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评课稿1吴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后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如果仅仅是按照目标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吴老师巧妙的设计,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吴老师出示了包装盒的一个面,让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着又出示包装盒的两个面,有的学生还是没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兴趣提得很高的时候,出示三个面(答案揭晓)。
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三、精设练习,精炼总结吴老师设计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总结部分,回顾整堂课的过程,最后以三幅画正、侧、上的宏伟三峡大观完美的为这堂课画上了句号。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
虽然学生曾经学过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观察时存在困难,有好几个学生说能看到长方体的四个面,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新授部分适量加强观察方面的训练。
《观察物体》评课稿2《观察物体》是二年级教科书第68页例1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想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会全面看待物体的意识。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创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茶盒,发现茶盒的不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注重课堂氛围营造,创设轻松愉悦的研究环境。
在本课中,教师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创设轻松愉悦的研究环境。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体验到研究的快乐。
同时,教师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鼓励、赞扬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总之,XXX老师的《观察物体》这节课,不仅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教学实践,她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观察物体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创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来调整教材。
例如,在教授观察立体图形时,可以使用茶盒作为例题来进行教学。
首先,让每个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仔细观察茶盒的一个面,以留下初步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观察茶盒四个方向的图像,有目的地将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抽象成一个平面图形。
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充满趣味性,同时也能让学生理解到: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目的地组织观察和记录,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中研究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研究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让他们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并且让学生乐学、爱学。
五年级数学下《观察物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观察物体》评课稿本次《观察物体》的课程设计巧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使学生充分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一知识。
以下是对本次课程的评价: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能够紧密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教学。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通过鼓励和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实施合理。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课件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同时,教师还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观察和思考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同时,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这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师生互动与课堂氛围本次课程的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氛围融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价及时有效,反馈具体明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一、引言《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方面。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在数学学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评课稿将对这篇课文进行全面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结构《观察物体》课文结构清晰,分为引入、主体和总结三个部分。
引入部分通过引发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兴趣,引入了本次课的主题。
主体部分详细讲解了观察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物体特征的方法和技巧。
总结部分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练习要求。
2.2 学习目标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包括:•能够正确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特征;•能够用适当的词语和语句描述物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3 关键知识点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包括:•物体的外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物体的颜色: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基本颜色;•物体的大小:大、小、长、短等大小比较词;•物体的数量:一、二、三、四等基本数量词。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导入法在引入部分,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兴趣。
比如,可以准备一些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水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2 互动讨论法在主体部分,可以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相互检查对方的观察和描述是否准确。
3.3 游戏与练习相结合在总结部分,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比如,可以出一些简单的物体特征题目,让学生做小组比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四、教学效果4.1 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正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特征。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1、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从教学一开始,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由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的物体入手。
再让学生在原有物体上添上一个,使在正面、侧面或上面观察到的形状不变。
本课的重要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3、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
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还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
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
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课件的有效使用将实物图发展为平面图,使抽象而难以描述的图形具体呈现,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同时,也恰倒好处的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评课稿1吴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后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如果仅仅是按照目标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吴老师巧妙的设计,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吴老师出示了包装盒的一个面,让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着又出示包装盒的两个面,有的学生还是没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兴趣提得很高的时候,出示三个面(答案揭晓)。
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自学-交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新授课伊始吴老师明确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指向性的自学,有效的提高了自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吴老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的长方体,并通过动态方式呈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从而跟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
观察物体评课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兰老师能够抓住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还是为学生提供想像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造者。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多媒体动态展示)、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二度开发并重组教材,使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整节课兰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如:杨桃、色子入手,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背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
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
兰老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1)观察无标志的实物,即站在不同的方向观察组合图形,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三个不同的面。
《观察物体》评课
《观察物体》评课刘老师执教了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一课。
本堂课刘老师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和面的个数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两个物体的形状,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
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看”和“想”上。
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
本堂课刘老师的教学将“看”和“想”做足,主要有四步:第一步,分组(每四个学生为一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足够的学具。
这样在观察时,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自主观察,进行思考。
第二步,把“看”做足。
刘老师让孩子们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同学,利用身边的实物,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明白从不同的面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情境。
接着又利用课前准备的一个长方体小药箱来观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是不同的;并用为每组同学准备的一组圆柱体与球,让学生从不同面观察两个物体放在一起的形状。
小组内每个学生都从不同位置认真地轮流观察,把“看”做足。
第三步,把“想”做足。
本节课教学中,刘老师为学生创造了猜想的环节。
首先,在观察两个物体时,当学生看到不同的图形,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猜一猜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然后观察、验证猜测的结果。
其次,在拓展训练中刘老师出示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的组合图形,让学生猜想自己看到的图像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发起来,出现了多种答案。
在这样的猜想活动中,发散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已初步形成。
《观察物体》评课稿(集合)
《观察物体》评课稿(集合)《观察物体》评课稿1一年级组教师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选择《观察物体》同课异构。
纵观一年级的这3节比武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倾听的习惯这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听课的感想。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观察物体一课,教材编写者帮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钱罐。
从该玩具的前后面与侧面观察到的样子不一样。
有的老师建议用规则的长方体的粉笔箱,这样就地取材,便于学生观察。
长方体有其特殊性,平视的时候,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相同的。
选用不同的学习材料,观察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
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到数学知识的科学准确呢?我们不妨这样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平视观察(只观察一个面),看到的样子可能不一样。
二、学生能力的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师通力合作。
不分年级,不分科目,朝夕努力。
倾听是低年级培养孩子的重要学习习惯之一,而本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今天我着重说说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的体现。
首先说观察能力。
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点:①观察的角度——平视。
视平线与物体的最高点保持一致,学生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
这样观察的目的是考虑到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尽量让观察结果简单可述。
一(1)班的李老师,把放学具的板凳托起来,与孩子的.视线等高,这样保证观察方法的示范性。
②这节课应该让孩子在观察时,有意识的渗透有序观察。
在一(3)班的课堂中,当孩子观察本班同学的照片时,孩子观察到的结果是零零散散的。
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我们学习方位前后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按方位有序观察,有序陈述。
③如何引导学生小结观察结论,可以用比较的方法。
把前面与后面观察到的结果比较有什么不同;左右面观察的结果又有什么区别?④观察物体的目的最终是发展学生的空间感。
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向空间感提升,要发挥想象的作用。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1《观察物体》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
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到“看”和“想”上。
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
本堂课杨春艳老师充分利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看”“想”和“摆”做足,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同时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杨春艳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1.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
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
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
例如,在例1教学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充分经历“猜一猜: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有四块小正方体,可以怎么放?”“搭一搭:呈现各自拼搭的直观立体图”“辨一辨:它们搭的立体图从正面看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每个立体图形都用上了四块小正方体了吗?”“想一想:从正面看每个立体图,看到的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根据这些你现在能想到哪些组合立体图?”等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1一年级组教师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选择《观察物体》同课异构。
纵观一年级的这3节比武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倾听的习惯这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听课的感想。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观察物体一课,教材编写者帮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钱罐。
从该玩具的前后面与侧面观察到的样子不一样。
有的老师建议用规则的长方体的粉笔箱,这样就地取材,便于学生观察。
长方体有其特殊性,平视的时候,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相同的。
选用不同的学习材料,观察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
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到数学知识的科学准确呢?我们不妨这样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平视观察(只观察一个面),看到的样子可能不一样。
二、学生能力的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师通力合作。
不分年级,不分科目,朝夕努力。
倾听是低年级培养孩子的重要学习习惯之一,而本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今天我着重说说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的体现。
首先说观察能力。
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点:①观察的角度——平视。
视平线与物体的`最高点保持一致,学生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
这样观察的目的是考虑到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尽量让观察结果简单可述。
一(1)班的李老师,把放学具的板凳托起来,与孩子的视线等高,这样保证观察方法的示范性。
②这节课应该让孩子在观察时,有意识的渗透有序观察。
在一(3)班的课堂中,当孩子观察本班同学的照片时,孩子观察到的结果是零零散散的。
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我们学习方位前后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按方位有序观察,有序陈述。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我有幸听了王老师所讲的“观察物体”一课。
王老师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还让学生明白要想真正的认清一个物体的全貌,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由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
因此,“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点,王老师开始以故事导课,引起学生的疑问“牛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展开教学。
王老师让4个学生分别从四个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大象”和“兔子”玩具,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总结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又继续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再观察“球”,从而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这一结论,解决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时时刻刻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成为“探索者”,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有成功、学的愉快。
在练习的过程中,王老师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从不同的方向拍下了一位同学的照片和小玩具的照片,让学生去辨认,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学生表现出来的“猜一猜”的热情很高,都乐于去猜,去想,把脑和口巧妙的结合了起来,为课堂也增添了乐趣;接着,又很好的抓住了学生喜爱“画画”这一特点,把观察和绘画、数学与美术有机的结合在一块儿,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老师手里的水杯的形状,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状在纸上画出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学生的热情很高,争着抢着说自己的成果,把课堂带到了高潮,使得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实现和满足。
总之,这次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听课是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我会珍惜每次听课的机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通用8篇)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通用8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篇1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布老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
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
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
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
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正方体,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
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最新原创】人教版小学数学评课稿《观察物体》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要点评的是XXX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
这节课,刘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有趣的情境中,熟悉的场景里,通过小组系列活动,经历“观察描述————展开想象——验证想象——推理判断”的过程,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纵观此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情境创设,激趣感知以开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体会观察物体要全面,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产生学习观察物体方法的必要性。
二、活动丰富,层层递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体验离不开活动,而活动是在过程中展开的。
本节课设计了不同形式的个活动,一是观察,语言描述:我在的哪边,看到了的什么,在交流中初步直观地体会到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二是先闭眼想象,再换位置每个面逐一细致观察,并继续语言描述,使学生对所看到的图形形成清晰的表象,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不同。
针对不易区分的左右面,先借助帮助学生明白,再。
第三个活动是,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运用直接经验,通过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判断照片是从哪个面照的?实现从立体到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
最后一个活动是每个活动的设计都凸显了一个着力点,越来越有挑战性,让学生保持了参与的激情,思考的空间。
三、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画、观察、判断、看图连线、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的物体或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最后通过一组照片的欣赏,拓展学生的观察视野,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组织合理,调控有效这节课采用四人一组的学习方式,操作活动多,而二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组织不好,容易造成课堂无序低效。
但刘老师在每次活动中,有明确的要求,做什么,怎么做,同时结合自己的示范指导、言语鼓励、适时提醒尤其是老师的精心提问、及时追问、适时提升在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公开课《观察物体》课堂实录及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公开课《观察物体》课堂实录及评课稿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P38例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一、教学流程师:看看它是谁?(课件展示从储钱罐、电视机的上面、前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片。
)生1、2……:储钱罐的上面、电视机的侧面……师: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版书课题:观察物体)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准备好的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生:正面、侧面、上面……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角度一样吗?看到的形状一样吗?这些不同的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再仔细观察小药箱吧!师:一次观察一个面,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
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
生1、2、3……:汇报(上面、下面、左面……)师:不错!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老师也观察了小药箱的每个面,猜猜老师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
完成P38填一填。
(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师:(根据课件图片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当你看到写有“小药箱”三个字的正面时会想到()生:(背面、后面、反面)师:看到上面会想到()生:(底面、下面)师:看到左面会想到()生:(右面)师:在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些什么?生:我发现每两个相邻面共一条边(一条棱)。
有这样的棱8条,这样的相邻面8组……。
师:你能一次观察三个面吗?生:边观察边说“能”师: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观察方法,一次看到了三个面,你发现了什么?生1、2、3……:我一次看到的三个面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
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看”和“想”上。
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
本堂课杨春艳老师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看” “想” 和“摆”做足,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同时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杨春艳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
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之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
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
例如,在例1教学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充分经历“猜一猜: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有四块小正方体,可以怎么放?”“搭一搭:呈现各自拼搭的直观立体图”“辨一辨:它们搭的立体图从正面看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每个立体图形都用上了四块小正方体了
吗?”“想一想:从正面看每个立体图,看到的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根据这些你现在能想到哪些组合立体图?”等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观察、操作过程,充分进行活动与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应学生认知需要的操作活动——摆一摆,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而本节课,杨老师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同时教学中,杨老师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
经历认知错觉与真实图形之间的矛盾冲突,经历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3、自主、合作、探究落实,主导、主体地位明确
新课堂倡导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看上去好像每个环节都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中获知。
细琢磨,教者的设计思想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发现、获取必需的知识,掌握技能,这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
而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组内交流、主动探索来完成学习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这样的主导、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导结合。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
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