
如果形象一点比喻的话,脊椎骨就好比是钢筋,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神经、血管、筋膜等就好比是混泥土,它们共同浇注起了生命大厦的立柱或主梁。
所以,我们常说:脊柱是生命的脊梁,也是健康的立柱。
从生物力学上看: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和支柱——即生命之柱,头颅靠其支撑而托起,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悬挂于其上,这都是我们普遍可以认识到它作为人体承重的支柱一个方面。
另外,脊柱还是人体各种运动的链条和枢纽,人体的每个姿势和动作都是与之有关密切的联系。
因此,这些决定了脊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而严格的生物力学结构系统,以保证脊柱承载重力的稳定性和协调各种躯体的运动灵活性。
从生物信息上看,脊柱是人体第二生命中枢,因为,它是髓之海洋,血之产地,是生命信息和能量传输布达的要塞通道。
在脊柱区域,不仅有脊髓,还有脊神经,自主神经,以及经络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通讯线路,它们的互联互通,组成了人体通讯的主干网络系统。
可见,脊柱作为生命的脊梁,健康的立柱,是因为它是生命信息的网络枢纽之所在。
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之间的活动,以及与大脑之间的通讯联系,都必须通过脊柱区的这个信息网络系统来完成其传达、中转或直接指挥和处理等过程。
二、脊柱与脊椎有别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脊柱”和“脊椎”这两个概念和名称是不加区分的。
尤其是在英文中,几乎就是同一个单词。
但是,在脊柱医学内则认为它们之间应是有区别的,其内涵和外延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从中文的字面上讲,“脊柱”与“脊椎”虽然仅这一字之差,但是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柱”有支柱、立柱之意,“椎”主要是指椎体或椎骨,“脊柱”是指以脊椎为骨架,周围组织为辅助而形成的柱状体。
而“脊椎”则是指由26块椎骨相连而成的结构,且更多是指骨性结构。
其次,“脊柱”与“脊椎”在组织的形成上也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脊柱侧弯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治疗脊柱侧弯的原理和方法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影响许多患者的生活和健康。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脊柱侧弯与人体的气血、经络、体质等方面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探讨了中医治疗脊柱侧弯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治疗脊柱侧弯的原理主要涉及调节气血平衡、舒经活络促进骨骼调整以及中医药物的应用。
而中医治疗脊柱侧弯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手法以及中医体育锻炼法。
尽管中医在脊柱侧弯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但仍需要更多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来进一步确认其疗效和机制。
综合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能会更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为脊柱侧弯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可能性。
一.脊柱侧弯的临床表现和分类1脊柱侧弯的临床表现:背部不对称:脊柱侧弯导致背部出现不对称,一侧肩膀或肋骨突出,另一侧则显得较平坦。
腰部或胸部明显弯曲:脊柱侧弯可导致腰部或胸部出现明显的弯曲,尤其在侧视图中更为明显。
肩膀高低不平:患者的肩膀高度可能不一致,其中一侧可能较高,另一侧较低。
骨盆倾斜:脊柱侧弯还可能导致骨盆的倾斜,表现为一个髋部高于另一个髋部。
腰部或背部疼痛:脊柱侧弯可能引起腰部或背部疼痛,尤其在活动或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后更为明显。
2脊柱侧弯的分类:根据侧弯的方向:右侧弯:脊柱向右侧弯曲。
左侧弯:脊柱向左侧弯曲。
根据侧弯的角度:轻度侧弯:脊柱侧弯角度小于20度。
中度侧弯:脊柱侧弯角度在20度至40度之间。
重度侧弯:脊柱侧弯角度大于40度。
3根据病因和发病时间:先天性脊柱侧弯:出生时脊柱已经出现侧弯,通常由于脊柱发育异常引起。
成人脊柱侧弯:在成年后出现的脊柱侧弯,可能是由于姿势不良、神经肌肉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
C型脊柱侧弯:脊柱侧弯形成一个弯曲,类似"C"的形状。
S型脊柱侧弯:脊柱侧弯形成两个连续的弯曲,类似"S"的形状。
二.中医理论与脊柱侧弯的关联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脊柱侧弯与人体的气血、经络、体质等方面密切相关。
龙层花主编脊椎病因治疗学香港_商务
2 魏征,龙层花主编.脊椎病因治疗学.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7:96~93 李明富.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1264 黄树林.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的临床观察.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2:455 裴仁和,李仁明.颈性眩晕的辩治经验.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1:33~2(收稿2003209215;修回2003211225) 针刺颈夹脊穴治疗脑血管意外56例马文燕 阴 勇 陈 中 陕西省汉中市中医院针灸科(723000)常海沧 西安市四维门诊(710100)樊贵成 汉中市卫生局(723000) 摘 要:目的:观察颈夹脊穴在治疗脑血管意外中的疗效。
方法:取颈夹脊穴,头皮针运动区。
结果:共观察56例,总有效率98.2%。
提示:颈夹脊穴对于脑血管的侧支循环的形成,病灶的修复,复活处于缺氧麻痹状态的细胞,使其功能恢复。
主题词:脑血管意外 针灸疗法 @颈夹脊 我科从2000年8月~2003年7月,救治过许多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通过针刺颈夹脊穴,可缩短疗程,促进康复,减少致残率。
临床资料 本组病历56历,男41例,女15例,年龄32~40岁5例,41~55岁33例,56岁以上18例。
均为脑血管意外住院或后遗症患者,病程在3个月以内,针灸时生命体征平衡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颈夹脊,头皮针运动区,体针以手足阳明经穴和足太阳经穴为主。
配穴:①失语或语言含混不清者配头皮针语言二区、三区,体针廉泉、哑门,奇穴内金津、玉液(在舌系带与舌底静脉之间的凹陷处);②大小便失禁配头皮针生殖区;③行走失衡配头皮针平衡区。
刺法:①颈夹脊穴在颈部棘突下旁开0、5寸处,共7对,每次取3对,向脊椎侧斜刺0、3~1、0寸,严防深刺或向外斜刺,以防伤及椎动脉或深部组织。
②头皮针快速直刺达腱鞘膜下,行快速捻转手法至手下有沉紧感。
③体针常规针刺,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
三组穴位各带三组B T701—B型电麻仪(产地:上海华宜医用仪器厂),选用疏密波,尽量用强刺激(以患者最大耐受程度为准),留针40m in, 1d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d。
脊柱相关疾病从椎
1.要求高
2.时间长
开放性手法
猛、准、狠、快
3.有痛苦
4.治疗后反应, 骨正筋柔
1.理筋、理肌、正骨, 三兼治
三大手法
缓、轻、柔、准
2.循序渐进
3.长杆手法为主 4.缺乏细腻和柔美
微型手法 缓、轻、柔、准
.闪动力、深透力 .短杆手法,缩小力距 .多元理论为支点 .艺术性
.多元理论为支点 .充分运用力学, 解剖特性、牛顿力 学定律 .安全性、艺术性 进一步提升 .更加科学规范
特 色 掌 根 旋 转 斜 推 法
合力为 一
掌 根 对 抗 整 复 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 于一侧,以T8压痛为 例(左右压痛均 可)。医者一手掌根 部放于T8上方,一手 掌根部放于T8下方, 两掌根缓慢向上、向 下旋转到与T8横突相 平行(感觉有力线传 导到患椎时),稍加 旋转的力度和角度 ,即可听到弹响声, 脊诊诊察压痛点消失 或减弱。此法适用于 体质较强壮的中青年 患者。以T4~T10椎体 为主。
评分为31分),诊断为抑郁症,查双侧颈肩部肌肉紧张,
颈椎C2-3,胸椎T6,7,9棘突偏歪,椎旁可触及阳性 点。
整脊治疗
对双侧颈、肩、背部行松肌理筋法,后施颈部 定点调颈法及胸椎定点掌根旋压法,以痛点消失 为度,术后患者顿觉双眼视物较前清晰,呼吸顺
畅,心情略为好转。1次/d,连续治疗25d,失眠、
临床研究
大量总结病例,总结脊诊整脊治疗脊柱相 关疾病的病例,一方面我们继续总结临床 经验,进一步探求疾病发生发展在脊柱上 的反应规律,逐步建立脊柱辨证论治模式, 并加强随访,跟踪调查治疗的近期及远期 疗效,做客观的评估。
谢 谢
整脊技术
整脊技 术 是医者运用手力功底,来调整
什么是整脊医学
什么是整脊医学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跟脊椎的错位有关,用手法矫正错位脊椎,可以治愈相关的疾病。
大众对脊椎源性疾病的知识了解得太少了,而生活中脊源性疾病太多了,随处可见,就像肠胃病头痛一样,是常见病、多发病,用药只能缓解,而通过整脊治疗可完全治愈。
又比如现在越来越常见的癌症,它的发生发展跟脊椎的偏歪有着密切相关。
作此文章,意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整脊医学常识,使更多的人来关注整脊医术。
也许你还不知道“整脊”,那么请你浏览完我的空间后,你就揭开了“整脊”神奇的面纱。
1、问:什么是整脊医学答:整脊医学是根据人体脊椎骨和神经系统的原理,悟出一种与我国古老的“推拿术”和“跌打损伤”相若的整脊疗法。
其法是根据人体脊椎偏移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坐、卧姿,通过各种手法的运用,在数分钟内能达成止痛和治疗效果。
也就是利用自然痊愈的方法,矫正脊椎,使神经不再受到侵犯,而恢复原有功能,是用最温和最有效的方法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2、问:骨盆移位能引起哪些疾病?答:由骨盆移位所致的病症,其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日本学者研究认为。
(1)右侧骨盆移位型(右髋关节紧张型)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紧张,肝脏、胃肠功能低下,消瘦,腹泻,患妇科疾病等.(2)左侧骨盆移位型(左髋关节紧张型)表现为交感神经紧张,心脏、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易患感冒等。
(3)混合型(右侧骨盆移位伴左或右髋关节紧张,左侧骨盆移位伴右或左髋关节紧张)表现为偏食,体重变化大,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并伴有前两型的全身症状。
3、问:骨盆移位是何时发生的?答:99%的骨盆移位是先天性的,是胎儿通过患有骨盆移位的母亲的产道时造成的。
当然后天的原因如负荷过重、女性怀孕、高处坠地、冲撞及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问:儿童脊椎异常普遍吗?答:根据国内专家对某市五所小学共两千余名学生的脊椎健康普查中发现脊椎异常比例高达49%至68.8%,其中15%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脊椎侧弯,严重者侧弯达到450,状况堪忧。
康复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
康复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简介康复科是关注康复和恢复人体功能的医学科学领域。
本文档旨在介绍康复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常见病。
常见病及其诊断1. 脊椎疾病- 病因:脊椎疾病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退行性变、损伤或疾病等。
- 诊断: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等)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2. 关节炎- 病因:关节炎主要有风湿性、骨性和创伤性等不同类型。
- 诊断:临床医生通常会进行关节检查,如观察关节的红肿、测量关节活动度等,并结合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关节炎。
3. 肌肉损伤- 病因:肌肉损伤可以是由于剧烈运动、拉伤或其他创伤引起的。
- 诊断:医生可能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肌肉损伤的诊断。
4. 中风后遗症- 病因:中风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疾病,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
- 诊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中风后遗症的诊断。
治疗规范康复科常见病的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病因,医生可能会开具适当的药物来减轻疼痛、抑制炎症或促进康复。
2. 物理疗法: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等方法,旨在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
3. 康复辅助器具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助行器、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器具来帮助患者恢复行动能力。
4. 心理支持: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面临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是必要的。
结论康复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介绍了部分常见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规范,但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判断和患者的个体情况来确定。
2010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 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
AS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
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
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已证实,AS的发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
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
健康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7%,可是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
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
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
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
肌腱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隐袭。
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
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
咳嗽、打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
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
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和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
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之一。
髋关节和膝以及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
青少年及干预题目案例脊柱侧弯
青少年及干预题目案例脊柱侧弯《青少年脊柱侧弯及干预题目案例》引言青少年脊柱侧弯,即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简称本人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发生在10-18岁的青少年期。
脊柱侧弯是脊椎的一种异常形态,常常会导致脊柱扭曲和肌肉不平衡,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形态和生活质量。
干预青少年脊柱侧弯对于预防病情恶化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一、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脊柱侧弯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的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也不可忽视。
青少年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椎体和椎弓的生长速度不同,也可能是脊柱侧弯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青少年脊柱侧弯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青少年脊柱侧弯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背部畸形、肩部不对称、腰部不平衡等明显体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X光摄影、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其中X光摄影是最常用的方法,能够直观地显示脊柱的侧弯情况和程度。
三、干预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方法和效果对于青少年脊柱侧弯,早期的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矫形外科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针灸、理疗和康复训练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患者的姿势。
矫形外科治疗主要采用矫形器、矫形床等辅助器具,对轻度和中度脊柱侧弯有较好的效果。
对于严重的脊柱侧弯,手术治疗可能是唯一的选择,通过螺钉、棒件等内固定器械对脊柱进行矫正,以恢复脊柱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四、实际案例分析:张三的青少年脊柱侧弯干预经历张三,男,15岁,体育特长生。
在进行学校体检时被诊断为青少年脊柱侧弯,X光片显示脊柱侧弯角度达到了40度。
脊柱侧凸概述与治疗
临床分类
(二)结构性脊柱侧凸 是指伴有旋转且结构稳定的脊柱侧凸,是脊柱及其支持组织本身的病变,不能经由平卧或侧
屈身体字形矫正,或矫正后无法维持,横截面上有旋转畸形。 1.特发性脊柱侧凸:婴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少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
• 0级:双侧椎弓根对称 • 1级:凹侧椎弓根在椎体边缘 • 2级:凹侧椎弓根将要消失 • 3级:凹侧椎弓根消失 • 4级:凸侧椎弓根超过中线
凹侧椎弓根
与椎体边缘重叠 将要消失 完全消失 消失
凸侧椎弓根
0级:椎弓根对称 1级:轻度移向中线 2级:移到2/3
3级:接近中线 4级:超过中线
脊柱侧弯中常用的基本知识
侧凸凹侧椎体楔形改变,并出现 旋转,主侧弯的椎体和棘突向凹侧 旋转。凹侧椎弓根变短、变窄,椎 板略小于凸侧。棘突向凹侧倾斜, 使凹侧椎管变窄。在凹侧,小关节 增厚并硬化成骨赘。
病理改变
2.肋骨的改变
椎体旋转导致凸侧肋骨移 向背侧,使后背突出,形成 隆凸,严重者称为剃刀背。 凸侧肋骨互相分开,间隙增 宽。凹侧肋骨互相挤在一起, 并向前突出,导致胸廓不对 称。
• 1983年Denis将脊柱分为前、 中、后三柱。
•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前二分 之一、椎间盘的前部。
• 中柱:椎体后二分之一、椎间 盘后半部分、后纵韧带和椎管。
• 后柱:椎弓、关节突、黄韧带、 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前柱快于后柱
前柱承担80 %的应力
中柱和后主承 担20%应力
病理改变
1.椎体、棘突、椎板以及小关节改 变
• 脊柱侧屈时,上方椎体向屈侧倾斜,驱动 髓核向反方向移位,实现脊柱的自我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病因治疗学脊椎病因治疗学(一)第二章应用解剖及生理基础第一节脊柱的生理力学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由脊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椎旁各关节,韧带及肌肉紧密连接而成,内容脊髓。
成人整个脊柱从正面观为一直线,从侧面观分为四个弯曲,经部向前凸,胸部向后凸,腰部向前凸,骶部向后凸。
这些弯曲是适应人体直立行走的姿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初生儿脊椎是向后凸成弧形的,随着可以抬头及起坐,颈部前凸即逐渐出现,胸部后凸也显得明显,等到学会行走后,颈部和要不向前的弯曲才显著发展型成。
脊柱的功能为:支持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椎和神经根;参与行程胸腔、腹腔即骨盆腔;支持和附着四肢与躯干联系的肌肉和筋膜。
脊柱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即左右旋转的运动功能,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的髓核成为杠杆作用的支点。
由于生理弯曲存在,胸椎椎间盘髓核在中央,而颈及腰椎髓核偏后。
其髓核前方的纤维环比后侧强而厚,前纵韧带亦较后纵韧带强而有力,当仰头,伸腰时,椎间盘后方受挤压,髓核向前移动,反之,低头、弯腰时,髓核向后推挤。
如用力过度,后纵韧带核后方纤维环易发生损伤破裂而使髓核发生突出,尤其在椎间盘已有退变的基础上更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由于脊椎各段的后关节面排列方向不同,其旋转轴心亦各异。
后关节面颈椎近似水平面,胸椎呈冠状面,而腰椎呈矢状面。
同时由于各段椎间盘中髓核位置不同,在脊柱运动时颈部和腰部旋转的轴心位于椎管后部与椎板联合处,胸部的旋转轴心在椎间盘中心。
整条脊柱中以颈、腰段活动度较大,故较易受伤,胸椎因有肋骨、胸廓的支持,受伤的机会相对较少,但人们用双臂劳动,肩胛区软组织损伤则相对较多。
当老年颈、胸椎椎间盘退变而引起椎间失稳时,肩胛区软组织慢性劳损即加剧,下颈、上胸段脊椎失稳而易发生脊椎错位,继而引起内脏功能障碍。
颈椎处于负担较大重量的头颅与活动较少的胸椎之间,活动度大又要支持头部平衡,故易劳损,尤以下位颈椎为多见。
腰椎亦处于较稳固的胸廓与骨盆之间,为人体的中点,在运动中受剪性应力最大,并在脊柱形似宝塔的形状中处于基底部位,承受重力最大,故亦易受劳损。
其发病率亦以下腰椎为多见,因腰椎作伸屈运动时,其运动范围约75%发生于第5间隙;20%发生于第4 间隙;只有5%发生于1~3间隙。
由此可见各段脊椎在传递重力及旋转运动中,由于各段后关节方向不同,当用力过度或用力不当,较易损伤脊柱各段交界处。
临床常见的枕环关节错位引起头晕头痛,颈胸交界处错位引起颈肩综合徵,胸腰交界处错位出现肠功能紊乱。
第二节脊椎骨与椎间盘正常人脊柱有32~34个脊椎骨: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和尾椎3~5个。
有椎间盘23个和关节134个。
脊柱的侧面观呈“S”形,正面观呈一直线。
一、脊椎骨(一)脊椎骨的共有形态:1.椎体在前,除环椎无椎体外,其余各椎均有椎体。
2.椎弓在后,椎弓呈半圆形,与其椎体连接部称椎弓根,其上下缘有切迹,两侧壁称椎板。
3.椎孔是由椎体与椎弓相连而成一孔。
各椎体连接构成椎管,为脊髓所在处4.椎间孔由椎弓根上缘与上一椎弓根下缘的切迹构成,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并有血管在此通过。
胸腰椎部还有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通过。
5.关节突。
在左、右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向上和向下突出成为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
由下一椎的上关节突与上一椎的下关节突构成后关节(亦称关节突关节),行程椎间孔的后壁。
6.横突。
由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向左右突出,左右各一个。
7.棘突。
由两侧椎板会合后向后方突起(二)颈椎的特点正常人体有7个颈椎,6个椎间盘,35个大小关节。
枕环椎间和环枢椎间无椎间盘。
6个椎间盘包括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的椎间盘。
椎体较小,横径长,纵径短,约差1/2。
前缘矮些,后缘高些。
颈轴前弯弧度由椎间盘构成。
椎体上面凹两侧偏后有钩突。
椎体下面略凹,两侧偏后有斜坡。
下一椎的钩突与上一椎体斜坡之间构成钩椎关节,此为滑膜关节(又称为椎体侧方关节,椎体半关节,神经弓椎体关节,弓体关节及Luschka关节)。
其作用可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
椎体上面前缘呈斜坡状,下面前缘呈嵴状突起,约为椎体厚度的1/3,故椎体前方椎间隙小,前路手术时,切勿过多切除椎间下方的椎体骨。
椎弓较短,故椎孔前后径小。
当椎体发生前后滑脱移位,黄韧带和后纵韧带钙化肥厚,或发生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和脊髓易受挤压损伤。
椎间孔为椭圆形的骨性管道,纵径长,横径短,神经根通过其中只占其1/2 ~2/3左右。
当椎间盘变窄时,椎间孔纵径缩短成为圆形;钩椎关节和后关节发生错位时,椎间孔横径变成多边形或肾形且狭窄,变窄1/3~1/2即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颈椎病症状。
枕环即环枢椎间无椎间盘,亦无椎间孔保护第1、2颈神经,故神经较容易受损伤。
横突较小,有横突孔,椎动脉及经脉从中通过。
横突上面呈沟状,脊神经根从中通过。
关节突较低,呈块状。
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上,偏后方。
下关节突处的关节面朝下,偏前方神经根从关节突前方通过。
颈椎后关节呈水平面,正常时使经部活动较灵活;颈椎失稳使,则甚发生错位。
棘突较短且末端多分叉。
第七颈椎棘突不分叉或分叉不明显,但最长,可作为体表标志之一。
环椎(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有前弓、后弓和左右侧块组成。
前弓短,内面有关节面,于枢椎齿状突形成关节,齿状突有横韧带固定于关节内。
前弓前方正中有关节,使两侧颈长肌附着点。
后弓上面两侧近侧块处有椎动脉沟;侧块上面有椭圆形的凹形关节面,于枕骨髁突行程枕环关节。
下面两侧各有平坦的关节面,朝下前内方,于枢椎上关节突形成关节。
侧块两侧有横突,较长大,为环椎旋转的指点。
枢椎椎体是颈椎中最厚者,成为环椎环绕运动的支点,上方有齿突,与环椎构成环齿关节。
上关节面在椎体与椎弓根连接处。
朝上、稍后方,与环椎下关节面形成环枢关节。
棘突宽大且分叉,横突较小且朝下。
第2颈神经从关节突后方通过。
颈椎的活动:前屈以下段为主,后伸以中段为主,左右侧屈时全部颈椎均参加活动。
颈椎共有35各关节,颈椎后关节呈水平面,故正常时比胸椎腰椎更为灵活。
枕环关节以伸屈为主,环枢关节以旋转为主。
(三)胸椎的特点:正常人有12个胸椎及12个椎间盘,全胸段脊椎排列呈胸脊柱的后凸背弓。
椎体比惊魂最高达,椎体上面和下面均平坦,而后侧略厚。
胸椎后外方近椎弓根处有与肋骨小头相关节的关节凹。
第1、10至12胸椎只有上关节凹,第2~9胸椎因肋骨小头上移而与相邻的上下椎体相关节,故此八个胸椎各有上下两个肋凹,与肋骨构成肋小头关节。
胸椎横突比颈椎横突粗大,末端呈小球形膨大,侧方有小关节面与肋骨结节构成肋横突关节。
胸椎后关节面平坦,上关节面向后外,下关节面向前内,故关节呈冠状面,这种关节结构使胸椎运动以侧屈和旋转为主。
脊髓的颈膨大达第二胸椎,腰膨大向上达第十胸椎,故1、2和10~12胸椎椎孔较大,呈三角形,其余椎孔较小,呈心形。
胸椎棘突较长而细,呈三棱柱形,末端有较粗糙的结节,向后下方互相重叠如瓦盖状,故胸椎棘突与椎体的定位约相差一节。
(四)腰椎的特点:腰椎负重最大,故椎体比胸椎更粗大,呈肾形,上下面扁平。
腰椎椎弓很发达,棘突呈板状,呈水平方向后伸,故腰椎与棘突体表位置一致。
腰椎上关节突由椎弓根发出,关节面向内弧形;下关节突由椎体发出,面向外,故腰椎后关节呈矢状面,但从上而下又逐渐为冠装面(腰骶关节面)。
(五)脊椎的变异:人体脊椎的变异是较常见的,尤其是某些附件的变异更多见。
1.椎体:数量的变异,如椎体融合;椎体互变,例如骶椎腰化,腰椎骶化,第七颈肋或第12胸椎无肋骨等。
2.横突或棘突变形较为多见,如过长、过短、弯曲或分叉等,故体表触诊时,切勿单靠骨标志的偏歪而定为错位,必须与临床症状及椎旁软组织同时有损害才下诊断为宜。
二,脊柱的连接(一)椎体之间有椎间盘连接。
(二)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方,从第1颈椎前弓前面至骶椎前面的膜状韧带。
中部较厚;侧方较薄,有称为侧纵韧带者。
第1颈椎前另有一条状较窄的膜样组织与颅底相连。
(三)后纵韧带:由第2颈椎椎体后面至骶骨,附着于椎间盘及椎体后方的长韧带。
在椎管内通过于各椎体之间有裂隙,有椎体的动、静脉支穿过。
由第2颈椎向上有膜样组织于枕骨斜坡相连。
(四)后关节囊:每个关节突之间有薄而松的关节囊及韧带相连。
(五)椎弓间韧带:每个椎弓之间有黄韧带,含大量弹性纤维,故较坚韧。
其两侧有裂隙,有静脉通过。
此韧带如变形则增厚失去弹性,可引起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六)横突间韧带:连接上下相邻的横突。
(七)棘间韧带:连接上下相邻的棘突。
(八)棘上韧带:强大的棘上韧带,在棘间韧带帮助下,可保持脊柱前屈后伸及旋转体运动于安全范围以内。
在颈椎部的棘上韧带特别发达,又称项韧带。
三,椎间盘成人的椎间盘比所连接的椎体稍大,其厚度约等于所连接的椎体厚度的1/3,其长度总和约占脊柱全长的1/4。
经部的椎间盘约占经部脊柱高度的20~40%。
颈、腰部之椎间盘前侧厚后侧薄,形成颈、腰段脊柱有前凸之弧形。
胸椎椎间怕前后侧等高。
(一)结构:1.纤维环。
为纤维交错之同心环,围绕在椎间盘之外围。
因前部厚而髓核靠后,后纵韧带又窄又薄,故椎间盘易向后突出。
纤维环的纤维是斜形编织的弹性纤维,包绕髓核,使两个椎体的椎间限有5毫米的扭距有摇椅样和三轴向运动。
2.髓核。
称胶状物,有类蛋白组成。
含水分约有80%,髓年龄的不同及负重的不同,可有改变,正常人早晚的身长高度可相差1~2厘米,就是由于椎间盘的高度变化所致。
髓核具有流体力学的特点。
3.透明软骨板。
是椎间盘的上下面。
紧贴于椎体上,原为骨骺软骨,于椎体向高度增长有关。
在成年后软骨板和纤维环融合在一起,将髓核密封于其中。
(二)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在胎儿期是来自周围和相邻椎体的血管。
椎体的血管进入透明软骨板,但不进入髓核。
出生后这些血管发生变性并逐渐疤痕化二闭锁。
因而成年人之椎间盘没有血供应,其营养来源是借以软骨板类似半渗透膜的渗透作用,于椎体进行液体交换,维持其新陈代谢。
神经支配是由窦椎神经支配椎间盘后部纤维环边缘及后纵韧带。
窦椎神经是脊神经的脊膜返支和交感神经的一部分所组成,为无髓鞘神经,能传导于疼痛有关的冲动。
当纤维环后部、后纵韧带受牵张时可出现疼痛。
第三节椎动(静)脉椎动脉时由锁骨下动脉左右各发出一支,左侧较大,右侧较小从睇6颈椎横突孔进入后沿各横突孔上行,至环椎侧块后侧弯向外后侧椎动脉沟内,然后转向前方,穿过还真后膜外缘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内,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基底动脉。
椎动脉分为四段,其分支较多。
一.第一段:自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其通过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当斜角肌痉挛时椎动脉受压迫。
与椎动脉并行的椎静脉多位于其前方,其后侧有第7颈椎横突,7、8颈神经前支及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
此神经节发出的交感节后纤维,与椎动脉并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临床上常见椎动脉与交感神经症状合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