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重要钥匙。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在帮助孩子们初步建立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对这套教材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
一、教材的整体结构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材的编排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教材首先从简单的数字认识开始,逐步引入加减法、图形、位置等基础数学知识。
每个单元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使得知识的传授循序渐进,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在数字认识的单元之后紧接着是加减法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迅速将数字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运算中。
这种紧密的衔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教材内容的特点1、贴近生活实际教材中的很多例子都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如玩具的数量、教室里的物品等。
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材会以分糖果、买文具等场景为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运算的意义。
2、注重直观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教材中大量运用了图片、实物、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在认识图形的单元,通过展示各种常见的图形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
3、强调操作实践教材设置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活动,如摆小棒、画图形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些操作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趣味性强教材的编排充满了趣味性,通过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练习中设置了一些猜谜语、走迷宫等游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教材的知识体系1、数与运算数字的认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教材从 1 到 20 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并通过数数、比较等活动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评价总结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评价总结介绍本文对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进行了评价总结,旨在评估该教材的优点和改进空间,以提供对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参考。
优点- 内容贴近实际: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内容贴近实际: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循序渐进:教材的编排合理,按照知识难易程度递进,有助于学生夯实数学基础。
循序渐进:教材的编排合理,按照知识难易程度递进,有助于学生夯实数学基础。
- 注重练: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练题,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注重练习: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 丰富多样的活动:教材中融入了很多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研究的乐趣。
丰富多样的活动:教材中融入了很多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乐趣。
改进空间- 难度适应不够:有些学生反映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难度较高,希望能够在难度上作出一定的调整,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难度适应不够:有些学生反映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难度较高,希望能够在难度上作出一定的调整,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 应用场景欠缺:教材中的例题和练题较多集中在抽象概念上,缺乏与实际生活场景的结合。
可以增加一些涉及日常生活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应用场景欠缺: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较多集中在抽象概念上,缺乏与实际生活场景的结合。
可以增加一些涉及日常生活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 教具利用不足: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具使用较少,希望能够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教具,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能力。
教具利用不足: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具使用较少,希望能够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教具,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能力。
结论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内容设置上贴近实际,循序渐进,注重练习和活动的设置。
尽管存在一些改进空间,但整体来说,该教材是一份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教材。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加法》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加法》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加法》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起始课,通过具体的情境和直观的操作,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为后续学习数学运算奠定基础。
旨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含义,并掌握基本的加法运算。
内容包括加法的含义、加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材以生动的画面和实际的问题引入加法,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4.能正确计算 5 以内的加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正确计算 5 以内的加法。
2.通过观察、操作、表述等活动,经历加法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加法的含义2.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加法的意义。
2.将加法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数字,对数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加法的概念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直观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
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全册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全册教材共7个单元,2个实践活动,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三个领域整理了一个表(见教参P1)数与代数有5个单元,包括: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四、11-20各数的认识,五、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六、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从教学时间看占63课时中的52课。
由此可见:1、数与代数在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作了较大改革。
(1)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2)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要求,注视情境体验,过程方法;(3)注重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实际——数学——实际解释)的能力;(4)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5)降低计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图形与几何有:三、分一分认识图形,结合简单的初步的分类,感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内容少只有5页,时间少,只用3课时。
2、将以往的"几何”拓广为"空间与图形”(1)按照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四条线索展开。
(2)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动经验、结合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进行分类,结合分类辨认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
并强调长度等量的实际意义,强调测量过程。
(4)加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
(5)注重内容的相互渗透、逐步深入、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综合与实践:在第一单元前安排了"上学了”,为学生进入小学数学学习做准备,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在第二单元安排了数学文化"0的故事”在第四单元安排了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字的由来”4、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知识与技能领域设置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比较》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比较的基本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将比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比较的概念,包括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方面的比较。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且内容包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等,通过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
3.掌握比较物体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比较物体大小、多少、长短的方法,正确使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掌握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数的比较,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等。
【教学难点】:1.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2.理解比较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情评估: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具有初步的数感和观察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比较的经验,如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等。
但是,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数学学习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而西南师大版的一年级数学教材,就如同一位贴心的引路人,引领着孩子们逐步走进这个充满奇妙和趣味的数学世界。
这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
它从最基础的数字认识开始,逐步引入加减法、图形、位置等知识,就像搭建一座知识的宝塔,一层一层,稳固而有序。
比如说,在数字的教学中,教材不是简单地让孩子死记硬背数字的形状和读音,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们理解数字所代表的数量意义。
比如用几个苹果、几朵花来表示数字,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数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加减法的部分,教材也是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方式。
从最简单的 1加 1、2 减 1 开始,通过直观的图示,比如小棒的增减、水果的分合,帮助孩子们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而且,教材还设置了很多有趣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既不会让他们感到枯燥,又能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图形的认识这一板块也设计得十分巧妙。
教材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常见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不仅让孩子们能够辨认这些图形,还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是这些形状的。
这样的设计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位置的教学同样充满趣味。
教材通过小朋友们排队、小动物们在房子里的位置等场景,让孩子们理解上下、左右、前后这些位置关系。
这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孩子们更快地掌握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教材的编排结构上,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教学目标。
而且,各个单元之间相互联系,逐步递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如,先学习数字,再学习加减法,然后将加减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样的编排逻辑清晰,符合孩子们的学习规律。
此外,教材中的习题设置也非常合理。
既有基础的练习题,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有拓展性的习题,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全册教案教案: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数字010的认识1.2 数字1120的认识2. 第二章:数的运算2.1 加法运算2.2 减法运算3. 第三章:几何图形3.1 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3.2 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和书写020的数字。
2.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 学生能够认识和描述平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对数字020的认识和书写,以及对平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几何图形模型、黑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和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数字的认识:使用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和书写020的数字,通过反复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3. 加法运算: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的规则,并进行随堂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
4. 减法运算: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运算的规则,并进行随堂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
5. 几何图形的认识:通过展示几何图形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和描述平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进行随堂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数字卡片、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的示例,以及几何图形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数字的认识:请学生回家后,用铅笔和橡皮,在练习本上书写020的数字,每个数字写10遍。
2. 加法运算:请学生回家后,用铅笔和橡皮,在练习本上进行加法运算练习,包括1+1、2+2等,每个题目做10遍。
3. 减法运算:请学生回家后,用铅笔和橡皮,在练习本上进行减法运算练习,包括11、22等,每个题目做10遍。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主要介绍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 以内的数和掌握了 10 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让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为后续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更复杂的数学运算奠定基础。
教材以直观的情境图和实物图为载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
2.掌握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够熟练进行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
2.掌握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正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学情评估: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在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 10 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分与合,具备了一定的数数和计算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可能还比较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物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
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介绍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旨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10 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学习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连续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的技巧,并能正确处理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且通过生动的情境图和直观的演示,引导学生理解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计算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式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表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灵活性。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的运算顺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序,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的含义,并掌握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2.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1.理解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式题。
2.正确处理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四、学情评估: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数数能力和简单的加减法知识,但对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尚在起步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一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精选5篇)
一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精选5篇)一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全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分析: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本册教科书还安排了简单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物体和实践活动等内容。
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计算的理解与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领域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二)解决问题领域1、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初步了解到同意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1-7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1-7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上学了⏹教材分析“上学了”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6页的内容,包括两个小节:第1节是“看一看,数一数”,这是儿童数学学习的起点,是小学与幼儿园数学学习的衔接,也为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做准备。
第二小节是“比一比”。
教科书安排了比长短、比大小、比多少、比轻重的活动。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调动生活经验,经历比的活动过程,体验比的方法,认识比的结果,在“比多少”的过程中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通过比一比,感受长短、大小、多少、轻重,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校园环境,在相互交流中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教学建议第一个课题:看一看,数一数(P2~P4)在“看一看,数一数”的教学中,要结合校园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看、数、说的活动,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情况,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要让学生喜欢校园,喜欢老师和同学,喜欢数学。
在教学中不强调按1~10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认识水平进行表达;数数时注意数的确定性,对其他方面的表达(如单位名称、具体事件、事物等)不必要求过高。
第二个课题:比一比(P5,p6)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对实物进行形象、直观的比较。
教材中安排了比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的活动,教师应切实组织学生开展好上列活动,并在活动中联系实际生活实例,调动生活经验,经历比的活动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认识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一单元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材分析“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两个单元安排。
第1单元是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第2单元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认数与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基础,让学生切实打好这一基础并对数学产生兴趣,这对学生今后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介绍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关于空间与位置概念的初步介绍。
只要通过描述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空间方位感和位置关系概念。
绍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让学生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为学生今后学习空间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使用简单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关系。
2.能够理解并使用方位词描述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
3.能够准确地说出教室里人和物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4.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交流、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互动和合作,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课堂秩序。
4.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准确说出教室里人和物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使用方位词准确描述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
【教学难点】:1.理解左右、前后、上下等位置概念的相对性,区分左右位置关系,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2.理解相对位置的概念,如“左”和“右”是相对于观察者的位置而定。
四、学情评估: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上下、前后等位置关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此外,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全册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全册教材共7个单元,2个实践活动,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三个领域整理了一个表(见教参P1)数与代数有5个单元,包括:一、10以内数得认识与加减法(一),二、10以内数得认识与加减法(二),四、11-20各数得认识,五、20以内得进位加法,六、20以内得退位减法。
从教学时间瞧占63课时中得52课。
由此可见:1、数与代数在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作了较大改革。
(1)重视对数得意义得理解,培养学生得数感与符号感;(2)淡化过分“形式化”与记忆要求,注视情境体验,过程方法;(3)注重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实际——数学——实际解释)得能力;(4)注重应用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培养;(5)降低计算难度与速度得要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得技能性训练、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图形与几何有:三、分一分认识图形,结合简单得初步得分类,感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体,内容少只有5页,时间少,只用3课时。
2、将以往得“几何”拓广为“空间与图形”(1)按照图形得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四条线索展开。
(2)充分利用儿童得生活动经验、结合物体得颜色、形状、用途进行分类,结合分类辨认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
并强调长度等量得实际意义,强调测量过程。
(4)加强对周围环境与实物得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
(5)注重内容得相互渗透、逐步深入、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综合与实践:在第一单元前安排了“上学了”,为学生进入小学数学学习做准备,结合相关得教学内容,在第二单元安排了数学文化“0得故事”在第四单元安排了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字得由来”4、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新得学习形式,在知识与技能领域设置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得机会。
(1)有助于改变传统学习造成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得局面。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
主要让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正确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
3.能够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方位概念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
2.准确地识别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并用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1.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判断并描述物体的方位。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前后、上下、左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准确地识别和描述这些位置关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此外,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0~9》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0~9》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 0~9》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0至9,并理解它们在计数中的基本作用。
只要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通过认识数字 0~9,让学生初步建立数的概念,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以生动的情境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数字,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数字 0~9,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数字0至9。
2.了解数字的意义,能将数字与具体的数量对应起来。
3.掌握数字的顺序,能正确比较数字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使用数字进行简单的计数和比较。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 0~9 十个数字,掌握其书写方法。
2.正确识别和书写数字0至9。
【教学难点】:1.理解数字的顺序和计数的基本概念。
2.理解 0~9 十个数字的意义,建立数感。
3.掌握数字的顺序,能正确比较数字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学生评估: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数字,但对数字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集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第几》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关于序数概念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第几”的概念,学会用序数词描述物体的排列顺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理解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顺序,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掌握序数词的使用,为后续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加减法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理解序数的含义。
2.理解“第几”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序数词。
3.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物体排列顺序的描述方法。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序数的含义,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2.掌握序数词的使用,能够正确表达物体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1.区分几个和第几的实际意义。
2.区分序数词和基数词的不同用法。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第几”的经验,比如排队、坐座位等。
但是他们对于“第几”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学中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第几”的概念。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使用序数词。
3.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序数词的理解。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第一节《1~5的认识》,主要介绍学生认识和掌握1~5的数值及其表示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书写1~5的数字,并能够用手指、计数棒等具体物品进行数数。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并正确书写1~5的数字。
2. 通过观察、模仿和实际操作,能够用具体物品进行数数,掌握1~5的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观察力,提高他们对数字的敏感性。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和书写1~5的数字,掌握1~5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和书写1~5的数字,而有的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他们逐步掌握1~5的数值。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知1.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并复习之前学过的数字0和数字1,可以通过出示相关的数字卡片或者数数动作来引起学生的回忆。
2. 出示数字1和数字2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的名称和书写方式。
例如,教师出示数字1的卡片,学生说出“一”,然后教师出示数字2的卡片,学生说出“二”。
3.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1和数字2的数量关系,比较它们的大小。
可以使用手势或者物品来进行比较,例如教师用手指表示数字1,然后用两根手指表示数字2,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
第二环节:认识和书写数字3和数字41. 出示数字3和数字4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的名称和书写方式。
例如,教师出示数字3的卡片,学生说出“三”,然后教师出示数字4的卡片,学生说出“四”。
2. 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用手指在空中书写数字3和数字4。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数字3和数字4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跟着模仿。
例如,教师先画出数字3的书写轨迹,然后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模仿画出数字3的形状。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0~20》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0~20》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 10~20》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让学生认识10到20的数,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 1~9 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 10~20 各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为学习更大的数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数小棒、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 10~20 各数,理解数的组成和顺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认识 11~20 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 2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到20的数,并能理解10个一是一组,即一个十。
【过程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理解数位的概念,知道 11~20 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操作,理解10到20的数是由10个一组成的,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 11~20 各数,掌握数的组成和顺序。
2.认识10到20的数,理解10个一是一组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数位的概念,正确书写 11~20 各数。
2.理解10到20的数的组成,以及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数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他们在学前教育中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但对于 10 以上的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操作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1.直观教学法:通过数小棒、摆小棒等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 10~20 各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册教材说明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全册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全册教材共6个单元,3个实践活动,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整理了一个表(见教参P2)数与代数有3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第三单元10~20各数的认识;第四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数。
三个单元从页码看占全书128页中的108页。
从教学时间看占60课时中的45课。
由此可见:1、数与代数在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作了较大改革。
(1)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2)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要求,注视情境体验,过程方法;(3)注重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实际——数学——实际解释)的能力;(4)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5)降低计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空间与图形有:二、分类、认识物体,结合简单的初步的分类,感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内容少只有8页,时间少,只用4课时。
2、将以往的“几何”拓广为“空间与图形”(1)按照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四条线索展开。
(2)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动经验、结合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进行分类,结合分类辨认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
并强调长度等量的实际意义,强调测量过程。
(4)加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
(5)注重内容的相互渗透、逐步深入、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统计与概率是课标的新增内容,第一册只安排了象形统计图初步感受一下统计,教材只有4页,时间只有2课时。
3、使学生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的优越,感受统计的方法。
(1)本册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表。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知道从报刊、杂志、电视等中获取信息;(3)根据统计需要,选择适当方法(计数、测量、实验)收集数据;(4)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问题,并与同伴交流;(5)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事实、用根据说话的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称为实践活动。
本套教材每册一般安排的三个实践活动。
本册有快乐的一天、环保小护士、小小统计员。
4、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知识与技能领域设置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
(1)有助于改变传统学习造成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的局面。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直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调查分析、预测推理、检验论证等数学过程与方法。
(4)从小接触数学内容的现实性、问题性、综合性和探索性。
(5)体验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四步)“生活情境,发现问题——动手实践,观察研究——得出结论,解释论证——表达陈述,汇报交流”。
二、教学目标《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
要让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获的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在知识与技能中“思考数学”。
更重要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身边的人和事,用数学眼光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学会进行“数学思放”。
发展学生的理性认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学态度,建立自信心等。
因此,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数学思放、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教学目标。
具体内容见教参P3~P5。
1、知识与技能在第一册主要是初步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正确并逐步达到熟练进行10以内,20以内加减法计算;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直观认识象形统计图、表。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2)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3)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经验的、不那么严格的、可错的);(4)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
2、数学思考它应该涉及以下内容:(1)结合数的认识,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民抽象思维;(2)结合形体认识,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3)结合统计初步,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理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5)数学的思考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它却不以掌握数学知识为标志。
3、解决问题什么是解决问题?(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始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几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一册是最初步、最简单的)(5)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并不等于同于传统的解题活动。
它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解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
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份的活动才能解决的;4、情感与态度首先在认识上,情感态度目标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要求,体现合格公民的许多素质是可以通过数学课堂活动来培养,使数学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课堂。
怎样体现呢?(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果的确定性;(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四个方面的目标呢?或者说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有什么关系呢?(1)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2)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不能孤立进行;(3)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4)注意处理好“目标的达成、目标渐进、目标渗透”,不能一刀切,有的不是立竿见影;明确地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课程目标,并作出具体的说明,这是《标准》的一大发展,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
过去,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知识与技能,而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作为“顺带进行的副产品”。
一旦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产生矛盾,后者自然退位服从前者。
现在把四个方面并列为整体目标,能够有力的制约“退位”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均衡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这册实验教材在编写中注意四个遵循:·遵循《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规定的数学内容及目标;·遵循《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遵循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
具体体现了以下五个特点: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1)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有直接经验的;(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用具体情境引入数学问题,P16例1;用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路,P4例1;用具体情境激发学习兴趣,P25例4;总之,教学内容要做到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1)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P7例1;(2)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平台,P13第7~9题;(3)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P5例4;(4)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P72例3。
我们想通过以上的努力实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果说1、2是内容,以下是呈现方式: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1)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教材基本上以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很少且以对话出现;由于教材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直观,从实验区反馈意见,学生喜欢数学、喜欢数学书。
(2)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3)课堂活动(本教材的独创);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不同于做一做、练一练。
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习活动的联系与区别;《课标》“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数学教学活动化。
按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教学活动、课堂活动、练习活动。
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教学活动:任务是学习认识新知(例题),形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全班交流的学习活动;·课堂活动:任务是理解内化新知,在小组(同桌)之间进行的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是一种半独立的学习活动;·练习活动:任务是巩固、应用新知,基本上是独立进行的个体活动。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分别为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和课题学习,它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1)联系实践,综合应用,探索为主,形式多样;(2)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结合,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分散——个体进行的小活动至少有三次;集中——全班性活动也是三次;(3)题材多样,贴进学生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4)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2)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3)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6、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本册教材安排两个数学文化:数的产生、生活中的分类;·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事故,数学的影响……·数学文化有助于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