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及光催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见,各种晶面的脱氢波、吸氧波都 显著不同。例如:Pt(111)面在硫酸水溶液 中,在0~0.5V范围内,出现了异常的氢吸 收波而在大约1.4V处表面变成了氧化物。 反向扫描时,在0.7V的还原电流下出现Pt 原子被重新还原的峰。这样进行的一次氧 化-还原,氧的吸收波形发生了很大变化。 图示的其他峰形都有类似的结果。 • 这是因表面原子的排布不同而显示出 的固有特性。 • 图4-6为经5次电位(1.5V-0.05V)循环的 Pt(111)面的STM像。
•
图4-2 一种n-型半导体电极和溶液中三种不同受体接触时的电子能量关系 • (a)阳极偏压 (b)平板电位 (c)阴极偏压
• 图4-2给出了理想的,但可能是相互冲突的 不同情况。该图表明,在3种不同的偏压情 况下,半导体中的电子能级与电解质中3种 不同电子受体的最低未占电子能级之间的 关系。 • (a)表示的是一种阳极偏压的情况。电子向 表面传递时有一个高能垒,即用ΔESB表示 的所谓Schottky能垒。对能量位置远高于导 带边缘的受体1,可看到当电荷经由 Helmholz双电荷层转移时的一个附加能垒 ΔECT。对能垒位置正好在导带边缘之内的 受体2,能垒ΔECT要小得多;而对能量位置
第四章 电催化及光催化
4.1 电催化
• 一、电催化和电催化反应 • 例如:在阴极上由氢电极反应生成氢的反应。 • 以Pt或Pd为电极阴极时,从平衡电位(按 Nerst公式(参见式4-1)计算的。) • •
' RT ln[ ( a ) i ] ZF
i
G
i
ZF
• 远低于导带边缘的受体3,该能垒即将消失。 • (b)给出的是平板电位的情况,这时半导体内 已无能垒。 • (c)中可看到,在半导体上有一个集聚层,使 Helmholz双电层的电位有一个剧烈变化,从而 使能带边缘明显上移,受体1的电荷转移能垒 也随之显著降低,而受体2和3的电荷转移能垒 甚至消失殆尽。(c)还指出了电子的另一种转移 过程。在Helmholz双电荷层中的电位降可使价 带边缘移至受体3能带以上的位置,这就为电 子双价带转移入受体提供了可能性,这意味着 注入空穴。 返回
•
•
•
6. 在有些电催化反应中(例,燃料 电池),和化学反应伴生的一部分能量可 以作为电能引向外部直接加以利用。利用 逆反应,电能又可能变为化学能贮存(二 次电池和电解合成等) 7. 反应主要在电解质溶液中进行。 故电极仅限于金属、半导体等电性材料。 8. 反应种类仅和以离子形式出现的 场合有关。故仅限于电解质溶液体系(也 包括高温时的熔融盐和因体电解质体系)。
• 即可在别的金属表面上成单原子层析出的现象。 例如:Tl+/Ag(111),Pb2+/Ag(111)等。 • 这种现象是因不同金属之间的吸附作用引起的。 • (2)阴离子的吸附作用 • 在金属电极表面上除有关溶液中一些金属离子的 吸附问题外,还有阴离子的吸附、溶剂分子及其 他反应分子的吸附作用。 • 硫酸溶液中(SO42-)和HSO4- 在Pt电极上的吸附 作用,涉及到吸附氢原子的电化学吸附和脱附行 为;电位和电流(氢波)明显取决于晶面,还和 溶液中的阴离子有密切关系。 • (3)分子的吸附作用
• •
• •
4. Pt电极表面上的催化作用 研究了甲醇、甲酸、甲醛在Pt单晶表面上 的氧化反应,发现由(111)晶面平台构 成的扭结结构都有最大的活性;而具有 (100)晶面平台的则活性最小。可见, 为了使这类氧化反应顺利进行,最适宜的 表面结构必须具有由(111)晶面平台构 成的阶梯结构。 5. 一些电催化过程 (1) 燃料电池
(4-1)
附近开始,就能观察到反应电流。而以Hg或 Pb为电极,在外加电压达到1伏时才能观察到反 应电流。显然Pt和Hg电极对这个反应的速度影响 不同。研究发现,两者之比可高达1011倍。电解 水时,为获得氢非用Pt或Pd电极不可,而使用Hg 或Pb电极,对氢的生成只有抑制作用。这里Pt或 Pd电极即为电催化剂。
•
电催化剂(electro catalyst):使化学 反应速度和选择性发生变化的电极。这样 的电化学反应称为电催化反应(electro catalysis)。人们一般不把那些变更电极种 类而反应速度并不改变的电极称为电催化 剂。 • 电催化反应通常以电池的形式出现。 • 电极(导体)和电解质溶液相互接触,它 们的界面间出现静电电位梯度时,形成所 谓的双电荷层(electrial double layer),
•
例外,表面缺陷(晶面阶梯、位错交点及其 他结构缺陷上,半导体的禁带间形成可与中间化 合物强裂作用的电子表面态;同样,若半导体表 面通过沉积小量金属原子或金属簇,也可把半导 体表面上的电极反应过程大大提高。 • 半导体电极和一个电解质相互接触时,也将 在界面上形成双电荷层。但和金属不同,双电荷 层并不限定在界面上(Helmholz双电荷层),而 是将多少延伸入半导体体相之内。 • 阳极偏压(anodic bias)足够大时,在n-型 半导体材料上会形成一个损耗层(depletion layer),电位降将主要发生在空间电荷层中。在 负偏压很高时,电荷分布近似于金属的。
• 图11-5 几种覆盖和未覆盖单层Pt的半导体在0.5 mol/L,H2SO4 • 溶液中放氢时的阴极电流-电压曲线
• 未修饰半导体的平板 电位的位置如图列于横座标上方
•
四、电极表面结构和吸附、催化性能的关系
•
•
有关电极表面原子排布状态和电催化作用 的关系,始于F.G.Will对铂单晶电极的研 究,但存在无法制得洁净单晶的问题。 1980年J.Claviller等人将贵金属铂线的一 端用气体火焰(gastorch)熔融成直径为1~ 3nm的小球,并将其制成单晶,然后将暴 露部分研磨,再次在白热状态下纯化,最 后放入纯水中进行骤冷,制成了高纯表面 的单晶电极。解决了单晶洁净问题。 1. 低指数晶面。两种贵金属电极低指数晶 面的循环伏安图见图4-3,4,5。
• 三、n-型半导体的电催化过程 • 半导体和金属不同,正常情况下,因 其电催化活性不高,不能单独用于需要 “催化”的电化学反应。 • 半导体电催化活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 1. 半导体导带或价带中的电子所处能级 在能量上和电解质中反应物种的不相适应 • 2. 半导体表面上的悬空键数目由于和电 解质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显著减少,基 至已不存在,致使别种吸附反应物间的作 用变得很弱。
c o
• 水分子在电极上的吸附是个普遍感兴趣的 问题,(大多数电极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 行的)。 • 电极/水溶液界面双电层的电性质,特别 是界面微分容量和电极表面水分子的吸附 状态有密切关系。人们已提出了水分子吸 附状态的多种模型。核心是表面吸附的水 分子是呈单分子、双分子,还是和氢结合 程度不同的簇。 • 多晶金电极表面的水分子是以簇的状态存 在,同时其密度和定向则随电位而变。
• (2) 由电解/燃料电池组成的氧化-还原反应 体系 • (3) 化学传感器 • (4) CO2的固定-电解还原 • (5) 有机电化学反应
• 验发现,未经修飾的半导体的超电位的大 小明显依赖于表面的制法。 • 对修飾过的表面,就可以接近于活性铂 极的行为。这里,Schottky能垒在有关偏压 情况下,是相当小的(TiO2,MoSe2),对 GaAs,GaP,超电位则仍为Schottky能垒 高度所控制。 • 在这些材料上,通过Pt沉积对表面修飾, 由于表面偶极矩的改变具有使平板电位向 阳极方向移动的效果。(能垒高度降低)。
• •
•
电极表面上吸附状态的分子有H2O,CO, CH30H,HCOOH,HCHO和H2等。 甲醇在Pt电极上呈解离吸附,生成CO, 呈线型吸附和桥型吸附。蚁酸及甲醛等分 子在Pt电极上吸附时,也确认有吸附CO 生成。 由红外光谱确认了C1化合物在表面上分解 时均能生成大量作为毒物的吸附CO,这 对这些化合物的阳极氧化反应具有严重的 阻碍作用。
•
图4-1双电荷层模型的概念图
•
• •
•
电极反应中,有静电子的转移,电极作为 一种非均相催化剂,既是反应场所,也是电子 的供-受场所。换言之,电催化同时具有化学反 应和使电子迁移的双重性质。 二、电催化特征 1. 电极电位是重要的观察参数,特别是对 组成一定的体系,超越平衡电位的电极电位 (超电位)是使反应进行的驱动力(自由能降 低大,-△G),也称为亲和力(affinity)。这 在研究反应动力学的特性时有重大意义。 2. 可利用外部回路(例如,恒电位)控制 超电压,使反应条件/反应速度较易控制,且 可实现剧烈的电解和氧化-还原条件。
•
图11-7 经在1.5V和O.05V(相对于RHE)之间5次电位循环后的 • Pt(111)的[12] STM像 • (100nm X 100nm)
• 图中见到的线是原来存在的单原子的阶梯线 (stepline)。认为大多数是在平台上形成的起伏 的单原子高度的阶梯。因起伏是单原子的,故 上下高度应当于二个原子,因而,见到了直径 约3nm的半球。 • 表面上因氧化-还原生成的铂原子被认为作为 吸附原子(ad-atom)的原子集结在平滑的平台 (trace)上。 • 2. 高指数晶面。有关白金、铱单晶晶面的循环 伏安图表明,氢波随晶面指数有规则地向正方 向移动。在(311)和(210)晶面有最大的新峰生 成。这里观测到的高指数晶面可理解为来自平
•
• • •
ຫໍສະໝຸດ Baidu
•
当只在表面态上有过剩电荷而整个固 体无过剩电荷时,就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 之间的过渡状态,即所谓“平板电位 (flatband potential)” 电子传递,既可在速度控制步骤的能 垒主要位于Helmholz双电荷层中时发生, 也可以在空间电荷层的能垒中时发生。转 例:放氢反应 未经修飾的半导体表面需有较高的超电 压,对GaAs,GaP,主要取决于Schottky 能垒的高度;而对MoSe2上完全由电荷转 移能垒所控制,TiO2是一种中间情况。实 转至
• CO在电极上的吸附作用有其特点,那就是, νC-O以及CO吸附位的性质对电极电位有影 响。 • 酸性水溶液中,在Pt电极上不管是多晶还是 单晶吸附的CO,有( d dE )=30cm-1/V的 关系(E为电极电位)。该值因电极种类和 CO吸附种(线型和桥型)而异。 • 电极电位可引起CO的一位(线型)—二位 (桥型)—三位吸附部位之间相互可逆转 换的现象。 • 水的存在对CO的吸附状态几乎无本质上的 影响。
•
•
•
3. 电流可作为测定反应速度的量。 因此,测定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都比较高 (~μA,精确度高3个数量级)。像过渡 状态那样的快速步骤(~μS)也能较容易 地观测出来。 4. 反应的-△G值变化幅度相当大。 通过改变电极电位,可控制反应方向(氧 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由于变化幅 度大,还能引起反应机理改变。 5. 电催化是以自由能变化为对象的 化学反应。自由能变化直接和电极电位变 化相对应,对这样大小的值可直接测量。
•
• • • •
台和单原子层的阶梯。另外,具有扭结的 晶面并不能因扭结的增加而观测到新峰, 担和这样的面相对应的峰将会有所变化。 可以说,扭结也是一种目的晶面。 3. 电极表面上的吸附作用 (1) 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电极表面上的吸附作用是所谓的低于电位 的沉析作用(under potential deposition UPD)。 金属离子的电位比它和还原态金属之间的 Redox反应的热力学平衡电位更正的情况 下,(在更为氧化的条件下),
• 图4-3 白金以及铱单晶基本低指数晶面(111) 的循环伏安图
• (O.5mol/L H2SO4,25℃,50mV/s)
• 图4-4 白金以及铱单晶基本低指数晶面 (100) 的循环伏安图 • (O.5mol/L H2SO4,25℃,50mV/s)
• 图4-5 白金以及铱单晶基本低指数晶面(1l0)的循环伏安图 • (O.5mol/L H2SO4,25℃,50m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