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6个注射剂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优选)化学药品注射剂工艺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

(优选)化学药品注射剂工艺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
➢理化性质:外观色泽、pH、pKa、熔点、水
分、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等,以及在固 态和/或溶液状态下对光、热、湿、氧等的 稳定性情况、所含杂质情况
➢生物学性质(如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药
代动力学性质、毒副作用及治疗窗等)
第二十一页,共53页。
处方研究
辅料的理化性质——可能影响制剂质量
➢已上市产品中给药途径及在各种给药途径下合理用
✓采用其它F0值小于8的终端灭菌条件的工艺
,原则上不予认可。
✓如产品不能耐受终端灭菌工艺条件,应尽量
优化处方工艺,以改善制剂的耐热性。如确 实无法耐受,则应考虑选择其他剂型,而非 大容量注射剂。
第三十一页,共53页。
注射剂灭菌工艺选择的原则
粉针剂,分为冻干粉针剂及无菌原料药分
装的粉针剂
✓一般通过无菌系统环境下的过滤除菌、或直
工艺研究
制备工艺的选择
➢注射剂制备工艺应根据剂型(大容量注射剂、小容
量注射剂、粉针剂)特点
➢结合具体药物及辅料的理化性质(如容易氧化的药物
工艺中应采用充氮、除氧等措施),选择适当的制备 工艺
➢ 若常规制备工艺不能满足需要,需对工艺进行改进完善,
并提供充分的试验依据。
➢ 制备工艺中一般应包括除热原工艺步骤。某些不宜在工艺
第八页,共53页。
规格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创新性药物
• 根据临床研究确定的用法用量,从方便临床
用药、满足临床用药需要的角度确定,可以 伴随临床研究进行必要的修订;
• 工艺的可行性(如可能要考虑溶解性、生产
设备等的限制)
第九页,共53页。
规格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非创新性药物
• 原则上参考已上市规格;(所仿产品无详细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出台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出台

《要求》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处⽅及临床使⽤⽅法的确定,需要有相关的药效学及毒理学、药代动⼒学等研究结果的⽀持。

同时,注射给药途径应该是解决⼝服等其他⾮注射给药途径不能有效发挥作⽤时的剂型选择。

注射剂⽤药材⼀般应固定品种、药⽤部位、产地、产地加⼯、采收期等,以炮制品⼊药的应明确详细的炮制⽅法。

注射剂中所含成分应基本清楚。

有效成分制成的注射剂,其单⼀成分的含量应不少于90%;多成分制成的注射剂,总固体中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应不少于60%。

《要求》对注射剂的原料、辅料、制备⼯艺、质量研究、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注射剂应建⽴⾊泽、pH 值、重⾦属(汞、铅、镉、铜)、砷盐、炽灼残渣、总固体、草酸盐、钾离⼦、树脂、蛋⽩质、鞣质、降压物质、异常毒性检查及刺激、过敏、溶⾎与凝聚试验等检查项⽬,注射⽤⽆菌粉末应检查⽔分。

此外,有效成分注射剂应对主成分以外的其他成分的种类及含量进⾏必要的控制。

原料(药材、饮⽚、提取物、有效部位等)、中间体、制剂均应分别研究建⽴指纹图谱。

明确结构的成分,应当在指纹图谱中得到体现,⼀般不低于已明确成分的90%,对于不能体现的成分应有充分合理的理由。

处⽅中含有毒性成分或已上市单⼀成分药品的,应测定其含量。

注射剂质量标准中含测指标均应规定其含量的上下限。

《要求》规定,新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应进⾏⼀般药理学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制剂安全性试验。

如处⽅组成中含有⾸次⽤于注射给药途径的原料,还应提供遗传毒性、⽣殖毒性等试验资料,必要时尚需提供致癌性试验资料。

其处⽅中包含已上市注射剂的处⽅,且两者功能主治(适应症)基本⼀致,应增加已上市注射剂的阳性对照组,并注意两者之间剂量的可⽐性。

《要求》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应当进⾏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

《要求》对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说明书和包装标签的撰写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指出,《技术要求》将促进中药、天然药物研制⼯作进⼀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加强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质量管理,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说明手册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说明手册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商品名:英文名:SodiumLactateRinger’sInjection汉语拼音:RusuannaLingeZhusheye本品为复方制剂,其主要组分为:每1000ml中含乳酸钠3.10g氯化钠6.00g氯化钾0.30g氯化钙(CaCl2·2H2O)0.2g。

【性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也有少量乳酸,主要自葡萄糖或糖原酵解生成,来自肌肉、皮肤、脑及细胞等,乳酸生成后或再被转化为糖原或丙铜酸,或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分解为水及二氧化碳,因此乳酸钠的终末代谢产物为碳酸氢钠,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高钾血症伴酸中毒时,乳酸钠可纠正酸中毒并使钾离子自血及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

降解乳酸的主要脏器为肝及肾脏,当体内乳酸代谢失常或发生障碍,疗效不佳。

【药代动力学】乳酸钠的pH为6.5~7.5,口服后很快被吸收,在1~2小时内经肝脏氧化,代谢转变为碳酸氢钠,但一般以静脉注射为常用,用乳酸钠替代醋酸钠作腹膜透析液的缓冲剂可减少腹膜刺激,对心机抑制和周围血管阻力影响也可有所减少。

【适应症】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

用于代谢性酸中毒或有代谢性酸中毒的脱水病例。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成人一次500ml~1000ml,按年龄体重及症状不同可适当增减。

给药速度:成人每小时300~500ml。

【不良反应】①有低钙血症者(如尿毒症),在纠正酸中毒后易出现手足发麻、疼痛、搐愵、呼吸困难等症状,常因血氢钙离子浓度降低所致;②心率加速、胸闷、气急等肺水肿、心力衰竭表现;③血压升高;④体重增加、水肿;⑤逾量时出现碱中毒;⑥血钾浓度下降,有时出现低钾血症表现。

【注意事项】下列情况应慎用:①糖尿病患者服用双胍类药物(尤其是降糖灵),阻碍着肝脏对乳酸的利用,易引起乳酸中毒;②水肿患者伴有钠潴留倾向时;③高血压患者可增高血压;④心功能不全;⑤肝功能不全时乳酸降解速度减慢,以致延缓酸中毒的纠正速度;⑥缺氧及休克,组织血供不足及缺氧时乳酸氧化成丙铜酸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速度减慢,以致延缓酸中毒的纠正速度;⑦酗酒、水杨酸中毒、I型糖原沉积病时有发生乳酸性酸中毒倾向,不宜再用乳酸钠纠正酸碱平衡;⑧糖尿病铜症酸中毒时乙酰醋酸、β-羟丁酸及乳酸均升高,且常可伴有循环不良或脏器血供不足,乳酸降解速度减慢;⑨肾功能不全,容易出现水、钠潴留,增加心血管负荷。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使用说明书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使用说明书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使用说明书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使用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英文名称:Sodium Lactate Ringer's Injection汉语拼音:Rusuanna Linge Zhusheye【成份】本品为复方制剂,其主要组分为:每1000ml中含乳酸钠3.10g氯化钠6.00g氯化钾0.30g氯化钙(CaCl2·2H2O)0.2g 【性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

用于代谢性酸中毒或有代谢性酸中毒的脱水病例。

【规格】500ml【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成人一次500ml~1000ml,按年龄体重及症状不同可适当增减。

给药速度:成人每小时300~500ml。

【不良反应】①有低钙血症者(如尿毒症),在纠正酸中毒后易出现手足发麻、疼痛、搐愵、呼吸困难等症状,常因血氢钙离子浓度降低所致;②心率加速、胸闷、气急等肺水肿、心力衰竭表现;③血压升高;④体重增加、水肿;⑤逾量时出现碱中毒;⑥血钾浓度下降,有时出现低钾血症表现。

【注意事项】下列情况应慎用:①糖尿病患者服用双胍类药物(尤其是降糖灵),阻碍着肝脏对乳酸的利用,易引起乳酸中毒;②水肿患者伴有钠潴留倾向时;③高血压患者可增高血压;④心功能不全;⑤肝功能不全时乳酸降解速度减慢,以致延缓酸中毒的纠正速度;⑥缺氧及休克,组织血供不足及缺氧时乳酸氧化成丙铜酸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速度减慢,以致延缓酸中毒的纠正速度;⑦酗酒、水杨酸中毒、I型糖原沉积病时有发生乳酸性酸中毒倾向,不宜再用乳酸钠纠正酸碱平衡;⑧糖尿病铜症酸中毒时乙酰醋酸、β-羟丁酸及乳酸均升高,且常可伴有循环不良或脏器血供不足,乳酸降解速度减慢;⑨肾功能不全,容易出现水、钠潴留,增加心血管负荷。

下列情况应禁用:①心力衰竭及急性肺水肿;②脑水肿;③乳酸性酸中毒已显著时;④重症肝功能不全;⑤严重肾功能衰竭有少尿或无尿。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制备工艺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制备工艺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宁永霞【摘要】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主要用于预防酸中毒、失血、手术时出血、缺水症及电解质紊乱。

本品静脉注射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乳酸钠在体内经肝脏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两者在碳酸酐酶催化下生成碳酸,再解离成碳酸氢根离子而发挥作用。

本文就葡萄糖注射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提高其工艺操作者和检验者的技能提供依据【期刊名称】《科技风》【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1页(P56-56)【关键词】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制备工艺【作者】宁永霞【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主要成分有氯化钙、氯化钠、氯化钾、乳酸钠等。

其中含乳酸钠(C3H5NaO3)应为标示量的93.0%~107.0%;含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氯化钙(CaCl2·2H2O)均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

乳酸钠林格的制备工艺包括制水、注塑、灌封、灭菌、包装。

制水属于准备工作。

水的质量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水包括饮用水、软化水、纯化水、注射用水,根据水质级别的不同,医药行业中用于大输液的为注射用水。

软化水是将原水通过Na型-离子交换树脂而得的水。

离子交换法是以圆球形树脂(离子交换树脂)过滤原水,水中的离子会与固定在树脂上的离子交换。

常见的两种离子交换方法分别是硬水软化和去离子法。

硬水软化主要是用在反渗透(RO)处理之前,先将水质硬度降低的一种前处理程序。

软化机里面的球状树脂,以两个钠离子交换一个钙离子或镁离子的方式来软化水质。

离子交换树脂利用氢离子交换阳离子,而以氢氧根离子交换阴离子;以包含磺酸根的苯乙烯和二乙烯苯制成的阳离子交换树脂会以氢离子交换碰到的各种阳离子(例如Na+、Ca2+、Al3+)。

同样的,以包含季铵盐的苯乙烯制成的阴离子交换树脂会以氢氧根离子交换碰到的各种阴离子(如Cl-)。

从阳离子交换树脂释出的氢离子与从阴离子交换树脂释出的氢氧根离子相结合后生成纯水。

2008年第7号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2008年第7号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号)【收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落实国家局制定的《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6〕465号),严格审评审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等安全性风险较大的3类品种。

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称《技术要求》),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国家局已受理但尚未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研究。

二、已经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也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申报再注册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三、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注射剂、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进行仿制、改变剂型或者改变给药途径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慎重考虑已上市品种的研究基础。

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八年一月十日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化学药品中各种注册分类的注射剂。

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目前化学药品注射剂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循一般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能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品种的上市基础等,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审评中的重点关注点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必要性、合理性(一)选择注射途径给药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对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通常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分配系数、吸湿性、晶型等)、稳定性(对光、湿、热的稳定性,固、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可以为剂型的选择提供指导,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限定剂型的选择。

关于《中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执行细则

关于《中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执行细则

关于《中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执行细则发布日期:20080815 分类:中药注射剂审评要点为了落实《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中心相关部门组织研究讨论了细化的技术要求,以保证中药注射剂的审评质量。

一、药学部分1、关于“生产工艺”资料的要求(1)“生产工艺”内容的详细程度。

该文件的详细程度应可以让具备相应知识的相关药学人员能够生产出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该文件可有利于保证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并可作为相关核查或检查的依据。

(2)对于原辅料等要求的体现。

经讨论认为,可在“生产工艺”后面以附注的形式,明确对产品质量有明显影响的相关要求,如原料、辅料、生产所用澄清剂、吸附剂,以及关键设备等。

若附注较多可以编号。

如;附件1:**药材的质量标准(明确药材的产地、药用部位、采收期、炮制方法和条件、质量要求等);附件2、**辅料质量标准;附件3:生产中所用到的澄清剂、吸附剂等的要求;附件4:关键设备(如超滤膜的型号、关键参数等),等等。

同时,可在制剂质量标准后注明所用药材的基原及药用部位。

(3)质量标准【制法】项撰写的要求。

质量标准中所列项目的具体要求留待以后规范标准时统一处理,暂时不变。

2、关于工艺验证的要求目前工艺验证的评价内容主要以注射剂的灭菌工艺为宜,其他内容待认识不断丰富后再要求。

3、灭菌工艺的要求中药注射剂灭菌工艺的技术要求一般可参照化学药的要求,但是,需考虑中药注射剂的特点。

应优先选用无菌保证程度较高且不影响产品稳定性的灭菌工艺。

如有充分依据证明申请品种不适宜终端灭菌且为临床必须的品种,可考虑选择滤过除菌、无菌生产工艺。

通常无菌生产工艺仅限于粉针剂及部分小容量注射剂。

在选择灭菌工艺条件时,应采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可见异物等指标,全面考察灭菌工艺对注射剂质量的影响。

4、辅料与药物的相容性相容性试验应重点考察以下情况:(1)新辅料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辅料对性质不稳定药物的影响;(3)已有文献资料显示,辅料与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不良相互作用。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执行标准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执行标准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执行标准
一、药物成分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主要成分包括乳酸钠、氯化钠、氯化钾和氯化钙,以及适量的水和注射用水。

二、适用症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混合性酸中毒等,以及需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临床状况。

此外,该药物还可用于纠正高钾血症和低钙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症状。

三、质量标准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包括药典标准、国家药品标准等。

其质量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药物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方面。

四、药品包装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包装应符合国家药品包装的规定,采用合适的容器进行包装,以保证药品的卫生安全和有效性。

包装上应注明药品名称、规格、生产批号、生产厂家等信息。

五、药品贮存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储存温度应保持在2℃~10℃之间,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药品应远离火源,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六、有效期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有效期应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信息而定,一
般有效期为3年。

超过有效期的药品不得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

七、生产批号
每批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都应有明确的批号,以便追踪药品的生产日期和使用期限。

生产批号是生产厂家在药品包装上标示的重要信息,需仔细核对以确保药品使用安全。

八、生产厂家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生产厂家必须是经过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认证的合法企业,具有相应的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体系。

在使用药品时,应核实药品的来源和生产厂家,确保药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国食药监注[2008]7号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化学药品中各种注册分类的注射剂。

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目前化学药品注射剂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循一般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能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品种的上市基础等,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审评中的重点关注点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必要性、合理性(一)选择注射途径给药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对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通常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分配系数、吸湿性、晶型等)、稳定性(对光、湿、热的稳定性,固、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可以为剂型的选择提供指导,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限定剂型的选择。

2.临床治疗的需要在明确药物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的基础上,应结合药物临床治疗需求选择剂型。

例如:用于出血、休克、中毒等急救治疗的药物,需要快速起效,通常选择注射剂。

如口服药物已可满足临床需求,除特殊需要外,不宜再开发注射制剂;如肌肉注射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尽量不选择静脉给药。

3.临床用药的顺应性包括医生用药的方便以及患者使用的顺应性。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及生产成本等。

对于由其他给药途径改为注射给药途径的品种,以及由普通注射剂改为特殊注射剂的品种,应对所改剂型与原剂型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方面的比较分析,阐明所改剂型的特点和优势。

(二)注射剂不同剂型选择合理性的评价原则注射剂一般包括大容量注射剂(50ml以上)、小容量注射剂(20ml以下)以及粉针剂三种剂型。

在选择确定剂型时,要权衡考虑各种剂型的无菌保证水平、杂质的控制水平、工艺的可行性、临床使用的方便等,从中选择最优剂型。

对于国内外已上市的注射剂,根据当前对注射剂不同剂型选择合理性的认知,如已上市剂型为最优剂型,研制产品一般应首选已上市剂型;如已上市剂型不是最优剂型,则不宜再仿制该剂型。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说明书(文书特制)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说明书(文书特制)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商品名:英文名:Sodium Lactate Ringer’s Injection汉语拼音:Rusuanna Linge Zhusheye本品为复方制剂,其主要组分为:每1000ml中含乳酸钠 3.10g 氯化钠6.00g氯化钾0.30g氯化钙(CaCl2·2H2O)0.2g 。

【性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也有少量乳酸,主要自葡萄糖或糖原酵解生成,来自肌肉、皮肤、脑及细胞等,乳酸生成后或再被转化为糖原或丙铜酸,或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分解为水及二氧化碳,因此乳酸钠的终末代谢产物为碳酸氢钠,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高钾血症伴酸中毒时,乳酸钠可纠正酸中毒并使钾离子自血及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

降解乳酸的主要脏器为肝及肾脏,当体内乳酸代谢失常或发生障碍,疗效不佳。

【药代动力学】乳酸钠的pH为6.5~7.5,口服后很快被吸收,在1~2小时内经肝脏氧化,代谢转变为碳酸氢钠,但一般以静脉注射为常用,用乳酸钠替代醋酸钠作腹膜透析液的缓冲剂可减少腹膜刺激,对心机抑制和周围血管阻力影响也可有所减少。

【适应症】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

用于代谢性酸中毒或有代谢性酸中毒的脱水病例。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成人一次500ml~1000ml,按年龄体重及症状不同可适当增减。

给药速度:成人每小时300~500ml。

【不良反应】①有低钙血症者(如尿毒症),在纠正酸中毒后易出现手足发麻、疼痛、搐愵、呼吸困难等症状,常因血氢钙离子浓度降低所致;②心率加速、胸闷、气急等肺水肿、心力衰竭表现;③血压升高;④体重增加、水肿;⑤逾量时出现碱中毒;⑥血钾浓度下降,有时出现低钾血症表现。

【注意事项】下列情况应慎用:①糖尿病患者服用双胍类药物(尤其是降糖灵),阻碍着肝脏对乳酸的利用,易引起乳酸中毒;②水肿患者伴有钠潴留倾向时;③高血压患者可增高血压;④心功能不全;⑤肝功能不全时乳酸降解速度减慢,以致延缓酸中毒的纠正速度;⑥缺氧及休克,组织血供不足及缺氧时乳酸氧化成丙铜酸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速度减慢,以致延缓酸中毒的纠正速度;⑦酗酒、水杨酸中毒、I型糖原沉积病时有发生乳酸性酸中毒倾向,不宜再用乳酸钠纠正酸碱平衡;⑧糖尿病铜症酸中毒时乙酰醋酸、β-羟丁酸及乳酸均升高,且常可伴有循环不良或脏器血供不足,乳酸降解速度减慢;⑨肾功能不全,容易出现水、钠潴留,增加心血管负荷。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制备工艺的研究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制备工艺的研究

制剂。 用于代谢性酸中毒或有代谢性酸中毒倾向的脱水病例。 本文中通 过对处方量中的活性炭用量, 工艺中灭菌条件和 pH 条件等进行试验筛 选, 并测定含量筛选出最佳处方及工艺参数, 并对实验样品进行质量考 察。确定该实验筛选出的工艺参数为最佳工艺参数。 1 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仪器 PHS-3C 型 pH 测试仪 (上海精科仪器有限公司); 澄明度测试仪; BS210S 型电子天平;SOLLAR S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731 型阳离子交 !" !" 换树脂(天津南开大学工厂);燃气为高纯度乙炔;助燃气体为空气;国产钠、 钙空心阴极灯。 表 2 灭菌条件试验 1.2 实验试剂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实验室自制,批号为 161011、 161012、 161013);乳 酸钠林格注射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 3A87C)乳酸钠溶液(无 锡市第二制药厂);氯化钠、 氯化钾、 氯化钙(天津开发区海光化学制药厂); 对照品氯化钠、碳酸钙以及氧化镧均为高纯试剂 (上海试剂一厂, 含量 99.99%);活性炭;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注射用水。 2 处方及工艺筛选 2.1 活性炭用量筛选 活性炭具有吸附杂质、 除去热原及增加药液澄明度的作用,为选择 出最佳的活性炭用量,我们对配液总量 0.03%、 0.05%、 0.1%量的活性炭用 ! "" #$ #$ #$ 量进行筛选。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质量标准中乳酸钠标示量为 93.0% ̄107. 0%;氯化钠、 氯化钾、 氯化钙标示量均为 95.0% ̄105.0%。 pH 值为 6.0 ̄7.5。 表 3 澄明度检查结果 筛选结果见表 1。 根据以上结果及生产经验,在保证检测指标都合格的前 提下,将活性炭的用量定为配液总量的 0.05%。 2.2 灭菌条件筛选 在大容量注射液的制备工艺中, 常用的灭菌条件是 110℃灭菌 15 表 4 含量测定结果 分钟, 遇到对热不稳定的产品时可以适当缩短时间。因此选择 105℃、 110℃和 120℃三个温度分别灭菌 15 分钟的条件进行实验, 考察实验前 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表 2 ) 。 实验结果可以看出,105℃、 110℃的灭菌条件对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的质量都没有明显影响,由于输液生产常用的灭菌条件是 110℃灭菌 15 分钟,且灭菌效果更为稳妥,因此确定本制剂的灭菌条件为 110℃灭菌 15 [2] 1ml 氢氧化钠滴定液相当于 11.21mg 的 C3H5NaO3 。测定结果见表 4。 分钟。 3.2.5.2 氯化钾。分别取相应对照品溶液 15ml、 20ml 与 25ml,加入其他原 2.3 pH 范围的确定 料样品,加水溶解并稀释 100ml 。 将上述各溶液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 [1] 参照中国药典中记录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pH 范围为 6.0 ̄7.5 ,我们 [3] 测定结果见表 4。 3.2.5.3 氯化钙。 取对照品溶液 1ml、 2ml 与 3ml, 按照筛选出的处方及工艺制备的样品 pH 值均在此范围内, 本品在该范 定,计算 。 氯化钠、 氯化钾,稀释至 100ml,取 10ml 与镧溶液 2ml,加水稀 围内性质稳定,考虑制剂的稳定性和人体的耐受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可 加乳酸钠、 释。取上述溶液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 422.7nm 的波长处测定,计算。 操作性,将本制剂的 pH 范围定为 6.0 ̄7.5。 测定结果见表 4。 3.2.5.4 氯化钠。 取对照品溶液 5ml、 10ml、 15ml 与 20ml, 3 样品质量检查 分别置 100ml 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 取上述各溶液照原子吸收 3.1 样品配制 [4] 取处方量原料溶解于 20%配液总量的注射用水中, 搅拌至溶解完 分光光度法,在 589nm 的波长处测定,按下式计算 ,即得 。测定结果见表 氯化钾、 氯化钠、 氯化钙含量均符合规定。 全。 加入配液全量 0.05%量的活性炭,搅拌 15 分钟过滤除炭。 加注射用水 4。经检验,样品的乳酸钠、 4 讨论 至全量。110℃灭菌 15 分钟。配制三批样品, 批号为 161011、 161012、 通过对处方量中的活性炭用量, 工艺中灭菌条件和 pH 条件等进行 161013。 试验筛选,并测定含量筛选出最佳处方及工艺参数,并对实验样品进行质 3.2 样品质量检查 3.2.1 性状。 样品均无白块、 白点及异物,均为无色的澄明溶液。 3.2.2 量考察。确定该实验筛选出的工艺参数为最佳工艺参数。 参考文献 pH 值。取样品适量,测定溶液的 pH 值,各样品测定 2 次。测定结果见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 年版二部 . 3。 3.2.3 热原。 样品的的热原检查均合格。 3.2.4 无菌。 照无菌检查法项下 [2] 武谷 , 崔益根 , 钟淮滨 .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J].中国药 的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经检验,样品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均符合规定。 事 ,2005,19,8. 3.2.5 含量测定。 3.2.5.1 乳酸钠。 取本品 25ml,移入离子交换柱中,静止 5 分 钟,开启活塞,保持 2ml/min 的流量流出,待样品全部进入树脂柱后,以同 [3]宁永霞.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制备工艺[J].科技风,2012,5. 2003, 23, 7. 样的流量用水洗涤 2 次,合并流出液与洗涤液,加指示液 3 ̄5 滴,用氢氧 [4]马忠杰.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制备[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化钠滴定液滴定,减去供试量中氯所消耗的硝酸银滴定液的量,即得。每

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WS01/CL0055/27800.html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号2008年01月10日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落实国家局制定的《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6〕465号),严格审评审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等安全性风险较大的3类品种。

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称《技术要求》),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国家局已受理但尚未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研究。

二、已经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也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申报再注册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三、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注射剂、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进行仿制、改变剂型或者改变给药途径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慎重考虑已上市品种的研究基础。

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八年一月十日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化学药品中各种注册分类的注射剂。

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目前化学药品注射剂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循一般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能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品种的上市基础等,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审评中的重点关注点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必要性、合理性(一)选择注射途径给药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对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通常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分配系数、吸湿性、晶型等)、稳定性(对光、湿、热的稳定性,固、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可以为剂型的选择提供指导,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限定剂型的选择。

化学药品注射剂工艺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

化学药品注射剂工艺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

工艺研究 制备工艺的选择
➢ 注射剂制备工艺应根据剂型(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
剂、粉针剂)特点
➢ 结合具体药物及辅料的理化性质(如容易氧化的药物工艺
中应采用充氮、除氧等措施),选择适当的制备工艺
➢ 若常规制备工艺不能满足需要,需对工艺进行改进完善,
并提供充分的试验依据。
➢ 制备工艺中一般应包括除热原工艺步骤。某些不宜在工艺过
接分装工艺,来保证粉针剂的无菌保证水平 。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粉针剂,应能保证 SAL不大于10-3。这主要依赖于无菌生产工艺 是否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的要求进行生产与验证。
第33页,幻灯片共55页
注射剂灭菌工艺选择的原则
小容量注射剂 ✓①应首选终端灭菌工艺,相关技术要求同大
容量注射剂。
辅料质量控制
➢上市后药品改变辅料 注射剂经批准上市后,如需更改辅料的相关
内容,例如生产商或质量标准等,应按补充 申请进行申报。
为尽量减少注射剂灭菌前的微生物负荷,应
考虑对所用原辅料进行相应的微生物控制。
第21页,幻灯片共55页
处方研究
处方组成的考察 • 原料药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为处方设
计提供依据。
小容量注射剂 对于有充分的依据证明不适宜采用终端灭菌工
艺(F0≥8)且临床必需注射给药的品种,可考 虑选择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剂型
粉针剂或部分小容量注射剂
第7页,幻灯片共55页
剂型选择合理性和必要性
部分止吐药 耐受终端灭菌工艺 √小容量注射剂 ×粉针剂
盐酸伊立替康
无法耐受F0≥8终端灭菌条件, 采用过滤除菌+无菌灌装
、晶型等;
➢稳定性:对光、湿、热的稳定性,固、液状态

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对于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其基本技术要求包括:1.药物质量标准:注射剂作为特殊的剂型,对药物的纯度和质量要求更高。

因此,制造商必须确保药物达到国家或国际药典的要求,包括纯度、含量和微生物限度等指标。

2. 生产环境:注射剂生产所需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要求。

这包括洁净区域、管线布局、灭菌设备和操作等方面的要求。

3.质量控制:制造商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原料药、辅料和成品进行质量检测和控制。

生产过程中应有合适的监测和检测手段,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4.注射剂无菌性:由于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必须确保其无菌性。

生产厂家应采用合适的无菌技术,如灭菌过滤器和无菌操作,确保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5.容器和包装:注射剂应采用符合规定要求的无毒、无菌和透明的容器。

同时,药品包装也应符合药典的规定,保证药物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6.注射剂稳定性:由于注射剂一般储存时间较长,制造商应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估。

通过试验,确定产品的有效期限,并确保在该期限内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符合要求。

7.生产工艺和操作规范:制造商应建立合适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范,并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符合规定的要求。

特别是在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的制备过程中,各个组分应按照预定的比例、顺序和条件进行混合和反应。

以上是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简要介绍。

当然,具体的要求还需根据不同的药物和药品类型加以详细制定。

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质量控制和操作规范,并按照专业标准进行严格的药物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

同时,对于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制造商还需要对其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进,确保药物组分的稳定性和疗效的可靠性。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为促进中药、天然药物研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加强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新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一、概述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不同于传统剂型,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用药经验对注射剂处方组成的配伍及配比的指导作用有限。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开发需要通过研究充分说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必要性,并保证其质量的可控性。

二、立题依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处方(配伍及配比)及临床使用方法的确定,需要有相关的药效学及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结果的支持。

同时,根据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便的原则,注射给药途径应该是解决口服等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的剂型选择,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研发应符合临床治疗和药物性质的需要。

应该提供充分的依据说明注射给药优于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应在有效性或安全性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

2.应与已上市的其他同一给药途径、同类功能主治(适应症)的注射剂进行比较,在有效性或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

3.有效成份(注册分类1)制成的注射剂需要提供药代动力学的依据;多成份(注册分类2-6)制成的注射剂需要进行药代动力学探索性研究。

4.有效成份制成的复方注射剂及多成份制成的注射剂需进行各组分组方合理性的相关研究。

来自同一药材的同一工艺制备得到的多成份注射剂除外。

5.复方注射剂处方中如果包含已上市注射剂的处方,且其功能主治(适应症)基本一致者,应进行非临床及临床对比研究,以说明新处方注射剂在安全性或有效性方面优于原已上市的注射剂,并优于已上市的相同给药途径、同类功能主治(适应症)的产品。

三、药学部分(一)原料1.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处方中的原料应为具有法定标准的有效成份、有效部位、提取物、药材、饮片等。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6个注射剂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6个注射剂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6个注射剂药学研究技术要求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2020年第62号)》对临床价值明确但无法确定参比制剂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此类品种无需开展一致性评价,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按照《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药品质量提升相关研究。

为推进注射剂的质量提升工作,药审中心组织撰写了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醋酸钠林格注射液、复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等六个品种的药学研究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本《技术要求》),旨在为该类品种的研发提供技术指导。

本《技术要求》是对上述品种的一般技术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在对产品及工艺不断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药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贮藏环节的控制,建立全过程的药品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提升药品的质量控制水平。

(一)共性技术要求作为注射剂仿制药,除满足仿制药注册申报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等技术要求。

1、处方产品的处方组成包括活性成分与注射用水,处方中如使用pH调节剂,需在处方中列出pH调节剂名称,明确pH调节剂用量范围。

不应添加抑菌剂。

过量投料建议参考ICH Q8 相关要求。

2、生产工艺2.1 工艺研究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工艺研究,确定生产工艺关键步骤和关键工艺参数。

注意以下方面:(1)参考《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试行)》进行灭菌条件筛选。

(2)为了有效控制热原(细菌内毒素),需加强对原辅包、生产过程等的控制。

(3)参考《化学药品注射剂生产所用的塑料组件系统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南(试行)》等指导原则,对所用的塑料组件系统进行相容性研究。

(4)过量灌装应符合相关指导原则要求。

2.2工艺验证(1)灭菌工艺验证参考《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试行)》等指导原则,提供完整的灭菌工艺验证资料。

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国食药监注[2008]7号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多组分生化药是指原材料来源于人、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或者通过发酵而来的非单一成分的药品。

大多数该类产品的组成成分不完全明确,按照化学药品的质控方式很难控制其质量;并且动物来源、工艺条件的细小变化均有可能导致物质基础的变化,而这些质量上的变化较难通过终产品的质量标准加以控制,从而可能会引发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

另外,部分已上市生化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完全确切。

因此,对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除考虑与普通化学药注射剂相同的问题之外,还应结合其特点进行研究。

目前已有的多组分生化药均按化学药品管理,技术要求也基本与化学药品一致,但基于前述原因,现行化学药品的技术要求并未涵盖生化药在控制人畜共患病毒的传播、终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要求。

因此,在参考生物制品的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并结合生化药审评中的实践起草了以下针对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的技术要求。

按照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新申报的多组分生化药(包括注册分类1和3)均已按照生物制品进行管理,故以下技术要求主要针对按照化学药品管理的注册分类2、5和6的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

一、剂型及规格的合理性剂型的选择主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治疗的需要和临床用药的顺应性,此外,还要考虑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等因素。

规格则是根据临床研究确定的用法用量,从方便临床用药、满足临床用药需要的角度设定,同时随着临床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剂型的选择和规格的设定同样遵循上述原则,基本要求如下:1.剂型的合理性注射剂多数为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人体,其质量问题将导致严重的安全性后果,且多组分生化药物源自生物体,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来源不确定性的特点,其组成与工艺密切相关,严格意义上,工艺不同将导致药物的成分或比例不同,而上述不同难以用检测方法检出,故无论从质量控制还是无菌保证方面均较化学药品更困难,在开发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时更应慎重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6个注射剂药学研究技术要求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2020年第62号)》对临床价值明确但无法确定参比制剂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此类品种无需开展一致性评价,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按照《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药品质量提升相关研究。

为推进注射剂的质量提升工作,药审中心组织撰写了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醋酸钠林格注射液、复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等六个品种的药学研究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本《技术要求》),旨在为该类品种的研发提供技术指导。

本《技术要求》是对上述品种的一般技术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在对产品及工艺不断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药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贮藏环节的控制,建立全过程的药品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提升药品的质量控制水平。

(一)共性技术要求作为注射剂仿制药,除满足仿制药注册申报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等技术要求。

1、处方产品的处方组成包括活性成分与注射用水,处方中如使用pH调节剂,需在处方中列出pH调节剂名称,明确pH调节剂用量范围。

不应添加抑菌剂。

过量投料建议参考ICH Q8 相关要求。

2、生产工艺2.1 工艺研究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工艺研究,确定生产工艺关键步骤和关键工艺参数。

注意以下方面:(1)参考《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试行)》进行灭菌条件筛选。

(2)为了有效控制热原(细菌内毒素),需加强对原辅包、生产过程等的控制。

(3)参考《化学药品注射剂生产所用的塑料组件系统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南(试行)》等指导原则,对所用的塑料组件系统进行相容性研究。

(4)过量灌装应符合相关指导原则要求。

2.2工艺验证(1)灭菌工艺验证参考《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试行)》等指导原则,提供完整的灭菌工艺验证资料。

(2)生产工艺验证提供工艺验证资料,包括工艺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

参考《化学药品注射剂包装系统密封性研究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进行包装系统密封性验证。

3、原辅包质量控制3.1 原料、辅料制剂生产商需结合原料药生产工艺,根据现有指导原则和相关文件对原料药的质量进行充分研究与评估,必要时增加有关物质、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等检查,以满足注射剂工艺和质量的控制要求。

辅料应符合注射用要求,制定严格的内控标准。

3.2包材注射剂使用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符合国家药监局颁布的包材标准,或USP、EP、JP 的要求。

需关注包材标准中的灭菌适应性试验条件和制剂的灭菌条件,判断包材能否耐受制剂的灭菌条件。

根据药品的特性和临床使用情况选择能保证药品质量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不得使用国家公布淘汰的药包材以及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包材(如聚氯乙烯等)。

4、质量研究与控制根据目标产品的质量概况(QTPP)确立制剂的关键质量属性(CQA),在充分的药学研究基础上,参考国内外药典标准对注射剂标准进行提升。

元素杂质:应参照ICH Q3D相关规定,对本品原辅料、生产设备、包装材料等可能引入的元素杂质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

5、稳定性提供常规稳定性试验数据,具体可参照稳定性试验相关指导原则。

一般应提供不少于6个月的稳定性研究数据。

依据中国药典标准拟定品种的贮藏条件。

(二)特定技术要求不同品种由于处方、工艺及适应症的不同,其药学技术要求存在差异。

具体要求见附录。

附录:1、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2、醋酸钠林格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3、复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4、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5、碳酸氢钠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6、甘露醇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附1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一、品种概述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是由乳酸钠、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组成的复方制剂,为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

国内已获批规格有250ml、500ml和1000ml,本品已收载入各国药典。

二、药学研究技术要求1.处方与工艺(1)建议处方(以1000ml为例):性。

若使用pH值调节剂,请列入本品处方,建议根据工艺验证批次累计数据,在处方中明确pH值调节剂的浓度和用量。

(2)生产工艺本品采用常规的大容量注射剂的生产工艺。

灭菌工艺:建议采用过度杀灭法。

2.原辅料原料药内控标准一般应不低于国内外药典要求,辅料内控标准一般应不低于中国药典要求,其中微生物限度及细菌内毒素控制限度应满足制剂控制要求。

3.包装材料所选包材的质量和性能应保证产品质量要求,且稳定性研究结果支持包材的选择。

应关注包材是否可以耐受拟定的灭菌条件。

4.质量标准本品已收载入各国药典。

建议的质量控制项目如下:性状、鉴别、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重金属、砷盐、细菌内毒素、无菌、装量、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总氯量、氯化钠或钠、氯化钾或钾、氯化钙或钙、乳酸钠等。

如处方中加入pH调节剂,建议考察pH调节剂对总钠量和/或总氯量的影响。

鼓励采用欧美日等监管机构批准的主流产品作为对照药开展质量对比研究。

对照药的证明文件可参照参比制剂的相关要求。

5.稳定性中国药典贮藏条件要求为:密闭保存。

稳定性试验条件和考察结果应支持拟定的贮藏条件和有效期。

附2醋酸钠林格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一、品种概述醋酸钠林格注射液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和醋酸钠组成的复方制剂,临床用于循环血液量以及组织液减少时细胞外液的补充,及代谢性酸中毒。

FDA于1982年批准了德国贝朗公司的醋酸钠林格注射液,目前已停止上市。

国内已获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规格均为500ml,无进口产品。

本品尚未被USP、EP、JP和ChP收载。

二、药学研究技术要求1.处方与工艺(1)建议处方:性。

若使用pH值调节剂,请列入本品处方,建议根据工艺验证批次累计数据,在处方中明确pH值调节剂的浓度和用量。

(2)生产工艺本品采用常规的大容量注射剂的生产工艺。

灭菌工艺:建议采用过度杀灭法。

2.原辅料原料药内控标准一般应不低于国内外药典要求,辅料内控标准一般应不低于中国药典要求,其中微生物限度及细菌内毒素控制限度应满足制剂控制要求。

3.包装材料应提供包材相容性研究资料(含标签、油墨)和模拟运输研究资料。

4.质量研究建议的质量控制项目如下:性状、鉴别、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不溶性微粒、可见异物、装量、砷盐、重金属、含量(氯、钠、钾、钙、醋酸根)、无菌、细菌内毒素等。

本品氯、钠、钾、钙和醋酸根的含量拟定标准限度应相当于标示量的95.0%~105.0%。

鼓励采用欧美日等监管机构批准的主流产品作为对照药开展质量对比研究。

对照药的证明文件可参照参比制剂的相关要求。

5.稳定性稳定性试验条件和考察结果应支持拟定的贮藏条件和有效期。

附3复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一、品种概述复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曾用名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葡萄糖酸钙、枸橼酸钠、醋酸钠和葡萄糖组成的复方制剂,为电解质(钠、钾、镁、钙离子)补充剂,临床用于补充水分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美国橙皮书未收载该品种。

国内已获批复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规格为250ml 和500ml,无进口产品。

本品尚未被USP、EP、JP和ChP收载。

二、药学研究技术要求1.处方与工艺(1)建议处方:性。

若使用pH值调节剂,请列入本品处方,建议根据工艺验证批次累计数据,在处方中明确pH值调节剂的浓度和用量。

(2)生产工艺本品采用常规的大容量注射剂的生产工艺。

灭菌工艺:建议采用过度杀灭法。

2.原辅料原料药内控标准一般应不低于国内外药典要求,建议对原料药杂质进行研究(如5-羟甲基糠醛、麦芽糖、异麦芽糖、麦芽三糖、果糖等杂质),制定合理的杂质控制策略。

辅料内控标准一般应不低于中国药典要求,其中微生物限度及细菌内毒素控制限度应满足制剂控制要求。

3.包装材料应提供包材相容性研究资料(含标签、油墨)和模拟运输研究资料。

4.质量研究建议的质量控制项目如下:性状、鉴别、pH值、有关物质(5-羟甲基糠醛等其他杂质)、渗透压摩尔浓度、不溶性微粒、可见异物、装量、砷盐、重金属、含量(氯、钠、钾、镁、钙、枸橼酸根、醋酸根、无水葡萄糖)、无菌、细菌内毒素等。

弱酸条件可能会导致葡萄糖降解,建议结合本品葡萄糖降解情况制定合理的pH值限度。

本品氯、钠、钾、镁、钙、枸橼酸根、醋酸根、无水葡萄糖的含量拟定标准限度应相当于标示量的95.0%~105.0%。

鼓励采用欧美日等监管机构批准的主流产品作为对照药开展质量对比研究。

对照药的证明文件可参照参比制剂的相关要求。

5.稳定性稳定性试验条件和考察结果应支持拟定的贮藏条件和有效期。

附4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一、品种概述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碳酸氢钠和枸橼酸钠的复方制剂,为电解质平衡液。

目前,国内已获批规格有500ml和1000ml,各国药典均未收载本品。

二、药学研究技术要求1.处方与工艺(1)建议处方:若申报处方与建议处方不一致,请提供充分的研究数据证明申报处方的合理性。

若使用pH值调节剂,请列入本品处方,建议根据工艺验证批次累计数据,在处方中明确pH值调节剂的浓度和用量。

(2)生产工艺本品采用常规的大容量注射剂的生产工艺。

灭菌工艺:建议采用过度杀灭法。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配制过程中需对温度进行控制,因此需要关注灭菌前后pH变化情况。

中间体控制应关注药液pH范围、碳酸氢钠含量等。

2.原辅料原料药内控标准一般应不低于国内外药典要求,辅料内控标准一般应不低于中国药典要求,其中微生物限度及细菌内毒素控制限度应满足制剂控制要求。

3.包装材料本品为偏碱性的溶液,且碳酸氢钠容易降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应关注包材相容性和密封性问题,尤其关注二氧化碳气体的泄露情况。

根据包材相容性和密封性研究情况选择合适的包装系统,以保证产品在效期内的稳定性,并明确是否需要加高阻隔外袋。

如采用高阻隔外袋的包装形式作为包装系统,除应对内层包材进行常规的包材相容性研究外,还需关注以下内容:应对高阻隔外袋的类别及结构组成进行说明,对二氧化碳透过速率的限度进行研究;根据实际研究情况,明确内外袋之间是否需要加二氧化碳指示剂;建议参考国家药包材标准并结合该包材的功能性特点制定整体包装系统的质量标准,提供包装系统检验报告。

应关注包材是否可以耐受拟定的灭菌条件。

建议将上述包装材料作为整体包装系统进行申报。

4.质量标准各国药典暂未收载本品,目前国内尚无进口产品获批上市。

建议的质量控制项目如下:性状、鉴别、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或渗透压比)、重金属、砷盐、细菌内毒素、无菌、装量、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总氯量、总钠量、钾、钙、镁、碳酸氢根、枸橼酸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