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05
文献综述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主要观点和结论
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 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
农村经济发展应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农村经济发展应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 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文献探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改革的 方向和措施。
研究结果
农村产业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 存在单一化、低效化的问题,需要加强第一、二 、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 存在资金不足、融资难等问题,需要加强金融服 务和产品创新。
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 转移存在转移不彻底、就业不稳定等问题,需要 加强政策引导和技能培训。
研究内容丰富,涉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 收和农村贫困人口等问题。
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案例研 究和对比分析等。
研究视角广泛,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 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03
研究方法和技术
研究方法
1 2
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农村经济发展 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实证研究法
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
3
定量分析法
运用统计、数学模型等工具,对农村经济发展 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技术
01
数据分析技术
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进 行数据清洗、分析和处理。
02
模型构建技术
根据研究问题,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 或仿真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0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 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业现代化、乡 村振兴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状概述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 许多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污 染、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但同 时也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回顾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农村金融发展
许多文献发现,农村金 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 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其中,农业信贷和农业 保险对农业产值的增加 具有积极影响。
农业技术创新
研究表明,农业技术创 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和农产品质量,是推 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研究意义与价值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有助于找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关 键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有助于寻找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 距的途径,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针对农业技术创新、劳动力转移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与政策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扩 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等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包括产品创 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以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多 样化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和农业发展观。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理,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
管理学研究组织和决策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
农业发展观则是指导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目标和思想指导,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理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市场管理和农村经济管理。
农业生产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和有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养殖和农机具配备等。
农业市场管理则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进行调控和管理,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
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对农村经济的整体管理,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等。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层面。
在政府管理方面,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基金、提供财税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等方式,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企业管理方面,农业企业可以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
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
其次,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农民的职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是一种通过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管理理论来调控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管理模式。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综述.doc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综述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
按照胡绳提出并得到党史界多数人赞同的中共党史时期划分,这个时期无疑是中共党史中分量既重而研究又比较薄弱的部分。
由于关于这个时期的研究论著很多,涉及面非常广(多数不是史学论著,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的研究论著,但对历史又有所涉及),加上这24年毕竟离我们太近,有些事情还看不清楚。
因此,本文仅就体制改革的研究作一点介绍,遗漏和错误恐怕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一、研究概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多从实证的角度,描述改革的过程,并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二是外国,多从比较角度,探索中国的改革。
(一)国内研究方面,又可分为两种研究,一是搞研究的学者型论著;二是参与决策的官员型回顾和描述。
第一类的代表作有:学者方面的有林毅夫等人的《中国的奇迹:战略与经济改革》;樊纲的《渐进改革的经济学》;张宇燕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盛洪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吴敬琏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汤应武的《抉择——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历程》;苏东斌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略》等。
第二类的代表作有:《薛暮桥回忆录》、朱佳木的《我所知道的三中全会》以及许多国家领导人的文集等。
毕业论文“九五”期间,受纪念改革开放20年和建国50年的推动,国内的研究出现了一个热潮,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例如:张卓元等主编的《20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樊纲的《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张军的《“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张宇的《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出版社,1997);王辉的《渐进革命--震荡世界的中国改革之路》(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的《透过历史的表象--中国改革2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宋承先的《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张军的《中国过渡经济导论》(立信出版社,1996);邹东涛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年基本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改革开放以来对_中国农村派_研究综述
[经济思想研究]文章编号:1003-6636(2010)01-0081-05;中图分类号:F092.7;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农村派0研究综述颜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村社会的动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大批知识分子深入农村,进行调查,使用新的理论方法研究农村问题。
其中,以陈翰笙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0是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
他们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为载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关系入手研究农村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
关键词:中国农村派;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研究综述Research of th e/School of Ru ra l Ch ina0si n ce the I n trodu cti on of R efor m and O p en i ng Up Po licy:A R eviewYAN M i n(Schoo l of Econo m ics,P ek i ng U n i versity,Be iji ng100871,Ch i na)A bstrac t:In the1930s,the collapse o f rura l economy and t u r mo il i n rural soc iety i n China a ttracted g rea t attenti on.A larg enu mber of i nte llectua ls went deep i n the countrysi de and researched rural i ss ues usi ng ne w approaches.Am ong t he m was the Schoo l o f Ru ra l Chi na,an i m portant force i n research character i zed by Chen H an-sheng.U nder t he Ch i nese Soc i e t y for R ura l Econo m ics,they used basic pr i nciples of M a rx is m to st udy rural issues from the ang le of re lati ons o f producti on,f o r m ing d i sti ncti v e acade m i c features.Key w or d s:the Schoo l of R ural Ch i na;Chen H an-sheng;Chi nese Society for Rura l Econo m ics;rev ie w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村社会的动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总结词
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 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我国农村经济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 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创新农 业经营体系,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农业现代 化要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培育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 土地流转等方式来实现农业经营体系的创 新。
总结词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
详细描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等方面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进而促 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投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 。
战略实施效果与挑战
实施效果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 成效,包括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业 结构优化、农民收入水平增长、农村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得到加强等方面。
VS
挑战与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因素影 响较大,农业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农村人 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 强政策协调和措施落实,以应对这些挑战 和问题。
特点
农村经济具有地域性、自给自足性、季节性等特点,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城 市经济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0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农业生产效率
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
02 03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施极 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得到了 快速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尽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 渠道拓展等。
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与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农村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与措施探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金融、税收 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基 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03
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提高农民素
质、增强农村创新能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04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分析:某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产业协同发展
该地区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
收。
创新驱动
研究范围
本文将涵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 、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重点对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0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
作化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 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的 集体所有,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 了基础。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上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运 动兴起,农业生产实行集中管理 ,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比较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比较研究综述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在本部分,我们将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并简要探讨它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产权制度以及自由市场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开放政策,这一政策为国家带来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这些变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国际经验的比较在本部分,我们将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国家的经验的比较。
我们将着重探讨比较优势、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税收制度、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比较,并探讨这些实践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三、经济体制改革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在本部分,我们将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
改革后,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服务行业的增长。
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我们将就这些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就业率以及其他经济指标的影响。
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贫富差距在本部分,我们将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于贫富差距的影响。
在改革之前,中国的贫富差距比现在小得多。
自改革以来,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长,贫困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的深入,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开始出现。
我们将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实现更公平的收入分配。
五、未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趋势与展望在本部分,我们将进行未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展望。
我们将探讨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并注重深度分析,以描绘中国经济未来的面貌。
我们将研究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为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5个案例,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分析。
案例一: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内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的相对成本优势,就是要让每个国家都去做它最有优势的产品,这样就会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升,进而促进了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增长。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作者:胡洪森龙正荣张珂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13期[提要] “经济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问题,国内学者分别从人力资本、金融、土地政策等方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研究。
本文主要围绕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相关对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新常态;农村经济;文献综述项目基金:2014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410525005);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4年度“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J201470)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5年5月18日2014年1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新常态下如何发展好农村经济是“十八大”后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采用“题名检索”方式,以“新常态”、“农村经济发展”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检索自2010年以来已发表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资本和资源的大力投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连年增产,农村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农村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的经济正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土地制度、产业结构、农业科技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新问题。
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农村的经济结构也需要调整。
李建华、景永平(2011)研究了三种显著的农村经济结构对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要转变农村增长方式,提高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 合 作 经 济 与 科 技 》
N o . 7 s 2 0 l 5
我 国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文 献 综 述
口文 /胡洪森 龙正 荣 张 珂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 十堰 )
[ 提要] “ 经济新 常态” 这 一重 大战略 判断深 刻揭 示 了中
“ 本科教 学工 程”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 目( 编号 : S J 2 0 1 4 7 0 ) 中图分类号: F 3 2 3 文献标识码 : A 收录 日期 : 2 0 1 5年 5月 1 8日 2 0 1 4年 1 月 1 9日中央一号文件 《 关于全 面深化农村 改革
加 快 推 进 农 业 现 代 化 的 若 干 意 见》 正式发布 , 这 是 新世 纪 以来
土地政 策等方面对我 国农村 经济发展做 了大量研究 。 本文主要
( 二) 农村 土地 制度 。王小映 ( 2 0 1 5 ) 指 出, 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登记是保障土地 流转 交易安全 、 完善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制
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 确 认 和 保 护 农 民土 地 财产 权 利 的基 本
经 济 正 向着 良好 的 方 向发 展 。 经 济 新常 态 下 , 农村土地制度、 产 业 结构 、 农业科技体制、 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面 临一些新问题 。 目前 , 国 内有 关研 究 大致 有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方面优化农村人力 资本优化配置 。官爱兰 、 蔡燕琦 ( 2 0 1 5 ) 做了 基于 中部 省份 的实证研究 , 发现农村经济 的发展 主要是针对农 业总产值而言 的, 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主要体现在 农村教育开
发、 医疗保健开发 、 劳 动 力数 量投 入三 大 方 面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改变等一系列变化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就,而这一切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和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敲开了一扇大门。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农村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农民收入严重不足,农村生产关系僵化,农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放开对农村的经济管理,扩大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自主权,解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他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种植什么作物,发展家庭副业等。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农村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还表现在农村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等方面。
农村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企业的兴起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村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使得农民可以按劳取酬,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收入。
此后,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土地制度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法律法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表现在土地制度上,还包括了乡村治理、乡村土地利用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村民委员会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可以自主选举村委会成员,决定村庄内部的一些重大事务。
乡村战略文献综述范文
乡村战略文献综述范文摘要:一、引言1.乡村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二、乡村战略的国际背景1.发达国家乡村发展战略概述2.发展中国家乡村发展战略概述三、我国乡村发展战略演变1.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发展战略2.新时代乡村发展战略四、乡村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1.产业振兴2.人才振兴3.文化振兴4.生态振兴5.组织振兴五、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成效1.政策举措与实施路径2.取得的成效与挑战六、文献综述的主要发现1.乡村发展战略的理论体系建设2.实践探索与创新3.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七、展望与结论1.未来乡村发展战略的趋势2.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大力实施。
本文通过对乡村战略的文献综述,旨在梳理国内外乡村发展战略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成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二、乡村战略的国际背景1.发达国家乡村发展战略概述发达国家乡村发展战略主要以乡村振兴为核心,强调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如美国的乡村发展战略,主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等措施,促进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队伍建设。
2.发展中国家乡村发展战略概述发展中国家乡村发展战略以减贫和发展为核心,关注乡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
如印度的乡村发展战略,通过实施“Gramodaya”计划,推动乡村地区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我国乡村发展战略演变1.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演变。
这一时期,我国乡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
2.新时代乡村发展战略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战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提出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的发展内容。
乡村治理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普遍推行以来,乡村治理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人民公社治理体制迅速瓦解,代之以“乡政村治”新的治理结构。
乡村社会的历史变革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也使之再次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域”。
然而,乡村治理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宽泛的课题,以往的研究,正在进行的研究浩如烟海,要进行总结本是一件难事,难免挂一漏万。
但我们有必要做一个归集,以利于集中一些主题,以便于学术研究的开拓和创新,本着这一思路,我们试图对近期的乡村治理研究,尤其是村治研究中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问题做一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一)村落场域内的多中心秩序——基于村治精英的研究分析由于市场经济的渗入和与之相伴的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使农村社会日渐与外面的世界勾连起来,日益脱离传统的桎梏(贺雪峰,2003)。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流动机会,从而催发和激活了农民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发生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社会内部开始分化和重组,村庄治理结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体制外精英也迅速成长起来,并且其本身也呈现出多元的结构,出现了包括宗族精英、宗教精英、宗派势力、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等不同类型的体制外精英(陈涛、王习明,2002)。
由于体制外精英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以及较为广泛的人际网络,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对村级治理事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村治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非体制精英的积极作用(当然,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其负面影响)。
按照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划分不同的角色,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划分法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之区别。
两分法是把乡村治理主体分为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或治理精英与非治理精英两大类。
仝志辉、贺雪峰、金太军等人认为体制内精英指的是有在国家权力序列之内或得到国家基层政权认可的乡村精英,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组干部;体制外精英是各种以乡绅和宗族家族势力为主导,国家权力序列之外的精英,主要包括宗族精英、宗教精英、宗派势力、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等(陈涛、王习明,200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2014 年 1 月 19 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新常态下如何发展好农村经济是“十八大”后研究的核心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资本和资源的大力投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连年增产,农村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农村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的经济正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土地制度、产业结构、农业科技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新问题。
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农村的经济结构也需要调整。
李建华、景永平(2011)研究了三种显著的农村经济结构对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认为要转变农村增长方式,提高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
牛凯(2012)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他采用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自回归模型,揭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贾长杰(2012)认为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促经济发展。
他指出,农村经济调整具有多层次性,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有目标,把握重点。
(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
王小映(2015)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是保障土地流转交易安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确认和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基本手段,保障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
贾晓娟(2015)认为应建立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等农村土地改革举措,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做好农民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农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三农”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个部门或局部的问题而是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战略部署的重要问题。
“三农”经济在我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三农”被忽视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虽然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多次下调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意在扶持“三农”融资,但是小农业经济转型中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问题仍然是三农经济成长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多年来,学界围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现状,并已经有学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其次从内在与外在两面着手,分析“三农”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
最后对构建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给出建议。
二、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地区经济主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方式,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三农”融资问题。
学界在讨论“三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时,通常以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作为研究的起点。
因此,多年来学者们持续、广泛的关注着农村金融的供求问题。
汴静(2010)通过深入地考察我国农村地区的信贷规模总量、信贷用调结构、信贷额度机构和信贷期限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整体供求处于失衡状态,另外他还指出失衡不仅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财政支农的作用,加剧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为解决供求失衡的矛盾,学者们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
王玉靓(2013)认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含量和资金回收速度与其他行业相比独具特点;在金融监管当局没有对农村信贷产品给予特别规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在推出农村信贷产品同时并未设计相应的审批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使得融资手续过于复杂不符合“三农”经济的实际融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农村的面貌,也对中国整体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村经济经历了从闭塞落后到开放融入全球经济的历程,有许多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将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史进行梳理和分析。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农村领域,改革开放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变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允许农民承包土地,并允许他们自行决定种植什么作物,如何种植,并自由调节土地使用规模。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不仅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农村改革的热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其次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再次是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
最后是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除了原来农民的土地束缚,使他们能够自主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增强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民在收入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研究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中国农村人均收入增长了约6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一致认为,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所替代,农村经济逐渐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农业经济研究综述
农业经济研究综述农业经济研究是对农业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农业经济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一些经济学者,或研究本国农业经济,或研究外国农业经济,是农业经济研究的宝库,前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为后世农业经济研究提供了借鉴。
1.1 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 万年至1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正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当时已有原始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但尚未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
距今1 万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始创了农业,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畜牧业。
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记载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时代。
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是在中国几千年农业生产发展的历程中所产生的,经历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和中国现代农业经济研究三个阶段。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较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富民思想,主张在发展农业、工商业的基础上,征收什一税,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这些论述在《论语》中都有记述。
孟子与孔子一样,也主张富民思想,但他的富民主张是建立在“制民恒产”基础之上的,通过“薄敛赋”、工商免税等措施保证民之“恒产”。
在《吕氏春秋·上农》中的《任地》《辩土》《审时》等三篇先秦文献,详细记述了农业生产耕作的整个过程,并阐述了掌握农时、运用农业技术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保护耕织,重本抑末。
改变了以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保护耕牛,普遍使用铁器农具,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
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本文将从农村改革开放的历程、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史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农村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
1.初期的农村包产到户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农业生产逐渐从集体化的大队生产转变为家庭承包的生产模式,这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基础上,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经营方式,积极开展农村经济活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经营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逐步得到改革完善,乡村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土地流转、土地利用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得到进一步打开。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渐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向现代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加工业和服务业不断兴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2.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随着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农业收入逐步增加,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也逐渐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的一些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
3.农村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农村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民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经营方式和生产项目,农村的市场活力也因此得到了充分释放。
三、农村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进行历史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方法,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的核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系统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历程,分析其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二、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的状况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限制。
首先,集体经济体制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集体经济模式下,农民无法自由选择生产经营方式,产权不明晰,农民对土地和其他资源利益不持续性。
其次,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意识。
再者,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城乡差距大,农村经济的后发优势无法得以发挥。
三、农村改革初期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主要集中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上。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小岗村率先试点推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制度改革打破了原先的集体经济体制,赋予农民土地承包和经营权,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成功为农村其他方面的改革开创了先例。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农村开办家庭承包企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19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家庭承包企业快速兴起,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农机具制造等支持性产业的发展。
同时,大力推行乡村合作社制度,提升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能力。
这些改革举措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农村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199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加速发展的时期。
这是由于农村全面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的结果。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1996年,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开始试点,并于2014年全面推开。
流转使土地资源得以更合理配置,农民之间的土地交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地碎片化问题,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文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一个拥有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进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农业主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业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农民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地创造了历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土地包产到户,为此还写下了“生死协定”,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党和国家对小岗村这种做法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允许进行试验。
随后,中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进行了试点,并对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而上升为国家政策。
198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随后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广泛地推行,并逐渐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本、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05亿吨增加为3.79亿吨,畜牧业、水产业快速发展,粮食和副食供应能力大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农业劳动力开始大量向非农业领域转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体制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取代了平均分配,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长期以来被僵化体制压抑束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出来,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迅速改变。
完善农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1985年到1992年,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波动,比如出现了卖粮难,“打白条”现象,乡镇企业发展缓慢,难以吸纳相对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文献综述作者:明雅萍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20期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成为现实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農业现代化建设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杜润生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核心人物,也被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曾在中央农业经济政策制定和农村改革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的重要思想。
其思想对当下“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国内国际学者对杜润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给予了一定关注,多以单一、孤立的视角零散、片面地整理和论述了杜润生某方面的改革思想,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规模经营、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改革思想及对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整体评价。
通过整理文献可以发现,对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存在欠缺和不足之处,大多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系统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对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有所涉猎,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总的来说,关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但类型多样,多以采访、传记、访谈、会议记录为主,以思想为主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很少。
通过研究得出,杜润生的改革思想在时间继承上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杜润生对于包产到户的施行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以及完善的一些思想,另一部分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杜润生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完善的一些思考。
学界研究对两部分内容都有涉猎,但前者居多。
国内学者对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关于改革开放初期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解读国内学者关于改革开放初期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解读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内容角度出发,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涵。
例如,张艳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及历史趋势等方面的阶段性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回顾。
二是从制定和形成过程角度出发,梳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定过程和逻辑顺序。
例如,李斌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变迁研究》一文从初步探索,持续完善,稳定发展三个方面论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发展过程。
赵路宽的《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过程探析》从萌芽、争议、试点以及推广四个阶段论述责任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许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特点及改革方向》回顾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三是从创新与完善角度出发,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教训。
例如陈晓丽的《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新疆昌吉州为例研究》从土地产权制度方面入手,分析家庭承包体制的不足和缺陷,对完善体制结构,深化产权制度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巴特尔、李主其、曹建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新和困境研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不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指出当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表明责任制的具体组织形式需要改进。
(二)关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与发展思想的解读国内学者关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与发展思想解读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
例如,杜鑫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攻坚克难; 开辟未来——“学习杜润生改革思想;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座谈会综述》一文就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的弊端作了分析,认为小规模管理的土地产业属于弱势产业,只适应农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需要变革和调整原有经济政策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陈锡文的《杜润生指点中国农业——有关农村的一些情况、问题和建议》一文提出杜润生主张用法律来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是完全正确的,正是由于没有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没有真正能保障农民对于土地使用权的各项合法权利的有效法律,才导致了没能孕育出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
二是关于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研究。
其中,刘丹的《杜润生农村合作经济思想研究》一文明确指出,土地股份制是一种基于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对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流转的扩展和完善。
杜润生的土地入股思想,为我国创造性地解决现有农地制度的弊端提供了有益思路。
段端磊的《杜润生农村合作经济思想及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认为,杜润生的农村合作经济思想有别于欧洲乌托邦式的合作制试验设想,也不同于民国时期农村建设运动的合作制探索,它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进思想,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农业的合作化发展。
三是关于农民自主权的研究。
其中,余展、张太英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读杜润生著<中国农村制度变迁>》认为,杜润生关于完善农村民主法制的建议,是基于对农民尚未取得国民待遇和城乡差别的考量。
需要明令废除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规定,给予农民最基本的公民权利,建设农村公民社会,扩大农民民主权利。
马国川发表的《杜润生:给农民自由权》认为,杜润生倡导的扩大农民自由权是现实需要,造成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独立发展机会不充分,迁徙就业不自由加上缺乏自己的团体。
(三)关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评价国内学者关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评价大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精神作风的评价。
例如,杜鑫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攻坚克难; 开辟未来——“学习杜润生改革思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座谈会综述》一文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杜润生改革思想的精髓。
杜润生同志始终坚持这一思想精髓,并将其提升到理论和政策的高度,才成功实现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
姚树洁在《杜润生留给中国人的三大财富》一文总结了杜润生留给中国人的三大财富,包括务实、求真和信念三个方面。
张菊平在《时代脊梁杜润生》一文中指出,杜润生所留下的务实求真、坚持不懈、执著向前的精神,是杜润生一生所留下的珍贵财富,也是实现农村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是对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贡献的评价。
例如,卞瑞鹤的《杜润生:永远尊重农民的意愿》认为,杜润生创造性的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念,实现了包产到户的合法化,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创造了好的开端和丰厚的物质基础。
吴志菲则称杜润生是给包产到户“上户口”的人。
他的思想理论成果推动了包产到户合法化的进程,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效落实和推广。
陈越光在《杜润生:一个符号》一文中指出,杜润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是改革开放30年来对中国社会现实影响最大的原创性经济理论,这一理念的提出对推动中国农村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有关于杜润生的研究文獻很少,其中德恩伯格,罗伯特的《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国经济研究”(书评)》以杜润生的相关著作为参照,对杜润生的改革思想和制定的相关措施进行分析和评述,褒贬不一。
霍恩比,露西在其《农村改革者给农民提供食物》一文中对于作为农村改革者和建设者的杜润生为农村和农民改革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泰森,詹姆斯在其《中国官员谨慎地推动经济改革》一文中就杜润生所推行的农村经济政策,例如价格变动、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经济增长、农村社区等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阐述。
贾德和艾伦的《中国农民的崛起:农村去民主化的各方面》认为杜润生农村土地改革所采取的多种形式皆源于中国人的主观偏好,改革在中国的一个地区引入然后允许传播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实质是伪民主化的具体表现。
三、结语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较少,关注度不够,已有文献研究比较零散且相对片面。
就文献类型而言,涉及到杜润生农村改革思想的文献多以期刊和报纸文章及访谈录为主,少有论文和著作,多是报刊记者对杜润生某一观点理念的评述或者是访谈者对杜老本人的一些访谈记录,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就文献内容而言,文献大多是从史实角度出发阐述杜润生在农村改革实践过程中的艰难进程,亦或是总结和评价杜润生个人的改革智慧和奉献精神。
对于杜润生改革思想内容的研究较为欠缺,零零散散,浮于表面。
通过阅读杜润生的相关著作可以发现,杜润生有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内容丰富、观点明确、理论科学,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改革、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完善农村民主自治、建立农业合作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化等一系列先进思想。
而大多学者仅作某一方面思想的简单阐述和评价,未作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缺乏对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和历史史实的深入研究,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相对于国内的研究,国外研究学者更因史料掌握不丰富,理论研究不透彻,难免存在脉络不清晰,内容不全面,着眼点片面且不深入的问题。
总的来说,国内外文献都对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内容缺乏一个系统的梳理,都是专题性的小文章,阐述笼统,论述性不够,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因此需要对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整体发展脉络和内容含义及意义价值进行更细致地梳理和归纳,更深入地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1]吴江,张艳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1).[2]许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特点及改革方向[J].世界经济文汇,2008(01).[3]陈晓丽.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新疆昌吉州为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7).[4]陈锡文.杜润生指点中国农业——有关农村的一些情况、问题和建议[N].企山西经济日报,2002-09-05.[5]刘丹.杜润生农村合作经济思想研究[J].黑河学刊,2014(05).[6]段端磊.杜润生农村合作经济思想及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18(05).(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