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13.《内能》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精品课堂(人教版)13.2《内能》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团队的力量。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知识对生活、境的重要性。
1.基础知识巩固:
(1)请简述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2)列举并解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3)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内能变化。
2.实际问题应用:
(1)运用内能知识解释以下现象:冬天室内的暖气片为什么会发热?
(2)结合热传递的方式,探讨如何提高家用电器的能效。
3.探究性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庭中的节能减排措施,并撰写调查报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内能》这一章节前,已经掌握了能量、热量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在内能的概念、内能与物体性质的关系等方面,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此外,学生对热传递的方式、物态变化与内能的关系等知识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讲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回顾已学的能量、热量等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部的能量与分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生活实例:介绍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现象,如冬天搓手取暖、烧水时水壶发热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内能的存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改变。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重点难点1.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热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的足球图片。
师:图中的足球具有动能和势能吗?那么我首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高处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师:接着问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决定动能的因素:速度、质量;决定重力势能的因素:高度、质量;决定弹性势能的因素:材料、弹性形变。
2【讲授】新课讲解1、内能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图片。
师:如图,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课件展示弹簧图片。
师:弹簧由于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而具有势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互相排斥、吸引的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师:冰山有内能吗?请_____同学回答。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 内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时间
安排
1课时
课后
小结
备注
教 案 内 容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演示法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课前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寻找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制作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
学生实验器材:铁丝、砂纸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演示 气体对外做功
对实验现象分析
结论:(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热传递和做功这两种方法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知识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学习的方法、以及获得的知识
一.内能
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学生讨论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
作业布置
课时训练内能)
讨论得出:内能不同于机械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提出问题:物体的内能和它的温度有关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讨论得出: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越大。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
提出问题:物体温度的变化告诉我们物体内能改变了,改变物体内能有哪些方法呢?
分类得出: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 热传递改变内能
PPT总结热传递现象中的有关知识。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J),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不能说具有(或含有)热量。
提出问题;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2《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内能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是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热学的基础,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能判断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了解热量的概念。
3.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
五、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一、内能三、温度、内能及热量的区别与联系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及实质(1)做功(2)热传递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观看、思考、回答从生活实例引入新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教学设计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体内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期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接触过温度、热量等与内能相关的知识点,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内能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显不足,需要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进行巩固和提升。
学生在学习内能时,可能会对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产生混淆,对于内能变化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掌握不够熟练。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利用案例分析,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内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归纳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辅导:“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我提问。我会耐心解答你们的疑惑。”
(五)总结归纳
1.归纳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内能的概念,知道了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前期学习的温度、热量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温度和热量,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与物体的内能又有什么联系呢?”
2.生活实例导入:列举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举例:“我们在冬天时,为什么会感到金属制品比木头制品更冷?这是因为金属制品导热性能好,内能传递得更快。那么,内能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和“转换法”.我们通过把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大家知道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且还知道了影响内能的因素.我们通过转换法,知道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内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利用它.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
(1)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2)内能还与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状态)有关,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体积(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例题2(多媒体展示)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小
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教师可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指出运动的物体因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被举高且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有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分析.
师我们知道宏观物体运动时具有动能,那么微观物体分子具有什么能呢?
生: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分子也具有动能.
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那反之,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有何变化?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演示:教材P9页《演示》中的实验2.)
提示:用饮料瓶代替大口玻璃瓶进行实验(更安全,现象更明显).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瓶盖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生2: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因此,内能应该每时每刻,不论何种状态都具有;但物体的机械能不是每时每刻都有.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3.2《内能》教学设计】13.2 《内能》教学设计12345【篇二: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内能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咯?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对内能的理解:1、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a.内能跟温度的关系b.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1.热传递(吸热或放热)2.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1.热传递改变内能.a.物体吸热b.物体放热温度升高温度降低内能增加内能减少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转移到高温物体内能发生转移高温部分低温物体低温部分 (不同物体之间) (同一物体之间)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晒太阳烧水水变热放在热烫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2.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滑下时摩擦发烫了钻木取火a.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的内能减小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转化关系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四、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改变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b.做功3.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a.传递的热量来量度b.做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4.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五、课堂练习: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增加.3.冬天,用嘴对手呵气,手会暖和,这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它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之间转移 .两手摩擦也能使手暖和,这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手的内能,在这过程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v【篇三: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1】第二节内能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目标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能源利用与节约意识的培养,了解不同能源的特点及合理利用。
4.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内能的变化。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
-提示: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如热水、冰块等。
3.调查家庭能源使用情况,分析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并提出节能建议。
-要求:数据真实可靠,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4.拓展阅读:查阅资料,了解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撰写一篇小短文。
-例如:为什么冬天穿棉袄可以保暖?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设计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内能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通过压缩空气引火实验,让学生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5.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内能的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内能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内能及其转化、传递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2内能教学设计
课题: 13.2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
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若干根50 cm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教学过程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入计意图引入课题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
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
1.钻木取火;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观看、思考、感受。
图片除了点出课题之外,还传递了人性的温暖,为“温暖”而学习。
新课讲一、认识内能1.用机械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
“分子”和“孩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有关“热”的能量的差异,本质是分子运动情况不同。
学生对比理解,分子虽小但也具有能量。
“类比”理解是物理教学授新课讲 授子”是否有相似之处? 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械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方法。
3、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演示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物理认知。
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塞(盖)弹出来,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2【讲授】内能前面我们学习过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叫什么? 上节课我们有学习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它有没有动能?叫什么?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什么能? 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力,那么分子也有势能,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宏观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什么? 那么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什么? 内能它是能量,所以它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
内能和机械能是一回事吗?3【活动】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内能,接下来我们研究内能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思考:炽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他们都有内能吗?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4【活动】改变内能的方式内能与温度关系我们知道了,接下来请同学们探究:怎样才能将30cm长的细铁丝变热(温度升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请同学们自己利用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得出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2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思想,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内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源自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内能的概念,明确内能的单位、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2.分析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讲解热量与温度、内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热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4.利用热量公式Q=cmΔt,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内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讨论结果。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改变方式和应用。
2.强调内能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热量的概念,理解热量与温度、内能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内能》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通过对内能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为后续学习热力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运动、力、声、光、电等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等内容还需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3.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明确内能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形式,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的改变方式。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问题引导、实例分析、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3.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冬天用热水取暖,热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冷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种能量转移?这种能量与物体的温度有什么关系?2. 呈现(10分钟)呈现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接着介绍内能的单位、测量工具等。
3. 操练(1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内能的变化。
4.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加;用手摩擦物体,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内能教案
13.2内能【学习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4.学会区分温度、热量、内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探究点一、内能活动1:出示PPT: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特别说明: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活动3: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微观上,物体的内能是由构成物体的分子数目多少、分子平均动能大小、分子间势能大小共同决定的。
宏观上,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种类、温度、质量、体积、状态等有关。
探究点二、物体内能的改变提出问题:如果把烧热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凉下来,而冷水会变热,这是为什么?PPT总结热传递现象中的有关知识。
活动4:演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活动5:演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13.2《 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课题】内能【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第十三章第二节【授课对象】初三第一学期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二、教学内容分析内能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内能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科学地反映了大量分子运动的本质,是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能的概念的具体化;它与电功和电能、家庭安全用电知识、能源与能量守恒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认识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会说出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探究实验,分析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完成探究过程,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2.支持科学实验,帮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关注到地球的“温室效应”。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2.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描述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教学方法本节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创设物理情景,营造学习内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2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2 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内能的利用:介绍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4.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探讨内能与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内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2. 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热水瓶、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热水瓶、热水、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热水壶,让学生观察热水壶的保温效果,引导学生思考热水壶是如何保持水温的。
2. 讲解内能的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
3. 内能的转化原理:教师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4. 内能的实际应用:教师介绍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验和示例,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相互影响,让学生掌握内能的相关性质。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与内能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与测量方法3. 内能的转化原理4. 内能的实际应用5.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内能的概念,并说明如何测量内能。
2. 举例说明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内能的转化过程。
3. 内能的传递:介绍内能的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
4. 内能的利用:探讨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内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内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 理解内能的传递方式,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认识内能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原理和内能的传递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取暖等,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基本知识。
3. 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通过实例说明内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4. 介绍内能的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讲解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测量方法:通过热量传递的方法测量。
内能的转化1. 原理:内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实例:烧水时,热量从火源传递给水,水的内能增加。
内能的传递1. 方式:热传递2. 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3. 规律:热量传递的方向与温度差有关。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能》教学设计
江苏南京29中致远校区殷发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
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的知识,可用对比的方法,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存在分子势能。
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内能的变化。
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热传递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涉及两个方面,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通过实验来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如压缩空气使其内能增大,转化为棉花的燃烧等。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